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安馬陵之交董子祠考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1.gif)
![明代西安馬陵之交董子祠考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2.gif)
![明代西安馬陵之交董子祠考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3.gif)
![明代西安馬陵之交董子祠考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4.gif)
![明代西安馬陵之交董子祠考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e3faee82464bb622bac47c810215f99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代西安馬陵之交董子祠考
所有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人都知道“馬陵”。這緣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币虼宋r蟆陵引起歷代人們的興趣。一般解釋“蝦蟆陵”是“下馬陵”的音訛,因為這是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墓地,所以人們路過時要下馬以示敬仰。據(jù)蔣紀新先生言,董仲舒墓在今陜西興平,西安的下馬陵有兩處,都是明人的偽造:一處是陜西巡撫王珝于正德元年(1506年)于原址筑墓并建董祠,另一處是嘉靖時陜西巡撫趙廷錫(“錫”應為“瑞”,因沿雍正《陜西通志》而致誤)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所筑,即今西安市和平門內西側馬道巷的下馬陵1。其說多為舛誤,現(xiàn)詳加考辨。一董仲舒墓乘輿壁畫下馬陵方位何在,自唐代以來至明代正德年間,并無疑義。其址在今西安城外東南沙坡,具體地點是西安交通大學東門內。宋代宋敏求《長安志》卷11謂:“蝦蟆陵在縣南六里。韋述《西京記》:‘本董仲舒墓。’”韋述是盛唐時人,上距西漢董仲舒八百余年,所說又是其親眼所見,因此沒有什么可疑之處。其后中唐時李肇《唐國史補》又云:“舊說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后人語訛為蝦蟆陵。”《長安志》卷9云:“(常樂)坊內街之東有大冢,亦呼為蝦蟆陵。”縣南六里之說受到元代駱天驤的支持,其《類編長安志》卷8《蝦蟆陵》載:“本下馬陵。新說曰,興慶池南胭脂坡大道東有蝦蟆陵?!杜眯小吩?‘家在蝦蟆陵下住’,下馬陵也?!庇捎谀晟钊者h,這里的下馬陵在明代中期已經(jīng)圮壞。近日筆者赴和平門內下馬陵考察,發(fā)現(xiàn)明正德嘉靖年間人張治道撰、許宗魯書《碑記》一通,文字基本完好,對城外東南的下馬陵言之頗為詳細:今府臺東南胭脂坡,去漢長安故城二十里,武帝幸芙蓉苑過此下馬,而一時文士罔不下馬焉。故則當時冢墓必高大,地必寬敞,祠宇必宏麗。而今皆毀圮亡矣,獨其墓在卑污窊洼之處,牛羊芻牧荒草中。題曰“仲舒之墓”,而“仲”字沒其半。后居民利其地,毀而藏矣。2弘治正德年間,官民聯(lián)合對這里的董墓作了修護?!侗洝?前弘治時,提學副使王公云鳳□□民并學官諸生,親詣其地,相其處,將欲封其墓,建祠樹碑以表。雖板畚未興,而規(guī)劃已定。未幾,各追誼淑士,以仁禮化俗,以節(jié)愛齊政,以敬事鬼神,三載之間,人和神悅,俗美化行,雖古之循良無以此。仰而嘆,俯而思曰:先生漢大儒也!當詩書焚棄之后,黃老縱橫馳騁之際,乃能下帷,發(fā)憤續(xù)孔孟,先生之力也。今幸得其墓,可忍而不為之表邪?矧當時天子下馬,學士奔趨,其敬畏尊禮如此,則士馬能政有暇日,遂屬焉。而馬君仰承休美,殫厥心力,先封其冢墓,次繚其垣墻,又次移其祠宇,又次□足瞻足仰。聞者悅,過者嘆,觀者驚眺跽拜,突然知有先生墓也。馬君以余曾紀先生墓于杜碑,乃□有余年也。自有我旦振耀彰顯如此,是不亦有待也邪?張治道有《春日謁董祠漫賦:一記虎谷興作之誠,一記晏老景仰之敬》詩,其一曰:“正德龍興第一春,曾聞虎谷薦青萍?!?虎谷為建祠者之一提學王云鳳之號4。青萍是用寶劍代指權威者,這里指董仲舒。可見正德元年(1506年)王云鳳曾為修建董墓董祠而盡力,而后來得到馬能政等人的資助,才完成這一工程。正德元年張二十歲,又是當?shù)厝?