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告:劉燕文
被告:北京大學
一審受理法院: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
案例內容:
原告:劉燕文,男,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92級博士生。
委托代理人:何海波、何兵,北大法學院行政法學博士生
被告:北京大學
委托代理人:周其鳳,北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湛中樂,北大法學院行政法學副教授
原告劉燕文認為自己符合大學畢業(yè)生的法定條件,被告北京大學拒絕給其頒發(fā)博士畢業(yè)證、學位證是違法的,遂向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基本案情介紹:1992年9月,劉燕文在獲得北大的碩士學位和畢業(yè)證書后,繼續(xù)留在北大無線電電子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主攻方向為電子物理,其導師是以吳氏理論著稱于世的光電陰極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全德。由于實驗儀器未能準時到位,劉燕文的論文推遲了半年才答辯。對劉燕文的博士論文--《超短脈沖激光驅動的大電流密度的光電陰極的研究》--的審查經過了三道程序:其一是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審查(當時7位委員全票通過);其二是北大學位評定委員會電子學系分會的審查(當時13位委員中12票贊成,1票反對);其三是北大學位評定委員會的審查(北大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共計21位,對劉文進行審查時到場16位委員,6票贊成,7票反對,3票棄權)。根據(jù)1996年1月24日北大學位評定委員會的審查結果,決定不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只授予其博士結業(yè)證書,而非畢業(yè)證書。并且這一決定結果未正式、書面通知劉燕文,他為此曾多次向系、校有關部門詢問未獲得學位的原因,也曾向國家教育部反映情況,均未得到答復。1997年他向法院起訴,法院以"尚無此法律條文"為由不予受理。1999年7月,他從報上看到"北京科技大學本科生田永訴學校拒發(fā)'兩證'行政訴訟案,田永勝訴"一事的報道后,帶著報紙來到海淀法院,院方終于受理了他的訴訟,至此他得以與北大對簿公堂。第一次開庭時,劉燕文獨面北大兩位訴訟代理人(北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周其鳳和法學院行政法學副教授湛中樂),第二次開庭時何海波與何兵兩位北大法學院行政法學博士生作為其代理人出庭,由此海淀法院展開了"學子告北大,學生辯先生"的別開生面的一幕。首先,第二次庭審之始,原告將訴訟請求由:1請求法院責令北大撤消其拒絕頒發(fā)博士學位證書和畢業(yè)證書的決定;2請求法院責令北大頒發(fā)博士學位證書和畢業(yè)證書變更為:1請求法院責令撤消北大拒絕頒發(fā)其博士學位證書和畢業(yè)證書的決定;2請求法院判令北大頒發(fā)博士畢業(yè)證書并責令北大對劉燕文博士學位的授予予以重新審查。這一問題略經辯論,被法庭認可。綜合兩次開庭,主要對以下問題展開調查與辯論:1本案是否已過訴訟時效?對此被告辯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行政行為是96年1月24日作出的,現(xiàn)在已經是99年11月,因此已經過了訴訟時效。原告辯稱:自96年知道該行政行為后,多次找校方、法院尋求救濟,直到99年10月校方才給予了一個"研究結果",因此,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訴訟時效中斷的規(guī)定,本案在訴訟時效之內。2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對博士論文的審查應為程序性審查,還是實質審查?被告辯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行政行為經過了國務院教育部的授權,并且委員的組成、表決程序等方面都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是合法的行政行為。又因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對于各院系分會的提議,有權否決,有權通過,也有權要求其重新審查,因此這種審查屬于實質性審查。原告認為: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人員組成及其人員的知識結構決定了其審查不可能是實質性審查,而應當是程序性審查。由此,在答辯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電子學系分會通過對劉燕文博士論文的評定并且建議校學位評定委員會頒發(fā)博士學位的情況下,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只要通過對其的程序性審查,就應當頒發(fā)劉燕文的博士學位。3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行政行為是否違法,包括其行政行為的做出是否遵循了正當程序和決定是否有法律依據(jù)?