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歷史文化_第1頁
夏朝歷史文化_第2頁
夏朝歷史文化_第3頁
夏朝歷史文化_第4頁
夏朝歷史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夏朝歷史文化第1頁/共69頁一、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古史傳說與疑古思潮東漢畫像石:伏羲、女媧孔子“信而好古”以“三皇五帝”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第2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從信古到疑古顧頡剛先生(1893-1980)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1.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2.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觀念。②打破地域向來一統(tǒng)的觀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④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

第3頁/共69頁后來秦始皇又成了統(tǒng)一的事業(yè)。但各民族間的種族觀念是向來極深的,只有黃河下流的民族喚做華夏,其余的都喚做蠻夷。疆域的統(tǒng)一雖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間的惡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國之中,則武力便無所施其技。于是有幾個聰明人起來,把祖先和神靈“橫的系統(tǒng)”改成了“縱的系統(tǒng)”,……他們起來喊道,“咱們都是黃帝的子孫,分散得遠了,所以情誼疏了,風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為一國,咱們應當化除畛域的成見!”這是謊話,卻很可以匡濟時艱,使各民族間發(fā)生了同氣連枝的信仰。……這種說法傳到了后世,便成了歷史上不易消釋的“三皇五帝”的癥瘕,永遠做真史實的障礙。

——顧頡剛“把一向不認為有任何問題大絕對可信的我國煌煌古史系統(tǒng)來一個從根予以推翻,等于是向史學界投了一枚原子彈,釋放出了極大的破壞力,各方面讀些古書的人都受到了這個問題的刺激,因為在人們的頭腦里向來只知盤古以來三皇五帝,忽然聽說到沒有盤古,也沒有三皇五帝,像晴天霹靂一樣太出于意想之外”。

——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第4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從疑古到釋古疑古派:“東周以上無信史”王國維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證明《史記·

殷本紀》記載的確切,向“東周以上無信史”提出挑戰(zhàn)。郭沫若:真實地闡明中國古代社會還需要大規(guī)模地做地下的發(fā)掘,就是仰仗“鋤頭考古學”的力量。隨著一些被疑古派判為偽書的《尉繚子》、《六韜》在西漢墓出土,對疑古派產生致命打擊。第5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從疑古到釋古李學勤著第6頁/共69頁北京人頭蓋骨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周口店文化石錘4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第7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富林文化穿洞文化下川文化峙峪文化虎頭梁文化舊石器晚期1.5東海大賢莊巖灰洞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舊石器中期5匼河文化10和縣龍?zhí)抖从^音洞文化藍田文化周口店文化50100元謀文化西侯度文化小長梁石器舊石器早期200東南西南匼河系統(tǒng)周口店系統(tǒng)華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文化分期距今年代萬年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第8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qū)系距今大約一萬二三千年以前,中國的史前文化進入了早期新石器時代

蘇秉琦中國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理論區(qū):塊系:條類型:分支蘇秉琦著第9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qū)系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關中(陜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環(huán)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環(huán)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六大區(qū)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征和發(fā)展道路。第10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qū)系文明因素:金屬的使用;文字的產生;城市的出現(xiàn);禮儀中心的出現(xiàn);貧富的分化;人牲人殉的發(fā)端;國家。第11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燕遼文化區(qū)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第12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燕遼文化區(qū)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陶裸體女像第13頁/共69頁遼寧凌源牛河梁第二地點的積石冢和祭壇第14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紅山文化玉龍燕遼文化區(qū)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第15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山東文化區(qū)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大汶口文化玉鏟第16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區(qū)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第17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江浙文化區(qū)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渚文化琮圓方相套的形狀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xiàn),因此琮是天地貫通的象征,也是貫通天地的一項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獸面紋琮第18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良渚文化玉獸面紋琮第19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長江中游文化區(qū)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彩陶碗第20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甘青文化區(qū)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彩陶漩渦紋尖底瓶馬家窯彩陶漩渦紋瓶第21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六大區(qū)系并不是簡單的地理劃分,主要著眼于其間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征和發(fā)展道路。中原地區(qū)是六大區(qū)系之一,中原影響各地,各地也影響中原,這同以往在中華大一統(tǒng)觀念指導下形成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民族文化先是從這里發(fā)展起來,其他地區(qū)的文化比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區(qū)影響下才得以發(fā)展的觀點有所不同,從而對于在歷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漢族中心、王朝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第22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新認識外來說本土說對彩陶文化的認識安特生及1921年仰韶村發(fā)掘現(xiàn)場第23頁/共69頁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新認識一元論多元論顧頡剛——王國維—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中原中心說——滿天星斗、向心的花瓣結構、多元一體參考論著:蘇秉琦:《中華文明起源新探》,三聯(lián)書店,1999年。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氏著《史前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新認識第24頁/共69頁二、商代青銅文化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共傳十七世、三十王,歷時六百年左右。在商朝,早期華夏文明發(fā)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是中國青銅時代的巔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銅文化和甲骨文。豕尊第25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薄渡袝颉罚骸白云踔脸蓽诉w?!睆埡狻段骶┵x》:“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惫疟尽吨駮o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從成湯滅夏到盤庚遷殷以前稱為商朝的前期,約二百余年。盤庚遷殷后,商朝各方面獲得大發(fā)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強盛的時期。第26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殷墟出土陶排水管殷墟武官村大墓第27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仰韶文化的后期,即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一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銅,并且已會制造簡單的小件銅器?,F(xiàn)已知道的最早的青銅器物,是1975年在甘肅東鄉(xiāng)縣林家的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刀。到了商代,青銅器冶鑄工藝高度發(fā)展,商代晚期即殷墟時期,已經出現(xiàn)特別巨大或精細的器物,技術水平和藝術水平都很高。西周晚期,事實上是青銅器走向衰落的時期。第28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四羊方尊虎食人卣第29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敝袊嚆~時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銅的使用是與祭祀和戰(zhàn)爭分離不開的。換言之,青銅便是政治的權力。

