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歷史學考研經(jīng)典復習筆記:中國古代史②_第1頁
2018年歷史學考研經(jīng)典復習筆記:中國古代史②_第2頁
2018年歷史學考研經(jīng)典復習筆記:中國古代史②_第3頁
2018年歷史學考研經(jīng)典復習筆記:中國古代史②_第4頁
2018年歷史學考研經(jīng)典復習筆記:中國古代史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年歷史學考研經(jīng)典復習筆記:中國古代史②

第四章秦漢

第一節(jié)秦統(tǒng)一專制集權國家的建立(一籃子理論)

一、秦王朝立國的指導思想

1、前期法家

A:術:鄭國人申不害強調(diào)君主統(tǒng)治的權術。

B:勢:趙國人慎到強調(diào)君主的權威。

C:法:衛(wèi)國人商鞅強調(diào)“法”是治國的根本手段,“以刑去刑”。

重法指導下的改革促進了秦的強盛,但忽視道德與老化(軟性政

策),使社會處于高速動轉(zhuǎn)、高度緊張中,缺乏調(diào)節(jié)和彈性,容

易導致國家崩潰。

2、雜家治國方針的嘗試

呂不韋召集門人編寫《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

內(nèi)容兼及哲學、政治、歷史、社會倫理、自然科學各方面。哲學

上受道家影響較大,主張法天地,順自然。政治觀點更復雜,即

贊同法家進化歷史觀,希望用戰(zhàn)爭建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王朝,以

法治國,因時變法;又吸取了儒家愛民思想,提倡行德政、用賢

人,具有反專制的傾向。說明呂不韋認識到,即將建立的統(tǒng)一王

朝,僅有法家理論遠遠不夠,尚須兼綜儒、道。呂不韋被殺,其

政治主張被束之高閣。

3、韓非法、術、勢并重的思想

A:發(fā)展的歷史觀:仁義適用古代,當今依靠暴力和法治。

B:法、術、勢并重:實行專制主義的準貝限

C:人性惡:“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D:禁止百家:文化專制主義;“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非的政治思想偏激、冷酷,缺乏回旋余地和靈活性。這些策略

全部實行的結果,導致秦王朝速亡。但其思想也為新出現(xiàn)的君主

專制中央集權王朝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不乏實用性。秦亡后,歷代

王朝的政策大多是“陽儒陰法”、“儒表法里”。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皇帝名號

2、三公九卿制

3、廢封建,立郡縣

史料(附)

丞相維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

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第。”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

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彳爰屬疏遠,

相攻擊如仇轆,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

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

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

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

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保ㄟx自《史記?秦始

皇本紀》)

三、整齊制度: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的活動之一

1、根據(jù):

受到了陰陽家的影響。陰陽家是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中的一個重要

學派,代表人物為齊國的鄒衍。對“五行”說加以發(fā)展,認為萬

物由五種元素構成,五種元素又與歷代上的朝代相對應,相生相

克,循環(huán)不已,稱為“五德”。周為“火”,秦代周應為“水”,

宣揚合法性?!八睍r間上代表冬季,顏色尚黑,數(shù)字尚六,屬

陰,主殺。

2、內(nèi)容

A:補充、修訂法令:《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秦律十八種》、

《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系治獄案例的匯編)。

統(tǒng)一后,以此為基礎,制定通行全境的法律?!洱垗徢睾啞繁A?/p>

了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

B: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書年”、“傅籍”、“更籍”、”使

黔首自實田”。

C:統(tǒng)一文字

D:統(tǒng)一度量衡

E:統(tǒng)一貨幣

四、焚書坑儒: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的活動之二

五、南征北討: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的活動之三

1、征匈奴:蒙恬擊匈奴,收“河南地”,修長城。

2、討南越:

“百越”是長江下游直至南海交州灣沿海地區(qū)居民的泛稱,又稱

“百越”。屠睢討南越,戰(zhàn)死;監(jiān)祿開靈渠,溝通湘水與漓水;

始皇設南海、桂林、象郡,遣人前往戍守,開發(fā)江南。

六、其他措施: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的活動之四

1、銷兵器,鑄銅人

2、壞城防,去險阻

3、遷豪強,實關中

4、修馳道,通四方

5、行封禪,天授命

6、巡郡縣、示威強

7、刻石碑,頌功德

七、秦的急政與滅亡

1、急政表現(xiàn)

