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滌非:中學怎樣讀古詩_第1頁
蕭滌非:中學怎樣讀古詩_第2頁
蕭滌非:中學怎樣讀古詩_第3頁
蕭滌非:中學怎樣讀古詩_第4頁
蕭滌非:中學怎樣讀古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8-蕭滌非:中學怎樣讀古詩文|蕭滌非

我個人是很歡喜讀詩的,雖自覺還不足與言詩,既不必對朝暉暮靄,秋月春花;也無須乎掃地焚香,正襟危坐;只要口舌清閑,只要無人獨自,我大概就會哼到詩上去。實在,詩也就太叫人傾心了,它有著各種不同的色彩和聲調,有著各種不同的人物和性情,差不多隨時隨地你都可以找到適合于你的情緒的作品來咀嚼涵詠,或者長歌當哭。

讀雖歡喜讀,但卻非常害怕談什么“讀”的。這原因很簡單:因為讀是自家的事,而談讀卻不是自家的事。自家讀時,酸咸苦辣,自家知道,張王李趙,總不關渠,愛讀何人,便讀何人,愛讀哪首,便讀哪首。譬如現(xiàn)在我便歡喜讀杜工部的“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和“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一類的詩,因為覺得很可以壯壯我的氣,平平我的心。一聲說到“談讀”,卻大大不然了。何人當讀不當讀?何首當讀不當讀?何等樣人當讀何等樣詩?一些問題,“心兒語口”的早弄得人老大不自在。而且口味不同,意見不一,你以為甜,他以為苦,你以為“文外獨絕”,他也許詆為“惡詩”。所以我始終愿意獨自摸索著讀,而很怕在讀以外別有所談。

本年度西南聯(lián)大國文系師范學院這一部分,曾經(jīng)舉行過一次會議,擬將坊間所有中學國文選本中各種教材作一番有計劃的總檢閱,諸如文言文、語體文、學術文以及詩歌等,而由師院同仁分別擔任作一次批評式的講演,事情是這樣決定了。而詩歌一門,當時便由羅莘田先生指定了我。我實覺惶恐,批評二字自然更使我害怕,所以雖不愿談,而仍然只有借重這一談字。“惶恐”,總算在惶恐中過了。萬不料余冠英先生又叫我把所講的寫出來,這益發(fā)是我的違心之舉了。但為了恢復個人讀詩的自由,也只有把這筆債還清。

在未談到中學讀詩的本題以前,我得聲明兩點:第一,我未曾把所有的中學國文課本都檢閱,就是已經(jīng)檢閱的也未曾將各本內容一一鉤稽而仔細加以勘核,這并不是我不愿意更忠實些,而是我沒有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我的話,也許不免有近似“無的發(fā)矢”之處。第二,我沒有教中學的經(jīng)驗,各選本所選的詩歌,是否適合于中學生的脾味和消化力,我實無從知道。韓非子說“無參驗而必之者,非愚則誣也”,我的話,也許不過是一種“無稽之談”。現(xiàn)在且就這次檢閱所得的印象,而為個人所不敢茍同的,略附鄙意,分三項敘述如后:

(一)時代不合

這幾為一般選本通有的現(xiàn)象,譬如一時代的作品,而前后一再地選,如《詩經(jīng)》,如漢魏古詩。一人的作品而前后一再地選,如李白杜甫諸人。也有在一冊之中,自詩經(jīng)以至于五代兩宋的詞,莫不應有盡有,像這樣的上下千古,包羅萬象,不獨教者疲于奔命,即學者亦必眼花繚亂。這點并非細故,因為時代的問題,同時也就是源流正變和深淺難易的問題。時代錯亂,源流就要不清,深淺難易之間的步驟,就不免“倒行逆施”起來。

關于這層,簡括地說,我的意見是:初中不必讀什么詩的,在初三或初二的兩年中,盡可選些古意詩如《擊壤》《康衢》《卿云》《南風》之類(真?zhèn)巫钥刹槐妫约皻v代的雜歌謠辭(就是現(xiàn)在的,也未嘗不可選讀),這些東西大半都有本事而饒趣味,學者容易入港,又篇章簡短,文字明顯而有韻,也易于上口,所以一方面可作為一種常識的灌輸,另一方面更可作為入高中時正式讀詩的準備。現(xiàn)行一般初中課本,有選《詩經(jīng)》的,有選漢詩的,也有選到宋詞的,我只能說一聲荒唐。

