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意義視域下《園冶》理水論述組織方式芻議_第1頁
山、水意義視域下《園冶》理水論述組織方式芻議_第2頁
山、水意義視域下《園冶》理水論述組織方式芻議_第3頁
山、水意義視域下《園冶》理水論述組織方式芻議_第4頁
山、水意義視域下《園冶》理水論述組織方式芻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水意義視域下《園冶》“理水”論述組織方式芻議

劉亞偉吳國源*馮天敏《園冶》是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為我國最早具有系統(tǒng)性的造園專著”[1]。歷代學者從文本注釋入手,相繼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園冶》園林美學、造園理論和技藝、造園實踐指導意義等方面的研究[2]。針對理論和技法的研究,包括相地、掇山、理水和鋪地等[3-5],鄭曦、孫曉春結合實例闡釋《園冶》中的水景理法,較為系統(tǒng)[6],但未從文本結構角度探討《園冶》理水內容組織,有研究將《園冶》與其余涉及造園的文獻對比,探究其中的思想差異,但主要關注語句直接傳遞的造園觀念[7-9];另有一類研究超越語句表意的內容,從《園冶》文體修辭、文句組織、篇章框架等文本結構角度出發(fā),探究其中暗含的邏輯與造園思想。文本的結構組織是著作的前提,展現(xiàn)了一種涌現(xiàn)過程邏輯[10-14]。山、水是傳統(tǒng)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①,《園冶》中有關于山的《掇山》專章,卻無對應專章討論“理水”。有學者認為是因《園冶》對“理水”重視程度不足[15-16];也有學者認為是由于《園冶》“理水”的內容被收錄到《掇山》章節(jié)[17]。這帶來一系列問題:在計成本人的理論、實踐及同時代的相關觀念中,園林“理水”是否重要?文本層面,《掇山》與“理水”是否具有完全的包含關系?《園冶》中“理水”論述如何組織?這種組織方式與計成的造園山、水觀念有何聯(lián)系?1計成及相關園林觀念:“理水”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注意到《園冶》無“理水”專篇,據(jù)此認為《園冶》重山輕水②。其原因是:“中國早期的園林,尤其是唐宋的宅園,較注重對水的運用和處理,而至后期,則更專注于疊石筑山。[15]”對這一觀點需再思考,重新考察計成本人及相關園林觀念中的“理水”?!蹲孕颉分姓撌隽擞嫵蔀閰切嬛@林的基本思路,其中多次出現(xiàn)理水:“……窮其源最深……依水而上,構亭臺錯落池面,篆壑飛廊,想出意外。[18]”首先,相地時需觀察水的基礎情況“窮其源最深”;其次,有“依水而上”的總體思路;再次,“錯落”表明水和建筑相對位置的細致考慮;最后,特定形態(tài)水體“壑”與建筑“廊”配合,參與具體場景建構??梢姟袄硭痹趧?chuàng)作理論層面有重要意義。在計成的創(chuàng)作實踐——影園和寤園中,理水也十分重要。首先,面臨復雜的園內外水環(huán)境,如影園:“無之(山),但前后夾水,隔水蜀崗蜿蜒起伏,盡做山勢,環(huán)四面,柳萬屯,荷千余頃,萑葦生之,水清而多魚,漁棹往來不絕?!薄氨程贸?,池外堤,堤高柳,柳外長河,河對岸,亦高柳。[19]”其次,園內水面較大,如寤園:阮大鋮《坐湛閣感憶汪士衡中翰》描述寤園,有“晴浦列遙雁,霜枝領暮鴉。寒情何可束,開步入蒹葭”“千尺春潭水,于君見素心……何堪沙浦上,嘖嘖聽寒禽”等句;李坫《游江上汪園》描述寤園:“湛閣臨流敞,靈巖傍水含。[20]”可知寤園內有一片較大的水面。最后,水景類型多樣:如影園“右小澗,隔澗疏竹百十竿……四面池,池盡荷……臨流別為小閣,曰‘半浮’。半浮水也,專以候鸝……趾水際者,盡芙蓉……渡池曲板橋,赤其欄,穿垂柳中,橋半蔽窺,半閣、小亭、水閣……[19]”可見在計成的實踐中“理水”應較為重要。在圍繞計成的理論與實踐的相關觀念中,水也具有重要的審美需求和園林創(chuàng)作意義。