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旋轉的教案(15篇)_第1頁
二下旋轉的教案(15篇)_第2頁
二下旋轉的教案(15篇)_第3頁
二下旋轉的教案(15篇)_第4頁
二下旋轉的教案(1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二下旋轉的教案(15篇)二下旋轉的教案篇一成功之處:1.明確旋轉三要素:旋轉點,旋轉方向,旋轉角度。在教學中要重點使學生弄清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明確要想表述清楚指針的旋轉,一定要說清“指針是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么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這幾點。2.充分認識旋轉的特征,為畫圖作鋪墊。通過風車旋轉的教學,使學生發(fā)現(xiàn)旋轉的特征,特別是讓學生對于對應線段互相垂直,長度相等,旋轉方向要會檢驗。3.畫法簡潔,便于記憶。畫法:一找:找出關鍵線段。二畫:畫出對應線段。三連:連線。缺乏之處:1.在旋轉特征的教學上用時較少,導致畫法練習時間不充分。2.局部學生對于用三角板如何放不知所措,不會進展檢驗。再教設計:1.重點放在畫法教學上,特別是三角板的放置,可以采取課前預習按照逆時針和順時針方向進展針對性練習,可以進步正確率。2.重視檢驗,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進展自我檢查的習慣。二下旋轉的教案篇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物體就有平移、旋轉、對稱的變換,本單元就是貼近現(xiàn)實尋找數(shù)學知識,在詳細形象的根底上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而在研讀教材和實際授課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和抽象以后的平面圖形不能很明晰的區(qū)分出來,從這里我意識到在教材研讀中,對于“題目”要正確的領悟,本單元的課題就是:圖形的變換,這些變換在實際的物體〔也就是立體圖形〕可以實現(xiàn),并且存在,那么平面圖形也可以經過這些變換得到美觀好看的圖案,特別對于“對稱”現(xiàn)象和“軸對稱圖形”學生分辨的不夠明晰,在后續(xù)練習課加強。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旋轉的生活實例,如關門、摩天輪、旋轉木馬等,讓學生感知旋轉的含義,通過觀察鐘表和風車的運動進一步理解旋轉,“旋轉”和“平移”一樣,是一種運動的過程,是一個動詞,而“旋轉”強調的是物體繞著某個點或某個軸轉動的過程,“平移”強調的是物體沿著某條直線的挪動的過程。通過觀察鐘表指針的轉動,掌握旋轉的三個要素:點、方向〔包括順時針和逆時針〕、角度,并學會將這三個要素合并起來描繪一個物體的旋轉情況。難點就是讓學生可以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度的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啟發(fā)考慮,討論交流,然后老師示范。進一步指導學生練習穩(wěn)固,練習層層遞進,先畫一條線段的旋轉,再畫一個簡單圖形的旋轉。本節(jié)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了學習的內容,復習鋪墊很到位,根本上將上節(jié)課遺漏問題解決,并成功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方法上的根底,備課和課堂教學中表達以課本為主體的教學原那么,圍繞教材進展備課和教學。遺憾的就是沒有進展高濃度的課堂總結,課堂把控時間上有待進步,盡量標準和精簡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對于學生的把握缺乏,好的學生吃的不夠,根底差一點的學生又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另外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開展缺乏,本單元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開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在課堂上盡量留時間讓學生想象,開展學生的思維才能,希望今后教學中可以因材施教,真正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數(shù)學上有所開展。二下旋轉的教案篇三教材分析^p:本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順序,明晰地展開描寫。三局部特征鮮明,寫景細致逼真,引人入勝。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化體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設計理念:雷雨對于學生來說并不生疏,他們都有著一定的生活體驗。因此,在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從他們的已有經歷入手,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雷雨前的段落時,先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讀的根底上談感受,學生的感受會更多。整堂課力求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閱讀中感悟課文的內容,激發(fā)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熱愛自然的熱情。學情介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雷雨并不生疏,但學生對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不夠深,需要老師指導觀察體會。從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____點出發(fā),結合教材的內容,我覺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會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學的難點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變化。教學目的:1、會認“壓、亂、垂、虹”4個生字。2、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xiàn)雷雨前的景象。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教學難點:讓學生聯(lián)絡生活實際,感知并有感情地朗讀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描寫。教學準備:課件。教學流程: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1、出示謎面有位老兄脾氣大,

愛發(fā)怒的就數(shù)他,發(fā)起怒來大聲吼,

伴著成串的淚珠下。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18課雷雨。板書課題,齊讀。二、初讀課文〔一〕一讀:請翻開書第80頁,聽課文錄音朗讀,把容易讀錯的字詞做上記號。〔二〕

