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問題新探_第1頁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問題新探_第2頁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問題新探_第3頁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問題新探_第4頁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問題新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問題新探

是朝鮮民族的圣山,是“三八線”強調(diào)在雙方關(guān)系朝鮮被稱為“白頭山”。在朝鮮咸鏡道鏡城另有一座山被稱為“長白山”,我們暫且稱之為“鏡城長白山”(今稱冠帽峰)。多數(shù)韓國學(xué)者在研究中往往將此二山相混淆,所以有必要先闡明此“長白山(白頭山)”,非朝鮮境內(nèi)彼“長白山(鏡城境內(nèi))”。眾所周知,長白山不僅是滿清帝國的發(fā)祥圣地,也是象征朝鮮王朝肇興的圣山,特別是進入近代以后,隨著朝鮮國家主權(quán)地位的喪失,民族危機的降臨,這座山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成為象征朝鮮民族的圣山。1945年光復(fù)以后,半島又被割裂為南北兩個不同政體的國家,朝鮮民族遭遇了骨肉分離的慘痛的一幕,“三八線”以南的韓國人要登上長白山天池,必須繞道中國境內(nèi)方可登頂,這更加劇了半島南北分裂的現(xiàn)實無奈感。以往學(xué)界普遍認為半島先民對長白山的尊崇由來已久,但實際上,只是到了朝鮮王朝后期,特別是朝鮮英祖時期,長白山才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成為朝鮮王朝尊崇的對象。本文試以朝鮮王朝時代為主線,考察歷代的長白山認識,特別要考察其山川祀典,從而闡明長白山由北方一座默默無聞的山成為朝鮮王朝圣山的歷史過程。一、光宗紀期朝鮮王朝的興起朝鮮王朝初創(chuàng)時期,長白山?jīng)]有被列入國家正式的山川祀典中。太宗十四年(1414)八月,朝鮮禮曹上山川祀典之制,依照唐禮樂制和宋《文獻通考》,詳定境內(nèi)名山大川以及諸山川的等第,規(guī)定:岳海瀆為中祀,諸山川為小祀。其中,“岳”包括三角山(京城附近)、松岳山(開城)、智異山(全羅道)、鼻白山(咸鏡道),即四岳;“?!卑虾?、東海、西海,因為朝鮮三面臨海、北連陸地,所以在三面祭祀海神;“瀆”包括漢江、德津、熊津、伽耶津、鴨綠江、平壤江(大同江),即六瀆,以上岳海瀆為中祀。此外,境內(nèi)諸山川被列入小祀,包括:木覓山、五冠山、紺岳山、楊津、雞龍山、竹嶺山、主屹山、錦城山、雉岳山、義館嶺、德津、溟所牛耳山、長山串、阿斯津、松串、沸流水、清川江、九津溺水等。長白山既沒有列入中祀,也沒有列入小祀,它與京畿道的龍虎山、華岳,慶尚道晉州城隍一起,規(guī)定由地方官自行祭祀。1與之相比,鼻白山被定為北岳,顯然它作為朝鮮太祖李成桂的誕生地永興北面的一座鎮(zhèn)山得到了尊崇。世宗時期崇尚儒教,各種文物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備。世宗十九年(1437)三月,禮曹依據(jù)各道巡審別監(jiān)的啟本,詳定岳海瀆山川壇廟及神牌制度,鼻白山仍被列入中祀,而由所在官自行設(shè)祭的“顯德鎮(zhèn)白頭山”則遭到了削祀。