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朱熹的史論和史學評論
一
注重史論,是朱熹史學的一大特色。在《朱子語類》中,集中專論歷代和當代史實的就有10多卷,還有大量的史論散見于各卷之中。他和他的學生趙師淵共同成就的《資治通鑒綱目》一書,其實也是一部以議論為主的史書,其中的“目”就是對“綱”的議論。朱熹的史論不但涉獵面廣,面且深邃透徹,有時盡管只有片言只語,卻是他多年研究的結(jié)論,往往深中肯綮,發(fā)人深思。茲舉其史論之犖犖大者分述
三代、漢唐分論。朱熹繼承了儒家法先王思想,把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截然分成三代與漢唐兩闕,美化三代,貶損漢唐。朱熹認為,夏、商、周三代是一個王道社會,三代統(tǒng)治者“致誠心以順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認為正是這種王道政治造就了三代的太平盛世景象。與此相反,漢唐統(tǒng)治者只靠“智謀功力”,不講義理,推行霸道政治。如漢高祖、唐太宗等人做事“都是自智謀功力中做出來,不是自圣賢門戶來,不是自自家心地義理中流出?!彼麄冸m然靠其才智獲取一些功業(yè),“然無人知明德新民之事”。朱熹把三代帝王喻為“金”,認為“漢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鐵中之金也。”只是暗合了圣人之理,從總體言之,“卻只在利欲上”。這種急功好利的霸道政治,則是導致漢唐統(tǒng)治不能長治久安的根本原因。顯然,在朱熹看來,是推行王道政治還是霸道政治,這是區(qū)別于三代和漢唐的一個重要標志。
其次,朱熹認為三代是一個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并存的社會,而漢唐只有治統(tǒng)而無道統(tǒng)。朱熹接過韓愈的道統(tǒng)論,卻又重新規(guī)定了道統(tǒng)的內(nèi)涵和傳道統(tǒng)緒。他認為“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jīng),則‘允執(zhí)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边@堯、舜、禹相傳的“十六字”經(jīng),便是道統(tǒng)的具體內(nèi)含。認為三代社會就是一個道統(tǒng)相傳的社會,“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tǒng)之偉,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圣、開來學,其功反有賢于堯舜者?!笨鬃又?,曾子、子思、孟子相繼接過了傳道統(tǒng)緒。只是到了孟子死后,道統(tǒng)才失傳了。他認為漢唐社會便是一個道統(tǒng)失傳的社會,這“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憋@然,在朱熹看來,道統(tǒng)是獨立于治統(tǒng)而存在的。他認為三代社會是一個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合一的社會,因此是一個光明的盛世;漢唐社會雖有治統(tǒng),卻沒有道統(tǒng),因此圣教不明,異端邪說并起,是一個黑暗的衰世。
歷史人物評論。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論,與他的三代、漢唐分論是相互發(fā)明的。在他看來,三代的傳道之人都是圣人、仁人,他們所言所行都是從“自家心地義理中流出”,而不是靠“智謀功力做出來”。他們有救民之心和愛民之意,正心誠意,以天下為公。這些人進能教化、平治天下,退能獨善其身。他們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正、至大的。
當然,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稱得上是圣人、仁人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因為圣人的標準很高,一般人無法企及。在朱熹看來,即使是在三代時期,大多數(shù)人也如同漢唐君臣一樣,都是“功利之徙”。正因此,朱熹評論人物,并不求全責備,如他所說的,“若一一責以全,則后世之君,不復有一事可言。”為此,他又立了一條“仁者之功”的標準。他認為,凡是資稟高,能做得一番大功業(yè),主觀上雖無救民之心和愛民之意,客觀上卻是利澤于民者,這些人雖本于功利,卻與一般“功利之徒”不一樣,他們稱不上是圣人、仁人,但卻有“仁者之功”。朱熹認為,歷史上的名君賢臣能得入此列的人不少,如管仲相齊,尊王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他所成就的事業(yè),“其利澤及人,則有仁之功矣”。