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一)~(四)_第1頁
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一)~(四)_第2頁
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一)~(四)_第3頁
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一)~(四)_第4頁
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一)~(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一)文言文精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關(guān)題目。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并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蕪母富窗餐跎裢ㄉ涎裕骸傲x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碧谠唬骸皣掖笫?,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則知賞罰不可輕行也。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但以不可緣①私濫與勛臣同賞矣?!庇墒侵T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至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太宗謂群臣曰:“若一切封王,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庇谑亲谑蚁确饪ね跗溟g無功者,皆降為縣公。貞觀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罷諸侯,二世而滅,呂后欲危②劉氏,終賴宗室獲安,封建親賢,當是子孫長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一十四人,并為世襲刺史。禮部侍郎李百藥奏論駁世封事曰:臣聞經(jīng)國庇民③,王者之常制;闡治定之規(guī),以弘長世之業(yè),萬古不易④,百慮同歸。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nèi),盡封諸侯,王畿千里之間,俱為采地。是則以結(jié)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⑤,紀綱弛紊,斷可知焉。且數(shù)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疆場彼此,干戈侵伐。推行郡縣而設(shè)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良之才,膺⑥典治之寄,何世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豈容以為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古之安也!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⑦。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太宗嘉納其言。于是竟罷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封建第八》)一、輕松讀懂文事理類文章——聚焦事件明文意事件一:分封房玄齡、杜如晦人物太宗、皇從父淮安王、群臣觀點淮安王不服房玄齡等人的封賞;太宗認為玄齡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不能因為叔父是至親而與勛臣同等賞賜結(jié)果百官敬服事件二:王室子弟封王人物太宗、群臣觀點太宗認為,封王過多,會增加百姓負擔結(jié)果以前的郡王全降為縣公,有功勞的除外事件三:分封子弟、功臣,并且世襲爵位人物太宗、李百藥觀點太宗結(jié)合歷史,認為分封宗室、賢人,才能長治久安;李百藥認為分封諸侯不一定能與君王共同承擔安危,而任命刺史、縣官,他們也能與國君同憂共樂結(jié)果太宗贊許并接納了這些意見,于是下令廢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的制度二、穩(wěn)準做對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至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B.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至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C.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至/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D.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至/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解析:選A首先,“曰”引出后面所說的內(nèi)容,其后應斷開,排除C項;“以”為介詞,后面應該帶有名詞性質(zhì)的詞或短語,所以應在“公”后面斷開,排除B項;“至三從孩童”修飾“弟侄”,所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刀筆,古代書寫工具,古時寫于竹簡,誤則用刀削去重寫,因此把公牘稱刀筆。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成員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C.五服,即王畿外圍,五百里為一區(qū)劃,由遠及近分為甸、侯、綏、要、荒等五服。D.結(jié)繩,即將繩子扎接起來,是文字產(chǎn)生之前人們用來記數(shù)記事和傳遞信息的方法。解析:選C“甸、侯、綏、要、荒”錯。