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D/wKhkGWWMV2aAJw-CAALKYYqjZNY906.jpg)
![《史記》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D/wKhkGWWMV2aAJw-CAALKYYqjZNY9062.jpg)
![《史記》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D/wKhkGWWMV2aAJw-CAALKYYqjZNY9063.jpg)
![《史記》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D/wKhkGWWMV2aAJw-CAALKYYqjZNY9064.jpg)
![《史記》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D/wKhkGWWMV2aAJw-CAALKYYqjZNY906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史記》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史記》悲劇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讀
主講人:曾尚蘭
教學(xué)目的:1,通過對《史記》這部史學(xué)、文學(xué)著作的介紹使學(xué)員了解走近《史記》,引起學(xué)員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愛好與關(guān)注;
2,通過分析《史記》悲劇人物形象及其內(nèi)在精神,使學(xué)員產(chǎn)生共鳴,并從這些人物身上獲得一些人生、為官、
做人方面的啟示。
教學(xué)重點:第三、四部分,通過對悲劇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內(nèi)在精神意蘊及其對現(xiàn)實的啟示作用。
教學(xué)難點:1,在對悲劇人物形象分析時,如何使課堂好玩味性、故事性;
2、如何深化淺出地揭示悲劇人物的精神意蘊及其對現(xiàn)實
的啟示,使學(xué)員易于理解、能學(xué)有所得。
教學(xué)方法:講授法、情境設(shè)置法、提問法、多媒體教學(xué)法
教學(xué)過程:
導(dǎo)語:《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宏大的史學(xué)、文學(xué)著作,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記載了很多人物,其中有一類,他們的人生遭受了很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們或人生抱負不能實現(xiàn),或被逼走向生命終點。這樣一類人物,盡管他們命運坎坷,但是他們在逆境中迸發(fā)出來的堅韌抗爭的精神卻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他們也因此流芳
千古。這究竟是怎樣一群人物呢?今日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人生,感受他們的精神力氣和人格魅力。
一、《史記》及其介紹
(一)司馬遷生平事跡
1、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是漢代聞名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他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稱為太史公。
2、人生經(jīng)受:少年受業(yè)、壯年游歷、晚年獲罪
司馬遷的人生也許可分為三個階段。《史記·太史公傳》中記載:“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廣泛閱讀和遍布南北的游歷,既為他寫史供應(yīng)了良好的前提條件,也使他在讀書與壯游過程中萌發(fā)了寫史的念頭。父親的臨終囑托更使得修史成為司馬遷的神圣使命。所以,司馬遷修史的最初目的與其父親的宏愿是一樣的:載“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寫史的動因,之所以修史,為的是給西漢及前代歷史作總結(jié),頌揚圣君賢臣的德行功績,是潤色鴻業(yè)、歌功頌德的自覺行動。但是晚年的李陵之禍轉(zhuǎn)變了他的人生。
李陵之禍:公元前98年,李廣的孫子李陵隨貳師將軍李廣利
(漢武帝寵妃李夫人、寵臣李延年的兄長)攻打匈奴,被貳師將軍派出,從居延海出塞向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借以分散匈奴的兵力,不料遭受匈奴八萬大軍的圍攻,他率士卒激戰(zhàn)八天,殺敵過萬,而終因傷亡過大,寡不敵眾,且救兵不到而被迫投降。上報漢武帝后,漢武帝因其投降而大怒。司馬遷因感李陵英勇殺敵,為了士卒之命,且是否是真正投降還尚不明確,就在全部人不敢為其申辯時,為李陵申辯,因此被處以腐刑。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這種刑罰是人可能遇到的全部凌辱中最不堪忍受者。
經(jīng)受李陵之禍以后,司馬遷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對人生、社會進行了肯定的質(zhì)疑與反思,他的修史動機也隨之而發(fā)生轉(zhuǎn)變。
司馬遷首先質(zhì)疑的就是人的命運由誰或什么來主宰,在社會與歷史的進展過程中畢竟誰主沉浮。李陵之禍“不僅讓他的身體、人格體會了巨大的屈辱,更重要的是讓他的思索邁進了一個緘默失語的領(lǐng)域。羞辱讓他把目光轉(zhuǎn)向人的自身,轉(zhuǎn)向生命最深處的對于人的存在的思索,才會出現(xiàn)《史記》古往今來中國史書中絕無僅有的人的光輝。
