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教學課件(99張PPT)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教學課件(99張PPT)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教學課件(99張PPT)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教學課件(99張PPT)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教學課件(99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語文必修5

疏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習并積累古代文化常識。過程與方法:以教師系統(tǒng)講解為主,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作進一步拓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悟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加深對古代文化的認知。一、天文地理二十八星宿角、亢、氐[d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mǎo)、畢、觜(zī)、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地理

赤縣、神州

代稱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中國又指春秋戰(zhàn)國時中原各諸侯國,后又泛指中原地區(qū)?!皣眲t是古代諸侯王的封域。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傳說中的我國古代中原的行政區(qū)劃,又可泛指中國。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圍的地方,每五百里為一區(qū)劃,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地帶,叫“五服”。

三晉、三楚、三秦戰(zhàn)國時晉分為三(趙魏韓),后人把原晉地稱為“三晉”。秦漢時分原楚地為西楚、東楚、南楚,即“三楚”。項羽滅秦后,把關(guān)中分為三區(qū),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后泛稱關(guān)中地帶為“三秦”。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2、九州:冀州、青州、兗(yǎn)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維的合稱。四方:東、南、西、北四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

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遠離中原的地方。)4、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5、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6、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漢朝前,“關(guān)”特指函谷關(guān);明清時以至現(xiàn)在稱東北三省為“關(guān)外”。7、山東、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9、江南:泛指長江以南。10、江左:即長江以東。11、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12、三山

蓬萊(蓬壺)、方丈山(方壺)、瀛洲(瀛壺)三座仙山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3、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中原、塞外、江表狹義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區(qū),廣義則指黃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長城以北地區(qū)為塞外,又稱塞北。長江以南地區(qū)稱江表,長江南岸蘇南、浙江一帶,又稱“江東”,三國時為孫權(quán)統(tǒng)治。都、鄙、邑周時四縣為都,夏制十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組織之一,五百家為鄙,也指小邑,又指邊遠地方。兩都、三都、兩京、五京東漢洛陽為東都,稱西漢舊都長安為西都,合稱“兩都”;加上“南都”宛,合稱“三都”。東漢洛陽、長安又稱兩京;宋代則以開封、洛陽為兩京;明以后稱北京、南京為兩京。唐代有五京:東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北京古稱“薊”,又稱“燕京”。西安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久的古都,明時始稱西安,古稱長安。洛陽為九朝名都。南京,秦漢時稱“秣陵”,孫吳時稱建業(yè),晉稱建康,南唐時稱金陵,朱元璋改稱應(yīng)天府,清代稱江寧府,太平軍稱天京,另有“石頭城”“白下”之稱,為六代古都。開封古稱大梁,汴梁,汴京,宋稱東京。杭州古稱錢塘,又稱臨安。姑蘇、維揚、京口今蘇州別稱“姑蘇”;揚州別稱“維揚”“江都”;鎮(zhèn)江古稱“京口”。14、古今地名

大都東京、汴京京口金陵、建業(yè)、建康、江寧、石頭城臨安姑蘇會稽長安奉天直沽北京開封鎮(zhèn)江南京杭州蘇州紹興西安沈陽天津15、地名別稱

冰城花城蓉城春城雁城芙蓉國星城霧都水城牡丹城哈爾濱廣州成都昆明衡陽湖南長沙重慶蘇州洛陽P941.(1)日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間。(蘇軾《赤壁賦》)(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閣序》)(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4)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ǘ拍痢肚锵Α罚?、(1)河內(nèi):河東:(2)山東:(3)河西:(4)關(guān)西:(5)江表:(6)淮左:黃河以北。黃河以東。崤山以東。黃河以西。函谷關(guān)以西。長江下游以南地區(qū)?;此畺|面。3、(1)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

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p>

北辰:以德治國的統(tǒng)治者。(2)逝者:流逝的時光。3、(3)知者樂水:智者是聰明人,善于思考,反應(yīng)敏捷,像水一樣靈動。仁者樂山:仁者是仁慈寬厚的,安于義理,不易沖動,像山一樣穩(wěn)重。(4)