由遠及近分為荒、要、綏、甸、侯等五服。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貞觀元年,唐太宗封房玄齡、杜如晦為一等國公,卻拒絕了淮安王李神通要求封賞的請求,體現(xiàn)出賞罰分明的明君風范。B.在唐太宗看來,其從父率先舉義旗帶兵勤王的功績遠不如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大,計功行賞,玄齡當居第一。C.唐太宗把沒有功勞的宗室郡王的爵位降為縣公,體現(xiàn)出封賞不偏袒親眷的公正,也顯示出不濫施封賞、愛護百姓的情懷。D.唐太宗之所以實行世襲分封,主要是借鑒周朝實行分封存續(xù)八百年和漢代靠劉姓宗室獲得安定的經(jīng)驗,汲取秦朝廢除分封二代而亡的教訓。解析:選BB項,“遠不如”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所以應該功居第一。叔父是國家至親,不能因為親私關(guān)系就隨意與功勛大臣同樣封賞。并沒有說他叔父的功績遠不如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大。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譯文:(2)豈容以為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譯文:解析:(1)“賞”,所賞的人;“當”,匹配;“退”,退避;“罰”,所罰的人。(2)“豈”,怎么;“以為”,把……分封為;“同”,共同承擔;“殊”,不能。參考答案:(1)所賞的人和他的功勞相當,無功的人自然退避不爭;所罰的人和他的惡行相當,做壞事時人們才會感到畏懼。(2)怎能說分封諸侯就能共同承擔安危,而任命刺史、縣官(他們)就不能與國君同憂共樂?5.禮部侍郎李百藥在奏論中講明了哪些“心智所辨”的道理,從而讓唐太宗“嘉納其言”廢除分封的?答:解析:由原文“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nèi),盡封諸侯,王畿千里之間,俱為采地。是則以結(jié)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弛紊,斷可知焉”可知,他認為想在眾多朝代之后,實行夏、商、周三代的辦法,將天下五服之內(nèi)的國土全部分封給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給卿大夫做采地。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時代實行上古結(jié)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在漢魏時代推行遠古象刑法典,這樣的做法,必定造成紀綱松弛、社會混亂。由原文“推行郡縣而設(shè)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典治之寄,何世無人”可知,實行郡縣制并設(shè)官分職,任用賢能,用賢良的人才,擔負起共同治理國家的重任。參考答案:①他認為想在眾多朝代之后,實行夏、商、周三代的辦法,將天下五服之內(nèi)的國土全部分封給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給卿大夫做采地。這就像要在虞舜、夏禹的時代實行上古結(jié)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在漢魏時代推行遠古象刑法典,這樣的做法,必定造成紀綱松弛、社會混亂。②實行郡縣制并設(shè)官分職,任用賢能,用賢良的人才,才能擔負起共同治理國家的重任。三、多練提素養(yǎng)(一)詞語釋義①緣:因為②危:使……危險,文中指顛覆劉氏政權(quán)③經(jīng)國庇民:經(jīng),治理;庇,庇護,引申為造福④易:變化⑤劉、曹之末:指漢魏時代⑥膺:擔負⑦固:固定(二)文化常識(判斷正誤)1.刺史,又稱刺使,職官?!按獭笔菣z核問事的意思,即監(jiān)察之職?!笆贰睘椤坝贰敝?。后來職權(quán)進一步擴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2.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叭币辉~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論語·衛(wèi)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痹撛~一直到戰(zhàn)國時期,都是指夏、商、西周。(√)3.侯伯,意思是侯爵與伯爵;泛指諸侯;諸侯之長?!稜T之武退秦師》中的晉文公是伯爵,秦穆公是侯爵。(×由“晉侯秦伯”可知,晉文公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三)文言翻譯把文中畫雙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譯文:參考答案:(在太原)初舉義旗時,我便帶兵首先趕來響應,現(xiàn)在房玄齡這些舞文弄墨的人卻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2.是則以結(jié)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弛紊,斷可知焉。譯文:參考答案: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時代實行上古結(jié)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在漢魏時代推行遠古象刑法典,這樣的做法,必定造成紀綱松弛、社會混亂。3.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譯文:參考答案:只要爵位俸祿不是世襲,任用賢才的路子就會很寬廣;百姓要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國君,他們就會人心惶惶。參考譯文:貞觀元年,(唐太宗)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官品都列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戶的俸祿。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舉義旗時,我便帶兵首先趕來響應,現(xiàn)在房玄齡這些舞文弄墨的人卻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碧谡f:“國家大事,只在賞罰。