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藏前燕宮廷前燕皇帝_第1頁
慕藏前燕宮廷前燕皇帝_第2頁
慕藏前燕宮廷前燕皇帝_第3頁
慕藏前燕宮廷前燕皇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慕藏前燕宮廷前燕皇帝

《隋唐志》第65卷記載了慕容三江的傳記(以下簡稱《隋傳》)。他是個燕人,是傳統(tǒng)文獻中屬于鮮卑人的明顯特征。慕容原本是指具體的人,據(jù)《三國志》卷三十《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引魚豢《魏書》記載:鮮卑大人檀石槐不受漢桓帝詔令,自“分其地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后轉(zhuǎn)化為部落之名稱。值得注意的是,三藏的墓志銘也存留至今,且保存完好,銘題為《隋故金紫光祿大夫淮南郡太守河內(nèi)公慕容府君墓志銘并序》(以下省稱《墓志銘》或墓志)。唐人李延壽纂修的《北史》卷五十三也有三藏的傳記(省稱《北史傳》),但只有233字,不及《隋傳》之半?!侗笔贰肥菍Ρ蔽骸?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和隋朝的整體記述,不能像《隋書》那樣只記載一個王朝,所以具體的事件、人物的詳細程度不如《隋書》,這也是自然的。由于李延壽也參加了《隋書》紀傳的撰寫,《北史》的史料價值同樣珍貴?,F(xiàn)就三者(尤其是前二者)比勘校正,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論證。一《隋書》卷五十三《慕容-尚遠傳》唐北魏,第20e《隋傳》只說三藏是燕人,而《墓志銘》則稱:“其先昌黎棘城人也。前燕文明皇帝之第四子太原王恪之七代孫也?!鼻把嘞吊r卑慕容據(jù)《晉書》卷一一一《載記·慕容恪傳》記云:“從《隋傳》和墓志對三藏先人記載的情況可以看出,前者關于他的先人不再被提及而僅有“燕人”一說,原因可能限于全書的體例,特別是對三藏官職與地位的考量,不能過多地涉及;而后者屬于私家碑銘,其記載的內(nèi)容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端鍌鳌穼θ氐南热酥痪唧w講到了他的父親,即慕容紹宗,仕任北齊尚書左仆射、東南道大行臺。據(jù)墓志可知,三藏的曾祖慕容郁,被封為北魏昌黎郡公、岐州刺史;祖慕容遠,并州大中正,襲爵昌黎公,恒州刺史。慕容郁和慕容遠,舊史無專傳,但《北史》卷五十三有《慕容紹宗傳》,且較詳細。除郁、遠之外,還提及郁之父慕容騰,傳云“歸魏,遂居代”,說明他脫離了慕容集團而轉(zhuǎn)歸北魏,東遷至代地,慕容郁和慕容遠因此而在北魏做官?!侗笔贰つ饺萁B宗傳》所記郁、遠的官職不如墓志多,但已有記載的則沒什么差別。這也證實墓志記載不虛。三藏的父親慕容紹宗,《北史》卷五十三有傳。紹宗承襲祖、父而任職于北魏,封索盧侯,充當北魏后期權臣爾朱兆的長史。二周武帝及北魏東南角成帝時期的相關記載以下是關于三藏本人的情況?!端鍌鳌酚涊d,三藏任職之初是北齊的太尉府參軍事,尋遷備身都督;武平初(570),襲爵燕郡公。根據(jù)墓志,三藏在釋褐太尉府參軍事之前,就被北齊擢為孝昭帝挽郎,時年十七歲,因他于大業(yè)九年(613)卒,68歲,所以17歲那年即北齊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按挽郎是指送葬隊伍的一個部分?!