鄭元勛在《園冶·題詞》中認為:“水不得瀠帶之情,山不領回接之勢,草木不適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18]”水的營造效果成為園林評價的重要標準?!队皥@記》中茅元儀直接指出:“于是為園者,皆因于水。因水者,或奔放,或轟激,或文漪,或長源。[21]”在其觀念里,水已經成為造園的起點?!肚G山亭圖》描繪寤園,有一首《題汪園荊山亭圖》詩:“斧開黃石負成山,就水盤蹊置險關。借問西京洪谷子,此圖何以落人寰。[22]”前2句以山與水的處理指代園林營建,“就水盤蹊”即圍繞水展開園林道路建設。因此,“理水”應是計成的理論、實踐及同時期相關觀念中的一個重要話題。2從概念到文本:《園冶》理水并未全部涵括于《掇山》那么《園冶》中的“理水”內容如何分布?有學者從文本結構角度出發(fā)認為:《園冶》中“理水”的內容被收錄到《掇山》章節(jié),因“水的形態(tài)難以脫離固態(tài)的山石而單獨自有,而是得形于水所在的容器——山石形態(tài)。[17]”這一觀點肯定了水與山石的形態(tài)互成關系,但未全面把握“理水”和《園冶》“掇山”的概念內涵及相關論述的文本分布情況。從《園冶》文本結構看,《掇山》與討論造園要素的若干章節(jié)并列?!抖奚健穬群秷@山》《廳山》《山石池》《金魚缸》等小節(jié),這些小節(jié)依據(jù)“體”與“宜”的兩分法,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假山及與假山形態(tài)互成的幾種水體類型[7]。此外,《掇山》開篇:“掇山之始,樁木為先,較其短長,察乎虛實?!奔础岸奚健毙柘却_定假山的施工基礎,定樁木的長短,考察土質的虛實。綜上可知《掇山》是圍繞“假山”和相關形態(tài)互成的“假水”展開的局部要素層面上山、水的討論③。而普遍意義上“山”的內涵為“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的部分”[23],有更廣泛的環(huán)境格局及地形含義,因此“假山”只是“山”的部分范疇,《園冶》所論“掇山”只是“理”山的一部分④?!秷@冶》中沒有出現(xiàn)“理水”概念,該詞源于水利,意為“治水(整治水利,疏通江河)”[24],后被歸納為造園手法?!吨袊鴪@林圖解詞典》解釋(園林)理水:“理水是對園林水的疏理與設計,如水面大小、水面形態(tài)、水中植物、水面倒影,乃至水中游魚等,還有更為主要的水的源頭……但理水絕不僅僅只是對水的疏理與設計,它還包括水與水岸、水與山、水與建筑、水與花木等的聯(lián)系與關系。⑤[25]”可見“理水”的實踐內涵具有延續(xù)性,包括園內外水源溝通到水體布局,再到具體水景營建,貫穿造園始終。《掇山》中雖論述了幾種特定水體的營造方法,但并未涉及“理水”的全過程?!袄硭笔乾F(xiàn)代造園理論性概念,具有涵蓋設計始末的全過程性;而《園冶》語境下,“掇山”是歷史性概念,指假山營建,是“理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二者并不能完全相對。那么《掇山》是否包含《園冶》“理水”的全部內容?需說明的是,探討“理水”論述布局,須結合全書整體結構,把這一問題放在《園冶》“理水”“理山”論述的整體框架下進行探討?!秷@冶》相關論述的梳理見表1、2。表1《園冶》理水相關論述分布與類型(類型分建構與體驗2類,以紅、藍色區(qū)分)表2《園冶》理山相關論述分布與類型(類型分建構與體驗兩類,以紅、藍色區(qū)分)相關論述并非全部直接指向山、水自身處理,但均涉及“理水”“理山”,是研究《園冶》“理水”“理山”需要關注的話語。就論述組織而言,“理水”“理山”的論述與各章節(jié)主題結合,散布于全書?!抖奚健氛鹿?jié)主要論述要素層面上的山、水問題,因此不能認為《園冶》“理水”被全部包含在《掇山》中。并且除假山營建外,其余“理山”的論述,也位于《掇山》之外。就敘述方式而言,相關論述從建構和體驗2個角度展開,分別介紹“原則、理法”與“場景、活動、感受和歷史意象”以2類論述結合傳遞造園經驗⑥。本文聚焦于前者,重點關注這樣一種分布方式,提供了一種怎樣的“理山”“理水”觀念?3從山、水的意義到理山、理水的文本組織對山、水意義的認識會影響造園思路,進而影響記述造園經驗的文本組織。