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 地區(qū)專用)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課時練試題_第1頁
(全國卷 地區(qū)專用)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課時練試題_第2頁
(全國卷 地區(qū)專用)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課時練試題_第3頁
(全國卷 地區(qū)專用)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課時練試題_第4頁
(全國卷 地區(qū)專用)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課時練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講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建議用時:10分鐘)1.(2017河北冀州中學月考,2)下圖為人WNK4基因部分堿基序列及其編碼蛋白質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圖。已知WNK4基因發(fā)生一種突變,導致1169位賴氨酸變?yōu)楣劝彼?。該基因發(fā)生的突變是()A.①處插入堿基對G—CB.②處堿基對A—T替換為G—CC.③處缺失堿基對A—TD.④處堿基對G—C替換為A—T2.(2017江西撫州臨川一中期中,8)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如果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生物可能不出現(xiàn)變異性狀B.患有遺傳病的個體的某些細胞內一定會有致病基因存在C.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如果某細胞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則該細胞內發(fā)生了基因重組D.如果某果蠅的長翅基因缺失,則說明其發(fā)生了基因突變3.(2017河北邯鄲一中開學測試,14)下圖為某植物細胞一個DNA分子中a、b、c三個基因的分布狀況,圖中Ⅰ、Ⅱ為無遺傳效應的序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在每個植物細胞中,a、b、c基因都會表達出相應蛋白質B.a、b互為非等位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時可自由組合C.b中堿基對若發(fā)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換,則發(fā)生了基因突變,但性狀不一定改變D.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4.(2017四川綿陽豐谷中學入學測試,5)下列甲、乙分裂過程中產生配子時發(fā)生的變異分別屬于()A.基因重組,不可遺傳變異B.基因重組,基因突變C.基因突變,不可遺傳變異D.基因突變,基因重組5.下列關于基因重組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屬于基因重組B.減數(shù)分裂四分體時期,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局部交換,可導致基因重組C.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可導致基因重組D.一般情況下,花藥內可發(fā)生基因重組,而根尖則不能6.如圖是某種高等動物的幾個細胞分裂示意圖(數(shù)字代表染色體,字母代表染色體上帶有的基因)。圖中不可能反映的是()A.圖甲細胞表明該動物發(fā)生了基因重組B.圖乙細胞由于完成DNA復制解開雙螺旋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C.圖丙細胞中1與2的片段部分交換屬于基因重組D.圖丙細胞表示發(fā)生了自由組合(建議用時:25分鐘)7.(2017湖南師大附中月考,24)H2O2能將鳥嘌呤氧化損傷為8氧7氫脫氧鳥嘌呤(8oxodG),8oxodG與腺嘌呤互補配對。若下圖所示DNA片段中有兩個鳥嘌呤發(fā)生上述氧化損傷后,正常復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DNA,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子代DNA分子都有可能發(fā)生堿基序列的改變B.部分子代DNA中嘧啶堿基的比例可能會增加C.子代DNA控制合成的蛋白質可能不發(fā)生改變D.氧化損傷可能誘發(fā)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變8.(2017山東濰坊三檢,15)玉米抗銹病基因R和不抗銹病基因r是一對等位基因,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基因R和基因r不可能出現(xiàn)在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細胞的兩極B.基因R可以突變成基因r,基因r也可以突變成基因RC.基因突變屬于可遺傳變異,故細胞中突變形成的基因r都能通過有性生殖遺傳給后代D.一株處于開花期的雜合玉米個體中:含基因R的精子數(shù)=含基因r的精子數(shù)=含基因R的卵細胞數(shù)=含基因r的卵細胞數(shù)9.(2017廣東三水中學月考,8)下圖是某DNA片段的堿基序列,該片段所編碼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為“…甲硫氨酸—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碼子是AUG,亮氨酸的密碼子是UUA、UUG、CUU、CUC、CUA、CUG,終止密碼子是UAA、UAG、UGA)。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該片段所編碼蛋白質是以a鏈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B.若1處的堿基對C∥G替換成T∥A,編碼的氨基酸序列不變C.若2處的堿基對C∥G替換成A∥T,編碼的氨基酸數(shù)目不變D.發(fā)生一個堿基對的缺失對氨基酸序列的影響總是大于發(fā)生三個堿基對的缺失10.(2017湖北沙市中學三檢,2)減數(shù)分裂與生物變異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均可能發(fā)生B.如果不考慮基因突變,一個基因型為Bb的男子產生基因型為bb的精子的原因可能是有關細胞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或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兩條染色體沒有分開C.