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 八上 第六單元知識梳理_第1頁
部編版語文 八上 第六單元知識梳理_第2頁
部編版語文 八上 第六單元知識梳理_第3頁
部編版語文 八上 第六單元知識梳理_第4頁
部編版語文 八上 第六單元知識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知識梳理尋找共性尋尋找找篇目體裁23.《孟子》三章議論文24.愚公移山寓言24.周亞夫軍細柳人物傳記25.詩詞五首詩詞

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綜合性學習第六單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年~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現(xiàn)在山東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尊稱孟子為“亞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學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二、關(guān)于《孟子》《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儒家經(jīng)典之一?!睹献印返娘@著特點之一是長于言辭.氣勢磅礴,論證嚴密,雄辯而色彩鮮明,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三、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期。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主張。孟子把孔子“仁”的觀念發(fā)展為“仁政”思想,指出“民貴君輕”,勸導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同時他反對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殺人者”才能統(tǒng)一天下的觀點。他極力主張“行仁政”,恢復井田制,省刑薄賦,確?!袄杳癫火嚥缓?。四、重點詞語1、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重點實詞失道寡助:人少

兵革非不堅利也:武器裝備

委而去之:放棄;離開多助之至:極點故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有不戰(zhàn):或者3、詞類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作動詞,限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作動詞,鞏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作動詞,樹立威信。4、古今異義親戚:古義:族內(nèi)的人和族外的人。今義:和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去:古義:逃跑。今義:到......去。池: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五、理解性默寫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guān)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強調(diào)守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5、強調(diào)在治國時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拓展延伸——孟子名言、故事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故事: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富貴不能淫》一、課文背景《富貴不能淫》選自《孟子·滕文公下》。張儀首創(chuàng)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后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zhuǎn)變?yōu)檫B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宣揚連橫。他們在政治上和私人關(guān)系上都是對手。公元前322年.張儀相魏。公孫衍設(shè)法取得韓國當權(quán)者的支持,破壞了張儀聯(lián)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張儀被迫去魏,公孫衍代張儀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合縱攻秦。這次進攻,軍至函谷關(guān)而還。二、重點詞語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古今異義詞(1)子未學禮乎古義:你。今義:兒子。(2)丈夫之冠也古義:男子。今義:女子的配偶。(3)富貴不能淫古義:惑亂,迷惑。今義:放縱。3、一詞多義(1)居:居天下之廣居①居住。居②住所。(2)戒:①戒之曰:告誡。②必敬必戒:謹慎。(3)之:①丈夫之冠也:(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②父命之(代詞,他);(3)往送之門(動詞,到);(4)妾婦之道也(助詞,的);(5)與民由之(正道,志向)。(4)其:①獨行其道(代詞,自己的);②必先苦其心志(代詞,他,他的)。(5)得:①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助動詞,能夠)②得得志(動詞,實現(xiàn))4、詞類活用(1)富貴不能淫淫:使......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2)貧賤不能移移:使......改變。這里是使動用法。(3)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三、課文主題本文義正言辭的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后,緊接著便對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作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二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大丈夫。四、拓展延伸大丈夫形象富貴不能淫——關(guān)羽、文天祥、方志敏。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關(guān)羽面對曹操的極盡籠絡,不為所動,千里走單騎尋劉備;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決不投降元朝,用自己的頭顱,為南寧王朝劃上完美的句號;方志敏不為高官厚祿的利誘所動搖,毅然選擇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文背景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統(tǒng)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強烈反對不義戰(zhàn)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tǒng)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tǒng)治者發(fā)“仁心”上,力圖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yè),“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這些都反映著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一定的作用。二、重點詞語1、一詞多義(1)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介詞,從)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詞,給)征于色(介詞,在)生于憂患(介詞,在)(2)發(fā)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動詞,興起,指被任用)發(fā)于聲(動詞,顯露、流露)(3)而而后作(連詞,表承接)而死于安樂也(連詞,表并列)2、古今異義詞(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古義:興起,指被任用。今義:送出,交付。(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古義:搗土用的杵。今義:建筑,修建。(3)管夷吾舉于士古義:獄官。今義:士兵。(4)征于色古義:征驗、表現(xiàn)。今義:出征。(5)而后喻古義:了解、明白。今義:比喻。3、詞類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2)餓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經(jīng)受饑餓之苦(3)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貧困之苦三、課文主題本文通過陳述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事業(yè)的名人的事例和相關(guān)道理,闡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中心論點。四、理解性默寫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本文指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jīng)受艱苦磨練,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為上要“行拂亂其所為”,在行動生活上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jié)果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4、作者所擺的事實論據(jù)是:“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5、體現(xiàn)“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只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過,然后能改?!?、孟子認為,一個人經(jīng)過磨難砥礪的益處是: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說明導致亡國原因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3愚公移山一、課文文體:神話傳說二、作者介紹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學著作的匯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紀昌學射》等。三、讀準字音萬仞(rèn)冀州(jì)

