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民版歷史一輪學案第32講百家爭鳴_第1頁
高三人民版歷史一輪學案第32講百家爭鳴_第2頁
高三人民版歷史一輪學案第32講百家爭鳴_第3頁
高三人民版歷史一輪學案第32講百家爭鳴_第4頁
高三人民版歷史一輪學案第32講百家爭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古代科技文化第32講百家爭鳴一、孔子和早期儒學1.社會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發(fā)生了劇烈變化。(1)政治: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士階層活躍。(2)經(jīng)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3)文化:學術下移,私學興起。2.基本主張(1)孔子①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推行“德治”;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②教育思想:創(chuàng)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③編訂典籍:整理“六經(jīng)”,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2)孟子①發(fā)揮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②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3)荀子①天人關系上,強調“天行有?!保岢觥爸铺烀弥?。②深入討論儒家“禮”的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二、其他主要學派學派代表主要內容歷史影響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莊子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續(xù)表學派代表主要內容歷史影響法家李悝“盡地力之教”;嚴刑峻法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漢代以來,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商鞅獎勵耕戰(zhàn);加強中央集權韓非子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事異則備變”墨家墨子“兼相愛、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等主張;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的貢獻大漢代以來,墨家學派逐漸湮沒失傳[構圖解史]“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名師點睛]“爭鳴”意指各學派根據(jù)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理解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本質是尋求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途徑。[構圖解史]孔子的思想體系信息提?。骸叭省笔强鬃铀枷塍w系的核心。圖中既有通過“中庸”和“禮”實現(xiàn)“仁”,又有“仁”的外在體現(xiàn)。[易混辨析]孟子“仁政”思想與孔子“仁”思想的區(qū)別1.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愛人”。2.孟子從孔子的“仁”出發(fā),把它擴充發(fā)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名師點睛]“性善論”強調擴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惡論”強調用禮樂規(guī)范自己,通過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實本質是一致的,都從道德的角度引導人們向善。[易錯易混]孟子的“民本”思想與現(xiàn)代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孟子的思想對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而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策略。[關鍵點撥]“無為而治”強調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知識關聯(lián)]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體現(xiàn)了“儒道爭鋒”。[易錯辨析]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二者的范圍不同,儒家的仁愛范圍狹窄,且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仍然講究階級性;墨家的“兼愛”具有廣泛性,不分等級貴賤。前者代表了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圖示構史]諸子百家的歷史地位信息提?。褐T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策略。[知識拓展]戰(zhàn)國后期,“百家爭鳴”轉入了總結階段。戰(zhàn)國末年的《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將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這一方面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由封建割據(jù)走向全國統(tǒng)一趨勢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種反映。一、新教材新增知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百家爭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二、新史學最新視野商周文明對儒家思想形成的影響1.商湯“德政”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商湯以仁德治國,他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chǎn),安撫民心,任用賢臣。“網(wǎng)開三面”的歷史典故反映了商湯仁德治國的思想。這成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歷史淵源。2.周代天命觀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無常,惟德是親”。統(tǒng)治者只要有使民歸順的“德”,就會“天命”所歸,若要天命長久,就應“敬德保民、明德慎罰”。這就是周代的天命觀,成為儒家民本思想的淵源。主題一“異彩紛呈”的先秦諸子思想一、“時空觀念”下的“歷史概念”王道、帝道與霸道(1)“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強調道德教化,實行仁政,帶有民本色彩。當國家穩(wěn)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國,即所謂“王道”。(2)“帝道”: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要順應時勢和民心,休養(yǎng)生息,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道家的“無為”政治即所謂“帝道”。(3)“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強調嚴刑峻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即所謂“霸道”。[針對訓練]有學者指出,法家所主張的富國強兵的“霸道”,絕非漠視“順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過“政、令、刑、賞”有效地將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為統(tǒng)一的“政治意志”。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B.“順乎民情”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眾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實現(xiàn)富國強兵解析:材料認為法家思想有利于將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為統(tǒng)一的“政治意志”,故A項正確;“順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張“霸道”,故B項錯誤;法家措施旨在統(tǒng)一,保障民眾生活只是手段,故C項錯誤;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項錯誤。答案:A二、“歷史解釋”下的“認知深化”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點及相互關系儒家法家道家特點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禮治,強調道德感化。