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定位與司法適用_第1頁
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定位與司法適用_第2頁
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定位與司法適用_第3頁
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定位與司法適用_第4頁
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定位與司法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定位與司法適用關鍵詞:被害人承諾正當行為自由決定權法益內(nèi)容提要。我國《刑法》中所規(guī)定的正當行為僅包括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兩種情形,立法者并未將被害人承諾列入其中,所以,被害人承諾在理論上被視為是一種超法規(guī)的正當化事由。經(jīng)由被害人同意的行為排除犯罪的理論基礎在于被害人的自由決定權和刑法的謙抑性。當然,司法實踐中,并非所有經(jīng)被害人承諾的行為均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只有同時具備主體、主觀、法益、時間和目的等要件的承諾才可以排除其社會危害性而不被認為是犯罪?,F(xiàn)代各國刑法理論通常將經(jīng)被害人承諾的行為作為犯罪阻卻事由來對待。有的國家或地區(qū)對被害人承諾在刑事立法作了明確規(guī)定,將其作為法定的正當化事由,如意大利、韓國、中國澳門等;但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刑法典中,對此問題并未予以明文規(guī)定,而是在理論上將其作為超法規(guī)的違法阻卻事由加以探討。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的正當行為僅包括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對于經(jīng)被害人承諾的行為未作任何規(guī)定,理論上只是將其作為除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以外的其他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之一予以論述。①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刑法理論界對被害人承諾這項理論的關注不多,理論研究也不夠深入,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對被害人承諾尚未形成系統(tǒng)認識,故有必要對被害人承諾理論進行探究,以便從理論上回答和厘清該行為的本質以及其排除犯罪性的根據(jù)。一、被害人承諾的理論基礎被害人承諾的本質實際上是其排除犯罪性的正當化根據(jù)問題,即為什么存在被害人承諾時,就不成立犯罪。對該問題的回答,涉及到對刑法的價值取向、刑法的機能的理解。筆者認為,被害人承諾在一定限度內(nèi)阻卻行為的違法性,其基礎在于刑法的謙抑性以及刑法對自由的保護。(一)刑法對自由的保護個人自由的刑法保護是被害人承諾排除犯罪性的重要理論基礎。自由乃是“每個人據(jù)其人性所擁有的一個惟一的和原始的權利?!雹谒?,“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③刑法介入、干預社會生活,應以維護和擴大自由為目的,而不應過多地干預社會。在確立刑法的調(diào)整范圍時,應最大限度地給社會和個人留出自由空間,以保證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發(fā)揮,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所以當公民自主決定選擇何種價值時,只要在合理范圍內(nèi)就應得到滿足。在如今重視保護公民自由的法律價值體系內(nèi),法律應當確保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判斷所行使的自由和自主權,即充分確?!白月尚栽怼钡倪\用。一直以來,立法者都著重強調(diào)懲罰犯罪,保護國家利益,被害人的許多重要權利被限制或剝奪,這其實是國家本位觀視角下對刑法機能的偏解,事實上,保護自由(這里的自由既包括犯罪人的自由,又包括無辜者自由,當然還包括被害人的自由)與維護社會一樣,也是現(xiàn)代刑法的一項基本機能,而且該項機能的地位日益凸顯,因為刑法不僅是“犯罪人的大憲章”,也是所有“善良人大憲章”。所以,在公民享有的各種權利中,公民的自主決定權已經(jīng)具有越來越高的價值地位,這體現(xiàn)了在現(xiàn)代社會,公民自主活動空間的增大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從一定意義上說,公民自主決定權的行使相當于加強了國家利益與被害人利益的協(xié)調(diào)。因為與自損行為一樣,被害人承諾的行為體現(xiàn)了自由的價值,是對被害人權利的尊重,在同意行為并未直接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如果法律對其予以禁止,無疑是對被害人自由的犧牲與剝奪,這樣做是不具有合理性的。