分析、解讀傳統(tǒng)園林和進行創(chuàng)作時對山、水意義的詮釋應有所差異,以分析既成園林的視角去解讀造園文獻會帶來一定誤讀。3.1“要素”與“骨架”的認識近現(xiàn)代傳統(tǒng)園林研究中,山、水往往作為造園“要素”被看待,如周維權先生認為:“山、水、植物、建筑乃是構成園林的4個基本要素。[26]”楊鴻勛先生在《江南園林論》中將傳統(tǒng)園林解構為自然與人工要素,前者包括地表形勢、植物、動物,后者包括建筑及建筑處理[27]。中國臺灣學者王錦堂也認為:“造園要素有三,一為花木池魚,二為屋宇,三為疊石。[28]”這些拆解使得園林結構清晰、可讀。但同作為要素,山、水與建筑、花木和動物諸要素是否完全平行、地位同等?曹汛先生認為,疊山理水是造園藝術的支配環(huán)節(jié)[29]。孟兆禎先生言:“從自然的人化而言,山水地形是(園林的)骨架。[30]”山、水在傳統(tǒng)園林創(chuàng)作層面,似乎有超越其余要素的特殊意義。這體現(xiàn)在計成的設計構思中,也反映在《園冶》理山、理水的敘述組織上。3.2計成構思中的山、水意義在計成的構思中,山、水的原始情況“基形最高……其源最深”,成為造園的整體環(huán)境背景;在此基礎上“搜土而下,依水而上”,進而“令”和“構”,這是基于山、水的設計思路;接下來,山、水成為設計前提,決定建筑與植物的布置,“山腰”決定了“喬木”,“池面”決定了“亭臺”;最后,山、水以具體“石”“壑”等形態(tài),成為與建筑、花木等同的要素參與場景建構。在其思維中,山、水具有背景、前提和要素的多重意義。山、水身份在造園不同階段發(fā)生轉換,這種全程的參與使山、水具有貫穿的“骨架”意義。形成對照的是計成雖同時關注到了“喬木參天,虬枝拂地”的原初植物情況,卻并無基于植物的設計路徑,但植物仍體現(xiàn)出要素意義,即“令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而建筑則主要體現(xiàn)其要素意義,即“構亭臺錯落池面,篆壑飛廊”。3.3山、水意義與文本結構理山、理水的論述貫穿全書,不同章節(jié)中的論述體現(xiàn)了山、水的不同意義。3.3.1《掇山》之外的章節(jié)《興造論》《園說》論述造園的總體原則,其中涉及理山、理水的論述非常綜合,山、水同時體現(xiàn)了背景、前提和要素的意義。《相地》《立基》論述2個造園流程,山、水影響了選址和布局,作為環(huán)境背景和設計前提而存在,論述中還涉及山、水自身的總體處理原則?!抖奚健吠馄溆鄧@要素展開的章節(jié)內,山、水往往作為布置各要素的設計前提出現(xiàn)?!督杈啊芬源罅康囊庀蚣Y,傳遞造園“最要”的手法。其中“高原極望,遠岫環(huán)屏,堂開淑氣侵人,門引春流到澤”。綜合體現(xiàn)了山水作為環(huán)境背景,以及特定水體類型“流”“澤”與建筑“門”的要素互動關系,是山水意義較全面的體現(xiàn)。相關代表性論述的分類與分析見表3。表3《掇山》外各章節(jié)典型理山、理水論述中山、水意義梳理3.3.2《掇山》章節(jié)《掇山》首先體現(xiàn)了作為要素的山、水(假山與假水)和廣義的“山、水”的互動即“隨勢挖其麻柱,諒高掛以稱竿”,“隨勢”說明“真山”成為假山的設計前提。其次論述了作為要素的山、水布置,此時山、水與建筑、花木的創(chuàng)作順序翻轉,園、廳、樓、書房等建筑及花木,成為假山和水池的設計前提,如“凡掇小山,或依嘉樹卉木,聚散而理。書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間想”。山、水此時成為后置要素。此外,還體現(xiàn)了要素層面山、水的互動關系。如“池上理山”,此時作為要素的水(池)是理假山的前提。但在《山石池》《澗》《曲水》《瀑布》等章節(jié)中,山(假山)又成為水(假水)的前提?!抖奚健氛乱砸鼗纳健⑺疄橹黝},其中“理水”部分圍繞要素化的“假水”展開。但相關論述綜合表明了真山水與假山水,假山水與花木建筑、假山與假水之間豐富的互動關系。山、水具有背景環(huán)境、設計前提及造園要素3種意義。如圖1所示,理山、理水論述的分布,與文本結構緊密結合,不同章節(jié)中的論述體現(xiàn)了山、水的不同意義。