當國家趨于穩(wěn)定、步入正軌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法家主張嚴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在動蕩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實現(xiàn)國家大一統(tǒng)。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道家提倡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大動蕩后,與民休息,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宜用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關系(1)儒、法、道三家有互補性,在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融合的趨勢。戰(zhàn)國時期荀子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漢代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法家思想為輔,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奠定了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基本格局(2)儒、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三、“唯物史觀”下的“歷史解釋”諸子百家思想主張各自體現(xiàn)的時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時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但在奴隸制瓦解的時代,其思想未被重視。②戰(zhàn)國時期,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以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在當時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封建制度確立時期,不能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只是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①春秋時期,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說明老子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②戰(zhàn)國時期,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消極思想。道家的消極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不適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產(chǎn)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小生產(chǎn)者經(jīng)濟實力增強,要求平等,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墨家的主張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戰(zhàn)國時期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權”“法治”思想,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迫切愿望,符合統(tǒng)治者富國強兵的要求,為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受到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推崇。四、“史料實證”下的“問題意識”【獲取史料信息】——先秦諸子的思想主張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認為;“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薄耙暼酥畤粢暺鋰暼酥胰粢暺浼?,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笔妨隙寮也┒岩瑒诙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家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jié)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幾运抉R談《論六家要旨》要求:(1)史料一中三段史料分別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法、墨三家怎樣的思想主張?(2)史料二中司馬談是怎樣評價儒、墨、法三家思想的?試答:答案:(1)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2)評價:儒家思想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秩序;墨家思想有利于“強本節(jié)用”;法家思想有利于“正君臣上下”。【運用史料論證問題】——法家思想適應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史料韓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謂“事最適者”,就是適合時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專制服務,其核心就是通過立法令、行法令,達到“尊公廢私”,而所謂“公”,實際上就是帝王。法律為君主所設,其基本原則當然要體現(xiàn)君主利益而廢止臣民的私利,實現(xiàn)“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國家體制。因此,法律對于官員來說就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這實際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舉一動必須絕對符合法律的要求。當然,韓非子還認識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讓他們不敢說,不敢做,而且應該“禁其心”,從內心懼怕法律,不敢違法?!R娟《淺析韓非子的“法”》要求:分析史料,論證法家思想最適合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要。試答:答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盛行;諸侯國要想存立,就必須加強集權,改革圖強。韓非子主張法律為君主服務、限制臣民的私利,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追捧。五、“家國情懷”下的“歷史擔當”家國情懷——諸子百家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變法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主題二“國學初露”——先秦儒學的形成一、“時空觀念”下的“歷史概念”周孔之道周公,名旦,姬姓,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先驅,被后世尊為“元圣”。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鬃右灾芄聵I(yè)的繼任者自居,終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復“周禮”,主張“克己復禮”。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tǒng)治者和學者視為圣人,人們常以周孔并稱,故有“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的說法。[針對訓練](2020·河南洛陽質檢B卷)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認為:“中國文化以周孔為根種其因,至秦漢收其果,幾于有一成不變之觀?!睂Υ死斫庹_的是()A.儒家傳統(tǒng)道德一脈相承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漢C.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成不變D.中國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解析:“中國文化以周孔為根種其因”說明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至秦漢收其果,幾于有一成不變之觀”說明儒家傳統(tǒng)道德一脈相承,故A項正確;儒家思想在秦漢收其果,并不是止步于秦漢,故B項錯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是不斷演變,故C項錯誤;中國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說法不正確,材料也并未體現(xiàn),故D項錯誤。