當(dāng)時,壇位版上一個寫著“白頭山之神”,一個寫著“顯德鎮(zhèn)之神”。據(jù)記載,“顯德鎮(zhèn)白頭山”被削祀的理由為:“右白頭山非本國境內(nèi),顯德鎮(zhèn)在高麗時革罷,別無靈驗,請并削祀典。”2一白頭山是域外之山,不在朝鮮境內(nèi);二顯德鎮(zhèn)在高麗時已被革罷,所以沒有理由對不在本國境內(nèi)的山和不存在的鎮(zhèn)行祭,故遭到削祀。世宗時期,長白山被視為域外之山是當(dāng)然的,當(dāng)時長白山附近居住著許多被朝鮮稱為“野人”的女真部落,他們不時進攻朝鮮村落,朝鮮沿鴨綠江設(shè)置的四郡和沿圖們江設(shè)置的六鎮(zhèn),就是為了防備這些女真部落的侵襲。朝鮮王朝初期的近100年,一直不間斷地從南部遷徙居民到西北地區(qū)的平安、咸鏡和黃海道,以充實和鞏固邊疆。中宗時期(1507—1544)編纂的《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稱魚潤江(又稱西豆水、西北川,圖們江上游支流)、樸下川等為“豆?jié)M江外野人地面”,3表明長白山南的圖們江上游地區(qū)是女真人的家園?!冻r世宗實錄·地理志》是現(xiàn)存朝鮮王朝最早的地理志,仔細考察該地理志,可以發(fā)現(xiàn)咸吉道名山中沒有白頭山,主要包括以下三座:“名山曰鼻白山,在定平府西北百里許;白山在鏡城郡西;烏鴨山在安邊府東?!边@里的“白山”顯然指“鏡城長白山”,白頭山因是域外之山,所以沒有包括在咸吉道名山中。這一時期,朝鮮王朝的發(fā)祥地仍以太祖的誕生地永興為重,世宗十三年(1431)十月,曾為咸吉道都巡問使的柳思訥作“龍興歌”一篇,謳歌太祖的創(chuàng)業(yè)功德,他寫道:“山從長白山(鏡城長白山)來,水向龍興江流,山與水鐘秀儲祥,太祖大王乃生,源遠流長,德厚流光,奄有東方樂只,且傳祚無疆。”4永興境內(nèi)確有一條江叫做龍興江,此江原稱“和州江”,幫助太宗(1401—1418)發(fā)動第一次“王子之亂”奠定王業(yè)基礎(chǔ)的河山侖,改稱其為“龍興江”。這里的“長白山”,從永興的地理形勢分析,應(yīng)指永興北面的鏡城長白山,因為鏡城長白山是咸鏡道境內(nèi)最高的山,故有“山從長白山來,水向龍興江流……太祖大王乃生”這一贊美王朝發(fā)祥偉業(yè)的詩句。盡管如此,長白山(白頭山)作為東方最高山峰,朝鮮北部諸山自此起的地理認識很早就出現(xiàn)?!冻r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咸吉道四境,“東濱大海,南界鐵嶺,西接黃海、平安道,有峻嶺自白頭山起伏,南走鐵嶺,綿亙千余里,北連野人界面”。即峻嶺自白頭山起伏,南走1000余里直達鐵嶺,這是朝鮮對長白山山脈體系的最初認識。以后,這種意識越來越強,1667年(顯宗八年、康熙六年),副提學(xué)閔鼎重向國王報告北道形勝時指出:“白頭山一帶水,自三甲(三水、甲山)之后,西流乃為鴨江,其東者乃為豆?jié)M。白頭一支入我境,東走得長白山(鏡城),六鎮(zhèn)及鏡、明、吉,皆列在其下矣?!眹鯁?“然則白頭非我國地方乎?”閔鼎重回答:“此胡地也?!鳖I(lǐng)議政洪命夏補充道:“白頭在于胡地,而實我國山川之祖也?!?二、17天池南天池為朝鮮“特色權(quán)”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派烏喇總管穆克登調(diào)查中、朝之間的鴨綠江、圖們江邊界,特別是長白山一帶地形,目的是為了繪制清朝輿圖——《皇輿全覽圖》。