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_第1頁
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_第2頁
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_第3頁
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_第4頁
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薛珊珊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薛珊珊1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復習舊知1、口腔醫(yī)學地位------一級學科2、牙醫(yī)學之父----PierreFauchard-----1728年世界上第一本牙科專著《外科牙醫(yī)學》3、第一個牙科學院-----巴爾的摩牙科學院4、1949年衛(wèi)生部成立,1950年牙科改口腔科、口腔醫(yī)學,飛速發(fā)展

5、口腔課程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復習舊知1、口腔醫(yī)學地位---2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

2.12.2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牙齒的結構、類型、與功能2.3牙齒的發(fā)育與萌出2.42.52.6牙列與合牙周組織口腔頜面部的主要解剖標志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

2.12.2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3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4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分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分5小組討論口腔有什么功能?功能:參與消化協(xié)助發(fā)音言語輔助呼吸感覺(觸覺、味覺)小組討論口腔有什么功能?6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前外側部——口腔前庭后內側部——固有口腔閉口時第二章口腔基本結構前外側部——口腔前庭7知識目標:掌握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的解剖標志。技能目標:了解主要解剖標志的臨床意義。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知識目標:掌握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的解剖標志。第一節(jié)口腔8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一、口腔前庭概念:口腔前庭為牙列、牙齦、牙槽骨弓與唇頰之間的蹄鐵形的潛在空間。

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一、口腔前庭9

1、前庭溝(唇頰齦溝)2、上下唇系帶3、頰系帶

4、腮腺導管開口

5、磨牙后墊

6、翼下頜皺襞(是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的重要標志)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口腔前庭磨牙后墊炎癥時可看到1、前庭溝(唇頰齦溝)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口10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11唇系帶頰系帶前庭溝唇系帶頰系帶前庭溝12磨牙后墊磨牙后墊13翼下頜皺襞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的重要標志翼下頜皺襞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的重要標志14二、固有口腔前方及兩側——以牙列為界上——以硬軟腭為頂下——為口底后——舌腭弓

咽門

咽腭弓

中間——舌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二、固有口腔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15固有口腔1、腭(1)、硬腭腭中縫切牙乳頭腭皺襞(2)、軟腭腭帆懸雍垂舌腭弓腭扁桃體咽門2、舌3、口底(1)舌系帶(2)舌下肉阜(是頜下腺導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開口)(3)舌下皺襞(舌下腺小管開口部位)第一節(jié)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固1、腭(1)、硬腭腭中縫(2)、軟腭腭帆2、舌3、口底(116硬腭切牙乳頭——鼻腭神經麻醉的重要標志腭皺襞腭中縫腭大孔——腭大孔麻醉的重要標志硬腭切牙乳頭——鼻腭神經麻醉的重要標志腭皺襞腭中縫腭大孔——17固有口腔固有口腔18歸納總結口腔的功能:

參與消化、協(xié)助發(fā)音、言語、輔助呼吸、感覺(觸覺、味覺)口腔前庭固有口腔歸納總結口腔的功能:19第二節(jié)牙齒的結構、類型與功能牙齒的結構臨床牙冠解剖牙冠臨床牙根解剖牙根(外觀)第二節(jié)牙齒的結構、類型與功能牙齒的結構臨床牙冠(外20臨床牙冠:*暴露與口腔內未被牙齦覆蓋的牙體部分。解剖牙冠:*指牙頸部為界的牙冠。臨床牙根:*埋于牙齦的部分成為臨床牙根。解剖牙根:*在牙體外層由牙骨質覆蓋的部分。臨床牙冠:*21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22牙齒的結構(剖面)牙齒的結構(剖面)23二、牙體形態(tài)基本術語及表面標志(一)基本術語1、中線

平分顱面部、假象線;眼、鼻尖、左右切牙、牙弓平分對稱、二、牙體形態(tài)基本術語及表面標志24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252、牙體長軸通過牙體中心的一條假象軸。2、牙體長軸263、接觸區(qū)牙與牙在鄰面互相接觸的部位。3、接觸區(qū)274、線角與點角

兩面相交——線角三面相交——點角5、外形高點

牙體各軸面最突出的部分

4、線角與點角28(二)、牙冠各面的命名1.唇、頰面2.舌、腭面3.近中面4.遠中面5.咬牙合面、切嵴鄰面(二)、牙冠各面的命名鄰面29(三)、牙冠的表面標志1、牙冠的突起部分(1)牙尖:椎體形(2)結節(jié):牙釉質過分鈣化形成的小突起(三)、牙冠的表面標志30(3)嵴軸嵴:在軸面上,從牙尖頂端伸向牙頸部的縱行隆起。(3)嵴31邊緣嵴:為前牙舌面近遠中邊緣及后牙面邊緣細長形的牙釉質隆起。邊緣嵴:為前牙舌面近遠中邊緣及后牙面邊緣細長形的牙釉質隆起。32三角嵴:牙合面,牙尖的兩斜面相遇而成。該嵴由牙尖的尖頂至牙合面中央。三角嵴:牙合面,牙尖的兩斜面相遇而成。該嵴由牙尖的尖頂至33橫嵴:牙尖的兩三角嵴相連,且橫過牙合面。只存在于下頜第一前磨牙。橫嵴:牙尖的兩三角嵴相連,且橫過牙合面。只存在于下頜第一34斜嵴:牙合面的三角嵴相連。斜嵴:牙合面的三角嵴相連。35頸嵴:牙冠的唇頰面上,沿頸緣部位微顯突起。頸嵴:牙冠的唇頰面上,沿頸緣部位微顯突起。36舌隆突:為牙釉質的半月形突起,位于切牙及尖牙的舌面頸1/3處。舌隆突:為牙釉質的半月形突起,位于切牙及尖牙的舌面頸1/3處372、牙冠的凹陷部分(1)窩:不規(guī)則,舌面、牙合面(2)溝:軸面、牙合面、牙尖和嵴之間發(fā)育溝

