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_第1頁
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_第2頁
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_第3頁
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_第4頁
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曾明生,男,**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博士研究生、**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人員。Ontology是哲學的核心領域,它被漢譯為“存在論〞、“實體論〞、“本體論〞、“萬有論〞、“存有論〞、“有根論〞、“是論〞、“是態(tài)論〞等。其中,存在論即關于“存在〞的理論,也被認為是關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論。參見baike.baidu./view/756116.htm.不過,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強調(diào)“存在〞和“存在者〞的嚴格區(qū)分,而且“存在〞是與“存在者〞嚴密相依的*疇。因此也可以認為,“存在論〞是關于“存在和存在者〞的理論。本文只試圖研討存在者〔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的存在,而不是研討存在者的全部。也可以說,本文題目意指“論司法意義刑法目的的存在〞。但是采用現(xiàn)在的題目,主要基于兩個考慮:一是存在論是與虛無論相對而言的;二是在漢語措辭上似乎更為順當些。曾明生*內(nèi)容提要:司法意義刑法目的虛無論沒有正視司法目的的存在,也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是在適用刑法的過程中,司法者積極追求刑法的*些特定機能和刑法價值,期望到達的理想結果;也包括*些司法者力求在目的上與立法意義刑法目的高度一致的愿望。司法意義刑法目的的存在依據(jù)包括理論依據(jù)〔哲學、法學、語義學、法律解釋學等方面的依據(jù)〕與實踐根據(jù)。對于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需要認真對待,既應當排除異化目的,又應當肯定司法目的的個性。關鍵詞:刑法目的;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一、“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否〞問題的提出刑法目的是一個關涉刑法根基性的命題。中外刑法學界對此頗有爭議。兩大法系刑法理論中均有不同認識。較為典型的是,日本刑法理論認為,刑法目的是刑法的法的目的和理念,包括刑法的正義理念、法的安定性理念及公共福利理念。參見[日]木村龜二主編:?刑法學詞典?,顧肖榮等譯校,**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8-9頁。由此很難說它否認了司法者適用刑法時的目的〔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或許只可說它沒有足夠認真地對待這種意義上的目的。美國學者HenryMelvinHart曾從憲法、立法者、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等不同視角對刑法目的進展探究。Hart的見解涵括了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SeeHenryMelvinHart,TheAimsoftheCriminalLaw,LawandContemporaryProblems(1958)23:pp.401-441.然而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刑法目的是指國家通過制定刑法所期望到達的效果,參見齊文遠主編:?刑法學?,法律1999年版,第9-13頁;另見李曉明主編:?刑法學?〔上〕,法律2000年版,第153-154頁;另見侯國云主編:?中國刑法學?,中國檢察2003年版,第參見[日]木村龜二主編:?刑法學詞典?,顧肖榮等譯校,**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8-9頁。SeeHenryMelvinHart,TheAimsoftheCriminalLaw,LawandContemporaryProblems(1958)23:pp.401-441.參見齊文遠主編:?刑法學?,法律1999年版,第9-13頁;另見李曉明主編:?刑法學?〔上〕,法律2000年版,第153-154頁;另見侯國云主編:?中國刑法學?,中國檢察2003年版,第10頁。參見楊春洗、楊敦先主編:?中國刑法論?〔第二版〕,大學1998年版,第10頁;另見陳廣君、*海濤主編:?新刑法釋論?,中國書籍1997年版,第2頁;另見嚴軍興、周立權、程萬高主編:?新刑法通釋?,光明日報1997年版,第3頁。參見拙文:?刑法目的本體論?,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圖書館博士碩士論文庫2004年,第50頁。當然,其中應當排除異化了的立法目的和司法目的。參見拙文:“憲法開展與刑法目的的生成〞,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3期。參見牛忠志:“刑法目的新論〞,載?**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5期,注釋1。二、司法意義刑法目的虛無論及其缺陷司法意義刑法目的虛無論,是否認司法意義刑法目的作為刑法目的組成局部的各種理論,或者它認為司法意義刑法目的是一種虛幻的假命題。這種虛無論在國內(nèi)外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如前所言,在我國學界一般認為,刑法目的是制定刑法的目的〔立法目的〕。但是這種認識將刑法目的等同于刑法的立法目的,無視了立法目的與司法目的之間的差異。