此次查邊定界,將長白山拉入朝鮮人的視野中,這是朝鮮關(guān)注長白山的開始。穆克登查邊的消息傳來后,朝鮮急于謀求對策。鴨綠江、圖們江已經(jīng)成為兩國的自然邊界和彼此公認的邊界線。問題在于,兩江之間連陸地方何處是邊界,長白山以南地區(qū)自女真部落撤走100多年來,彼此界限不夠分明,因此當(dāng)朝鮮邊民進入長白山以南險川(劍川)、甫多會川之間居住和打獵時,對他們要不要以犯越罪處理,便成為朝鮮朝臣爭論的話題。6當(dāng)時朝鮮的鎮(zhèn)堡、把守均位于距離長白山五六日程的地方,那里才是朝鮮的實際控制線,但是朝鮮出于對清朝軍防的目的,視長白山為一座天然屏幛,故提出長白山天池以南為朝鮮界的定界目標。雖然一些臣下提出長白山天池“橫截做限”,即天池對半分,但是大多數(shù)臣下明白長白山天池對于清朝意味著什么,清朝之看重長白山,幾次欲派人探查,甚至派官祭祀此山,都因清朝出自長白山,視其為王朝發(fā)祥之地。所以,當(dāng)朝鮮譯官金指南面見穆克登時,未敢發(fā)以“天池橫截做限”,而是提出長白山“大池之南即我國界”。7定界結(jié)果,界碑立于長白山天池以南10余里的分水嶺上。8碑文記載:“大清烏喇總管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查,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為分水嶺上勒石為記。”此次定界再次確認中、朝兩國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事實,并且使以前模糊不清的長白山一帶邊界變得清晰,長白山天池作為清王朝發(fā)祥圣地歸入清朝,天池以南,更確切地說,界碑所立分水嶺以南劃歸朝鮮,朝鮮達到了預(yù)期的定界目標。從此,長白山成為中朝界山,它既是中國山也是朝鮮山,難怪當(dāng)朝鮮譯官要求得到“白山圖”時,穆克登非??犊乇硎?“大國山川不可畫給,而白山乃爾國也,何難畫給?”9這里的“白山”應(yīng)指長白山,即朝鮮所稱白頭山,簡稱“白山”。10不過,也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長白山南面的“小白山”的簡稱,故認為界碑是由朝鮮人由小白山頂挪到長白山天池南邊的。11此次定界,不僅確認中、朝兩國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事實,更使朝鮮獲得長白山這一天然屏帳的保護,獲得了領(lǐng)土上的安全感,特別是在長白山以南地區(qū)獲得了發(fā)展的空間。朝鮮西北居民源源不斷地移入這里開墾定居,圖們江上游的茂山土地肥沃,流民越聚越多,逐漸發(fā)展成為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展的北方雄邑。12光緒年間,中、朝兩國勘界(乙亥、丁酉)時,中方勘界人員發(fā)現(xiàn),茂山以北的西豆水(又稱魚潤江,圖們江上游支流)附近早已成為朝鮮人聚居地,“屋宇墳基均已年遠”;其北紅丹水(圖們江上游支流)與紅土山水(圖們江上游最北的支流)之間,“有舊居朝鮮民百余戶”,13顯然已逼近長白山天池附近。此次定界還為18世紀中后期朝鮮地圖制作開了一個先河。此前朝鮮地圖對于北部邊界線的標示相當(dāng)模糊和混亂,但此后,朝鮮地圖清晰地標出鴨綠江、圖們江和長白山天池,江北因是境外之地基本上不做任何標記,多數(shù)地圖還標出定界碑的位置,甚至標出連接界碑和圖們江正源的木柵和土墩??梢?此次定界使朝鮮人的邊界意識和疆域意識得到提高。