所賞的人和他的功勞相當,無功的人自然退避不爭;所罰的人和他的惡行相當,做壞事時人們才會感到畏懼??芍p罰不能輕率施行。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人有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所以應該功居第一。叔父是國家至親,但不能因為親私關(guān)系就隨意與功勛大臣同樣封賞。”因此功臣們相互之間說:“陛下秉公封賞,不偏袒親眷,我們怎么可以胡亂申訴猜疑呢?”當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內(nèi)的旁系弟侄分封為王的有幾十人。太宗對臣下們說:“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就會勞苦萬民?!庇谑前芽ね踝谑抑袥]有功勞的都降封為縣公。貞觀十一年,太宗認為周朝實行分封諸侯的制度,(執(zhí)掌江山)八百余年,秦朝廢除了分封制度,只經(jīng)歷了兩代就滅亡了,漢代呂后想篡奪漢室天下,最后靠劉姓宗室的力量獲得安定,分封子弟應該是使子孫保全江山的最好辦法。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荊王元景等二十一人為都督,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并且世襲爵位。禮部侍郎李百藥上書表示反對世封這件事說:我聽說治理國家造福百姓,是歷代帝王的一貫做法;考慮安定國家的方策,以開辟未來大業(yè),這是所有帝王萬古不變的想法。想在眾多朝代之后,實行夏、商、周三代的辦法,將天下五服之內(nèi)的國土,全部分封給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給卿大夫做采地。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時代實行上古結(jié)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在漢魏時代推行遠古象刑法典,這樣的做法,必定造成紀綱松弛、社會混亂。(皇室一旦建立,)幾代之后,逐漸衰微,原來作為屏障的諸侯,都變成仇敵。彼此互相攻城奪地,干戈相見。實行郡縣制并設(shè)官分職,任用賢能,用賢良的人才,擔負起共同治理國家的重任,哪個朝代沒有賢良的人才?(任用這些賢才做官,)就會使土地呈現(xiàn)祥瑞,上天賜予寶物,百姓就會稱頌國君為人民的父母,把朝廷奉為神明。怎能說分封諸侯就能共同承擔安危,而任命刺史、縣官(他們)就不能與國君同憂共樂?這是何等荒謬?。≈灰粑毁旱摬皇鞘酪u,任用賢才的路子就會很寬廣;百姓要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國君,他們就會人心惶惶。這個道理是聰明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懂得的,怎么會迷惑不解呢?太宗非常贊許并接納了這些意見,于是下令廢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的制度。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二)文言文精讀(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關(guān)題目。辛酉,以元稹為左拾遺。稹上疏論諫職,以為:“昔太宗以王珪、魏征為諫官,宴游寢食未嘗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議大政,必遣①諫官一人隨之,以參得失,故天下大理②。今之諫官,大不得豫召見,次不得參時政,排行就列,朝謁而已。近年以來,正牙(1)不奏事,庶官罷巡對(2),諫官能舉③職者,獨誥命有不便則上封事耳。君臣之際,諷諭于未形,籌畫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況于既行之誥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書收絲綸之詔,誠亦難矣。愿陛下時于延英(3)召對,使盡所懷,豈可置于其位而屏棄疏賤之哉!”稹又以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術(shù)得幸東宮,永貞之際幾亂天下,上書勸上早擇修正之士使輔導諸子,以為:“太宗自為藩王,與文學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諸王,雖有僚屬,日益④疏賤,至于師傅之官,非眊聵廢疾不任事者,則休戎罷帥不知書者為之。其友諭贊議之徒,尤為冗散之甚,搢紳皆恥由之。就使時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時,僅獲一見,又何暇傅之德義,納之法度哉!夫以匹士愛其子,猶知求明哲之師而教之,況萬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頗嘉⑤納其言,時召見之。丁卯,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東臺監(jiān)察御史元稹奏攝之,擅令停務(wù)。朝廷以為不可,罰一季俸,召還西京。至敷水驛,有內(nèi)侍后至,破驛門呼罵而入,以馬鞭擊稹傷面。上復引⑥稹前過,貶江陵士曹。翰林學士李絳、崔群言稹無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問而稹先貶,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橫,人無敢言者。又稹為御史多所舉奏不避權(quán)勢切齒者眾恐自今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zhí)法疾惡繩愆有大奸猾陛下無從得知?!鄙喜宦牎?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注](1)正牙,同“正衙”。(2)巡對,輪流引見,咨詢政事。(3)延英,即延英殿,指唐代長安大明宮殿。一、輕松讀懂文事理類文章——聚焦事件明文意事件一:元稹擔任諫官,上疏論證諫官職責人物元稹、皇帝過程對比論證。