A:賦役繁重:男子服兵役至少兩年,徭役頻繁。開疆拓土,修阿

房宮、驪山陵。

B:法網(wǎng)嚴密,條目繁雜,百姓動輒得咎?!胺ǚ庇谇镙保V密于

凝脂”。

C:秦二世殘暴:始皇死,趙高與李斯密謀矯詔殺其長子扶蘇,立

幼子胡亥為皇帝。

2、秦朝的覆亡

A:陳勝、吳廣起事:前209年,“大楚興,陳勝王";“張楚”。

B:項梁、項羽起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zhàn)

c:劉邦起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D:秦朝滅亡:劉邦入關,二世出降。

E:楚漢相爭:項羽分封18諸侯,混戰(zhàn)爆發(fā)。劉邦自漢中占領關

中。前202年,垓下之戰(zhàn)。

史料:

秦始皇設刑罰,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筑長城于戎境,以備胡、

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于外,

李斯治法于內(nèi),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

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

故也。(選自陸賈:《新語?無為》)

第二節(jié)漢承秦制與“文景之治”

一、漢承秦制(思考秦的制度)

1、繼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A:皇帝專權

B: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制

C:郡縣制

D:御史監(jiān)察制

E:官吏考核制度:上計。

2、繼承秦的法律制度

A:《九章律》:以秦律為主,在六章基礎上增《廄》、《戶》、

《興》三章。

B:《張家山漢墓竹簡》:出土于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內(nèi)

有《二年律令》、《奏激書》。前者為呂后二年以前發(fā)布的漢初

律令的部分內(nèi)容,共有27種律和一種令;后者是議罪案例的匯編,

其中有漢高祖時郡縣上報廷尉的16件疑難案例。反映漢初法律大

量繼承了秦律的內(nèi)容,只是量罪處刑較秦緩和。

3、繼承秦的戶籍與賦役制度

A:戶籍:年齡、體貌、更籍、財產(chǎn)。

B:賦役:田租?!敝燎貏t不然,……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

倍于古?!瓭h興,循而未改”。

4、繼承秦的兵制

A:中央軍:南、北軍分別由衛(wèi)尉、中尉統(tǒng)領。

B:地方軍:材官和騎士由郡守、郡尉掌管。

C:兵役:“(秦)用商鞅之法,……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

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瓭h興,循而未改?!?/p>

5、歷法

“(秦)自為為獲水德,乃以十月為正,色尚黑。漢興,方綱紀

大基,庶事草創(chuàng),襲秦正朔。”

二、文景之治

1、對秦政的反思

陸賈著《新語》,將秦亡原因歸結為暴政,認為以暴力得天下,

必須改用寬緩手段治理天下。《無為篇》、《至德篇》是“無為

而治”方針的總結,其內(nèi)容即順民之情,與民休息,減少國家對

社會的干預。

2、無為而治的表現(xiàn)

A:恢復經(jīng)濟:士兵歸鄉(xiāng)務農(nóng);按爵授田宅;一段時間內(nèi)免除徭役;

流亡者各歸本土,歸其田宅;因饑餓自賣為奴者免為庶人;減輕

田租,十五稅一;抑制商人。

B:與匈奴和親:白登/平城之圍;婁敬;冒頓(音末毒)單于;

開放關市。

C:任用“重厚長者”為官:蕭規(guī)曹隨

D:約法省禁:惠帝、呂后廢秦“挾書律”、“妖言令”、夷三族

等苛法。

3、無為而治的性質(zhì)

不同于法家的嚴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緡節(jié),是道家思想

的體現(xiàn)。當時的道家思想稱為“黃老之學”。但揚棄了道家消級、

悲觀的思想,對仁義、道德、賢能、知識也不再予以否定,說明

吸收了儒、墨的思想。適應漢初希望安寧、清靜的普遍社會心理,

有助于經(jīng)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

4、文景之治(注意連續(xù)性)

