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屈原列傳》課內文段閱讀+課內外對比閱讀試題專練一統(tǒng)編版高中語
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屈原列傳(節(jié)選)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
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
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
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
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
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
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譽,下道
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
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
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
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
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
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
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
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2)對文中下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
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
B.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
號,"懷王"即為楚王的謚號。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
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D.《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漢族詩
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敘事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節(jié)選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寫作《離騷》的外因和內因,并對《離
騷》的內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約、辭微,志潔、行廉,這些在他的輝煌巨著《離騷》中
都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志潔、行廉,是文約、辭微的思想基礎。
C.與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圖強取屈原草擬的憲令底稿,目的是要
搶占屈原的功勞,在楚懷王面前與屈原爭寵。
D.屈原在《離騷》中稱頌遠古的帝售,中古的齊桓,近古的湯、武,
意在諷刺楚國的時政,暗喻國君不賢,表現(xiàn)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
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答案】
(1)A
(2)D
(3)D
(4)①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出
來,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勞。
②他的志趣高潔,所以都稱許美好的事物。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
也不被當世所容。
【解析】(1)根據(jù)句意斷句。前面"……者也"表判斷,所以
在"者"與"也"后斷句,應是“夫天者,人之始也";后面也是判斷句,
應是"父母者,人之本也"。所以綜上可以排除BCD,選A項。這段話翻
譯為: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原,所
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
有不叫父母的。
(2)D是中國古代漢族詩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敘事詩"分析有
誤。《離騷》是一首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3)D."中古的齊桓,近古的湯、武”分析有誤。據(jù)原文"上稱帝
雪,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可知,應是"近古的齊桓”"中
古的湯、武”。
(4)①"為令",制定法令;"眾",眾人,人們;"伐",夸耀。
句子翻譯為: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出
來,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勞。
②“志潔",志趣高潔;"行廉”,行為正直;"故死而不容",意
義被動句,所以至死也不被當世所容。句子翻譯為:他的志趣高潔,所以
都稱許美好的事物。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也不被當世所容。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
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
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饞人間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p>
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
稱帝譽,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
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
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
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
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對下列四句加線字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1)方正之不容也(2)人卷則反本
(3)其辭鼠(4)舉類邇而見L義遠
A.方方正正貧窮微小表現(xiàn)
B.品行端正處境窘迫含蓄表達
C.又方又正處境窘迫微妙看見
D.品行端正貧窮含蓄看見
2."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此句中"之"指的是(
A.《國風》與《小雅》的藝術特點
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C.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
D.蓋自怨生也
3.對"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自己疏遠污泥濁水,像蟬一樣從骯臟的環(huán)境中爬出來。
B.他自己遠離污泥濁水,從混濁骯臟的環(huán)境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出
來。
C.他自己遠離污泥濁水,像蟬一樣從骯臟的環(huán)境中爬出來。
D.他自己疏遠并洗掉污泥濁水,從混濁骯臟的環(huán)境中像蟬脫殼一樣
擺脫出來。
4.對"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屈原作《離騷》,原來是怨恨眾生啊。
B.屈原作《離騷》,是由于對自己有怨憤而著的啊。
C.屈原之所以寫作《離騷》這部作品,大概是為抒發(fā)怨恨的緣故。
D.屈原作《離騷》,是怨恨自己生活在不公平的社會中啊。
答案:B;A;B;C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
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上稱帝譽,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
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
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下列句中劃線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__。
A.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聰:聰明
B.猶邕憂也離:通"罹",遭遇
C.其文約,其辭微微:簡約
D、嚼然泥而不遙者也滓:渣滓
(2)對于下列句中劃線的"其"和"以"的意義、用法判斷正確的
一項是___O
①以事且君②其稱文小而且指極大③以刺世事④以浮游塵
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對"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中的"此志"指代正確的
一項是()。
A.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舉類邇而見義遠
【答案】:(1)B。
(2)D。
(3)C。
【解析】
(1)A.聽覺靈敏,譯:屈平痛心楚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
非。B.譯: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C.含蓄,譯:他的文筆簡約,他的言
辭含蓄。D.染黑,污染,譯:他真是一個潔白干凈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2)①代詞,指代"他的",譯:來侍奉他的君主;②代詞,指代
"文章的",譯: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
的。③連詞,表目的,來,用來,譯:用這些來諷刺楚國當時的政事;④
連詞,相當于"而",從而,表結果,譯:從而超脫于塵埃之外。
(3)從文中來看,這句話源自段末,句意是"我們推論他的這種志
趣,即使同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按照篩選"由近及遠"的原則可以找
到前面"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
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這句話,理解其意思,"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
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超脫于塵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
個潔白干凈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此志應指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由
此可以選出答案。
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段一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
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譽,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
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
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p>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
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
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
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取材于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文段二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
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
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
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
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
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
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
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取材于司馬遷《報任安書》)