三、關(guān)于祀典的討論朝鮮英祖時期(1724—1776)關(guān)注長白山緣于對北部關(guān)防的重視。英祖初年,“磴磴磯來侵說”和“寧古塔敗歸說”甚囂塵上,磴磴磯和寧古塔的確切位置引起國王濃厚的興趣,而臣下們在說明這兩個地方時,常常以長白山作為參照物,比如磴磴磯在“白頭山左”,14又如“寧古塔距白頭山,其間二千余里”。15英祖三十七年(1761)朝鮮展開了一場是否以長白山(白頭山)代替鼻白山的大辯論。最初由禮曹判書韓翼提起,以他為首的支持者的主張不外乎:其一,北道(咸鏡道)為王朝發(fā)祥之地,而長白山(白頭山)為北道山水的發(fā)源地。如他指出:“我國北路,若周之豳岐,漢之豐沛,列祖舊基,土人尚指某水某丘,列祖陵寢,皆奉北路,而一水一麓,無不發(fā)源于白頭。茲山實我朝炳靈發(fā)祥之地?!?6其二,長白山(白頭山)為朝鮮“諸山之祖宗”。17支持者們的建議正合英祖的心意,英祖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蕩平君主,他竭盡全力平衡老論、少論、南人等各派力量,以鞏固王權(quán)。而以朝鮮諸山之祖的白頭山定為北岳,比起鼻白山來其象征意義更大,有助于提高咸鏡道作為豐沛之鄉(xiāng)的地位和達到尊崇興王肇基之所的政治目的。但是,更多的臣下或回避或持反對意見。反對者的理由:一是白頭山“跨越胡界”,不便于登頂祭祀,“諸侯祭封內(nèi)山川”方合禮制。18二是反對創(chuàng)立祖宗朝所沒有的新禮制。如禮曹參判徐志修在分析白頭山漏于祀典的原因時指出:“祀典之定,六鎮(zhèn)之開拓,皆在世宗朝……其所見漏,又有禮意,而臣不敢臆對矣?!?9徐志修的表達相當(dāng)含糊,他認為世宗朝定山川祀典時,慶興等先祖肇基之地已在版圖內(nèi),卻定永興(太祖李成桂的誕生地)北面的鼻白山為北岳,肯定出于某種禮意,他不好擅自猜測。在近四個月的爭論期間,國王不但聽取中央官吏的意見,還向在外山林諸臣和儒臣征詢意見,但支持者寥寥無幾,最后國王只得作罷。18此次大辯論,雖然沒有達到以長白山(白頭山)代替鼻白山的目的,但是長白山作為東方最高山是朝鮮諸山之祖的宗山意識得到了加強,這為后來以長白山定為北岳打下輿論基礎(chǔ)。六年以后,即英祖四十三年(1767),議論再次展開,此時已升為左議政的韓翼再次推進此事,國王較前更加堅決。前述長白山“跨越胡界”而無法登頂祭祀的難題,很快通過望祀來解決。此時,已是英祖晚年,他成功地實行了蕩平政策,使王權(quán)得到強化,他似乎要完成一項未竟事業(yè),示意臣下親讀“龍飛御天歌”第一章“今我始祖,慶興是宅”,強調(diào)要盡追報之道。這一次同樣遇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如判府使徐志修認為:“我國朝發(fā)祥之地,蓋在慶興,而白頭山之于慶興,為四五百里之遠。揆以發(fā)祥毓慶之所在,或似有間。至于朝宗山之說,不見于經(jīng),又不見于正史,不過數(shù)家之論,恐非可據(jù)?!段宥Y儀》祀典之定,在于六鎮(zhèn)開拓之后,而北岳祀秩,在于鼻白,而不在于白頭者,似有意義。今若有所增減,則太常神室所奉山川位次,必有掣礙之端。”20徐志修反對的理由可概括為:一是白頭山離慶興發(fā)祥地距離太遠;二是白頭山為朝鮮的宗山?jīng)]有文獻依據(jù),只不過是私家之論;三是國初制定《五禮儀》時,包括慶興在內(nèi)的六鎮(zhèn)已在界內(nèi),卻沒有以長白山而是以鼻白山為北岳,是有原因的。即他反對以長白山代替鼻白山,這有違國初制定《五禮儀》時的禮意。