第十二神經系統(tǒng)_第1頁
第十二神經系統(tǒng)_第2頁
第十二神經系統(tǒng)_第3頁
第十二神經系統(tǒng)_第4頁
第十二神經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神經系統(tǒng)第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腦神經、脊神經自主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

周圍神經系統(tǒng)PeriphernervoussystemPNS

第一節(jié)概述腦和脊髓-

中樞神經系統(tǒng)centralnervoussystemCNS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第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神經系統(tǒng)是機體內主要的功能調節(jié)系統(tǒng)

1.控制和調節(jié)其它系統(tǒng)的活動,使人體成為有機的整體。

2.維持機體與外環(huán)境間的統(tǒng)一。

3.語言、思維、意識活動等高級復雜活動的物質基礎。第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方式反射第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反射是對內外環(huán)境的刺激所作出的適宜反應。感受器感覺神經中樞運動神經效應器

反射弧感覺神經末梢傳入神經纖維中間神經元骨骼肌傳出神經纖維脊髓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射髕反射等第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一、神經系統(tǒng)的常用術語神經元的胞體和突起所形成的結構神經元在中樞部質在周圍部胞體和樹突軸突(神經纖維)灰質白質皮質神經核網狀結構髓質纖維束神經節(jié)神經第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神經元間的接觸點稱突觸二、突觸傳遞類型:

軸突-胞體式突觸軸突-樹突式突觸軸突-軸突式突觸組成:

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神經介質/遞質受體第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興奮傳遞的方式

化學突觸傳遞

電突觸傳遞非突觸性化學傳遞第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傳遞的精確性擴散總和后放與回返抑制第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六條溝裂頸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圓錐終絲前正中裂前外側溝兩個膨大一個圓錐第二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一、脊髓spinalcord1.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內(42~45cm),前后稍扁圓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成人L1新生兒L3

第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后正中溝脊髓圓錐終絲馬尾第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脊髓可藉每對脊神經根的出入范圍劃分為31節(jié):

C1~8,T1~12,L1~5,S1~5,Co1第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成人脊髓節(jié)段和脊柱的長度,推算方法為:脊髓節(jié)段平對椎骨的序數(shù)舉例C1~C4同序數(shù)椎骨C3平對第3頸椎C5~T4同序數(shù)椎骨-1T3平對第2胸椎T5~T8

同序數(shù)椎骨-2

T7平對第5胸椎T9~T12

同序數(shù)椎骨-3

T10平對第7胸L1~L5

第10~12胸椎S1~S5,Co1

第1腰椎臨床上在第3、4或第4、5腰椎間進行腰椎穿刺,不致?lián)p傷脊髓。2.脊髓節(jié)段與椎骨的位置關系第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中央管

灰質

白質

網狀結構前角、后角、中間帶、側角、灰質連合前索、外側索、后索、白質前連合前角posteriorhorn后角白質前連合網狀結構中間帶后索前索anteriorfuniculus外側索3.脊髓的內部結構第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名稱位置功能

薄束后索意識性本體覺

楔束后索、精細觸覺

脊髓丘腦束外側、意識性痛溫

前索粗觸覺脊髓小腦后束外側索反射性本體覺脊髓小腦前束外側索、觸壓覺脊髓長上行纖維束第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下行(運動)傳導束:

皮質脊髓側束和前束:控制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第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4.脊髓的功能脊髓在結構和功能上較為原始。脊髓通過脊神經所完成的復雜功能,許多是在腦的各級中樞控制和調節(jié)下,通過各上、下行纖維束來完成的。脊髓有傳導和反射的功能。如腱反射、屈肌反射,排便和排尿反射。第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端腦間腦中腦腦橋小腦延髓二、腦(brain/encephalon)腦位于顱腔內,重約1200~1500克。第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腦干腹側面觀

大腦腳腳間窩基底溝小腦中腳延髓腦橋溝錐體

橄欖

錐體交叉中腦腦橋延髓(一)腦干1.腦干的外形第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腦干腹側面觀中腦

大腦腳III

腳間窩腦橋

基底溝

小腦中腳VVI,VII,VIII延髓延髓腦橋溝

錐體XII橄欖IX,X,XI錐體交叉

第二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腦干背側面觀

上丘下丘IV小腦上腳菱形窩上半菱形窩下半小腦下腳楔束結節(jié)薄束結節(jié)髓紋中腦腦橋延髓第二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上丘下丘第四腦室正中孔第四腦室外側孔第四腦室脈絡叢前髓帆第四腦室脈絡組織小腦上腳第二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1)灰質