(1)下列對句中劃線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屈平醫(yī)王聽之不聰也疾:痛心
②讒人間之,可謂窮矣窮:貧窮
③麾不畢見靡:沒有
④不獲世之遨垢滋:滋潤
⑤置其成敗興壞之理稽:考察
⑥草創(chuàng)未菰就:完成
A.①⑥B.②④C.②⑤D.③⑥
(2)下列各組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______
A.邪曲之害公也近自托于無能三辭
B.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
C.悲戛志傳之要人
D.想見其次人然此可過智者道
(3)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______
A.方正之不容也B.信而見疑C.蟬蛻于濁穢D.雖萬被戮
(4)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
A.讒諂之蔽明也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懷王
B.舉類邇而見義遠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從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濁水之中
D.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想探求天道與人事的關系,通
曉古今變化的規(guī)律
(5)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離騷》諷諫了當時的政事,闡明了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
B.司馬遷讀《服鳥賦》,因不能與屈原同生共死而悵然若失。
C.《史記》記載從黃帝至當時的歷史,探求成敗興衰的規(guī)律。
D.司馬遷希望完成《史記》并傳于后世,即使受辱也不后悔。
(6)屈原作《離騷》與司馬遷著《史記》的原因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
概括,并根據(jù)文段內容作分析。
【答案】
(1)B(2)B(3)C(4)C(5)B(6)都處于極度困厄之中,都為了抒發(fā)內心的憂
愁憤懣
【解析】(1)②"窮:貧窮"錯誤。"讒人間之,可謂窮矣"意思是:
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窮",處境困窘。④"滋:
滋潤"錯誤。"不獲世之滋垢"意思是:不沾染世俗的污垢。"滋",污
垢。故選B。
(2)A.第一個"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第二
個"之",結構助詞,的。B.兩個"以",都是表目的的連詞,來,用
來。C.第一個"其",代詞,代指屈原;第二個"其",代詞,指這,
這個。D.第一個"為",動詞,做;第二個"為",介詞,與"道"連
用,意思是"對……說"。故選B。
(3)A.被動句,語意被動。譯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
B.被動句,"見"表被動。譯文:誠信而被懷疑。C.狀語后置句,正常
語序是"蟬于濁穢蛻"。譯文:像蟬從污穢中脫殼那樣。D.被動句,"被",
表被動。譯文:即使一萬次被殺戮。故選C。
(4)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從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濁水之中"錯
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意思是: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疏",
動詞,疏遠,遠離;"濯淖",污濁。
(5)B,"因不能與屈原同生共死而悵然若失"錯誤。原文為"讀《服
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馬遷讀《服鳥賦》,是因
為文中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感到悵然若失。
(6)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
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來者"可知,屈平與司馬遷都處于極度困厄之中,都為了抒
發(fā)內心的憂愁憤懣。
。參考譯文:二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
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
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
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
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泰國,寫出《說難》、
《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抒發(fā)憤慨而寫作的。這些人
都是(因為)感情有壓抑郁結不解的地方,不能實現(xiàn)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
的事跡,讓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
腳,終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隱著書立說來抒發(fā)他們的怨憤,想到活下來
從事著作來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
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真實性,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
理,上自黃帝,下至于當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
世家,七十篇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
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的言論。剛開始草創(chuàng)還沒有成書,恰
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殘酷的刑罰也沒
有怨怒之色。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
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讓它廣傳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償了以前所
受的侮辱,即使一萬次被殺戮,難道會后悔嗎?然而,這些只能向有見識
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屈原列傳
《史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
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
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
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
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
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
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上稱帝售,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
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
類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
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下列語句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于治亂,姆于辭令嫻:擅長。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遠離。
D.明道德之廣崇明:光明。
2.下列語句加線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明道德皂廣崇②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三
B.①故憂愁幽思畫作《離騷》②信而見疑,忠直被謗
C.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②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D.①過楚懷王左徒②懷王使屈原造過憲令
3.下列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都是屈原寫作《離騷》的原因的一項
是()
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
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④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
⑥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當時朝廷內部邪惡不正的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派的
人不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憂愁深思,作了《離騷》。
B.屈原在楚懷王面前稱頌遠古的帝譽、稱道近古的齊桓公,稱述中
古的商湯、周武王,目的是諷剌楚國當世沒有賢君。
C.屈原文筆簡約,言辭含蓄,志趣高潔,品行端正,這些都表現(xiàn)在
他的《離騷》當中,文如其人,志潔行廉是文約辭微的基礎。
D.屈平正道直行,竭盡忠心和智慧來侍奉君王,卻遭到小人離間,
處境艱難,怨恨遂生;這是他寫作《離騷》的內在原因。
5.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答案】
1.D
2.C
3.A
4.B
5.(1)大王讓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頒
布后,屈原總要夸耀自己的功勞。
(2)他的志向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為
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茍且取容
六、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8小題,26分)
屈平醫(yī)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o"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變
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善,下道至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笠
邕,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
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節(jié)選自《史地?屈原賈生列傳》)
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屈平醫(yī)王聽之不聰也疾:痛心
B.讒人間之,可謂宏矣窮:貧困
C.《國風》好色而不遙,淫:過度
D.治亂之條量條貫:條理
2.下列句子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A.其行廉,故死而不容B."離騷”者,猶離憂也
C.為降虜于蠻夷D.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邪曲三害公也人皆有不忍人三心
B.嚼然泥畫不滓者也舉世混濁畫我獨清
C.且稱文小而其指極大爾篡無忘乃父之志
D.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不賂者以賂者喪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史記》是紀傳體通史,它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太初年間,以列
傳篇目最多。
B.《國風》出自《詩經》,多是民間詩歌,大部分作品是當時勞動人
民的集體創(chuàng)作。
C.齊桓是指春秋時期五霸之首的齊桓公,與選文中提及的帝善、湯、
武都是明君。
D.《離騷》表達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愛國之情,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
詩歌的先河。
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答案】
(1)B
(2)A
(3)B
(4)D
(5)他的文句雖寫的是細小事物,而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所舉
的雖然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義卻極其深遠。
【解析】(1)B.窮:困窘。譯文:但是卻受到小人挑撥離間,其處
境可以說是極端困窘了。
故選:Bo
(2)例句是一個被動句,標志是"見"。譯文:因誠心為國而被君
王懷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誹謗,怎能沒有悲憤之情呢?