將貞觀之治時期諫官的作用與現(xiàn)在諫官不受重視形成對比,希望引起皇帝注意結(jié)果沒有體現(xiàn),但結(jié)合后文元稹被貶可以推知,皇帝并不重視元稹的意見事件二:元稹上疏勸憲宗及早選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輔佐教導各位皇子人物元稹、皇帝過程舉例論證。以“貞元年間王伾、王叔文靠著擅長方伎小術(shù)得到太子的寵愛,到永貞年間幾乎使天下大亂之事”引入,舉例論證太子與諸王仍有所屬的官吏,但是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遭受疏遠與輕賤。并且舉了兩類事例,一是太師、少師、太傅、少傅一類官員(年老或者不懂詩書),二是友、司議郎、諭德、贊善大夫等官員,更是閑散之職結(jié)果皇帝采納意見,時常召見他事件三:元稹被貶人物元稹、河南尹房式、皇帝、內(nèi)侍、李絳、崔群、白居易過程河南尹房式違法,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朝廷認為不可,召元稹回京,途中遭內(nèi)侍毆打?;噬嫌忠驗樵∫郧暗倪^錯,將他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李絳、崔群、白居易等人為元稹說情結(jié)果皇帝不聽二、穩(wěn)準做對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又/稹為御史/多所舉奏不避/權(quán)勢切齒者眾/恐自今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zhí)法/疾惡繩愆/有大奸猾/陛下無從得知B.又/稹為御史/多所舉奏不避/權(quán)勢切齒者眾恐/自今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zhí)法疾惡繩愆/有大奸猾/陛下無從得知C.又/稹為御史/多所舉奏/不避權(quán)勢/切齒者眾恐/自今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zhí)法疾惡繩愆/有大奸猾/陛下無從得知D.又/稹為御史/多所舉奏/不避權(quán)勢/切齒者眾/恐自今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zhí)法/疾惡繩愆/有大奸猾/陛下無從得知解析:選D“不避權(quán)勢”中,“不避”的主體是“權(quán)勢”,之間不可斷開,排除A、B兩項;“當官執(zhí)法”和“疾惡繩愆”句意完整,結(jié)構(gòu)對稱,兩者中間應斷開,排除C項。故選D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拾遺,唐代諫官名,負責規(guī)諫皇帝,以救補皇帝言行方面的缺失。B.封事,密封的詔書;皇帝下達命令,用皂囊封緘以防泄漏,故稱。C.召對,古代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guān)政事、經(jīng)義等方面的問題。D.內(nèi)侍,掌宮廷內(nèi)部事務(wù)之職,多用宦官;后世以內(nèi)侍為宦官專稱。解析:選B“密封的詔書”錯。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緘,故稱。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稹奉職勤懇,盡心諫官職責。元稹認為只有發(fā)揮諫官對朝廷的監(jiān)察作用才能實現(xiàn)國家大治,而今他們遭到棄置,被疏遠賤視,僅剩舉薦人才之責。B.元稹頗有遠見,重視皇子教育。元稹提出的對皇子教育的建議極有見地,認為應選擇賢能明理之士做太子、諸王之師,皇上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C.元稹恪盡職守,懲治不法官員。河南尹房式橫行不法,身為東臺監(jiān)察御史的元稹上奏朝廷將其拘押,并擅停其職務(wù),但元稹的做法未被朝廷認可。D.元稹受辱被貶,遭受不公待遇。元稹受內(nèi)侍辱罵并被擊傷面部,皇上沒有懲罰內(nèi)侍,反而將元稹貶謫,盡管有人進言,據(jù)理力爭,皇上卻不予采納。解析:選AA項,“僅剩舉薦人才之責”錯誤,文中“舉職”意為“奉行的職責”。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大不得豫召見,次不得參時政,排行就列,朝謁而已。譯文:(2)況于既行之誥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書收絲綸之詔,誠亦難矣。譯文:解析:(1)“大”,首先;“參”,參與;“朝”,上朝;“謁”,拜見。(2)“既”,已經(jīng);“誥令”,君命;“除授”,官員任命;“誠”,實在。參考答案:(1)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見,其次不能參與當前的政務(wù),只是排在眾臣行列中,上朝拜見圣上罷了。(2)何況對于已經(jīng)頒行的君命,已經(jīng)發(fā)布的官員任命,卻想憑著諫官進呈一紙奏章收回圣上的詔命,也實在是困難啊。5.元稹是怎樣勸說皇帝“早擇修正之士使輔導諸子”的?答:解析:根據(jù)“太宗自為藩王,與文學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可知,以唐太宗做藩王時的學習交往為例,正面說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根據(jù)“后代太子、諸王,雖有僚屬,日益疏賤”可知,以太子、諸王輕視從師,其身邊之師難以勝任教育職責的現(xiàn)實情形,反面闡明擇師的必要性;根據(jù)“夫以匹士愛其子,猶知求明哲之師而教之,況萬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可知,以普通人重視孩子的教育進行鋪墊,表明帝王后代的教育更重要,更應對其重視。參考答案:①以唐太宗做藩王時的學習交往為例,正面說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②以太子、諸王輕視從師,其身邊之師難以勝任教育職責的現(xiàn)實情形,反面闡明擇師的必要性;③以普通人重視孩子的教育進行鋪墊,表明帝王后代的教育更重要,更應對其重視。三、多練提素養(yǎng)(一)詞語釋義①遣:派遣②大理:政治修明③舉:履行、奉行④益:漸漸⑤嘉:贊賞⑥引:因為(二)文化常識(判斷正誤)1.諫官,又稱“諫臣”,指規(guī)諫君過之臣、勸諫天子過失之官。(√)2.貞元,是唐德宗李適的年號,共計21年。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個皇帝只可有一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3.