基因重組只能發(fā)生于同源染色體之間D.發(fā)生生物變異后,細胞核中的基因的遺傳不再遵循遺傳規(guī)律11.下圖為基因型為AaBb的某雄性動物細胞進行分裂某一時期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時期發(fā)生在體細胞增殖過程中B.該分裂過程中一定發(fā)生過基因突變C.該分裂過程中一個精原細胞可能產生三種或四種精子細胞D.該分裂過程中沒有基因重組12.(2017廣東深圳二調,3)科學家以正常人及某種病患者的相應mRNA為模板合成了cDNA。已查明該患者相應蛋白質中只有32號氨基酸與正常人不同,cDNA中只有一個位點的堿基發(fā)生改變。對比結果見下表。以下有關分析合理的是()研究對象cDNA的堿基位點32號氨基酸及密碼子949596密碼子氨基酸正常人GCGCGC精氨酸CGC組氨酸患者GC注:組氨酸的密碼子為CAU、CAC。A.cDNA所含的堿基數(shù)等于96B.合成cDNA時需要DNA解旋酶C.患者第94號位點堿基缺失D.患者相應氨基酸密碼子為CAC13.下圖為具有2對相對性狀的某自花傳粉的植物種群中甲植株(純種AABB)的一個A基因和乙植株(純種AABB)的一個B基因發(fā)生突變的過程(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獨立遺傳的),請分析該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兩個基因的突變發(fā)生在________的過程中,是由________引起的。(2)右圖為甲植株發(fā)生了基因突變的細胞,它的基因型為________,表現(xiàn)型是________,請在右圖中標明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乙植株發(fā)生了基因突變后的基因型為________。(3)甲、乙發(fā)生基因突變后,該植株及其子一代均不能表現(xiàn)出突變性狀,因為該突變均為________,且基因突變均發(fā)生在甲和乙的________中,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子代。讓其后代表現(xiàn)出突變性狀的方法是:取發(fā)生基因突變部位的組織細胞,先利用________技術對其進行繁殖得到試管苗后,讓其________(填“自交”“雜交”或“測交”),其子代即可表現(xiàn)突變性狀。14.(2017貴州銅仁一中開學測試,42)以一個具有正常葉舌的水稻純系的種子為材料,進行輻射誘變實驗。將輻射后的種子單獨隔離種植,發(fā)現(xiàn)甲、乙兩株的后代各分離出無葉舌突變株,且正常株與無葉舌突變株的分離比例均為31。經觀察,這些葉舌突變都能真實遺傳。請回答:(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現(xiàn)31的分離比,表明輻射誘變處理均導致甲、乙中各有________(填“一”“二”或“多”)個基因發(fā)生________(填“顯”或“隱”)性突變。(2)甲株后代中,無葉舌突變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________。將甲株的后代種植在一起,讓其隨機傳粉一代,只收獲正常株上所結的種子,若每株的結實率相同,則其中無葉舌突變類型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3)現(xiàn)要研究甲、乙兩株葉舌突變是發(fā)生在同一對基因上,還是發(fā)生在兩對基因上,請以上述實驗中的甲、乙后代分離出的正常株和無葉舌突變株為實驗材料,設計雜交實驗予以判斷。①實驗設計思路:選取甲、乙后代的________進行單株雜交,統(tǒng)計F1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講染色體變異及生物育種(建議用時:10分鐘)1.(2017甘肅天水一中開學測試,16)下面為某種生物的部分染色體發(fā)生了兩種變異的示意圖,圖中①和②,③和④互為同源染色體,則圖a、圖b所示的變異()A.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B.基因的數(shù)目和排列順序均發(fā)生改變C.均使生物的性狀發(fā)生改變D.均可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2.(2017江西九江一中月考,5)洋蔥(2n=16)種群中偶爾會出現(xiàn)一種三體植物(4號染色體有3條)。在減數(shù)分裂時,這三條染色體的任意兩條向細胞一極移動,剩下一條移向另一極,細胞中其余同源染色體正常分離。下列關于三體洋蔥(基因型BBb)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三體洋蔥植株屬于染色體變異,這種變異將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該三體洋蔥與基因型為Bb的洋蔥雜交,子代出現(xiàn)三體洋蔥的概率為1/3C.該三體洋蔥植株在進行細胞分裂時,體細胞中最多含有34條染色體D.該植株在細胞分裂時,兩個B基因的分離可發(fā)生在減Ⅰ和減Ⅱ的后期3.下圖為某動物細胞分裂的示意圖,據圖判斷該細胞()A.只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B.含有3對同源染色體C.含有3個染色體組D.一定發(fā)生過基因突變4.如圖為利用純合高稈(D)抗病(E)小麥和純合矮稈(d)染病(e)小麥快速培育純合優(yōu)良矮稈抗病小麥(ddEE)品種的示意圖,下列有關此圖的敘述錯誤的是()A.①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讓控制不同優(yōu)良性狀的基因組合到一起B(yǎng).②過程中發(fā)生了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C.③過程依據的主要生物學原理是細胞增殖D.④過程中要用到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溶液6.(2017河北石家莊一中期中,2)將某種二倍體植物①、②兩個植株雜交,得到③,將③再做進一步處理,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由③到④的育種過程依據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變B.由⑤×⑥過程形成的⑧植株既不屬于物種⑤,也不屬于物種⑥C.若③的基因型為AaBbdd,則⑩植株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占總數(shù)的1/4D.由⑦到⑨的過程會發(fā)生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建議用時:25分鐘)7.