A.被動句,沒有標志。譯文: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對自己
的要求。
B.判斷句,標志是"……者....也”。譯文:所謂"離騷",就是遭
遇憂患之意。
C.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于蠻夷為降虜"。譯文:在異族那
里做投降的奴隸。
D.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于事敏而于言慎"。譯文:對工作
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
故選:A。
(3)A.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助詞,的。譯文:邪惡之徒傷害公道/人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
的心。
B.而:都是連詞,表轉折,但。譯文:不被世俗的混濁所玷污,清白
高潔,出污泥而不染/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
C.其:代詞,他的;助詞,表祈使語氣,一定。譯文:他的文句雖寫
的是細小事物,而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
志向。
D.以:連詞,表目的,來;連詞,因為。譯文:對君王一片忠心,竭
盡才智,但是卻受到小人挑撥離間/沒有賄賂土地給秦國的人,因為賄賂
土地給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已經滅亡了。
故選:Bo
(4)D.”《離騷》表達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愛國之情,開創(chuàng)了我國
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先河"表述錯誤。開創(chuàng)的是浪漫主義先河而不是現(xiàn)實主義
先河。
故選:D。
(5)"指",旨趣;"邇",近。譯文:他的文句雖寫的是細小事
物,而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所舉的雖然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而所寄
托的意義卻極其深遠。
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
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
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日:”王使屈平為令,
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
平。
屈平既紳,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奏,
厚市委質事楚,曰:"奏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
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
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
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電,遂
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
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
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
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
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
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國,
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
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泰而不
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
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
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準確的一項是
A.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
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君W身客死于泰/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
也
B.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
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
也
C.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
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
也
D.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
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
也
[2]對文中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A.屈原姓羋,與楚懷王同姓,姓是區(qū)別血緣的,是源于同一父性始
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始祖的符號。
B.楚懷王是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
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
C.張儀,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首創(chuàng)"連橫"
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泰。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
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泰國。
D.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fā)號
施令的最高官,相當于宰相。后來泛稱縣、府等地方行政長官。
[3]下列關于原文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張儀主動請求前往楚國,并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懷王的寵妃鄭袖,
讓她在懷王面前編造騙人的假話。
B.懷王決定放走張儀,在朝廷做官的屈原勸諫懷王,懷王后悔了,
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C.張儀欺騙楚國使者泰國允許割讓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懷
王很生氣,便大規(guī)模調動軍隊去打秦國。
D.秦昭王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見,懷王不聽屈原進諫,而聽從
子蘭建議去到秦國,卻被截斷了歸楚的后路,最終死在秦國并埋葬在那里。
【小題4】翻譯文中下面的句子。
(1)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2)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
竟為秦所滅。
答案解析
[1]B[2]A[3]C[4](1)于是他讒毀屈原說:"大王讓屈原
起草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
認為:’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2)
楚國人全抱怨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去秦國卻未回來;這之后楚國一天
天削弱,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所滅亡。
八、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
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歹[J,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
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
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
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28807.3-2025軌道交通機車車輛和列車檢測系統(tǒng)的兼容性第3部分:與計軸器的兼容性
- 個人購銷農機合同范本
- 辦證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年黑龍江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題目
- 2025年固原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試題
- 農業(yè)招標合同范本
- 供水項目施工合同范本
- 分級銷售合同范本
- 做布料生意合同范本
- 辦公花卉采購合同范本
- 休學復學申請書
- 瓷磚鋪貼勞務承包協(xié)議書
- 2025年四川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新建污水處理廠工程EPC總承包投標方案(技術標)
- 山東省德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生物試題(有答案)
- 《宏觀經濟管理研究》課件
- 本人報廢車輛委托書
- 雙減政策與五項管理解讀
- 2025年道德與法治小學六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過橋資金操作流程
- 2025年安徽合肥市公安局經開分局輔警招聘58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