所言王云鳳在此年倡言修祠事,應該不存在疑問。張治道另有《表董墓》詩,言及這處董墓后來的凄涼:猗嗟董子,道其精矣。不知其墓,乃在城矣。維荒維涼,誰其營矣。茲行有獲,我其成矣。5這首詩寫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上距筑墓修祠不足40年,墓祠已頹敗如此,這是因為“不知其墓,乃在城矣”。正是因為董墓被誤認在西安城里,才造成城外胭脂坡處下馬陵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無人經(jīng)管,這是后話。他為此處是真實的董仲舒墓做了辯護:彼謂董墓在興慶池,蓋指城東興慶池而言也。不知城東非興慶池,本名景隆池,又名隆慶池,又名九龍池,去西安十五里,武則天后始興。此處無有所謂董子墓,亦無有所謂胭脂坡者?!兑唤y(tǒng)志》與《長安伍福志》,正指城南五里興慶池,在狗脊嶺下,此處有胭脂坡、翡翠坡,即今董墓也。6近年來,有關此處下馬陵的調查發(fā)掘取得進展。西安交通大學孫民柱先生在這方面研究較多。他認為,《長安志》所謂“(蝦蟆陵)在縣南六里?!边@里的縣,是指古時的萬年縣,后稱咸寧縣。在1955年交通大學校址地形圖上,校南區(qū)有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240米的小原地帶。在其東端曾有一個海拔高度為437.69米的大土包。這一坡地古稱“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此處距萬年縣故址的直線距離正好是3000米,即六里路?!堕L安志》卷9記述:“(常樂)坊內街之東有大冢,亦呼為蝦蟆陵?!边@與《類編長安志》記載:“興慶池南胭脂坡大道東有蝦蟆陵”是一致的。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正坐落在唐興慶宮之南、常樂與道政二坊的舊址上。據(jù)當?shù)乩限r(nóng)回憶:從前,沙坡村西有一高坡,坡上曾有一大冢,其位置就在交大校醫(yī)院南側,為唐長安城常樂坊內十字大街的東邊。此正與史籍中所說“坊內街之東”、“胭脂坡大道東”完全一致。1998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在校醫(yī)院南側修建浴池時,發(fā)現(xiàn)一座磚砌古墓,其墓坐北朝南,深9.24米,墓室南北進深6.3米,東西2.32米,高約2.7米。按形制為一中型漢墓。墓已多次被盜,未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文物。其方位與老農(nóng)回憶的大冢、校地形圖上的大土包完全重合。這應是舊說中的下馬陵7。二特征墓祠明代嘉靖年間以后,人們普遍認為今之西安市和平門內西側董子祠之后的大墓為下馬陵。雍正《陜西通志》卷28《祠祀1·寺觀》附《西安府·咸寧縣》所言很明確:“董子祠,在學宮后,嘉靖二十一年(1521年)侍郎趙廷錫(按,“錫”當為“瑞”)改建,有尚書唐龍、侍郎呂柟碑。(《馬志》)今在城東,祀漢儒董仲舒。祠后有墓?!彼鶖⑴c今之和平門內董子祠布局完全一致。人多以為此處最早是嘉靖二十一年所建,蔣紀新即如此。實則,正德至嘉靖時此地已有當時巡撫等人所立的董祠。明代唐龍《董子祠記》云:“(董子)沒,葬于興慶池之南,而今墓土隆而不陷,宿草萋萋……正德中,中侍守茲土者銖求民貨,華其私室。既中待叱去,室固在也。府學生請于執(zhí)事君子曰:‘仲舒承秦絕學之后,講論六經(jīng),統(tǒng)一學者,即伊呂圣人之耦,無以加焉。其自膠西而還,家于斯,葬于斯,長子孫于斯,神濯濯焉而靈也。祠宇不設,則何依焉?中侍私室,實浚民而為之也,乞改為祠。’巡撫中丞大夫王珝、巡按御史喻茂堅曰‘其如議’,乃命有司灑掃涂艧,立像于中,命之曰‘董子祠’?!?此處所說僅是立祠,并無一字說到封墓,并且仍明言墓在“興慶池之南”。王珝、喻茂堅二人俱可考知。《大清一統(tǒng)志》卷14《永平府2·名宦·明》云:“王珝,字汝溫,永平衛(wèi)人。弘治進士……終兵部右侍郎?!薄蛾兾魍ㄖ尽肪?2《職官3·明·巡撫陜西都御史》云:“王珝,北直永平人?!泵骼钯t等《明一統(tǒng)志》卷69《重慶府·人物·本朝》載:“喻茂堅,榮昌人,正德辛未進士,授銅陵知縣,擢御史,巡歷有聲。出守真定河間,政成,升貴州參政、福建按察使、浙陜左右布政使,陟右副都御史。”張治道說到有位號灤江的陜西巡撫曾經(jīng)修建過這里的董子祠,但是同樣沒有提這位巡撫封董墓的事。其《碑記》說:嘉靖甲申(三年,1524),巡撫、當時亦未有以墓告灤江公者,人至于今議之,以為祠可建而墓不可封邪。