腦神經核軀體運動核感覺性核團內臟運動核

非腦神經核中繼核網狀核心跳、血壓和呼吸中樞。對大腦皮質有上行喚醒作用;調節(jié)肌張力和內臟活動的功能。2.腦干的內部結構第二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內側丘系;傳遞對側軀干、四肢的本體覺和精細觸壓覺外側丘系:主要傳導雙側耳的聽覺沖動脊髓丘腦束:傳遞對側軀干、四肢的痛溫覺和粗觸壓覺脊髓小腦前、后束:參與本體覺和反射活動三叉丘系:主要傳導對側頭面部皮膚、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溫覺和觸壓覺(2)腦干的白質1).上行傳導束2).下行傳導束錐體束:皮質延髓束、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第二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3)腦干的功能

傳導反射

視反射、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呼吸反射、心跳反射等。是重要的生命中樞。調節(jié)肌緊張第二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二)小腦位于顱后窩,上面被大腦半球覆蓋。1.分部

小腦半球小腦蚓2.分葉絨球小結葉前葉后葉后葉腦疝第二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小腦由皮質、髓質及小腦核構成。根據(jù)小腦的進化、纖維聯(lián)系和功能,將小腦分為:1.古小腦絨球小結葉

主要接受同側前庭N初級平衡覺纖維,維持身體平衡,協(xié)調眼球運動調節(jié)肌張力和維持姿勢2.舊小腦前葉3.新小腦與四肢的協(xié)調運動有關后葉一側小腦半球損傷時,運動障礙出現(xiàn)在同側。表現(xiàn)為動作協(xié)調障礙,稱小腦性共濟失調。第二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四腦室第二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三)間腦位于大腦和中腦之間,兩側間腦之間的縱行腔隙稱第三腦室,它向下通中腦水管,向上通兩邊的側腦室。間腦主要分為:丘腦(背側丘腦)下丘腦丘腦底核第二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1.丘腦

分為三大核群前核群:與內臟活動有關。內側核群:與網狀結構有密切關系。外側核群:是軀體感覺傳導路中的中繼核團。

丘腦是皮層下的感覺中樞。

特異性投射系統(tǒng):非特異性投射系統(tǒng):上行激活作用第三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2.下丘腦視交叉,灰結節(jié),漏斗,乳頭體神經內分泌中心、自主神經的高級中樞第三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四)端腦包括左右大腦半球,半球內部的腔隙是側腦室,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胼胝體第三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1.大腦的外形和分葉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額葉頂葉顳葉枕葉3個面背外側面內側面底面3條溝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5個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島葉第三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島葉第三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大腦半球內側面中央溝頂枕溝距狀溝額葉頂葉顳葉枕葉中央旁小葉第三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2.大腦的內部結構人類大腦皮質的總面積約2200cm2,約有26億個神經細胞,它們依照一定的規(guī)律分層排列并組成一個整體。

人類大腦皮質可分為原皮質、舊皮質(3層結構)和新皮質(6層結構)。大腦皮質的神經元常具有持續(xù)的節(jié)律性的電位變化,稱皮層自發(fā)腦電活動。如果在頭皮上安置引導電極,通過腦電圖儀可記錄到皮層自發(fā)腦電活動的圖形,稱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第三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1)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用電刺激方法觀察到,在大腦皮層的相應區(qū)域可引起電位變化,稱皮層誘發(fā)電位。不同的皮質區(qū)具有不同的功能,為皮質功能定位。高等動物聯(lián)絡區(qū)顯著增加第一軀體運動區(qū)第一軀體感覺區(qū)視區(qū)

枕葉距狀溝(兩側皮質)聽區(qū)

顳橫回味覺

?中央后回平衡覺中央后回下端嗅覺

海馬旁回語言區(qū)

(優(yōu)勢半球)第三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位置: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葉前部

1)軀體運動區(qū)投射特點:上、下顛倒,頭部正位左、右交叉功能決定投射區(qū)的大小第三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葉后部