文帝、景帝時期,繼續(xù)“與民休息”,社會經(jīng)濟逐漸發(fā)展,稱“文

景之治”。

A:經(jīng)濟方面,輕徭薄賦:田租;算賦、口賦、獻費;力役(踐更

與過更);“弛山澤之禁”;除過關用“傳”制。

B:法律方面,輕刑慎罰:以笞刑代肉刑;廢“收孥相坐律令”、

“誹謗妖言之罪”改不定期刑為有期刑。提縈

C:邊境政策方面,和親、安撫。南越王趙佗撤帝號,重為漢朝藩

屬°

D:提倡節(jié)儉。

結果與影響:戶口增繁息,小農(nóng)發(fā)展;糧價回落,國庫收入增加。

統(tǒng)治鞏固。減免田租,地主獲利;入粟拜爵,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助長兼并勢力,加劇社會矛盾。

史料:

1、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

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

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選自陸賈:《新語?無為篇》)

2、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

若無民,閭里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

聽,郵無夜行之卒,鄉(xiāng)無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雞不夜鳴,(選

自陸賈:《新語?至德》)

第三節(jié)漢武帝與西漢的強盛

一、削弱王國勢力

1、諸侯王的狀況

A:異姓諸侯王:七個。只有長沙王得以保留。

B:同姓諸侯王:轄地39君B,中央只有15郡。中央任命丞相,王

國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賦,自鑄貨幣,自行紀年。文

帝即位,同姓王勢力更大。

2、文、景削弱諸侯王的措施及結果

A:眾建諸侯:賈誼《治安策》;文帝16年(前164年),分齊

為六,淮南為三。

B:削藩策:晁錯;景帝3年(前154年)削藩。

C:七國之亂:吳王劉溪為首,“誅晁錯,清君側(cè)”。周亞夫。地

方割據(jù)與中央集權的斗爭。繼續(xù)損黜王國官制及職權,諸侯王不

治民。中央集權鞏固。

3、武帝的措施

A:推恩令:主父偃。

B:左官律與附益法:淮南王劉安、衡山王賜被告謀反,武帝頒此

律。

C:酎金律:

結果:“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對中央威脅解除。統(tǒng)

一集權國家得到鞏固。

二、削弱丞相權力

1、武帝前丞相的權力:曹參與惠帝;申屠嘉與文帝;田蚣與武帝。

2、由列侯為相到拜相封侯:公孫弘

3、中(內(nèi))朝官的形成(注意史料題):入宮侍從左右,參預決

策,與外朝對應?;艄怃浬袝?。

于是中朝左將軍辛慶忌、右將軍廉褒、光祿勛師丹、太中大夫谷

永(孟康日:“中朝,內(nèi)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

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保┚闵?/p>

書日……

三、設刺史,察地方

1、監(jiān)察區(qū)的劃分:13州部。

2、刺史的地位與監(jiān)察標準:六條問事

3、司隸校尉:最初率官徒“捕巫蠱,督大奸猾”。后罷兵,察三

輔、三河、弘農(nóng)。

四、任酷吏、嚴刑法

1、遷徙、打擊豪強與游俠。

郅都、寧成;張湯、杜周。朱家、劇孟、郭解。

2、律令的繁雜:

惠帝時、叔孫通撰《傍章》。武帝時,張湯撰《越宮律》,是警

衛(wèi)宮禁的法律規(guī)定;越禹撰《朝律》,是諸侯百官朝會制度的法

律規(guī)定。律令359章、大辟罪409條1882事,死罪決事比(死罪

判例)13472事。

五、加強中央軍力

1、漢初的軍隊

A:兵役和徭役結合:男子服兵役兩年。服役一月,稱“更卒”,

或在本縣,或在外地,稱“踐更”;不愿服役的可納錢300,使人

代役,稱“過更”。

B:地方軍:材官、樓船、騎士稱正卒;都試。發(fā)郡國兵用虎符。

C:中央軍:北軍守京師,多由三輔選調(diào),由中尉率領。南軍衛(wèi)皇

宮,多由郡國選調(diào),稱衛(wèi)士,由衛(wèi)尉率領。另有郎中令率領的侍

從皇帝的郎。

2、武帝增加中央軍力

A:八校尉:建屯騎、步兵等七校尉,常駐京師,統(tǒng)于原有的中壘

校尉,隸于北軍。

B:期門、羽林軍:選三輔、隴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充當,

歸郎中令掌管。為名將搖籃。將從軍戰(zhàn)死者的子孫養(yǎng)于羽林軍中,

稱“羽林孤兒”。

六、統(tǒng)一貨幣

1、西漢前期的幣制:

貨幣混亂,大小不一,私家盜鑄,影響交換,不利于國家統(tǒng)一。

2、武帝改革幣制:

鑄幣權收歸中央。鑄五銖錢,禁私人盜鑄,取消郡國鑄錢權利,

令水衡都尉所屬的鐘官、辨銅、均輸三官負責鑄五銖,又名“三

官錢”。行用700年。

七、莞鹽鐵和實行均輸法、平準法

1、鹽鐵專營:大鹽商東郭咸陽、大鐵商孔僅主持,在各產(chǎn)地設鹽

鐵官,隸屬于大農(nóng)。

2、均輸法:調(diào)劑運輸,由桑弘羊主持。郡國設均輸官。

3、平準法:平穩(wěn)物價,在京師設平準官。

八、算緡與告緡

1、算緡:主要針對商人征收的財產(chǎn)稅。

2、告緡:楊可主持告緡,杜周處理案件。

九、行察舉,立太學

1、漢初任官制度

A:任子

B:贊選

2、察舉的淵源

A:孝弟力田:惠帝以來實行。

B:詔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文帝實行,對象為官吏。

3、察舉制的推行

A:察舉制的內(nèi)容:元光元年(前134年)實行,最初由董仲舒提

議。一年一舉,郡國各舉孝、廉一人。“元光元年臣瓚曰:'以

長星見,故為元光。'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師古

曰:'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漢書?武

帝紀》)

B:升遷方向:先在郎署任職,再遷尚書、侍中等,或外遷縣令、

長、丞、尉。

4、特舉

公卿郡國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等。另有上書拜官法,田千秋

上書言事,由郎超升為丞相。

5、立太學

太學學生可免除本人徭賦,隨五經(jīng)博士受業(yè)。學成考試后,按等

第隸用。令郡國皆立學校官,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蜀郡太守文翁。

6、作用

另有征召制。

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霸王道雜之”

1、背景

2、武帝與竇太后的斗爭

武帝采納衛(wèi)綃之議,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

的賢良。竇太后則把鼓吹儒學的官員趙綃、王臧下獄。武帝設五

經(jīng)博士,儒家經(jīng)學在官府中更加齊備。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田蚣為相,排斥黃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學之外,延攬儒生數(shù)百人。

4、影響

5、霸王道雜之

儒表法里:武帝“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重用酷吏和興利之,與

儒家原則相低觸。律令條文大增。官吏大多是儒法兼綜。董仲舒

也因“明習文法”受到重用(《春秋決獄》)。昭帝始元六年(前

81年)的“鹽鐵之議”,是基層儒生與文吏桑弘羊的辯論。從表

面上看,儒生勝,桑弘羊敗,但具體政策上,一些壟斷性的財政

措施仍未廢止。以后的宣帝也仍“霸王道雜之”。這種精神以后

為歷代王朝繼承。

H、開疆拓土

1、北伐匈奴

A:決戰(zhàn)的開始:元光二年(前133年);聶翁壹;馬邑。

B:第一次戰(zhàn)役:元朔二年(前127年);衛(wèi)青;奪回河套。設朔

方、五原郡;徙民。

C:第二次戰(zhàn)役: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攻匈奴

右翼。渾邪王殺休屠王降漢。漢徙其于西北邊塞之外,設五屬國。

在其故地設河西四郡。隔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lián)系,溝通了內(nèi)地與

西域的交通。

D:第三次戰(zhàn)役:元狩四年(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臨瀚海,

匈奴主力遠徙西北。占領逆方以西至張掖、居延間的大片土地,

河西走廊安全。

E:建亭障烽燧,開渠屯田:令居至敦煌;敦煌至鹽澤(羅布淖爾)。

張掖居延戍卒遺存的簡牘文書,迄今發(fā)現(xiàn)者達三萬余枚,稱居延

漢簡。

F:恢復和親: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元

帝竟寧元年(前33年),王婿嫁呼韓邪。漢匈百余年的戰(zhàn)爭真正

結束。

2、通使西域

A:西域概況: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qū)。

天山以南有幾十個小國,主要有樓蘭、龜茲、疏勒、于闌、焉耆、

莎車等。以北為烏孫人建立的政權。更西的中亞諸國有大宛、大

月氏、大夏等。

B:張騫通西域:建元三年(前139年)至元朔三年(前126年);