白居易是元稹的朋友,因為給元稹辯護,以“越職言事”的罪過被貶江州司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因而被貶)(三)文言翻譯把文中畫雙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后代太子、諸王,雖有僚屬,日益疏賤,至于師傅之官,非眊聵廢疾不任事者,則休戎罷帥不知書者為之。譯文:參考答案:雖然后世的太子與諸王仍有所屬的官吏,但是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遭受疏遠與輕賤,至于太師、少師、太傅、少傅一類官員,不是由眼昏耳聾、身體殘廢、不能辦事的人物擔承,就是讓戰(zhàn)事完結(jié)以后免去節(jié)帥職務(wù)而又不懂詩書的人物出任。2.夫以匹士愛其子,猶知求明哲之師而教之,況萬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譯文:參考答案:一般來說,就連地位低賤的人們?yōu)榱颂蹛圩约旱淖优€知道去尋找明達事理的老師來教誨他們,何況太子、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關(guān)系著國家的命運呢!參考譯文:辛酉(二十八日),任命元稹為左拾遺。元稹上書談?wù)撝G官的職責,他認為:“過去太宗任命王珪與魏征為諫官,無論宴飲游觀還是寢息就餐,沒有一時不讓他們跟隨在身邊,還命令在三品以上官員入朝計議重大政務(wù)時,一定要派遣一位諫官跟隨,以便檢驗各種議論的優(yōu)劣,所以當時天下政治修明。現(xiàn)在的諫官,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見,其次不能參與當前的政務(wù),只是排在眾臣行列中,上朝拜見圣上罷了。近些年來,免除正殿奏事,停止百官輪流奏事,諫官能夠奉行的職責,只有在詔誥命令不盡合宜時獻上一本密封的奏章而已。君臣際會,即使在事情發(fā)生以前便委婉規(guī)勸,進行極為周密的謀劃,尚且難以回轉(zhuǎn)圣上的盛意,何況對于已經(jīng)頒行的君命,已經(jīng)發(fā)布的官員任命,卻想憑著諫官進呈一紙奏章收回圣上的詔命,也實在是困難啊。希望陛下經(jīng)常在延英殿召見諫官奏對,讓他們把意見都講出來,怎么能夠?qū)⑺麄儼仓迷谥G官的職位上又對他們棄置不顧,并且疏遠賤視呢!”元稹又以貞元年間王伾、王叔文靠著擅長方伎小術(shù)得到太子的寵愛,到永貞年間幾乎使天下大亂之事,上書勸憲宗盡早選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輔佐教導各位皇子,他認為:“自從太宗當了藩王后,便與十八位博學能文、操行潔美的人士相處。雖然后世的太子與諸王仍有所屬的官吏,但是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遭受疏遠與輕賤,至于太師、少師、太傅、少傅一類官員,不是由眼昏耳聾、身體殘廢、不能辦事的人物擔承,就是讓戰(zhàn)事完結(jié)以后免去節(jié)帥職務(wù)而又不懂詩書的人物出任。尤其王府那些友、司議郎、諭德、贊善大夫等官員,更是閑散之職,士大夫都以擔當過這類官職為恥辱。即使有時能夠得到一些孤陋寡聞、年紀老邁的儒生,也是歷時數(shù)月,僅僅獲得一次(與太子、諸王)見面的機會,又哪里有閑暇為他們輔導仁德道義,使他們深明法令制度呢!一般來說,就連地位低賤的人們?yōu)榱颂蹛圩约旱淖优?,還知道去尋找明達事理的老師來教誨他們,何況太子、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關(guān)系著國家的命運呢!”憲宗對他的話很是贊許,頗多采納,還時常召見他。丁卯年,河南尹房式做了違法的事,東臺監(jiān)察御史元稹上奏朝廷追究拘捕尹房式,并擅自命令(尹房式)停止政務(wù)。朝廷以為不可以這樣做,罰了尹房式一個月的俸祿,又召元稹回京。無稹到了敷水驛舍,有個宦官從后面趕到,打破驛門大聲喊著罵著進來,用鞭子打傷了元稹的臉。憲宗又因為元稹以前的過錯,將他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翰林學士李絳、崔群說元稹無罪。白居易上奏說:“宦官欺凌羞辱朝中官員,不去追究宦官的罪過反而先將元稹貶官,恐怕從今以后宦官外出會愈加暴虐驕橫,人們沒有再敢說話的了。再者,元稹擔任御史,提出不少檢舉奏報,對權(quán)貴勢要人士無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現(xiàn)在將元稹貶逐了,)恐怕從今以后沒有人愿意為陛下?lián)敼俾毑?zhí)行法令,憎恨邪惡而糾正過失了。即使出現(xiàn)了特大的奸險狡猾的人物,陛下也無法得知了?!睉椬诓豢下犘?他的諫言)。文言文精讀設(shè)計(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關(guān)題目。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河東平陽人。票騎將軍擊匈奴,道出①河東,還,乃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余歲,任光為郎,稍遷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上病篤②,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③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蔽涞郾?,太子襲尊號,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事壹④決于光。光與左將軍上官桀結(jié)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nèi)安女后宮為倢伃,數(shù)月,立為皇后。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桀父子既尊盛⑤,而德長公主。公主近幸河間丁外人,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光不許。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又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數(shù)⑥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慚。