被告辯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在人員組成,無記名投票等過程中都遵守了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符合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告認為被告在拒絕給原告頒發(fā)博士學位證書之后,又拒絕給予原告申辯、申訴的機會,也未充分地告知原告拒絕給其頒發(fā)博士學位證書的理由,該行政行為違反了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對于法律依據(jù),被告辯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行政行為是有法律依據(jù)的,根據(jù)《學位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學位的授予必須經過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的過半數(shù)同意,而原告劉燕文的博士論文未獲得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的半數(shù)通過:在16位投票委員中,只有6票贊成,未達到半數(shù),因此作出對其拒絕授予博士學位的決定是于法有據(jù)的。原告認為,批準的決定與不批準的決定都應當以過半數(shù)的票數(shù)通過才屬有效。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共有21名委員,對劉燕文論文的反對票只有7票,遠未達到全體成員(21位委員)的半數(shù),甚至沒有達到出席人員(16位)的半數(shù),因此不能作出不批準的決定。故作出對其拒絕授予博士學位的決定于法無據(jù)。4頒發(fā)畢業(yè)證書與頒發(fā)博士學位證書是否關聯(lián)?被告辯稱根據(jù)北大的有關規(guī)定,只有在博士論文獲得通過的情況下,始能獲得博士畢業(yè)證書,也即"二者是同時的"。原告的博士論文未獲通過,所以不予頒發(fā)畢業(yè)證書。原告認為,北京大學的規(guī)定既不符合國家把學歷證書和學位證書分開的立法精神,更不符合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規(guī)章(《研究生學籍管理規(guī)定》第33條對頒發(fā)學歷證書的條件的具體規(guī)定),《北京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在行政法上屬于規(guī)章以下的規(guī)范性文件,其違反了法律和規(guī)章,法院不應適用。最后,第二次開庭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聽審和簡短的休庭評議,法院當庭做出最終結論:對于訴訟時效問題,由于北大一直未書面通知原告最終決議,對于原告的申訴,也一直未將結果通知原告,"原告一直在向被告反映其要求,并等待被告的回音,故并未超出訴訟時效"。對于博士畢業(yè)證問題,按照國家教委的《研究生學籍管理規(guī)定》第33條規(guī)定:"研究生按培養(yǎng)計劃的規(guī)定,完成課程學習和必修環(huán)節(jié),成績合格,完成畢業(yè)(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準予畢業(yè)并發(fā)給畢業(yè)證書。"劉燕文按培養(yǎng)計劃的規(guī)定,已完成課程學習和必修環(huán)節(jié),成績合格,完成了博士論文并通過了答辯,北大應發(fā)給其畢業(yè)證書。對于博士學位問題,北大學位評定會委員當時到場16位委員,6票贊成,7票反對,3票棄權,贊成票與反對票均未過半數(shù),故學位委員會未形成有效決議。"校學位委員會在作出不批準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前,未聽取劉燕文的申辯意見;在作出決定之后,也未將決定向劉燕文實際送達,影響了劉燕文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或提起訴訟權利的行使,該決定應予撤銷。"法院判決:1、責令北大在兩個月內頒發(fā)給原告博士畢業(yè)證書;2、責令北大在三個月內對是否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予以重新審查;3、本案的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相關分析評述:
姜明安老師對本案的評述:這個案子我沒有去聽審,也沒有看過案卷材料,但原告和被告律師都打電話給我介紹過情況。這個案子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很多,我就其中的若干問題談點看法:一、學生能不能到法院告學校?如果能告,對學校的哪些行為能告,能在哪種訴訟形式下告?法院應否受理劉燕文的起訴?學生能不能告學校,關鍵在于學生和學校的爭議是否具有能為人民法院裁判和受人民法院主管的性質。學生和學校之間可能發(fā)生的爭議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民事爭議,學生和學校同為平等的法律主體,爭議通常因財產利益或其他民事侵權行為而發(fā)生。