有了這樣的人生經(jīng)受的司馬遷寫出的《史記》究竟是一步什么樣點的著作呢,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史記的成書和體例。
(二)《史記》的成書于體例
1、《史記》成書簡介
《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為西漢聞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撰,是我國歷史上一部宏大的史學(xué)、文學(xué)著作,也是我國
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此書記事上起傳奇中的黃帝,下至到漢武帝太初年間時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體例: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本紀—序帝王—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為綱,以編年的形式,提綱挈領(lǐng)地記載各個時期的國家大事;
?表——系時事—以譜牒形式,用清楚簡明的表格,概括排列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
?書——詳制度——特地記述禮樂、軍事、歷法、天文、祭祀、水利、經(jīng)濟等社會政治制度;
?世家——記侯國——主要敘述侯王和有特別功勛人物的歷史;
?列傳——志人物——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代表性歷史人物的傳記。
《史記》之前的史書或以時間為線索,比如《左傳》,或者以大事為線索,比如《戰(zhàn)國策》,有別于以前的史書,《史記》以人物為主,所寫人物眾多,而這些人物大都以悲劇形象消失在我們面前,所以要深化理解《史記》,便可以從這些人物入手,在分析悲劇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了解悲劇、悲劇人物的含義,他們的內(nèi)含與外延。
其次部分悲劇人物的定義及其內(nèi)涵
(一)悲?。喝睾x
“悲劇”一詞,源自歐洲文明的悠久傳統(tǒng),它首先是作為一種戲劇類型,起源于古希臘酒神祭祀的儀式之中。但是,這個概念歷史地進展到今日,含義已經(jīng)特別寬泛,現(xiàn)在我們使用這一概念,基本上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含義:
1,狹義:戲劇的主要類別或體裁之一:悲劇、喜劇、正劇
2,現(xiàn)實生活的悲?。褐覆恍业脑馐?/p>
3,美學(xué)范疇的悲?。罕瘎∫庾R和悲劇精神兩個要素構(gòu)成的
悲劇意識是人在感受自我與外界的對立時產(chǎn)生的對立意識,促使人對悲劇必定性的明確熟悉,并進行理性反思的意識。悲劇精神即為人類在實踐的過程中,在苦難與毀滅面前所迸發(fā)出的抗爭性的精神希臘哲學(xué)家亞里士多德:悲劇的特別效果在于引發(fā)憐憫和恐驚之情。
黑格爾:兩種對立抱負和勢力的沖突
魯迅: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恩格斯:歷史的必定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行能之間的悲劇性沖突。
剛才我們對悲劇、悲劇人物有了一個界定,對中外不同的悲劇有了肯定熟悉,我們在來看《史記》,《史記》中的悲劇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悲劇也是美學(xué)意義上的悲劇,《史記》是一部歷史著作,打算了它的現(xiàn)實性,人物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虛構(gòu)的,同時它又是文學(xué)著作,打算了它的美學(xué)性,其中蘊含著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人物在苦難與
毀滅面前具有堅韌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抱負被毀滅,生命終結(jié)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引起讀者的共鳴。
無論是最初作為戲劇的悲劇,還是經(jīng)過進一步進展的廣義上的悲劇,它都有一個主角,即悲劇人物。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悲劇人物的內(nèi)涵。
(二)悲劇人物
1、定義:遭受了不該遭受之不幸的人。(亞里士多德)
2、悲劇人物的標準在于:一,作為悲劇承載主體之士人,或具有崇高的人格,或在歷史進展中有過貢獻,或力有所作為,但命運凄慘的士人;二,悲劇性命運主要是由外部勢力的打擊造成,而非自身之缺陷與不足造成。這樣,他們遭受了不應(yīng)遭受的厄運,而使人們產(chǎn)生了憐憫和憐憫之情。而其道德人格越宏大,對社會之貢獻越大,受外部邪惡力氣打擊越猛烈,其命運的悲劇顏色就越濃,而其悲劇精神也越為震撼人心。
《史記》全書共有人物傳紀一百二十篇,其中以悲劇人物命名的篇目就有五十七篇,加上雖不以悲劇人物作為篇名卻涉及到人物悲劇命運的二十幾篇作品,《史記》共有七十余篇悲劇作品,記載悲劇人物近一百二十余人,單從數(shù)量上看,史記就是一部布滿了悲劇顏色的著作。
第三部分悲劇人物類型及其形象分析
(一)悲劇武士——以李廣、韓信為代表
武士是指以要廝殺與戰(zhàn)場或主要以靠戰(zhàn)場之功取得社會地位之士。春秋戰(zhàn)國之事,楚漢梟雄之爭,漢匈很多次的交戰(zhàn),千萬次的戰(zhàn)斗中涌現(xiàn)出數(shù)不清的英雄豪杰,最過于醒目的莫過于處于戰(zhàn)斗最前線的武士將領(lǐng),他們處在不同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下,馳騁于疆場,成為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閃耀的燦爛明星。然而,有些燦爛的明星,他們沒有隕落在戰(zhàn)場上殘酷的廝殺中,而是犧牲在看不見的刀刺下。這是作為一個戰(zhàn)士的悲傷,也正是他們悲劇之所在,這樣的悲劇武士形象主要有以下幾類:
1、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代名將悲劇
提到李廣,我們就會想起王昌齡那句聞名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感嘆道: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借此感嘆自我的時運不濟與不得志,并使此意流傳千古,而李廣的悲劇性命運也隨著這首聞名詩句再一次深刻在人們的心中。
①猿臂善射、勇敢善戰(zhàn):最能體現(xiàn)李廣善射的莫過于李廣射虎,“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奔偃缯f此次是由于人在情急之下潛力被激發(fā)所致,那么李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弊憧梢娖浼g(shù)超群。李廣勇敢善戰(zhàn),一生與匈奴戰(zhàn)70多次,經(jīng)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著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
②作戰(zhàn)機靈、謀略過人:漢景帝時,李廣率百騎出巡,匈奴數(shù)千騎突然而至,隨騎驚恐欲奔,李廣說:我們離大軍甚遠,如走,匈奴
立可追殺盡我們,如不走,匈奴以為我們設(shè)計誘敵,必不敢逼迫。他令隨騎解鞍下馬,獨一人往來奔突射殺匈奴數(shù)人。匈奴恐其是計,不敢迫前,夜半撤圍而李廣得歸。
③仁愛士卒、敢于擔(dān)當: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茍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fēng),“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公元119年,李廣以六十歲高齡從衛(wèi)青出擊匈奴,出塞后,衛(wèi)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于的駐扎地,他想讓公孫敖立功,并且“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乃徙廣出東路,與趙食其出擊匈奴。然因道路難走且軍無向?qū)Ф允У缆罚诱`了軍期。然而至幕府對簿時,他將責(zé)任攬于一身,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李廣)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一代名將,以自殺盡職,留給世人無限哀思和惋惜.
2、功高震主,權(quán)大遭忌----以韓信為代表的漢初功臣悲劇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lǐng)。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日,得力于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應(yīng)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睗h朝的建立離不開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的名字。
韓信是漢初開國功臣,關(guān)心劉邦戰(zhàn)勝不行一世的楚霸王項羽,
建立大漢基業(yè)。作為一個獨立個人,他自信傲然:在寄食于南昌亭長時,敢于因受辱而憤然絕去;他知恩圖報,對漂母一飯之恩也要許以回報,他能夠忍辱負重,甘受胯下之辱,以此換來生存乃至實現(xiàn)日后的更為高遠的目標。作為統(tǒng)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將領(lǐng),他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敏捷用兵,是中國戰(zhàn)斗史上最擅長敏捷用兵的將領(lǐng)。作為戰(zhàn)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zhàn)斗成功的根本方略。
韓信可以說是一個軍事上的千古奇才,是一個傲視群雄的英雄武士,他將不行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一舉奠定建立漢王朝的基礎(chǔ)。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樣評論: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可是這樣一位人物卻因勇略震主被謀殺。韓信在打下齊地后以功要挾封齊王,在陳豨謀反之事上的優(yōu)柔寡斷,然而,從整篇《淮陰侯列傳》我們可以看出,手握重兵,又用兵如神,且功高蓋主,為帝王最為忌憚,才是他最終被殺的主要緣由?!皣繜o雙”的韓信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帝國破、謀臣亡”的悲劇結(jié)局。而其后的彭越,在楚漢戰(zhàn)斗中也起到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他在梁地綻開的大規(guī)模的游擊戰(zhàn),掐斷了項羽,前后方的聯(lián)系,與劉邦一起毀滅了項羽,也是漢初的開國功臣,然也終因劉邦、呂后所猜忌,被“呂后乃使其舍人告彭越復(fù)謀反”之罪名殺害。還有黥布、陳豨等,也因恐驚、
懷疑、猜忌被逼“造反”而被殺。他們是叱咤疆場的英雄,他們的悲劇性命運也是對功高震主、權(quán)大遭忌的君權(quán)政治的最好詮釋!
