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1頁
新教材2024版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2頁
新教材2024版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3頁
新教材2024版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4頁
新教材2024版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3·沈陽市二模]宋仁宗時進士重策論和諸科大義,神宗時罷詩賦、貼經、墨義,專考策論和大義,這一時期的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終治亂”等。據此可知,宋朝()A.改革科舉制完善取士程序B.關注官員治國理政能力C.面臨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D.積極推行崇文抑武政策2.[2023·山東泰安期末]唐初,由三省執(zhí)掌國家政務,三省分別負責起草、審議、執(zhí)行政令。之后,中書和門下兩省合署辦公。宋朝時期,門下和尚書兩省實際上逐漸被廢止。這種變化反映了()A.政治體制受到現實需要的制約B.君主專制呈現明顯弱化趨勢C.唐宋時期的中央集權大大加強D.行政效率提高相權得到加強3.[2023·遼寧省葫蘆島市期末]唐代有“出將入相”的慣例,人們認定“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宋代民間則流行“做人莫作軍,做鐵莫做針”的俗語。這一變化反映了()A.唐朝具有尚武精神、積極進取B.宋崇文抑武引發(fā)社會觀念流變C.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完善D.兩宋時期民族交融是主流4.[2023·山東臨沂期末]如表為唐宋時期科舉進士的錄取情況。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時代統治(年)錄取進士總人數平均每年錄取人數唐朝290744826宋太祖1718812宋太宗21148771宋真宗25176071宋仁宗414561112A.提倡文官制度B.完善了科舉制度C.文學發(fā)展的結果D.加強君權的需要5.[2023·山西省臨汾市期中考試]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說明元代的行中書省()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有較大權力C.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權6.[2023·廣州市一模]漢唐時期,對內陸邊疆地區(qū)主要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元朝在邊疆地區(qū)先后設置遼陽、云南、甘肅、嶺北等行省,邊疆地區(qū)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領直接隸屬于行省,“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一變化()A.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B.踐行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C.強化了元朝君主專制統治D.推動邊疆與內地管理一體化7.[2023·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聯考]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學中實行“三舍法”,規(guī)定上舍生學行優(yōu)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參加省試、殿試。同時,頒布《三經新義》作為學校統一教材,此書對《詩》《書》《周禮》三部儒家經典重新加以注釋而成。在科舉改革方面,廢除明經諸科,只以進士科取士。王安石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A.充實完善儒家思想B.爭奪變法的主導權C.尋找變法理論依據D.完善發(fā)展科舉制度8.[2023·遼寧名校聯盟聯考]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一個政治家們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創(chuàng)制并實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A.全盤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發(fā)展水平的差異C.實現了疆域內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鞏固國家疆域的統一9.[2023·河北承德月考]下表是史籍中有關遼夏金的部分記述。據此可知,遼夏金()記述出處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審吉:契丹古稱)國……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遼史·本紀·太祖》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宋史·夏國傳下》律科舉人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論語》《孟子》,涵養(yǎng)器度。遇府、會試,委經義試官出題別試,與本科通定去留為宜《金史·章宗本紀一》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強化文化認同促政權穩(wěn)定C.與中原政治文化交流密切D.追述華夷共祖以強基固本10.[2023·南昌市高三三模]宋代賦予諫官監(jiān)察百官之職能,御史與諫官職能逐漸合一,合稱“臺諫”。對諫官人選與言事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如“不許宰執(zhí)、臺諫、侍從親戚子弟交薦”,“凡進退言事宜,雖執(zhí)政不得與聞,蓋以杜絕臺諫私于宰執(zhí)”。這些規(guī)定()A.體現監(jiān)察權的相對獨立B.有效提高了行政的效能C.提升了臺諫的實際權力D.規(guī)避了文官集團的斗爭11.[2023·河北唐山期末]有史學家評論道:終于有一輩以天下為己任的秀才們出來,帶著宗教性的熱忱,要求對此現實世界大展抱負。于是上下呼應,宋朝的變法運動,遂如風起浪涌般不可遏抑。該史學家認為推動宋代變法運動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權強化的弊端B.外來宗教的廣泛傳播C.科舉制度的不斷成熟D.儒學復興運動的興起12.[2023·遼寧縣級重點高中協作體期末]據《金史》記載,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朝統治者正式設立女真進士科,以選拔女真族子弟為官。“以策論進士取其國人,而用女真文字以為程文”。女真進士科的考生只考一場,考題是策問,而且可以免鄉(xiāng)試、府試,直接參加會試和殿試。這一做法意在()A.完善科舉取士制度B.全面學習中原制度C.鞏固女真人的統治D.促進民族間的交融13.[2023·浙江新高考研究聯盟聯考]從地理形勢上看,元代湖廣行省的歸州西扼長江三峽,遏制四川行省。同時,又猶如打入江北的楔子,使其不能獨據長江北岸之險。由此可見,元代行省劃界旨在()A.