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3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1.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3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2.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3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3.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3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4.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3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af85584ffba5e9e8cd149ceda4e3c54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精選3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精選3篇】一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特別句式的學問,以培育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力量。
[學習難點]
1、把握正確誦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具體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最終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具體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chuàng)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詳細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明顯,傳統(tǒng)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擅長描寫戰(zhàn)斗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亮、栩栩如生,經(jīng)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超群的藝術表現(xiàn)力量。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勸說秦伯。燭之武奇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沖突,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實行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明白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最終勸說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退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勸說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出他機靈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全都的基本沖突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最終勸說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jié)的進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念和士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沖突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留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納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依據(jù)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應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應、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意。)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興奮。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慧。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減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款待過客)的仆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①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仆人。
古義:出訪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義:疲憊。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別句式
1、推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推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推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典型例題激活]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推斷,相同的一組是()
①夫晉,何厭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齊國之漂亮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③為省略句,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④為推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推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常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種類型(推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依據(jù)各類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來推斷。
自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yuè)杞(qǐ)子楊孫戍(shù)之
D、逢(féng)孫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兩個
B、晉軍函陵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無能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④失其所與,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其無禮于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A、鄰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訪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疆,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疆,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疆,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疆,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12、燭之武的話表現(xiàn)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推斷正確的是()
①祿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準確的一項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tài)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懷兒子但并不愿違反兒子意愿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德。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行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推斷不正確的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
③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④譯文:
[創(chuàng)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內容有聯(lián)系意義。
例句:假如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兒童,一只送給老人。
假如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早春,一只送給晚秋。
A、
B、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精選3篇】二
《燭之武退秦師》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日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當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當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當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燭之武的勝利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久鋒利的鋒芒。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學問。
2、在把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育同學初步鑒賞文言文的力量。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把握文中消失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別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把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維進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觀賞燭之武超群的勸告藝術。
審美鑒賞與制造:體會本文類比推理和比方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育樂觀的人生觀。
1、積累相關文言學問。
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擅長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同學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關心理解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
一、導入課文,
1)1995年,聞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很多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日我們將去訪問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論語》子路篇中說“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古代有許多出名的謀士如魏征勸諫唐太宗、鄒忌諷齊王、觸龍說趙太后,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名臣,今日我們一起來熟悉另一位為國努力的謀士燭之武。
二及背景簡介。
1、請同學讀解釋1,《左傳》擅長描寫戰(zhàn)斗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由于《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
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2秦晉圍鄭背景(適時補充給同學)。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由于,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斗。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斗時,自然要查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始終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定的了。
三、讓同學自讀,留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說(yuè)
四、題解
退:使動用法,
使撤退
師:軍隊
五、講解課文
(一)講解第一段
1、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由于“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領讀,齊讀)
2、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許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狠;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緣由,又示意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嘗試背誦)