由是與光爭權(quán)。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懷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與燕王通謀⑦,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專權(quán)自恣⑧,疑有非常⑨。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zhí)退⑩光。書奏,帝不肯下。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有詔召大將軍。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亡罪?!倍蠒吖?,捕之甚急。后桀黨與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弊允氰畹炔桓覐脱裕酥\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事發(fā)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蓋主皆自殺。光威震海內(nèi)。(節(jié)選自《漢書·霍光傳》)一、輕松讀懂文史傳類文章——時間為序明文意(一)漢武帝時期經(jīng)歷1霍去病出擊匈奴,帶霍光至長安,霍光十余歲就擔任郎官,少年得志經(jīng)歷2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在君王左右。霍光小心謹慎,沒有過錯,備受信任經(jīng)歷3武帝托孤。漢武帝把周公“負成王朝諸侯”的畫作賜給霍光,意思是讓他仿效周公,輔佐年幼的新君。霍光被委以重任(二)漢昭帝時期經(jīng)歷1霍光任大將軍,全攬朝政。拒絕上官桀封賞丁外人的請求,體現(xiàn)了霍光不媚權(quán)貴、堅持原則的特點經(jīng)歷2燕王、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誣告霍光,皇帝不聽。體現(xiàn)了霍光備受君王信任經(jīng)歷3霍光向昭帝請罪,昭帝寬慰他,并且告誡誣告者經(jīng)歷4政敵密謀殺害霍光,廢掉皇帝,事情敗露后被誅殺二、穩(wěn)準做對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B.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C.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D.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解析:選C“年老”是“上”的形容詞謂語,不帶賓語,也不修飾后句,應在其后斷開,排除A、B兩項;“黃門畫者”作“畫”的主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D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諱,字面意義是不可隱諱,又常常用作對尊長者死亡的一種委婉的代稱。B.結(jié)婚,文中指男方女方兩家之間結(jié)成婚姻關(guān)系,現(xiàn)代指男性與女性結(jié)為夫婦。C.休沐,字面意義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員每隔一段時間休沐,也就是請假休息。D.發(fā)覺,文中指敗露,現(xiàn)代指發(fā)現(xiàn)、覺察,敗露也可以理解為被發(fā)現(xiàn)、被覺察。解析:選CC項,“古代官員每隔一段時間休沐,也就是請假休息”錯誤,漢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稱為“休沐”,是假期,不是請假休息。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霍光得到提攜,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長霍去病帶至長安,仕途上屢獲升遷,直到侍奉皇上;武帝臨終,將少子托付給他,要他行周公輔佐之事。B.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權(quán)貴。他秉公處事,拒絕權(quán)臣的無理請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來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親國戚的抱團誣告。C.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敵想扳倒他,讓人假托替燕王上書,說霍光專權(quán)放縱,或?qū)l(fā)生意外之變;昭帝卻不予理會,表示霍光無罪。D.霍光挫敗政敵,威名天下傳揚。昭帝力挺霍光,政敵再也不敢發(fā)聲,于是轉(zhuǎn)而暗中謀殺霍光,結(jié)果弄巧成拙,被一舉鏟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內(nèi)。解析:選BB項,“桑弘羊等皇親國戚”錯誤,原文只說“御史大夫桑弘羊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親國戚。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nèi)安女后宮為倢伃,數(shù)月,立為皇后。譯文:(2)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譯文:參考答案:(1)上官桀通過昭帝的姐姐鄂邑蓋主把上官安的女兒送進后宮當了倢伃,數(shù)月后,立為皇后。(2)昭帝就發(fā)怒說:“大將軍是忠臣,先帝囑托他輔佐我,有誰敢誹謗就治誰的罪?!?.文末說到霍光最終一舉清除政敵,其政敵最為嚴重的罪行是什么?答:解析:要求找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敵的“最為嚴重的罪行”,信息在文章倒數(shù)第三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復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可見,他們密謀讓長公主請霍光赴宴刺殺,并打算趁機廢除昭帝,迎立燕王,故最嚴重的罪行是謀反。