(2017四川成都外國語學校入學測試,1)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出現(xiàn)了圖甲~丁4種變異,圖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體片段。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甲~丁都發(fā)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增加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B.圖甲、乙、丁中的變異類型都可以用顯微鏡觀察檢驗C.圖甲、乙、丁中的變異只會出現(xiàn)在有絲分裂過程中D.圖乙、丙中的變異只會出現(xiàn)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8.某植物株色紫色對綠色是顯性,分別由基因PL和pl控制,不含pl、PL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現(xiàn)為白色。該植物株色在遺傳時出現(xiàn)了變異(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變異是由某條染色體結構缺失引起的B.該變異是由顯性基因突變引起的C.該變異在子二代中能夠表現(xiàn)出新的株色的表現(xiàn)型D.該變異可以使用顯微鏡觀察鑒定9.(2017浙江臺州仙居學考模擬,17)下圖表示培育純合高稈抗病植株新品種的幾種方法,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①過程是雜交育種中的操作,表示連續(xù)自交和選擇過程B.②④過程表示單倍體育種,它的優(yōu)點是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C.④過程常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植株的幼苗或種子D.③過程利用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③過程中,導入了目的基因的植物細胞需要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培養(yǎng)成轉基因植株,D正確。10.(2017安徽皖南八校一聯(lián),17)下列關于生物育種技術操作合理的是()A.用紅外線照射青霉菌能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強B.年年栽種年年制種推廣的雜交水稻一定是能穩(wěn)定遺傳的純合子C.單倍體育種時需用秋水仙素處理其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D.馬鈴薯、紅薯等用營養(yǎng)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雜交后代出現(xiàn)所需性狀即可留種11.(2017遼寧大連24中月考,9)下圖所示是育種專家利用染色體部分缺失原理,對棉花品種的培育過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涉及的變異只有染色體結構的變異B.粉紅棉M的出現(xiàn)是染色體缺失的結果C.白色棉N自交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不能穩(wěn)定遺傳D.深紅棉S與白色棉N雜交,產生粉紅棉的概率為1/412.已知傘花山羊草是二倍體,二粒小麥是四倍體,普通小麥是六倍體。為了將傘花山羊草攜帶的抗葉銹病基因轉入小麥,研究人員做了如圖所示的操作。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秋水仙素處理雜種P獲得異源多倍體,異源多倍體中沒有同源染色體B.異源多倍體與普通小麥雜交產生的雜種Q中一定含有抗葉銹病基因C.射線照射雜種R使抗葉銹病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移接到小麥染色體上,屬于基因重組D.雜種Q與普通小麥雜交過程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13.家蠶的性別決定為ZW型,已知控制卵色的B基因(黑色)對b基因(白色)為顯性。雄性(ZZ)家蠶利用飼料效率高,繭絲質量好,但是在卵期很難分辨雌雄,育種工作者經過下圖過程獲得新品種丙,實現(xiàn)了通過卵色直接分辨雌雄。請回答:(1)過程①是用X射線處理甲蠶的蛹獲得乙,乙的變異類型為________變異。(2)過程②是用經輻射的甲蠶和________雄蠶交配,若F1中________,則說明該蠶已變異成乙,且子代中可以得到丙。(3)丙家蠶卵色的遺傳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交叉遺傳的特點。養(yǎng)蠶人在選種時,用純合白卵家蠶和丙雜交,淘汰所有________卵即達到篩選出雄蠶的目的。14.通過各種方法改善農作物的遺傳性狀,提高糧食產量一直是科學家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如圖表示一些育種途徑,請回答相關問題:(1)①途徑稱之為雜交育種,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這種育種方法除了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純合子,也可利用植物的________提高產量。(2)最常用的試劑M是________,該試劑能讓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的機理是________。②途徑相對于①途徑,優(yōu)勢在于________。(3)可定向改變生物遺傳性狀的是________途徑,經③途徑所得到的植株基因型為________。第3講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建議用時:10分鐘)1.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過隔離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C.基因突變產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2.某生物興趣小組抽樣調查的200人中,各種基因型和人數(shù)情況如下表所示,則這200人中,Xb的基因頻率為()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人數(shù)781487030A.85%B.30%C.20%D.15%3.(原創(chuàng))如圖表示施用某種殺蟲劑以后,昆蟲種群所發(fā)生的改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①類個體大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該種殺蟲劑是否誘發(fā)其產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根本來源是可遺傳變異,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一定來源于遺傳C.