依據(jù)這種理論的邏輯,從外表上看,只要遵從刑法的立法目的就是遵從了刑法目的,由此無所謂存在立法目的與司法目的不一致的問題。而且,似乎刑法只是由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組成,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大學、高等教育2000年版,第9頁。刑法修正案是刑法典的一局部。因此刑法目的就是制定“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時的目的。但是刑事司法解釋又被稱為“副法〞,參見*艷紅:“觀念誤區(qū)與適用障礙: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大學、高等教育2000年版,第9頁。刑法修正案是刑法典的一局部。參見*艷紅:“觀念誤區(qū)與適用障礙:新刑法施行以來司法解釋總置評〞,載?中外法學?2002年第5期。有學者認為,我國最高司法機關制作的一些規(guī)*性文件實際上是司法法,具有立法的性質。參見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1頁。有調(diào)查說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以及上級法院就*一案件公布的假設干意見等,在一些法官看來就是立法,就是法律條文。參見強世功、趙曉力:“雙重構造化下的法律解釋——對8名中國法官的調(diào)查〞,載梁治平編:?法律解釋問題?,法律1998年版,第231頁。有學者認為,法官如果對制定法目的或各種實體價值采取任意的態(tài)度,無限制地依靠司法直覺和司法能動主義,就會在法律解釋適用中陷入對目的——評價解釋論點的誤用,這必然嚴重破壞法治。參見*志銘:?法律解釋操作分析?,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版,第196頁。類似觀點,另見陳金釗:“目的解釋方法及其意義〞,載?法律科學?2004年第5期。國外學者的類似觀點,seeBrianZ.Tamanaha,Lawasameanstoanend:threattotheruleoflaw,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pp.1-254.我認為,對目的論有濫用目的理性之可能并危及法治事業(yè)這一點,值得時刻保持警醒。但是鑒于目的論在法律實踐與法律哲學中的運用不可能消弭,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目的理論的研究以及有利于法治建立仍然可能是今后值得努力的一個重大課題。參見拙文:“西方法哲學中的目的論初探〞,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在西方較為典型的刑法目的虛無論是一系列的法律盲目演進理論。它們至少可溯及18世紀英國亞當·斯密、大衛(wèi)·休謨與亞當·福格森等思想家“反唯理主義〞的洞見,經(jīng)由19世紀歷史學派的開展至20世紀以降又演化出不同的理論分支〔如有限理性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等〕。參見筆者即將發(fā)表的專著:?刑法目的論?。這些理論聲稱法律是盲目演變與進化的,因此否認了整體意義的刑法目的,也自然否認了整體意義上的司法目的。法律盲目演進的各種理論形態(tài)雖然提醒了法律開展的盲目特性,但是大都難以擺脫目的理性或大或小的影響,由于徹底〔或者近于徹底地〕否棄人類理性的設計,只能使其理論夸張非理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走向片面和極端的理論泥潭。與此相關聯(lián),如果認為“參見筆者即將發(fā)表的專著:?刑法目的論?。三、司法意義刑法目的存在論及其主要依據(jù)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是在適用刑法的過程中,司法者積極追求刑法的*些特定機能和刑法價值,期望到達的理想結果;也包括*些司法者力求在目的上與立法意義刑法目的高度一致的愿望。從上述司法意義刑法目的虛無論的缺陷可知,對于司法意義的刑法目的是值得認真對待的。這就要求以正視它的存在為前提。司法意義刑法目的的存在依據(jù)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筆者擬從理論〔哲學、法學、語義學、法律解釋學〕與實踐等視角和層面進展探究。〔一〕哲學依據(jù)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lián)系和開展變化的觀點看世界。刑事立法者制定刑法時的目的與司法者適用刑法時的目的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司法者的司法目的通常是對刑事立法者立法目的的繼承和開展。此外,司法者在回溯立法目的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思維上的局限性、非至上性,當然還有認識上的主觀能動性,這就必然導致立法目的與司法目的之間的差異,從而反映出司法者適用刑法時的目的具有獨特的個性。所以,事物的聯(lián)系和開展,人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矛盾的共性與個性、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共同構成了由立法階段立法意義刑法目的向司法階段司法意義刑法目的演化的哲學根底?!捕撤▽W根據(jù)立法者與司法者的追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此處先從理論上探討。關于實踐方面的述論,將在下文實踐根據(jù)中論及,而且后文也把與此相關的法律解釋學的依據(jù)單列出來重點討論。英國學者曾說,“我們的刑法是在許多世紀里開展起來的,而那些曾經(jīng)塑造刑法的人和那些曾經(jīng)將刑法付諸實施的人的目的無疑是多種多樣和各不一樣的。〞[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國刑法?,法律2000年版,第3頁。我國也有學者在論述法的價值沖突時,明確指出并詳細地分析了司法與立法的價值沖突及其致因。參見卓澤淵:?