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簡史》 電子教案 NO1_第1頁
《學前教育簡史》 電子教案 NO1_第2頁
《學前教育簡史》 電子教案 NO1_第3頁
《學前教育簡史》 電子教案 NO1_第4頁
《學前教育簡史》 電子教案 NO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原始社會兒童社會公育的實施形式和教育內容;掌握原始社會學前教育的特點;了解奴隸社會學前教育和宮廷學前教育的內容;掌握奴隸社會學前教育的特點;了解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掌握封建社會學前教育的特點。教學重點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學前教育的特點教學難點封建社會學前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教學手段理論講授小組討論教學學時4學時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設計注釋單元1中國古代學前教育本單元主要介紹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學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內容及特點。原始社會實施公養(yǎng)公教的教育形式;奴隸社會出現了宮廷教育并開始注重胎教,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已有了較明確的年齡劃分;封建社會重視學前教育,打破了過去奴隸主貴族壟斷學前教育的局面,使學前教育成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課中國原始社會的學前教育一、原始社會兒童社會公育的實施(一)社會公育的產生在原始社會,由于社會資料公有,沒有階級、沒有家庭,所有的成員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的一定集團內,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進行著集體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因此,對兒童的教育是由整個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擔的。對兒童實施公育成為原始社會兒童教育的基本形式,即公養(yǎng)公育。(二)社會公育的內容1.生活和勞動教育原始社會對兒童實施公育,其教育內容均與兒童今后將要參加的集團內共同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審美意識教育《尚書·舜典》記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稺子(稺,亦作稚,幼兒;稺子,泛指小兒)?!缭唬骸叮∮钃羰允?,百獸率舞?!备栉璺从沉水敃r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與成人同舞的過程中,兒童不但能學到簡單的歌詞、曲調、舞蹈動作,調節(jié)了精神,而且能學到生產、生活知識,它還是形象化的、兒童喜歡的軍事、體育訓練。4.軍事教育因為當時環(huán)境惡劣,所有的成員都要參與對自然的斗爭,兒童要接受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所以長輩要對孩子進行體格訓練。因為部落之間有爭斗,所以孩子從小就要接受軍事訓練,五六歲的男孩要學用弓箭、木槍,七八歲的男孩要練習騎馬、遛馬等。二、原始社會后期兒童公育機構的產生原始社會后期,大約在五帝時期(約前3076—約前2029),我國進入了部落聯(lián)盟和軍事民主制階段。歷史即將跨入階級社會的門檻,這時產生了名為“庠”的教育機構。據史籍記載,庠是虞舜時代的學校名稱,如《三禮義宗》說“虞氏之學名庠”。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庠只能說是學校的雛形,是原始社會養(yǎng)老和實施兒童公育的機構或場所。庠這種機構的形成是經過一定過程的。庠的原義是養(yǎng)羊的地方?!抖Y記·明堂位》記載:“米廩,有虞氏之庠也?!边@里的“庠”由家畜飼養(yǎng)場所變成了糧食倉庫?!睹献印分杏醒裕骸扳哉?,養(yǎng)也?!薄墩f文解字》中曰:“庠,禮官養(yǎng)老?!薄抖Y記·王制》記載:“有虞氏養(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边@里的“庠”已經由糧食倉庫演變成養(yǎng)育孩子的場所。三、原始社會學前教育的特點1.教育無社會性和階級性2.教育為生產勞動服務3.教育手段是言傳身教4.教育活動沒有專職教育者和專門場所第二課中國奴隸社會的學前教育一、奴隸社會學前教育概況夏部落的首領禹為廢除禪讓制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的兒子啟則建立了世襲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商朝文字的成熟化,不僅使知識的記錄和積累成為可能,還為知識的積累和傳播突破時空的限制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從而為正規(guī)的、專業(yè)化的學校教育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西周是中國奴隸制鼎盛的歷史時期。