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齊變魯”辨析_第1頁
“變齊變魯”辨析_第2頁
“變齊變魯”辨析_第3頁
“變齊變魯”辨析_第4頁
“變齊變魯”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變齊變魯”辨析

內(nèi)容提要:《論語?雍也》曾載孔子的話說,“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边@句看似平常的話,在本文看來,一方面它代表著孔子對齊、魯兩國之道的總體認識和基本態(tài)度,另一方面更深刻揭示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及其政治思想的本質(zhì)與核心。然而古往今來,漢語學界對此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從傳統(tǒng)立說,或就時局置論,但結(jié)果卻終未能深得機理,切中肯綮。對此,本文認為,所謂“變齊變魯”問題,其癥結(jié)與宗旨蓋不過在于重申和強調(diào)先秦儒家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親親尊尊、文質(zhì)彬彬、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而且在儒家那里,它可以說是“先王之道”或“先王之路”;當然,亦可以用莊子的話,將其概而言之作“古之道術(shù)”。并且認為,只有作如是觀,才能將此命題說得圓、講得通,從而也才可能從根本上做到講好一部儒學。

關(guān)鍵詞:道禮親親尊尊中庸之道

《論語?雍也》篇中曾載孔子的這樣一句著名的話說,“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薄@句話,大概可以說是一部《論語》乃至孔子整體思想中的一句極具標識性的話語;與此同時,亦可以說是整個先秦儒學研究中的一個堪稱代表性的問題。然而,長期以來,這一問題雖一度曾在漢語思想世界引起過廣泛關(guān)注,但從根本上說,卻終未能得到完全徹底的解決。試問:其中,“道”何言哉?而需“魯”“一變”而“至”?甚至于它更需“齊”“一變”而再“變”?以及這一整句話最終所要表述的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對此,以往的意見和看法常常不是五花八門,不著邊際,便是語焉不詳,不知所云。本文是以為辨,作“變齊變魯”辨析,并以一連串的反詰和追問,就教于有關(guān)專家和學者。

一、儒家情結(jié)及其所在

眾所周知,齊魯兩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空前絕后的“軸心時代”,或者說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思想世界,可以說是以孔子為代表的整個先秦儒家的重要發(fā)祥地;與此同時,它們亦可以說是曾經(jīng)孕育和生發(fā)出先秦儒家“禮學思想”及其“中庸之道”的生命搖籃。而且,其中,魯國可以說是孔子的“第一故鄉(xiāng)”,齊國可以說是孟子的“第二故鄉(xiāng)”;而齊、魯兩國,則同時又可以分別說是荀子本人的“第二故鄉(xiāng)”以及“第三故鄉(xiāng)”。

對此,諸如孟子本人在具體談及孔子之時,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ジ改竾酪玻蝗R,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1]而且,同樣的話,還可以見諸于他的另外一段具體而生動的話語表述之中:“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ジ改竾酪病?梢运俣?、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薄@兩段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話,從一個側(cè)面尤其從正、反兩個方面,明確表達了深“明王道”、在外長期奔波竟達十三年之久以及“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孔子,站在“去魯”與“去齊”這樣兩個人生抉擇上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對即將遠離自己生于茲、養(yǎng)于茲、教于茲的魯國,充滿了繾綣之心、眷眷之意和依依惜別之情;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對自己終得以逃避齊國,更流露出了言說不盡的歡暢與快意甚至他連飯都等不及做好、用完,便毅然絕然地決定要離去。由此可見,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對“齊”、“魯”兩國是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而且,與其說這是孔子出于自己的一時興起或者說是出于他對自己“父母之國”的一己之私,則倒不如說這是因由他對齊、魯兩國不同政治體制的不同價值取向——而此方面,孟子則看得最為清楚、明白:無他,惟“去他國之道”與“去父母國之道”不同之故也。

那么,在所謂“他國之道”與所謂“父母國之道”之間到底有何不同?或者說,在孔子那里,所謂“齊國之道”與“魯國之道”,二者究竟又有什么可以分別的呢?——這一問題的答案與本文之所論,可以說,是完全交叉和重疊在一起的。

與此同時,“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的鄒人孟子,雖曾有著如孔子一樣周游列國的生活經(jīng)歷,但終其一生,卻亦是以其在齊國的政治活動為主。譬如所謂“之齊”、“于齊”、“去齊”、“齊人”、“齊國”、“齊宣王”、“齊景公”等等……諸如此類的一些個字眼,據(jù)統(tǒng)計,在《孟子》一書之中,可謂俯拾即是,屢見不鮮。另據(jù)考證,以“擇鄰處”、“斷機杼”而名存青史的孟母,其最終則亦客死他鄉(xiāng)于齊;而且據(jù)說,極具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中國經(jīng)學史上著名的“齊學”問題,則更淵源于孟子。