對此種爭議,學生和學校均可以以對方為被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學生和學校之間可能發(fā)生的第二種爭議是行政爭議,學校和學生處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學校是行政主體,行使法律、法規(guī)賦予的行政權,學生是行政相對人,受校方行政行為的拘束。行政爭議因學生對學校行使行政權的行為不服而發(fā)生。對此種爭議,學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學校不可對學生提起行政訴訟)。學校和學生之間可能發(fā)生的第三種爭議是有關學術性或內部管理性的爭議,這類爭議是因學術上的不同觀點或學生對校方教學安排或校紀處分等有異議而發(fā)生。對這類爭議,一般只能通過學校內部程序解決,而不能訴諸法院,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具體到劉燕文這個案子,究竟屬于上述爭議中哪一類爭議,人民法院應否受理?我認為,劉燕文與北大關于畢業(yè)證、學位證頒發(fā)的爭議為行政爭議,屬于司法主管的范圍。當然,屬于司法主管的范圍并不意味著法院必須受理。一個具體行政案件,法院要予受理尚須符合下述條件:第一,該案屬于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第二,起訴人具有原告資格;第三,被告適格;第四,未超過訴訟時效。關于第一個條件,行訴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的受案范圍有八種,分別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涉及經營自主權的行為、涉及許可證照的行為、不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法定職責的行為、發(fā)放撫恤金的行為、要求相對人履行義務的行為、涉及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行為。學生的畢業(yè)證、學位證與其人身權、財產權有一定關系,因為涉及其身份和待遇,因此可以認為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此外,《教育法》第42條也規(guī)定學生有對學校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利。關于第二個條件,劉燕文有沒有原告資格。原告資格主要有兩個要件,一是起訴人必須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能是行政主體。比如,在本案中,北京大學在行政訴訟中就不能做原告,二是起訴人必須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比如,我和在坐的各位在該案中就不具有原告資格。此外,原告資格還可依法轉移,比如,在直接利害關系人死亡后,其原告資格可以轉移給近親屬。就該案而言,劉燕文的原告資格沒有問題。關于第三個條件,北大是不是適格的被告。行政訴訟的被告必須是作出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首先必須是行政主體,那么,北大是不是行政主體呢?所謂行政主體,是指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并由其本身承擔行為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北大肯定不是行政機關,但是不是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呢?《教育法》第二十八條授予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九項權利,法律在這里使用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但這里的權利有些具有權力(行政權)的性質,例如,第三項的招生權,第四項的學籍管理和處分權(主要指其中的開除學籍權),第五項的授予學業(yè)證書(包括畢業(yè)證和學位證)權等即具有行政權力的性質。因此,北大在行使這些權力時,可以認為是法律授權的組織,可視為行政主體。關于第四個條件,起訴時效問題,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時效有四種,第一種是一般時效,為3個月;第二種是經過行政復議的時效,為15天;第三種是救濟性時效,為15個月,即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沒有告知相對人訴權,使之耽誤了起訴的,相對人可以在逾期1年內起訴(1年加上一般時效3個月即為15個月);第四種是特殊時效,法律沒有明確期限規(guī)定,指相對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可請求法院延長期限,是否允許和允許延長多久,由法院決定。就本案而言,被告的行為發(fā)生在3年前,只能適用第四種時效。劉燕文起訴,法院只能當作某種特殊情況處理。否則,不能受理。二、行政主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標準是什么?北大拒發(fā)劉燕文兩證的行為是否合法?行政行為合法的基本標準有三條:主體合法、內容合法、程序合法。主體合法是指行為主體為行政主體,有行政組織法或其他具體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相應機關、組織如為合議制,行為時應有法定人數(shù)出席。