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學中考真題分類匯編01:聲和光(解析版)_第1頁
2021年科學中考真題分類匯編01:聲和光(解析版)_第2頁
2021年科學中考真題分類匯編01:聲和光(解析版)_第3頁
2021年科學中考真題分類匯編01:聲和光(解析版)_第4頁
2021年科學中考真題分類匯編01:聲和光(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年科學中考真題分類匯編01:聲和光

一、單選題

1.(2021.金華)“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們能看見水中的魚,是因為()

A.光的直線傳播B.光的反射C.平面鏡成像D.光的折射

【答案】D

【解析】我們能看見水中的魚,其實是魚身上發(fā)出的光線,從水射入空氣時發(fā)生折射現(xiàn)象形成的虛像,

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

2.(2021?溫州)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

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答案】B

【解析】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所在的那條直線對稱。地磚2和3都處在同一平面

內,即它們處在同一直線上,燈泡的位置不動,則通過地磚看到的像大小相同,旦位置不變。故選B。

3.(2021.麗水)周末,小科一家到甌江邊游玩。媽媽拍照時,小科正在欣賞美景:對岸樹木的倒影、水中

的魚”影”……此時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關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媽媽的攝“影"——光的折射B.樹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魚“影”——光的反射D.小科的身“影”一一光的直線傳播

【答案】C

【解析】A.媽媽的攝“影”,光從空氣射入玻璃鏡頭發(fā)生光的折射,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樹木的倒“影”,光從空氣射到水面發(fā)生反射形成的,故B正確不合題意;

C.水中的魚“影”,光從水中射入空氣中發(fā)生折射形成,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小科的身“影”,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

4.(2021.衢州)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

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答案】D

【解析】甲點始終在空氣中,它發(fā)出的光線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射入我們的眼睛,于是我們看到甲點,

故A、B錯誤;

乙點發(fā)出的光線,從水中射入空氣中,在水面發(fā)生折射,此時折射角小丁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眼睛后,

我們看到水中乙點的虛像,故C錯誤,D1E確。故選D。

5.(2021?臺州)“方寸天地納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盡觀廣袤世界。下列能夠解釋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解析】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機,晶狀體和角膜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倒

立、縮小的實像,此時物距大于像距,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

6.(2021?寧波)如圖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物體的光線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處試當我們從看

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晶狀體凸度和焦距的

變化情況分別是()

A.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短B.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長

C.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短D.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長

【答案】A

【解析】①假設晶狀體的凸度不變,當看近處物體時,根據(jù)“物近像遠大”可知,此時像距增大,即成像在

視網膜后面;

②要使像向前移動到視網膜上,必須使光線會聚,則晶狀體的凸度要變大,而焦距要變小。

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

7.(2021.杭州)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玻璃磚并穿過,其光路如圖所示,關于四個角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ai>yi

B.Q2>Y2D.yi=y2

【答案】A

【解析】當光從空氣射入玻璃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四>X,故A正確;

當光從玻璃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012<丫2,故B錯誤;

根據(jù)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最初的入射角等于后來的折射角,即8=72;最初的折射角等于后來的入射角,

即丫1=9,故C、D錯誤。故選A。

8.(2021.嘉興)事物總是在變與不變中相統(tǒng)一。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氣壓改變時,空氣的密度一定不變B.溫度改變時,玻璃的導電性會發(fā)生變化

C.位置改變時,物體的質量一定不變D.介質改變時,聲的傳播速度會發(fā)生變化

【答案】A

【解析】A.當氣體的質量不變而氣壓改變時,氣體的體積肯定改變,那么空氣的密度一定改變,故A錯

誤符合題意;

B.常溫下的玻璃為絕緣體,當溫度達到熔融狀態(tài)時,玻璃會變成導體,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形狀、位置、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C正確不合題意;

D.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速度不同,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

二、填空題

9.(2021?寧波)科學方法是開啟大自然奧秘之門的鑰匙。

(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fā)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球反彈的

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越大,響度越大。

(2)為了便于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光線的概念,實際上光線并不存在。為了形象地

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

【答案】(1)幅度(或振幅)(2)磁感線

【解析】(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fā)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

球反彈的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幅度(或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2)為了形象地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磁感線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

存在。

10.(2021?寧波)寧波某校課外實踐小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桿,進行為期一年的“觀竿測影''活