至于高中的三年,我的分配是這樣:高一選漢魏古詩,高二選六朝及初唐,高三選盛中晚唐而附以《詩經(jīng)》及五代兩宋詞。一種文體的遞變,總是由自然而趨于雕琢,由疏闊而趨于精密,由簡易而趨于繁難,詩歌也并非例外,所以我認為詩歌本身的演進,便是一個學習最好的程序。

漢魏古詩,語近天簌,事殊鏤刻,平仄不拘,對否無定,長短任意,又其中樂府一部分多屬敘事之作,自然最適合于初學。至于唐詩,尤其是“近體詩”,可就不如此簡單了。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還要講格律,講聲病,講對仗,教的人還是講還是不講呢?不講則失其所以為近體詩,講則如學生對于唐以前詩歌毫無根底也無從領略,所以最好是依次的把唐詩放在高三那年。至于長短句的詞,不但要分平仄,還要分四聲,不但句子有一定,而且在一定的句子之中又有一定,如五言句,有當作上二下三的,也有當作上一下四的,七言句,有當作上四下三的,也有當作上三下四的,非對于近體詩有相當認識,實談不上什么詞。

現(xiàn)行的高中國文課本,似乎只注重意義一方面,往往古近不分,詩詞揉雜,我們要知道聲律實在是近體詩和詞的生命線,無聲律,便不成其為近體詩、為詞了。我們講什么,得像什么,不能只偏重一方面。詩經(jīng)是我國最古的作品,也許正因為太古了,無論音韻訓詁。而且四言的時代早已過去,與寫作太不發(fā)生聯(lián)系,所以我把它和詞一同歸入高三這年,以便和大學銜接。將初唐劃并高二,那只是一個數(shù)量上的打算,六朝詩歌,對于中學生可選的似乎并不多,不如多騰出些篇幅好讓在高三時多讀點盛唐的作品。

總之,我對于時代這一方面的主張是:“寓詩選于文選之中”。使學生循序漸進,能夠得到一比較明晰的整個輪廓。

(二)數(shù)量不勻

這現(xiàn)象并不普遍,但有的國文課本,可也真有點太畸形,太奇怪了。他可以在高一所用的第一、二冊,或高二用的第三、四冊的某一冊里面,有時選上百多首,而在高三用的第五、六冊上,卻連詩的影子也找不到,難道到了高三,中國的詩便讀無可讀了嗎?難道在高二以前便把詩讀夠而無須乎再讀了嗎?當然他一定有他的理由,但這理由是我很難于索解的。

我以為這種輕重多寡不勻的辦法,至少會發(fā)生下列的幾種的惡果:第一,高三既絕不選詩,那么在高一高二的兩年,詩歌勢必異常擁擠,影響學生的消化力。第二,詩歌乃是一種情感的東西,可以調劑文章的枯燥無味,高三既然無詩,不免要減少學生的興趣。第三,未免“淺嘗輒止”,易使學生存一種玩忽詩歌之心。第四,顯然是不與大學課程相銜接。

我們當然不希望所有中學生都進大學的國文系,但我們似不能不為有志于學習本國文學的豎一階梯。所以我的意思是在高中三年里都得有詩歌,每年所讀詩歌的數(shù)量也得大致勻稱。關于這點,我不必細說,因為如果按照我上面第一項所論的辦法,自然是不成問題的。

(三)標準不確

這是一個詩歌內容的問題。一般選錄,似乎都犯著兩種毛?。阂皇歉鬟x所選。有的選梅堯臣的雜詩絕句,有的選范成大的四時田園,也有的選王漁洋的七絕,我并不是說這些人的詩不堪一讀,而是覺得在有限的年光,有限的篇幅里,似乎沒有余力余地來選讀這些詩。

記得梁任公先生曾經(jīng)說過唐以后的詩可不必讀,這話對于中學是很適用的。本來有唐一代便是舊詩歌之大成的,千年來都無能出其范圍,中學生詩讀到唐,也就盡夠了,正不必貪多騖博。即有所選,也只能擇優(yōu)的附入唐詩,二是選人所選。如阮籍的《詠懷》,左思的《詠史》,便有很多選的。這大概為了這些作品《文選》既然選了,而《詩品》又都推為“五言之警策”的緣故,所以沒有考慮到中學生的程度。