二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師:剛剛小朋友們都讀得非常認真,誰來當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讀這四個生字。小老師帶讀(提示垂是翹舌音)――同桌檢查讀〔請同桌互相檢查著讀一讀,比比誰讀得好〕師:如今,讓這些生字寶寶去掉拼音帽,你還能認識嗎?〔課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學生開火車讀〕師:生字寶寶想媽媽了,請你把它們送回家吧。在課文中畫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師:找出來了嗎?老師也找出來了,同學們來讀一讀吧。(出示句子的幻燈片)1.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2.突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3.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4.一條彩虹掛在天空。〔三〕三讀,檢查理解朗讀情況。指名分段讀課文。〔四〕四讀課文,理清文脈〔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前的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中的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后的景象?〔2〕、交流。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三、研讀課文,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如今就讓我們走近這場雷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一〕雷雨在降臨前總會發(fā)出一些特殊的信號,告訴大家雷雨馬上就要來了。讀讀課文的1、2、3自然段,用鉛筆畫出作者在這三段里寫了什么?師:你讀了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學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懼……師:你是從書中哪句話中讀出這種感受的?〔隨生答復出示句子〕師:〔出示圖烏云圖〕〔1〕“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指名讀:2、師:你看到了什么?生:烏云很厚,很重,很多師:從哪些詞語可以知道?〔滿天,黑沉沉

,壓〕3、師:“壓”字是什么意思?〔逼近〕能用你的動作來表示嗎?4、師:當黑沉沉的烏云越來越多,越來越厚,越來越重,不斷地向我們逼近,你感覺怎么樣?生:難受

不舒適

喘不過起來5、師:這時候,連愛動的樹葉,愛唱歌的蟬都和大家一樣。不動也不叫?!?〕“突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過度:我們再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雷雨前還有什么現(xiàn)象?1、齊讀?!策@風多大啊!〕2、角色扮演,體會“亂擺”:師:假如你就是這大風中的小樹,你會怎樣?同學們,怎樣是“亂擺”?你們能做出亂擺的動作嗎?〔看來這陣風真的很大?。 场耙恢恢┲霃木W上垂下來,逃走了?!贝箫L真的刮過來了。這可嚇壞了……小蜘蛛。這只正在悠閑織網的蜘蛛他的表現(xiàn)是……播放課件:〔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吵鍪荆荷阂恢恢┲霃木W上垂下來,逃走了。師:一只蜘蛛從網上爬下來,逃走了。師:你覺得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垂”字用的好,形象寫出了蜘蛛隨著蜘蛛網往下落的情景,讓人感覺到風特別大,連蜘蛛都害怕〕生:“垂”說明蜘蛛是以很快的速度逃走了。它很慌張〔提示:蜘蛛也可以沿著絲線,一步一步地爬下來啊〕朗讀: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那陣大風和驚慌的蜘蛛吧。(3)“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睅煟何覀冞€寫了什么?指名讀〔師評:你不光看到了閃電,還聽到了雷聲,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兩個“越來越”寫出閃電,雷聲在不斷加劇〔句式訓練,出示句子〕師:誰能學著課文里的樣子用“越來越”造句子。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為自己鼓鼓掌吧。師:雷雨前的空氣真悶呀!〔板:悶〕一場大雨就要下來了,讓我們一起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捕掣惺?-6雷雨中的情景。師:雷雨來了,你們看〔出示幻燈片:雷雨中〕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師:雨下得真大。誰想讀讀第四自然段。讓大家好似看到了這么大的雨?〔4〕“嘩,嘩,嘩,雨下起來了?!睅煟焊嬖V大家一個機密,只要讀好三個字,就能讀好這句話?!颤c出“嘩,嘩,嘩”〕還可以怎么讀?〔嘩,嘩,嘩〕說明什么?〔雨大、還很急〕誰再來讀?!?〕“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睅煟骸惨x〕是啊!雨越下越大?!部吹绞裁戳耍俊硺渫?,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看著窗外雨在嘩嘩地下著。我也想跟你們一起讀一讀這第五自然段。〔6〕“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睅煟涸倏矗瑵u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師:雷聲雨聲是一下子變小的嗎?〔生:不是的,是漸漸地〕哪個詞告訴我們了?!矟u漸地就是漸漸地意思〕師: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寫雷雨中的這幾段。師:你們覺得這場雷雨下得怎么樣?。可合碌谜娲蟀。 舶鍟捍蟆场踩掣惺苡旰竺谰皫煟?.雨很快就停了,雷雨后的風光是什么樣的呢?你們趕快看課文,默讀7

8自然段雷雨后的景象。師:如今我們雷雨后的情景吧。〔課件出播放雷雨后的情景〕看了這段畫面,這時你最想說什么?師:是啊,我們仿佛感覺到了雨后的清新、美麗。你能把這兩段美美地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試背〕小結:雨過天晴,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舶鍟好馈沉⒏形蚶首x齊讀課文:請同學們用不同的語調分別讀好這個三個局部,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們不同的特點,多神奇的大自然呀,小朋友們,只要你們細心觀察,一定還會發(fā)現(xiàn)更美麗、更神奇的景象。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寫成觀察日記吧。板書設計:前