若連續(xù)使用殺蟲劑,抗該種殺蟲劑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趨近1D.殺蟲劑直接選擇的對象是昆蟲的抗藥性或不抗藥性的表現(xiàn)型4.鼠尾草的雄蕊高度?;?,成為活動的杠桿系統(tǒng),并與蜜蜂的大小相適應。當蜜蜂前來采蜜時,根據杠桿原理,上部的長臂向下彎曲,使頂端的花藥接觸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無法推斷出()A.在鼠尾草進化的過程中,雄蕊?;幕蝾l率升高B.鼠尾草和蜜蜂間存在捕食和寄生兩種種間關系C.鼠尾草雄蕊的形態(tài)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態(tài)特征與傳粉昆蟲的某些形態(tài)特征相適應,屬于共同進化5.(2017四川成都外國語學校月考,18)甲海島上的某種鳥一部分遷徙到乙、丙兩個海島(三個島嶼相互隔絕),如圖所示為剛遷入時和遷入多年后決定羽毛顏色相關基因的調查結果(B——黑色、b——灰色、B1——黃色)。下列推測正確的是()A.三個島嶼上的這種鳥既存在地理隔離,又存在生殖隔離B.鳥類遷入新島嶼后會與其食物、天敵和無機環(huán)境共同進化C.甲、丙兩個島嶼的相同環(huán)境決定羽毛顏色朝著相同方向進化D.乙島嶼的環(huán)境促進羽毛顏色基因發(fā)生定向突變,產生B1基因6.下列關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說法,正確的是()A.共同進化表現(xiàn)在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上B.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C.地球上厭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現(xiàn)的早D.外來物種入侵不能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建議用時:25分鐘)7.(2017湖南常德一中月考,5)研究者對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側不同海拔的358種鳴禽進行了研究,繪制了該地區(qū)鳴禽物種的演化圖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況的示意圖(圖中數(shù)字編號和字母代表不同鳴禽物種的種群)。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種群①內部個體間形態(tài)和大小方面的差異,體現(xiàn)了遺傳多樣性B.在②③④⑤四個物種中,親緣關系最近的物種是②③C.種群X分布區(qū)域擴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種群之間形成地理隔離D.不同海拔的選擇有利于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朝相同方向演化8.(2017湖北重點高中協(xié)作體期中,19)某自由交配的種群在Ⅰ、Ⅱ、Ⅲ時間段都經歷多次繁殖過程,定期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數(shù)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在Ⅰ段內A的基因頻率是40%B.A基因突變?yōu)閍基因導致基因型頻率在Ⅱ段發(fā)生劇變C.在Ⅱ、Ⅲ段,AA個體比aa個體的適應能力弱D.Aa個體在Ⅰ、Ⅲ段數(shù)量均為40,說明種群沒有發(fā)生進化9.(2017內蒙古鄂爾多斯期中,13)下表中D和d表示某地區(qū)某種生物的一對等位基因,表中數(shù)據能說明()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D的頻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d的頻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1970年雜合子的比例為18%B.1930年顯性個體和隱性個體數(shù)目接近C.1970年后的較短時間內D的頻率為0D.顯性純合子更能適應該地區(qū)變化的環(huán)境10.下圖所示為玉米的含油量隨選擇世代的變化情況。據圖分析,選育過程對高含油量玉米品種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是()A.改變了控制產油的一對等位基因的總頻率B.改變了玉米的基因庫,導致新物種的產生C.淘汰了一些表現(xiàn)型,從而導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頻率增大D.在逐步產生并選擇多對等位基因的同時,淘汰了多對等位基因11.(2017河南新鄉(xiāng)周練,18)某一小島上的野兔原種種群由于某種原因造成部分個體分別遷移到了兩個其他的小島上。下圖表示野兔原種進化的過程,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新物種1與新物種2基因庫不同B.由野兔原種形成新物種顯示了物種形成的一種方式,即經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C.圖中X、Y分別表示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Z僅表示自然選擇過程D.在新物種形成的過程中一定存在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12.(2017江蘇南通、揚州、淮安、泰州四市三調,10)下圖表示一個親代種群由于地理隔離(河流和山脈)形成了兩個新的種群,進而進化為兩個新物種的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地理隔離導致種群1、2與親代種群之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B.種群1、2出現(xiàn)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相互間無影響C.種群1、2承受不同的選擇壓力,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被保留D.由于種群1、2基因庫中沒有相同的基因,導致生殖隔離13.