——張光直商代青銅文化第30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左傳·

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薄赌印?/p>

耕柱》:“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薄皢柖Α必蕉Φ?1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司母戊鼎,1939年安陽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重的青銅器。據估計,鑄造這樣大型青銅器,需300多人同時工作。第32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青銅器多動物紋樣,古代以動物紋樣為主的藝術實在是通天階級的一個必要的政治手段,它在政治權力之獲得與鞏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以與戰(zhàn)車、戈戟、刑法等等統(tǒng)治工具相比的。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獨占的象征。青銅器不是宮廷中的奢侈品、點綴品,而是政治權利斗爭上的必要手段。鑄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對鑄鼎原料即銅錫礦的掌握,也便是從基本上對通天工具的掌握。三代王都屢遷的目的是對銅礦和錫礦的追求。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33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商代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統(tǒng)治者因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被發(fā)現(xiàn)。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發(fā)現(xiàn)的有10多萬片甲骨,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后沒有刻上字的甲骨片。第34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龜甲刻辭與灼后的卜兆第35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商代甲骨文王懿榮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或禮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第36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甲骨文已經是成系統(tǒng)的成熟文字,字形結構復雜、語法完備,目前所見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經確認的不到三分之一。第37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一條完整的卜辭,包含有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四部分。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第38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甲骨文合集》137“癸丑卜,爭,貞旬無禍?王占曰:有祟有夢。甲寅允有來艱,左告曰:又亡芻自益,十人又二”。敘辭:癸丑卜,爭命辭:貞旬無禍占辭:王占曰:有祟有夢驗辭:甲寅允有來艱,左告曰:又亡芻自益,十人又二在占卜中,占辭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決定一次占卜的吉兇。吉則可行,兇則不可行,因此作占辭的人,實際上就掌握著事情的決定權。第39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商代甲骨文從所發(fā)現(xiàn)的10多萬片甲骨文的內容看,有兩個特點: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經過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應允和指示。二是占卜時神在龜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兇,是否可行,要由商王來做判斷。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國一位最高宗教領袖。占卜內容被選出來,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為了顯示占卜這種行為的正確性和神圣性,借以加強王權。第40頁/共69頁商代青銅文化國家結構:內外服制“內服”是商朝國家的中心地區(qū),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在商朝的中后期,這個地區(qū)大致位于安陽至淇縣一線,西南至沁陽。其最大范圍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一些地區(qū)?!巴夥?/p>

是商朝國家的外圍地區(qū),即“四土”,屬于各類地方勢力管轄。

從考古學對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國家控制的整個地區(qū)十分廣闊,可能東至大海,西至陜西西部,南跨長江湖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東北到遼寧,西南至四川。各地方勢力與中央之關系因時因地千差萬別。內服外服外服第41頁/共69頁三、西周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占了周朝歷史的三分之一。這一時期全國大小諸侯都向王朝負擔一定義務,周朝維持著統(tǒng)一的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稱西周。周人興起——武王伐紂——周公東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與穆王游行——國人起義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西周覆滅第42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利簋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內底有銘4行33字,記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清晨歲星當頭。這與《尚書》、《淮南子》等文獻合。經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BC1046年為武王克商之年。第43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西周地圖羌嚴允鬼方淮夷宗周第44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周人有效控制被征服人口的方法之一,則是把商人遷移到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區(qū)。