懲(chénɡ)

塞(sè)迂(yū)荷(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始齔(chèn)窮匱(kuì)亡以應(wú)

厝(cuò)隴(lǒnɡ)朔(shuò)四、重點詞語1、通假字⑴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⑵始一反焉?!胺础蓖ā胺怠保?。⑶河曲智叟亡以應?!巴觥蓖ā盁o”,沒有。⑷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柏取蓖ā按搿?,放置。⑸無隴斷焉?!半]”通“壟”,高地。2、古今異義⑴雖我之死。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⑵達于漢陰。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⑶指通豫南。指:古義:直;今義:手指⑷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古義:連…都…;今義:曾經(jīng)⑸投諸渤海之尾。諸:古義:之于;今義:各個,許多⑹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古義:扛;今義:荷花⑺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古義:草木;今義:毛發(fā)⑻北山愚公長息曰。古義:嘆氣;今義:休息⑼寒暑易節(jié)。易:古義:交換;今義:容易。⑽懼其不已也。已:古義:止;今義:已經(jīng)⑾無隴斷焉。隴:古義:山岡阻隔;今義:把持獨占⑿何苦而不平。何苦:古義:愁,擔心;今義:不值得3、詞類活用⑴面山而居。面:名作動,面向,面對著⑵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作動,用盡;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⑶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危好鳡?,用箕畚裝(土石)⑷懲山北之塞。懲:動詞意動用法,以……為苦,苦于。4、一詞多義(1)固: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2)曾:①曾不若孀妻弱子(竟)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且:①年且九十(將近)②且焉置土石(況且)(4)苦:①何苦而不平(擔心)②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5)焉:①有子存焉(語氣助詞,表停頓)②且焉置土石(代詞,哪里)(6)以:①以殘年余力(介詞,憑,靠)②河曲智叟亡以應(連詞,用來)(7)之:①隱土之北(助詞,的)②跳往助之(代詞,指愚公)③甚矣,汝之不惠(助詞,無義)④以君之力(的)⑤雖我之死(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⑥告之于帝(代詞,這件事)(8)其:①其妻獻疑曰(代詞,他的,指愚公的)②其如土石何(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③懼其不已也(代詞,他)④帝感其誠(他)(9)而:①面山而居(表示修飾)②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③而山不加增(表示轉(zhuǎn)折)(10)命:①母命之(教導、訓誨)②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指派、號令)五、課文主題本文通過愚公帶領(lǐng)家人和鄰人之遺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動天帝移走山的故事,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堅定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六、理解性默寫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標,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移山解決方法是: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4、愚公移山的方式是: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5、文段中表現(xiàn)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處典型細節(jié)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6、最能體現(xiàn)移山艱辛的句子是:“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7、愚公自信能移走山的理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聰明勸愚公改變主意的句子是:(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9、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七、延伸拓展神話傳說,是民間傳說中不可思議或超自然故事的統(tǒng)稱。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文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題材內(nèi)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chuàng)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理解,與后代作家的藝術(shù)虛構(gòu)及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guān)系。它為后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僅如此,神話還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guān)系,它是研究人類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很重要的文獻資料。24周亞夫軍細柳一、題目解讀周亞夫(?-前143),西漢名將,絳侯周勃之子,封條侯。軍,駐軍、駐扎。細柳,地名,在今陜西咸陽西南,渭河北岸。文題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發(fā)生地點。二、作者介紹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被后世尊稱為“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跟隨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學習,其父去世后繼任太史令。代表作《史記》。三、關(guān)于《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記敘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魯迅贊《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妒酚洝放c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四、故事背景《周亞夫軍細柳》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寫的是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的事。這年冬天,居住在北方的匈奴六萬多人進攻西漢的上郡和云中,燒殺搶掠得很厲害。漢文帝急忙調(diào)兵遣將,防守關(guān)隘。過了一個多月,匈奴離去,漢兵又撤退了。當時守衛(wèi)長安附近的有劉禮、徐厲和周亞夫率領(lǐng)的三支部隊,分別駐扎在霸上、棘門和細柳。為了鼓舞士氣,漢文帝親自入營慰勞將士,本文講的就是這次勞軍的事情。五、讀準字音祝茲zī侯棘jí門彀gòu弓弩nǔ按轡pèi徐行xíng作揖yī介胄zhòu嗟jiē乎曩nǎng者詔zhào可得而犯邪yé六、重點詞語1、通假字(1)軍士吏被甲?!氨弧蓖ā芭?,穿著。(2)改容式車。“式”通“軾”,扶軾。(3)可得而犯邪?!靶啊蓖ā耙?,句末語氣詞,可譯為“嗎”2、詞類活用(1)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2)介胄之士不拜。介胄:名詞作動詞;穿戴盔甲。(3)銳兵刃:銳: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鋒利。(4)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詔:名詞作動詞,下詔。(5)改容車式。式:名詞作動詞,指扶軾。3、一詞多義⑴使: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名詞,使者、使臣);使人稱謝(動詞,派遣)⑵軍:軍細柳(動詞,駐軍、駐扎);上自勞軍(名詞,軍隊、守軍);至霸上及棘門軍(名詞,軍營)⑶詔:不聞天子之詔(名詞,皇帝發(fā)布的命令)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動詞,宣告、告訴)⑷為: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動詞,擔任);天子為動(介詞,被)⑸之:已而之細柳軍(動詞,往,到);不聞天子之詔(助詞,的);