下圖為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概念圖,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1)圖中①指________,②是導致①改變的內因,包括生物的突變和________,它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2)圖中③指________,③的觀點沒有提出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隔離是指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也就是物種形成必須要有________隔離。(3)某植物種群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aa的個體占50%。倘若人為舍棄隱性性狀類型僅保留顯性性狀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則自交子一代所有個體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________,aa基因型的個體占________,此時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經這種人工選擇作用,該種群是否發(fā)生了進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圖中地雀A與地雀B可以交配產生可育后代,地雀C與地雀A、B之間不能互相交配。圖1、2、3是關于地雀的進化、發(fā)展過程。(1)上述地雀之間的關系能體現(xiàn)遺傳多樣性的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能體現(xiàn)物種多樣性的類型是______________。(2)若干年后,小島上出現(xiàn)了地雀C。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起到選擇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這種新物種的形成方式實質上是由于不同種群內的______發(fā)生改變。(3)若圖2時期,小島和大陸的兩個地雀種群的相關基因型種類和個體數(shù)如下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總數(shù)個體數(shù)2022420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個體數(shù)19616836400①種群甲的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是這個種群的________。②種群甲中基因A的頻率為________。③已知表中種群乙每個個體有2×104個基因,每個基因的突變概率都是10-5,則該種群中出現(xiàn)突變的基因數(shù)是________。

第1講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1.B【解析】首先由賴氨酸的密碼子分析轉錄模板基因堿基為TTC,確定賴氨酸的密碼子為AAG,①③處插入、缺失堿基對會使其后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發(fā)生改變,④處堿基對替換后密碼子為AAA還是賴氨酸,②處堿基對替換后密碼子為GAG,對應谷氨酸。2.A【解析】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后,生物的性狀不一定發(fā)生改變,如隱性基因突變,A正確;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不含致病基因,B錯誤;交叉互換發(fā)生在同源染色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而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片段互換屬于易位,C錯誤;基因突變不改變基因的數(shù)量和位置,而長翅基因的缺失說明發(fā)生了染色體變異,D錯誤。3.C【解析】植物細胞會進行基因選擇性表達,并不是所有的基因在同一細胞中都表達,A錯誤;a、b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不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自由組合的條件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B錯誤;b中堿基對發(fā)生改變后,mRNA中可能改變,但密碼子具有簡并性,性狀不一定改變,C正確;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位于mRNA上,基因的首、尾段是啟動子和終止子,D錯誤。4.D【解析】由甲過程中產生了含a的精子可以判斷,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DNA分子復制時發(fā)生了基因突變;由乙過程產生了兩種配子,可以判斷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發(fā)生了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導致基因重組。5.B【解析】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稱為基因重組。減數(shù)分裂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交叉互換可導致基因重組。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可導致基因重組。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存在基因重組,而根尖細胞進行有絲分裂,不進行減數(shù)分裂,所以不會發(fā)生基因重組。6.A【解析】根據題干知,圖甲、圖乙、圖丙分別是同一種動物的細胞分裂示意圖。圖甲細胞中著絲點已分開,而且有同源染色體,是有絲分裂,造成兩條相同染色體上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變。基因重組通常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所以圖甲不能進行基因重組;圖乙細胞處于分裂間期。圖丙細胞中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開,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1與2的片段部分交換,屬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fā)生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圖丙細胞中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發(fā)生了自由組合。(建議用時:25分鐘)7.B【解析】根據題意,H2O2能將鳥嘌呤氧化損傷為8氧7氫脫氧鳥嘌呤(8oxodG),8oxodG與腺嘌呤互補配對。