锻ǖ洹肪戆耸抖Y四十六·兇禮八》大唐元陵之制:“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幘,助之挽兩邊,各一紼。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為列,執(zhí)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本節(jié)開頭計算的三藏年齡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時是17歲,可是這一年已經(jīng)是武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了,孝昭帝卒于皇建二年(561)十一月。同月,孝昭帝異母弟高湛即位,改元為大寧,閏十二月將孝昭帝葬于鄴城。東魏定都鄴城,權臣高歡盤踞太原遙控鄴城,自此形成(事實上的)二都體制。再看下文?!端鍌鳌氛f:武平初年(570)“敗周師于孝水,又破陳師于壽陽,轉(zhuǎn)武衛(wèi)將軍。又敗周師于河陽,授武衛(wèi)大將軍。又轉(zhuǎn)右衛(wèi)將軍,別封范陽縣公,食邑千戶。周師入鄴也,齊后主失守東遁,委三藏等留守鄴宮。齊之王公以下皆降,三藏猶率麾下抗拒周師。及齊平,武帝引見,恩禮甚厚,詔曰:‘三藏父子誠節(jié)著聞,宜加榮秩。’授開府議同大將軍”。(《北史傳》略同)這樣的內(nèi)容在墓志里卻沒有明確的記載,墓志用了許多虛懸語句,如“以公武侯之胤,見委兵戈,真將之師,累彰戡獲,以軍功授開府儀同三司,武衛(wèi)大將軍”,這段與《隋傳》所記三藏率軍與周軍交鋒是相似的。但關于周軍入鄴以及三藏先抗拒后投降的事情無記載,然而墓志里有這樣的話:“由其□□公之圣善,魏東平公長公主,即周武之中表姊也。帝往居西土,乃懷東顧,既申契闊,便委□□況復義切表閭,情深頓綱,親賢之重,公實兼焉,特授大將軍,尋遷晉州刺史?!边@里面提及東平長公主(周武帝中表姊)與三藏是什么關系,不明確。但從“親賢之重,公實兼焉”之語判斷,似乎三藏與這位長公主有某種親屬關系。如果是這樣,那么《隋傳》記載的抗拒周軍如此堅強的三藏被武帝授予開府儀同三司、武衛(wèi)大將軍,就不僅僅出于“誠節(jié)著聞”的因素,《隋傳》只提及這一點而未涉及長公主之事,顯然回避了這種關系,其原因要么就是撰寫者依據(jù)的材料沒有這方面的記述,要么就是為篇幅而省略。三氣初的人,從子到一國以下是三藏在隋朝的任官情況。關于北周至隋官員的轉(zhuǎn)任形勢,《隋傳》和《北史傳》沒有任何反映,徑直記載三藏于開皇元年(581)被授吳州刺史。墓志雖有“俄而蒼靈告謝,彤歷受終,精受揭日之才,共荷龔天之業(yè)。開皇元年,命以舊官從事”的記述,這與前二書記載的沒有差別。看來,周隋嬗代在當時的政治中并沒有引起過分的反映。楊堅控制北周政權并取而代之已經(jīng)被多數(shù)人所默認,除了尉遲迥等少數(shù)勢力以軍事行動短時間對抗外,朝廷上下跟從楊堅的力量占據(jù)主流。三藏入隋后,《隋傳》和《北史傳》徑直記載他于開皇九年(589)奉詔持節(jié)涼州道黜陟大使,以副總管的身份協(xié)助韋又據(jù)《隋傳》,開皇十二年(592),三藏任廓州刺史。該州與吐谷渾接界,是隋朝犯人流放之地,情況頗復雜。三藏至州后,“招納綏撫,百姓愛悅”,獲得了高祖的稱贊。這件事情不見于墓志。墓志只提到了十五年授三藏疊州總管一事,具體是“洮、旭、芳、宕、扶、岷、疊等七州諸軍事疊州總管”,但是因為什么升遷,墓志就不如《隋傳》詳細,《隋傳》說“黨項羌時有反叛,三藏隨便討平之,部內(nèi)夷夏咸得安輯”,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此看來,三藏仕任隋朝,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在為王朝征戰(zhàn)或撫慰邊疆地區(qū)度過的。