動。2021年3月14日正午時刻圭桿的桿影如圖所示,并測得桿影OA長為55.7cm。

圭\

(1)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傳播。

(2)圖中桿影從O到A指向方。

(3)預測2021年6月20日正午時刻,該圭桿的桿影長度將比55.7cm(填“大’或"小

【答案】⑴直線(2)北⑶小

【解析】(1)影子是因為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2)3月14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所以影子OA指向北方;

(3)6月20日太陽宜射點在北半球,這時的影子長度要比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時短;

11.(2021?杭州)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當環(huán)境條件改變時,人體往往會發(fā)生相應的生理變化,以

維持機體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與平衡。如:

(1)長期居住低海拔區(qū)域(如杭州)的人剛進入高海拔區(qū)域(如青藏高原)其呼吸頻率將,以適應氧

氣稀薄的高原環(huán)境。

(2)人體從常溫環(huán)境進人低溫環(huán)境中時,皮膚血管的管腔將,從而降低皮膚溫度,以利于減少

散熱,維持體溫恒定。

(3)從常溫進入高溫環(huán)境中時,人體會大量出汗,未及時補充水分的情況下,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能

力將,以利于維持體內的水鹽平衡。

(4)人們從明亮的環(huán)境進入黑暗的場所,眼球的瞳孔將以增加進入瞳孔的光線適應黑暗的環(huán)境。

【答案】(1)變快(2)變?。?)增強(4)變大

【解析】(1)低海拔地區(qū)氧氣含量高,高海拔地區(qū)氧氣含量低,所以在青藏高原地區(qū),要加快呼吸;

(2)人在低溫環(huán)境,為了減少散熱,減小血管官腔的面積,可以減少散熱;

(3)人在高溫環(huán)境,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不足,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可以減少尿液,來維持身體內

水鹽平衡;(4)眼球的瞳孔可以控制進光量,瞳孔越大,進光量越多,瞳孔越小,進光量越少。外界

環(huán)境黑暗,所以進光量比較少,所以要增加進光量,瞳孔要變大。

12.(2021紹興)小敏做了如下三個光學實驗:

(1)圖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小敏轉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EO貼著紙板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

方向轉動,可觀察到反射光束OF沿時針方向轉動。

(2)圖乙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小敏選擇玻璃板而不選擇平面鏡的原因是。

(3)圖丙是“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此時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將凸透鏡向光源方向移動至某位置,

發(fā)現(xiàn)在光屏上又成一個清晰、(填像的性質)的實像。

【答案】(1)順(2)便于確定像的位置(3)倒立、放大

【解析】(I)圖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小敏轉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E0貼著紙板繞入射點O

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入射角增大,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時反射角也增大,則可觀察到反

射光束OF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2)圖乙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小敏選擇玻璃板而不選擇平面鏡的原因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3)圖丙是“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此時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將凸透鏡向光源方向移動至某

位置,發(fā)現(xiàn)在光屏上又成一個清晰、倒立、放大的實像。

13.(2021?湖州)小明用手機拍照,發(fā)現(xiàn)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右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

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相當于光屏)(選填"前”或"后”)。小明發(fā)現(xiàn)將透鏡緊靠在

手機鏡頭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理解了手機微距鏡頭的工作原理。

【答案】后;凸

【解析】(1)當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物距很小,根據(jù)“物近像遠大”可知,此時像距過大,即像

成在感光器的后面;(2)要使像前移到感光器上,需要使原來的光線更加會聚,因此將凸透鏡靠在手

機鏡頭上可以解決微距拍攝的問題。

三、解答題

14.(2021?衢州)我國繼去年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之后,今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攜祝融號火星車又成

功著陸火星烏托邦平原。天問一號探測器從進入火星大氣到著陸火星表面的9分鐘過程中,依靠自身完成彈

開降落傘、反推發(fā)動機點火、懸停避障、緩沖著陸等多個動作,實現(xiàn)速度從4.9km/s降低到Om/s。月球和火

星部分信息見下表。

天體離地球距離天體表面物體受表面狀況大氣壓情況

到的重力

火星5.5xlO7km-4xlO8km約為地球上的2/5巖石、高山、平原只有地球大氣壓的1%,大氣中

95%為二氧化碳

月球3.6x107km-4xl08km約為地球上的1/6環(huán)形山、高地、平原沒有

(1)探測器著陸火星時離地球約為1.8xl()8km,根據(jù)相關報道,探測器著陸火星表面的9分鐘過程中,

它會“失去”地面指揮人員的控制,只能依靠自身獨立完成各種精確動作。請你根據(jù)數(shù)據(jù)計算并分析探測

器“失控”的原因。(提示:通訊信息是通過電磁波傳遞的,其速度為BxKTkm/s)