矧其碑贅具先生之事,矧啟圣祠建于其前,而先生祠幽于其后,而當時茍且將就,權應時命。不思一祠而兩具神位揆之前,不惟先生之神安,而啟圣之靈亦安矣。是舉也,可謂舉前代之所未舉,補灤江之所未是,夫豈尋在,人心未嘗一日無也。由此段文字可知,巡撫灤江公本意是借中侍之室改建董祠,然實際形成的格局是,庭院前部是啟圣祠,院中原有一墓,而墓后是董子祠。因“未有以墓告灤江公”,所以他的建祠之舉被誤解為同時封了這座墓。從此此墓便被認作董仲舒墓。張治道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應該將“啟圣之靈”與“先生之神”一同供置在前邊祠中,如此可“補灤江之所未是”。原因很簡單,多建董祠宣揚其學是好事,然而董墓卻只能有一處,況且此處之墓確實不是董墓,故“祠可建而墓不可封”。其《下馬陵辨》道:又曰今省城即奉元之舊,說者以城中儒學東者為董墓,誤而又誤矣。不知當時奉元城規(guī)模甚小,止于干河,今其岸猶在也。此時儒學,今咸寧縣西養(yǎng)濟院是也。此時‘董墓’正在城外,至我朝大其城,始圈入城內矣。彼徒知今日學東不宜有墓,而不知當時亦且無學,又何誤焉!今之和平門內下馬陵西二里的碑林,明代是西安府學,其東依次相鄰者是文廟和咸寧縣學9。依張治道的說法,學府東側原有墓,或指為董陵。當時已有人懷疑這種說法不當:“今日學東不宜有墓。”其實,造成事實上封墓的正是巡撫灤江公。他在墓周建了董祠,人們自然會以為院中之墓是董墓。灤江公其人可以考知。明代康海《贈灤江公十首》,詩前有小序:灤江公巡撫關陜三年矣。政通而人和,道真而履固,不隠謗,不易行,有仲尼在魯,子產(chǎn)相鄭之風焉。予自壬午(嘉靖元年,1522)春遇公于長安時,予臥疾……今年秋,公擢南京卿,戒行有日。10可知其人任陜西巡撫時是嘉靖元年至三年。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60《卿貳表·南京大理寺卿》云:“王珝,直隸灤州人,由進士(嘉靖)三年任。”與上引康海所云灤江公嘉靖三年秋擢南京卿者若合符節(jié)。其號既為“灤江”,必與直隸灤河有關。灤州,即今河北灤縣,正在灤河岸邊。舊時自號,亦常以故鄉(xiāng)名勝為之??岛!洞河晖び洝吩?“嘉靖癸未(二年,1523)夏四月,灤江公巡撫過鄠,訪渼陂于衍慶之堂……灤江名珝,字汝溫,永平人11;渼陂名九思,字敬夫,鄠人:皆姓王氏。”12因此灤江公正是前邊提及的王珝。另一建祠人物是喻茂堅,他在陜西任職是正德末至嘉靖初年。《明一統(tǒng)志》卷33《西安府下·名宦·本朝》載:“喻茂堅,正德中巡按陜西,劾總兵之不法者,竟梟示三鎮(zhèn)。”明代楊一清《關中奏議》卷11《一為急缺邊方兵備官員事》云:“嘉靖元年三月,內蒙巡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喻茂堅、許翔鳳案驗為邊軍聚眾殺害撫臣,劫庫放囚,搶奪軍器,燒毀衙門等事節(jié)奏?!庇赫督魍ㄖ尽肪?8《人物3·南昌府三·明》云:“喻茂堅,字汝礪,豐城人,四川榮昌縣籍。正德進士……嘉靖初巡按陜西,發(fā)總兵李隆嗾戍卒殺巡撫許銘狀……”其任陜西巡按御史在正德末至嘉靖初年。所以他與王珝共建董祠事,只能在嘉靖初年。張治道《碑記》中所說:“嘉靖甲申(三年,1524)巡撫、當時亦未有以墓告灤江公者,人至于今議之,以為祠可建而墓不可封邪”,是董祠建成于嘉靖三年的鐵證。其地則在今西安城內的下馬陵。從此,此地被稱作董子祠、下馬陵。城南六里處已存在一千六百余年之下馬陵漸次被人遺忘。趙廷瑞曾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擴建學宮之東城內下馬陵,后人不知此前曾有王珝和喻茂堅建祠事,于是誤認為今之董祠董墓是趙廷瑞首建,這與事實明顯不符。三興平董墓墓石主董仲舒墓在興平之說,古已有之。據(jù)嘉慶《咸寧縣志》卷14《陵墓志·江都相董仲舒墓》下所加按語:按下馬陵,宋敏求《志》明言在縣南六里,李好古《長安圖》下馬陵與胭脂、翡翠二坡俱在城外,是元以前無以下馬陵在城中者。其說創(chuàng)于明人,后人因之,而城南之跡轉晦。宋《志》又言長樂坊有大冢,俗誤以為董仲舒墓,亦曰蝦蟆陵。長樂坊當今東郭門南地,是唐宋時已有兩下馬陵,而今所傳下馬陵尚不在此數(shù)。名賢冢墓談故實者往往強為附合。觀《寰宇記》,董仲舒墓在興平,及《通許志》《渭南志》皆有仲舒墓可見。今城南之墓即不可考,明以來即令后裔于此守墓,且為立祠,相承已久,未可鑿空旁求。故仍錄舊文而附辨于此。猶文王陵實在長安,而宋以來皆祀于咸陽。圣賢祠祀非可臆改也。此段有誤。宋《志》所言長樂坊大冢亦曰下馬陵者,就是胭脂坡處之董墓,如前所說之地處常樂坊內街之東,并非“唐宋時已有兩下馬陵”。