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離散社區(qū)中的性別、階級與族群-對海外女性華人在線社區(qū)的案例研究_第1頁
數字離散社區(qū)中的性別、階級與族群-對海外女性華人在線社區(qū)的案例研究_第2頁
數字離散社區(qū)中的性別、階級與族群-對海外女性華人在線社區(qū)的案例研究_第3頁
數字離散社區(qū)中的性別、階級與族群-對海外女性華人在線社區(qū)的案例研究_第4頁
數字離散社區(qū)中的性別、階級與族群-對海外女性華人在線社區(qū)的案例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數字離散社區(qū)中的性別、階級與族群對海外女性華人在線社區(qū)的案例研究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作為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第一人口大國,貢獻了全球數量最大的移民群體。在人口的跨國流動中,女性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除了社會經濟地位的改變,從文化角度看,無論是思想文化的全球擴散還是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都改變著女性對自身身份和性別關系的認知。在女性移民重塑身份的過程中,網絡社區(qū)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以女性華人移民占主體的“北美華人e網”為案例,對該論壇的功能、媒介文化及其展現出來的女性移民的身份認同進行分析。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檔案分析和網絡志兩種。首先,本文將借助“互聯(lián)網檔案”(InternetArchive)提供的歷史網頁信息,[1]對論壇從建立之初到現在的網站首頁變遷展開觀察;其次,本文采用網絡志(Netnography)的方法對論壇進行在線觀察,[2]對在論壇上注冊賬號,于2015年9月20日至2016年1月20日每日登錄論壇、瀏覽熱門帖子的用戶進行觀察,特別是對“華人閑話”“我愛我家”“夢里花落知多少”三個熱門版塊做重點觀察?!氨泵廊A人e網”創(chuàng)建于2002年,網站創(chuàng)建之初并不專門針對女性用戶,與當時的其他華人網站一樣,這個以“e時代的朋友”自居的網站以售賣電話卡和提供影視下載服務為主;2003年論壇更名為“北美華人e網”,域名保持不變;2005年以后,論壇的主要用戶逐漸轉變?yōu)槟挲g為20~35歲的北美華人女性,因此又被稱為“華人大媽”網。論壇主要包括“閑情娛樂”“生活空間”“體育休閑”“科學人文”四大版塊,其中,“華人閑話”“家有一小”“時尚一派”等子版塊長期占據熱門排行榜前列,家庭情感、日常生活信息和娛樂休閑等私人領域信息是論壇的主流。根據Alexa的統(tǒng)計,“北美華人e網”93%的訪客來自美國,來自加拿大、英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用戶位列其后;[3]從性別來看,女性訪客的比重遠高于全部網站的平均女性用戶比重;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比重也遠高于平均水平。一“北美華人e網”的功能:信息分享、情感釋放和身份重構信息分享是“北美華人e網”最基本的功能。由于美國的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等有別于中國,許多即使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移民也會遭遇生活上的困境。論壇不僅提供關于購車買房、醫(yī)療保健、育兒養(yǎng)老等基本生活的信息,而且提供諸如穿衣、護膚、旅游、健身等提升生活質量的信息以及純粹的娛樂信息。