1-3

烏云、葉子、蟬、18、雷雨

大風、樹枝、蜘蛛、閃電、雷中

4-6后

7-8[人教版二下《雷雨》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二下旋轉的教案篇四二下數(shù)學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適宜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理論的才能以及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厘米?!舱{整為:建立1米的正確認知〕老師準備:1支7cm長鉛筆、12把米尺、學生尺、1根長繩、1根1米長繩子、雙面膠、剪刀。學生準備:學生尺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要用什么作單位?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矊W生在投影上演示,老師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考前須知,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根底。】【教后考慮:通過對厘米和厘米尺的復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穩(wěn)固認知,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到達“教構造用構造”的作用。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構造根本上都是:情境導入――認識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認識米〔或厘米〕――通過測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長,進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實際觀念?!慷⒁胄抡n1.情境導入。〔1〕課件出示小動畫:量黑板的長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俊窘毯罂紤]:這個環(huán)節(jié)原打算讓一個學生來講臺上實際操作,但在上課之前又覺得有點費事兒,于是改成了觀看動畫。相比之下覺得改變后雖然節(jié)約了2分鐘左右時間,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缺乏夠深化。根據(jù)研討中小組其他成員的建議,假設改成師生比賽或是兩個學生比賽,應該可以更高效一些。】2.點明課題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米

用米量”。三、探究新知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jù)已有經歷進展估計,并貼上標簽〕。【教后考慮:這個環(huán)節(jié)耗時很長,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一是鋪墊缺乏,要求不夠明確,以致于一開場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圖何在;二是老師的身高對孩子們來說是生疏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個估測的根據(jù),但實際上孩子們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數(shù)據(jù),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更多的是關注于貼在老師身上的彩色紙條,而無視了問題多本質――一米有多高。這一環(huán)節(jié)假如可以從孩子們自己的身高入手,這樣的話效果可能會好一些。】那怎么才知道誰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硯煟河媚陌殉咦幽兀渴谴蠹沂种械睦迕壮邌??〔生:不是,應該用米尺。〕師:好,那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米尺”?!驹O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才能、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根底?!俊窘毯罂紤]:整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確實挺活潑的,但是由于操作不當〔演示時大局部學生看不到;活動組織不嚴謹導致有的孩子趁機開小差〕,導致局部孩子無法完全參與進來,進而轉移注意力。結合小組研討中各成員的建議以及自己的考慮,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設計一:先讓孩子們報自己的身高,再根據(jù)自己的身高估測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測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準確測量,明確1米的高度,最后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大致思路根本上和我原有設計一樣,是先估測,再認識米尺,最后準確測量,再聯(lián)絡生活尋找1米,只是主體由“我的身高”換成了孩子們自己的身高,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效果會好些。設計二:在認識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準確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構1米的認知表象,最后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確實有助于較好的建立1米的認知表象,而且會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測的環(huán)節(jié),本來孩子們就缺乏“估測意識”,估測才能的培養(yǎng)應通過不斷地浸透,一點點培養(yǎng)起來。】2、認識米尺。出示米尺。〔1〕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擬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一樣和不同的地方?〔數(shù)字一樣,都是從0開場,從小到大排列;刻度線一樣,兩根長刻度線之間相距1厘米,兩根長刻度線之間有9跟短刻度線,其中正中間一根略微長一點。不同之處就是厘米尺較短,數(shù)字較少,而米尺較長,數(shù)字也較多。〕〔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個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根據(jù)學生答復,板書:1米=100厘米?!驹O計意圖:通過觀察、比照、考慮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俊窘毯罂紤]:通過對米尺和厘米尺的比照觀察,孩子們對米尺和厘米尺根本上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3、用米尺量?!?〕提問:到底老師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承〗Y: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場,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課件演示〕〔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自己身上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師身上的1米的標簽,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說說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厘米?〔3〕談話:同學們如今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交流。如今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再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長幾米?〔7〕小結: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較長的物體【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理論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并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俊窘毯罂紤]:整個設計應該和“估計1米是多少”局部交融起來,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設計一”或“設計二”?!克?、活動穩(wěn)固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帶來了一卷綢帶,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漸漸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假如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當學生喊停后剪下,貼到黑板上。指著黑板上的絲帶問: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絲帶,長或者短了,再追問:那1米到底有多長?再剪一根1米長的絲帶貼上去,比照。方法二:再剪一根剛好1米的絲帶貼上去,直接比照?!驹O計意圖:通過剪絲帶的游戲進一步感知1米有多長,進一步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课濉⒎椒☉?。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再實際排一排〕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2.小組活動。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shù)不一樣?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間隔。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教后考慮:“剪絲帶”和“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活動由于時間關系沒有進展?!?.小朋友如今已經知道1米的大概長度,老師站在這里,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間隔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后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設計意圖:數(shù)學于生活,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擬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絡。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俊窘毯罂紤]:由于前面少了“剪絲帶”、“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腦子中的1米還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這樣的“身體”的層面,無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時候并不是很順利。另外這個活動只能少數(shù)十幾個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不是很高。假如這樣修改一下:每3個小組為一大組,請一位同學先站好,聽口令其他同學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進去,學生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長度這一認知?!苛?、梳理小結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哪些收獲?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驹O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憶整理,形成根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科摺⒄n堂檢測。a卷: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1〕量一把牙刷的長,用〔

〕做單位。(2)

