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_第1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_第2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_第3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_第4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13短文兩篇1.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理解、積累文中精辟的語句,理解文章的思路。2.學習文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3.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一、導入新課讀書有徑。著名作家劉心武有所謂“狼式讀法”,即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頁,頗似“狼吞”;“牛式讀法”,即不但細嚼慢咽,而且通過反芻,再加以精磨詳研;“貓式讀法”,即慎重選擇,分清良莠,吸取精華,拋棄糟粕。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兩篇》,看看培根和馬南邨又教給我們哪些讀書方法。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理清思路,把握觀點1.《談讀書》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明確:作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的。第一方面(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1)先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2)后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第二方面(“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第三方面(“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2.《談讀書》中說“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边@幾句話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表達了什么?明確:主要介紹了三種具體的讀書方法,即瀏覽、精讀和摘要。“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運用了比喻論證。極為生動地說明書經提煉后就容易喪失掉大量的精華,讀者能獲取的知識、信息、價值就會減少、降低。3.《不求甚解》一文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明確:批駁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觀點: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沒有充分理由。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淵明怎樣的讀書態(tài)度,請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明確:態(tài)度: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zhí)一點,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又是如何駁或者立的?談一談你的理解。明確:駁論文。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tài)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目標導學二:分析課文,分析論證方法通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分別說說兩篇文章各自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明確:《談讀書》:(1)運用比喻論證。例如,用“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來說明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2)運用對比論證。正面說了,再從反面來說,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開頭從正面論說了讀書的目的,接著從反面說了讀書的三種偏向?!恫磺笊踅狻罚?1)運用引用論證。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2)運用舉例論證。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論證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讀書人。(3)運用對比論證。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就是正反對比。目標導學三:對比閱讀,品味探究《談讀書》和《不求甚解》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和寫法上有何異同?明確:兩篇短文都是議論文,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談讀書的;在寫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論、隨筆;一是駁論、雜文?!墩勛x書》這篇隨筆采用比喻論證、歸納論證的方法,論述了讀書的真正目的,以及讀書的正確方法、讀書的重要作用。論述全面,觀點新穎,語言精辟,對我們的讀書、學習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不求甚解》闡述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jù)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進行批駁,指出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才能真正領會其實質,從而在讀書的方法上給讀者一些深層次的啟發(fā)。目標導學四:暢所欲言,抒發(fā)感悟通過對兩篇短文的學習,你對讀書有什么認識,談一談你的看法。示例:①讀書要仔細推敲、認真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于文字推求。②對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讀書方法。③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三、板書設計談讀書第一方面(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第二方面(“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第三方面(“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可取之處1.從讀書方法導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2.比較教學,引導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避免了先入為主的議論文知識的機械傳遞,使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培養(yǎng)議論文論證能力。3.巧設問題,激發(fā)對話。巧妙的問題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很好地在對話中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質疑交流,又能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熱情,以及對正確的讀書觀和方法論的認識。不足之處對課文中關于讀書的名言,未能做詳細分析。教學過程中也缺少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語言的品析。14山水畫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文本內容。2.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yǎng)傳統(tǒng)審美情趣。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也屢次提到了“意境”一詞,同學們能結合我們所學過的詩詞解釋一下什么是意境嗎?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構成了一種融合人情的雄渾意境??梢哉f,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其“意境”觀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shù)萬里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于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蹦繕藢W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話,說說什么是“意境”。明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明確: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意境。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后兩段做簡要說明。明確: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并為本文劃分結構。明確: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fā)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畫作之中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于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目標導學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藝術內涵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同學們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說說,在攝影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明確: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著它永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3.“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弊髡呤侨绾握撌龃擞^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做簡要說明。明確: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忍,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會發(fā)現(xiàn)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xiàn)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明確: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xiàn)實,以現(xiàn)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于現(xiàn)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窘虒W提示】四個探究題設置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最后一題,由于大多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與基本鑒賞理論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學過程中教師宜從各方面引導分析,切勿將答案直接予以學生而達不到教學目的。目標導學四: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師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叭f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xiàn)“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chuàng)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做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采取了大面積使用朱砂的方法來表現(xiàn)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后喜悅的氣氛?!窘虒W提示】設置此賞析,并非使學生達到品味山水畫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畫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三、板書設計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獲得方法深刻認識對象,產生思想感情寫景時寫情,源于現(xiàn)實超越現(xiàn)實苦心經營意匠可取之處本文教學注重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引導學生認識并體悟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意境理論。教學過程中所設置探究提問,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體悟感受繪畫理論知識,培養(yǎng)藝術審美能力。不足之處課文內容都是藝術上的理論知識,理解起來十分有難度,對于基礎較差的及藝術審美不足的學生來說,難以應對本文教學。此外,如何讓抽象化的理論更加形象化地呈現(xiàn),亦是本教案需要改進之處。15無言之美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一、導入新課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xiàn)出悲涼雄渾的意境。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窘虒W提示】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xiàn)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課文。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2.請閱讀表現(xiàn)言意關系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系。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系,即“言不盡意”。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于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xiàn),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xiàn)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xiàn)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教學提示】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閱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本寫作思路。6.你能簡要說說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系,并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jù),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shù)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于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拿美術來表現(xiàn)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fā)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三、板書設計無言的意蘊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tài)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可取之處本文教學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時,也注重對“無言之美”深刻內蘊的探索,以詩歌為導入,又以詩歌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言之美。在引導學生探究文本觀點內蘊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篇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盡量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之處由于“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據(jù)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宜增加相應的輔讀資料,加強學生對其他藝術“無言之美”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16驅遣我們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征,發(fā)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F(xiàn)代作家、教育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目標導學二:把握文章觀點,理清行文思路1.請你閱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明確:(1)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4)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xiàn)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2.結合上述觀點,并結合文題嘗試總結作者在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明確: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3.思考:作者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么是文藝作品的問題。以文字為載體,作者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的作者的所見所感,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4.閱讀第8—10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做簡要分析。明確:作者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首先以純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詩句進行賞析,如“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這樣的賞析全然得不到詩句中所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換句話說,這是不驅遣想象力的結果;同時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作者通過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xiàn)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請你根據(jù)前面的探究,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明確: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后以賞析王維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了驅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標導學三:賞析語言,領悟內涵文中有許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藝觀,它們或有十分深刻的內蘊,或有寫作值得借鑒的實用價值,請閱讀下面幾句,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1)文藝的創(chuàng)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明確:任何一篇文藝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來的,但這是一種有著內在邏輯順序的結合,具有文本表現(xiàn)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現(xiàn)了內容也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樣的文章絕不可能隨意拼湊,須由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邏輯地創(chuàng)造,而在完成時又符合自然的特點。(2)作者著手創(chuàng)作,必然對于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