參考答案:密謀廢黜漢昭帝(或:迎立燕王劉旦為皇帝)。三、多練提素養(yǎng)(一)詞語釋義①道出:經(jīng)過②篤:病重③諭:明白④壹:全,都⑤尊盛:位高勢盛⑥數(shù):多次⑦通謀:勾結(jié)密謀⑧自恣:放縱自己,不受約束⑨非常:非同尋常,指叛亂⑩退:斥退?冠:名詞作動詞,戴上帽子(二)文化常識(判斷正誤)1.票騎將軍,即驃騎將軍,官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各代沿置后,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2.大將軍,霍光擔任的職務(wù),為輔政大臣的特別稱謂,漢昭帝到漢宣帝時期,霍光全權(quán)負責國家軍政大事。(√)3.免冠,意思是脫去帽子,文中表示敬意。(×文中表示謝罪)(三)文言翻譯把文中畫雙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去病死后,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譯文:參考答案: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車馬,回宮就侍奉在(武帝)左右。2.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亡罪?!弊g文:參考答案:霍光進宮,除下將軍冠叩頭自責,昭帝說:“將軍戴上冠。我知道這奏書是假的,將軍無罪。”參考譯文:霍光,字子孟,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弟弟,河東平陽人。驃騎將軍出擊匈奴,路經(jīng)河東郡,回來時,就帶著霍光西行到了長安,當時霍光年紀才十幾歲,任命他為郎官,不久又升為諸曹侍中?;羧ゲ∷篮?,霍光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車馬,回宮就侍奉在(武帝)左右。出入宮門二十多年,小心謹慎,未曾有什么過錯,很受(武帝)親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細觀察眾大臣,只有霍光能擔負重任,可以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武帝)就叫黃門畫工畫了一幅周公背著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賜給霍光。武帝得了重病,霍光流淚抽泣問道:“如果有了意外,該誰繼承皇位?”武帝說:“你不明白上次圖畫的意思嗎?立小兒子,你擔當周公的職務(wù)?!蔽涞凼攀?,太子繼承天子的尊號,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歲,國家大事全由霍光決斷?;艄飧髮④娚瞎勹钍蔷喗Y(jié)婚姻的親家,霍光的長女是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的妻子,有個女兒年紀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通過昭帝的姐姐鄂邑蓋主把上官安的女兒送進后宮當了倢伃,數(shù)月后,立為皇后?;艄庥袝r例行休假離開朝廷,上官桀往往進宮代替霍光決定政務(wù)。上官桀父子位尊勢盛以后,頗感長公主的恩德。公主近來寵幸河間郡的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個封爵,霍光不同意。又為丁外人求光祿大夫之職,霍光也不同意。長公主為此對霍光大為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為丁外人求官爵不能得到,也感到慚愧。從此(上官父子)跟霍光爭起權(quán)來。燕王劉旦自以為是昭帝兄長,常懷著怨意。御史大夫桑弘羊想為兒子兄弟討取官名,也怨恨霍光。于是都和燕王劉旦勾結(jié)密謀,叫人冒充替燕王上書,說霍光專權(quán),想怎樣就怎樣,恐怕有些不正常。他趁霍光休假的日子上書。上官桀想通過昭帝把這事批復下來,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來送走。奏書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復。第二天早上,霍光聽說這件事,停留在畫室中不進宮。昭帝下詔召大將軍?;艄膺M宮,除下將軍冠叩頭自責,昭帝說:“將軍戴上冠。我知道這奏書是假的,將軍無罪?!鄙献鄷娜斯惶优苁й櫫?,追捕得很緊。這以后上官桀的黨羽有說霍光壞話的,昭帝就發(fā)怒說:“大將軍是忠臣,先帝囑托他輔佐我,有誰敢誹謗就治誰的罪?!睆拇松瞎勹畹热瞬桓以僦v,就計劃讓長公主擺席宴請霍光,埋伏兵士擊殺他,乘機廢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事情敗露,霍光全部誅滅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燕王、蓋主都自殺了。霍光威震海內(nèi)。文言文精讀(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關(guān)題目。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父楷洛,封薊國公,以驍勇聞①。光弼幼持節(jié)行,善騎射,能讀班氏《漢書》。少從戎②,嚴毅有大略,起家左衛(wèi)郎。玄宗眷求③良將,委以河北、河東之事,以問郭子儀,子儀薦光弼堪當閫寄④。天寶十五年,光弼兼河北節(jié)度使,拔趙郡。自祿山反,常山為戰(zhàn)場,死人蔽⑤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為賊幽閉者出之,誓平寇難,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入太原。時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政弛謬,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每⑥侮狎承業(yè),光弼素不平。至是,詔眾以兵付光弼。眾素狂易,見光弼長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會使者至,拜眾御史中丞。光弼曰:“眾有罪,系之矣,今只斬侍御史。若使者宣詔,亦斬中丞?!笔拐邇?nèi)⑦詔不敢出,乃斬眾以徇,威震三軍。至德二年,賊將史思明、蔡希德將兵十萬攻光弼,時銳兵悉赴朔方,而麾下皆烏合之眾,不滿萬人。