量籃球場的長,用〔

〕做單位。(3)

從直尺的0―1是〔

〕厘米;從直尺的0―5是〔

〕厘米。3.在〔

〕內填寫適宜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教室長9〔〕

黑板長2〔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b卷:1、選用適宜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鉛筆長18〔

一棵大樹高10〔

一張床長2〔

教室長10〔

〕桌子高90〔

操場長200〔

一個杯子高10〔

桌子長100〔

〕或是1〔

〕2、判斷:〔1〕小紅身高是145米。〔

〕〔2〕操場上的跑道長300米?!病场?〕米和厘米都是長度單位?!病场?〕因為1米=100厘米,所以長度單位厘米大于米?!病场?〕一根跳繩長3厘米?!病场?〕一枝鉛筆長13米?!病场?〕有三條帶子,第一根長6米,第二根長6厘米,第三根長60厘米,哪根最短?〔〕【教后考慮:課堂檢測局部分了兩個層次,這是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才能不一樣,有針對性的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這份練習題課堂上沒來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業(yè)。】1.二下推理教學設計2.數(shù)學教學設計推薦3.日歷中的數(shù)學教學設計4.數(shù)學教學設計步驟5.數(shù)學周長教學設計6.數(shù)學比例尺教學設計7.二下平均分教學設計8.初二數(shù)學實數(shù)教學設計9.章建躍:教學設計與好數(shù)學教學10.數(shù)學教學設計模板二下旋轉的教案篇五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4頁試一試上面。教學目的:1、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周角。2、通過教學,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種角之間的關系。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才能及邏輯思維才能。教學重難點: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學具:做活動角的小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一、動手操作,重溫角的有關知識1、認識角的形成過程?!舱n件顯示一個角〕師:這是什么?角怎樣是怎樣組成的呢?生: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師: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同學們看屏幕。演示課件:〔出示頂點,由頂點引出兩條射線〕師小結:由一個頂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2、復習銳角、直角、鈍角師:同學們,你們已經認識了哪些角?生:銳角、直角、鈍角師:如今請同學們利用活動角擺一個直角,擺好的把它舉起來,讓我們大家看看。〔板書:直角〕師:怎樣的角叫直角?生:兩條邊互相垂直時所組成的角就是直角。師:那銳角怎么擺呢?擺好的把它舉起來,讓我們大家看看。〔板書:銳角〕怎樣的角才是銳角?生:小于直角的角叫銳角。師:請同學們繼續(xù)擺出一個鈍角,擺好的把它舉起來,讓我們大家看看?!舶鍟衡g角〕師:怎樣的角叫鈍角?生:大于直角的角叫鈍角。師:同學對銳角、直角和鈍角的知識掌握得很好的,下面我們銳角、直角、鈍角的形成過程。請看屏幕,課件演示。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1、提醒課題,探究新知師:剛剛我們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利用活動角通過旋轉,可以得不同類型的角,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探究“旋轉與角”的問題。〔板書課題:旋轉與角〕〔1〕認識平角師:假如固定活動角的一條邊,轉動另一條邊,當旋轉到鈍角后,我們還能旋轉嗎?生1:能!師:好!請大家觀察老師的“活動角”,看它繼續(xù)旋轉會得到什么角?生2:平角師:我們這個角的什么特點?生3: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線上〔角的兩條邊旋轉形成一條直線〕。師:角有頂點嗎?生4:有師:在哪兒?生5:讓學生到講臺上指著老師的活動角來說師:像這樣,角的兩條邊旋轉成一條直線時所形成的角,我們稱它為平角。下面我們平角的形成與畫法。〔板書:平角〕師:請同學們也旋轉自己的活動角,使它成為一個平角,并與同伴說一說它的邊和頂點。〔請一位學生演示旋轉的過程,并指出它的邊和頂點?!场?〕認識周角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操作才能挺強的!如今我們接著轉。這個角比平角要怎么樣?〔大〕那如今〔兩條邊重合〕呢?它還是角嗎?它是什么角?生:周角。師:它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學生答復:角的一條邊繞著頂點旋轉一周,角的兩邊重合在一起了。師小結:像這樣“角的一條邊繞著頂點旋轉一周,兩邊重合在一起了所形成的角”我們叫它作周角。下面我們再來認真觀察周角的形成與畫法?!舱n件顯示〕師:請同們也旋轉自己的活動角,使它成為一個周角,并與同伴說一說它的邊和頂點。〔請一位學生說說〕2、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平角、畫一周角3、理解各種角之間的大小關系。師:假如讓你來給這幾個角排隊,你想讓它們怎么站?〔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看看誰能把隊伍排得又快又好!三、板書設計:旋轉與角周角>平角>鈍角>直角>銳角或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假設有學生疑問: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什么角?老師可以這樣答復: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優(yōu)角,優(yōu)角大于180°而小于360°.二下旋轉的教案篇六目的確定的根據(jù)1、課程標準內容目的中的相關要求能根據(jù)要求畫出、擺出或者想象出平移、旋轉后的圖形,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學會分辨平移和旋轉。2、教材分析^p教材從大量感性,直觀的生活實例,讓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使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及平移的方法,通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學情分析^p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xiàn)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擬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到生活經歷的限制,對于好多現(xiàn)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不能透過現(xiàn)象用數(shù)學的目光來抓住運動的本質。學習目的1、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2、能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判斷出某種運動方式是哪種現(xiàn)象。3、能說出生活中各種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嚴密聯(lián)絡。