西周的教育制度已遠較夏、商兩代發(fā)達和成熟。中央官學分為小學和大學兩級,地方官學有閭塾、黨庠、州序和鄉(xiāng)校。這些學校在入學年齡、教育對象、教師任職、教育內容、教學活動及考核與獎懲等方面,都有較嚴格的管理,表現出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科學性。然而,由于“學在官府”,官師合一,教師并未成為專門的職業(yè),說明其教育發(fā)展的程度還比較低,尚未達到教育專業(yè)化的水平。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逐漸走向瓦解并向封建制轉變的重大歷史變革時期。大規(guī)模開墾使私田成為可能,私田的增多使私門富于公室,導致政治權力的下移,甚至造成“政逮大夫”和“陪臣執(zhí)國命”的局面。經濟與政治的重大變革必然在文化教育上引起相應反應,“學在官府”既然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學術下移和教育下移就已不可避免?!疤熳邮Ч佟币馕吨皩W”走出官府而下移民間,使私學的產生成為可能。縱觀整個奴隸社會,學前教育系統(tǒng)性增強,制訂了專門的學前教育計劃。但在古代,學前教育計劃仍然沒有形成嚴格地按年齡分期與知識深淺劃分階段的學校教育體系。另外,奴隸社會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學前教育由原始社會的公育轉變?yōu)楦饔H其子。二、學前家庭教育的計劃公元前11世紀是我國的西周時期,當時人們已經能夠按照嬰幼兒的年齡大小來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實施學前教育計劃?!抖Y記·內則》記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边@是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計劃?!抖Y記·內則》中記載的學前教育計劃作為我國教育史上最早的關于學前教育的記錄,不僅是當時學前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標志,而且對后來的封建社會學前教育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三、宮廷學前教育(一)宮廷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統(tǒng)治下,君主是天下唯一的主宰者,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君主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令,臣民必須服從。在這種情況下,君主本人的素質是決定國計民生的首要因素。在一個“明主”的統(tǒng)治下,可以出現“太平盛世”的繁榮昌盛局面;相反,一個暴君或昏君,則可能導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甚至國家滅亡。因此,古代的儒學者,在提倡以德治國的宗旨下,尤其重視君主教育,特別是君主接班人——太子的教育。在這種情形下,由朝廷派人加強對未來王權繼承人進行早期的學前教育,使其德行趨向完善,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大事。由此可見,加強宮廷學前教育具有政治與教育的雙重意義。(二)保傅制度保傅制度是指朝廷內設有專門的師官、保官、傅官以對君主、太子進行教諭的制度。(三)“備三母”制度在后宮內,挑選適宜的女子來承擔保育和教導太子的生活事宜,也有專設之職,這就是“備三母”制。四、早期胎教的實施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國家。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胎教”的論述?!洞蟠鞫Y記·保傅》對于胎教更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睋妒酚洝酚涊d,中國古代第一個對孩子進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效果似乎很好,周文王生下來非常聰明。文王的孫子周成王也是接受過胎教之后而生,長大后智力超常。周朝就是這樣用胎教的方法來培養(yǎng)一代代的理想接班人。早期的胎教雖然大多數是針對君主而言的,但也有普遍的意義。五、奴隸社會學前兒童教育的特點奴隸社會是我國古代學前教育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的學前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1)由于家庭的出現,原始社會的兒童社會公育已經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擔教育學前兒童的任務。(2)由于奴隸主貴族居于統(tǒng)治地位,壟斷著受教育的權利,因而兒童的學前教育也僅限于在奴隸主貴族的家庭中實施。(3)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已有較明確的年齡劃分。(4)對幼兒實施的學前教育不僅有著鮮明的階級性,而且已經注意到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制訂相應的學前教育計劃。(5)奴隸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對學前教育尤為重視,不僅建立了針對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與乳保教育制度,還提出了實施胎教的要求。