本案行為的主體是北大,行為的實施者是北大學位委員會。北大頒發(fā)學業(yè)證書有《教育法》的授權,學位委員會開會時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數(shù)委員出席,應認為主體資格沒有問題。因為關于學位委員會開會的出席人數(shù),法律沒有規(guī)定,行為主體可以自由裁量,即使少于三分之二,也不能認定其違法。內容合法是指行政行為有事實根據(jù),證據(jù)確鑿;符合法律規(guī)定,適用法律、法規(guī)正確,且符合法定目的。北大拒發(fā)兩證的行為在這方面似乎存在某些瑕疵。就事實和證據(jù)而言,授予學位的事實、證據(j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考試成績合不合格,第二是學位論文是否通過,第三是是否具備相應學位要求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而知識和能力又主要反映在學習成績和論文質量上。這方面的基本證據(jù)就是學生學習成績表和論文答辯委員會的答辯決議。學位委員會對此的審查主要應是形式和程序性的,如審查學習成績表的成績是否有假,論文答辯委員會的組成是不是合法,其成員是否都具備資格,有沒有循私舞弊的現(xiàn)象,答辯的程序是否有問題等。如果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問題,學位委員會對一篇已經答辯委員會通過的論文加以否定在證據(jù)上就有所欠缺。就適用法律、法規(guī)而言,教育部的規(guī)章規(guī)定畢業(yè)證和學位證書的頒發(fā)是可分的,而北大規(guī)定頒發(fā)畢業(yè)證要以取得學位證書為前提,兩證不可分,這顯然與教育部的規(guī)章有抵觸。至于學位的授予,《學位條例》第10條規(guī)定,應以學位委員會全體成員過半數(shù)通過。但在學位委員會開會時,往往并非學位委員會全體成員出席。在非全體成員出席的情況下,對于是否授予某學生學位,如已有全體成員過半數(shù)通過,自然可授學位,在不到半數(shù)時,則應征求未出席委員的意見,以最后確定其是否過半數(shù)。否則,即可能有違法律規(guī)定。就劉燕文案而言,校學位委員會有委員21人,出席16人,6人同意授劉學位,不到半數(shù)。但如果未出席的5人到會,并都同意授劉學位,同意票即可過半數(shù)。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很小。然而,可能性無論多小,但畢竟存在。程序合法是指行政行為的方式、步驟、順序、時限等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就方式而言,根據(jù)行政法的理論,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特別是作出不利行為,應向行政相對人說明理由,為相對人提供陳述和申辯的機會,對于最后作出的行政決定,通常應為行政相對人提供救濟的途徑。就本案而言,校方決定不授予劉學位,自然應聽聽劉的意見,如劉的意見有道理,應另找有關專家復審其論文,甚至重新組織答辯。當然,這些在我國還只是法理,成文法律對此尚未加以明確規(guī)定(盡管完全應該規(guī)定)。因此,北大現(xiàn)在沒有這樣做還難以說它違法,只是不合理而已。三、本案有什么意義?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什么啟示?本案的意義和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本案和前不久判決的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開辟了在教育領域為行政相對人(學生、教員、職工等)提供司法救濟的途徑。在大陸法系,長期以來盛行一種特別權力關系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學生和學校,公務員和政府,犯人和監(jiān)獄等相互之間存在著特別權力關系,這種特別權利關系的相對人(學生、公務員、犯人等)不能享受一般公民的某些權利,如向法院起訴對方當事人(學校、政府、監(jiān)獄等)的權利等。這種理論雖然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顯然也有封建的身份關系成分。目前西方國家大多通過法律、法規(guī)限制這種特別權力關系的適用范圍,但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依然維護這種關系,如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都沒有給公務員、學生等對涉及內部行政關系的行政行為提供明確的司法救濟途徑?,F(xiàn)在這兩個案例一開,就在教育領域首先打破了特別權力關系的限制,開了內部相對人通過司法途徑告行政主體的先河。當然,這兩個案例并非創(chuàng)制判例法,法院是通過解釋法律、適用法律為學生提供司法救濟的。在這里需要再次說明的是,特別權力關系需要限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學生可以告學校,但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告,作為行政訴訟,法院只受理《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可以受理的事項。其二,本案暴露了教育領域現(xiàn)有法制的不完善,從而將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將采取措施,完善這方面法制。