不同于“未名空間”等其他海外華人論壇網絡社區(qū),“北美華人e網”極少涉及時政、軍事方面的信息,雖然有以政治討論為主的“青梅煮酒”子版塊,但幾乎無人問津,其信息大多聚焦于日常生活、家庭空間和休閑娛樂方面,具有較強的“女性議題”特征。另外,“北美華人e網”還是女性情感釋放的重要空間。身居海外的女性遠離親友,即時通信工具雖然提供了實時在線交流的機會,然而女性——特別是家庭主婦——所處的生活情境并不能完全被國內親友所理解。此種情形下,網絡社區(qū)就成為她們宣泄情緒、獲得情感支援的重要場所,例如,婆媳矛盾、家庭主婦無聊的日常生活、夫妻沖突等是論壇中經常出現的話題。另外,也有一些女性通過逛論壇打發(fā)時間,用以充實平淡無奇的家庭生活,甚至通過“消費”負面消息來提升生活的滿意度。此外,網絡空間還能夠為這些處在移民和性別的交叉困境中的女性提供情感支持和解決方式。例如,曾有女性抱怨老公不做家務,而婆婆又偏袒老公、認為該女性不夠賢惠,從而導致該女性想要離婚,大部分回復首先譴責了婆婆的“媽寶”行為,鼓勵發(fā)帖者“要堅強,冷靜下來,好好計劃”,還有不少網友現身說法、出謀劃策。女性之所以能夠在“北美華人e網”上交流信息和宣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們有著相似的處境和身份危機。在論壇用戶中,不少人是因為家庭/婚姻原因(丈夫赴美讀書或工作)而移民,又因為簽證身份和語言問題難以找到工作,因此,一些事業(yè)女性變成全職太太,而在“婦女能頂半邊天”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女性又往往很難適應這種新角色。在心理預期和現實生活發(fā)生沖突時,女性需要重新建構自己的身份。例如,一位女性以“全職媽媽的求救”為題發(fā)帖,講述自己忙碌的主婦生活,文章最后的這段話引發(fā)了很多網民的共鳴:有時在微信上看到單身的大學同學曬美美的照片,再看看自己每天顧不上收拾自己,忙成一團,孩子們說話不聽常常河東獅吼,很悲哀地發(fā)現自己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都變成一個潑婦大媽了,這不是我想要的自己的樣子,只有每天深夜一天的喧囂歸于平靜,洗了個澡之后才找回一點點的自我,真舍不得睡,可是也得早點,要么明天的戰(zhàn)斗就沒有體力了。zymotype,“家有一小”,2015年8月3日不少網友回復:“l(fā)z的最后一段完全就是我的心聲,每個字!”“我現在就過著(和)你一模一樣的生活??吹侥愕脑?,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通過這樣的交流,女性或許會對家庭主婦的辛勞逐漸達成共識,認為家庭主婦也是一種全職工作,從而認同其現在的性別角色;或者,網友們看到家庭主婦生活的局限性從而強化其要工作的想法。在這樣的交流中,關于性別的認識和價值觀產生碰撞,女性也可以在與自己相似的經歷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緩解文化休克帶來的身份焦慮。二華人、“大媽”和中產:“北美華人e網”的身份特征流散社區(qū)(Diaspora)是當前移民研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根據Laguerre(2010)的定義,“北美華人e網”就可以被定義為一個數字流散社區(qū)(DigitalDiaspora),“移民群體或他們的后代利用信息技術,圍繞著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和交往等,在虛擬的社交網絡中開展社會參與,其交流的內容大多與其母國或遷入國相關”,移民身份是這種數字流散社區(qū)的主體和形成的根本原因。性別研究中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概念通常被用于分析性別、性向、種族、族裔和階級等社會類別在制造社會不平等方面的交織的和共同的作用(Crenshaw,1989,1991)。下文將運用交叉性概念,對“北美華人e網”這一數字流散社區(qū)中交織的族群、性別和階層身份展開研究。