“鑿空”。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中

亞諸國使者來到長安。西域、中原連為一體,交通線即“絲綢之

路”得以開辟。

C: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元封三年(前108年)王恢破樓蘭,趙

破奴破姑師。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李廣利擊大宛。

D:設立機構:征大宛后,在輪臺、渠犁設使者校尉領護,這是在

西域設行政機構的開始。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西域都護,

治烏壘城,護南北道各國,諸國與漢的臣屬關系至此確定;元帝

初元元年(前48年),在車師設戊己校尉,管理屯田和防務。

3、南平百越

A:百越概況:東甌(浙江)、閩越(福建)、南越(廣東)。半

獨立政權,為漢藩屬。

B:對百越的用兵: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遭閩越所攻,內(nèi)

徙江淮。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呂嘉殺越王趙興、漢使

反;漢將路博德、楊仆于次年滅之,置九郡。閩越與南越同反,

漢軍進擊。元封元年(前110年),閩越諸將其其王降。

4、通西南夷

川南、西南和云貴地區(qū)的民族。武帝派唐蒙、司馬相如前往招撫。

張騫在中亞曾發(fā)現(xiàn)邛竹杖和蜀布,據(jù)說得自身毒(印度),建議

經(jīng)西南夷開辟道路通印度。設郡縣。云南晉寧石寨山滇人墓

5、東定朝鮮

元封三年(前108年),漢將楊仆、荀彘破朝鮮,設樂浪四郡。

第四節(jié)西漢后期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

一、武帝晚年政策的轉(zhuǎn)變與“昭宣中興”

1、統(tǒng)治后期的社會危機:豪強;自耕農(nóng);“沉命法”

2、巫蠱之禍與輪臺罪己詔:征和二年(前91年);江充(興利)、

太子劉據(jù)(守文)。四年,武帝否決在輪臺屯田建議,下詔罪己。

富民侯田千秋;趙過代田法。

3、昭宣中興:霍光

史料:

臣光日: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

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

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tǒng)

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

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選自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22,武帝后元二年)

二、元、成、哀時期社會危機的加劇

1、外戚專政,官吏斂財:王氏、張禹、董賢

2、商人勢力膨脹

3、自耕農(nóng)破產(chǎn):有七死而無一生

4、農(nóng)民、鐵官徒起兵:申屠圣、蘇令等人。

5、限田、限奴婢之議:哀帝時師丹提出??坠狻⒑挝?。

三、王莽改制

1、上臺的背景

A:讖緯盛行?!白彙笔怯迷幟刂Z暗示“天命”的一種預言,往

往附有圖,亦稱圖讖?!熬暋迸c經(jīng)相對,專指假托孔子之名用詭

秘語言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B:易代思潮盛行:甘忠可?!瓣愂⑻交实邸?;“太初元將”。

C:復古思潮盛行:恢復上古禮議制度。

2、王莽篡位

A:家庭背景

B:個人條件

C:篡位過程:平帝元始元年(1年),號安漢公;四年,宰衡;

五年,立劉嬰為帝,自為“假皇帝”、“攝皇帝”。居攝三年(8

年),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3、王莽改制

A:“王田”、“私屬”制

B:“五均、賒貸與六第”政策:在六城市設五均司市師,收工商

業(yè)稅。五均加專營為六第。

C:更改幣制:先鑄錯刀、契刀、大錢、小錢等新幣,又頒行“寶

貨”。

D:統(tǒng)一度量衡:

E:改官名、地名

F:在處理邊疆關系方面,大肆更張。改王為侯,改璽為章,改高

句麗為下句麗。

4、改制失敗

第五節(jié)劉秀與東漢初期政治

一、劉秀稱帝

1、綠林、赤眉起兵

A:綠林軍:王匡、王鳳;22年,立劉玄為帝,更始政權;昆陽之

戰(zhàn);23年滅新莽。

B:赤眉軍:樊崇;劉盆子;25年入關中,滅更始。28年,被東

漢軍擊潰。

2、劉秀起兵

A:舂陵軍:后歸入綠林軍

B:在河北的發(fā)展:擊敗邯鄲王郎;銅馬帝;25年稱帝于部(音浩,

河北柏鄉(xiāng))。

3、統(tǒng)一全國

A:平定北方:建武五年(29年);睢陽劉永;漁陽彭寵。

B:平定西方:建武九年;隴西隗囂;河西竇融。

C:平定西南:建武十二年;巴蜀公孫述。

二、東漢初期的政治

1、政權的性質(zhì)

