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修課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復習資料_第1頁
大學選修課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復習資料_第2頁
大學選修課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復習資料_第3頁
大學選修課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復習資料_第4頁
大學選修課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第一節(jié)學習本課程的目的和任務傳染?。菏怯筛鞣N病原體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病原:病原微生物(個體微小,一般<0.1mm,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螺旋體等)體:寄生蟲(原蟲/蠕蟲)傳染性:病原體在人群中可相互傳播,常造成流行。目前傳染病流行趨勢:許多傳染病仍然廣泛存在,對人類健康危害很大eg1:1996年WHO統(tǒng)計至少有1700萬人死于傳染病,占全世界死亡總數的32.7%;eg2:病毒性肝炎——我國病毒性肝炎發(fā)病數位居法定管理傳染病的第一位,肝病感染率為10%,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部分地區(qū)高達20%。2.已被控制的傳染病卷土重來eg:結核病、鼠疫、白喉、霍亂、瘧疾、性病等3.新發(fā)現的傳染病不斷出現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新出現和新發(fā)現的傳染病有30多種。七十年代:輪狀病毒(1973年)——所致嬰幼兒腹瀉是兒童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多發(fā)病。細小病毒(1975年)——導致兒童和成人無癥狀感染傳染性紅斑和關節(jié)炎、也可引起溶血性貧血患者一過性再生障礙危象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慢性貧血。埃博拉病毒(1977年)——出血熱,病死率達80%。漢坦病毒(1978年)——腎綜合征出血熱。4.生物戰(zhàn)爭、恐怖主義分子等人為造成傳染病的流行與爆發(fā)。eg:2001年10月3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達施勒和參議員里海的辦公室以及各大媒體都先后收到炭疽郵件(白色粉末),其中的炭疽桿菌孢子粉末經過高科技處理,加入了化學添加劑并去除了靜電,能長時間在空氣中飄散,殺傷力已達“武器級”生物戰(zhàn)劑的水平。A類生化武器級(高致命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普通環(huán)境至少可存活40年)第二節(jié)傳染過程及其表現傳染: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的防御機能,破壞機體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傳染過程: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與機體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過程。流行過程:傳染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消長的過程。構成傳染過程需要三個條件:1.病原體的致病性(種子)2.機體的反應性(土壤)3.外界環(huán)境(氣候)傳染過程的表現: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將發(fā)生無數次感染,每一次病原體侵入機體,都會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反應。在機體與病原體相互作用中,可出現五種不同程度的表現:1.病原體被消滅或排出體外2.病原攜帶狀態(tài)3.隱性感染大多數傳染病(如脊灰和乙腦),隱性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其數量遠遠超過顯性感染(脊灰隱性感染為90%以上)。多數人感染后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主動免疫,病原體被清除;少數人轉變?yōu)椴≡瓟y帶狀態(tài),病原體持續(xù)存在于體內,稱為健康攜帶者(傷寒、菌痢、乙型肝炎等)。4.潛伏性感染指人體內保留病原體,潛伏一定部位,不出現臨床表現,病原體也不被向外排出,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時,病原體則乘機活躍增殖引起發(fā)病。