三族群與民族身份“北美華人e網”表現出了對中華民族身份的強烈認同,首先體現在其所運用的語言和文化資源以及討論的話題上,各個論壇的標題均通過中英雙語表示,子論壇的命名方式尤其具有中國特色,多以四字短語的形式呈現,不少名稱還包含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典故,例如,以夢境、恐怖和靈異事件為主題的子論壇被稱為“聊齋夜話”,以時政為主題的子論壇則被稱為“青梅煮酒”。從討論的話題來說,發(fā)生在華人及美國其他少數族裔身上的事件通常會引發(fā)討論。網民會將中國人/華人身份作為造成某種不利處境的關鍵因素,強調美國社會中不同種族間的等級差異。例如,一位女性曾發(fā)帖說,上小學的女兒在學校被開帶有種族歧視的玩笑,對方在女兒要求停止后仍在繼續(xù),因此這位媽媽考慮要不要向學校老師寫郵件、要求制止此事。在網友的回復中,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發(fā)郵件,“中國人”的身份都被反復作為一個重要的論證:例如,反對向老師報告的人認為“中國人是不是都喜歡報官或者報告單位啊”;支持報告的人則會反駁,正是因為“中國人一直忍氣吞聲”,才會“讓人把你當軟柿子捏”。在該事件中,族群身份是事件的爆發(fā)點,而處在同一族群身份中的個體,出于對“民族性格”的不同認知產生了相沖突的看法。此外,一些涉及中國或中國政府的新聞也會在論壇上引起軒然大波。這類討論有以下兩方面特征:其一,引發(fā)討論的新聞通常不是時政新聞,而是裹挾著民族元素的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等;其二,網民常常將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Group)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即使那些已經入籍(Naturalized)成為美國公民的華人,還是會將中國作為自己的祖國。例如,在2016年1月10日的題為“安利《了不起的挑戰(zhàn)》港獨藝人全程被央視馬賽克簡直不能太酸爽”的帖子中,發(fā)帖人寫道:我海外游子的愛國心都被喚醒了,那就是香港的“港獨分子”王喜被邀請上這個節(jié)目,結果被網友扒出他在微博或是臉書上po一些“港獨”言論,網友給這個節(jié)目的導演留言,導演確認了情況屬實以后,就把有他內容的部分都刪了。導演威武?。?!vuvu,“閑情娛樂”,2016年1月10日絕大部分網民表示了對中央電視臺的支持,認為王喜“活該!罵中國內地還跑來賺錢,賤得不行!”盡管族群身份在移民情境中被強化,但“北美華人e網”中的一些言論也會體現出對族群內部等級差異的默認,例如,認為移民者比生活在國內的人更優(yōu)越,這種優(yōu)越感體現在對國內自然環(huán)境、食品安全、產品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抱怨。此外,“北美華人e網”的族群身份還體現在對美國其他少數族裔——墨西哥移民、非洲裔美國人和印度人——的討論。在論壇中,網民多將墨裔和非裔美國人劃為一類,統(tǒng)稱“墨黑”,認為其懶惰愚蠢、受教育程度低、屬于社會底層。相比于對墨裔和非裔的等級式蔑視,論壇成員對待印度人的態(tài)度更傾向于平視的厭惡。例如,一位女性購房時在論壇上發(fā)帖詢問,“有印度人咖喱味的舊房能買么?鄰居都是印度人的新房能買么?”絕大多數回復表示要“堅決遠離印度人”,但是論壇中的另一種聲音是“印度人和中國人就是互相看不起,但做出的選擇都差不多”,這種觀點能夠很好地描述美國社會里華人與印度人的關系:兩國都是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人口大國,特別是1990年以來,兩國因讀書和工作移民美國的人口逐年增加;特別是印度在計算機行業(yè)發(fā)展早期搶得先機,向美國輸送了大批技術勞工,不少印度人在公司中已經做到中高層管理者的職位,其整體經濟水平要優(yōu)于華裔。一般而言,中國人在論壇中對印度人常見的稱呼是“三哥”或“老印”(有時還會根據其諧音,寫作“烙印”),雖然大多時候還是對印度人進行負面評價,但是“哥”和“老”字還是讓態(tài)度和語氣更加柔和,特別是“老印”這一稱呼更加中性化,就如同將美國人稱為“老美”、華人自稱“老中”??