2)軀體感覺區(qū)第三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4)聽覺區(qū)主要位于顳橫回每側接受兩耳的沖動,因此一側聽覺中樞損傷,不會引起全聾。5)內臟運動中樞

位于邊緣葉3)視區(qū)位置:枕葉內側面第四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視區(qū)聽區(qū)聽覺性語言中樞運動性語言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6)語言中樞

又稱優(yōu)勢半球,通常在一側半球上發(fā)展,多數(shù)為左半球。第四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語言中樞主要在左側大腦半球;非語言信息、音樂、圖形和時空概念則主要在右側大腦半球。大腦皮質的聯(lián)絡區(qū):是人類認識、運用、記憶能力和意識思維活動的皮質功能區(qū),對人類高級神經活動起重要作用。第四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2)基底核為大腦半球基底壁內的灰質團塊,靠近腦底,故稱為基底神經核。1)紋狀體:

尾狀核和豆狀核是軀體運動的重要調節(jié)中樞。2)杏仁體

屬于邊緣系統(tǒng)主要與內臟活動有關。

尾狀核豆狀核基底核杏仁體背側丘腦第四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紋狀體是控制運動的一個主要調節(jié)中樞。蒼白球為舊紋狀體。尾狀核和殼稱新紋狀體。

人類基底核病變主要是運動不正常和肌張力的改變。其中一類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減少,肌張力亢進,如震顫麻痹,病變?yōu)楹谫|和蒼白球;另一類為運動過多,肌張力低下,如舞蹈病,病變在新紋狀體。第四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連合纖維:胼胝體聯(lián)絡纖維:同側半球內部各回與葉間的聯(lián)絡纖維。

投射纖維:

內囊(3)大腦半球的髓質(白質)第四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尾狀核頭丘腦前輻射額橋束蒼白球殼豆狀核皮質紅核束頂枕顳橋束聽輻射視輻射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背側丘腦丘腦上輻射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內囊模式圖第四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內囊損傷(多因供應此區(qū)的血管出血或血栓),患者可出現(xiàn)對側半身感覺喪失;對側偏癱及偏盲的三偏綜合征。第四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3.邊緣系統(tǒng)由邊緣葉,有關皮質及皮質下結構組成。在種系發(fā)生上是古老的系統(tǒng),具有廣泛的聯(lián)系。其功能大致歸納為三個方面:

調節(jié)內臟及內分泌腺的活動;

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參與記憶活動,如當海馬與有關結構受損時,會引起近期記憶能力喪失。第四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4.痛覺

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常伴有情緒變化和防御反應。

皮膚痛快痛慢痛刺激后0.5-1.0s出現(xiàn)的燒灼痛(難以忍受)。刺激后立即出現(xiàn)的刺痛。

------第四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內臟器官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疼痛感覺。p.354

特點:緩慢、持續(xù)、定位不精確,對刺激的分辨能力差。對切割、燒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對機械性牽拉、痙攣、缺血和炎癥等刺激敏感。常伴有牽涉痛。內臟痛第五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牽涉痛

概念:內臟疾病引起體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覺過敏現(xiàn)象。

常見內臟疾病牽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膽腎臟闌尾體表疼痛心前區(qū)左上腹右肩胛腹股上腹部部位左臂尺側肩胛間溝區(qū)或臍區(qū)第五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機制:

Ⅰ.會聚學說:患病內臟與某部位體表的感覺傳入纖維會聚于同一個后角N元→痛覺錯覺。會聚學說Ⅱ.易化學說:患病內臟的痛覺信息傳入提高鄰近軀體感覺N元的興奮性→對體表傳入沖動產生易化作用(痛覺過敏)→平常不引起痛覺的軀體傳入也能引起痛覺。第五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節(jié)腦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腦脊液循環(huán)一、腦和脊髓的被膜

從外向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軟膜具有保護和支持功能。

第五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硬膜下腔硬膜外隙蛛網膜下腔血管,神經根,淋巴管淋巴液下端擴大形成終池內含馬尾和終絲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皮膚,皮下組織腦脊液硬脊膜蛛網膜(半透明膜)軟脊膜(富含血管)1.脊髓的被膜硬膜外麻醉第五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外層(顱骨的內骨膜)大腦半球頂骨上矢狀竇下矢狀竇大腦鐮硬腦膜竇內層:板狀突起2.腦的被膜硬腦膜

