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的都會――閱讀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_第1頁
憂郁的都會――閱讀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_第2頁
憂郁的都會――閱讀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_第3頁
憂郁的都會――閱讀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_第4頁
憂郁的都會――閱讀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憂郁的都會――閱讀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

當天空像蓋子般沉重而低垂,

壓在久已厭倦的呻吟的心上,

當它把整個地平線全部包圍,

瀉下比夜更慘的黑暗的晝光;

當大地變成一座潮濕的牢房,

在那里,「希望」就像是一只蝙蝠,

用怯懦的翅膀不斷拍打牢墻,

又向朽爛的天花板一頭撞去;

[……]

以上是《惡之花》(LesFleursDuMal)第四首〈憂郁〉(‘Spleen’)中的片斷。(波德萊爾1994:171)在這里,大都會被喻作一座鋪天蓋地的大牢房,而詩人則猶如都會的居民,身陷于無望和憂郁的情緒中,無法開脫。都會和憂郁連結起來構成了詩語經(jīng)驗的地平線。正如Cacciari所言,所謂「憂郁」指的就是都市居民那種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厭倦、無聊的情緒(blasé)。(Cacciari1993:8)而這也是與波德萊爾(C.Baudelaire)同時代的讀者的普遍特征。因此,本雅明(W.Benjamin)曾這樣說道:「波德萊爾面對的是讀抒情詩很困難的讀者?!稅褐ā返膶а栽娋褪菍懡o這些讀者的。意志力和集中能力不是他們的特長;他們偏愛的是感官快樂;他們總擺脫不了那種扼殺興趣和接受力的憂郁。碰上這么一位向回報最少的讀者說話的抒情詩人真是奇怪。」(Benjamin1997:109)

要理解這種大都會的憂郁,便得先理解震驚(shock)和都市居民的生命體驗(Erlebnis)。震驚和生命體驗是本雅明討論波德萊爾的關鍵術語,也是不少本雅明研究者的重要論題。Cacciari便曾在〈大都會〉(‘Metropolis’)中談及這對術語,并向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它們的有效切入點。他認為,齊美爾(G.Simmel)一九零三年的〈大都會與精神生活〉(‘TheMetropolisandMentalLife’)與本雅明一九三零年代的波德萊爾研究共同劃定了他們這段歷史時期的界限,并指出,本雅明的「震驚」和「生命體驗」這對術語直接源自齊美爾對「感官神經(jīng)生活」(Nervenlebens)和「理智」(Verstand)的討論。(Cacciari1993:3-4,16-17)

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中,齊美爾指出,街道縱橫,經(jīng)濟、職業(yè)和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速度與多樣性,這一切都把都會的精神生活與鄉(xiāng)鎮(zhèn)的生活徹底地區(qū)分開來。與都會這個建立在各種各樣差異和多樣性的機體組織相比,鄉(xiāng)村的生活節(jié)奏與感性精神面貌(sensory-mentalphase)更緩慢地、更慣常地、更平坦地流溢而出。在這一對比中,都會精神生活的「理智」特點便變得可以理解。齊美爾認為:「為了適應變化以及各種現(xiàn)象的比照,理智并不需要任何沖擊和內部劇變,它只是利用這些劇變使得更保守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適應都市生活的節(jié)奏。都市人――當然他∕她以成千上萬的變體出現(xiàn)――發(fā)展出一種器官來保護自己不受危險的潮流與那些會令他∕她被徹底毀滅的外部環(huán)境的威脅。他∕她用頭腦代替心靈來做出反應」。所謂「感官神經(jīng)生活」指的正是都市中充滿刺激和變化的生活。而相對于鄉(xiāng)鎮(zhèn)居民建基于傳統(tǒng)穩(wěn)定節(jié)奏的「感性精神面貌」,都市人則在變動不居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出一種以理智和頭腦為中心的防衛(wèi)網(wǎng),以抵御都市生活的巨大破壞力對個體生命的侵害。但另方面,對都市現(xiàn)象的反應亦使器官變得麻木,產生都市人「厭倦」(blasé)的心理癥狀。(Simmel1971:325-326)

齊美爾的論述構成了一個參照系,使我們得以對一系列本雅明提出的術語作一清晰的界定。相應于「感官神經(jīng)生活」,本雅明的「震驚」意謂人的生命機體在都市生活中所承受的來自外界的猛烈刺激;而「生命體驗」則相應于齊美爾的「理智」意指意識的屏幕(screen)在擋隔震驚以保護個體時所存留下來的記錄。因此,本雅明這樣描述生命體驗產生的過程:「這種防范震驚的功能在于它能指出某個事變在意識中的確切時間,代價則是喪失意識的完整性;這或許便是它的特殊成就罷。這是理智的最高成就;它能把事變轉化為一個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瞬間(Erlebnis)?!挂虼巳魶]有理智的思考,生命體驗除了是一種突然開始即被立刻打住的震驚感覺便甚么也沒有。由于意識的防范作用,每一事件中所包含的豐富「經(jīng)驗」(Erfahrung)根本無法被保存下來。而「經(jīng)驗」相應于齊美爾的「感性精神面貌」則只能是鄉(xiāng)鎮(zhèn)生活以及都會形成之前的歷史環(huán)境的產物。對于這一點,本雅明可以說是心中有數(shù)。他便曾指出:隨著訴諸個人感性「經(jīng)驗」的說故事形式日益為訴諸感官的新聞報導所取代,經(jīng)驗貧乏的時代也隨之到來。(Benjamin1997:117,112-113)

