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的名教與自然_第1頁
魏晉玄學的名教與自然_第2頁
魏晉玄學的名教與自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魏晉玄學的名教與自然之辨內容提要名教與自然之辨是玄學思潮的主題。關于此,湯用彤、陳寅恪、唐長孺、牟宗三、余英時和龐樸等方家均有專題研究。這里,筆者試圖把名教與自然之辨拆解為名實、情禮、古今、天人四個理論層面,逐一解讀。本文除了不可避免地要涉諸儒道關系外,立論的主旨則在于揭示名教與自然之辨的基本論域、內在理路及其所由產生的歷史語境。顛倒的社會塑造了顛倒的人格。生當魏晉亂世的玄學名士,他們對名教的矛盾心態(tài)和人格行為的不統(tǒng)一,有著真切的歷史內涵。我們不應無視而是應該充分揭示這種真實的矛盾一一矛盾的真實,并由此來完整地把握名教與自然之辨的思想意味。從何晏、王弼到嵇康、阮籍,再到向秀、郭象,這是玄學思想發(fā)展的“三部曲”,名教與自然之辨在這三段中也展現(xiàn)為一種邏輯遞進關系。然而,這種邏輯演進并不明顯,而玄學家們對名教與自然關系的討論又多有重疊之處。而且,由于名教與自然范疇的歧義性以及名教與自然之辨在玄學思想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實乃涉諸語言、人性、社會和宇宙等諸多方面。由是,本文選擇了共時性的結構性的話語分析,同時盡可能兼顧歷史性的說明。玄學家的名教與自然之辨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議題,多是當代哲學關注的理論問題,玄學家以其對這些問題深刻而獨到的見解豐富了人類思想的寶庫,給后人以寶貴的啟迪。(,)引言魏晉之際,經學式微,玄風振起。玄學名士們清談雅論,曠達風流,煽起了一股頗具異端色彩的思想潮流。作為魏晉時期的思想主潮,玄學當然不是無主題變奏,或無主題的變相說法所謂多主題。那么,玄學的思想主題是什么呢 ?應該說是名教與自然之辨。名教與自然之辨是玄學對魏晉社會的時代課題的理論解答,是玄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終點,規(guī)定與凸顯了玄學思潮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品位。當然,名教與自然概念其來有自,在先秦時代即已形成。但是,把二者的關系自覺而明確地作為理論探討的中心議題的,當是魏晉玄學。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上其他概念術語一樣,名教與自然這對范疇也具有模糊性與歧義性。這里有必要對歷史上自然與名教概念的內涵分別進行簡略的梳理,以期為魏晉玄學名教與自然之辨的真實意味提供一個大致的座標。傳統(tǒng)上的“自然”概念至少有四種含義:其一,指自然界或自然現(xiàn)象,呂坤《呻吟語?天地》:“陽亢必旱,以旱必陰,以陰必雨,以雨必睛,此之謂自然。”其二,指非人為、無意識的本然狀態(tài),《老子》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逼淙?,指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情感,張邈《自然好學論》:“夫喜怒哀樂、愛惡欲,膛,人之有也,得意則喜,見犯則怒,乖離則哀,聽和則樂,生育則愛,違好則惡,饑則欲食,逼則欲,膛。凡此八者,不教而能,若論所云,即自然也?!逼渌模浮暗馈?,程顥《遺書》卷十二:“一陰一陽之謂道,自然之道也?!逼湮?,指必然,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由血氣之自然,而審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謂理義;自然之必然,非二事也。”“名教”一詞,較早見于《管子?山至數(shù)》:“名教通于天下而奪其下?!边@一概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流行。關于名教的含義,本文認為主要指維護宗法等級社會的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尤以君臣父子兩倫及相應的忠孝為根基。[1]袁宏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2君臣離而名教薄,世多亂而時不治。3鄭鮮之說:名教大極,忠孝而已。4此外,隋文帝詔曰:行仁蹈義,名教所先,歷俗敦風,宜見褒獎。5隋煬帝詔曰:將欲尊師重道,用闡闕繇,講信修睦,敦獎名教。6唐太宗詔曰:諒由君臣義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節(jié)于當時,立清風于身后。7由此可見,名教的內容幾乎涵蓋了三綱五常。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名教即禮教8傅玄《樂論》曰:能以禮教興天下者,其知大本之所立乎??夫大本者,與天地并存,與人道俱設,雖蔽天地,不可以質文損益變也。大本有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國;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婦,以別內外。9此外,名教的含義也近于“德教”、10“王教”、11“風教”、12“儒教”。13稱為“禮教”,系側重于禮儀有助教化;稱“德教”是取其道德之義,稱“王教”是由于王權介入教化,稱“風教”是著眼于風俗與教化的聯(lián)系,稱“儒教”是因名教為儒家所標榜。至于稱之為“名教”,則是強調以名為教。所謂“以名為教”,即指依據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道德規(guī)范,確定名分,名位,名節(jié),名目,名號及善名,德名,榮名,令名,華名,以此來發(fā)揮勸善戒惡的道德感化功能。14《顏氏家訓?名實》曰: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余價,亦猶蟬殼姬皮,獸遠鳥跡耳,何預于死者,而圣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圣人欲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不絕于世,豈不弘哉?”這里的“以為名教”,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注引向宗魯說,認為當改為“以名為教”。15宋人范仲淹就曾指出,“以名為教”是名教的功能和特征。他說:我先王以名為教,使天下自勸。湯解網,文王葬枯骨,天下諸侯聞而歸之,是三代人君已因名而重也。太公直鉤以邀文王,夷齊餓死于西山,仲尼聘七十國以求行道,是圣賢之流,無不涉乎名也。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書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貶之,使后世君臣愛令名而勸,畏惡名而慎矣。16由上述討論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范疇有多重含義,涉諸自然,社會和人性等不同層面;而“名教”概念的意謂雖然較為曖昧,但主要關涉于倫理道德領域,三綱五常是名教的道德內容,以名為教則是名教的教化形式。若從思想學派的分野上看,大致可以說,名教是儒家的思想旗幟,而自然則為道家所標榜。關于此,晉人阮瞻說得明白:“圣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7魏晉時期的名教與自然之辨,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儒道關系的討論。從史籍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這一討論涉及儒家與道家的優(yōu)劣高下、本末主次、相斥互補、同合離異等諸多方面,但在話語表達上,包括玄學家在內的魏晉及南北朝人多講儒道合同。如《后漢書?孔融傳》載:(李)膺請(孔)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仆有恩|日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笨兹谘钥桌贤卤攘x,相為師友,道出一代學子調和儒道的先聲?!妒勒f新語?文學》載: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卑赐蹂龅男?,老子成了崇有者,孔子倒尚起無來。儒道的區(qū)別與沖突在王弼的詮釋中化解。同篇又載:阮宣子(修)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衍)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阮修用疑問句的形式巧妙地指明這一時期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