3、精神解讀:
(1)樂觀進取、建功立業(yè)的奮斗精神
《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古老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儒家入世思想:學(xué)而優(yōu)則仕,以天下為己任。項羽: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大丈夫該如此。陳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
項羽雖沒有真正成為一代帝王,但他在那個特別的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所建立的功業(yè)幾近于真正的帝王,司馬遷把他列于“本紀”已體現(xiàn)出他對項羽的鐘愛與稱許。而司馬遷所以如此稱頌項羽的,決不單單是項羽的功業(yè),最主要的是項羽樂觀進取、建功立業(yè)的精神。正像他在《項羽本紀》中所贊美的那樣:“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行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p>
樂觀進取、建功立業(yè)始終是中華民族前進的主旋律,《史記》中的悲劇人物以其執(zhí)著奮斗的人生歷程,為后世的仁人志士奏響了壯行的凱歌,他們的進取精神融注于炎黃子孫的血液之中,凝聚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光,普照后世。
(2)知恩圖報、仁而愛士的美妙品德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韓信對劉邦知遇之恩,堅守著“士為知
己者死”的信條,在蒯通、武涉勸其叛漢之時,忠漢之心毫不動搖?!皾h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p>
李廣帶兵: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p>
(二)悲劇文士——以孔子、屈原為代表
《韓詩外傳》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边@里把操筆桿子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蘇秦說的“文士并諾”,便是指的各式各樣的文化人?!妒酚洝分杏涊d了各式各樣的文士,他們活動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憑借他們的學(xué)問與技能,或成為當時以至后世人們仰慕的思想家,如孔子;或成為當時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的謀士,如蘇秦、張儀、蕭何、張良、陳公平,在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漢的舞臺上散發(fā)出刺眼的光線。然而,當他們一個又一個開頭以悲劇形象站立在我們面前時,如屈原、孫臏等,不能不震撼這我們的心靈,引發(fā)我們的思索。
1、知其不行為而為之----以孔子為代表的生未逢時之悲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聞名的思想家、訓(xùn)練家、儒學(xué)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弟子周游列國14年。他關(guān)懷政治,關(guān)懷民生疾苦,看到百姓備受戰(zhàn)斗之苦,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思想影響當時的統(tǒng)治者。他不但有著這樣的雄偉的政治抱負,還有將這種抱負付諸實踐的政治才能。他直道
而行,頑強不屈,他在戰(zhàn)斗紛亂中,仍舊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仁政的政治理念得以實施而奔跑;他不顧艱險,在55歲之時,背井離鄉(xiāng),開頭周游列國之旅,在途中多次被圍,被人譏笑為“喪家之狗”,他卻依舊堅持著信念。然而,一生刻苦堅韌的孔子,有著治國安邦才能的他,卻始終沒有得到當時各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甚至連自己的故國也不能回。他歷經(jīng)十多年的時間,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急,甚至險些喪命他鄉(xiāng),其命運是何等坎坷。
孔子的悲劇在于,在當時那個已經(jīng)禮崩樂壞的社會,戰(zhàn)斗頻繁,各個諸侯國所想的是如何強兵壯國,而孔子以“君子之禮”輔政,以夏、商、周為治國典范,這樣的政治抱負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是找不到出路的。因此,孔子至死得不到重用,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悲劇是抱負與現(xiàn)實相沖突的悲劇,反映了中國古代多數(shù)士人,他們有著美妙的抱負,但這種美妙的抱負與現(xiàn)實有著巨大的差距,是背離了時代的現(xiàn)狀,以致壯志難酬,抑郁終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以屈原為代表的懷才不遇之悲劇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緣由出身貴族,又“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對內(nèi)樂觀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見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消失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鞠躬盡瘁,但卻因此受到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寵妃鄭袖等人的嫉妒與讒害。繼而楚懷王對其疏遠,致使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