在本雅明看來,「震驚」對于波德萊爾的人格具決定性的意義,他并以此重釋〈太陽〉(‘Lesoleil’)一詩:(波德萊爾1994:193)

沿著古老的市郊,那兒的破房

都拉下了暗藏春色的百葉窗,

當毒辣的太陽用一支支火箭

射向城市和郊野,屋頂和麥田,

我獨自去練習奇異的劍術,

向四面八方嗅尋偶然的韻律,

絆在字眼上,像絆在石子路上,

有時碰上了長久夢想的詩行。

[……]

本雅明認為波德萊爾這一「斗劍」的形象意味著他已把「震驚」置放在其藝術作品的中心。他并指出:「波德萊爾的精神自我和肉體自我力求回避震驚,不管它來自何方。震驚的防衛(wèi)以一種搏斗的姿態(tài)被圖示出來。」(Benjamin1997:117-118)但必須注意的是,本雅明研究波德萊爾,其目的不是單純地要把波德萊爾定名為一個都市詩人;相反,從這個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商品世界異化了的抒情詩人的目光出發(fā),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閱讀巴黎這個十九世紀的都城,并重新發(fā)掘出資本主義的起源史(Ur-history)。

Cacciari認為,大都會是一個在社會關系理性化進程中被預先設定下來的普遍形式,它是所有社會關系理性化、并進而是生產關系理性化的一個階段。雖然齊美爾和本雅明都同樣把自己的視線移向這一理性化過程,但這同一個過程卻分別在兩人的理論構想中產生了不同的意義?!笇τ邶R美爾來說,它是現(xiàn)代存在的決定性時刻;而對于本雅明,它則進一步是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的資本進行支配統(tǒng)治的時刻?!?Cacciari1993:4)

依據(jù)Cacciari的闡釋,齊美爾把「理智」視為「感官神經(jīng)生活」自然發(fā)展的結果,并將這一過程理解為一個全面的「精神實現(xiàn)過程」(theprocessoftherealizationoftheGeist)。(Cacciari1993:4-5)因此,齊美爾把大都會同時是金融中心的現(xiàn)象視為貸幣經(jīng)濟與「理智」統(tǒng)治內在地聯(lián)結在一起的明證,亦即「精神實現(xiàn)過程」的明證。他認為,在都會里,不同利益的群體必須把他們的關系和活動統(tǒng)合在一個高度復雜的組織中,而當不同的群體聚集在一起時,精確的計算便顯得非常重要。這樣一來,「現(xiàn)代精神變得越來越精于算計。貸幣經(jīng)濟所引起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精確計算與自然科學的理想相一致,亦即將整個世界變成一個算術問題,以數(shù)學公式來安置世界的每一個部分?!乖邶R美爾的構想中,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是以一種「客觀文化」作為其基礎的。這種「客觀文化」的發(fā)展使人類社會演變成「大都會」這樣一個由各種事物和力量構成的龐大組織,它割裂了個體與進步、靈性和價值的連系,并把個體轉換成組織中的一個齒輪。(Simmel1971:326-328,337)

但可惜的是,雖然齊美爾已發(fā)覺到大都會精神生活的這一非人格化傾向,但他卻始終認為大都會是個體擺脫政治、土地、行會和宗教領袖束縛,以爭取自由和實現(xiàn)自身獨特性的基本條件。(Simmel1971:338-339)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談論齊美爾和本雅明的分歧。不同于齊美爾把大都會中否定和矛盾的因素不斷綜合和化約成一個單一的邏輯,本雅明則透過波德萊爾這個在商品異化世界中打轉的憂郁者的目光,把「大都會」轉換成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綜合象征,并把被齊美爾所掩蓋的否定因素重新解讀成階級矛盾的各種象征符號。(Cacciari1993:16)比如,他把游樂場中的機動游戲與在工廠中將一批批工人「訓練」成非技術勞工的機器工作相比照,指出:「游樂場用碰碰車和其它類似的娛樂為人提供的不過是一種訓練的滋味而已,非技術勞工在工廠中便必須服從這種訓練」。另外,他亦透過解讀〈賭博〉(‘Lejeu’)一詩,把賭徒在賭桌上進行永無休止的賭博的空洞時光闡釋成一種無限重復的地獄時間,并指出:「一切周而復始正是游戲規(guī)則的觀念,就像干活拿工資的觀念一樣?!沟S刺的是,在十九世紀,賭博才剛變成一種資產階級的股票娛樂,到了一九三零年代,賭博卻已成了「時髦生活以及在大都會底層無處安身的千百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換言之,我們早已身處于無窮無盡的地獄時間中。(Benjamin1997:132-133,134-137)

如果我們這些都市居民透過「生命體驗」所認識到的世界是一個安全的夢境世界的話,那么本雅明的波德萊爾以其憂郁的目光看到的則是,「理智」和「生命體驗」本身便已是一部使不同的個體步向「異化」狀態(tài)的巨大裝置。而憂郁作為一種都會的癥狀,它所指涉的則是一種異化狀態(tài)下的無望感。安逸的夢境本身不過是地獄,文明的運作邏輯是最徹底的野蠻。這樣一來,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波德萊爾的〈虛無的滋味〉(‘Lego?tdunéant’):(波德萊爾1994:176)

我從上空觀看這圓滾滾的地球,

我不再去尋找一個藏身的處所!

引用書目

1.波德萊爾(C.Baudelaire)。1994?!稅褐?巴黎的憂郁》。錢春綺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Benjamin,Walter(1997),CharlesBaudelaire,trans.HarryZohn,London,NewYork:Verso.

3.Cacciari,Massimo(1993),Architectu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