評價任務任務1: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任務2:會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圖形沿程度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任務3:學生能在方格紙上正確畫出平移后的簡單圖形。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老師的教評價要點動態(tài)修改環(huán)節(jié)一借助生活實際,引入新課。孩子們能認真觀察運動的物體,并能給它們分分類、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物體都在運動,老師就拍到一些物體的運動:〔1〕每周一孩子們都穿著校服參加升旗儀式,紅旗也在運動,它是怎樣運動的?〔2〕星期天孩子們喜歡去游樂園玩嗎嗎?游樂園的轉椅可好玩了,轉椅也在運動,它是怎樣運動的呢?會把分類的想法和結果說給同桌聽聽。環(huán)節(jié)二探究新知。孩子愿意把自己觀察的結果分享給全班的同學呢?紅旗是直直的平平的在挪動,這樣的運動方式叫平移。轉椅是繞著一個點或以一個軸為中心轉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叫“旋轉”。會說出紅旗屬于一類,轉椅屬于一類。學生會簡單的列舉一兩個身邊物體的運動。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討論身邊還有那些物體的運動方式是平移?那些物體的運動方式是旋轉?邊說邊用動作表示出來。會舉例,知道是平移還是旋轉。會正確分辨平移和旋轉運動。能判斷出以下物體的運動方式是平移還是旋轉假如是平移〔課件展示:高空纜車、鐘面、電扇,電梯、齒輪、飛機。〕學生會自己動手分一分。會根據(jù)老師的指示正確的平移。請一個孩子到黑板上來平移這張大公雞的卡片。老師先貼在黑板上,聽老師的口令,平移這張卡片,假如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確了,請你送給他掌聲,明白嗎?會正確地平移。環(huán)節(jié)三理論運用能獨立完成教材30頁下面的“做一做”,利用學具,用平移的方式畫一排小汽車。會正確地說出怎樣的汽車學具的挪動是平移。能正確解決生活中物體的平移問題。二下旋轉的教案篇七一、復習舊知。1、出示指針旋轉的過程,喚起學生對旋轉的記憶。師:〔出示課件:鐘面模型〕分針從12轉到3,怎么旋轉的?生:分針順時針旋轉了90度。〔師撥時針逆時針各旋轉引出180度〕2、出示視頻廣交會會旗師:如今我們國家經濟繁榮,人人都要奔小康,衣食住行是我們生活的中最重要的局部,商品經濟也和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20xx年廣交會已經成功舉辦,大家想不想去參觀參觀?同學們參觀的同時能發(fā)現(xiàn)錄像中的一個數(shù)學問題,老師就獎勵他一個笑臉好嗎?生:好!〔觀看〕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問題?生:師:這個同學說得真對,廣交會的會旗是利用我們數(shù)學當中的旋轉知識設計出來的〔獎勵笑臉〕廣交會會旗旋轉寶橡花的圖案漂亮嗎?你想知道它是怎么樣形成的?師:前后做的同學討論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吧!生:學生交流匯報:用旋轉的方法變出圖案;有的是順時針旋轉,有的是逆時針旋轉。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這些漂亮的圖案都是由一個簡單的根本圖形旋轉出來的。你們想不想試試,也用這個簡單的根本圖形旋轉變出一個漂亮的圖案?生:想!師: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圖形的旋轉問題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1、呈現(xiàn)圖案,激趣引入。師:如今再請同學們欣賞兩組由旋轉的方式形成的圖案,大家看圖案美麗嗎?生:美麗提醒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圖形的旋轉?!舶鍟?、學生探究,師生互動,師:如今就讓每組的小組長帶著組員們一同旋轉出第一個圖案學生進展交流活動師:各組說一說你是怎么旋轉成圖案的呢?小組長匯報:老師小結:同學明確旋轉過程中,根本圖形的形狀、大小并沒有變,只是根本圖形的位置變了。旋轉點、度數(shù)、方向都可以使根本圖形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提出圖形旋轉的三要素〔點、方向、角度〕?!舶鍟橙⒎€(wěn)固練習1、借助學具,旋轉圖形〔1〕用直角三角形學具旋轉圖形。〔翻開書p55.1〕師:旋轉完后,學生交流一下你的旋轉方法。老師指名學生展示。〔學生邊演示邊說〕師: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那如今你能用這個直角三角板旋轉出一個風車的圖案來嗎?同學們再回到小組內研究研究吧!學生邊演示邊說:圖案的根本圖形是直角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度,共旋轉了3次。師:真是位了不起的同學,說得有理有據(jù)。剛剛我們用順時針畫出的,你還有其他的畫法嗎?誰來說說?學生介紹逆時針畫法。師小結:剛剛我們旋轉會旗圖案或風車圖案,每次旋轉都是先繞某個點,以一條邊為標準,沿著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旋轉了90度?!舶鍟骋欢ㄒ⒁饷看螆D形的旋轉都要把這三點說清楚。2、觀察、想象、考慮,開拓思維,打破難點,加深理解旋轉的三要素。師:同學們一定要擅長觀察、考慮,加深理解旋轉時的方向、度數(shù)。那我們一起再完成p55,2題吧。認真觀察大屏幕中的圖形變化。生:邊看邊考慮師:指名答復師小結:如何觀察圖形旋轉的度數(shù)?生:圖形旋轉過程通過直角和平角完成的。〔答復得真棒〕3、書中習題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6頁,看第一題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同學們之間進展交流找出答案學生匯報小結:我們要觀察、想象、考慮,開拓思維,加深理解旋轉的三要素。四、理論體驗,拓展應用。1、學生設計、創(chuàng)造。師:如今你已經有資格當設計師了,拿出方格紙,開動你的腦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學的旋轉的知識來設計圖案,比一比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誰設計的圖案最具創(chuàng)意,最具魅力。學生操作。2、作品展示。師:好,有些同學已經設計好了,迫不及待地讓我們欣賞。好東西是應該大家分享的,對吧?誰能介紹一下你的作品。〔全班展示局部學生的作品,其余的同學間互相欣賞,說說設計的意圖、用處等。〕師:同學們的想法太好了,不僅能利用學到的知識設計作品,還能將作品應用于生活之中。這是一種多么了不起的才能啊!五、總結收獲,完畢新課師:同學們,把一個根本圖形旋轉,可以增添圖形的魅力,使圖形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同學們不僅會欣賞美,更會創(chuàng)造美,老師相信:有了大家的創(chuàng)造,世界會變得更加美麗。今天你有收獲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通過旋轉或平移得到的漂亮的圖案,請大家回去找找吧!二下旋轉的教案篇八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學生親密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shù)學模型,并進展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到達以上目的,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兩個方面: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chuàng)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親密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歷、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去主動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上課伊始,先從學生熟悉的“俄羅斯方塊”游戲引入,使學生感知旋轉現(xiàn)象,建立旋轉的表象。