又如漢高祖、唐太宗雖稱不上是仁人,然“自周室之衰,更春秋戰(zhàn)國以至暴秦,其禍極矣!高祖一旦出來平定天下,至文景時幾致刑措。自東漢以下,更六朝五胡以至于隋,雖曰統(tǒng)一,然煬帝繼之,殘虐尤甚,太宗一旦掃除以致貞觀之治。此二君者,豈非是仁者之功耶”!他認為諸葛亮“細看不得”,于義理則粗。然而他的“天資甚美,氣象宏大”,處事嚴密,也做得許多功業(yè)來。又如周世宗,“天姿高,于人才中尋得個王樸來用,不數(shù)年間,做了許多功業(yè)?!彼翁嬉病爸笔敲鬟_。故當時創(chuàng)法立度,其節(jié)拍一一都是,蓋緣都曉得許多道理故也?!闭f到學者,朱熹認為漢唐名儒當推賈誼、董仲舒和王通,認為“賈誼之學雜,他本是戰(zhàn)國縱橫之學,只是較近道理,不至如儀秦蔡范之甚爾。他于這邊道理見得分數(shù)稍多,所以說得較好?!薄皾h儒惟董仲舒純粹。其學甚正,非諸人比?!薄巴跬ㄒ灿泻锰帲皇菬o本原功夫”。這些人雖非傳道之人,卻也是有“仁者之功”的人。一般說來,有“仁者之功”的人,為政則有一番大功業(yè),為學則能說得一番大道理。
朱熹從他的封建論理觀出發(fā),對歷史上的篡臣如曹操、劉裕等人則是大加貶損的。他曾把圣人比作“金”;認為漢高祖、唐太宗等人從全體而言屬“鐵”,但他們行事偶爾與道“不無暗合”,這是“鐵中之金也”;而“曹操、劉裕之徒,則鐵而已矣。”
史論標準。首先,以道德為本位。朱熹評論歷史,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他認為三代之所以成為盛世,是因為它推行德政;相反,漢唐靠的是力治,所以天下得不到善治。認為一個社會統(tǒng)治的好與壞,起決定因素的是道德。他評論歷史人物,也是以道德為先,事功為次。他把歷史人物截然劃分為三等,便是以此為依據(jù)的。在他看來,漢高祖、唐太宗雖都成就了一番偉大的功業(yè),卻“一切假仁借義以行其私”,他們是無法與三代功德無量的圣人相比的。至于曹操、劉裕等篡臣,則更是無德之徒,他們與漢高祖、唐太宗等人又無法相提并論。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以道德為本位來評論歷史,一方面固然是繼承了儒家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也是服務于當時現(xiàn)實政治的一種需要。我們知道,唐末五代是一個封建綱常論理道德大壞的時代,因此,繼之而建立的趙宋王朝便迫切需要重振倫常,兩宋理學家、史學家們無不致力于這一工作。歐陽修把“道德”作為“為治之原”,正是這種需要在史學工作中的反映。作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更是以扶持名敦、整飭人心為己任。他由理學兼治史學,以道德為本位來評判歷史,正是出于維護宋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其政治寓意是很深刻的。
其次,詫于理想,又能本于現(xiàn)實。朱熹對三代政治的描述以及對先賢人格的構(gòu)想,是含有許多理想成份的。其實,美化先王,這也是中華民族敬宗法祖的民族心理意識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我們知道,“先王作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種族聚合與延續(xù)的精神支柱,得到全民族的崇奉的敬仰。人們總是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寄托于對祖宗先王的崇拜,將先王時期的政治,美化成完美無瑕的社會圖景,把先王塑造為品德高尚、能力無比的圣人。”朱熹的真實用意只不過是要后人能夠以先圣為榜樣,努力實踐于儒家一貫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修治圖式。
朱熹史論立義雖然很高,卻又能本于現(xiàn)實,從寬處評判古人。如他對漢高祖、唐太宗等人的評價即是如此。實際上被朱熹列入有“仁者之功”行列的人,都是我國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名君、賢臣和大儒,他們雖然次于理想化的圣人,卻又高于一般的人。至于對曹操、劉裕這些有作為的君臣加以貶損,這只能被看作是時代和階級局限性所造成的。何況他對曹操等人也并非一概否定,如在談到解救宋代時弊時,他就說:“今日之事,若向上尋求,須用孟子方法;其次則孔明之治蜀,曹操之屯田許下也?!笨梢娝麑Σ懿偻吞镞@一舉措還是加以贊許的。
二
錢穆先生說:“朱子理學大儒,經(jīng)學大儒,擇其史學精卓,亦曠世無匹。”作為一名頗有成就的封建史學家,朱熹也對史學本身諸多理論問題作過系統(tǒng)的評論。這些史學評論往往被后世封建史家奉為修史之圭臬,對我國封建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