牙齒生長發(fā)育時,兩個生長葉相連所形成的溝。2、牙冠的凹陷部分牙齒生長發(fā)育時,兩個生長葉相連38副溝:除發(fā)育溝以外的任何溝都稱為副溝副溝:除發(fā)育溝以外的任何溝都稱為副溝39裂:鈣化不全的溝稱為裂,常為齲齒的好發(fā)部位。裂:鈣化不全的溝稱為裂,常為齲齒的好發(fā)部位。40(3)點隙:3個或3個以上的發(fā)育溝相交所成的點形凹陷。為齲齒好發(fā)部位。(3)點隙:3個或3個以上的發(fā)育溝相交所成的點形凹陷。為齲齒413、斜面:組成牙尖的各面,稱為斜面。2個斜面——嵴4個斜面——牙尖頂3、斜面:組成牙尖的各面,稱為斜面。424、生長葉:牙發(fā)育的鈣化中心稱為生長葉,其交界處為發(fā)育溝。4、生長葉:牙發(fā)育的鈣化中心稱為生長葉,其交界處為發(fā)育溝。43三、牙齒的分類及形態(tài)

(一)、分類:

1、按照牙齒的形態(tài)特點和功能特性分類

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三、牙齒的分類及形態(tài)(一)、分類:44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乳牙(20顆)2、按照牙齒在口腔存在時間的久暫分類6個月—2.5歲乳牙萌出期2.5歲~6歲乳牙牙合期6—12歲替牙牙合期(混合牙列期)12歲以后恒牙牙合期乳牙(20顆)2、按照牙齒在口腔存在時間的久暫分類6個月—245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智齒)恒牙(28~32顆)中切牙恒牙(28~32顆)46乳、恒牙的區(qū)別(重點)恒牙乳牙1、體積:大,磨牙遞減小,磨牙遞增2、顏色:乳黃色乳白色3、形態(tài):頸嵴不明顯頸嵴明顯略偏遠中乳中切牙根尖1/3唇側彎曲根分叉小根分叉大年輕恒牙切結節(jié)明顯不明顯4、磨耗:不明顯,牙尖銳、清晰明顯,牙尖平面乳、恒牙的區(qū)別(重點)47按照牙齒的形態(tài)特點和功能特性分類1、切牙:按照牙齒的形態(tài)特點和功能特性分類48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492、尖牙2、尖牙50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513、上頜第一前磨牙3、上頜第一前磨牙52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534、磨牙4、磨牙54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55(二)、牙位記錄恒牙(二)、牙位記錄恒牙56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57四、牙齒的功能(重點)咀嚼發(fā)音和言語保持面部的協(xié)調美觀四、牙齒的功能(重點)咀嚼58

第三節(jié)牙齒的發(fā)育與萌出

59出齦——牙胚破齦而出的現(xiàn)象稱為出齦萌出——從牙冠出齦至達到咬合接觸的全過程叫萌出1、在一定的時間內牙齒萌出的特點2、按一定的先后順序

3、左右成對地先后萌出4、下頜牙萌出略早于上頜牙出齦——牙胚破齦而出的現(xiàn)象稱為出齦60(一)乳牙的萌出1、20顆2、第6個月萌出2.5歲乳牙全部萌出

(一)乳牙的萌出613、萌出順序ⅠⅡⅤⅢⅣ3、萌出順序62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63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64(二)恒牙的萌出1、第一磨牙——6歲,最早萌出的恒牙,不替換任何乳牙。2、6~13歲為替牙期3、13歲以后恒牙期(二)恒牙的萌出65第四節(jié)牙列與牙合

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66(一)牙列:牙冠連續(xù)排列成近似拋物線的弓形——牙列/牙弓。上牙列、下牙列左右對稱

(一)牙列:67牙列形狀尖圓形橢圓形方圓形牙列形狀尖圓形橢圓形方圓形68(二)、牙合與牙齒的咬合牙合:上下頜牙發(fā)生接觸的現(xiàn)象。咬合:下頜在運動中上下頜牙的接觸。牙尖交錯牙合/正中牙合(co):上下牙尖交錯,達到最緊密最廣泛接觸時的一種咬合關系。牙尖交錯位:

上下頜牙齒咬合在牙尖交錯牙合時,下頜所處的位置稱為牙尖交錯位(ICP),為下頜的最基本位置之一。下頜姿勢位:

當口腔在不咀嚼、不吞咽、不說話的時候,下頜處于休息狀態(tài)時,上下間隙在上下切牙的切緣間距離一般為1—3mm。此時下頜所處的位置,稱為下頜姿勢位,也稱息止頜位。(二)、牙合與牙齒的咬合69第五節(jié)牙周組織牙槽骨牙周膜牙齦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70口腔醫(yī)學導論第二章詳解課件71

第六節(jié)口腔頜面部的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