續(xù)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國都,屈原感到報國無望,政治抱負破滅,只得以死明志,自沉于汨羅江。
屈原可以說是志潔行廉、品行高潔、忠貞愛國的典范,司馬遷贊美其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這樣一位“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的忠臣,卻落得“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終因“讒人間之”導(dǎo)致一向特別相信屈原的楚懷王憤怒且疏遠了屈原。至此,屈原忠君愛國的情懷與昏君讒臣所不容的事實發(fā)生了沖突,在這種狀況下,屈原并沒有對國事置若罔聞,也沒有對上官大夫表現(xiàn)出絲毫的屈服,而是“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達自己的不平與心志,即使是在被放逐之時,照舊“眷顧楚國,心系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這是屈原最初的抗爭。楚懷王因聽信讒臣“身客死于秦國”,屈原更加痛心,也因此再次遭到奸臣的迫害,被放逐到更遠的地方,悲劇性加強。當屈原在江濱與漁父對話表白心志時,其悲劇性的結(jié)局已經(jīng)蘊含在其中了?!叭司裏o愚智賢不肖,莫不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僅僅是有昏君、奸臣的迫害是構(gòu)不成真正的悲劇的,充其量是一幕人間慘劇,博人幾分哀嘆而已。而屈原所帶給我們的震撼是“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屈原沒有由于“舉世混濁”而“隨其流而揚其波”,沒有由于“眾人皆醉”而“餔其糟而啜其醨”,反倒是帶
著自己美妙的治國抱負和這種抱負不行能實現(xiàn)之間的無奈,帶著自己美妙、高潔的品行不被理解的憤懣,毅然“懷石自沉汨羅以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雖然死去了,但他的死使他的人生悲劇有了質(zhì)的超越,他的愛國情懷、高潔之志成為萬丈光線,永久照射在中華民族的上空。
縱觀屈原的一生,他是清正剛廉的政治家和才華出眾的文人,年少得志,被統(tǒng)治者重用,然正因如此,便受小人嫉妒,讒言詆毀,被君王猜疑而疏遠,在一種懷才不遇、郁悶憂憤的狀態(tài)中走向生命的終點。他們仕途上的坎坷與悲劇,是中國封建文人仕途苦旅的代表
3、精神解讀
(1)堅持抱負、獨善其身的高潔志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憂國憂民、勇敢獻身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與實際表現(xiàn)。司馬遷的《史記》以巨大的熱忱,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的英雄贊歌,歌頌了歷史上一大批愛國的民族英雄和對國家、對民族有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壯烈的屈原對祖國的喜愛可以說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最高典范。
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司馬遷以極大的熱忱和無比的憤懣記敘了屈原悲劇的一生,歌頌了屈原宏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剛直不阿的品德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屈原作為楚國的政治家兼詩人,他“眷顧楚國”,關(guān)懷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盼望自己的國家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雄偉大業(yè),所以他“奔跑以先后”,主見“舉賢授能”、“修明法度”,改革弊政、連齊抗秦。即便是在受讒見疏、貶謫流放的境況下,他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始終以祖國的前途為念。他在因憂愁憂思而作的《離騷》中,將個人的不幸遭受與劇烈的愛國之情、憂國之淚融為一體,把一篇《離騷》寫得如泣如訴、回腸蕩氣。他總結(jié)古代興亡盛衰的歷史,以古論今,“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盼望楚王覺悟,改弦易轍,奮勉圖強。他明知“鯀婞直以身亡”,“謇謇之為患”,卻拒絕女媭明哲保身的忠告,始終“忍而不能舍也”,表現(xiàn)出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在他上下求索、追求救國的幻想破滅后,神巫教導(dǎo)他離楚遠逝,但他始終不能離開祖國一步,最終以身殉國,用高尚的節(jié)操、光輝的品行,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與喜愛。屈原這種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和對祖國無限忠誠的品質(zhì),千載以來激勵了很多的仁人志士的愛國熱忱,也積淀成為一種普遍的民族精神,激勵和興奮著全民族。