我們知道,詠史并非詩歌的極則,而阮籍的詠懷,自六朝人便已感覺“歸趣難求”了。即以大學而論,據(jù)個人所知,阮籍的詩,也只有先師黃晦聞先生在北大和清華講過,北大的情形我不清楚,清華則選修的只有兩個人,有時兩人中之一因事或因病請了假,那么偌大的教室里便只有一個講的和一個聽的,可知《詠懷詩》實在是個冷門。我們不必食馬肝,始為知味,像這類的詩,中學生實大可不讀。

古今來最善于讀詩的,莫過孟子;最善于論詩的也莫過孟子。他說:“讀其書,誦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边@“知人”和“論世”,正可以拿來作為我們選詩的兩個最好的標準。

現(xiàn)在先談“知人”。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所以詩中須有人在,須有志可求。詩中無人可知的詩,我們當然不選。不過也有個高下大小的分別,譬如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那首歌,又何嘗無志?但結果不過是把自己的妹妹吹噓成一位天子的夫人而已,像這樣的人,我們自然不屑去知道他。

關于“知人”這層,我以為最好是多從人倫和日常行事一方面去著眼,去下手。因為這正是“人格”“性情”具體的表現(xiàn)和流露處。古今來,備人倫于詩道的,只有一杜甫,現(xiàn)在就拿他的詩來說明一下。如“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夫妻情愛的深厚是何等樣?“便與先生成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送鄭虔貶臺州司戶》)這友誼的真摯又是何等樣?他如“秋與”“諸將”諸作,對于君國眷戀的赤忱又是何等樣?所謂“動天地,感鬼神”者,實端在此種。

一般好選文信國的《正氣歌》,岳武穆的《滿江紅》,那當然是當選的,但如我上面所論列的那種,似乎更當選。因為那是根本所在,沒有根本的東西,是禁不起風雨的飄搖的,是發(fā)不出燦爛的花朵的。我們如果還承認詩歌是有種“潛移默運”的力量,那么在這初讀詩的中學階段,似應有以“端其趨向”。(陶謝的詩,理趣過高,亦不必多選。)

其次我們再談“論世”。所謂論世,這在我的意思是指“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描寫社會病態(tài)的一類詩歌。這類詩歌,對于中學我認為較前者尤當側重,因為深淺合度,且易喚起初學者的興致與同情。這本是我的一種主觀的推測,頗苦于沒有佐證。

在此,我愿意敘述一件瑣事:是我還未向同學談話的前夕,我為此問題而沉思了,妻在一旁便問我想什么?我忽然靈機一動,如夢初覺,于是便問她:“你從前讀的中學國文課本里,可曾選有詩?”她說:“有的?!蔽艺f:“你且舉幾篇我聽。”她便屈指的數(shù)著說:“有《孔雀東南飛》,有《陌上?!罚小缎仑S折臂翁》,有《賣炭翁》,還有…….什么吏也吏的。”抗戰(zhàn)五年中作了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她,對于過去的讀物已是很模糊了,但我知道她指的一定是杜工部的石壕、新安、潼關三吏。聽了她這回答,我不覺暗喜,因為她所舉的都是些敘事作品,充分地證明了我的推測是不錯的。為了要取得一種比較,我再試問她:“你可記得有沒有古詩十九首?”我明知任何一個書局出版的中學國文決沒有不選古詩十九首的,但她卻沉吟了,很想助我一臂之力似的思索了好一會才遲疑地說:“青青河畔草,是不是?”我只笑著點了點頭。

所謂“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的古詩十九首所給與一個初學者的印象尚還不及《孔雀東南飛》一類作品來得深刻,其他更可知了。這是一個賞鑒能力的問題,是不能勉強,不能躐等的。我雖不同意讀到宋以后的詩,但如此種,仍可盡量地選,可惜的是太少了,好的更少。

在“知人”“論世”以外,我想再增一條“明體”(姑且這樣說),所謂明體,一是指創(chuàng)為的新體,如魏文帝的七言《燕歌行》。一是指擅長的詩體,如王昌齡的七絕,尤其是那首《長信秋詞》,雖不合乎知人,亦無當于論世,但就七絕論七絕,實堪為有唐一代壓卷之作,諸如此類,我們也不能遺置。

關于中學讀詩,個人的淺見,大致已如上。最后,我想補說兩點:

(1)還是有關于詩歌的重要論著,最好隨時附入,與詩歌相配合。如《關雎序》,《詩品序》,《文心雕龍》的《明詩》,《宋書·謝靈運傳論》,《顏氏家訓·文章篇》,白居易與元微之《論作文書》以及趙甌北的《聲調三譜》,王漁洋的《律詩定體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