這個案子暴露出教育領域法制的不完善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法》、《學位條例》等對學生(也包括教員)權利的保障不充分,如對學生被開除學籍、被拒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等沒有規(guī)定說明理由,聽取學生陳述和申辯等程序制度,更沒有規(guī)定明確的司法救濟。其次,《學位條例》有些條款過于抽象,不具體,在實踐中容易引起爭議。例如,第10條規(guī)定學位委員會決定是否授予學生學位,經全體成員過半數(shù)通過。這里沒有規(guī)定學位委員會開會,法定出席人數(shù)是多少;是否通過要求全體成員過半數(shù),沒有明確是出席會議的全體成員過半數(shù)還是委員會全體成員過半數(shù);也沒有明確是通過和不通過均要過半數(shù)還是僅要求通過過半數(shù);更沒有明確投票時是否允許委員投棄權票等。如果是要求通過和不通過均要過半數(shù),且允許委員投棄權票,那么,很可能發(fā)生學位委員會給學生頒發(fā)學位和不頒發(fā)學位都違法的情形。如本案同意票6張,反對票7張,棄權票3張,通過和不通過均不過半數(shù)(委員會21人)。這樣,北大給劉燕文授予或不授予學位均是違法的。第三,法律沒有明確答辯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性質和各自的職責范圍。答辯委員會是一個學術性的專家組織,其決議不應為其他組織推翻,除非其組織成員不合格,答辯中有弄虛作假或違反程序的情形。學位委員會是一個行使行政權能的機構,它代表學校作出是否授予學生學位的決定。它雖然也是由專家組成,但其在審查非本專業(yè)的論文時則是外行。因此,學位委員會一般不應審查學生論文的學術質量,而應只審查學生的學習成績表、論文答辯委員會的組成、資格、答辯程序等。但是法律對此都沒有規(guī)定,以致導致學位委員會多數(shù)委員不得不去評價、審查非本人專業(yè)領域,從而自己完全不懂或僅懂得某些皮毛的天書式的論文,并還要盲目地去就其論文學術質量是否合格投上一票。其三,本案提出了一個對國家權力以外的公權力加以規(guī)范和制約的問題。過去我們研究行政法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對國家行政權的控制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公權力,如行業(yè)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社會團體、國有企事業(yè)組織所行使的某些公共權力。這是個大題目,今晚不詳細展開了。其四,本案的受理、審理和判決,無論最后結果如何,雙方何方勝訴,都有利于提高學校和其他公權力主體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和其他公權力相對人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包括通過行政訴訟途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這個案件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賀衛(wèi)方老師的評述:對這個案子,我一直是抱著一個特別興奮的態(tài)度來看的,當然興奮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本案跟自己所服務的這所大學有密切的關系――這個大學的畢業(yè)生狀告自己我們的大學,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更令人興奮的一點是,被告與原告分別由我的同事和――在一個不嚴格的意義上講――我的學生代理,他們在法庭上唇槍舌劍,一爭高下,這的確很令人開心。當然剛才兩位原告的代理人和我們被告人的代理律師,兩家都澄清了一些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個澄清,是關于職務和承擔職務的特定人的分離。我想律師這樣一個職業(yè)是非常特殊的,像湛老師剛才所說的一番話,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問題。當然他的同情心我也是很能理解的,昨天他還跟我說,一方面自己是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有著無比的愛心和無比的同情心,讓自己在法庭上與自己所在學校的畢業(yè)生對壘,常常感覺到有一種角色錯位。但是另外一方面,律師必須為自己客戶盡最大的努力,為自己客戶的利益作斗爭。這兩種角色相互分離,我記得孟子曾經說過職務與人之間區(qū)分的道理,這里則更是兩種職務角色的沖突。不知道職務與人之間的分離是不是現(xiàn)代行政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湛老師剛才說希望一審的時候代理被告,二審時代理原告。我想,他實際上可以這樣,同一審級的時候,就可以既代理原告又代理被告,在這邊辯論一會兒,在那邊辯論一會兒,自己與自己打架。當然,這只是個玩笑。對于這起訴訟,我曾經有一點顧忌,那就是,擔心外部權力借此機會,以司法的名義干涉大學的獨立,對學術自由與獨立是否會產生某種不良的影響。從另一方面說,是擔心司法權的過度行使。我們都記得法國的托克維爾講過,在美國任何政治性的事務都可能變化為法律的問題,通過司法的途徑來解決。如今強調依法治國,可能人們會以為法院管的事務越寬越好。