此外,我們還知道,曾經(jīng)由衛(wèi)國而入趙國的衛(wèi)人荀子,在他的一生當中,雖朝燕、暮楚并兩至于齊國,但在其內(nèi)心和思想深處,卻同樣依然是情有獨鐘,心系于齊、魯大地。譬如,據(jù)史載,他本人曾于齊襄王之時,在齊國著名的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最為老師”;而且另據(jù)考證,在經(jīng)學史上與“齊學”對峙的“魯學”,其淵源,遠則蓋源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魯?shù)厝鍖W,而近則似乎便源于戰(zhàn)國晚期的思想家荀子——這大概便是孔、孟、荀等先秦儒家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及其所在吧?與此同時,這一點,大概亦應(yīng)當算作是“儒家”之所以最終得以成其為“儒家”、“儒學”之所以最終得以成其為“洙泗之學”的一個地緣優(yōu)勢之所在吧?這正有如后世俗語之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換言之,也只有在齊、魯大地之上,才能最終孕育和生發(fā)出“中國儒家”。

二、儒學淵源及其命題

在太史公司馬遷看來,齊、魯兩國的“文學”,乃是其“自古以來”的“天性”,而且即使在“天下并爭”、“儒術(shù)既絀”的戰(zhàn)國時代,齊、魯兩國之學,“獨不廢也”。非僅如此,“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還能“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此外,甚至到了楚漢戰(zhàn)爭時期,當漢高祖劉邦因“誅項籍”而“舉兵圍魯”之時,尚且能夠親身感受到“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于是乎,他便由此而進一步地得出結(jié)論說:“故漢興,然后諸儒始得修其經(jīng)藝,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

此外,《漢書》的作者班固對此則亦曾指出,“天下并爭于戰(zhàn)國,儒術(shù)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于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由此可見,孔、孟、荀等先秦儒家的禮學思想及其中庸之道當其源有自,它們與當時的齊、魯兩國之間是存在著某種最直接也最明確的聯(lián)系的;或許,在一定意義上,我們還可以將先秦儒學直接稱之為“齊魯之學”。

在此應(yīng)當指出的是,以上所述都是漢人的意見,而且有漢一代,去古未遠,因此,他們的意見,應(yīng)當引起我們今天的足夠重視。

其實,孔子之所謂“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一段話,在本文看來,的確完全可以代表著孔子本人對齊、魯兩國之道的一個總體認識和基本態(tài)度。然而,這里的問題卻依然是,其中,“齊”、“魯”、“道”三個關(guān)鍵詞,到底分別具體代表著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到底又存在著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以及何以孔子要有意識地將此三者有先有后、一字排開并且通過兩個“變”字最終將其聯(lián)在一起?此外,“齊—魯”以及“魯—道”,究竟其間又在根本上內(nèi)涵著怎樣的一種具體變化發(fā)展呢?對此,古往今來,漢語學界的歷代學者卻眾說紛紜,看法不一。

而本文對此則認為,這無疑乃是先秦儒學思想史上的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命題。并且,只有完整而準確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才有可能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出客觀而公正的評判,才有可能做到講好一部儒學;與此同時,也才有可能談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否則,其結(jié)果很可能是既不能使人信服,又無法說服自己。于是乎,我們亦便尚須對現(xiàn)存有關(guān)的歷史文獻分門別類,條分縷析,深入作細致入微的詮釋和解讀。

三、問題癥結(jié)及其解決

何晏曾在《論語集解》之中,即曾征引包咸的話說:“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余化。太公大賢,周公圣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齊可使為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這里是從傳統(tǒng)立說的。它將其中的“道”具體解作“周道”,并且認為,當時的齊國與魯國,都或多或少地背離了兩國的開創(chuàng)者、“周道”的忠實代表太公和周公之道。其中,譬諸“周道”,在他看來,魯次之,差一步,故需一變而至;至于齊,則又次之,差了兩步,故更需一變而再變。也就是說,在他看來,在孔子那里,只要有“明君”、“繼周者”或周道的承載主體出現(xiàn),那么,此二者,由此便都是可以得到偉大復(fù)興,可以達到圓通、圓成和圓融的,可以使“大道行之時”。

對此,朱熹曾于《論語集注》中亦云:“孔子之時,齊俗急功利,喜夸詐,乃霸政之余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爾。道,則先王之道也。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程子曰:‘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舉廢墜而已,一變則至于先王之道也。’愚謂二國之俗,惟夫子為能變之而不得試。然因其言以考之,則其施為緩急之序,亦略可見矣。”——這里是就時局置論的。而它則又具體將其中的“道”釋為“先王之道”,并且同樣認為,在齊、魯兩國之道與所謂“先王之道”間,有著遠近之分、難易之別,進而認為,當是時也,只有繼周的“夫子為能變之”并能使之復(fù)歸其道——盡管孔子本人“不得試”,但即便如此,那么,孔子本人在具體施行、運作上,似乎亦需將二者區(qū)別對待,以便于能夠從中全面厘清一個輕重緩急的問題。