如圖,若3個鳥嘌呤都被損傷或被損傷的鳥嘌呤分別位于2條鏈,子代DNA分子都有可能發(fā)生堿基序列的改變,A正確;DNA復制是以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的,嘧啶數(shù)=嘌呤數(shù),子代DNA中嘧啶堿基的比例不會增加,B錯誤;被損傷的鳥嘌呤位于1條鏈,未被損傷的鏈復制得到的子代DNA控制合成的蛋白質不發(fā)生改變,C正確;氧化損傷可能誘發(fā)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變,D正確。8.B【解析】若發(fā)生基因突變或在四分體時期發(fā)生交叉互換,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時基因R和基因r可出現(xiàn)在細胞兩極,A錯誤;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二者可能相互突變,B正確;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不能通過有性生殖遺傳給后代,C錯誤;開花期卵細胞的數(shù)量遠遠小于精子的數(shù)量,D錯誤。9.B【解析】依據題意可知:編碼該蛋白質的甲硫氨酸密碼子是AUG,與b鏈上的堿基TAC互補配對,所以該片段所編碼蛋白質是以b鏈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A錯誤;若1處的堿基對C∥G替換成T∥A,編碼的氨基酸的密碼子由原來的CUA變?yōu)閁UA,決定的都是亮氨酸,B正確;若2處的堿基對C∥G替換成A∥T,編碼的氨基酸的密碼子由原來的UAC變?yōu)閁AA,而UAA是終止密碼子,不能編碼氨基酸,所以編碼的氨基酸數(shù)目發(fā)生了變化,C錯誤;發(fā)生一個堿基對的缺失對氨基酸序列的影響與其所在的位置有關,因此不一定總是大于發(fā)生三個堿基對的缺失,D錯誤。10.A【解析】減數(shù)分裂間期DNA復制時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分裂期發(fā)生基因重組和可能發(fā)生染色體變異,A正確;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導致B、b分離到2個次級精母細胞,形成BB和bb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bb次級精母細胞的單體分離到同一個精細胞,形成bb精子,B錯誤;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發(fā)生交叉互換,以及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二者都是基因重組,C錯誤;遺傳定律適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發(fā)生生物變異后,細胞核中的基因的遺傳仍然遵循遺傳規(guī)律,D錯誤。11.C【解析】由圖可知,該圖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前期圖。該時期發(fā)生在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體細胞是有絲分裂,A錯誤;該分裂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過基因突變,也可能在四分體時期發(fā)生了交叉互換,B錯誤;若圖中a基因是由突變形成,則產生三種精子細胞,若圖中a是由四分體時期交叉互換形成,則產生四種精子細胞,C正確;該分裂過程中有A與B的基因重組,D錯誤。12.D【解析】根據題意分析表格可知,表格中僅顯示第32號氨基酸的對應序列,該mRNA的實際長度應大于96,A錯誤;以mRNA為模板合成DNA時需逆轉錄酶催化,B錯誤;對比精氨酸與組氨酸的密碼子可知,該基因突變是由正常人的密碼子CGC突變?yōu)榛颊叩腃AC,即第95位堿基對替換,C錯誤、D正確。13.(1)DNA復制一個堿基的替換(或堿基對改變或基因結構的改變)(2)AaBB扁莖缺刻葉圖示如下(提示:表示出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即可)AABb(3)隱性突變體細胞組織培養(yǎng)自交【解析】(1)由圖可知甲植株和乙植株都發(fā)生了堿基的替換,基因突變發(fā)生在間期DNA復制時。(2)因為A基因和B基因是獨立遺傳的,所以這兩對基因應該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又由于甲植株(純種)的一個A基因發(fā)生突變,所以細胞的基因型應該是AaBB,表現(xiàn)型是扁莖缺刻葉。乙植株(純種)的一個B基因發(fā)生突變,突變后的基因型為AABb。(3)植株雖已突變但由于A對a的顯性作用,B對b的顯性作用,在甲、乙植株上并不能表現(xiàn)出突變性狀。由于突變發(fā)生在體細胞中,突變基因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子代,故甲、乙植株的子一代均不能表現(xiàn)突變性狀。要想讓子代表現(xiàn)出突變性狀,可對突變部位的組織細胞進行組織培養(yǎng),得到試管苗,然后讓其自交,后代中即可出現(xiàn)突變性狀。14.(1)一隱(2)50%(1/2)16.7%(1/6)(3)①無葉舌突變株②若F1全為無葉舌突變株,則甲、乙兩株無葉舌突變發(fā)生在同一對基因上;若F1全為正常植株,則甲、乙兩株無葉舌突變發(fā)生在兩對基因上【解析】(1)親本是純合的正常葉舌,實驗后出現(xiàn)了正常株與無葉舌突變株的分離比例均為31,說明正常株是顯性,無葉舌的是隱性,這是雜合子自交的結果,說明親本由AA突變?yōu)榱薃a,應是1個基因發(fā)生了隱性突變。(2)甲后代中是1/4AA、2/4Aa和1/4aa,故突變基因頻率是50%,將甲株的后代種植在一起,讓其隨機傳粉一代,只收獲正常株上所結的種子,即1/3AA和2/3Aa植株上所結種子,若每株的結實率相同,則其中無葉舌突變類型的基因型頻率為2/3×1/4=1/6。(3)應選取無葉舌突變株進行雜交,如果后代都是無葉舌突變株,則應是在同一對基因上(aa×aa);如果后代都是正常植株,則突變應發(fā)生在兩對基因上(aaBB×AAbb)。第2講染色體變異及生物育種(建議用時:10分鐘)1.D【解析】由圖可知,圖a為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基因的數(shù)目和排列順序未發(fā)生改變,性狀可能沒有變化;圖b是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的數(shù)目和排列順序均發(fā)生改變,性狀也隨之改變;二者均可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2.B【解析】該三體洋蔥植株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這種變異將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正確;該三體洋蔥產生含兩個基因的配子的概率是1/2,故與基因型為Bb的洋蔥雜交,子代出現(xiàn)三體洋蔥的概率為1/2,B錯誤;該三體洋蔥植株的染色體為17條,在進行細胞有絲分裂后期時,體細胞中最多含有34條染色體,C正確;該植株在細胞分裂時,兩個B基因的分離可發(fā)生在減Ⅰ和減Ⅱ的后期,D正確。