偟膩砜?,華人對印度人、墨西哥人和黑人的不同態(tài)度是族群和階級兩種因素交叉的產物,折射出不同族群間經濟地位的差異。四性別身份作為以女性為主體的網絡社區(qū),關于性別身份的討論自然成為論壇中的核心話題,集中體現在“家庭主婦和工作媽媽哪個更有價值”的討論中,由于此類帖子周期性地頻繁出現,而被網民們戲稱為“月經帖”。此外,很多本來與該主題無關的帖子在網民的回復中逐漸“歪樓”,“經過幾次變化后最終都變成了這一華人經典話題,足見‘全職媽媽vs工作媽媽’是華人極大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一”。這類爭論體現出來的是女性價值認同和自我實現的不同方式,然而,盡管全職太太和工作女性的生活方式有較大差異,但女性的主體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女性應當擁有自己的事業(yè)是論壇的主流價值導向。在論壇中,無論是通過自己留學來到美國的女性還是由于婚姻原因“被搬運”到美國的女性,[4]大多追求一份帶薪的工作。一些女性即使因為語言或簽證原因無法就業(yè),也大多認可工作的價值或在灰色地帶從事兼職。因此,全職媽媽如何找工作、重新成為職業(yè)女性的帖子在論壇中大受追捧。根據對帖子的文本分析,女性對工作和獨立經濟的強調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首先,大部分女性在國內擁有良好的教育和職業(yè)背景,對自己有較高的期待,“作為一個人,受了這么多年教育,就在家做做家務什么的,不會覺得浪費嗎?”其次,中國1949年以來的性別平等政策對女性及其父母影響深遠,“雙職工”仍然是當前中國的主流家庭模式,很多女性在出國之前就是全職工作者,因此無法適應移民所強加的家庭主婦角色。最后,婆媳關系的和諧發(fā)展、自身安全感的缺失、家庭的經濟壓力等現實原因也是一些女性工作的動力。例如,在一篇題為“家有兩三個孩子的媽媽,以后會考慮辭職嗎?”的帖子中,一位堅定認為女性要工作的評論者的回復很有代表性:千萬別辭職。辭了公婆會覺得你被他們兒子養(yǎng)著,氣焰會囂張很多。很多老公不理解、不在乎家務活的煩瑣和累,不值得為了家和小孩全身心付出?!饷婧檬抡吆芏?,已經有人說過老公是最近也是最遠的人,保持自己的獨立能力太重要了。charmaine2,“家有一小”,2015年9月15日與女性要獨立相伴隨的是對大男子主義或“直男癌”的批評和對男女平等的倡導。例如,一位女性在論壇中抱怨道:老公總說,一個女人的社會責任就是做家務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做飯,我自己本職工作沒做好,天天跑到學校去就是浪費時間?!浅OM也还ぷ?,在家做家庭主婦。但是我非常不希望這樣,因為能感覺到,真的做了家庭主婦,就更過的(得)沒有尊嚴了。miejueshishi,“心有千千結”,2015年7月22日發(fā)帖人的網名大概是在影射“滅絕師太”,因而可以判斷發(fā)帖者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對于她的情況,不少評論者在安慰的基礎上猛烈抨擊其愛人的大男子主義,“受不了這種把老婆當庸(傭)人的直男癌”。此類評論的核心就是認同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而非依附于男性、孩子或家庭的附屬角色,就像一些女性在論壇中提到的,“獨立永遠是一件很美好、很安心的事情”。在“北美華人e網”上,與女性要工作和獨立相對立的觀點是強調家庭的重要性——“版上經常宣揚家庭主婦的價值”。在這種情境下,不少女性移民經歷著“再女性化”的過程,用戶自嘲為“大媽”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這種性別身份的確認。與中國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不同,這種“家庭主婦觀”不將操持家務等看作女性應盡的義務,而是看作其自主選擇的結果,是一份全職的、“非常了不起的職業(yè)”。