然后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旋轉。最后把學生的生活語言轉化為數(shù)學語言,內化為學生的知識。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師生互動驗證結論?!稊?shù)學課程標準》中的有效教學就是要轉變學生以往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本課時在設計上先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再進一步驗證結論的正確性。這一過程充分表達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提升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p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才能。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有關旋轉的圖片或實物投影儀學生準備方格紙鐘表三角尺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你們都玩過什么游戲?〔生舉例〕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游戲?!舱n件出示“俄羅斯方塊”游戲畫面一〕畫面一師:假如如今讓你來玩,你準備怎樣操作?生:把圖形順時針旋轉90°放在右下角。師:用手示范一下,什么樣的旋轉才是順時針旋轉呢?〔生示范〕師:那與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轉呢?生:逆時針旋轉?!舱n件出示“俄羅斯方塊”游戲畫面二〕畫面二師:這次又可以怎樣操作呢?生:把圖形逆時針旋轉90°放在左下角。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游戲出發(fā),將生活中的情境與數(shù)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岩胄抡n1.提醒課題。師:剛剛,我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大家反復地提到一個詞二下旋轉的教案篇九〖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24―25頁〖教材分析^p與教學建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和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此根底上,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開展活動時,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簡單的學具,并讓他們擺出經過旋轉后的角,說說他們已經認識的角的名稱,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冀虒W目的〗:1、借助詳細情景和實物,認識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3、會在點子圖上畫出平角和周角。4、培養(yǎng)學生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教學重點難點〗: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冀叹邷蕚洹剑憾嗝襟w課件、鐘表、活動角、折扇。角的卡片〖學具準備〗:每生準備一個自治活動角〖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重溫角的有關知識。〔一〕看一看,說一說老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蕩秋千嗎,它給我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樂趣。讓我們觀察小朋友蕩秋千的過程,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問題?〔師出示電腦課件,小朋友蕩秋千的過程〕〔1〕學生復習、發(fā)現(xiàn)了銳角、直角、鈍角。〔2)學生動手操作,畫出銳角、直角、鈍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形成過程?!?〕多媒體出示角的形成過程: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捕侈D一轉,說一說老師:你能用活動角旋轉,得到一個銳角、直角、鈍角嗎?〔學生活動〕老師:在旋轉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引入新課,并板書課題〕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1、認識平角〔1〕學生演示教具發(fā)現(xiàn)新知,請同學們拿出做好的活動角,固定其中的一條邊,轉動另一條邊,觀察旋轉過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發(fā)現(xiàn),與同學交流。〔2〕讓學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變化情況,〔3〕通過旋轉,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時,讓學生討論是不是角?(分成正反兩方進展辯論。〕老師歸納總結:通過旋轉,當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時,又得到一種角,這種角的名字叫平角,〔2〕請學生說一說平角的特征。〔3〕學生用學具旋轉形成平角。〔4〕指導學生在點子圖上畫平角,注意畫角的方法過程,不要將平角畫成一條直線,再在直線上點上一點?!?〕說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平角。學生交流〔如,兩臂側平舉、向后傳、倒立等〕2、認識周角〔1〕學生在認識平角的根底上接著演示教具。〔2)學生討論,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新知的滋生點〕將角的一邊固定,旋轉另一邊得到周角。讓學生討論是不是角?〔2〕周角與0度的角有什么區(qū)別?!部此鼈兊男纬蛇^程〕〔3〕老師總結: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學生用學具旋轉形成周角。互相說一說周角的特征。老師指導學生畫周角?!?〕認識生活中的周角。師出示鐘表,折扇等三、發(fā)現(xiàn)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一〕、擺一擺、說一說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擺出一個直角、一個平角、一個周角嗎?2、在擺的過程中誰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桌交流。3、學生自主填卡,1平角=〔)直角、1周角=〔)平角、1周角=〔〕直角?三、課堂活動1、跟我做。運用你的身體來表示所出示的角〔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用手關或腳來表示〕2、看誰幫我排好隊,〔將銳角、直角、平角、鈍角、周角,按一定順序排好,從大到小或從小到3、課本25頁練一練1、2兩題4、伴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師生看課件體會生活中現(xiàn)象經過旋轉形成的角。四,閱讀:你知道嗎?〔在生活中,除了鐘表外,還有很多不同用處的計量表,它們的指針的旋轉也會構成不同的角度。