3.A【解析】由于該圖細胞質分配不均等,又無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故屬于次級卵母細胞,細胞分裂結束后,產生一個卵細胞和一個極體,A正確;同源染色體已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到不同的細胞中,故題圖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B錯誤;細胞中含有2個染色體組,C錯誤;圖中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子染色體上含有G、g,既可以是基因突變產生的,也可以是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產生的,D錯誤。4.C【解析】①過程為雜交,目的是獲得含不同優(yōu)良性狀的雜合子;②過程為減數(shù)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該過程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③過程為花藥離體培養(yǎng),其依據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④過程實現(xiàn)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處理單倍體幼苗。【解析】①過程為雜交,目的是獲得含不同優(yōu)良性狀的雜合子;②過程為減數(shù)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該過程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③過程為花藥離體培養(yǎng),其依據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④過程實現(xiàn)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處理單倍體幼苗。5.D【解析】“嵌合體”植株含有2N細胞和4N細胞,前者染色體數(shù)目是38,后者染色體數(shù)目是76。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不進行減數(shù)分裂,不能產生含19條染色體的細胞。6.D【解析】由③到④過程是誘變育種,原理是基因突變,A正確;由于⑥植株是多倍體,而⑤植株是二倍體,雜交后代⑧是三倍體,高度不育,所以⑧植株既不屬于物種⑤,也不屬于物種⑥,B正確;若③的基因型為AaBbdd,說明含有兩對等位基因和一對純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占總數(shù)的1/4,C正確;⑦到⑨過程是秋水仙素處理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屬于染色體變異,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D錯誤。(建議用時:25分鐘)7.B【解析】圖甲屬于倒位,圖乙一對姐妹染色單體移向細胞同一極,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圖丙表示一對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圖丁表示兩條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fā)生交換,屬于易位,A錯誤,圖甲、乙、丁中的變化可出現(xiàn)在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C、D錯誤,染色體變異,可用顯微鏡觀察,B正確。8.B【解析】題圖中變異是由染色體中某一片段缺失所致;該變異可以傳遞到子二代,且會出現(xiàn)不含pl、PL基因的個體,表現(xiàn)出不同于紫色和綠色的第三種表現(xiàn)型(白色);染色體結構變異可用顯微鏡觀察鑒定。9.C【解析】圖中①是雜交育種中的自交和選擇過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組,A正確;②④表示單倍體育種,其育種原理是染色體變異,其優(yōu)點是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B正確;④常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植株的幼苗,由于單倍體高度不育,因此不能產生種子,C錯誤;③過程中,導入了目的基因的植物細胞需要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培養(yǎng)成轉基因植株,D正確。10.D【解析】由于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誘變育種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狀,所以用紅外線照射青霉菌不一定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強,A錯誤;由于雜合體自交后代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所以年年栽種年年制種推廣的雜交水稻中含有雜合體,B錯誤;單倍體植株高度不育,不產生種子,所以單倍體育種時需用秋水仙素處理其幼苗,C錯誤;用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來繁殖屬于無性繁殖,后代的基因型、表現(xiàn)型與親本相同,所以馬鈴薯、紅薯等用營養(yǎng)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雜交后代出現(xiàn)所需性狀即可留種,D正確。11.B【解析】太空育種涉及基因突變;粉紅棉M的產生過程中有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基因突變;從粉紅棉M及深紅棉S的染色體及基因組成可以看出,粉紅棉M的出現(xiàn)是染色體缺失的結果;白色棉N相當于純合子,自交后代不會發(fā)生性狀分離,能穩(wěn)定遺傳;深紅棉S與白色棉N雜交,產生粉紅棉的概率為1。12.D【解析】A項錯,秋水仙素處理獲得的異源多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B項錯,由于等位基因分離,雜種Q中不一定含有抗葉銹病基因;C項錯,雜種R中抗葉銹病基因所在染色體片段移接到小麥染色體上,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D項對,雜種Q與普通小麥雜交過程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13.