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挽歌辭三首_第1頁
擬挽歌辭三首_第2頁
擬挽歌辭三首_第3頁
擬挽歌辭三首_第4頁
擬挽歌辭三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擬挽歌辭三首陶淵明組詩作品01作品原文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簡介注釋譯文作品鑒賞目錄03050204基本信息《擬挽歌辭三首》是晉末宋初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詩人虛構(gòu)了自己死后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于悲傷。第一首詩是說死后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后便沒有榮譽與羞辱,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第二首詩是寫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為離開家園而有些黯然。第三首詩是寫下葬的情形。詩人對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為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dāng)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fēng)氣迥異。全詩藝術(shù)構(gòu)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shè)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后發(fā)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tài)度,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作品原文作品原文擬挽歌辭三首①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②。昨暮同為人③,今旦在鬼錄④?;隁馍⒑沃荩菪渭目漳劲?。嬌兒索父啼⑦,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fù)知,是非安能覺⑧!千秋萬歲后⑨,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其二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⑩。注釋譯文白話譯文詞句注釋注釋譯文詞句注釋①挽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泛指對死者悼念的詩歌或哀嘆舊事物滅亡的文辭。②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謂牛死屬于自然規(guī)律,故生命并無長短之分。促,短促。③昨暮:昨晚。同為人:指還活在世上。④今旦:今晨。鬼錄:迷信中冥間記錄死人的名冊,指死去。此處嘆生死無常。⑤魂氣:靈魂,指人的精神意識?!蹲髠鳌ふ压吣辍肥瑁骸案叫沃`為魄,附氣之神為魂?!鄙⒑沃荷w何處。⑥枯形:枯槁的尸體。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⑦索:尋找。⑧覺:辨別。⑨千秋萬歲:千年萬年,形容歲月長久。⑩湛(zhàn):澄清??沼x:空酒杯。此處是說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滿了澄清的奠酒。白話譯文其一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終不算生命短。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喪赴黃泉。游魂飄散在何處?枯稿尸身存木棺。嬌兒找父傷心啼,好友痛哭靈柩前。死去不知得與失,哪還會有是非感?千秋萬歲身后事,榮辱怎能記心間?只恨今生在世時,飲酒不足太遺憾。其二生前貧困無酒飲,今日奠酒盛滿觴。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時能再得品嘗!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背景陶淵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幾歲(梁啟超、古直兩家之說)還是活到六十三歲(《宋書·本傳》及顏延之《陶徵士誄》),至今尚有爭議;因而這一組自挽的《擬挽歌辭三首》是否臨終前絕筆也就有了分歧意見。逯欽立在《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中就持非臨終絕筆說,認為陶活了六十三歲,而在五十一歲時大病幾乎死去,《擬挽歌辭三首》就是這時寫的。而吳小如認為,這三首自挽詩是陶淵明在大病之中,至少認為自己即將死去時寫的。至于具體的寫作時間,由于《自祭文》明言“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而自挽詩的第三首開頭四句說的“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竟與《自祭文》時令全同。因此把這三首自挽詩定為作者臨終前的絕筆,當(dāng)作于陶淵明逝世前兩個月。

作品鑒賞名家點評整體賞析作品鑒賞整體賞析陶詩一大特點,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說,基本上是直陳其事的“賦”筆,運用比興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語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看似不講求寫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這就是蘇軾所說的“似枯而實腴”。而這三首挽歌詩又極有新意。魏晉人侈尚清談,多言生死。但賢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之嘆;而真正能勘破生死關(guān)者,在當(dāng)時恐怕只有陶淵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釋》詩的結(jié)尾處說:“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币馑颊f人生居天地之間如縱身大浪,沉浮無主,而自己卻應(yīng)以“不憂亦不懼”處之。這已是非常難得了。而對于生與死,他竟持一種極坦率的態(tài)度,認為“到了該死的時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顧慮!”這同陶淵明在早些時候所寫的《歸去來兮辭》結(jié)尾處所說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實際是一個意思。這種勘破生死關(guān)的達觀思想,雖說難得,但在一個人身體健康、并能用理智來思辨問題時這樣說,還是比較容易的。等到大病臨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如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寫成自挽詩,這就遠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第一首開宗明義,說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深刻認識,人活一世,終有一死,但在詩人眼里死去并非短命,而是一種必然,在這里似乎看不到詩人對生命的絲毫留戀,但恰是詩人對待生命的冷靜豁達之所在,因此也就無須在臨終之際為生命行將大去而悲痛。這是貫穿此三詩的主旨,也是作者對生死觀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體寫從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錄。從詩的具體描寫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氣絕就再無知覺的道理的,是知道沒有什么所謂靈魂之類的,所以他說:“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名家點評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淵明自作挽歌詞凡三首,秦太虛亦效之,余謂淵明之詞了達,太虛之詞哀怨,有不同耳?!?/p>

清代鐘秀《陶靖節(jié)紀事詩品》卷一《灑落》:“嗚呼!死生之變亦大矣!而先生從容閑暇如此,平生所養(yǎng),從可知矣?!?/p>

清代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挽歌昉于繆襲,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曠達處相同,而哀慘過之,陸機三章雖佳,風(fēng)骨則減矣?!?/p>

清代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四:“首篇乍死而殮,次篇奠而出殯,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p>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四:“言理極盡,故言哀極深。末故以放語引令遠,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陶淵明像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稌x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fēng)光及其在農(nóng)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