(二)講解其次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決,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肯定要讀得心平氣和。(領讀,齊讀)
2、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推斷句)
3、提問:面對犯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擔當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齊讀)
(三)串講第三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同學借助解釋細細梳理本段。(由于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超群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同學細細品嘗)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險,燭不畏危急。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超群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其次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想將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打算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
5、同學同桌爭論歸納,師引導同學歸納本段學問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師引導同學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四)串講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齊讀,然后指名同學讀)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六、嘗試背誦全文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分析燭之武形象
板書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智退秦師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其次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想將來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其次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全文。
2、對文中的文言字詞提問。
二、亮點探究
1.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判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懇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畫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2.晉文公最終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假如真講“仁義”,當時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狀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推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敗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究竟,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3.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到處留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探究學習:文章留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緣由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沖突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供應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燭之武形象探討:
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燭之武的勝利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久鋒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照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始終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孤獨?????苦痛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苦痛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孤獨?????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懷時事,教導江山,激揚文字,最終在人生的最終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終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善的感嘆號。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日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當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當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當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1、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君亦無所害(害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別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C.推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
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由于,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跑焉(兼詞,于此)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嘗試把這篇文章改編成課本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教學重難點【精選3篇】三
文本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其次章中國古代記敘散文部分,古代記敘散文則或是記敘古代各國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是記敘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跡,文章結構嚴謹,敘事委婉曲折。面對的對象是高中一班級同學。本文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是敘事散文名篇,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提高同學的古文閱讀和鑒賞力量。
課時支配: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備:熟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目標
(一)學問與力量
1、積累文言常識;(教學重點)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教學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解釋疏通文章。
4、能夠學會抓住關鍵詞,概述文章敘事脈絡,化繁為簡,提高概括力量和分析力量。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5、領會燭之武的才華和品德。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2分鐘)
二、文學常識(8分鐘)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15分鐘)
四、初步感知課文(15分鐘)
五、作業(yè)及五分鐘機動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去年紅極一時的清宮劇《甄嬛傳》同學們看過了嗎?在最終一集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皇帝的四阿哥弘歷還是擔憂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當時是怎么跟太后說的,你們還記得嗎?對,他用了《鄭伯克段于鄢》這個故事來示意。大家知道嗎?這篇文章其實來自于《左傳》。這本書記敘了春秋時期大量的歷史故事。今日,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在本文開頭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學常識。
二、文學常識
1、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記敘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體裁)呢?
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文學體載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消失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2、中國古代散文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先秦時期散文主要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古代記敘散文源自于先秦歷史散文,主要為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三類?!蹲髠鳌肥堑谝徊繑⑹戮唧w的編年體史書,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資治通鑒》。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另一部《戰(zhàn)國策》。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所著的《漢書》是斷代史史書。
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那么《左傳》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供應了那個時代寬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各種沖突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斗,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蹲髠鳌窡o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贊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被稱為“春秋三傳”。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
同學們先齊聲朗讀一遍,疏通生字詞,留意語氣和停頓。(基本解決字詞讀音,停頓)
接下來,我請一位同學來講講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們先從地圖上分析一下當時各國之間的關系。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綻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非常簡單,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護送他回國并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沒想到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絕割地。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今消失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晉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以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城濮之戰(zhàn),楚軍大敗。晉文公一躍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地處兩國之間,又由于曾經(jīng)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驚,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于是,晉與鄭結盟,也就是鄭國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退。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先請全班齊聲朗讀。通過課前的預習,信任同學們對于本文已經(jīng)有了肯定的了解。我們先從文章標題看起,燭之武退秦師,“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圍圍著這一“退”字綻開的。下面,請同學們回答我?guī)讉€問題,看看你們預習的怎么樣。
1、燭之武是誰,他為什么要退秦師?
2、秦師有同伙嗎?他們之間關系怎么樣?
3、燭之武為什么不是選擇退晉軍而要退秦師?
4、燭之武是怎么退秦師的?有沒有用什么計謀?