但我還是有點顧忌大學的自主、大學的獨立跟法院的權力直接進入大學之間是否會發(fā)生沖突。按照何兵先生的話來說,司法的陽光照耀到科學的殿堂,但司法的陽光絕對不僅僅是陽光,有時可能是粗暴的、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急風暴雨,有可能對科學的殿堂有某種負面的影響,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我們考慮的。但是后來海波把他的一個代理詞用E-mail傳給我,我看了里面的代理詞,我覺得有一種欣慰感。雖然大家法庭上各自代表自己的客戶,但是在代理詞中,你們卻提出了非常深刻,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一些教育管理,大學的管理,以及司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入到教育管理,能夠通過什么樣的進路,進入到這里邊的一系列十分重大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作出很有見地的論證。所以,我自己感覺特別興奮的一點是,這一場訴訟已經超越了案件本身,超過劉燕文個人利益的本身。正如剛才兩位所說的,如果相關機構不尊重處理問題的基本程序的話,今天可能是劉燕文,明天是你我,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這個案件的意義在這里。我沒有看到我的同事湛中樂教授的代理詞,我只是看到一面之詞,這一面之詞讓我感覺比較有意義的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它為司法進入高等教育管理領域提供了一個合理的進路,它聲稱了或者說在原告律師的代理詞里試圖影響法官,法官意識到哪個進路是合理的,哪個進路是不合理的。很清楚,一篇專業(yè)論文水準的判斷不是法院的事務,法官不應該走到這個領域里面,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權力。在這個意義上法官也象學五食堂的師傅一樣,或者說法律系的教師一樣,沒有辦法判斷一篇無線電領域的論文是否達到了博士畢業(yè)論文的水平。尋找一個既不涉及專業(yè)判斷,又能夠給當事人提供司法救濟的進路,以及這個進路對進行有說服力的辯析和論證,是這個案件中非常有價值的一點。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于,原告的代理詞里,我看到了他們對于包括學位授予制度在內的現(xiàn)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種種缺陷所進行的分析。在一個法庭之上,一個公開的場合,通過非常嚴密的論證來指出這些缺陷所在,是本案件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方面。比如說,校級學術委員會的組成,是否足夠合理,外行學者評價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種合法性,都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說法官不能判斷論文本身的質量,但是如果我們又贊成一個完全不懂物理學的學者可以對論文質量進行判斷,這在邏輯上不免自相矛盾。海波的代理詞給我的感覺比較有意思的另一點是,他對于民主程序中的棄權票的意義,以及棄權票帶來的影響,進行了一番很有意思的剖析,盡管篇幅所限他沒有辦法進行更深刻的剖析。我們近代以來學習西方的民主,的確有許多地方我們沒有學到它的精髓,或者說我們誤讀了某些東西。比方說棄權票,在學術委員會決定一個事關某個個人切身利益的事項的時候,投棄權票到底意味著什么,允許不允許有這樣的棄權票,的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也應當考慮,在校級委員會這個層面上,投反對票的委員是否應當提出自己的理由。事關畢業(yè)生命運,你應當極其負責,一個中文系的委員,投物理系學生的反對票,認為學生的論文不夠博士論文水平,你的理由何在?把它寫出來,并且加以公布,這樣名落孫山的學生也會心悅誠服。與此相關,我覺得我們的民主中,對某些程序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尤其是普遍的無記名投票的做法。實際上,民主審議的決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無記名投票,一種是記名投票。記名投票在某些場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例如,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九個大法官判決案件時便是記名投票,而且投贊成票和反對票的大法官都必須給出詳盡的理由。我們的學術委員會在決定某個教師是否能晉升職稱的時候,最好是記名投票,因為無記名人們便難以知道,比方說,姜明安教授投的是誰的贊成票。人們根據(jù)姜教授的投票行為可以對他進行監(jiān)督,我們可以判斷,你到底適不適合做這樣一種尊貴的角色。但是我們現(xiàn)在普遍實行無記名投票,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去確定特定人的責任,無從判斷他到底稱職不稱職,也無法調動委員們的責任心。所謂集體負責的結果往往是集體不負責。此外,個別委員的個人好惡,往往能決定當事人的命運,這是個偶然性很大的決策方式。在審議過程中,一些微妙的因素,例如有人為你登高一呼,或者相反,有人似乎是不經意地說出一句貌似平和,而實際上殺傷力極強的點評,就會徹底改變你的命運。