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說課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1頁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2頁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3頁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4頁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侯斌第1頁

一、教材分析(一)本節(jié)地位和作用牛頓第二定律它是在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主要規(guī)律,也是動力學關鍵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延續(xù),是整個運動力學理論關鍵規(guī)律,是本章重點和中心內容。它在力學中占有很主要地位,反應了力、加速度、質量三個物理量之間定量關系,是典型牛頓力學一大支柱。第2頁(二)教材內容分析本教材將牛頓第二定律探究試驗和公式體現(xiàn)提成了兩節(jié)內容,目標在于加強試驗探究和突出牛頓第二定律在力學中主要地位。本節(jié)內容是在上節(jié)試驗基礎上,通過度析說明,提出了牛頓第二定律詳細表述,得到了牛頓第二定律數(shù)學體現(xiàn)式。教科書突出了力單位“1牛頓”物理意義,并在最后通過兩個例題應用體現(xiàn)了牛頓第二定律解題基本思緒。第3頁二、學情分析在本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做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關系”這一試驗,已定性地理解加速度、力、質量關系。學生很自然地就存在這樣疑問“加速度、力、質量是不是有詳細數(shù)量關系?”第4頁三、目標分析1、知識與技能(1)能夠精確描述牛頓第二定律文字內容和數(shù)學公式。(2)懂得力國際單位制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3)能夠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進行有關計算。第5頁2、過程與辦法以上節(jié)課試驗為基礎,歸納得到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關系,進而總結得到牛頓第二定律,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第6頁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體會牛頓第二定律在認知過程中有效性和價值。通過討論交流,營造良好學習氣氛,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愈加熱愛。第7頁4、教學重、難點(根據(jù)考綱要求)教學重點:牛頓第二定律理解。教學難點: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第8頁四、教法和學法分析1、教法選用在教學辦法上我采取多元教學法(1)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演示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愛好。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觀測、分析能力,(2)指導性發(fā)覺法:在以教師為主導前提下,立足于學生學,充足地發(fā)揮出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獲取知識。(3)講授教學法:針對課本重難點內容,以及學生討論情況,進行必要補充說明。第9頁學法指導

(1)提供觀測、思考機會:用親切語言鼓勵學生觀測并用學生自己語言進行歸納。

(2)提供體現(xiàn)、交流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設置難關“強迫”學生要想要說。

(3)提供成功機會:贊賞學生提出多種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如何發(fā)覺問題,并更多地體驗成功樂趣,使學生由本來“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第10頁五、教學過程程分析(一)整體思緒:分為四個步驟1、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知2、自主學習,取得新知3、分析討論,理解新知4、處理問題,利用新知第11頁(二)教學詳細過程為:1、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知播放100米賽跑運動員起跑視頻。結合視頻介紹:起跑時加速度越大越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大速度。學習本節(jié)后就懂得運動員如何取得最大加速度。第12頁2、自主學習,取得新知展示上節(jié)課試驗成果a-f圖像和a-1/m圖像,展示思考問題。(1)牛頓第二定律內容是什么?(2)體現(xiàn)式如何表達,各符號表達什么?(3)體現(xiàn)式中各物理量單位是什么?其中力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74頁,并思考討論上述問題。第13頁引導學生討論總結:

(1)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與作用力方向相同。(2)體現(xiàn)式:F=kmaF表達物體所受合外力,m表達物體質量,a表達物體加速度。k為百分比系數(shù)。(3)取力單位為:牛頓,質量單位為:kg,加速度單位為:m/s2。討論:k為何取值為1?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最后總結:由k=F/ma得k=1N/(1kg●1m/s2),若要求,則k=1.牛頓第二定律可簡化為:F=ma。目標:設置這個討論一方面讓學生敢想敢說,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物理學研究中嚴謹科學態(tài)度。第14頁3、分析討論,理解新知(1)討論a和F關系,分析討論下列問題?A、只有物體受到力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C、力伴隨時間變化,加速度也伴隨時間變化。D、力停頓作用,加速度也隨后消失。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加速度逐漸減小。F、物體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恒力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加以引導總結:力是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原因,力與物體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對應性。第15頁我設計這六個問題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2.對所學新知識進行較為全面理解.第16頁(2)解釋現(xiàn)象,加深理解

有力就有加速度,那么,螞蟻能移動一片葉子,卻不能推進一張大桌子。這是否與牛頓第二定律相矛盾,為何?目標:學生剛學習一種新知識,他們急于懂得自己掌握情況,設計這個問題正能夠使學生懂得自己盲點,并能使教師更加好地懂得學生掌握情況。再者,從生活中常見現(xiàn)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加以解釋,有助于學生建立物理模型思想第17頁4、處理問題,利用新知【例一】質量為2kg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與水平地面動摩擦因數(shù)為0.2現(xiàn)對物體作用歷來右與水平方向成37°,大小為10N拉力F,使之向右做勻加速運動,求物體運動加速度?【例二】質量為m物體放在傾角為30°斜面上,求:(1)若斜面光滑,物體沿斜面下滑加速度多大?(2)若斜面與物體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物體沿斜面下滑加速度多大?第18頁通過例題總結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一般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在有多種物體存在復雜問題中,確定研究對象尤其顯得主要)。(2)分析研究對象受力情況,畫出受力圖。(3)選定正方向或建立直角坐標系。一般選加速度方向為正方向,或將加速度方向作為某一坐標軸正方向。這樣與正方向相同力(或速度)取正值;與正方向相反力(或速度)取負值。(4)求協(xié)力(可用作圖法,計算法或正交分解法)。(5)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6)必要時進行檢查或討論。第19頁課堂訓練:1.設灑水車牽引力不變,所受阻力與車重成正比,灑水車在平直路面上行駛本來是勻速,開始灑水后,它運動情況將是()A.繼續(xù)作勻速運動.B.變?yōu)樽鲃蚣铀龠\動.C.變?yōu)樽髯兗铀龠\動.D.變?yōu)樽鲃驕p速運動.2.甲車質量是乙車質量2倍,把它們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力F作用在靜止甲車上時,得到2N/kg加速度,若用力F作用在靜止乙車上,通過2s,乙車速度大小是()A.2m/sB.4m/sC.6m/sD.8m/s3.假如力F在時間t內能使質量m物體移動距離s()A.相同力在相同時間內使質量是二分之一物體移動2s距離B.相同力在二分之一時間內使質量是二分之一物體移動相同距離。C.相同力在兩倍時間內使質量是兩倍物體移動相同距離。D.二分之一力在相同步間內使質量是二分之一物體移動相同距離。4.質量是2kg物體,受到4個力作用而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撤去其中F1、F2兩個力后,物體運動加速度為1N/kg,方向向東,則F1、F2協(xié)力是_________,方向________。

第20頁課后作業(yè)77頁“問題與練習”:2、3、4、5題第2、3題是有關牛頓第二定律基礎題目。第4、5題是包括到協(xié)力牛頓第二定律計算,有一定難度,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情況合適點撥。第21頁1.內容:物體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外力方向相同2.體現(xiàn)式:六、板書設計3牛頓第二定律a=或F合=ma

①a=

是加速度決定式②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原因

③m=中m與F、a無關

說明3.對牛頓第二定律理解:①矢量性②瞬時性③同體性④獨立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