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課件_第1頁
腸道病毒課件_第2頁
腸道病毒課件_第3頁
腸道病毒課件_第4頁
腸道病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腸道病毒問題1.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受體位于哪些細胞?2.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否一定發(fā)生肌肉弛緩性麻痹(小兒麻痹癥)?3.病毒性心肌炎常見病原體?4.急性出血性結膜炎?5.手足口病知識腸道病毒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①球型,病毒顆粒較小,約24-30nm,衣殼為立體對稱的規(guī)則20面體,無包膜。

②小核糖核酸病毒,為+ssRNA,具有感染性,并起mRNA的作用。

③在宿主細胞漿內增殖復制為成熟病毒體,并可迅速引起CPE。④耐乙醚和酸,在PH3-5時穩(wěn)定,56℃30分鐘可使病毒滅活,對紫外線、干燥敏感。在污水或糞便中可存活數(shù)月。

⑤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不同腸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癥狀,同一種病毒可引起不同臨床癥狀,包括中樞神經,心肌損害,腹瀉,皮疹等。

第一節(jié)脊髓灰質炎病毒

生物學性狀:+ssRNA,無包膜;球形;

傳染源:患者或無癥狀帶毒者;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

所致疾?。杭顾杌屹|炎,多見于兒童,又稱小兒麻痹癥,嚴重者致機體死亡;

致病過程:

1.多數(shù)為隱性感染

2.少數(shù)者:病毒可入血形成病毒血癥

3.隨血流擴散至組織,增殖,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癥,表現(xiàn)臨床癥狀

(1)多數(shù):頓挫感染(病毒不侵入神經系統(tǒng))

(2)1-2%:無菌性腦膜炎(病毒侵入神經系統(tǒng)和腦膜),神經損傷可恢復,無麻痹

(3)0.1-0.2%:癱瘓型脊髓灰質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肌肉弛緩性麻痹,留下跛行的后遺癥。

免疫力:病后可獲得牢固免疫力防治:1954年和1956年滅活疫苗(IPV)和減毒

活疫苗(OPV)相繼研究成功,是預防脊髓

灰質炎的有效制劑。1988年WHO通過全

球2000年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目標,是全球

繼消滅天花以后第2種被要求消滅的病種。第二節(jié)柯薩奇病毒、??刹《竞托滦湍c道病毒

具有小RNA病毒科的基本特性;

抗原性復雜,不僅抗原型別多,而且型內還有抗原變異;型間雖有共同抗原存在,但從未發(fā)現(xiàn)真正的組抗原,因而給血清學診斷或病毒學鑒定帶來一定困難,特別是快速血清學診斷。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糞口途徑感染。

柯薩奇病毒和ECHO病毒識別的受體在組織和細胞中分布廣泛,可引起的疾病譜復雜;

其致病特點是病毒在腸道中增殖,卻很少引起腸道疾病;

某一血清型病毒常傾向于引起一種特殊疾病的流行,

但同樣的血清型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qū)又可引起完全不同的癥狀;

同樣的臨床癥狀和疾病可由許多不同型別的病毒引起,導致臨床診斷的復雜性。某些病毒只傾向于引起某種綜合癥的情況也存在:

1.皰疹性咽峽炎:柯薩奇A組病毒某些血清型;

2.手足口?。嚎滤_奇病毒A16、71;

3.流行性胸痛:柯薩奇B組病毒;

4.心肌炎、心包炎:柯薩奇B組病毒,在嬰兒室

可引起暴發(fā)流行,死亡率高;散發(fā)流行于成人

和兒童;

5.眼病:如由A24和引起的急性結膜炎和70型引

起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紅眼病)。柯薩奇病毒、??刹《竞托滦湍c道病毒任何一個血清型感染都可以引起宿主從無癥狀到嚴重的致死性感染,因而其診斷必須根據病毒分離和鑒定以及型特異性抗體檢測。對分離到的腸道病毒與疾病相關的意義必須給予嚴格評價。手足口病最新消息浙江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增至5例累計報告13200例(06/0119:58)

北京手足口病發(fā)病數(shù)單周再破千例

(05/2208:33)

山東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增至33例(05/1910:02)

廣東東莞一名男童患重癥手足口病死亡(05/1908:4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大多數(shù)患者癥狀輕微,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shù)患者可并發(fā)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fā)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fā)病,但能夠傳播病毒。病原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組16、4、5、7、9、10型,B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為常見。 流行病學(一)流行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fā)現(xiàn)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交替出現(xiàn),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一)流行概況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fā)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fā)生一起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fā),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癥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qū)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fā)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fā)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一)流行概況我國于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1983年天津發(fā)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fā),5-10月間發(fā)生了7000余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fā)后,1986年再次暴發(fā)。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1998年深圳市衛(wèi)生防疫站也從手足口病患者標本中分離出EV71。(一)流行概況1998年,我國臺灣地區(qū)發(fā)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流行,監(jiān)測哨點共報告129106例病例。當年共發(fā)生重癥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幼兒。重癥病例的并發(fā)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一)流行概況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qū)性。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fā)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fā)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fā)病現(xiàn)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二)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發(fā)病前數(shù)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fā)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y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易感性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后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持續(xù)時間尚不明確。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fā)病,但以≤3歲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病例定義(一)臨床診斷病例急性起病,發(fā)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xiàn)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xiàn)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xiàn)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一)臨床診斷病例重癥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區(qū)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xiàn),但有發(fā)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二)實驗室診斷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為實驗室診斷病例

1.病毒分離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分離到腸道病毒。(二)實驗室診斷病例2.血清學檢驗

病人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檢驗

自病人血清、腦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等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疫情報告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實行網絡直報的醫(yī)療機構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yī)療機構應于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注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癥病例亦應在“備注”中注明“重癥”。預防控制措施預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wèi)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一)個人預防措施

1.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一)個人預防措施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huán)境衛(wèi)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5.兒童出現(xiàn)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y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節(jié),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wèi)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yǎng)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fā)現(xiàn)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wèi)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wèi)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三)醫(y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間,醫(y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并專辟診室(臺)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fā)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臺)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qū)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y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后,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診療、護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