全文分為四段,每一段都非常簡短,卻意思特別清晰。你們能不能用更簡短的話來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業(yè)
下節(jié)課我們將對本文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請同學們課后細讀課文,找出文中消失的古今異義的字詞,“之、以、于、焉”字,看看它們有幾種意思。
六、板書設計
其次課時
教學目標
(一)學問與力量
1、理解和把握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以及特別句式;
2、了解和觀賞古代記敘散文的敘事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3、同學質疑,老師點撥法,解決文言文詞句方面的學問;
4、反復朗讀,體會燭之武超群的語言藝術和敘事藝術;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5、以古鑒今,通過文章中分析各國攻伐與結盟關系的實質來反思當下。同時,從國家之間的分分合合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及回顧(5分鐘)
二、文本分析(25分鐘)
三、觀賞敘事藝術(10分鐘)
四、五分鐘機動時間及作業(yè)布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本文的相關歷史背景,對文章頁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請同學們先朗讀全文。上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我要求你們找出古今異義的字詞,我請同學來說說,找到了那些。好,看來大家課后還是看了書的。那么,看到課后習題二,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行李、以為、夫人、去、東道主
二、文本分析
一)通過檢查,發(fā)覺同學對上節(jié)課學問的把握還不錯,盼望沒有記住的同學在早自習的時候多花點時間記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化學習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齊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留意斷句?!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由于“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領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許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狠;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緣由,又示意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其次自然段
(齊讀)“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決,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肯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犯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擔當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老師重點分析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段(齊讀)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示弱。鄭已經(jīng)知道自己抵不過秦晉的軍隊,房地姿勢,減輕秦伯的戒心)以退為攻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翻譯)
(滅鄭對秦國沒有好處,即使因一時意氣滅亡了鄭國,也難以維持在鄭國的統(tǒng)治)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翻譯)
(鋪陳利弊,滅鄭國除了對秦國沒有意義之外,相反會帶來不利,會增加晉國的實力。會使自己在與晉國的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進一步陳述了留鄭的有利,將利害關系呈現(xiàn)在秦穆公面前,讓他知道是否該選擇攻打鄭國。)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分化瓦解。若只是鋪陳利弊,讓秦國考慮退兵,秦穆公或許會考慮到與鄭國的同盟關系,不好獨自先退兵,但是,燭之武重提晉文公背信棄義之事,使秦穆公削減了對維持同盟關系的顧忌,同時考慮同盟的可信度。)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翻譯)
(從根本上說明鄭國滅亡后,秦國也會深受其害,秦國關心晉國攻打鄭國,只不過是幫晉國增加領土,這是燭之武誰退秦師的最關鍵的一點,認真為秦穆公分析當前的局勢,讓他明白秦,晉,鄭三國所處的地位與利害關系。)
闕秦以利晉,為君圖之。
(燭之武說動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懇求秦穆公退兵,“為君圖之”是讓秦穆公認真考慮,但其實結果已經(jīng)知曉,燭之武用這種方法維護了秦穆公作為君主的決斷權,不會讓別人以為是燭之武讓秦伯退軍,秦伯就聽從,而是在陳說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打算。)
燭之武懇求敵國退軍但又不失其氣概,以退為進,層層推動,不是一味的懇求退軍,而是站在秦國利害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勸告,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慮各方面的狀況。
第四自然段
(齊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譯)“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曾經(jīng)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胺蛉恕钡摹胺颉笔侵甘敬~,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晉軍為什么沒有追擊秦軍?
明確:從仁、智、武三個方面考慮。
(齊讀課文)我們已經(jīng)將全文過了一邊,請問同學還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舉手提問。
二)、總結:
1、重點虛詞
“之”字的用法。
1)代詞,在句中做定語或賓語。例:許之
2)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例:寡人之過也○2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小學二年級學習計劃(32篇)
- 技術顧問勞務合同(3篇)
- 施工合同書(32篇)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德琳學校高二上學期第一次考試歷史試卷
- 2024-2025學年第15課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勤徑學升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練測(統(tǒng)編版2019)
- 2025年協(xié)同開發(fā)建房協(xié)議版式
- 2025年農(nóng)業(yè)合作養(yǎng)殖協(xié)議模版
- 2025年供應鏈優(yōu)化供應商協(xié)議
- 2025年雙方合作演藝協(xié)議
- 2025年交易合同附加條件標準文本
- 徐金桂行政法講義
-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預防控制知識課件
- 2022建筑外門窗三性講義精選ppt
- 醫(yī)療器械供貨企業(yè)質量保證體系調查表(模板)
- 春節(jié)后復工安全檢查表
- 管道公稱直徑壁厚對照表
- 項城市2021年度農(nóng)業(yè)水價綜合改革
- 工程倫理-第章工程與倫理通用PPT課件
- 我眼中的中國發(fā)展(課堂PPT)
- 稻谷品質測定指標及方法
- 公司面試評價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