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犯了錯誤,人們都能看到,知錯能改,人們都會敬重他。二、紀年紀時古代對年、月、日、時辰的稱法紀年法:1、王公紀年——。(我國最早的紀年法)《左傳·骰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敝隔斮夜??!读H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惫糯鷮δ辍⒃?、日、時辰的稱法紀年法:2、干支紀年——(從東漢起采用干支紀年法)“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戊戌變法”“甲午戰(zhàn)爭”“辛亥革命”“辛丑條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一個甲子古代對年、月、日、時辰的稱法紀年法:3、年號紀年——(從西漢武帝建元起,以年號紀年)《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4、生肖紀年——由干支紀年的地支對應(yīng)的生肖命名,如甲子年為鼠年。十二生肖:鼠?;⑼谬埳唏R羊猴雞犬豬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對年、月、日、時辰的稱法紀年法: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公元紀年——1949年、2016年公元推干支

方法一:分除余數(shù)法

公元年÷10的余數(shù)減3,所得數(shù)字為天干數(shù)(遇0或負數(shù)則加10)公元年÷12的余數(shù)減3,所得數(shù)字為地支數(shù)(遇0或負數(shù)則加12)例1:1956年的干支紀年為?

1956÷10的余數(shù)為6,6-3=3,第三位的天干為“丙”1956÷12的余數(shù)為0,0-3=-3,-3+12=9,第九位的地支為“申”答:1956年的干支紀年為“丙申”例2:1982年的干支紀年為?1982÷10的余數(shù)為2,2-3=—1,—1+10=9,第九位的天干為“壬”1982÷12的余數(shù)為2,2-3=-1,-1+12=11,第十一位的地支為“戌”答:1982年的干支紀年為“壬戌”天色計時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dié

】晡時【bū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計時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數(shù)計時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刻: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chǎn)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guān)??赡芷鹪从谏檀?。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jīng)反復(fù),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百刻制:每刻14.4分鐘九十六刻制:每刻15分鐘午時三刻問斬:大約中午11點45分問斬古代計時工具:圭表、漏刻、日晷元旦: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qū)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lián)語,后來演變成春聯(lián)。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花朝: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三、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jié)。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p>

社日

農(nóng)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xiāng)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p>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春秋時期介之推輔佐重耳(晉文公)回國后,隱于山中,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清明清明節(jié)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p>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這個節(jié)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qū)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p>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jù)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后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tǒng)。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tǒng)。唐以后端午成為大節(jié)日,朝廷有賞賜。七夕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織女星祈求智巧,稱為“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p>

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進入初伏的那一天。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jié)。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f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敝仃柧旁鲁蹙?。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于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p>

臘日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qū)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倍墓?jié)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P951、A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B而日中時遠也?!秲尚恨q日》C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D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E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F暮春三月?!短m亭集序》G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队巫右鳌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2、遙知兄弟登高處簫鼓追隨春社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重陽節(jié)社日清明節(jié)四、姓名字號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卑喙獭栋谆⑼ǖ抡摗肪砭旁唬骸靶照?,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薄蹲髠鳌る[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姓

姓作為一種族號,他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或部落的稱號。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姓的由來已久,從許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們可以推測,大約在母系社會中就有了姓的分別。例如:黃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鳳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國魯、晉、鄧、衛(wèi)等都是姬姓,異姓封國齊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羋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姓《百家姓》

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jīng)》。據(jù)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yīng)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

《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jīng)增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復(fù)姓六十個。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夏侯、諸葛、尉遲、皇甫、公孫、慕容、長孫、宇文、司徒、司空、中國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幾?

01李

02王

03張

04劉

05陳

06楊

07趙

08黃

0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于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鐘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曹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名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區(qū)別的符號,在古代嬰兒出生幾個月后一般由父親命名。名名

字是成年舉行冠笄禮時,由來賓中的尊長代取的,用以表德,它與名有一定的聯(lián)系。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對名有表述和闡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樂天,文天祥字宋瑞。

有些名與字是相反相成關(guān)系:如王績字無功;管同字異之。字字號

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因此又叫“別號”。號往往即興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間有聯(lián)系。但號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號又俗稱雅號。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父親起的弱冠儀式后起的自己起的古人名字號人名稱謂(1)人名古人有名、字、號,當大官的死后有謚號。如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謚文忠。名和字間一般有聯(lián)系,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義的,如韓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諸葛亮孔明白居易樂天文天祥宋瑞王績無功管同異之五柳先生青蓮居士六一居士香山居士東坡居士易安居士稼軒居士名字號李白:青蓮居士半山王安石:賀知章: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商隱:玉溪生歐陽修:六一居士蘇軾:東坡居士黃庭堅:山谷道人秦觀:淮海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陸游放翁羅貫中湖海散人陶淵明五柳先生秋