答案:A二、“歷史解釋”下的“認知深化”認識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fā)展的關心。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性和永恒的價值。(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勸說統(tǒng)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削他們;總結戰(zhàn)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在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fā)展。(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他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系上,荀子提出“君舟民水”思想,對后世政治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為后來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xiàn)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三、“唯物史觀”下的“歷史解釋”先秦儒學折射出的社會特征政治特征重視傳統(tǒng)、注重繼承;政治和倫理相結合;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德治”,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強調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對人進行引導的禮治而不是對人實施純粹強制的法治;和貴中庸;在天與人的關系上重于人事,虛于天命倫理特征強調“仁”和“禮”,“仁”是思想的內核。“仁”是主觀道德修養(yǎng),“禮”是客觀制度規(guī)范經(jīng)濟特征認為人民的貧富與國家的治亂安危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提倡對財富欲望加以節(jié)制,要重義輕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他創(chuàng)辦私學,開創(chuàng)了平民能夠接受教育的新時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視“禮”“義”“信”等,還注重培養(yǎng)為政治國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tǒng)一四、“史料實證”下的“問題意識”【獲取史料信息】——孔子儒學思想的特點及評價史料一“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史料二“孔夫子不做受神啟者,也不做先知,他是傳授古代法律的賢明官員……他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既不談奇跡,也不涉及玄虛,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信奉儒學的中國人沒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薄鼱柼┦妨先厥蓟时瓤鬃觽ゴ蟮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講空話的。儒家滿口仁義道德……單就這獨霸中國,使我們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隸,也是不能不反對孔子的。——毛澤東要求:從以上三則史料中分別找出三人對孔子的道德觀與法治觀的闡釋。試答:答案:孔子的道德觀: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統(tǒng)治者的道德是引導百姓道德的風向標;伏爾泰認為孔子的道德是純粹的道德,沒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順應自然;毛澤東認為孔子倡導的道德具有虛偽性??鬃拥姆ㄖ斡^:孔子認為執(zhí)法要得當,刑罰不當百姓就會手足無措;伏爾泰認為孔子對古代法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澤東認為孔子不重視法律,忽視法律的作用?!具\用史料說明問題】——孟子的民本思想史料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芬螅焊鶕?jù)史料說明孟子的思想具有民本色彩。試答:答案:孟子主張給予百姓一定生產(chǎn)生活資料以滿足基本溫飽,進而鞏固統(tǒng)治基礎。全國卷全國Ⅰ2018·T24;2015·T40在高考中,本講是考查頻率較高的區(qū)域,題型有選擇題和材料題,內容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訴求)及通過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考查文明的傳承。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來看,“百家爭鳴”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需重點關注。全國Ⅱ2015·T24;2015·T40全國Ⅲ—地方卷山東2020·T1;江蘇2020·T2[感悟真題——明確命題方向]1.命題點:墨家學派成就(2018·高考全國卷Ⅰ)《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D.體現(xiàn)了貴族階層的旨趣解析:《墨子》中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的記載或論述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故選C項。答案:C2.命題點:古代儒家學者的政治理想(2015·高考全國卷Ⅱ)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統(tǒng)治者對待百姓要實行仁政,不可過度威逼百姓,以達到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項符合題意;儒家思想在漢代經(jīng)過改造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所以A項錯誤;儒家主張逐步改良政治,B項錯誤;儒學以維護等級秩序為目標,D項錯誤。答案:C3.命題點:戰(zhàn)國時期的義利觀(2020·高考山東卷)戰(zhàn)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C.統(tǒng)治階層的行為規(guī)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解析:D對,孟子強調“義”對穩(wěn)定社會上下秩序的作用,韓非子強調“義”是維持君臣關系秩序的重要內容,因此他們強調的“義”是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A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于秦朝,與材料時間不符;B錯,材料體現(xiàn)的是“義”對維護等級秩序的作用,“衡量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沒有揭示出“義”的實質;C錯,“義”不僅用來規(guī)范統(tǒng)治階層,也涉及被統(tǒng)治階層。答案:D4.命題點:墨子的思想(2020·高考江蘇卷)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zhàn)爭需要解析:B對,根據(jù)材料“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出墨子強調百姓利益,墨家學派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A錯,材料只是提到古代圣王之所以得天下是因為注重老百姓的利益,并不是主張恢復前代禮樂制度;C錯,材料只是主張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應該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并未強調社會等級和諧;D錯,材料中的主張不能適應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且墨子主張“非攻”,反對不義戰(zhàn)爭。答案:B5.命題點:孔子思想主張(2019·高考海南卷)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解析:據(jù)材料“君子喻于義”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強調道德,鄙視無道德的富貴,故選B項;材料主要論述道德不是等級,排除A項;孔子否定的是無道德的富貴不是認同貧富,排除C項;材料“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否定無道德的富貴而不是反對富裕,排除D項。答案:B[模擬精練——好題精練贏高考]1.(2020·高考全國卷Ⅱ“超級全能生”24省高三1月聯(lián)考)孟子曾對“伊尹以割烹要湯”“孔子于衛(wèi)主癰疽(人名),于齊主侍人瘠環(huán)(人名)”等說法進行分析考證,認為這都是謠傳而非真實的歷史,并列舉相關事例來說明這些傳言不可靠。這說明()A.孟子注重對史料的考證B.光鮮的事跡才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