劉秀起兵依靠豪強大姓;士族大姓的政權;家族、宗族勢力發(fā)展。

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A:退功臣進文吏:云臺;功臣可任邊將,但在京師僅以列侯奉朝

請。

B:抑制外戚:馬援不得列入28將。明帝令外戚互糾;章帝后兄

竇憲因買田受責。

C:限制宗室諸王:“阿附蕃王之法”。明帝之兄楚王劉英自殺,

明帝窮治此獄。

D:擴大尚書臺權力:尚書令、仆射、左右丞、六曹尚書郎;”錄

尚書事”(注意史料分析題)。

“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fā)書,謂之尚書。尚猶主也。

漢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彳爰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之。

中間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者,又

置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秘記、章

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內(nèi)外而已,其任猶輕。至彳爰漢則為優(yōu)重,出

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

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nèi)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故

李固云:“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斗為天喉舌,尚書亦

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p>

令及左丞,總領綱紀,無所不統(tǒng)。仆射及右丞,分掌縻假錢谷。

漢初,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號。及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尚書,

於是始見曹名,總謂之尚書臺,亦謂之中臺。大事八座連名,而

有不合,得建異議?!保ā锻ǖ洹肪?2《尚書省》)

“彳爰漢章帝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并錄尚書事。尚書有錄名,蓋

自熹、融始,亦西京領尚書之任,猶唐虞大麓之職也。和帝時,

太尉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位在三公上,漢制遂以為常。每少

帝立,則置太傅錄尚書事,猶古冢宰總己之義,薨輒罷之?!保ā锻?/p>

典》卷22《錄尚書》)

E:加強監(jiān)察機構:將御史大夫?qū)傧掠分胸└娜斡放_長官,專

掌監(jiān)察,與司隸校尉、尚書令并重,并專席而坐,號曰“三獨座”。

又置司隸校尉,內(nèi)察京師百官。地方上刺史權力擴大(注意史料

分析題)?!扒刂蒙袝?。尚,主也。漢因之,銅印青綬。武帝

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去中書謁者令官,更以士人為尚

書令。(時弘恭、石顯相繼為中書令,專權邪僻。前將軍蕭望之

領尚書事,建言以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

處之。武帝游宴彳爰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

彳菱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書令主贊奏事,總

領紀綱,無所不統(tǒng)。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朝會皆專席而坐,京

師號曰'三獨坐'。"(《通典》卷22《尚書令》)

F:改革地方制度:裁縣、撤兵、廢郡尉、除都試。提高州部刺史

權限,可領兵。

G:倡儒學,重名節(jié):建太學,設博士,授五經(jīng)。完善察舉制,孝

廉每郡按人口舉薦;征辟由三公、郡守為之。倡儒學、重名節(jié)的

影響。章帝建初四年(79年)由班固將儒生講論五經(jīng)異同的會議

記錄整理成書,名《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白虎通》

第六節(jié)東漢后期的政治危機(注意“政治”)

一、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始于章帝去世以后)

1、專權的實質(zhì):皇權強化導致。

2、專權概況

A:和帝:竇憲;鄭眾。

B:安帝:鄧太后、鄧鷺;李閏、江京;皇后閻氏、閻顯。

C:順帝:孫程殺閻顯;皇后父梁商、兄梁冀。

D:桓帝:梁冀連立沖、質(zhì)、桓三帝,勢焰熏天?!白再u人”。延

熹二年(159年),桓帝聯(lián)合單超等五宦官誅梁冀。五侯。

二、清議與黨錮

1、士大夫集團的形成

A:經(jīng)學官僚世家的形成(上層、領袖):有威望、影響。袁、楊

二氏:四世三公。

B:學生數(shù)量的擴大(下層):官、私兩途。聚集京師,影響輿論、

干預政治的潛在能力可觀。

C:選官制度的影響:察舉:“年少能報恩者”。征辟:門生、故

吏與舉主的關系。

2、清議

A:含義、標準及作用:士大夫?qū)Ξ斒廊宋锏钠吩u。郭泰;許劭、

許靖與月旦評。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士大夫的進退。士大夫偽裝

高行?!芭e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高第良將怯如雞,

清白寒素濁如泥。”清議的中心在太學。

B:清議成為與宦官集團斗爭的武器:激濁揚清的特點容易染上政

治色彩。攻擊腐敗與罪惡,贊揚干犯權貴者。劉穆、太學生劉陶;