(1)染色體結構(2)白卵黑卵都發(fā)育成雌性(♀),白卵都發(fā)育成雄性(♂)(3)不符合黑色【解析】(1)乙變異是易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2)若甲蠶變異成乙,且子代中可以得到丙,乙蠶(bZWB)應與隱性純合白卵雄蠶(bbZZ)進行交配,子代有四種基因型:bbZZ(白卵♂)、bZZ(白卵♂)、bbZWB(黑卵♀)、bZWB(黑卵♀)。(3)常染色體上基因的遺傳不具有交叉遺傳的特點,性染色體W上的基因遺傳也不具有交叉遺傳的特點。純合白卵(bbZZ)與丙(bbZWB)雜交,子代有兩種:bbZZ(白卵♂)、bbZWB(黑卵♀),所以淘汰黑色卵即可篩選出雄蠶。14.(1)基因重組雜種優(yōu)勢(2)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3)④AAaaBBbb【解析】分析題圖可知:①為雜交育種,②為單倍體育種,③為多倍體育種,④為基因工程育種。(1)雜交育種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組,經常采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得到作物的某種特定基因的雜交組合,利用其雜種優(yōu)勢提高產量,如雜交水稻、雜交番茄等。(2)單倍體育種過程中將單倍體幼苗進行染色體組加倍,常用試劑為秋水仙素,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阻礙已經進行染色體復制的細胞進行正常分裂。單倍體育種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3)在圖中的幾種育種方法中只有基因工程育種能定向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③途徑為多倍體育種,導致細胞內染色體組加倍,即基因型變?yōu)锳AaaBBbb。第3講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建議用時:10分鐘)1.D【解析】根據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可知,隔離導致物種形成,物種形成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但必須有生殖隔離;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的直接作用對象是個體,通過對個體的選擇作用來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2.C【解析】每個女性基因型中B或b基因共兩個,男性基因型中只有一個B或b基因。則Xb的數(shù)量是(14+8×2+30)=60,XB與Xb的數(shù)量為(78×2+14×2+8×2+70+30)=300,故Xb的基因頻率為60/300×100%=20%。3.B【解析】觀察題圖可知,②類個體是在未施用殺蟲劑之前,已經發(fā)生基因突變形成了抗性基因的個體,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可能來源于原種群中含抗性基因的個體,殺蟲劑在此只起選擇作用,①類個體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確、B錯誤;若連續(xù)使用殺蟲劑,不含抗性基因的個體被淘汰的概率越來越大,而含抗性基因的個體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故抗殺蟲劑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趨近1,C正確;施用殺蟲劑后,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不具有抗藥性的個體被淘汰,故殺蟲劑直接選擇的對象是昆蟲的抗藥性或不抗藥性的表現(xiàn)型,D正確。4.B【解析】蜜蜂采集花粉、花蜜是為了獲取食物并釀蜜,同時蜜蜂在采集花粉時對花起到了傳粉作用,有利于花之間的傳粉,體現(xiàn)了生物之間的種間互助關系。5.B【解析】三個島嶼上的這種鳥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但是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鳥類遷入新島嶼后與島上原有的生物、無機環(huán)境相互影響,共同進化,B正確;若干年后,對于甲島嶼上的種群而言,b基因頻率下降,而丙島嶼上的種群b基因頻率上升,故甲、丙兩個島嶼上鳥類羽毛顏色進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環(huán)境通過選擇作用對這些突變后的基因進行了篩選,D錯誤。6.C【解析】共同進化不僅發(fā)生在不同物種之間,還發(fā)生在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A錯誤;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B錯誤;由于最初的地球上沒有氧氣,根據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可以判斷最早出現(xiàn)的生物是厭氧生物,當有氧氣出現(xiàn)后才有好氧生物,C正確;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影響與之有競爭關系的當?shù)匚锓N,使某些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故能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D錯誤。7.D【解析】同一種群中不同個體表現(xiàn)型的差異(即種群①內部個體間形態(tài)和大小方面的差異)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層次中的遺傳多樣性,A正確;分析演化圖表可知,四個物種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種形成的時間最晚,兩者親緣關系最近,B正確;由于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地形和氣候條件復雜,若種群分布區(qū)域擴大,則有利于原種群間形成地理隔離,從而使⑥和⑦之間失去交配機會,C正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的進化方向,不同海拔的選擇有利于種群的基因頻率朝著不同方向發(fā)展進化,D錯誤。8.答案C【解析】Ⅰ段A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