稱善者久之(音節(jié)助詞,舒緩語氣。);介胄之士不拜(助詞,的)⑹以: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介詞,把);以備胡(介詞,用來、來);將以下騎送迎(用在數(shù)量、方位前表界限);請以軍禮見(動詞,用、行)⑺勞:上自勞軍(慰問);勞其筋骨(使……勞累)⑻居:居無何(經(jīng)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居(居?。┨煜轮畯V居(住所)⑼騎:將以下騎送迎(騎馬);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騎馬的人,騎兵)⑽持:持滿(拉);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拿著,握?。仙希荷献詣谲?皇上);受上賞(上等)⑿令:軍中聞將軍令(命令);將軍令曰(下令)⒀乃: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就);亞夫乃傳言開壁門(才)4、古今異義⑴將軍亞夫持兵揖。兵:古義兵器;今義:士兵。⑵將軍約。約:古義:規(guī)定;今義:大約,表估計;或條約、邀請等。⑶軍中聞將軍令。聞:古義:聽從;今義:用鼻子嗅。⑷使人稱謝。謝:古義:告知;今義:感謝。⑸其將固可襲而虜。固:古義:必定;今義:堅固,頑固。⑹天子先驅(qū)至。先驅(qū):古義:先行的衛(wèi)隊。今義:走在前面(引導的人);先導。⑺持節(jié)詔將軍。節(jié):古義:符節(jié),古代使臣用來做憑證的東西。今義:節(jié)日、節(jié)約。⑻請以軍禮見。請:古義:請允許我。今義:希望對方做某事。⑼上自勞軍。上:古義:皇帝;今義:上面。七、課文主題本文通過對漢文帝巡視、慰勞霸上、棘門與細柳軍的場面描寫,運用對比、側(cè)面烘托等手法,展現(xiàn)了周亞夫治軍嚴謹、忠于職守的“真將軍”風范。25詩詞五首飲酒(其五)一、課文文體:古體詩二、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杰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三、故事背景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四、名句賞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安删铡边@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五、課文主題《飲酒》(其五)通過對隱居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高尚節(jié)操,表現(xiàn)了詩人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之后的恬淡心情。六、理解性默寫1、陶淵明的《飲酒》中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2、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詩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3、陶淵明《飲酒》中表現(xiàn)了怡然自得,恬淡閑適,熱愛自然,曠達胸襟的詩句是: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4、陶淵明的《飲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的詩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春望一、課文文體:五言律詩二、作者介紹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員外郎之職,故世稱杜工部。后世尊他為“詩圣”,其詩為“詩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杜甫風格沉郁頓挫,融合眾長,兼?zhèn)渲T體。三、故事背景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jié)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四、名句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被o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案袝r”、“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nèi)心的傷痛。五、課文主題《春望》描寫了背叛軍攻陷的長安城中殘破混亂的局面,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懷,表達了處境傷神、憂國思家的痛苦感情。六、理解性默寫1、寫出望中之所見,表現(xiàn)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語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承上啟下,表明詩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時傷別、見明麗之景誘發(fā)內(nèi)心傷感的語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寫戰(zhàn)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fā)千古以來戰(zhàn)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4、詩人刻畫自身形象,抒發(fā)憂國念家悲愁的語句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雁門太守行一、課文文體:七言律詩二、作者介紹李賀(約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三、故事背景關(guān)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chuàng)作于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jié)度使,領(lǐng)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jù)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也很欣賞。時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四、課文主題這首詩描繪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表現(xiàn)了守城戰(zhàn)士英勇殺敵,誓死報國的決心。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誓死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情懷。五、理解性默寫1、詩中寫戰(zhàn)云籠罩,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戰(zhàn)士整裝待發(fā),士氣還很旺盛的詩句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2、詩中運用比喻,夸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和城內(nèi)將士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的情形: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3、抒發(fā)誓死報國忠心的詩句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4、“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卑鸭?zhàn)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赤壁一、課文文體:七言絕句二、作者介紹杜牧(803-約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號樊川居士,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杜佑曾著有史學巨著《通典》,且官至宰相。三、寫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經(jīng)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zhàn)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fā)。四、名句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作者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變。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guān)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這里的銅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