皇甫規(guī)、太學生張鳳。

3、黨錮之禍

A:第一次:延熹九年(166年),李膺殺術士張成。200余士人。

黨人放歸故里,禁錮終身,不得出游為官。清議更盛。三君、八

俊等。皇甫規(guī)自請連坐。

B:第二次:靈帝建寧元年(168年);竇武、陳蕃;李膺下獄被

殺,死者百余人,因牽連而死、徙、廢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

年)州郡禁錮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

史料:

逮桓靈之閑,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

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zhí)

政,婢直之風,于斯行矣。(選自范曄:《后漢書》卷97《黨錮

列傳序》)

第七節(jié)漢代的社會結構

一、地主階層

1、西漢的地主

A:構成:皇帝、諸侯王、列侯在轄區(qū)與封域內(nèi),有租稅之人作為

“私奉養(yǎng)”。少府、水衡都尉收入巨大。軍功地主是重要組成部

分。

B:兼并土地:前期很少大地主,中期以后,兼并開始嚴重。三四

百頃甚至千頃。寧成、董賢。社會危機加劇。

2、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朱著267頁)

A:劉秀度田的失敗:建武15年(39年)。兩目的。歐陽歙、張

飯?!翱笮占氨L、群盜處處并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

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保ā逗鬂h書?光武帝紀》)

度田在形式上成為定制。

B:地主田莊:南陽樊氏。崔富《四民月令》是地主經(jīng)營田莊的家

歷:種植作物廣泛;生畜種類多;手工業(yè)包羅萬象;紡織業(yè);制

造業(yè);學校。自給自足,閉門為市;宗族、親戚、賓客提供勞動,

也是武裝力量?!昂廊酥?,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

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仲

長統(tǒng)傳》)反映土地兼并和小農(nóng)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加深。積極作用:生

產(chǎn)經(jīng)驗的總結,生產(chǎn)技術的運用,個體自耕農(nóng)難以做到。

史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

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

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妓)(伎)

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

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選自范曄:《后漢

書》卷97《仲長統(tǒng)傳》引《昌言?理亂篇》)

二、農(nóng)民階層

1、自耕農(nóng)

A:名籍

B:負擔:算賦、口賦、更賦

c:生活:農(nóng)產(chǎn)品價低,生產(chǎn)資料價高。地主、商人壓價。

D:結果:破產(chǎn)。成為流民、佃客或傭工。

2、佃農(nóng)與雇農(nóng)

在漢代,雇傭不占重要地位。傭工人身受一定束縛。庸、奴連稱。

佃客。

三、商人階層

1、大商人

西漢政策限制商人,但大商人勢力很大。大鹽鐵商、大販運商、

大子錢家。莞鹽鐵后,轉(zhuǎn)而經(jīng)營加工制造等大手工業(yè),經(jīng)營屯積

和高利貸?!耙阅┲仑?,以本守之”。官、商合一。

2、小商人

由農(nóng)民或城市貧民轉(zhuǎn)化而來。無法突破政府抑商政策?!捌呖浦啞?/p>

有四科謫發(fā)商人及其子孫。

四、奴婢

1、奴婢政策(與經(jīng)濟發(fā)展有關)

A:西漢

B:東漢:西漢后期以來,奴婢問題嚴重。光武帝六次頒布釋放奴

婢詔令?!百u人法”、“略人法”。殺不得減罪,灼依法治罪,

免被灼者為民。意義。

2、奴婢來源

A:官奴婢:罪犯及家屬;私奴婢;俘虜。

B:私奴婢:破產(chǎn)農(nóng)民;自賣與掠賣。官奴婢轉(zhuǎn)化而來。

3、奴婢的使用

家內(nèi)勞動與生產(chǎn)勞動。西漢后期王褒作《僮約》。

第八節(jié)秦漢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注意南方經(jīng)濟)

一、鐵農(nóng)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1、鐵農(nóng)具、牛耕廣泛使用