這種觀點認為,家庭主婦并非無所事事,“做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婦與做一名專業(yè)合格的職場人的要求一樣高,既需要聰明才智,又需要專業(yè)技能”。論壇中,諸如“全職家庭主婦相當于年薪12萬(美元)的工作”的帖子屢見不鮮,盡管這類帖子飽受爭議,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網民對家庭主婦價值的認可。因此,網友會對“家庭主婦”和“家里蹲大媽”做出嚴格區(qū)分。有趣的是,盡管進入職場和做家庭主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但是論壇中在關于這兩種角色的爭論中,雙方所強調的都是女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有人在論壇上總結,“華人三觀第一條就是,女人永遠是對的,男人不滿、抱怨一定是猥瑣的”或“huaren的風氣是,我是女的,所以我要無條件的愛;你是男的,所以你做什么都應該”。盡管此類評價多含貶義,是對某些帖子中所表現出來的“女人最大”和男女雙重標準的嘲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女性不斷強化自我立場的表現,相比于傳統(tǒng)觀念中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這種自私的自我也未嘗不是一種進步。五階層身份工薪收入和中產階級的消費觀是“北美華人e網”用戶社會經濟身份的重要特征。在美國,中產階級是主流的社會群體,其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美國皮尤調查中心將中產階級的概念和標準定為:家庭年收入為全美中位數的67%~200%的家庭均可被看作中產階級,以2014年的調查數據計算,家庭年收入為41869~125608美元的家庭均可被劃入中產階級,這部分家庭占全美的50%(FryR.andKochharR.,2015)。然而不同于皮尤調查中心41869~125608美元的中產階級標準,論壇上長期流傳的“華人貧困線”標準是家庭年收入30萬美元;雖然沒有官方數據證實,但能夠達到這一“貧困線”標準的華人家庭似乎并不多,根據皮尤中心的階層計算器,家庭年收入30萬美元可以輕松被劃入全部人口前21%的上層社會。一般而言,在整體收入水平較高的計算機行業(yè)中,谷歌、臉譜等公司里剛進入職場的軟件工程師的最低收入約為10萬美元,大部分職位的收入為稅前10萬~20萬美元;其他行業(yè)和地區(qū)的收入水平更低一些,大部分女性棲身于會計、銷售、中介等服務行業(yè),年薪通常在8萬美元以下。由此看來,30萬美元的貧困線并不是那么容易達到的。至于為何會出現“30萬美元貧困線”的說法,一些網友認為,“華人這里,報年薪幾萬刀是沒人注意的,只有那些報年薪幾十萬刀的才會引起注意”。這個虛高的指數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壇成員對高收入的向往。此外,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也是論壇的熱門話題?!吧羁臻g”和“體育休閑”兩個版塊主要著眼于優(yōu)質生活方式的打造,通過對房屋裝修、穿衣打扮、婚禮設計等具體問題的討論,特定的品位滲入移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話題又能和女性間流行的消費議題完美結合。以“談婚論嫁”版塊為例,該版塊以婚禮為主題,探討如何購買婚戒、去哪兒拍婚紗照、怎樣操辦婚禮等問題。在該版塊中獲得較高點擊率和回復率的帖子均具備以下特征:帖子中所分享的婚禮昂貴華麗,充滿大量圖片和影像資料。例如,一位網名為“margaux”的女性在2014年發(fā)布帖子“歐洲訂婚,麻省登記,巴厘島婚禮全紀實——浪漫海邊懸崖婚禮(持續(xù)更新照片中,包括婚戒婚紗酒店、婚禮策劃、婚宴等)”,在進行本研究時,帖子已經發(fā)布了一年半時間,卻還在持續(xù)被用戶點贊和評論,帖子的導語部分如下。在忙了整整半年多以后,我漫長而繁復的婚禮之旅終于在巴厘島落下帷幕。