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 波伏娃_第1頁
西蒙娜德 波伏娃_第2頁
西蒙娜德 波伏娃_第3頁
西蒙娜德 波伏娃_第4頁
西蒙娜德 波伏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存在主義作家01人物經(jīng)歷主要作品個人生活創(chuàng)作特點目錄03020405人物影響人物爭議人物評價目錄0706基本信息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譯做西蒙·波娃瓦。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并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chuàng)辦《現(xiàn)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jīng)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人物經(jīng)歷人物經(jīng)歷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全名為西蒙娜·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父親是法院的辯護律師,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奉者,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yè)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從小過著安定、舒適的生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父親的律師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時代是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huán)境中度過的。19歲時,她發(fā)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在當時法國的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讀書時,她與薩特、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這些影響二戰(zhàn)后整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文友。1929年,大學畢業(yè)后她準備參加大中學教師學銜的哲學科考試,口試的合作搭檔是薩特,最終成績是薩特獲得第一,西蒙娜獲得第二。1931年,教育部委派西蒙娜娜·德·波伏娃到地中海濱的馬賽去教書。1943年,出版處女作《不速之客》。西蒙娜·德·波伏娃1949年,出版了分成上下兩冊的《第二性》。在這兩冊書中,她給女權斗爭作出形式化與理論......個人生活個人生活1960年與薩特一起會見切·格瓦拉1929年,在法國的大、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薩特哲學會考第一名,西蒙娜獲第二名。這一年,薩特二十四歲,西蒙娜二十一歲。而此時,他們之間的愛情還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據(jù)西蒙娜晚年回憶:他們一開始的戀情主要是字語的(ver-bol),而這“也許是我們關系如此持久的原因”。考試結束后,薩特與西蒙娜的來往頻繁起來。當西蒙娜準備到鄉(xiāng)下家中去度假時,兩人開始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分離的痛苦。幾天之內,他們間的關系從智力的討論變化為肉體的吸引。西蒙娜后來回憶道:“那個夏季,我好像被閃電所擊,一見鐘情那句成語突然有了特別羅曼蒂克的意義?!薄爱斘以诎嗽鲁跸蛩鎰e時,我早已感覺到他再也無法離開我的一生了?!痹卩l(xiāng)間的日子里,西蒙娜極為苦惱。一個清晨,她的表妹跑進來輕輕告訴她:有個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薩特??墒撬母改竻s無意邀請她的朋友共進午餐??恐鵁嵝哪c的表妹送食物,可憐的薩特在田野里孤獨的捱過了幾個夜晚。終于,愛驅使著西蒙娜,不顧父母的反對,自己帶著食物前往野地里與薩特相會。他們在一起度過了真正的一天。這一天,他們第一次做愛。從他們相愛的1929年起,一直到薩特1980年逝世。他們一起共度了51個春秋。盡管他們一直沒有履行法律上的結婚手續(xù),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1931年,西蒙娜到馬賽教書。薩特則到勒哈佛爾任教。這期間,一個名叫奧爾嘉的女子走進了他們倆的生活。這個三角關系雖然在二人的愛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暫的時間,......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注:西蒙娜·德·波伏娃共寫作小說八部、戲劇一部、論文和游記八部、傳記一部和回憶錄五部。創(chuàng)作特點創(chuàng)作特點《第二性》人的生命存在狀況即本體論,一直是波伏娃關心的首要問題。她從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死存亡的關系來考察精神與肉體的融合與撞擊。孤獨感刺激波伏娃思考人的身體與思想、死亡和存在的偶然性。波伏娃運用愛的特例表明情感與永恒難以相互轉化。愛的雙方為了追求對方的超越把希望都寄托在:無法超越的處境和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上,以超越他人作為晉升自我的階梯。然而,超越是有限度的。使用“絕對自由”的特權任意逾越,以實現(xiàn)自我的永恒,這種過于理想化的行為表面看似超越,實質上是走捷徑?!伴L生不老”的東西,應該在生活中找到。依照波伏娃小說中的論斷,人既無法實現(xiàn)意識和情感的超越,又不能寄希望于永恒,最后走向無盡的孤獨。波伏娃不僅在人的個體生命觀上是悲觀的,對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和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也是絕望的。人生是孤獨的,生命和社會都沒有出口和前途。人們必須通過不斷地遺忘,更新存在的感覺在對前輩的否定和克服中前行。永生的痛苦是人類的悲哀,這是個人與社會的悲劇。作為“存在主義教母”的波伏娃,本著對人自身的基本問題的深切關懷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人是什么,人怎樣的生存,人應該如何生存,始終是她小說百奏不變的主旋律。她更關心的是作為個體的人,而不是社會,歷史政治的描寫是為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而設置的:更關心人的“自由”,而不是他們的“幸?!?,幫助人們從渾噩無知或孤芳自賞中走出來,去發(fā)掘對處境有意識、有承......人物影響人物影響雖然中國缺少西方意義上的女權運動作背景,但隨著西方女權主義文論的涌入,波伏娃的女性主義理論也同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婦女文學界,這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上均有明顯的體現(xiàn)。無論是作家還是評論家,幾乎都直接地運用了波伏娃的理論,或間接地受其影響。人物評價人物評價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出人頭地的作家群中的一員,是劃時代的前鋒。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爭導致法國及整個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覺。(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評)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美國的聲譽很高,遠遠超過薩特。她為全世界的婦女打開了一道門。她的《第二性》改變了全世界人類億萬人的命運。(美國女權運動家凱特·米列特評)人物爭議人物爭議波伏娃是個備受爭議的人,保守主義者指責她敵視男性,無視男女差異,破壞傳統(tǒng)家庭觀,其結果勢必造成離婚率和單親家庭的增多,造成男女對立,社會矛盾增多;而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她的觀點有平均主義之嫌,不僅如此,她還受到了一些女權主義者的批評。她的作品《第二性》曾經(jīng)使她遭受到惡毒狂怒的攻擊,諸如“性貪婪”、“性冷淡”、“淫婦”、“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戀者”等惡罵之聲仍不絕于耳。但是,這一切不能阻止她將自身作為反傳統(tǒng)、追求個體獨立的典范,不加粉飾和修改地奉獻出來。參考資料1波伏娃不是女薩特.網(wǎng)易新聞.14/0302[引用日期2016-11-08]2西蒙娜·德·波伏瓦.易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16-11-08]3柳門.歐洲女權運動之星的隕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逝世及其生平與著作[J].讀書.1986年07期4王志艷主編,咖啡店里的邂逅與哲學一生為伍的薩特[M],延邊人民出版社,2006.01,第63-64頁5波伏娃與:女權運動的"圣經(jīng)"(圖).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2008年05月31日[引用日期2014-06-20]6真人事例:有種愛情是肉體上的絕對自由.鳳凰時尚.20141129[引用日期2016-11-10]7長征.豆瓣[引用日期2019-08-31]8LaCérémoniedesadieux.豆瓣[引用日期2019-08-31]9母親送別女兒,女兒送別母親,她們的死亡書寫有何不同?.新京報[引用日期2020-0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