相關論述貫穿全書,體現(xiàn)了一種脈絡性,呼應了計成構思中以山、水為依據(jù)的設計路徑,并通過篇章結構的劃分,體現(xiàn)了其構思中山、水身份的轉換。圖1《園冶》文本結構與理山、理水論述脈絡示意3.4《園冶》理山、理水論述比重差異分析《園冶》理山、理水論述在書中自有脈絡,山、水的多重意義與文本的章節(jié)劃分呼應。但《掇山》章雖討論了要素化的山、水,篇名中卻只顯“山”這一要素,且章節(jié)內論述掇山比重大于理水。此外,還以《選石》專章談論掇山的基礎材料。整部《園冶》顯出重山輕水的傾向。在以往將《園冶》與《作庭記》對比的研究中,對這一現(xiàn)象有不同解釋。《作庭記》相比《園冶》,對理水論述筆墨較多且有數(shù)個專篇。有學者認為這因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國土環(huán)境影響了造園山水論述的比重[31];有學者認為是因對待風水的觀念差異,《作庭記》論理水圍繞風水禁忌展開,而《園冶》則弱化風水制約[32];還有學者認為是因《作庭記》更重視自然景觀、極力淡化人工建筑,《園冶》則兼顧園林建筑和自然環(huán)境[33]。文本所顯示出的重山輕水現(xiàn)象與寫作出發(fā)點也有聯(lián)系。山、水在傳統(tǒng)畫論和園林文獻中作為審美對象和抽象空間概念時往往成對出現(xiàn),呈對等姿態(tài)⑦。而在涉及園林創(chuàng)作實踐的經驗總結時,相關論述往往重山輕水⑧。因此,對這類文本來說,“掇山”相對“理水”有著重論述的意義。如《園冶》中《選石》對“石”這一掇山基礎要素,基于江南地區(qū)不同的產地依據(jù)顏色、紋理及單塊石頭自身形態(tài)的觀感分類探討⑨。而江南不同地區(qū)水的顏色和紋理并無明顯差異,也不具有獨立的形態(tài)特征,難以用討論石的標準分類討論。另外,因假水對假山強烈的結構依附關系,使計成在論述特定形態(tài)的水體營造時,往往以“山”作主體展開論述。如論述“澗”時,以高處假山為主體;論述“曲水”時,以石槽為主體;在論述瀑布時,更直接指出“瀑布如峭壁山理也”,即瀑布營造的本質是造山。進一步導致論述重心向“山”傾斜⑩。4結論與討論童寯、劉敦楨及陳從周等前輩學者,完成了大量傳統(tǒng)園林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傳統(tǒng)園林創(chuàng)作是研究重點之一,張家驥先生《中國造園論》以空間、情景、虛實、借景、意境等五論探討中國造園的思想體系[34]。孟兆禎先生《園衍》以理法流程組織章節(jié),談論借古開今的創(chuàng)作意識和手法[30]。楊鴻勛先生《江南園林論》第三章《園林創(chuàng)作論》專門探討傳統(tǒng)園林創(chuàng)作的景象構成,框架較為系統(tǒng)[27]。通過將《園林創(chuàng)作論》的結構與《園冶》對比,可進一步明確山、水的造園意義對文本結構的影響?!督蠄@林論》依要素分類展開傳統(tǒng)園林創(chuàng)作的論述,受西方建筑分類、解構思維影響?。但又需體現(xiàn)創(chuàng)作中山、水超越其他要素的“骨架”意義,導致標題“筑山·疊石”的兩分和論述結構的循環(huán)往復?。在建筑研究語匯——文法的思維影響下展開的園林研究將傳統(tǒng)園林拆解成平行的要素,這讓傳統(tǒng)園林的解讀、設計具有強操作性。但或會導致將山、水的意義局限到要素層面,進而影響對《園冶》文本結構的認識。就文本解讀而言,不應僅依據(jù)章節(jié)標題判斷《園冶》理水內容的缺失,進一步認為時代觀念對“理水”的輕視;也不應在從要素角度出發(fā)圍繞假山、假水展開的《掇山》章節(jié)內,尋找“理水”的全部內容。理山、理水的論述框架宏大,山、水3個層面的造園意義使得相關論述與相關原則性、流程性章節(jié)緊密結合,分布于全書,呼應了山、水在園林創(chuàng)作中全程的參與性。以《掇山》劃分真、假山水,這是山水意義的復雜性和身份轉換在文本結構層面的體現(xiàn)?!抖奚健烽_篇“有真為假,做假成真;稍動天機,全叼人力?!逼渲小罢妗薄凹佟眳^(qū)分了作為原始環(huán)境的自然山水和作為造園要素的人工山水?!