A:鐵農(nóng)具:漢初,中原以外;武帝時,國家壟斷,傳播迅速。各

地出土各種農(nóng)具。東漢出土的數(shù)量遠超西漢。犁鋅更便于深耕。

大型鐘普遍。曲柄鋤、大鐮。一牛挽犁代替耦犁。

B:牛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出現(xiàn)。武帝以后傳到西北。髏傳到遼

陽一帶。東漢初任延將牛耕傳到九真真假假王景將牛耕傳播到長

江流域,進而到珠江流域。

2、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

A:生產(chǎn)技術:趙過“代田法”。

B:水利工程:武帝時,關中形成水利灌溉網(wǎng)。白渠溝通涇、洛。

井渠。中原水稻。北方鑿井灌溉普遍。最重要的工程是治理黃河。

東漢王景、王吳治理黃河成效顯著。關東及長江以南,陂池灌溉

工程續(xù)興建。鄧晨、鮑昱、杜詩。王景修復芍陂。馬臻修山陰鏡

湖。

C:谷物加工工具:兩漢之際出現(xiàn)水碓。東漢末年,出現(xiàn)翻車、渴

烏。

3、農(nóng)產(chǎn)量的提高

西漢墾田數(shù)827萬頃,人口5956萬。東漢墾田數(shù)略少,隱匿所致。

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1、金屬制造業(yè)

A:冶鐵:西漢冶鐵遺址以河南鞏縣、鄭州最大。煤的使用?!贝?/p>

火法”。東漢發(fā)明“百煉鋼”;鐵器出土遠超西漢,南方;兵器

均為鐵制。杜詩推廣水排。和帝罷鹽鐵之禁,私人重開冶欠鐵制

器,鐵器可私造。

B:銅器手工業(yè):武帝時,銅器制造主要屬少府和蜀、廣漢等郡工

官,也有私人作坊。器物種類繁多,以銅鏡為主。東漢時,長江

以南發(fā)達。官府作坊不及私人作坊興盛。

2、絲織業(yè)

臨淄、襄邑官營作坊供皇室。長安東西織室。提花機出現(xiàn)。東漢

時,北方絲織業(yè)繼續(xù)發(fā)展,末年,成都織錦發(fā)達。

3、漆器

西漢出自蜀、廣漢;加鎏金扣或銀扣,稱“扣器”。出土許多。

分工精細,有十幾個工種。東漢漆器有發(fā)展。

4、造紙業(yè)

蔡侯紙。

5、其他

煮鹽、制陶、造船、造車、釀酒。東漢畫像磚表明巴蜀地區(qū)利用

火井煮鹽。

6、勞動者的身份

官營作坊為吏、卒、刑徒、官奴婢和少數(shù)傭工;私營作坊主要為

僮仆、傭工。

三、商業(yè)的發(fā)展

1、商業(yè)中心

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番禺為全國都會。

地方都會?;ハ嘀g交通發(fā)達。船、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東漢北

方都會仍發(fā)達。豪強操縱大商業(yè),放高利貸。除錢幣外,繳帛谷

物兼具貨幣職能,反映了自然經(jīng)濟的增長。

2、商品種類

奴隸;高利貸成為重要行業(yè),稱為子錢家;“辜榷”:商業(yè)交易

中一種包攬政府買賣的獨占行為。

3、對外貿(mào)易

陸上:沿絲綢之路與西域交易。海上:番禺。東漢官僚憑權勢與

西方貿(mào)易。

四、經(jīng)濟區(qū)域的變化

由包括關中在內(nèi)的黃河中下游經(jīng)濟區(qū)向長江流域發(fā)展,南方人口

增長迅速;行政區(qū)劃增多。

第九節(jié)秦漢的農(nóng)民起義

一、東漢后期的社會危機

1、自然災害嚴重

2、農(nóng)民賦稅沉重

3、政治腐?。红`帝開西邸賣官。

二、黃巾大暴動

1、形式

以道教的一支太平道為組織形式。因尊奉《太平清領書》/《太

平經(jīng)》而得名。張角稱“大賢良師”。單位為方。口號。

2、起兵

中平元年(184年),馬元義。以黃巾為標志。張氏三兄弟。同時,

巴郡人張修以五斗米道為組織形式領導暴動,稱“米賊”。廣宗

之戰(zhàn)。

3、結果

第十節(jié)秦漢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匈奴

1、南、北匈奴

建武24年,匈奴日逐王比被擁立為南單于,襲用祖父呼韓邪稱號,

請求內(nèi)附。從此分為南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