法的價值總論?,人民2001[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國刑法?,法律2000年版,第3頁。參見卓澤淵:?法的價值總論?,人民2001年版,第132-140頁。宗建文:?刑法機制研究?,中國方正2000年版,內(nèi)容提要。參見*明楷:?刑法學?〔上〕,法律1997年版,第22頁。請參閱筆者即將發(fā)表的論文:?從刑法目的視角對單位犯罪假設干問題的研討?。〔三〕語義學依據(jù)有的學者認為,文字是抽象的,為人們所反復運用的,但作為法律文字的含義卻是相對準確的,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立法者那里承當了不同的法律意義,讀者為防止誤讀就必須借助于立法目的的引導。黎建飛:?立法學?,**1992年版,第31頁。還有學者在強調(diào)立法的明確性時指出,在法律規(guī)定中使用日常語言的,應當符合日常用法;對借用日常語言而賦予特定含義或特定的“法言法語〞,應當有清楚的解釋、界定,防止使人“望文生義〞之后產(chǎn)生誤解,或者使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騏:“法律實施的概念、評價標準及影響因素分析〞,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1期。然而,盡管可以做這些力所能及的努力以把握作者〔立法者〕的原意〔意圖及原始含義〕,但是,根據(jù)英國學者杰弗里?N?利奇的研究說明,意義可以分成七種類型。七種類型的意義是:理性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參見[英]杰弗里?N?利奇:?語義學?,李瑞華等譯,**外語教育1987年版,第33頁。當然,與法律文本有關的主要是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等。同時,人類語義認知存在局限性,而通過各種釋義能將人類意識空前地統(tǒng)一到分毫不差的想法,只是一種終極的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而已。韓寶育:?語言與人的意義世界?,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版,第黎建飛:?立法學?,**1992年版,第31頁。*騏:“法律實施的概念、評價標準及影響因素分析〞,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1期。七種類型的意義是:理性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參見[英]杰弗里?N?利奇:?語義學?,李瑞華等譯,**外語教育1987年版,第33頁。當然,與法律文本有關的主要是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等。韓寶育:?語言與人的意義世界?,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版,第91-95,264頁。參見殷鼎:?理解的命運?,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73-78頁。轉引自蘇力:“解釋的難題:對幾種法律文本解釋方法的追問〞,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參見殷鼎:?理解的命運?,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49-99頁。周光權:?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中國法制1999年版,第312頁。轉引自斯坦利·E·費什:“文本在讀者中:感受文體學〞,載王逢振等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漓江1993年版,第75頁?!菜摹撤山忉寣W根據(jù)法律解釋理論是一個眾說紛紜的關涉歷史與現(xiàn)實如何結合的話題。法律解釋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過程。因此,為了找尋司法者的具體價值追求,不妨從不同解釋論的理論根據(jù)所隱含的解釋者價值取向以及司法者釋讀立法者的立法意圖的視角進展考察。1、不同解釋論的價值取向及其對目的認識的影響主觀解釋論是風行于19世紀西歐大陸的法律解釋目標學說。主觀解釋論者認為,任何對法律的解釋是對立法者在立法時表達的立法原意的理解,亦即找出立法原意。這種法律解釋的主*以立法原意為認識目標,企圖到達立法者的主觀狀態(tài)。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3頁。為統(tǒng)一語境的需要,值得說明的是,關于立法原意,有學者認為,起碼有兩種情況:一是立法者的原意,二是法條字里行間的原意。陳金釗:“法律解釋的意義及其對法治理論的影響〞,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2期。但筆者認為,我國刑法學界目前大致有三種理解:立法意圖說、原始含義說和文本意義說。在主觀說那里,“既然是企圖到達立法者的主觀狀態(tài)〞,則上述觀點惟有立法意圖說、原始含義說合符主觀說所指的“立法者的原意〞。而文本意義說所指立法者的原意已經(jīng)是非此即彼,實質是轉換為客觀說角度的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3頁。為統(tǒng)一語境的需要,值得說明的是,關于立法原意,有學者認為,起碼有兩種情況:一是立法者的原意,二是法條字里行間的原意。陳金釗:“法律解釋的意義及其對法治理論的影響〞,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2期。但筆者認為,我國刑法學界目前大致有三種理解:立法意圖說、原始含義說和文本意義說。在主觀說那里,“既然是企圖到達立法者的主觀狀態(tài)〞,則上述觀點惟有立法意圖說、原始含義說合符主觀說所指的“立法者的原意〞。而文本意義說所指立法者的原意已經(jīng)是非此即彼,實質是轉換為客觀說角度的“文本原意〞罷了。立法意圖說——刑事立法原意,就是表現(xiàn)于具體的刑法條文之中的立法者的意圖。趙秉志:?刑法總論問題研究?,中國法制1996年版,第109頁。