論經(jīng)史關(guān)系。作為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治史,只是把它作為明理的一種手段。因此,相對于理學而言,史學只是處于附庸地位。故在論及經(jīng)史關(guān)系時,朱熹明確主張要“以經(jīng)為本,而后讀史”。朱熹認為,讀經(jīng)的目的在于端正見識,只有識得正,明其理,然后才能看史。他說:“先讀《語》、《孟》,然后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quán)衡,多為所惑?!敝祆鋵Ξ敃r浙東學派呂祖謙重史輕經(jīng)的態(tài)度大不以為然,說“伯恭于史分外仔細,于經(jīng)卻不甚理會?!薄皷|萊聰明,看文理卻不仔細?!壦茸x史多,所以看粗著眼?!彼J為看史不先讀經(jīng)明理,就直如“看人相打”一樣,“相打有甚好看處”?在朱熹看來,看史必先讀經(jīng)明理,否則或被史惑,或如看人打架,沒有意義。
既然經(jīng)書是專載義理的,那么,是否治經(jīng)就可以不要治史?朱熹的答案是否定的。有人說:“只看六經(jīng)、《語》、《孟》,其他史書雜學皆不必看?!敝祆涿鞔_回答道:“如此,即不見古今成敗,便是荊公之學”。他認為:“經(jīng)學者,于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倍穼W記事詳,“該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變”。通過讀史,人們可以從中“通古今之變”、“觀其所處義理之得失。”也就是說,讀史是為了進一步明理的需要。因此,“凡圣賢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禮樂之名教,下而至于食貨之源流,兵刑之法毒”,人們都必須要加以認真的研習,只有這樣,才能盡悉天理而“一以貫之”。顯然,經(jīng)與史是不可偏廢的。
論史書體裁。朱熹認為,過去史書編纂主要是采用編年與紀傳二體,但就記述歷史而言,這兩種體裁都有其自身的缺陷。認為編年體依年紀事,能明了事情發(fā)生之先后,但對跨年跨代大事,則不能首尾聯(lián)貫,詳明事情始末。因此,應該通過錯綜的辦法來改造編年體,以便克服這一體裁的不足。那么,何謂錯綜呢?朱熹說:“錯者,雜而互之也。綜者,條而理之也?!币簿褪钦f,要在編年體的基礎(chǔ)上條理出一種更易記述歷史的新的史學體裁。他認為先秦史書《國語》和南宋袁樞編纂的《通鑒紀事本末》,就是一種錯綜的書體。朱熹對紀傳體評價不高,他認為自漢代以來,人們一照司馬遷紀傳之法,是埋沒了前人錯綜之意的。關(guān)于朱熹錯綜史體的思想,在他為袁柜寫的《跋通鑒紀事本末》中有比較系統(tǒng)論述,他說:“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已?!洞呵铩肪幠晖o以見事之先后,《書》則每事別記以具事之首尾。意者當時史官既以編年紀事,至于事之大者,則又采合而別記之。……故左氏于《春秋》,既依經(jīng)以作傳,復為《國語》二十余篇,國別事殊,或越數(shù)十年而遂其事,蓋亦近書體,以相錯綜云爾。然自漢以來,為史者一用太史公紀傳之法,此意固不復講。至司馬溫公受詔纂述《資治通鑒》,然后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編年系日,如指諸掌?!瓊ピ諘?!自漢以來,未始有也。然一事之首尾,或散出于數(shù)十年之間,不相綴續(xù),讀者病之。今袁君作此書,于以錯綜溫公之書,其亦《國語》之流也?!憋@然,朱熹對具有錯綜之意的史體如《國語》、《通鑒紀事本末》等,是給予充分肯定的。
朱熹在自己的作史實踐中,努力貫徹了這一錯綜史體的思想。他錯綜《資治通鑒》而成的《資治通鑒綱目》一書,不僅是一部比袁樞《通鑒紀事本末》更為簡明扼要的史書,而且還為我國史學園地增添了一種新的史學體裁—一“綱目體”,對我國封建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清代學者梁啟超對此評價很高,他認為:“此法很容易,很自由,提綱處寫斷案,低一格作注解,在文章上不必多下功夫,實為簡單省事的辦法。做得好,可以把自己研究的結(jié)果暢所欲言,比前法方便多了?!闭J為“這體的好處,文章干凈,敘述自由,看讀方便”。
論史書語言。首先,朱熹主張史書要文風樸實,“以道貫文”。朱熹說:“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乃好,不可架空細巧?!薄皳?jù)某意,只將那事說得條達,便是文章?!彼磳δ欠N虛華空言的文風,認為“文字只此達意而已,正不必過為華靡辨巧也?!痹谒磥恚窌暨^份注重語言文字的華麗,于事理就難以說清楚。他縱考歷代文史作家的文風,認為秦漢間史家如司馬遷、班固等,其文尚“先有其實而后托之于言”,而宋玉、司馬相如、揚雄等人“則一以浮華為尚,而無實之可言矣。”認為東漢以降,“數(shù)百年間,愈下愈衰,則其去道益遠,而無實之文亦無足論”。就連以“文以載道”號于一世的韓愈,也是“第一義是去學文字,第二義方去窮究道理”。在朱熹看來,只有北宋歐陽修還算“近質(zhì)”,“自荀、揚以下皆不能及”,但他也“未免于韓氏之病也”。