我們的制度為什么要容忍這個偶然性,如何減少這種偶然性,把這個東西提出來,將非常有利于改進我們的學位制度,以及相關的委員會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就本案而言的第三個有意義的方面是,我覺得原告方的兩個代理人非常注重強調司法先例的重要性。他們在試圖用法官前面判決的那個案件來影響法官對本案的判決結果,而且特別點明這是類型差不多的案件,審理的法官又基本上是同樣幾個法官,前面的案子是這樣判的,后面的案子為保持法律的統(tǒng)一性,為什么要作出另外一種判決呢?這種論證方法很有說服價值。我覺得如何維護法律的統(tǒng)一性是司法實踐中是相當要緊的東西。我們的公民都生活在統(tǒng)一的法制之下。法制的統(tǒng)一不僅僅要體現(xiàn)在我們的立法規(guī)范是統(tǒng)一的,而且還必須體現(xiàn)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時候的法官所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以及他們對于相關法律條文的解釋應當是統(tǒng)一的。雖然在我們國家不承認司法先例的強制性約束力,然而先例可以有說服性的拘束力,有引誘性的拘束力,這個拘束力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法官不能對類似的案件昨天一個判法,今天就自己掌嘴,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要是那樣的話,法律的可預期性將喪失殆盡。上面是我對與本案直接關聯(lián)的幾個問題的看法。接下來要談一談,我自己作為一個教師,對現(xiàn)行大學管理制度中的一些問題的看法。結合這個案件,我覺得在這個場合,我們有必要一起來探索一下,到底是否存在某些缺陷,如果存在的話,如何改進的問題。這是這個案件對我們教育界的意義。第一個缺陷,我們剛才已經有所涉及,就是如何避免外行決定內行的命運的問題。高等教育管理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就是教授會制度,就是教授治校。一個大學里面,誰是真正的主人,應該是這個學校的教授,和這個學校的學生,他們是真正的主人。但是很不幸的是,半世紀以來,我們的傳統(tǒng),更愿意導入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群眾路線,更多導入的制度是工人階級、貧下中農管理學校。1957年,北京大學有好幾個教授成為右派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容忍受外行人對教授專家們指手畫腳。對一個相關學科評價的尺度,相關知識成果的評價尺度方面,我們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外行來決定內行命運的問題,在整個管理模式方面比較強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餐飲連鎖行業(yè)運營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阿莫西林行業(yè)競爭現(xiàn)狀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鍍層鋼板市場運營態(tài)勢與發(fā)展風險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酒石酸美托洛爾緩釋片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運動服飾行業(yè)運行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西廚設備行業(yè)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營養(yǎng)保健食品市場發(fā)展狀況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病人轉運合同范本
- 2025河北省安全員B證(項目經理)考試題庫
- 2025年廣東省安全員知識題庫及答案
- 2025年天津三源電力集團限公司社會招聘33人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西安2025年陜西西安音樂學院專任教師招聘2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國家安全與生態(tài)安全
- 課題申報參考:養(yǎng)老金融在三支柱養(yǎng)老金體系中的作用機制與路徑仿真研究
-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學校團委工作計劃(附2月-6月安排表)
- 【物理】牛頓第一定律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 2025網格員考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2025年春新冀教版英語三年級下冊課件 U1L1
- 川教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下冊信息技術全冊教案
- HYT 087-2005 近岸海洋生態(tài)健康評價指南
- (2024年)面神經炎課件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