在組織學生觀察時,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旋轉的中心,并說說指針在不同位置與在零點時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稱。五、全課總結:今天,你有哪些收獲?〔請學生答復〕師:有關角的學問多著呢,假如有興趣,課下繼續(xù)討論交流,也可以上網調查搜集資料?!舱n尾環(huán)節(jié)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感受到學無止境?!扯滦D的教案篇十一、導入1.師: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xiàn)象。今天我們就進一步來學習圖形的旋轉現(xiàn)象?!舶鍟n題:旋轉〕2.師:生活中有哪些旋轉現(xiàn)象?舉例說明。指名答復?!诧L車、鐘面、秋千、停車場的車桿〕出示場景圖,師:四個場景中你能發(fā)現(xiàn)有旋轉現(xiàn)象嗎?是怎樣旋轉的?預設:①鐘面上的指針是順時針旋轉的②風車的葉片是逆時針旋轉的③秋千也是旋轉現(xiàn)象二、新授出例如1,小組討論,解決問題。2.明確:旋轉方向和時針轉動方向一樣,為順時針方向。旋轉方向和時針轉動方向相反,為逆時針方向。3.指名匯報。明確:在說明圖形的旋轉現(xiàn)象時,要說明三個要素,繞哪個點旋轉?〔中心〕按什么方向旋轉?〔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了多少度?〔角度〕板書: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4.學生獨立完成83頁做一做5.出例如2,并拿出方格紙和直角三角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再指名匯報。小結:①旋轉過程中,旋轉中心保持不動。②旋轉過程中,圖形上的每一點的旋轉方向都一樣。③旋轉過程靜止時,圖形上的.每一點的旋轉角度是一樣的。6.學生獨立完成84頁做一做,并和同桌說一說,再指名匯報。7.出例如3,拿出方格紙,小組合作完成。同時考慮〔ppt出示〕:如何確定三角形旋轉后的位置?預設: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每條邊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8.小結做法:根據(jù)旋轉的性質,先確定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然后找出圖中的關鍵點,按要求作出它們的對應點;再連接起來。〔板書〕9.學生獨立完成84頁做一做,指名匯報做法。10.指名談收獲。11.小結。二下旋轉的教案篇十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播放一段風光片:金色的海濱,松軟的沙灘,人們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淺不同的腳印。讓學生同時捏住圓珠筆的筆尖和筆帽,認真體驗手的感覺。3.鼓勵學生從看到的、感覺到的現(xiàn)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通過觀察和體驗,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如問題一:沙灘上為什么會留下腳印?問題二:腳印的深淺為什么不同?問題三:捏住筆時,手為什么會感到疼痛?問題四:為什么捏筆尖的手感覺更疼一些?……之所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景,一是幫助學生消除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大小總等于重力的誤區(qū);二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受壓力的存在與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探究解決問題1.解決初步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經歷及知識儲藏,初步解決上述問題。2.明確探究課題:老師引導:既然上述現(xiàn)象都是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如今,你最想理解的問題是什么?3.猜測假設引導學生根據(jù)問題情境或生活經歷進展猜測。4.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回憶“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5.進展實驗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從課桌上已備的器材或身邊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選擇器材,來驗證猜測。6.分析^p論證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展分析^p。7.交流評估鼓勵各小組展示各自的實驗方案,并對自己及別人的實驗提出評估意見。8.老師小結表揚各小組的創(chuàng)新設計,提出改良意見或期望,并板書實驗結論。經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沙灘上留下腳印是因為沙灘受到人的壓力,手感到疼是因為手受到了筆的壓力,而腳印的深淺不同,手的疼痛感覺不同,都是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提出探究課題: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大膽猜測并交流經討論,明確實驗方案:讓受力面積一定,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讓壓力一定,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ハ嗌逃懀侠矸止?,共同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分析^p歸納,得出結論。各小組邊演示邊講解,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傾聽、感悟。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這里不需對壓力下定義。層層引導、步步深化,學生從自己的求知愿望出發(fā)提出了探究課題,必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笆谥詽O”,注重對學生進展方法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體驗“瓶瓶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分析^p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及語言表達才能。使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溫故、知新建立概念1.圍繞實驗結論,引導學生考慮:當物體外表受到的壓力和受力面積均不同,將如何比擬壓力的作用效果?2.引出壓強的概念:3.利用課件將速度的概念與壓強概念進展比照,運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壓強的公式和單位。4.簡介帕斯卡在力學方面的突出奉獻。5.例題應用課件出示課本例題,巡回指導,及時反應小組討論,尋找方法:比擬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理解根底上記憶??紤]并答復。傾聽并感悟。學生獨立解答。由淺入深,使學生逐步建立壓強的概念。浸透類比及比值定義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和熱愛之情。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學以致用指導生活1.引導學生將桌上的圖釘按入木塊,體驗后,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2.