其次,朱熹強調(diào)史書語言要時代化。朱熹認為,史書既然是以敘事為主,因此,記敘歷史的語言就必須要通俗易懂,時代化,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史書的導齊風俗和傳播歷史知識的作用。朱熹對司馬遷運用當時語言進行寫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說“《史記》所載,想皆是當時說出?!闭J為屈原的《離騷》,文字也很通俗易懂,“只是信口恁地說,皆自成文”。而后人訓釋卻“只求之于雅,而不求之于俗”,是非常不妥當?shù)?,它抹殺了原作文字的時代性。朱熹本人所寫的史著或其它文著,文字都很淺顯易懂,近于白話,這在宋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應該說,朱熹這一通俗史學觀在今天仍有其價值。
論史書筆法。筆法又稱書法,歷來就有直、曲之分。朱熹崇尚直書,對歷史上那些直書不隱的史家,他都給予充分肯定。如說:“晉董狐、齊太史,書趙盾、崔杼弒君而不隱,史氏之正法也?!闭J為孔子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美惡人自見”。司馬遷作《史記》,也是于史實“無妄作”。朱熹自己在治史實踐中也非常注重直書不隱。他進過史院,有鑒于當時史館修史“大抵史皆不實”,而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對史館修纂當時歷史的一些措施和方法,這主要體現(xiàn)在《史館修史例》一文中。關(guān)于朱熹秉筆直書,時人陳傅良曾評論說:“當今良史之才,莫如朱熹、葉適?!庇捎谥祆湟灾睍劽敃r,故在他調(diào)離史院時,“秉筆之士,相顧?quán)迪А薄?/p>
同時,朱熹還主張存史。他認為,作為記敘歷史的史書,對歷史的“善善惡惡,是是非非,皆著存在在那里。其間自有許多事。若是不好底便不載時,孔子一部《春秋》,便都不是了。那里面何所不有?”從存史角度出發(fā),朱熹對任意刪改舊文的做法也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說:“大抵古書有未安處,隨事論著,使人知之可矣。若遽改之以沒其實,則安知其果無未盡之意耶?”這是一種正確對待古籍的態(tài)度。
當然,作為一個封建史學家,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光伏發(fā)電項目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度經(jīng)典蘋果園承包合同附果園環(huán)境保護責任書
- 2025年度多式聯(lián)運貨物運輸合同規(guī)范范本
- 2025年度新型環(huán)保材料研發(fā)與公墓設(shè)施建設(shè)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綠色建筑節(jié)能技術(shù)合作開發(fā)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材料設(shè)備采購居間代理合同樣本
- 2025年度減肥瘦身產(chǎn)品線上線下營銷合同
- 2025年度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項目借款利息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工程股份合作投資管理合同
- 2025年度企業(yè)個人間借款逾期罰息協(xié)議合同
- 端午做香囊課件
- 外觀判定標準
- 江西上饒市2025屆數(shù)學高二上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進食護理團體標準
- 墨香里的年味兒(2023年遼寧沈陽中考語文試卷記敘文閱讀題及答案)
- 2024-2030年市政工程行業(yè)發(fā)展分析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濟寧醫(yī)學院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試《無機化學》復習題
- 工行人工智能風控
- 新概念英語第二冊考評試卷含答案(第73-80課)
- 中醫(yī)腕踝針技術(shù)
- 2023風電機組預應力混凝土塔筒與基礎(chǔ)結(jié)構(gòu)設(shè)計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