原始含義說——立法原義,在此主要指條文的本來含意,對其主要應從中文的字義解釋或文理解釋角度把握。屈學武:?刑法解釋論評析?,載?法律應用研究?第2卷,中國法制2002年版;另見王平:?論我國刑法解釋的有效性?,?法律科學?1994年第2期;另見盧勤忠:“刑事法律解釋的假設干問題思考〞,載?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2003〕,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第113頁。文本意義說——法律解釋離不開法律文本自身所釋放的意義。而這種意義一般情況下就是立法原意。吳丙新:“刑法解釋的根本思想及主體〞,載?現(xiàn)代法學?2001年第3期。參見李?;郏?刑法解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年版,第79-80頁。轉引自苗生明:?定罪機制導論?,中國方正2000年版,第171頁。我們一般說的主觀說已經(jīng)是新的主觀說。參見周光權:?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中國法制1999年版,第304、306頁。參見苗生明:?定罪機制導論?,中國方正2000年版,第171頁??陀^解釋論是19世紀末興起并逐漸成為頗具影響力的法律解釋目標學說??陀^解釋論者指出,法律并非死文字,而是具有生命的、隨時空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行為規(guī)*。法律只有在適應社會需要的情況下才能保持活力。激進的客觀解釋論者認為,所謂立法意圖只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概念。從否認立法意圖開場,法官對立法的解釋逐漸演變成法官造法。轉引自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4頁??陀^解釋理論遭受的批判主要有:客觀說強調(diào)刑法解釋要表達法律的公平價值和保護機能,但是否認立法原意的存在,會導致刑法解釋的過于隨意,從而使法律的平安價值和保障機能隨之喪失。參見李?;郏?刑法解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轉引自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4頁。參見李希慧:?刑法解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年版,第79-80頁。參見周光權:?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中國法制1999年版,第319-320頁;另見吳丙新:“刑法解釋的根本思想及主體〞,載?現(xiàn)代法學?2001年第3期。折衷說,又稱綜合解釋論,是主觀說與客觀說走向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德國的啟示說〔Andeutungstheorie〕即是此類。參見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版,第9頁。但在我國刑法學界,折衷說又開展為主觀為主說〔主觀說為主、客觀說為輔〕和客觀為主說〔客觀說為主、主觀說為輔〕。主觀為主說論者認為,在任何時候,刑法解釋都要首先考慮到提醒立法原意,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超越立法原意。參見李希慧:?刑法解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年版,第81-82頁。我國**學者林山田先生則主*以時間因素區(qū)分主次的折衷理論。轉引自李希慧書,第79-80參見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版,第9頁。參見李?;郏?刑法解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年版,第81-82頁。我國**學者林山田先生則主*以時間因素區(qū)分主次的折衷理論。轉引自李?;蹠?,第79-80頁。*明楷:?刑法的根底觀念?,中國檢察1995年版,第216頁。參見房清俠等著:?刑法理論問題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3年版,第209-210頁。從上述不同解釋論相互搏弈的變化態(tài)勢能夠發(fā)現(xiàn),它們的價值取向逐步趨同,這說明相互兼顧已是根本共識,但是不可無視其間仍有側重。即使持同一解釋論的數(shù)個司法者也可能因語義理解上的差異以及其他原因等生成各自不同的〔小〕目的,更何況持不同解釋論的司法者呢.他們因解釋論本身價值理念及方法論的偏重或迥異而導致目的認識上的分歧,也是理所當然了。這說明司法解釋者是有價值立場的,而且不同解釋者的立場也可能不同,進而不同立場也可能涉及不同的目的追求,其側重點多表現(xiàn)為對何者優(yōu)先所作出的*種價值選擇。也可以說,解釋者選擇了不同的解釋論就意味著選擇了不同的目的追求。2、司法者釋讀立法目的的程度分析司法者在法律解釋中的價值追求往往是與立法目的發(fā)生關聯(lián)的。從目的層面考量,“立法目的與司法目的是否完全一致〞這個問題,主要涉及了對“立法者與司法者的意圖和價值觀是否存在差異〞的答復。而后一問題又關涉了立法者目的意圖及價值觀本身存否的論爭。肯定立法意圖的觀點,俯首可拾。主觀解釋論者和主觀為主說論者的主*即是例證。然而,來自否認論者的攻擊主要是,激進的客觀解釋論者認為,所謂立法意圖只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概念。轉引自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4頁。有學者認為,立法者的意圖極其含混。周光權:?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中國法制1999年版,第304轉引自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4頁。周光權:?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中國法制1999年版,第304頁。