史墻盤“微史刺且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于周卑處”。第45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封建制《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薄盾髯印と逍А罚骸啊仓芄臣嬷铺煜?,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钡?6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西周早期大盂鼎及其銘文“受民受疆土”第47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周王與地方勢力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政治上,諸侯被認為是國王的臣屬,有些諸侯國的國君在中央機構任職。《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苯洕?,諸侯要向周王貢納各種方物,包括糧食、土特產品。軍事上,諸侯有義務率領本地的軍隊,參與周王的征伐戰(zhàn)爭。第48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隊伍分別占有一片東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編組,每一個封君受封的不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領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國,因其與原居民的揉合,而成為地緣性的政治單位,遂逐漸演變?yōu)榇呵锏牧袊贫取V苋朔饨ㄖ贫鹊谋疽?,是為了軍事與政治的目的,頗不必用經濟發(fā)展的理論當作歷史演化過程中必經的一環(huán)。

——許倬云《西周史》第49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古今“封建”概念之差異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名稱經濟及社會形態(tài)名詞現(xiàn)代的“封建”郡縣(制)分封人民、土地,建立國家政治名詞古代的“封建”相對的概念含義性質第50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宗法制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利用血緣關系對族人進行管理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商代已有嫡長繼承的雛形。西周時期,宗法發(fā)展成為系統(tǒng)制度。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禮記·大傳》第51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古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左傳·桓公二年》第52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周公制禮作樂八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射禮饗禮朝禮聘禮五禮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禮記·坊記》:“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钡?3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禮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封建諸侯之冊命禮諸侯對周王的臣屬關系一般要通過特定的冊命儀式予以肯定。不僅諸侯國在最初分封時要經過王的冊命,每一任新即位的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冊命,以示承認。這是權力來源于周王的象征。在各種典禮、儀式中,不同社會地位的參與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嚴格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通過這些行為規(guī)范區(qū)別尊卑、親疏、貴賤、賢愚等社會范疇,是周代禮制的基本精神。第54頁/共69頁西周禮樂文明梁其鐘禮儀的系統(tǒng)化與制度化一方面意味著一個統(tǒng)治階層的權力已由使用武力作強制性的統(tǒng)治,逐步演變到以合法的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規(guī)整的禮儀也代表統(tǒng)治階層內部秩序的固定,使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有明白可知的規(guī)律可以遵循,減少了內部競爭與沖突,增加了統(tǒng)治階層本身的穩(wěn)定性。

第55頁/共69頁四、夏商周之關系東漢武梁祠畫像石夏禹南宋大禹像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禹親自操耒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莊子·天下》第56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二里岡早商文化二里頭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鄭光序: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河南二里岡商文化之間緊相銜接,以至于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后已不可能再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考古文化穿插在三者之間。1931年,梁思永:后崗三疊層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1959年,鄒衡:南王灣文化分期仰韶期—龍山期—二里頭期—早商期商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第57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二里頭宮殿基址群發(fā)掘現(xiàn)場第58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宮墻基址二里頭遺址宮殿區(qū)道路網絡系統(tǒng)的初步探明,具有中軸線規(guī)劃的成組建筑基址的確認以及宮城城墻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對遺址總體結構與布局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面積逾10萬平方米、縱橫交錯的中心區(qū)道路網、方正規(guī)矩的宮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guī)劃的、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第59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關于二里頭文化四期的爭論1、一期是夏文化,二期以后是商文化。2、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3、一至三期是夏文化,四期是商文化。4、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一期二期三期二里頭文化四期夏商周斷代工程:二里頭文化四期劃分是正確的,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第60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對夏、商、周關系的新認識《論語·為政》:“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顧頡剛:“商周兩族自己不以為同出于一系,則是一個極為清楚的事實?!蓖鯂S《殷周制度論》:“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夷與商屬于東系,夏與周屬于西系”。王國維先生(1877-1927)第61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周夏商夏商周三代的關系,不僅是前仆后繼的朝代繼承關系,而且一直是同時的列國之間的關系。從全華北的形勢看,后者是三國之間的主要關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國之間勢力強弱浮沉而已。第62頁/共69頁夏商周之關系從社會組織的特性和發(fā)達程度來看,夏商周似乎都具有一個基本的共同特點,即城邑式的宗族統(tǒng)治機構。夏代是姒姓的王朝,商代子姓,周代姬姓,姓各不同,而以姓族治天下則是一樣的。從國家結構看,“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