隋朝立國,它在穩(wěn)定本土核心之地后,迅速地向邊疆地區(qū)拓展,尤其在征服陳朝并統(tǒng)江南,邊疆(特別是北部地區(qū))成為王朝統(tǒng)治集團關注的焦點,對南方、西方邊地的經(jīng)營也同時進行,三藏參與的就屬于這樣的行動。三藏在此后的任職據(jù)《隋傳》(《北史傳》)略同有:仁壽元年(601),改封河內(nèi)縣男;大業(yè)元年(605),授和州刺史;三年,轉(zhuǎn)任淮南郡太守、金紫光祿大夫,七年(611)卒。墓志與此記載大致相同,只是三藏的封爵不是縣男,而是縣公,其具體的卒年是在九年六月十一日,終年68歲。墓志記載清楚明確,家人對自己的丈夫或父親的卒年不會輕易搞錯,《隋傳》所依據(jù)的三藏材料在對三藏卒年的問題上不如墓志來得更可靠,所以三藏應卒于大業(yè)九年,而不是七年。關于三藏的夫人與后人,《隋傳》只記載他的從子慕容遐,任澶水(今河南濮陽西)縣丞,隋漢王楊諒反,遐不從。按《隋書》卷四十五《文帝四子傳》記載,楊諒于開皇元年被立為漢王,十七年出為并州總管,“自山以東,至于滄海,南拒黃河,五十二州盡隸焉”。慕容遐所居任的澶水縣隸屬汲郡,墓志較《隋傳》多出的是三藏兩任妻子的情況:“夫人叱李氏,齊武威王國妃;后夫人虞氏,隋河內(nèi)郡夫人。”叱李氏系高車十二姓中的泣伏利氏的省譯,又作叱利氏,后改為漢姓利氏、李氏等。三藏的第二任夫人虞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無載。據(jù)《元和姓纂》卷二虞氏條記載,該氏是中原古老的姓氏。如此,則三藏的繼室就是漢人了。虞氏被封為河內(nèi)郡夫人,當系三藏在仁壽元年(601)封河內(nèi)縣公的緣故。三藏的后人,墓志里只提到其孫慕容知廉,任唐雍州涇陽縣尉。知廉之父是否就是上文中的慕容遐,不好斷言,因為慕容遐只是三藏的兒子之一,知廉與遐的關系是父子還是叔侄,現(xiàn)有的材料還不能確定。四注意和甄別藏本文獻所記的資料及資料的提供以上是對《隋書》、《北史》中慕容三藏的傳記與三藏墓志銘內(nèi)容的比較。墓志的文字比《隋傳》多出近一倍,更多出《北史傳》四至五倍,墓志與正史文獻記載各有所重,比較起來我認為有如下特點:第一,墓志的文字雖然較多,但有很多修飾性詞句,占據(jù)了墓志的大部分。這是墓志的一般體例,無可厚非。但就遺存給今天的價值看,墓志的水分比較多,這是我們在研究時應加以注意和甄別的。正史的記載簡明扼要,信息集中,所記的事情也都比較重要。這在慕容三藏的文獻中再次得到體現(xiàn)。第二,三藏墓志所記的內(nèi)容經(jīng)過上述比證,基本上是可信的。提供的新信息也比較多,主要體現(xiàn)在:三藏的籍貫、先人任職、三藏本人任職、夫人及家室、卒年的具體日期等,特別是周齊嬗代之時,墓志所記的情況為正史所無,揭示出三藏受任北周的部分內(nèi)情。第三,三藏的正史文獻和墓志很具體地刻畫了一個鮮卑皇室后裔如何從前燕到隋、唐仕任變遷的過程。從民族關系的角度考察,則展現(xiàn)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個體輾轉(zhuǎn)反復、從游牧到農(nóng)耕的發(fā)展變化。從前文記載可知,三藏有具體記載的先人是他的第七代祖慕容恪,恪是前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