便利邊疆治理B.平衡南北經濟C.發(fā)展交通運輸D.鞏固國家統一14.[2023·山東德州期中]元代典籍記載,元代“東漸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屬國,皆置驛傳,星羅棋布,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這說明元代驛站制度()A.僅設置于所轄屬國B.加強了與邊疆地區(qū)的聯系C.沿襲前代民族政策D.激化了與其他民族的矛盾15.[2023·保定市高三二模]元政府特設站戶,每站平均約200戶,全國站戶在30萬戶以上。站戶固定在驛站上,耕地四頃以下者不輸租稅,但這些田地不能賣給非站戶。驛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飲食供應,大部分由站戶負擔。由此可見,元代()A.重視維護國家的統一局面B.著力減輕農民經濟負擔C.保護小農對土地的所有權D.積極加強對外經濟交往二、非選擇題(第16題12分,第17題12分)16.[2023·濟寧市高三模擬]下表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舉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頒行時間舉措出處964年始置諸道轉運使以總利權馬端臨《文獻通考》964年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對鹽、鐵、酒的專賣)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官乏車牛者,僦(租賃)于民以充用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965年詔諸道當輦送上供錢帛等舟車,并從官給,勿以擾民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973年令諸州舊屬公使錢物盡數系省(中央管理財物的機構),毋得妄有支費馬端臨《文獻通考》概括指出宋太祖上述舉措的本質特征,并結合時代背景對其舉措做出合理的解釋。17.[2023·遼寧五校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遼遼國官職,分北、南兩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遼興宗親臨禮部貢院試進士。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部分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如寧令(大王)等官稱。人慶四年(1147年),復設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金女真初起,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學習遼南北面官制度。金承遼后,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獡哆|史》《宋史·夏國傳》《金史》制作(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遼、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處。(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少數民族制度建設的影響。(10分)課時作業(yè)6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治1.解析:據材料“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終治亂’”可知,宋代科舉重視策論,以品評歷史人物和論斷朝代興亡為主,這體現了對官員治國能力的關注,故選B項;材料強調科舉考試內容,而不是程序,排除A項;面臨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與“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不符,排除C項;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資待遇上以及文化宣傳上,抬舉(尊崇)文官,貶低(抑制)武將,與“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不符,排除D項。答案:B2.解析:三省分權,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提高行政效率,進行合署辦公,有的省甚至被廢除,這些做法適應了現實政治的需要,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宋君主專制權力并沒有呈現弱化趨勢,而是呈現加強趨勢,B項排除;中央集權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材料涉及的是中樞機構的演變,排除C項;唐宋時期相權被削弱,排除D項。答案:A3.解析:據材料唐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可知,唐代人們認為,做下級軍官也比做一個書生強,體現了唐朝人尚武的觀念,而“宋代民間則流行‘做人莫作軍,做鐵莫做針’的俗語”則反映當時人們重文輕武,不以從軍為榮的觀念,結合所學,說明宋崇文抑武引發(fā)社會觀念流變,故選B項;A項只是反映了唐朝的觀念,而未反映宋代相對唐代的變化,排除;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完善表現在錄取人數、考試次數、考試內容等方面,而材料反映的是人們觀念的變化,與科舉制無關,排除C項;兩宋民族交融的主流與人們重文輕武的觀念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答案:B4.解析:根據圖表中數據可發(fā)現,相比唐代而言,宋代科舉進士錄取的人數大幅提升,結合所學,宋朝為加強皇權,采取重文抑武的措施,因此擴大了科舉取士的數量,故選D項;提倡文官制度是加強皇權的需要,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科舉制的完善也是適應加強君權,選拔官員的需要,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文學發(fā)展應是重文發(fā)展科舉制的結果,顛倒了因果關系,排除C項。答案:D5.解析:據材料中行省“是中央侵入了地方”體現了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故選A項;元朝的行省制度使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意在強調行省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沒有涉及地方積極性問題,排除C項;行省制度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沒有涉及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排除D項。答案:A6.