(2)已知祝融號火星車質量為240kg,它隨探測器降落至距離火星表面100m時,先懸停避障然后著陸

到火星表面。請計算從距離火星表而100m處到著陸火星表面過程中火星車重力做了多少功。

(3)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對火星開展了40余次探測活動,成功的卻不到五半,但人類探索太

空的腳步并未停止,相信不遠的將來,在火星上將會建立研究站進行長期考察。你認為在設計制定建

立研究站計劃時,需要考慮人類生存的問題有:(寫出一點即可)。

(4)如圖為一幅網友自稱來自月球車在月球上拍攝的照片,照片上呈現(xiàn)了類似地球上雨后“彩虹”光暈。

很多網友問這是不是月球上的彩虹?請你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答案】(1)地球指揮人員與火星車之間依靠電磁波傳遞信息,電磁波以光速傳播,由于火星車著落

時離地球的距離有1.8x108km

根據(jù)公式:t=s/v=1.8x1()8km/3.0xl05km/s=600s=10min,從火星車上發(fā)出要著落的信號后,地球上的指揮

員收到上述信息需要10分鐘時間,地球上的指揮員發(fā)出指令到達火星車的時間又需要10分鐘,此時,

火星車早就在地球上指揮人員收到信息前就完成著陸過程了。因此,該過程地面指揮人員對火星車“失去”

了控制,祝融號著陸的9分鐘過程中只能完全依靠自身識別、判斷,地面指揮人員無法代替祝融號作出

反應。

(2)解:方法一:

Gte=mg=240kgx10N/kg=2400N

G火=2/5xGm=2/5x2400N=960N

WA=FS=GAS=960Nxl00m=96000J

方法二:

WM1=Fs-Gs=mgs=240kgx1ON/kgx100m=240000J(2分)

W火=2/5W地=240000Jx2/5=96000J

(3)如何獲得氧氣、水和燃料,如何獲得食物,獲得什么食物等。

(4)不是彩虹,因為月球上空沒有液態(tài)小水滴,所以不能形成彩虹。

四、實驗探究題

15.(2021.臺州)味蕾中存在著一種甜味感受器,能感受糖的刺激。但科學家發(fā)現(xiàn)原本偏愛甜食的小鼠,

被完全破壞該甜味感受器后、仍然喜歡吃某種甜食。這是為什么呢?分析該甜食的組成,發(fā)現(xiàn)除葡萄糖

外還含有鈉鹽。已知,單獨的鈉鹽溶液不會引起神經系統(tǒng)對甜味刺激的反應科學家選取一定數(shù)量的小鼠,

完全破壞該甜味感受器后進行實驗,記錄如下表。

實驗I實驗II

組別擦拭小鼠舌頭的溶液對甜味刺激的反應將小鼠置于提供水、X、含鈉鹽的葡萄糖溶液的環(huán)境中,

第一組含的鹽的葡萄糖溶液反應明顯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小鼠更偏愛含鈉鹽的葡萄糖溶液,對水和X

無明顯偏愛。

第二組X反應微弱

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物質中,可作為實驗用鈉鹽的是

A.NaB.Na2OC.NaOHD.NaCl

(2)表格中的“X”是溶液。

(3)科學家進行實驗基于的假設是o

【答案】(1)D(2)葡萄糖溶液(3)味蕾中還存在林外一中感受器,接受葡萄糖和鈉鹽的共同刺激

【解析】(1)AB、Na、Na2O與水反應會生成NaOH,具有腐蝕性;故AB錯誤:

C、NaOH具有腐蝕性,不可以使用;故C錯誤;

D、NaCI是食鹽,可以直接食用;故D正確;

(2)實驗過程中要形成對照,第一組使用的是含鹽的葡萄糖溶液,所以第二組使用的是葡萄糖溶液;

(3)單獨的鈉鹽溶液不會引起神經系統(tǒng)對甜味的刺激,而實驗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