其實,有關(guān)于此的所有討論一直都是先秦、秦漢時代思想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諸如《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中曾載:“呂太公望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浜簖R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日以削,至于僅存,三十四世而亡。”——應(yīng)當指出,這里當然不乏有故事與預(yù)言的成分,然而,此說卻去古未遠。于是乎,從中,我們便大體可以了解到這樣一個不爭的基本事實——即在治國方略上,為太公所開創(chuàng)的齊國,它似乎側(cè)重于推行所謂“尊賢上功”的“尊尊”之道;與此同時,而為周公所開創(chuàng)的魯國,正相反對,則又似乎更側(cè)重于施行所謂“親親上恩”的“親親”之道。換句話說,齊道則“尊尊”,而魯?shù)绖t“親親”。

又如《淮南子?齊俗訓》中則亦載:“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唬骸攺拇巳跻樱 芄珕柼唬骸我灾锡R?’太公曰:‘舉賢而上功?!芄唬骸笫辣赜薪贇⒅ 浜螅R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堅冰至。’圣人之見終始微言!”——這些話,當然亦不必盡信,但它在這里卻重申了上述事實,即齊道“尊尊”,魯?shù)馈坝H親”;盡管在字面上它分明顯示“尊尊親親”的魯?shù)溃欢覀儚奶珜︳數(shù)赖脑u價、周公對齊道的評價以及從齊、魯兩道在具體施行后所帶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上看,總的來說,魯?shù)绖t似乎更在于所謂“親親”而非所謂“尊尊”;否則,孔子之所謂“魯一變至于道”一句話,將因此而變得絲毫沒有意義。

此外,另據(jù)《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后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這里的伯禽,乃是周公的長子。我們是以知魯?shù)烙H親,周文疲蔽;是以知周公之道的文極而蔽;是以知孔子之所謂“周人強民,未瀆神,而賞爵刑罰窮矣”,并且是以知“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這大概就是所謂“周禮”、“周文”與“周道”,或者說就是周公之禮、周公之文和周公之道——這是因為,我們知道,韓宣子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而且仲孫湫在答齊桓公問“魯可取乎”之時,亦曾有言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敳粭壷芏Y,未可動也……”[10]

對此,顧炎武曾在其所著《日知錄》之中,并具體在“變齊變魯”這一條目之下,作過這樣一種十分耐人尋味的解釋:“變魯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變齊而至于魯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盵11]善哉!斯言。這是因為,我們知道,《論語》中亦曾載孔子本人的這樣一句話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12]與此同時,據(jù)我們考察,顧氏則亦曾借重于此而解《詩經(jīng)?國風?大車》中的如下兩句詩:“‘豈不爾思,畏子不敢’,民免而無恥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有恥且格也?!盵13]至此,我們恐怕便不得不對潘耒在《日知錄序》中對乃師及其所著而作的“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的這樣一評價,已有了一個相當深刻的體會;與此同時,也便不得不要欽佩顧氏本人之不同尋常、不同凡響的識見之力了。

具體在《論語集注》看來,所謂“政”者,乃是“為治之具”也,而“刑”則乃是“輔治之法”——依此國家機器,民眾很可能會畏此而遠離罪惡刑罰,但他們卻無所愧恥;然而,若有國有家者能教導(dǎo)民眾以“中庸之道”并以“禮”與“非禮”作為其是否離道的根本標準的話,則“民日遷善而不自知”矣!“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這里是從正、反兩個方面立論的,而其中心意見,則亦不過在于有關(guān)“中庸之道”的道理。至此,我們大概對孔子的“變齊變魯”之意,已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即其根本用意,大概便在于: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使民“有恥且格”,卻不要“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而使“民免而無恥”。

在此,我們注意到,孔子曾兩次提到了“恥”的問題,提到了“有恥”與“無恥”。然而,所謂“恥”,對人而言,真的很重要嗎?回答是肯定的。對此,孟子嘗有言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14];又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15]?由此亦可見,孔子所主張和倡導(dǎo)的“變齊變魯”,對作為“政治動物”的人而言,的確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也就是說,在政治哲學上,的確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非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那么,何謂之“禮”呢?《禮記?樂記》中有云:“中正無邪,禮之質(zhì)也”;與此同時,《禮記?曲禮上》之中則亦云:“行修言道,禮之質(zhì)也”。換句話說,所謂“變齊變魯”,“齊之以禮”——這句話的意思,在本文看來,不過在于主張和倡導(dǎo)從根本上回歸古已有之的親親尊尊、文質(zhì)彬彬、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而已。

此外,另據(jù)《論語?衛(wèi)靈公》中載,當顏淵問“為邦”之時,孔子曾十分明確地回答他說:“行夏之時,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