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漢唐時期,中央政府主要是通過“冊封和朝貢”來治理邊疆地區(qū),其獨立性較強,到元朝時期,在邊疆地區(qū)設置行省,其治理方式與內地完全相同,如“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領直接隸屬于行省”“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據此可知,這種治理方式的變化,推動了邊疆地區(qū)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進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度,故選D項;元朝通過行省制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會引起邊疆地區(qū)與中央的矛盾,而不是“緩和”,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元朝時期的“四等人制”之下,各民族之間并沒有實現平等,排除B項;題干內容涉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不是君權與相權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答案:D7.解析:據材料“規(guī)定上舍生學行優(yōu)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參加省試、殿試”可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變法培養(yǎng)人才,進而爭奪變法的主導權,故選B項;據材料“此書對《詩》《書》《周禮》三部儒家經典重新加以注釋而成”可知,《三經新義》是對儒學經典的進一步解讀,不是新的理論,不能完善儒家思想,排除A項;據所學,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涉及面較多,并非只是尋找理論依據,排除C項;據所學,完善發(fā)展科舉制度是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影響,而非目的,排除D項。答案:B8.解析:“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等制度均是當時統治者結合國情的產物,植根于民族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故選B項;這些制度均是當時統治者結合國情的產物,“全盤照搬”說法錯誤,排除A;四等人制度具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表明疆域內各民族不平等,不利于國家統一,排除C、D。答案:B9.解析:遼認為自己是炎帝的后裔,西夏仿效唐、宋的政治、禮儀制度,金效仿中原王朝的科舉制,并將儒家典籍作為考試內容,說明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都認同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意圖通過強化文化認同實現政權的穩(wěn)定,故選B項;遼夏金政權效仿中原政權的做法是為了鞏固統治,而非加速其封建化,排除A;材料只能體現遼夏金對中原政權的效仿,沒有涉及政治文化交流,排除C;“追述華夷共祖”只符合遼的情況,排除D。答案:B10.解析:根據材料“凡進退言事宜,雖執(zhí)政不得與聞,蓋以杜絕臺諫私于宰執(zhí)”以及所學知識可知御史和諫官實際上是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表現,監(jiān)察制度肩負著監(jiān)察百官維護政治清明的重要職責,必須盡量少的受到其他勢力的影響,因而監(jiān)察權需要相對獨立,故選A項;行政效能的提高與政府的行政效率有關,而材料講的是監(jiān)察權,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監(jiān)察權要獨立,并不能直接說明提升了臺諫的實際權力,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規(guī)定并沒有規(guī)避文官集團的斗爭,排除D。答案:A11.解析:由材料“一輩以天下為己任的秀才們出來,帶著宗教性的熱忱,要求對此現實世界大展抱負”“宋朝的變法運動,遂如風起浪涌般不可遏抑”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當時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下,宋代的變法改革興起,D項符合題意;材料現象與中央集權強化的弊端、外來宗教的廣泛傳播及科舉制的不斷成熟無關,排除A、B、C項。答案:D12.解析:據材料可知:金朝實行科舉制,但對參加科舉考試的女真人極為優(yōu)待,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鞏固女真人的統治,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對女真人的優(yōu)待不利于科舉制的完善,A項錯誤;中原制度包含多個方面,并非只有科舉制一項內容,B項錯在“全面”;優(yōu)待女真人,而且科舉中使用女真文字,這不利于民族交融,D項錯誤。答案:C13.解析:材料“又猶如打入江北的楔子,使其不能獨據長江北岸之險”是對元朝行省“犬牙交錯”分布格局的描述,這種分布格局使任何行省都無法掌控一個完整的形勝之地,從而無法形成割據,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項符合題意。答案:D14.解析:據材料可知元代設置的驛站涉及范圍很廣,將全國地區(qū)有效地連接起來,加強了與邊疆地區(qū)的聯系,故選B項;材料“東漸西被,暨于朔南”,說明驛站設置的范圍很廣,并不是僅限于所轄屬國,排除A;設置驛站不屬于民族政策,排除C;驛站的設置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民生的好事,能夠起到加強民族之間聯系的作用,不一定會導致民族矛盾的激化,排除D。答案:B15.解析:本題考查元朝驛站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元朝建立驛站制度,遍設驛站和站戶,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來,進而鞏固封建大一統局面,故選A項;部分小農“不輸租稅”,但要負擔“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飲食供應”,經濟負擔并未減輕,故排除B項;元朝禁止站戶將土地賣給非站戶,是為了加強對站戶的控制,限制了其對土地處置的權利,故排除C項;站戶主要是為了滿足大一統國家內政管理的需要,故排除D項。答案:A16.解析:第一小問本質特征,據材料“始置諸道轉運使以總利權”“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詔諸道當輦送上供錢帛等舟車”“令諸州舊屬公使錢物盡數系省(中央管理財物的機構)”并結合所學得出加強中央對地方財政控制,削弱地方財權。第二小問解釋,據材料結合所學可從實行必要性、可能性、影響角度入手;從實行必要性的角度作答,結合所學可知,宋太祖通過兵變方式奪取帝位,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北宋迫切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對地方財政控制,削弱地方財權為重中之重;從實行可能性的角度作答,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建立后削弱節(jié)度使的軍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北宋具備了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的可能,設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