個人自由的不受妨礙的行使,在自由法制國家被視為社會價值,這一法律的社會價值遠遠優(yōu)越于為了保護被害人已經(jīng)放棄了法律保護所不能帶來的利益損害和國家對公民自由權的干涉。相對于公共利益而言,此等社會價值應當放在維護法益上來衡量。事實上,得到被害人同意而實施的行為是出于對被害人的權利和自由的尊重,其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主要通過對犯罪客體的侵犯表現(xiàn)出來,而犯罪客體則是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被害人作為社會關系的主體,他有權決定社會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終結,從這個意義上說,被害人同意是主體自由行使權利的行為。被害人既然放棄了刑法對于其利益的保護,則與此相關的法律秩序也就無須保護,國家也就沒有必要用法律加以干涉。如在得到物主的承諾而將其物品加以毀壞的情形中,具體的物品即行為客體雖然被毀壞了,但是,不存在對物主所有權的侵害,而是幫物主行使了其自由處分物品的權利。(二)刑法的謙抑性謙抑顧名思義,即為謙和抑制謹慎。即凡是適用較輕的判裁方法(諸如道德的、民事的、行政的等手段)足以制止某種危害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規(guī)定和適用刑罰這一最重的制裁方法。④刑法的謙抑性之所以得到確立有其深刻而復雜的基礎:(1)國家創(chuàng)制、適用和執(zhí)行刑法可以獲得一定的刑法效益,但必須為此支付一定的刑法代價和成本,而且是一種很高的成本,然而,國家的司法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2)對犯罪而言,刑法是一種有力的遏制手段,但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手段,因為要消滅犯罪就必須消滅犯罪產(chǎn)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刑法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強制手段,容易對個人的自由、安全構成專斷與干預,其適用存在著明顯的負價值。因此,最荒謬的莫過于把動用刑法看成是社會進步的源泉,“真正的政治家會竭力把動用刑法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nèi)并不斷尋求減少它的機會,而不是增加功用刑法的機會并把它當作挽救一切道德敗壞的藥方”⑤(3)在現(xiàn)代二元社會結構中,由于市民社會的崛起與現(xiàn)實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治國家的權力,從而也就標定、圈限了刑法的調(diào)整范圍,刑法由一元化社會結構中無所不及的擴張,嬗變?yōu)閺乃椒I域中清除出來后的收縮:局限于調(diào)整公共關系,并成為與私法相對立的公法的組成部分。因此,謙抑性是現(xiàn)代刑法追求的價值目的,也是法治社會的刑法應有的價值意蘊。故刑法之界限應該是內(nèi)斂的,而不是外張的,刑法應該是國家為保護法益與維持秩序的最后手段,應該為社會的其他措施留置最大限度的空間。被害人承諾意味著被害人對自己有權支配和處分的利益自動放棄了刑法保護??梢姡缓θ顺兄Z實際上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被害人自由決定權的行使;二是對刑法保護的法益的放棄。就被害人自由決定權的行使而言,這種社會關系僅僅關系到被害人本人,與其它主體的權利、利益無關,是行使自身權利。對刑法保護的法益的放棄而言,由于這部分權利只涉及到被害人自身,其放棄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其他法益沒有侵害或威脅,因而被害人對該部分法益的放棄并未造成刑法上的不利益,對法益整體而言,也未造成損失。所以對被害人承諾行為的承認和肯定,正是刑法補充性、最后性、寬容性的體現(xiàn),否則,便是對刑法謙抑性品格的違背。二、被害人承諾的構成要件雖然有“得到承諾的行為不違法”這一古老的羅馬法法諺,但刑法的公法性又決定了并非所有經(jīng)被害人承諾的行為都可以成為正當化事由,因此,該格言的適用有其條件限制。對于被害人承諾行為,要成為刑法中的阻卻犯罪事由,應當具備一定的構成要件:(一)主體要件承諾的主體要有承諾能力。所謂承諾能力,即能夠理解承諾的內(nèi)容和意義,并做出承諾的能力。“為了做出一個有約束的承諾,一個人必須是完全有意識的,處在一種理性的心靈狀態(tài)中,知道起作用的語詞的意義及其在允許中的用法等等?!雹抟虼耍J定某一被害人的承諾有效,做出承諾的主體必須是能夠處分自己權益的行為能力人,具有一定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意思和意志做出有效的承諾。實踐中判斷被害人有無承諾能力的關鍵在于,被害人達到一定年齡,且智力的成熟程度和精神狀態(tài)能夠使其對于自己的法益遭受他人行為侵害的性質、效果及其影響有著清晰的認識和判斷。至于如何具體界定行為人的年齡和心智是否達到該判斷標準,筆者認為可以參照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故當被害人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時,通??