刑曹判書洪重孝反對的理由為:“白頭山為我國山脈之宗,今此望祀之議,誠非偶然。而第念《禮》云,諸候祭封內(nèi)山川,臣未知此山果在封域之內(nèi)歟?頃年穆克登定界時,立碑分水嶺以為界,則嶺之距山,殆一日程,恐未可以謂之封內(nèi)也。至于設(shè)壇之所,未知定于何邑?而獨茂山、甲山可以望見,兩邑之地,早凍晚解,仲秋雪或袤丈,二月冰猶過尋。勢將發(fā)民治道、掃雪、鑿冰,而后乃可行祭。若值風(fēng)寒雨雪,則人吏、驛卒之能免凍死,亦未可必也。考之禮經(jīng),既不合驗之,天時又難行,而豐沛民瘼之不可不顧者,又如此。豈不可已而應(yīng)行者耶?臣之淺見恐不可輕議也?!?0洪重孝反對望祀長白山的理由可概括為:其一,《禮記》云“諸侯祭封內(nèi)之山”,而長白山天池在清朝界內(nèi),界碑所在分水嶺以南才屬于朝鮮,所以不應(yīng)祭域外之山。在這里,洪重孝指出分水嶺距天池一日程,應(yīng)為誤,實際上只有十余里。其二,可以望祀長白山的茂山和甲山,氣候早冷晚暖,若要實行春秋望祀,會給豐沛之鄉(xiāng)帶來民弊。不過國王決心已定,他指出:“令儒臣讀《龍飛御天歌》第一章‘今我始祖,慶興是宅’八字,彌切微忱。白頭山之為我國山,尤為明驗。雖非我國之境,其在追報之道,猶當(dāng)望祭,況在我國乎?望祀一節(jié),令儀曹(禮曹)舉行。而設(shè)壇可合處,問于道臣,令消詳狀聞?!?0即國王以《龍飛御天歌》為據(jù),指出慶興為王朝發(fā)祥之地,同時強調(diào)長白山為朝鮮山,如他指出:“雖非我國之境,其在追報之道,猶當(dāng)望祭,況在我國乎?”這一段表述令人無法理解,與前述幾位大臣以長白山為域外之山而不便登頂祭祀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這或許表明國王非祭祀長白山不可的一種急切心理,或者他認為長白山是中朝界山,一半應(yīng)屬朝鮮?如上,國王下令禮曹主持望祀,同時下令咸鏡道觀察使詳細狀聞適合設(shè)壇的地點。咸鏡道觀察使金器大在甲山望山坪卜到了望祀處,他為了卜地多日露宿野外,國王下令特賜熟馬一匹予以獎勵。為了提高祭祀規(guī)格,國王下令弘文館提學(xué)制進祭文,同時按照鼻白山之例由京城送祭服、祭器,規(guī)定每年正月、二月、八月三次設(shè)祭,定次年即英祖四十四年(1768)正月開始行祭。21這樣一來,長白山作為興王肇基之所,在清朝和朝鮮都得到了尊崇,清朝是在五岳之外祭祀“長白山之神”,祀典如五岳;而朝鮮則定長白山為四岳之一的北岳。四、可能實現(xiàn)24越界,實行讓人治國家到了高宗時期(1864—1906),長白山(白頭山)被認為是朝鮮山,如“我國白頭山”、“我東之白頭”。22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祭祀活動,在思想感情上,朝鮮人和長白山貼得更近了。在儒教禮儀秩序下,國家對名山大川的祭祀,一方面是為了宣示王朝的正統(tǒng)性,另一方面可以強化臣民對國王及王室的忠誠,尤其是將長白山以王朝發(fā)祥地來祭祀更是如此。不過,在現(xiàn)實中朝鮮又不得不承認長白山是中、朝兩國的界山。光緒年間,兩次出任朝方勘界代表的李重夏在《白頭山日記》(1885年)中寫道:“白頭山從遙遠的地方,曲折數(shù)千里,向東北奔馳,到了中國的東三省挺拔而起,千里盤踞于我國咸鏡道和平安道之間,美麗而廣大。向東南,它成為我國諸山之首,向北方,寧古、烏喇等,是其地脈延伸之地?!?31899年,以玄采為首的朝鮮學(xué)部編輯局所編《大韓地志》中的“咸鏡北道”篇,有這樣的記載:“白頭山是聳立于我國咸鏡道與清國吉林省的第一高山,山頂四時戴著白雪,山腰森林蓊郁,斷崖峭立,千態(tài)萬狀,風(fēng)趣絕塵,實為世外勝境。