在跨越了整整3大洲和消費了不菲的花費后,我非常榮幸能夠順利和老公實現夢想的婚禮?;閴俏野肽甓嘁詠斫洺H〗浀牡胤?,雖然這里的帖子不是最多或最快更新的,但大家的熱情和交流使我對這里的印象非常好,也希望能為現在或以后準備結婚的各位美女們出一分綿薄之力。margaux,“談婚論嫁”,2014年7月3日接著,帖子分九章介紹了婚戒、婚紗、晚宴安排等內容,全文超過兩萬字。評論中幾乎沒有出現“炫富”等負面評價,而是以贊美和羨慕為主,如“圍觀白富美婚禮,太夢幻了!”盡管發(fā)帖者表示,希望帖子“能為現在或以后準備結婚的各位美女們出一分綿薄之力”,但這場高投入的婚禮并非論壇中的大部分成員所能承擔的。從評論來看,這場婚禮本身的華麗和精致及其營造出的“夢幻”“浪漫”等價值被論壇成員接受,盡管她們無法復制同樣的婚禮,但這種“理想型”婚禮會影響她們對婚禮的認知和設計。此類“完美婚禮”僅是個案,論壇中大部分女性分享的婚禮經歷符合或略高于一般家庭的消費水平。無論哪種規(guī)格,在反復的分享和問詢中,這些關于鉆石、婚紗、婚宴的信息會形成一種等級化的知識或規(guī)范,影響著用戶對婚禮的認知,成為女性“取經的地方”。論壇成員通過觀看和實踐某種消費行為而獲得中產階級群體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的滿足感。這種特征還體現在以BSO為標志的炫示文化中。BSO是英文BloodyShow-Off(“血淋淋的炫耀”)的縮寫。BSO的內容可以是一頓大餐或名貴的手提包,也可以是家庭成員,如老公、小孩或者公婆,如“慶幸自己遇到了這么好的婆婆,忍不住貼出來BSO一下”。BSO雖然名為“炫耀”,在實際使用中卻也包含著紀錄和分享喜悅的意思。例如,2015年的最后一天,一篇題為“年底BSO,歡迎大家一起show”的帖子在一天之內就出現了134條回復,帖子正文如下:年底BSO:1.東西海岸非彎曲大城市,有多孩多房,全部是我們共同努力所得,婚齡十年以上,年底清賬,今年存款近十萬。2.今年繼續(xù)進香包驢包BV包,H包依然舍不得,bbr收了多件,其他衣服、鞋、化妝品就不多說了。[5]3.今年在外吃餐館花費近萬元,旅行若干次。trouble2010,“閑情娛樂”,2015年12月31日回復中,更多人加入BSO的行列,例數自己在過去一年的收獲;但是這些回復大多圍繞收入和消費而展開,根本上還是對經濟狀況的強調,有極少數回帖提到這一問題——“點的時候在猜是Bso幸福還是今年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結果三條都是錢啊錢,so華人”,最后一句“so華人”也在某種程度上凸顯了“北美華人e網”的經濟階層屬性。以BSO為標志的炫耀帖所彰顯的是建立在消費社會基礎上的炫示文化。在消費社會,物、服務和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和被消費,“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讓·鮑德里亞,2000);隨即,人和物的關系也發(fā)生變化,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其交換價值及其所附帶的符號和文化意義也被置于顯著位置,消費品擔負著區(qū)隔(Distinct)不同社會階層和身份的責任(皮埃爾·布爾迪厄,2015)?!氨泵廊A人e網”中對生活方式的強調正是以消費為手段對其中產階級身份屬性的確認和強化。此類炫耀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元素是大量圖片,這也符合消費文化中“視覺消費”的特征。在視覺消費中,觀看本身“生產著快感、欲望與需求”,“看的行為本身構成了消費”,可以實現心理上的滿足(周憲,2008)。六小結建立十余年以來,“北美華人e網”從最初面向全體華人的“e時代的朋友”逐漸轉變?yōu)楝F在“華人大媽”的論壇,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華人移民性別結構和權力結構的改變,為理解處于性別和移民雙重因素影響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