第三課中國封建社會的學前教育春秋末年,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由于奴隸制度的瓦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士階層的壯大、私學的大興,擴大了教育對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來為貴族所壟斷的文化與道德等方面的知識,為更多的家庭實施學前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兒童的學前教育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一、封建社會的學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子女與社會最早的接觸點,也是我國古代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場所。(一)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為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服務在封建社會,歷代統(tǒng)治者多重視教育,設立學校,他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學校教育為封建社會培養(yǎng)“建國君民”的統(tǒng)治人才。2.齊家治國的基礎《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捌浼也豢山?,而能教人者,無之?!笨鬃诱f:“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可見,古人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并把它作為今后出仕、治國安邦的基礎。同時,由于“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故家庭對幼童的學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日后能夠齊家治國奠定基礎,是學前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3.光耀門楣如果說齊家治國是政治家為古代學前家庭教育制定的終極目標,那么光耀門楣則是普通家庭實施學前教育的實質動機與最切近實際的目的。將個體的光榮與家庭的榮耀聯(lián)系起來,根源于中國社會的特點。(二)學前家庭教育的內容縱觀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的學前家庭教育,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規(guī)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身體保健教育等方面。1.思想品德教育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品行、德行修養(yǎng)有余力時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以品德為先,不僅是數千年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主旨,而且也是學前家庭教育的“綱領”。漢時王修曾教育自己的兒子:“未必讀書,并學做人?!蹦纤谓逃抑祆湟嗾f:“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使兒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德教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孝悌《呂氏春秋·孝行》中說:“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笨梢?,注重孝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周以后,孝悌之道更是成為古代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培養(yǎng)幼兒的孝悌觀念就成為學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兒從小養(yǎng)成不違父母意志,服從父母絕對權威的習慣。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還要求幼兒自小養(yǎng)成敬奉雙親的習慣。2)崇儉為使幼兒樹立崇儉的觀念,封建社會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在家庭中經常教導兒童儉樸是一種美德,奢侈則是最大的罪惡。為了培養(yǎng)兒童儉樸的生活習慣,對于幼兒的飲食與衣著,古人主張不能過于講究,如《禮記·曲禮》中曾規(guī)定:“童子不衣裘裳?!边@不僅是因其過暖不利于兒童發(fā)育,更主要的是因其華貴不利于兒童養(yǎng)成崇儉的習性。清代的唐彪對此說得很明白:“童子幼年,不可衣之羅綺裘裳,恐啟其奢侈之心,長大不能改也?!?)誠信誠信,就是誠實無欺。4)為善善,在封建社會主要是指合乎道義、合乎禮儀的事。2.