“中華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戰(zhàn)國與秦漢之際的士林階層重建一統(tǒng)天下的斗爭過程中形成的”。而司馬遷的《史記》正是著力記述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士林階層為“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太史公自序》)所呈現(xiàn)出來的“扶義倜儻”(《太史公自序》)的精神面貌,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不行估量的育化作用。所以說,《史記》尤其是其中蘊含的悲劇精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
(三)悲劇謀士——以商鞅、伍子胥為代表
1銳意革新、敢為人先----以商鞅為代表的改革家之悲劇
商鞅,公孫氏,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故又稱為衛(wèi)鞅。初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被公叔痤舉薦但未受重用。后應(yīng)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廢井田、重農(nóng)桑、獎軍功、統(tǒng)一度量和實行郡縣制。在秦執(zhí)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并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商鞅變法,侵害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劇烈反對。孝公死后,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fā)動反攻,以“謀反”的罪名誣陷商鞅,將他逮捕并車裂。
商鞅的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史記?商君列傳》),使秦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為秦王朝后來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商鞅遭到反對黨人的聯(lián)合絞殺,他以死亡獲得作為特別存在的優(yōu)越性。按人類社會生活的要求和歷史進展的要求,他們的變法應(yīng)當?shù)玫胶侠淼拇嬖诤瓦M展,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斗爭形勢下,卻遭到了阻撓、打擊和迫害,直至不容于世。他們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新觀點、新思想、新的事業(yè)開拓道路。
商鞅與甘龍、杜摯之千古雄辯,兩千年后依舊振聾發(fā)聵。他徙木為信,奠定變法的基礎(chǔ),他廢井田,開阡陌,重農(nóng)抑商,嘉獎耕織,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心集權(quán)制。他的變法失敗了,但是他們的變法所起的影響卻并未消逝。商鞅的變法也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他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的措施對今日仍有重要的意義。
2遭際凄慘、忍辱偷生-----以伍子胥為代表的政治家之悲劇伍子胥不隨父兄而死,而是為了“借力以雪父之恥”,為報殺親之仇而隱忍茍活,自此,開頭了他一生傳奇而又凄慘的逃難歷程。從楚到宋,出宋至鄭,最終逃之吳國,助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與謀國政。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薦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jīng)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qū)一強國。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之策,引兵破楚,終報殺親之仇。對此司馬遷如是說“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于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3、精神解讀
(1)變法改革、開拓創(chuàng)新
不斷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原動力,便是中國歷史上接踵而來的變法改革運動。改革是人類才智最驚心動魄的表演,是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xiàn)。司馬遷以歷史學(xué)家的敏銳目光,看到了改革在歷史上的巨大推動作用,并以如椽巨筆描寫了一系列大膽改革、變法圖強、開拓進取的改革家形象。雖然有的改革勝利了,有的失敗了,但其促進作用是不行忽視的;雖然有的改革家得以保全自己,有的改革家卻以身殉職,但他們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卻萬古長存,尤其是后者。
變法改革既有在思想領(lǐng)域的探究,如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社會的急劇變化診脈開方的諸子,無論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還是道家的老子、莊子,抑或是法家的韓非子等,他們都有“當今之世,如欲
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雄心壯志,并紛紛著書立說、奔跑游說;變法改革也有在政治領(lǐng)域的實踐,尤其是吳起、商鞅、晁錯等人的變法之舉,司馬遷賜予了高度評價.