抖奚健氛鹿?jié)闡明山、水作為要素時,其營構的“人力”奧義;而山、水作為環(huán)境背景與設計前提時,其“天機”秘訣則在《掇山》之外。相比按照要素分類組織文本,《園冶》的敘述方式更能在文本結構層面體現(xiàn)山、水在創(chuàng)作中的深刻內涵。《園冶》建構了一套獨特的傳統(tǒng)園林意義系統(tǒng),這些意義由語句直接傳遞,也通過內容組織的語序表達體現(xiàn)。其理山、理水論述從建構與體驗2個層面展開,與西方以“構圖”組織要素的思維模式不同。西方的設計思維指向平、立、剖面圖,而《園冶》的論述方式指向空間本身,導致以西方建筑思維來理解《園冶》具有一定的困難。這要求對具體語句,從建構、體驗的2種論述角度進一步深入剖析和比較。另外,傳統(tǒng)園林文獻中理水與水景的論述較為分散,不成體系。還需將水作為特定研究對象,從形態(tài)、生態(tài)、結構、工程等角度入手,闡發(fā)關于美學、空間、活動、意境等傳統(tǒng)造園理水智慧,為未來的園林理水實踐提供系統(tǒng)創(chuàng)作資源。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基于《園冶》繪制。致謝:感謝匿名審稿專家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感謝上海交通大學的王珂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程玉在材料搜集階段提供的幫助。注釋:①從陳從周、周維權、孫筱祥和楊鴻勛等前輩學者對園林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陳從周先生:“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35]”②張十慶認為:“一部《園冶》,在技術內容上,關于選石掇山所論極詳,而在理水內容上,則涉及甚少。[15]”王勁韜認為:“就《園冶》全書看,對造園理水、植物等技術細節(jié)的論述往往一語帶過,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場地條件千變萬化的一種回應。[16]”③楊鴻勛先生在《江南園林論》中認為:園林造山俗稱“假山”,其實園林中的海、湖、河、潭、瀑等各種水,何嘗不是“假水”[27]?④《掇山》外的章節(jié)中對“山”的描述包括“高”“下”“低”“凹”“峻”等,處理原則有“壘土者四”“諒地勢之崎嶇”“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等,處理手法有“隨”“搜”“開”“培”“壘”等。都指向“山”,其中也包括“假山”,但更為全面綜合。實踐中對“山”的關注具有全過程性,營建假山只是其中一環(huán)。此處以“理山”與“理水”相對應,綜合概括對“山”的處理手法。⑤現(xiàn)有多數(shù)研究成果都對園林“理水”概念有相似理解,如《園林理水藝術》《中國古代園林水利》等[36-37]。⑥這與園冶的寫作思維模式有關。如“理水”相關論述,以直接論述理水方法的語句和描述水景意向的語句相結合,傳遞“理水”的經驗。這2類論述,都屬于《園冶》論述“理水”的范疇。本文只探討相關論述的分布問題,從論述類型切入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展開。⑦如“山大物……水活物”[38]“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還擬山形”[39]“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聊之極思也”[40]。⑧除《園冶》外,《閑情偶記·居室部》有專門論山的《山石第五》章節(jié),分《大山》《小山》《石壁》等5篇,卻無相對的論水篇章[40]。⑨《園冶》探討太湖石:“性堅而潤,有嵌空、穿眼、宛轉、險怪勢。一種色白,一種色青而黑,一種微黑青。其質文理縱橫,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