生活常規(guī)教育封建社會的家庭對學前兒童實施生活常規(guī)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禮儀常規(guī)的訓練和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1)禮儀常規(guī)的訓練在封建社會,幼兒的禮儀常規(guī)訓練又稱為幼儀教育,它充溢著封建禮教的思想和內容。幼儀教育,首先是合乎禮儀的姿態(tài)訓練。其次,對幼兒進行尊老敬長的禮儀常規(guī)訓練。最后,進行初步的待人接物的禮儀常規(guī)訓練。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中的幼儀訓練,實質上是“禮教”的啟蒙,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和束縛兒童個性發(fā)展的特征。但我們亦應看到,某些傳統(tǒng)的禮儀要求還有一些可以借鑒的合理內容,如尊老敬長、禮讓客人等。此外,以具體的操行指導為禮儀常規(guī)訓練的主體,也是符合兒童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2)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養(yǎng)成日常生活中的衛(wèi)生習慣,是幼兒家庭生活常規(guī)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不僅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還要為家庭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灑掃”小事。3.文化知識教育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官選拔是與文化考試緊密相連的,它促使人們異常重視文化知識(主要是儒家經典)的學習。于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支配下,文化知識教育便成為眾多家庭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封建社會家庭對幼兒實施的文化知識教育,主要是教他們識字、學書、聽解四書,以及學習一些名詩、名賦、格言等。4.身體保健教育古代學前兒童的教育內容以思想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為主,但同時許多家庭也注意到教養(yǎng)結合的問題,強調注重對嬰幼兒的身體保健工作。明代醫(yī)師萬全在《育嬰家秘·鞠養(yǎng)以慎其疾》中認為:“(小兒)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泵魅诵齑焊σ笸汀㈡炬安豢捎柶涫治枳愕?,無禮罵人,高舉放倒,猛推閃避”。為了提高嬰幼兒抗御疾病的能力,許多中醫(yī)學者反對嬰幼兒過飽過暖。明時許相卿說:“嬰孩懷抱,毋太飽暖,寧稍饑寒,則肋骨堅凝,氣岸精爽?!泵耖g有“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的諺語,元代的張從政甚至主張:“兒未坐時,臥以赤地,及天寒時,不與厚衣,布而不綿。”游戲是學前兒童喜愛的活動,也是古代家庭中加強幼兒身體鍛煉的一種重要方法。早在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就有小孩玩“過家家”游戲的記載:“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土)為飯,以涂(泥)為羹,以木為胾(肉塊)?!惫艜r能起到鍛煉身體作用的幼兒游戲主要有拔河、跳繩、放風箏、踢毽子、踢球等,許多游戲至今仍為幼兒們所喜愛。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涵蓋了德育、智育、體育等諸方面,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內容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體現了教育的連貫性。但古代學前家庭教育的內容是偏頗的,它過于突出德育與智育,而且許多繁雜的教育內容過于成人化與教條化,使幼兒難以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二、封建社會胎教的發(fā)展封建社會的學前教育繼承了奴隸社會實施胎教的傳統(tǒng),并進一步向前發(fā)展,這主要體現在中醫(yī)學理論的介入,使得人們對胎教的認識與實施更加科學?!饵S帝內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中醫(yī)學著作,成書于秦漢時期。該書結合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對生命的成因、疾病的起源等做了唯物主義的解釋,指出人的某些疾病起因在胎兒時期,稱為“胎病”,如“癲病”就是“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癲疾也”。為避免“胎病”發(fā)生,保證胎兒健康發(fā)育,提高新生兒的天然素質,有必要對孕婦的日常生活進行指導,通過母教實施胎教。這是我國最早從醫(yī)學角度探討胎教問題的論述。隋唐以后,我國醫(yī)學處于迅速發(fā)展時期,與胎教有關的兒科、婦科日漸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科目。