蘇力:“解釋的難題:對幾種法律文本解釋方法的追問〞,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這種契約是一種特殊性質的社會契約。這與司法解釋者應當以普通含義為底線,不能超出國民的預測可能性這一要求相合。參見*明楷:“刑法中的普通用語與規(guī)*用語〞,載陳澤憲主編:?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4年版,第74頁。接下來將不得不直面的另一個問題是:“在什么意義上我們能說法律文本的意圖是立法者的意圖,而不是我們希望立法者具有的意圖呢.〞蘇力教授的答復是:即使假定一個立法機關是一個立法者,有一個統(tǒng)一的意圖,但很多法律是由眾多作者逐漸完成的,這許許多多作者并不生活在同一社會或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也都不同,因此也不分享共同的目標或價值。當他們〔指法律實施者——引者注〕在實施法律的時候,他們所追求的又是誰的原意.或者,到底有沒有原意.也許這個原意不過是今天實施法律者對這個為人們所爭議的文本的一個構造!司法中的所謂“解釋〞,就其根本來看不是一個解釋的問題,而是一個判斷問題。司法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搞清楚文字的含義是什么,而在于判定什么樣的決定是比擬好的,是社會可以承受的。蘇力:“解釋的難題:對幾種法律文本解釋方法的追問〞,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如果采取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司法,則它最直接的目的便是為發(fā)生利益沖突的雙方解決爭端。汪建成、*遠:蘇力:“解釋的難題:對幾種法律文本解釋方法的追問〞,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如果采取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司法,則它最直接的目的便是為發(fā)生利益沖突的雙方解決爭端。汪建成、*遠:“論司法的權威與權威的司法〞,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4期。參見[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1994年版,第29頁。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官解釋時,為了防止出現(xiàn)荒唐的結果,法官可以根據(jù)立法意圖改變法律用詞的字面含義,或參加一些可以認為是立法意圖中必須暗含的意義,或者省略字面含義的*些內(nèi)容。這就是英美法系解釋中的“黃金規(guī)則〞。轉引自宗建文:?刑法機制研究?,中國方正2000年版,161頁。有論者認為,“立法意圖不是立法者在創(chuàng)制法律時的意圖,而是法律文件中客觀表達出來的意圖,這種意圖是動態(tài)的,是可以為解釋者合理地附加上去的。〞參見郭華成:?法律解釋比擬研究?,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版,第204頁。其實,從法律解釋的正面角度我國學者也有過關于上述兩者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論述。有學者認為,法律解釋是連接立法意圖與司法目的的紐帶。如果說立法〔立法者〕意圖是起點,司法〔法官〕目的是終點,則法律解釋是連接兩端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如果說立法意圖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則司法目的則為一種現(xiàn)實狀態(tài)。一般來說,立法意圖與司法目的是統(tǒng)一的,但不能排除它們之間有時互不協(xié)調(diào)。*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1997年版,第375,378頁。*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1997年版,第375,378頁。*明楷:?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版,第337-338頁。綜上可見,在適用刑法時,在追求一定的實體正義中,不同司法者所持的解釋論可能存有差異,因而也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目的追求。而且這些目的追求又無法與立法者目的完全重合。因此,司法目的充其量只能與刑事立法目的的一局部〔根本上〕保持一致,另一〔小〕局部是司法者對立法目的的誤讀或屬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實際上這〔小〕局部已經(jīng)不同于先前的立法目的。由是,在解釋論上也能找出司法目的個性化的依據(jù)?!参濉硨嵺`根據(jù)立法〔和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沖突反映了立法者與司法者之間價值觀念的沖突。有學者指出,從司法實踐來看,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沖突〔含司法觀念的沖突〕時有發(fā)生。參見胡祥勇、*昌軍:“論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立法解釋之沖突〞,載?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2003〕,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第525-526頁。而且立法與司法解釋也可能發(fā)生沖突。譬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法釋[1999]14號〕的目的性條款規(guī)定,“為依法懲治單位犯罪活動,……解釋如下〞,其中“懲治〞是對現(xiàn)行刑法第1條目的性條款“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