常見的潛伏性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瘧疾、結核等。eg:麻疹感染后,病毒可長期潛伏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數年(2-17年)后發(fā)病,成為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昏迷、強直性癱瘓、死亡>。潛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個傳染病都存在。5.顯性感染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包括五方面:1、侵襲力: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并在機體內擴散的能力。eg:痢疾桿菌可侵襲至腸粘膜下組織,鉤蟲絲狀蚴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溶組織內阿米巴具有溶組織能力。2、毒力:包括外毒素與內毒素。外毒素: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進入細胞內起作用(eg:白喉、破傷風等)。內毒素:細菌的部分組成成份,在細菌死亡時釋放,可引起發(fā)熱、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導致休克。3、數量:在同一個傳染病中,入侵病原體的數量一般與致病能力成正比。<注>:在不同傳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發(fā)生的最低病原體數量差別很大。eg:在傷寒為10萬個菌體,志賀痢菌僅為10個。4、入侵門戶與特異性定位:病原體入侵與生長繁殖均有一定部位。eg:乙肝、破傷風、痢疾。5、變異性:病原體可因環(huán)境或遺傳等因素而產生變異。耐藥性變異結核桿菌(多種傳染病無法控制與復燃的重要原因)抗原性變異甲型流感(發(fā)生爆發(fā)流行的原因)毒力變異狂犬病病毒(其毒力、致病力增強)第三節(jié)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及影響因素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生物學基礎——三個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明確潛伏期的意義:1.判斷患者受感染時間,追蹤傳染源,查明傳播途徑2.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和醫(yī)學觀察的期限(甲型H1N1流感潛伏期一般1至7天左右)3.確定免疫接種時間(麻疹的潛伏期為6-18天,接觸麻疹患者后5天內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可防止發(fā)病或減輕病情)4.潛伏期長短還可影響流行特征空氣傳播多見于呼吸道傳染病。(eg:麻疹、白喉等)方式:1.飛沫傳播2.飛沫核傳播3.塵埃傳播飲用水污染:1.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一致eq\o\ac(○,2)預防接種史,當地或同一集體中傳染病發(fā)生情況eq\o\ac(○,3)接觸史(暴露史)3.實驗室檢查eq\o\ac(○,1)病原體的檢出和分離培養(yǎng)——直接確診eq\o\ac(○,2)免疫學檢查:特異性抗體、特異性抗原等檢測(HBsAg的檢測)——提供重要根據eq\o\ac(○,3)一般實驗檢查:包括三大常規(guī)和生化檢查(白細胞總數)——一定價值eq\o\ac(○,4)分子生物學檢測eq\o\ac(○,5)影像檢查eq\o\ac(○,6)活體組織第七節(jié)傳染病的預防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針對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措施1.管理傳染源*病人:對傳染源的五早措施、管理eq\o\ac(○,1)早發(fā)現eq\o\ac(○,2)早診斷eq\o\ac(○,3)早報告(傳染病報告制度是早期發(fā)現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須嚴格遵守)eq\o\ac(○,4)早隔離eq\o\ac(○,5)早治療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管理的傳染?。杭最悅魅静。?’):eq\o\ac(○,1)鼠疫eq\o\ac(○,2)霍亂結核病1996年由丙類(1989年)上升為乙類新生兒破傷風1998年由丙類上升為乙類非典于2003年4月8日列入法定管理傳染病,屬于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接觸者:對接觸者的檢疫措施①留驗(隔離觀察):在指定場所進行觀察,限制活動范圍,實施診察、檢驗和治療,適用于甲類傳染病。eg:鼠疫。