我國諸山,實由此山分脈,分水嶺(茂山)、連枝峰(茂山)、小白山(茂山)、寶多會山(茂山)等諸峰嶺,羅列于白頭山前,山勢延■起伏?!?4高宗時期是朝鮮王朝歷史由傳統(tǒng)走向近代的重要時期,也是內(nèi)憂外患頻仍的時期,朝鮮受到自明治維新以后逐漸走向強國之列的日本的侵略。甲午戰(zhàn)爭以后,1895年4月,中、日簽訂《馬關(guān)條約》,宣布朝鮮為獨立國,標志著清朝與朝鮮維持了200多年宗藩關(guān)系的終結(jié)。與此同時,日本為了鏟除親俄反日的朝鮮王后閔氏一派,完全控制朝鮮,于同年8月發(fā)動了王后弒害事件,史稱“乙未事變”。第二年,高宗被迫遷往俄公館,即所謂“俄館播遷”。1897年2月,高宗離開俄館回到慶運宮,8月稱帝,宣布建立“大韓帝國”。高宗的稱帝是在非常時期實行的非常措施,意在挽回由“俄館播遷”等事件造成的君權(quán)衰微和國體的損傷,通過施行自主近代化的“光武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以解除民族危機和解救國家危難。高宗作為朝鮮王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實行了只有天子方可實行的圓丘壇祭天儀式,他下令實行岳鎮(zhèn)海瀆之封號,光武七年(1903)四月,高宗下詔敕道:“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而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之封,尚今未遑,祀典未備矣。其令掌禮院(原禮曹)博考定祀,用稱朕以禮事神之意?!?5可以看出,高宗欲具備以往中國皇帝實行過的山川祀典——岳鎮(zhèn)海瀆之制。掌禮院按照高宗的旨意,別單開入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的名稱。其中,五岳包括:中岳三角山(在京畿),東岳金剛山(江原道淮陽郡),南岳智異山(全羅南道南原郡),西岳妙香山(平安北道寧邊郡),北岳白頭山(咸鏡北道茂山郡);五鎮(zhèn)包括:中鎮(zhèn)白岳山(京城),東鎮(zhèn)五臺山(江原道江陵郡),南鎮(zhèn)俗離山(忠清北道報恩郡),西鎮(zhèn)九月山(黃海道文化鎮(zhèn)),北鎮(zhèn)長白山(咸鏡北道鏡城郡);四海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規(guī)定分別在江原道、全羅南道、黃海道、咸鏡北道祭祀;四瀆包括:東瀆洛東江(慶尚北道尚州郡),南瀆漢江(京城),西瀆氵貝江(平安南道平壤,今大同江),北瀆龍興江(咸鏡南道永興郡)。26不難發(fā)現(xiàn),長白山(白頭山)和龍興江等象征朝鮮王朝發(fā)祥地的山川,被列入祀典中。這是《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的有關(guān)長白山被定為五岳之一北岳的最后一項記錄。兩年后的1905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喪失了外交權(quán);1910年宣布“日韓合并”,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由于日本的侵略,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