硬腦膜與顱蓋骨連接疏松,骨損傷出血時易形成硬膜外血腫。硬腦膜與顱底骨結合緊密,顱底骨折時易將硬腦膜與蛛網膜同時撕裂,使腦脊液外漏。第五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硬腦膜在一定部位形成皺襞伸入腦間隙中,有大腦鐮和小腦幕。硬腦膜竇

上矢狀竇下矢狀竇橫竇直竇乙狀竇海綿竇第五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大腦半球頂骨上矢狀竇下矢狀竇大腦鐮軟腦膜蛛網膜粒蛛網膜下隙腦蛛網膜脈絡組織:

軟腦膜、毛細血管及腦室管膜上皮

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

血-腦屏障第五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二、腦和脊髓的血管

1.腦的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大腦動脈環(huán)第五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2.腦的靜脈:

腦的V壁薄無瓣膜,不與A伴行。分為內、外兩組,兩組之間相互吻合。

第六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3.脊髓的血管椎動脈椎前、后動脈節(jié)段性動脈脊髓表面成網靜脈與動脈伴行硬膜外隙第六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三、腦脊液及其循環(huán)左、右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腦脊液的作用

緩沖保護

營養(yǎng)腦和脊髓

運送代謝產物

穩(wěn)定顱內壓第六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腦脊液室間孔第三腦室中腦水管第四腦室蛛網膜顆粒滲入頸內靜脈上矢狀竇正中孔,兩個外側孔蛛網膜下腔左右側腦室脈絡叢產生心臟血-腦屏障軟腦膜、毛細血管及腦室管膜上皮第六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終池蛛網膜下隙小腦延髓池竇匯蛛網膜粒直竇上矢狀竇側腦室脈絡叢第三腦室脈絡叢中腦水管第四腦室正中孔第六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四節(jié)周圍神經系統(tǒng)脊神經:

31對,主要分布于軀干和四肢

腦神經:

12對,主要分布于頭面部

內臟神經:(交感、副交感)主要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第六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一)概述

脊神經共31對:

頸神經8對

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每對脊神經借前根(運動性)和后根(感覺)與脊髓相連。一、脊神經第六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前支交通支后支后根前根第六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前支軀干和前外側的皮膚和肌僅胸神經具節(jié)段性頸叢cervicalplexus臂叢brachialplexus胸神經thoracicn.腰叢lumbarplexus骶叢sacralplexus第六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后支人體后正中線附近的皮膚和肌具節(jié)段性第六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前根:運動性—軀體、內臟運動纖維后根:感覺性—軀體、內臟感覺纖維軀體運動、感覺纖維內臟運動、感覺纖維脊神經前支后支混合性:軀體感覺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內臟感覺纖維內臟運動纖維→皮膚、骨骼肌和關節(jié)→心肌、平滑肌和腺體第七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組成

C1~C4前支位置

胸鎖乳突肌上部深面皮支主要分布至頸前部、肩部、胸上部以及頭的后外側部皮膚。(二)頸叢第七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肌支除支配頸深部的肌外,較重要的為膈神經(C3-C5),分布于胸膜、心包、腹膜、膽囊及膈肌。第七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三)臂叢腋神經

主要分布到三角肌和小圓肌。肌皮神經

支配肱二頭肌、喙肱肌和肱肌。如損傷,不能屈肘關節(jié),前臂外側皮膚感覺障礙。組成:

C5-T1前支

位置:斜角肌間隙,鎖骨后方,腋窩主要5大分支:第七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正中神經前臂屈肌,魚際,掌心,手掌橈側3個半手指掌面皮膚尺神經尺側腕屈肌,小魚際,拇收肌,骨間肌,手掌面尺側1個半手指和小魚肌皮膚橈神經臂后肌群、皮膚手背和手指背側橈側半皮膚第七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1-11對稱肋間神經

第12對稱肋下神經肋間內、外肌間,肋溝的肋間血管下方(四)胸神經前支第七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T2:相當于胸骨角平面;T4:分布于乳頭平面;T6:分布于劍突平面;T8;分布于肋弓平面;T10;分布于臍部平面;T12:分布于下腹部。胸神經前支的皮膚分布呈環(huán)帶狀,有明顯的節(jié)段性。第七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組成:

T12,L1-L4

前支

位置:腰大肌深面(五)腰叢分支1.髂腹下N2.髂腹股溝N3.股神經:肌支:大腿前群肌恥骨肌

皮支:大腿前面、髕下、小腿內側面、足內側緣皮膚股神經損傷后,股四頭肌萎縮、膝跳反射消失,不能伸直小腿。第七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六)骶叢組成:L4——Co

位置:骨盆后壁梨狀肌前主要的分支:臀上神經:臀中小肌臀下神經:臀大肌陰部神經:會陰部坐骨神經:大腿后群肌小腿肌足肌

第七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坐骨神經

是人體最長最粗大的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經坐骨結節(jié)與股骨大轉子之間至大腿后面,在股二頭肌深面下降達腘窩,在此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上述三點行經,是臨床上檢查坐骨神經痛的壓痛點。坐骨神經本干大腿后群肌、髖關節(jié)腓總神經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小腿前、外側群肌、足背肌

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足底外側神經

小腿后群肌、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足底肌

第七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八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Ⅰ.嗅神經Ⅱ.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Ⅴ.三叉神經Ⅵ.外展神經Ⅶ.面神經Ⅷ.前庭窩神經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Ⅺ.副神經Ⅻ.舌下神經二、腦神經共12對用羅馬字表示第八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名稱:腦神經的分類感覺性:Ⅰ、Ⅱ、Ⅷ

運動性: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Ⅴ、Ⅶ、Ⅸ、Ⅹ含有副交感的腦神經:

Ⅲ、Ⅶ、Ⅸ、Ⅹ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十迷十一副舌下全第八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三、內臟神經內臟運動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定義:支配、調節(jié)內臟、心血管的運動和腺體的分泌。內臟感覺神經第八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內臟運動神經軀體運動神經支配器官纖維成分神經元數(shù)目纖維粗細節(jié)后纖維分布平滑肌,心肌,腺體骨骼肌交感與副交感一種纖維節(jié)前,節(jié)后神經元一個神經元薄髓纖維,無髓纖維粗,有髓纖維攀附臟器或血管形成神經叢神經干隨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受意志支配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的區(qū)別低級中樞Sp的T1~L3;S2~4側角、腦干腦干和Sp前角第八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1.作用不受意志控制

自主神經系或植物性神經系2.既獨立又不獨立3.兩級神經元組成節(jié)前、節(jié)后神經元內臟運動神經的特征4.薄髓或無髓纖維5.形成神經叢6.有交感和副交感兩種纖維第八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交感神經1.中樞部:低級中樞脊髓T1--L3側角外側核

(節(jié)前神經元)2.周圍部:節(jié)前纖維短節(jié)后纖維長白交通支(T1—L3)(節(jié)后神經元)

椎前神經節(jié)椎旁神經節(jié)/交感干交感神經節(jié)灰交通支交感神經叢交通支分支第八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前根脊N白交通支椎旁節(jié)

脊髓椎前節(jié)交感干T1-L3②①②③②后根中間外側核第八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前根脊N白交通支椎旁節(jié)

脊髓椎前節(jié)交感干T1-L3②①②③②后根灰交通支血管臟器心叢血管臟器心上、中、下N①②③①①③中間外側核第八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3.交感神經的分布廣范頸部頸神經節(jié)

頸內外動脈叢,椎動脈叢,心上中下神經等胸部胸交感神經節(jié)

食管叢,心叢,肺叢等內臟大神經,內臟小神經腰部4對腰神經節(jié)腰內神經,腹主動脈叢等盆部骶交感神經節(jié)

盆叢奇神經節(jié)第八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副交感神經1.中樞部:低級中樞

腦干內臟運動核脊髓S2-4側角

節(jié)前神經元2.周圍部:

副交感神經節(jié)

器官旁節(jié)器官內節(jié)

節(jié)后神經元3.副感神經的分布顱部副交感神經骶部副交感神經睫狀神經節(jié)下頜下神經節(jié)翼腭神經節(jié)壁內神經節(jié)動眼N—瞳孔括約肌面N—淚腺,鼻腔,口腔粘膜腺體迷走N—胸,腹腔臟器盆叢—消化管和盆腔器官耳神經節(jié)面N鼓索-舌N—下頜下腺,舌下腺壁內神經節(jié)節(jié)前纖維