②醫(yī)學觀察:乙類和丙類傳染病接觸者可正常工作、學習,但需接受體檢、測量體溫、病原學檢查,以了解有無早期發(fā)病征象。eg:流腦。③衛(wèi)生處理:包括消毒、洗澡、殺蟲等措施。④藥物預防(氟哌啶)或應急接種(麻疹)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疫源地消毒:對現有或曾經有傳染源存在的場所進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消滅傳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類:eq\o\ac(○,1)隨時消毒當傳染源還存在于疫源地時,對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時進行的消毒。eq\o\ac(○,2)終末消毒當傳染源痊愈、死亡或離開后所作的一次性徹底的消毒,從而完全清除傳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第二章一、流感1.甲型流感病毒變異:最強eq\o\ac(○,1)大型變異:H、N均大變異,約30-40年發(fā)生一次,可致大流行或暴發(fā)流行;eq\o\ac(○,2)亞型變異:H大變異,N不變或變異小,約10年發(fā)生一次,可致大流行;eq\o\ac(○,3)變種變異:H、N均小變異,經常發(fā)生,導致小流行。2.乙型流感病毒:次之,只有變種變異3.丙型流感病毒相對穩(wěn)定,未發(fā)現變異起病多急驟(突然發(fā)熱),癥狀變化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癥狀為主,上呼吸道癥狀輕微或不明顯。中毒癥狀:畏寒、高熱、頭痛、頭暈、全身酸痛、乏力等;呼吸道癥狀:可伴有咽部干痛、流涕、流淚、咳嗽等;消化道癥狀:少數病例有食欲減退,腹痛、腹脹、嘔吐和腹瀉等。二、麻疹*傳播途徑eq\o\ac(○,1)飛沫傳播:主要途徑,呼吸道傳播,傳染性分泌物通過咳嗽、噴嚏形成麻疹病毒氣溶膠,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膜而致感染;eq\o\ac(○,2)間接接觸:極少,有可能通過密切接觸,應用新污染的手帕、毛巾。*流行特征:使用減毒活疫苗后,1.流行趨勢:發(fā)病率明顯下降,流行高峰基本削平,偶見暴發(fā)流行(流動人口、免疫空白)2.周期性:由于預防接種,周期性流行規(guī)律已打破3.季節(jié)性:多見于冬、春季,但在廣泛使用疫苗后,季節(jié)性高峰不明顯4.年齡分布:多見于6月-5歲嬰幼兒,但近年由于預防接種,發(fā)病年齡有明顯高移現象(青少年與成人)5.由于預防接種,麻疹臨床類型中輕型多,不典型多。*臨床表現麻疹前驅疹:少數患者在病初1-2日內在頸、胸部出現類似玫瑰疹、風疹或猩紅熱樣皮疹,數小時即消失;Kopliks斑(科普利克斑)——用于早期診斷。*預防策略:采取以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最經濟、有效的手段)為主的綜合性措施。*管理傳染源:五早措施隔離期限:至病人發(fā)疹后5天,伴有并發(fā)癥者延長至愈后10天;醫(yī)學觀察接觸者21天,證實的接觸者在接觸后3天內,進行應急接種疫苗或5天內接種丙種球蛋白(體弱年幼)。*保護易感人群被動免疫(應急接種):易感接觸者在接觸病人5日內(效果最好)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可防止發(fā)病或減輕病情。一次注射劑量為0.25ml/kg,保護時間為3-4周。三、風疹特殊類型*無皮疹性風疹:其它癥狀均有,但無皮疹,故易誤診。*先天性風疹綜合癥:孕婦在妊娠的前4個月內感染風疹病毒,可致胎兒宮內感染,引起:1.流產、死胎;2.先天性器官發(fā)育缺陷(青光眼、白內障、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先天性耳聾、小頭畸形、智力障礙等多發(fā)性畸形)3.出生后1歲以內嬰兒死亡率高達10-20%。四、水痘皮疹特點:1.向心性分布,軀干多、四肢少;2.演變順序:初為紅色斑疹,數小時變?yōu)榍鹫?,再經數小時變?yōu)榘捳?,后結痂;皰疹在1-2天內從中心干枯,紅暈消失,1周內結痂,然后痂皮脫落,不留瘢痕。3.分批出現(四代同堂):出疹2-3天后,同一部位可出現各期皮疹。五、非典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由冠狀病毒(變異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于2003年4月8日列入法定管理傳染病,屬于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eq\o\ac(○,1)特點:傳染性強(一定條件下),易引起大流行;起病急、病死率高。eq\o\ac(○,2)臨床表現:高熱、寒戰(zhàn)、全身肌肉骨骼酸痛、乏力、干咳、呼吸困難,嚴重者出現呼吸衰竭。臨床表現:潛伏期:2-12天,一般為4-5天,最長可達21天。