眾議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賊垂至,今興功役,是未見敵而自疲矣。”乃徹民屋為摞石車,車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數(shù)十人死,賊傷十二。思明為飛樓,障以木幔,筑土山臨城,光弼遣穴地頹之。思明畏敗,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賊,斬首七萬級,希德委資糧遁走。初,賊至,光弼設(shè)公幄城隅以止息,經(jīng)府門不顧⑧。困解,閱三昔乃歸私寢。收清夷、橫野等軍。與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大戰(zhàn)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觀軍容使魚朝恩固謂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賊,戰(zhàn)尤力,殺略大當。會諸將驚潰,各引歸,所在剽掠,獨光弼整眾還太原。帝貸⑨諸將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長史。廣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時年五十七。輟朝三日,贈太保,謚曰武穆。(節(jié)選自《舊唐書·李光弼傳》)一、輕松讀懂文史傳類文章——時間為序明文意(一)年少時期:文武雙全,擔任左衛(wèi)郎(二)玄宗時期:郭子儀推薦他經(jīng)歷1天寶十五年,任河北節(jié)度使,攻克趙郡,頗有謀略經(jīng)歷2安祿山造反,常山地區(qū)尸骸遍野,李光弼痛哭,反映了他忠君愛民的特點經(jīng)歷3李光弼率兵進入太原,處理傲慢的侍御史崔眾,即使皇帝升任崔眾做御史中丞,也被李光弼斬首。體現(xiàn)了他不畏強權(quán)、堅持原則的特點經(jīng)歷4至德二年:李光弼以不滿一萬之眾,對抗史思明的十萬大軍,大敗敵軍,體現(xiàn)了他有勇有謀、出奇制勝的特點經(jīng)歷5當初,李光弼與九節(jié)度使將安慶緒圍困在相州,大戰(zhàn)于鄴西,擊敗了他;李光弼主張主動出擊,進攻史思明,魚朝恩認為不可,結(jié)果大敗,唯獨李光弼的軍隊全身而退至太原。李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長史。體現(xiàn)了他有戰(zhàn)略眼光、奮勇殺敵的特點經(jīng)歷6廣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皇帝輟朝三日二、穩(wěn)準做對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與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大戰(zhàn)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B.與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大戰(zhàn)/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C.與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大戰(zhàn)/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D.與九節(jié)度圍安慶緒于相州/大戰(zhàn)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解析:選A“于相州”是“圍安慶緒”的后置狀語,故應在“相州”后斷開,排除B、C兩項;“彼懲嘉山之敗”中,“彼”是主語,“懲”是謂語,“嘉山之敗”是賓語,主謂賓完整,不能斷開,排除D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時期的班固編撰。B.節(jié)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朝舊制,于重要地區(qū)設(shè)總管,后改稱“都督”。C.三軍,泛稱軍隊。春秋時,大國多設(shè)上軍、中軍、下軍,上軍之將為三軍統(tǒng)帥。D.武穆,謚號。封謚“武穆”的人,一般生前有著卓越成就,岳飛也被封此謚號。解析:選CC項,“上軍之將為三軍統(tǒng)帥”說法錯誤,應是“中軍之將為三軍統(tǒng)帥”。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光弼頗有才略,得到官員舉薦。李光弼年輕時從軍,剛毅有才略;玄宗搜求良將來交付河北、河東的軍事,詢問郭子儀,郭子儀舉薦了李光弼。B.李光弼敢作敢為,斬殺失德官員。崔眾經(jīng)常輕慢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李光弼向來心有不平,在使者宣讀了任命崔眾為御史中丞的詔書后,仍將崔眾斬殺。C.李光弼力排眾議,作戰(zhàn)講究策略。面對史思明、蔡希德軍隊的攻打,李光弼并沒有采納眾人修繕城池的建議,而是造摞石車來發(fā)射石頭砸擊叛軍。D.李光弼戰(zhàn)斗盡力,治軍十分嚴明。史思明來救援,李光弼奮力作戰(zhàn),率軍殺戮的敵軍同己方傷亡人數(shù)相當,其他軍隊潰散后搶劫掠奪,他卻整治軍隊回太原。解析:選BB項,“在使者宣讀了任命崔眾為御史中丞的詔書后”錯誤,根據(jù)原文“使者內(nèi)詔不敢出”可知,使者并沒有宣讀詔書。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為賊幽閉者出之,誓平寇難,以慰其心。譯文:(2)眾素狂易,見光弼長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譯文:解析:(1)“酹”,用酒祭奠;“幽閉”,囚禁;“誓”,發(fā)誓;“寇難”,禍難。(2)“素”,一向,一貫;“易”,輕視;“付”,交出;“系”,關(guān)押。參考答案:(1)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為之痛哭,把被叛賊囚禁的人放出,發(fā)誓要平定禍難,來安慰民心。(2)崔眾一貫狂傲看不起他人,見到李光弼只是長揖而已,沒有馬上交出軍隊,李光弼發(fā)怒,將他抓住關(guān)押起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