司馬遷通過他筆下為改革創(chuàng)新而大膽探究、銳意實踐,甚至犧牲生命的改革家的進取精神,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精神領(lǐng)域的大膽探究和樂觀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與進取使人感受到一種奮勉向上的精神力氣;這些改革家形象所出現(xiàn)的思想光輝和所表現(xiàn)的思想品德,匯合、分散成為中華民族改革變法、開拓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炎黃子孫不斷改革進取,推動著我們民族不斷進展前進。
(2)、堅忍不拔、堅韌抗爭
韓愈曾說:“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亦好。”司馬遷從自己忍辱負重、求證人生的生命體驗動身,對在屈辱中巍然矗立的堅毅之人給與了高度贊揚,這種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面對困苦卻能堅韌抗爭的英雄品行成為中華民族連續(xù)進展、不斷前進的內(nèi)在動力。
司伍子胥是《史記》中隱忍不死以就功名的典型形象。在《伍子胥列傳》中,司馬遷飽含感情地記述了伍子胥替父兄報仇的不平經(jīng)受?;囊鶜埍┑某酵趼犘抛嬔裕雍ξ樽玉阋患?。伍子胥在“俱滅”與“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的選擇中,他選擇了“棄小義、雪大恥”,逃離楚國。他先后逃至宋、奔于鄭,歷盡風(fēng)險,最終不得不逃往吳。即便是在“窘于江上,道乞食”的逆境中,伍子胥也不曾有一刻遺忘楚國的仇恨。伍子胥憑借他杰出的才智、堅忍不拔的精神,歷
盡困難困苦、辛酸曲折,最終在15年后,利用吳國的兵力擊敗楚國,鞭尸楚平王替父兄報仇。司馬遷在這篇傳記中,充分表現(xiàn)了伍子胥為報仇而經(jīng)受的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以及他與困難困苦作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隱忍精神、堅毅品行和堅決徹底的抗爭。伍子胥在吳國潛心致志,輔佐闔廬,為破楚做預(yù)備。在佐吳興邦、佐吳破楚、佐吳爭霸的長期奮斗中,伍子胥的才智、潛能得到了超常發(fā)揮,最終“五戰(zhàn),遂至郢”,掘墳鞭尸,申報冤仇,實現(xiàn)了“隱忍就功名”的人生價值與奮斗目標。
司馬遷他本人更是一位以忍辱著述的方式進行堅韌抗爭的超拔之士。史萊格爾說:“人性的精神力氣,只有在困苦和斗爭中才充分證明自己的存在”。司馬遷與這些在屈辱中憤然抗爭、盡顯英雄本色的悲劇人物雖隔代相望卻心氣相通。這種“隱忍就功名”的人生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在逆境中堅忍不拔、堅韌抗爭的精神支柱,“為身處逆境中的人們供應(yīng)了一種榜樣、一種出路、一種向上的力氣,分散成為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一種民族精神
(四)悲劇俠士——以荊軻、郭解為代表
“俠”的概念,最早見于韓非子的《五蠹》篇:“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他認為“俠”是“聚徒屬,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是目無法紀、活賊匿奸、以武揚名之徒,他站在法家和統(tǒng)治者的立場上認為“俠”是“五蠹”之一。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與《史記·刺客列傳》中,為我們塑造了兩類俠士的詳細形象——游俠與刺客
1、輕死重氣、知恩圖報----以荊軻為代表的刺客之悲劇
戰(zhàn)國后期,由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強盛,一躍而成為諸侯之首,威逼到了其它六國的生存,引起了他們的關(guān)注和恐慌。于是,當時的秦王也就是后來的秦始皇成為了眾矢之的,六國之人都想刺殺秦王。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消失了為后人稱道的荊軻刺秦王這樣一個故事,而荊軻也得以流芳千古。
荊軻,衛(wèi)國人。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以術(shù)說衛(wèi)元君,但未受重用。后秦滅衛(wèi),他逃至燕國,與好友高漸離等在市間放歌縱酒,后由燕國智勇膚淺的“節(jié)俠”田光推舉給太子丹。秦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乃與田光密謀,后田光自殺以激荊軻入秦行刺秦王。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在此種狀況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樊於期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荊軻本欲待好友前來共赴大事,但太子丹卻疑荊軻反悔。荊軻怒與秦舞陽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而在此五人列傳中,司馬遷并沒有平均用墨,荊軻的形象較之他人更為突出,更具有代表性。他好讀書擊劍,有肯定才能。面對蓋涅與魯勾踐的挑釁,他主動避讓顯示了他的為人沉穩(wěn),能夠忍辱負重;“盡與其賢豪長者想結(jié)”,受燕太子知恩,勇于報答,顯示出其道德品質(zhì)之高尚;而易水送別“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之場景,他在明知兇多吉少的狀況下,慷慨上路,更顯其悲壯的俠者風(fēng)骨。行刺之時,他在“舞陽色變振恐”