eq\o\ac(○,1)起病急,以發(fā)熱為首發(fā)癥狀,且持續(xù)(38℃以上數天);eq\o\ac(○,2)全身中毒癥狀:寒戰(zhàn)、頭痛、全身肌肉骨骼酸痛、乏力、腹瀉等;eq\o\ac(○,3)呼吸系統(tǒng)癥狀:無上呼吸道卡他癥狀,但一般肺部病變進展很快,干咳(無痰或少痰,少數有咽痛)、胸悶、呼吸困難,嚴重者出現呼吸衰竭、休克、DIC、心率紊亂,死亡率可達10%以上。eq\o\ac(○,4)消化系統(tǒng)癥狀:腹瀉、惡心、嘔吐等。六、肝炎病毒顆粒:戴恩顆粒*包膜(外殼)——HBsAg(大、中、?。?,是直徑22nm的圓形和管形顆粒,沒有核酸,無傳染性;*核心——HBcAg、HBeAg、HBV-DNA、DNAP(HBV-DNA聚合酶),是病毒復制的主體???HBsAb(表面抗體):*出現時間: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數周后出現(空白期或窗口期)*保護性抗體(中和抗體),可持續(xù)多年,其出現標志著HBV感染進入恢復期——已治愈標志*易感者接種疫苗也可產生HBV-DNA+DNAP:*HBV-DNA與HBeAg同時出現;*HBV-DNA是HBV感染、復制和具有傳染性最直接、特異和靈敏的指標;*DNAP(DNA多聚酶)——是逆轉錄酶,也是直接反應病毒復制的指標之一。丙型肝炎:是發(fā)達國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類型。1、多數病例無明顯癥狀,但易發(fā)展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2、病原體(HCV):至今尚未看到確切的病毒形態(tài)原稱“腸道外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基因易發(fā)生變異;*100℃5分鐘可滅活;*甲醛、氯仿、紫外線等可滅活。丁型肝炎1、病原體(HDV):又稱δ因子*缺陷型RNA病毒:無復制HDV外殼的基因密碼,必須依賴于HBV為其提供HBsAg作為外殼或其它嗜肝DNA病毒才能復制增殖——故常與HBV同時感染或重復感染;*嗜肝病毒:定位于肝細胞核和細胞漿內。2、傳播途徑:糞-口途徑(主要)(因為糞便排出持續(xù)時間長、數量多,而在血液中持續(xù)時間短,故經血液傳播極少見)。eg:甲肝、戊肝*經日常生活接觸:重要,引起散發(fā),臨床較多見*經水傳播:引起水型爆發(fā)母嬰傳播:產前——胎盤或生殖細胞傳播(宮內感染);產程——產道傳播(主要),分娩時新生兒皮膚、粘膜有破損而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產后——乳汁、密切接觸傳播。*垂直傳播是我國HBV感染的主要模式丙型肝炎1.傳染源:主要為急、慢性患者和慢性HCV攜帶者A、病人:病情發(fā)展十分隱匿急性病人:潛伏期短,病情嚴重;較少慢性化,可自動康復慢性病人:潛伏期長,病情輕,多數無癥狀,但易轉化為慢性和肝硬化(某男性患者10年來,一直堅持每年體檢,而且均顯示肝功能正常,但于2010年卻被診斷出患有肝硬化,可能是由于10年前的一次車禍,手術時輸過血)B、隱性感染者:常見,無恢復期攜帶者2.傳播途徑:同乙肝,在輸血傳播引起的肝炎中占90%,但因病毒量在血液、精液、唾液、陰道分泌物中的濃度遠低于乙肝病毒,故傳染作用小。(但凡是有過輸血史或皮膚破裂可能曾被感染過的人,均應進行丙肝病毒抗體檢查,因為乙肝有疫苗可預防,丙肝則沒有,但丙肝是治愈率較高的病毒性肝炎)(2010年上半年,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婦幼保健院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致使11人感染丙肝)*肝功能檢查:eq\o\ac(○,1)谷丙轉氨酶(ALT)(最重要的肝功能檢測指標)后期開始升高,明顯異常;eq\o\ac(○,2)血清膽紅素>17μmol/L;尿膽紅素陽性,鞏膜、皮膚黃染。*HAV標記物檢查:血清抗HAVIgM陽性,或抗HAVIgG4倍升高。乙肝檢查1、乙肝大三陽:是指兩對半檢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抗核心抗體(HBcAb)為陽性;*說明病毒在人體內復制活躍,傳染性較強;*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宮頸分泌液都有傳染性;若同時有轉氨酶增高者,首先就應注意隔離,在家庭內患者的碗筷等餐具單獨與家人分開,定期消毒。