長節(jié)后纖維

短第九十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九十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交感神經系統(tǒng)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神經發(fā)出的中樞部位神經節(jié)位置節(jié)后纖維長度節(jié)前纖維與節(jié)后纖維數(shù)比例T1-L3灰質側角椎旁、椎前神經節(jié)短節(jié)前:節(jié)后1:11~17較局限(汗腺,豎毛肌,脾臟,腎上腺髓質只有交感)一個節(jié)前纖維聯(lián)系節(jié)后纖維支配區(qū)域支配效應器遞質效應器壁內或附近長節(jié)前:節(jié)后1:2較廣較局限較廣幾乎所有臟器節(jié)前:乙酰膽鹼節(jié)后∶腎上腺素節(jié)前:乙酰膽鹼節(jié)后∶乙酰膽鹼功能恢復體力和平靜代謝時,占優(yōu)勢應激條件下,興奮性增強腦干(ⅢⅦⅨⅩ)S2-S4灰質側角第九十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接受來自內臟內感受器的刺激,并將內臟感覺性沖動傳到中樞,中樞可直接通過內臟運動神經或間接通過體液調節(jié)各內臟器官的活動。內臟感覺神經元的胞體也位于脊神經節(jié)和腦神經節(jié)內。(二)內臟感覺神經痛覺,壓力,化學等感受器脊N節(jié)腦N節(jié)膝N節(jié)迷走N下節(jié)三叉N節(jié)交感副交感Nf脊N后根腦神經孤束核腦干腦干,間腦,大腦第九十三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內臟感覺與軀體感覺相比:

1.痛閾較高內臟感覺具有比較遲鈍,定位不準確的特點。因內臟感覺纖維的數(shù)目較少,細纖維多;內臟感覺的傳入途徑比較分散。

2.對牽拉、冷熱、化學刺激敏感;對切割刺激不敏感。

3.牽涉性痛當某些內臟器官發(fā)生病變時,常在體表的一定區(qū)域產生感覺過敏或疼痛,稱這種現(xiàn)象為牽涉性痛。第九十四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腦脊髓節(jié)前纖維植物性神經節(jié)腺體效應器低級中樞周圍節(jié)后纖維心血管內臟第九十五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N背核耳神經節(jié)下頜下神經節(jié)翼腭神經節(jié)睫狀神經節(jié)動眼神經副核鼓索第九十六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活動的解剖學基礎——

感覺傳導通路運動傳導通路經過大腦皮質——意識感覺、運動不經過大腦皮質——反射通路N傳出中樞部感受器效應器→傳人←N大腦皮質反射活動反射弧第五節(jié)腦和脊髓的傳導通路第九十七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一、感覺傳導通路一般——痛、溫、觸、本體覺特殊——視覺、聽覺、平衡覺(淺感覺)(深感覺)軀體內臟一般特殊——嗅覺、味覺感覺第九十八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②②③交叉脊髓延髓丘腦中央后回皮腱①內囊④軀干四肢一般感覺

傳導通路皮膚,肌,關節(jié)感受器脊髓后角延髓②丘腦③內囊④大腦中央后回交叉脊N.①

1.感受器在皮膚,肌,關節(jié)2.多個神經原傳遞(最后集中到丘腦)3.傳導纖維經過交叉,

經過內囊4.信息傳到大腦皮質(中央后回)5.傳遞痛、溫、觸、本體覺第九十九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一般感覺傳導通路脊髓、延髓肌,關節(jié),皮膚

感受器(刺激轉換成沖動)脊神經內囊丘腦(交叉)對側大腦(中央后回)第一百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視覺傳導通路雙極細胞神經節(jié)細胞視交叉外側膝狀體內囊后部枕葉視覺區(qū)鼻側的纖維交叉至對側顳側的纖維走行在同側視錐細胞視桿細胞視神經視束第一百零一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感受器視細胞

交叉(內側半)視交叉②視N.①丘腦④距狀溝皮質①②⑤視覺傳導通路③內囊④③雙側大腦⑤1.感受器在視網膜2.多個神經原傳遞

(丘腦)3.傳導纖維的內側半交叉經過內囊4.信息傳到大腦皮質

(距狀溝兩側)5.傳遞視覺第一百零二頁,共一百一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

2.一側視束或視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