的狀況下,“顧笑舞陽”,在刺殺失敗后,“倚柱而笑,箕踞以罵”,顯示了他面對強敵之時的臨危不懼和鎮(zhèn)靜自若,在生死面前的大義凜然和視死如歸的氣概。而他的行為也已經(jīng)超出了簡潔的為友報仇。他在燕太子初提報秦之時并未答應(yīng),而是在觀秦即將毀滅六國的危機之下,為了六國的生存而入秦行刺,他行刺的目的除了報燕太子重祿之外,更是抵抗秦的侵略。
2、扶弱賑危,不畏強暴-----以郭解為代表的游俠之悲劇
《游俠列傳》開篇序言便說:“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郭解,漢初聞名的游俠。短小精悍,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藏亡匿犯法之人,鑄私錢,盜墳?zāi)?/p>
他年長之后,“自喜為俠益甚”,變節(jié)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博望。姐姐的兒子仗著他的名氣,與人喝酒,人家不喝他就強行灌酒,人家一氣之下便殺了外甥。姐姐便要郭解去報仇,他不偏聽其姐之言為其子報仇,而是求證于正義,在了解到過錯不在于他人而在于其姐之子時,放走他人。
他急人之困,洛陽有結(jié)仇的人家,他夜間便前往勸解,且不矜其功,為將功勞歸于其他優(yōu)先去勸解的賢人,“乃夜去,不使人知”。他為人謙遜謹慎,他所到之處,雖然人們都敬他三分,但在別人對他不敬之時,他不但不怪罪于人,反而認為是自己的品德不夠,并且,關(guān)心不了別人解決事情,便不敢接受人家的酒食答謝。由此可見,郭解,
誠然是一個善惡兼具的人物,他的身上具有了上述游俠之特點,雖不軌于正義,卻仍是俠義之士。
然而,正是這些不軌于正義的俠義之舉,使得郭解“不在遷徙之列便被遷徙至茂陵。漢武帝親自下令拘捕郭解,促使郭解將母親安
置后,亡命太原。在此篇列傳中也略提到同為游俠的濟南瞯氏與陳地周庸,也于景帝之時被誅殺。并且郭解其父也同為任俠,在孝文帝之時被誅死?!拔木爸巍笨梢哉f是漢代政策比較寬緩的時代,而此時已容不得游俠之生存,更何況郭解生活的時代?
司馬遷用郭解的悲劇命運,說明白游俠生存的逆境,他們急人之難、重義守信與舍己為人,然而,其行卻“所行不軌于正義”,“時捍當時之文網(wǎng)”,他們的俠義行為不合乎于統(tǒng)治者的利益。(不同于刺客依附于統(tǒng)治階級)然而,他們存在的意義也正在于他們對社會上不公正之事的抵抗。
公孫弘以“解布衣為任俠行權(quán),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
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
3、精神解讀:急人之難、重義守信的俠義精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1年中國黃金鉆花崗巖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紙箱機膠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漲罐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機印用油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支撐滾輪軸承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培根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全無油潤滑空壓機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環(huán)形壓敏電阻測試儀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立式螺旋混合機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手泵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美麗的大自然(教案)2023-2024學(xué)年美術(shù)一年級下冊
- 2024年低壓電工考試題庫(試題含答案)
- 成都特色民俗課件
- 地質(zhì)勘探行業(yè)分析
- 花城版音樂四下-第四課-認知音樂節(jié)奏(教案)
- 寵物醫(yī)院員工手冊
- 2024年高考英語讀后續(xù)寫高分寶典專題08讀后續(xù)寫肢體動作描寫積累1(詞-句-文)講義
- 商業(yè)與公積金貸款政策
- 初中美術(shù)教學(xué)策略與方法
- 甲流護理查房病例
- 2024屆高考作文主題訓(xùn)練:時評類(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