2、乙肝小三陽:是指在乙肝的“兩對半”檢查的五項指標中,表面抗原(HBsAg)、e抗體(HBeAb)和核心抗體(HBcAb)檢測均是陽性;*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體內病毒復制,為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狀態(tài);*小三陽通常是由“大三陽”轉變而來,是人體針對e抗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母嬰傳播的預防:母HBsAg(-):應用乙肝疫苗(出生24小時內)母HBsAg(+):聯合應用抗HBV高效價免疫蛋白HBIG(出生12小時內)、乙肝疫苗(出生24小時內)單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為87.8%暴露前的預防:乙肝疫苗暴露后的預防:聯合應用HBIG、乙肝疫苗(2周后)七、脊灰eq\o\ac(○,1)以隱性感染和無癱瘓病例多見;eq\o\ac(○,2)主要累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eq\o\ac(○,3)臨床表現輕重懸殊,主要表現:發(fā)熱、咽痛及肢體疼痛,部分病例發(fā)生肢體麻痹,嚴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流行病學1、傳染源:人是唯一儲存宿主病人、隱性感染者及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是傳染源病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隱性感染者及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排毒的時間可達數月2、傳播途徑eq\o\ac(○,1)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eq\o\ac(○,2)媒介昆蟲傳播eq\o\ac(○,3)病初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Ⅰ型和Ⅱ型間存在交叉免疫,但型間很少有交叉免疫。*新生兒可通過母體獲得特異性抗體,出生后4個月降到最低水平。*5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大多通過隱性感染獲得免疫力。4、流行特征:普遍服用疫苗后,發(fā)病率明顯下降+發(fā)病年齡為6個月至5歲(1-5歲)的小兒最高,普遍服用疫苗后,發(fā)病年齡有增高趨勢+在溫帶地區(qū),夏秋季發(fā)病率高,普遍服用疫苗后,季節(jié)性不明顯+輕型病例增加,流行時以隱性感染及無癱瘓型輕癥病例為多;年長兒和成人、男孩發(fā)生癱瘓比例較多;未服用疫苗之前,病死率為5-10%(呼吸肌麻痹)+I型病毒引起流行及癱瘓型多。*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5~14天(3~35天)臨床表現:輕重不等,分為四型:*無癥狀型(隱性感染):90%以上,表現有輕度疲倦或無任何癥狀,鼻咽分泌物和糞便排毒,血清抗體升高;后遺癥期:1.因運動神經細胞損傷嚴重而發(fā)生的癱瘓和肌肉萎縮,1-2年仍不恢復則為后遺癥。2.可導致肌肉萎縮及畸形,如脊柱彎曲、足內翻、足外翻及足下垂等*影響功能使病人不能站立、行走,跛行*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預防采用以適齡兒童服用疫苗為主(關鍵)的綜合措施。全球化控制策略:1988年啟動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1、傳染源:五早*應及時隔離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O天;*密切接觸者:醫(yī)學觀察20天,未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第三章一、傷寒與副傷寒預防策略:以切斷傳播途徑(關鍵環(huán)節(jié))為主的綜合性措施。傳染源的管理:五早隔離:至體溫正常后15日或糞檢(每周一次)連續(xù)2次陰性后解除隔離;*密切接觸者:醫(yī)學觀察23日(副傷寒為15d),有發(fā)熱的可疑患者,應及早隔離治療觀察;二、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攝入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一般發(fā)病率高,病死率低、夏秋季發(fā)生率高、且動物性食品是主要中毒食品。eq\o\ac(○,1)特點:潛伏期短、發(fā)病急、病程短、恢復快eq\o\ac(○,2)臨床表現:嘔吐、腹瀉eq\o\ac(○,3)臨床分型:胃腸型(感染型)、神經型(毒素型),以胃腸型多見。*流行病學1、傳染源:感染的動物、人2、傳播途徑:主要經食物傳播,細菌性食物中毒發(fā)生的原因(三個環(huán)節(jié))eq\o\ac(○,1)食品被致病菌污染eq\o\ac(○,2)食品中污染的致病菌有繁殖的機會eq\o\ac(○,3)食用前未加熱或未徹底加熱3、人群易感性:易感,無病后免疫,可多次感染。4、流行特征(經食物傳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散發(fā),易形成暴發(fā)流行①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于夏秋季,南方地區(qū)一般以5-10月份為多發(fā)期;北方地區(qū)則一般以6-8月份為多發(fā)期;②突然發(fā)生:來勢兇猛,因為潛伏期短,一般在進食后2-2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