瑾鑒湖女俠辛棄疾稼軒梁啟超飲冰室主人唐伯虎六如居士張志和煙波釣叟姓名字號1.直呼姓名用于自稱: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用于厭惡的人:不幸呂師蒙構(gòu)惡于前用于給人作傳記: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幼時由父親命名2.稱字: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成年(男20,女15)由父親或尊長取字

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對名有表述、闡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白居易:字樂天。(樂于順應(yīng)天命,引申為樂于自己的處境而無憂慮樂天知命,故不憂?!兑住は缔o上》

)3.稱號(1)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2)對人稱號,是一種敬稱。

自己取平輩間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2)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蘇武傳》)古人自稱名,稱人稱字。如:1.“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保ò喙獭短K武傳》,李陵稱蘇武的字)2.“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保ɡ钌屉[《李賀小傳》,李商隱稱李賀的字)3.“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保ā冻啾谥畱?zhàn)》,孫權(quán)稱魯肅的字)古人稱呼他人時稱字。班固,字孟堅:孟,排行第一,“堅”與“固”同義。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

“德”(行)與“操”(守)同義。韓愈,字退之:

“愈”為勝過、超出,“退”為約束、退守。屈原孟子李白杜甫王維蘇軾蘇轍岳飛毛澤東名平,字原名軻,字子輿字太白字子美字摩詰字子瞻字子由字鵬舉字潤之立德立功立言馬三立

自稱稱名,稱人稱字,也不能一概而論。自稱有時不稱名,代之一些謙卑的稱法,如“臣”“仆”等;稱人有時也直稱其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稱燭之武就直呼其名,《師說》中韓愈稱李蟠也直稱“李氏子蟠”。姓名字號4.稱謚號謚號:周代才有的。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根據(jù)身前的品德行為來定的。例子:周武王、范文正、靖節(jié)先生5.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例子:聊齋先生、飲冰室主人6.稱籍貫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7.稱郡望韓愈昌黎人(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姓名字號8.稱官名《琵琶行》“江洲司馬春衫濕”

“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9.稱爵名名將郭子儀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10.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姓名字號11.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guān)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謙稱12.謙稱與敬稱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謙稱(2)古代帝王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

(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

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謙稱(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大舍小令外人)“家”對別人稱自己家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在下-----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晚輩或地位低的人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老人;妾------女子;寡君----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謙稱E.稱謂前加上“家”或者“舍”表示對自己的謙稱家父、家嚴、家君---家母、家慈------------寒舍---------------------家兄---------------------舍妹---------------------舍弟---------------------犬子--------------------內(nèi)子、內(nèi)賢------------加“先”表示已經(jīng)逝世的尊長:如:先大母、先帝自己的父親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家自己的兄長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弟弟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妻子。敬稱敬稱:表示尊敬客氣,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

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quán)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使節(jié)--------節(jié)下;敬稱(5)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尊上(稱對方父母)、

尊駕

(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

仁,表示愛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丈、丈人專指岳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敬稱(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先考或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8)對尊長者\朋輩之間的敬稱----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敬稱賢侄賢弟仁兄令尊:---令堂:---令愛:---令兄:---令婿:---令郎:---令妹:---令正:---府上:---跨灶:---高足:---別人的父親別人的母親別人家的女兒別人家的兄長別人家的女婿別人家的兒子別人家的妹妹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庭院別人賢能的兒子別人的學生(2)敬稱對對方用敬稱:令、尊、賢、仁姓名字號【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读赐鳌分械摹皟?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皟?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姓名字號(3)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賤稱【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謚號貶斥類外內(nèi)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不勤成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殺戮無辜曰厲好變動民曰躁不悔前過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好內(nèi)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名與實爽曰繆褒揚類

民無能名曰神靖民則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揚善賦簡曰圣敬賓厚禮曰圣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

經(jīng)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

憐憫類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在國遭憂曰愍禍亂方作曰愍慈仁短折曰懷P961、古人自稱名,稱人稱字。平輩間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2)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蘇武傳》)2、班固,字孟堅:孟,排行第一,“堅”與“固”同義。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

“德”(行)與“操”(守)同義。韓愈,字退之:

“愈”為勝過、超出,“退”為約束、退守。2、劉禹錫,字夢得:

“錫”同“賜”,

“禹錫”為“大禹所賜”之意,故字為“夢得”。李商隱,字義山:商隱,即殷商隱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餓死,李商隱字“義山”與名呼應(yīng)。秦觀,字少游:“觀”與“游”同義。陸游,字務(wù)觀:據(jù)說陸游的母親夢見秦觀而生陸游,所以用秦觀的名為字,用秦觀的字為名。又取《列子·仲尼》“務(wù)外游不如務(wù)內(nèi)觀”之意。姜夔,字堯章:傳說“夔”是上古帝王堯的樂官,“章”即“樂章”之意。3、(1)登東皋以舒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2)端居恥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王勃《騰王閣序》)(4)樂夫天命復(fù)奚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5)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騰王閣序》)五、禮儀制度宗法七出:古代社會丈夫休妻棄子的七種理由:一無子,二淫亂;三不事姑舅,四哆言,五盜竊,六妒忌;七有惡疾,有此七條之一者,丈夫便可將其離棄。七廟:古代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稱穆

)共七廟。布衣、百姓、考妣布衣,是用麻或葛織成的布所做的衣服,為平民百姓代稱,后來也多指未做官的讀書人。百姓,是戰(zhàn)國以前對貴族的總稱,因為那時只有貴族稱姓,戰(zhàn)國時漸成為平民的通稱。父母別稱考妣,后指死去的父母。望族、寒族有聲望的世家豪族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晉南北朝時不屬于士族的家族。黎民、黔首黎民,即平民、民眾。黔首,是戰(zhàn)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宗法禮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

封建社會強迫婦女遵守的道德標準為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綱五常是我國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典、封禪封典,封建時代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封禪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禮。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舉行,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子之功,稱封;在泰山腳下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避諱指凡遇到君王、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為避免直接說出,則改用同音字或缺筆的辦法來回避。帝王、孔子之名,眾人共諱,稱作公諱。避家人父祖稱家諱。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北面、南面、東向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稱南面,臣子稱北面。如“室坐則東向為尊,南向次之,北向為卑,西向最下”。禮俗坐、跪、跽、箕

兩膝著地,臀部貼在腳跟上為坐;直身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謝罪、表示尊敬;跪起,準備起身,但雙膝尚未離地,是為跽,又叫長跪,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臀部著地,兩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態(tài)度。

婚禮

女子出嫁叫“歸”,回家省親叫歸寧,而被夫家拋棄回歸母親家叫遣歸。古代婚姻要經(jīng)過六道手續(xù)叫“六禮”。舉行婚禮時,夫婦在青布帳篷里交拜,這帳篷叫青廬。

禮俗喪葬、祭禮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古人喪葬有棺有槨(外面的套棺)。裝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殮”,停棺叫“殯”,埋棺如穴叫"葬".在喪禮中,根據(jù)親疏關(guān)系穿一定規(guī)制的喪服,有“斬衰”“齊哀”等五服之說,喪服又統(tǒng)稱“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個太牢;諸侯五廟,用一個太牢;大夫三廟,用少牢。為人餞行要祭路神,叫“祖”;要灑酒于地,稱“酹”。

拜古人把拜分為九種。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頭扣地多時,是臣事君之禮。頓首,以頭叩地,同時要面色失常、言語失聲,只在有急事求人時才用?!懊C拜”最輕,拱手而已,類似現(xiàn)在的作揖?!霸侔荨笔前輧纱?,表示禮節(jié)隆重,有時用作敬辭。禮俗歃血、釁鐘

古人定盟,雙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鐘、鼓制成,啥牲或殺人以祭,將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誠敬,稱為“釁”。禮俗各年齡段稱呼序號稱呼年齡序號稱呼年齡1襁褓10弱冠2黃口11而立之年3孩提12不惑之年4始齔13知天命之年5垂髫14耳順(花甲)6總髻總角15古稀之年7總發(fā)束發(fā)16耄耋之年8豆蔻年華17期頤之年9及笄之年不滿周歲嬰兒二三歲七八歲幼年幼年童年童年少年女子十三四歲十五歲(為成年)男子二十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九十歲百歲耋:70~80歲耄:80~90歲官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復(fù)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tǒng)領(lǐng)百官。六部隋代開始,中央政府尚書省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首長為尚書,副職為侍郎;部下設(shè)司,司長稱郎中,副職為員外郎??婆e九品中正魏晉南北朝史的選官制度。各州郡設(shè)中正官負責品評當?shù)厝宋?,分為九品,依品授官。實際上以家世為重,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發(fā)展變革隋朝以后各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