烧J為其無法做出有效的意思表示,其同意是無效的。(二)主觀要件被害人承諾的主觀要件包括兩個方面。被害人作出承諾時的主觀要件和行為人行為時的主觀要件。1.被害人承諾時的主觀要件。被害人作出的承諾必須是自愿的、真實的,即承諾是被害人內(nèi)心的真實意思表達,不存在意思缺陷。如果被害人的承諾存在著“意思缺陷”或重大意思瑕疵,則均非刑法上的有效承諾。因為在此情況下,同意不是被害人自我決定權的反映,而是自我決定權的錯誤行使。2.行為人方面的主觀要件。行為人只有對被害人作出的承諾有明確的認識,才能使其侵害行為建立在被害人同意的基礎之上,從而為其正當性確立根據(jù)。因此,要使被害人的承諾成為正當化事由,不僅需要被害人自愿、真實的承諾,還需要行為人必須認識到被害人的承諾。在因果關系上侵害行為的發(fā)生必須是侵害人對被害人同意之意思表示的認識結果,是根據(jù)同意而實施的。如果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被害人的同意,即被害人同意與其侵害行為沒有因果關系,則行為人在主觀上就不具有基于被害人同意而侵害的意圖,而是出于損害被害人權益的主觀心理,這完全符合犯罪的主觀要件,應以犯罪論處。如果被害人沒有作出承諾,但行為人出于錯誤的認識,認為被害人已經(jīng)作出了可以損害其權益的承諾,因此而實施損害被害人權益的行為,這時應按照認識錯誤的原則來處理,即可將其認定為過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三)法益要件在刑法理論上,法益可分為個人法益和超個人法益。被害人的承諾只能針對其有權處分的利益即個人法益,對于關系國家、社會等國家法益、社會法益的,個人無權處分。不過,鑒于這些犯罪是在被害人的承諾之下進行的,可以考慮減輕其責任。雖然刑法基于個人自主權,賦予了被害人能夠對自己的個人法益作出承諾,進而排除犯罪,但并不是所有的個人法益都可以成為被害人承諾的對象,在個人法益中,只有被害人對該法益具有處分權時才能阻卻犯罪。一般認為,被害人原則上對于其除生命、(部分)健康以外的其他個人法益具有承諾權,這里的其他個人法益包括:人身自由權、性自由權、財產(chǎn)權、名譽權、人格權等等,基于被害人承諾而實施的侵害上述法益的行為一般就可以認為是刑法中的一個正當化行為。如我國《刑法》中的強奸罪以“違背婦女意志”為其重要特征,如果該行為得到了婦女的同意,也就不符合該罪的要件,從而不成立犯罪。(四)方式和時間要件筆者主張,被害人承諾必須以明確的意思表示出來,但承諾的具體表達方式并不一定為明示,也可以為默示;既可以用語言、書面表達,也可以通過行為,只要“能夠明確地從外部予以認識”即可。被害人的有效承諾只能發(fā)生在行為之前或行為時,且行為前所作的承諾要在行為時沒有被撤銷,方可使該承諾有效。行為人的行為不因被害人事后的同意而改變性質,構成犯罪的仍應負刑事責任,故事后承諾是一種寬恕行為,原則上不能阻卻行為人的行為成立犯罪,原因是行為后法益已遭侵害,行為已經(jīng)構成犯罪,而且刑事訴訟是國家行為,提起訴訟屬于公權,被害人不能對公權作出退步,進而干涉,如果行為人在犯罪行為實施之后尚未完成之前,被害人才作出承諾的,可成立犯罪未遂;如果被害人在行為前作出過幾次承諾的,以最后一次承諾為準;事前作出承諾,行為時又改變主意,撤銷承諾的,若行為人仍堅持進行侵害行為,則應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五)目的要件德、日刑法學者一般認為,基于承諾的行為,承諾的內(nèi)容須不違反公序良俗或具有社會的相當性。我國刑法學界大多將該條件表述為“被害人的承諾不能有不當目的或動機,不能危害社會?!雹摺氨缓θ顺兄Z主觀上必須是為了追求有益于社會的目的?!雹嗫梢钥闯?,我國刑法學界將被害人承諾行為的目的歸結為社會公共利益,但是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踐中,已婚婦女與他人通奸,同意他人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這種經(jīng)被害人承諾的行為顯然不能說是有利于社會的。可見,承諾的目的或動機是否正當并不重要,承諾的動機并不影響承諾行為的違法性。因為刑法中的正當行為之所以正當,并非由于它們都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除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有益于社會從而為法律所允許的正當行為之外,實際上還存在著其它并非對社會有益,但基于對人性弱點的寬容這一現(xiàn)代刑法的價值理念,需要在刑法上予以放任的正當化行為,基于被害人承諾的行為即是其中之一種。比較來說,筆者更贊同“行為未被刑事法律所禁止”這一觀點,即考察承諾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關鍵在于該行為是否被刑事法律所明確予以禁止,而不在于承諾是否出于“正當?shù)哪康摹!比?、結語基于被害人承諾的行為往往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的形式要件,如果法律沒有明文將其規(guī)定為正當事由之一種,許多情況下,容易造成冤假錯案。事實上,刑法作為保護法益的一種最后手段,保障個人自由與安全是其重要的價值目標,而非處處介入、干預或侵犯個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