課件展示8組生活圖片,引導學生分析^p:(1)哪些生活場景需增大壓強?人們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壓強?(2)哪些生活場景需減小壓強?人們通常用哪些方法減小壓強?3.小游戲:全體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對地面的壓強?認真體驗并交流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歷,進展分類和歸納。有的迅速改為單腿站立,有的腳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書、書包等物品……使學生對生活中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意義有了深化的感知充分表達了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親密聯(lián)絡,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的情感。既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才能,又很好的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暢談收獲系統(tǒng)升華引導學生回憶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從知識與技能的獲取、過程與方法的體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提升三方面暢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一起交流,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強化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促進情感的提升。課后延伸思維拓展課件展示汽車超載、國道破壞的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課后通過采訪、調查、網絡查詢等多種途徑,搜集相關數(shù)據(jù)和信息,分析^p道路破壞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以“國道不堪重負”(或其他)為題,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才能,表達“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景鍟O計】第一節(jié)壓強一、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力一定,受力面積越小受力面積一定,壓力越大三、增大壓強:f大或s小減小壓強:f小或s大二、壓強定義: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1pa=1n/m2二下旋轉的教案篇十二一、教學內容分析^p《旋轉與角》是北師版數(shù)學第七冊第24—25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的根底上,進一步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根底上進展教學的。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為下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根底。二、學生分析^p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并進一步感知了圖形的旋轉。課程標準認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強調通過“綜合理論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為學生提供開展綜合理論才能的時機,促進其經歷的積累,開展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理論才能。本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輔助。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目的。三、教學目的1.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2.通過教學,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角之間的關系。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才能及邏輯思維才能。四、教學重難點: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五、教學準備:活動角、ppt課件等六、教學活動流程一〕問題導入,復習舊知1、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認識了角。你還記得什么是角嗎?角由哪幾局部組成呢?同學們記得可真清楚,是的,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課件展示出一個角,并標出角的各局部的名稱〕2、學生舉例說以說身邊的“角”。【設計意圖:復習舊知,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慷硣L試操作,感悟新知1、老師這里有一個活動角,我如今固定其中一條邊,旋轉另一條邊,得到一個角。接著旋轉,還能得到不同的角。〔課件演示〕你能像老師這樣旋轉你手中的活動角,得到一個角嗎?試試看。〔學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角〕2、區(qū)分銳角、直角和鈍角。〔課件出示〕3、老師還發(fā)現(xiàn)有幾個同學通過旋轉得到的角和大家的不太一樣,一起來看一看。〔展示學生用學具旋轉得到的平角和周角〕4、交流討論:這兩個圖形是不是角呢?三〕合作探究,掌握新知1、學生帶著疑問,再次拿出學具動手試一試,旋轉出以上兩種圖形,并想一想這樣的圖形是不是角。2、小組合作,再次交流、研究?!驹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自己探究學習的才能,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真正表達人人參與,人人是學習的小主人,再次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3、介紹平角,并做及時判斷。①請學生說出平角的特征,老師邊總結邊板書。②判斷:平角就是一條直線。③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有沒有平角的存在。4.課件出示周角的圖形。①請學生說出周角的特征,老師邊總結邊板書。②判斷:周角就是一條射線。③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有沒有周角的存在。四〕綜合運用,穩(wěn)固拓展1.說一說生活的平角和周角。2、根本練習:教材第25頁“練一練”第一題。3、思維訓練:畫出一個銳角、直角、鈍角和平角?!驹O計意圖: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感受生活與數(shù)學的親密練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课濉痴n堂小結師:時間過的真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設計意圖:通過自己的總結即起到了穩(wěn)固新知的作用,不但進步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的歸納總結才能、語言表達才能也得到了培養(yǎng)。】二下旋轉的教案篇十三《平移和旋轉》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