而力挺董墓在長安者也在在多有。張治道《下馬陵辨》道:又云董仲舒者終于家,墓不在長安。不知終于家者,終于茂陵之家,非廣川之家也。《漢書》云仲舒家居,朝廷有大議,時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問之,則仲舒家在茂陵明矣。若在廣川之家,安有時使廷尉至廣川問之之理耶?又曰家徙茂陵,亦不在長安,謂長安有墓者,非也。不知茂陵在興平縣,而葬在長安,亦何所疑!興平去長安才一百五十里爾。如司馬遷亦居茂陵而葬韓城,相去四百里,亦非耶?且漢時京宦罷官,朝廷敬重者,多徙居五陵,不令回籍。如周仁,徙陽陵;田千秋,齊人,徙長陵;魏相,定陶人,徙平陵;蕭望之,東海人,尹翁卿,河東人,徙居杜陵:則其墓皆在長安。徙居京師,皆非死后徙也。則董仲舒徙在生前明矣,則其卒在長安又明矣。又曰人臣之墓而云天子下馬,且稱曰陵,皆說之不通者也。不思武帝好名好文之主,其素又重仲舒之為人,過其墓下馬,又何所疑!下馬事史志內明載,而非后人捏造之言。其稱為陵,非朝廷稱之,又非詞臣文士稱之,蓋民間見朝廷敬重如此,又見當時冢墓高大壯麗,私相稱呼,亦有此理。如今丙吉墓在城南,亦有稱丙吉墓,亦有稱丙吉陵,例亦如此,未為不通也。兩種說法,都是語氣決絕,不容置辯。董仲舒墓在興平之說,今日似成主流。恰如孫民柱《董仲舒墓址辨惑》所云:“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學術界支持‘興平董墓’說者日益增多。”但其根據(jù)一是董仲舒家于茂陵,因此死后應當葬于居家附近。但這并不能駁倒張治道所持的論點。二是漢武帝于董仲舒墓前下馬事,出自《長安志》引《國史補》。然而今本《國史補》明言是董仲舒門人過其墓而下馬,才稱作下馬陵,與漢武帝無關。不知《長安志》為何引成“李肇《國史補》曰:‘昔漢武帝幸芙蓉園,即秦之宜春苑也,每至此墓下馬,時人謂之下馬陵?!比艏儗偎蚊羟髶?jù)己意所加,則沒有討論的必要。若宋敏求另據(jù)他本,今人僅根據(jù)部分史實認為漢武帝對董仲舒之說不感興趣,因此不會為他下馬,論據(jù)也顯得單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正是在漢武帝時成為主流文化。對這樣一位精神導師性的人物,在其死后,路過其墓下馬,并不會令君主蒙羞,反而體現(xiàn)出他對文人的尊重。三是這種墓在興平之說大大晚于長安下馬陵說,首次提出這個觀點的是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而據(jù)南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67《墓地門》引《西京雜記》:“膠西相董仲舒墳,在長安。人為致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師考試申請書
- 執(zhí)行異議申請書 范本
- 貧困補助申請書
- 協(xié)會申請書范文
- 校園文化的內涵與育人功能
- 銷售升職申請書范文
- 電子商務平臺的法律責任與規(guī)范管理
- 2025年度智慧交通工程力工勞務分包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信息科技企業(yè)高級文員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國際貿(mào)易保險合同與理賠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2025長江航道工程局招聘101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八省聯(lián)考四川高考生物試卷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印)
- 《供電營業(yè)規(guī)則》
- 企業(yè)員工退休管理規(guī)章制度(3篇)
- 執(zhí)行總經(jīng)理崗位職責
- 2025年中鐵十二局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NS3000計算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使用手冊
- 小學生情緒調適課件
- 2025蛇年中小學春節(jié)寒假安全教育課件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