大批醫(yī)學家介入對胎教的研究與提倡,他們一方面繼承和總結了前人實施胎教的經驗,一方面從醫(yī)學角度進行闡明和論證,進一步提出養(yǎng)胎與胎教相結合的主張,不僅豐富了古代胎教實施的內涵,也增強了古代胎教學說的科學性。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總結前人胎教理論與自己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古代胎教學說的基本觀點——“外象內感”,意思是說母親所接觸的外界物象會直接感應到體內胎兒。他說“妊娠三月名始胞,當此之時未有定象,見物而化”,即認為3個月的胎兒還未完全成形,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化。為此他提出孕婦在妊娠后,應特別注意外界環(huán)境對胎兒的影響。他認為為了生子健美,就必須常視犀象猛獸、珠玉寶物,以此接受孔武有力、容貌佼美的感應。同樣,欲使子孫道德賢良,聰慧無疾,必須多“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言,居處簡靜”等。孫思邈對孕婦提出的上述要求雖然還不免夾雜有臆想的成分,但從總體上說,他強調孕婦必須注意外界環(huán)境對胎兒的影響這一基本思想是正確的。重視孕婦精神狀態(tài)的調節(jié)一向是古代胎教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要求孕婦注意自我心理調節(jié),保持心緒和順的同時,唐宋以后的醫(yī)學家們還十分重視孕婦飲食的調攝??傊饨ㄉ鐣脑S多醫(yī)學家在論述胎教之道時多持胎養(yǎng)與胎教相結合的觀點,明人許相卿所說的一段話大體上可以代表他們的這種觀點:“古者教導貴豫,今來教子宜自胎教始。婦妊子者,戒過飽,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熱及野味。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jié)義圖書,宜勞逸以節(jié),動止以禮?!痹谒麄兛磥恚挥兄匾曪嬍称鹁又械谋芗?,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并輔之以知識、音樂、道德的陶冶與教育,所生子女才能容貌俊美,氣稟超群,道德良善。這種胎教的養(yǎng)教一體化觀點,不僅發(fā)展了前人的胎教思想,豐富了古代胎教的內容,而且揭示了胎教發(fā)展的方向,并與現代胎教理論頗相一致。三、封建社會慈幼機構的建立慈幼,即愛護幼兒。人類對嬰幼兒特別保護與鐘愛的意識,早在原始社會即已存在,進入階級社會后,歷代統(tǒng)治者出于人口增殖或點綴政治等目的,曾屢屢制定、發(fā)布有關慈幼的政策與法令。如先秦時期,管仲相齊,曾行“九惠之教”,并把慈幼放在工作的首位,專門設置掌幼官員,規(guī)定士子平民有幼子者,若因小兒幼弱不堪撫養(yǎng)者,以及一家有3位幼兒者,婦人免賦稅;有4位幼兒的家庭,全家免征稅;有5位幼孩者,國家還要另派保姆,由官方給予2人的口糧,一直等到幼兒長大能自食其力時,方才停止供應食物。對于父母雙亡的幼弱孤兒,由國家設置的掌孤官員負責;對于那些弱小不能自養(yǎng)者,由政府指派父母原來的親朋好友、鄉(xiāng)里鄰居代為撫養(yǎng),并規(guī)定:“養(yǎng)一孤者,一子無征;養(yǎng)二孤者,二子無征;養(yǎng)三孤者,盡家無征?!闭乒鹿龠€必須經常過問孤兒的撫養(yǎng)情況,“必知其食飲饑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又如唐代貞觀二年(628),山東地區(qū)大旱,饑民遍野,為此,唐太宗一方面遣使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另一方面令官府出資贖還由父母被迫出賣的子女。不過,我國古代建立專門的慈幼機構起步較晚,它開始于處在封建社會中后期的宋代。宋時慈幼機構大多數為清廉的地方官吏所設辦。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朱熹因福建多有棄溺嬰兒的陋俗,上疏朝廷請立舉子倉,由政府供給錢米,統(tǒng)一收養(yǎng)被棄嬰兒。寧宗嘉泰年間,葉筠為南劍州知州時,請立舉子倉以賑濟貧民棄嬰。宋代的慈幼機構雖然只是慈善恤孤性質,但作為較開明的封建君主和較清廉的地方官吏的一種“仁政”措施,客觀上救活了部分饑兒棄嬰。然而,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貪官污吏暗做手腳,使官方供給的錢糧多半流入私人的腰包,加之許多地方官吏不予重視,辦理不善,致使許多貧兒雖被收養(yǎng)到慈幼機構,但未得善待,多難逃病餓夭殤的命運,“慈幼”徒有虛名。《宋史·黃震傳》說:“常平有慈幼局,為貧而棄子者設,久而名存實亡?!贝扔讬C構第二次較大規(guī)模的建立是在清代。清朝的慈幼機構主要是育嬰堂??滴踉?1662)始建育嬰堂于京師廣渠門以內,并制定育嬰條例:凡收養(yǎng)棄孩,其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時有可查稽者,須登記在冊,由官方出資雇乳婦哺育;允許他人收為養(yǎng)子養(yǎng)孫;若有本家親戚前來認領,令其歸宗。其后,雍正、嘉慶、道光、光緒時均有育嬰堂的設立,并且最高統(tǒng)治者或賜匾額或撥銀糧以資鼓勵。清朝的慈幼機構與宋代相比,辦理略為良善。首先,清政府已注意加強對慈幼機構的管理,如康熙皇帝制定了京師育嬰堂收養(yǎng)、認領棄兒的條例;嘉慶皇帝在嘉慶四年(1799)曾詔派滿漢御史“監(jiān)放稽查”,嚴格監(jiān)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