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踏歌圖意境賞析4400字(論文)】_第1頁
【馬遠踏歌圖意境賞析4400字(論文)】_第2頁
【馬遠踏歌圖意境賞析4400字(論文)】_第3頁
【馬遠踏歌圖意境賞析4400字(論文)】_第4頁
【馬遠踏歌圖意境賞析4400字(論文)】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遠《踏歌圖》意境賞析22503一、引言 113513二、馬遠與《踏歌圖》 15075(一)馬遠 123898(二)《踏歌圖》基本信息 113764(三)《踏歌圖》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 24792三、《踏歌圖》的意境之美分析 331160(一)“靜”與“動”的節(jié)奏美 331188(二)氣韻之美和張力之美 33609(三)畫面的詩境之美 414250四、《踏歌圖》構圖形式分析 423373五、結語 521779參考文獻 7一、引言《踏歌圖》作為馬遠杰作,不僅在誕生后的千年時光里一直流傳,不曾中斷,也跟是近些年來各種美術史著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自21世紀初以來,有許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和史料對《踏歌圖》內容、主旨、題跋以及繪畫技藝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討論,但是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學界還是缺少對《踏歌圖》的深層次的專題研究。本文以馬遠創(chuàng)作《踏歌圖》的歷史背景為基礎,結合畫幅的內容、手法以等方面解析馬遠《踏歌圖》的意境之美,以此來探究作品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以及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二、馬遠與《踏歌圖》(一)馬遠馬遠,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南宋四大家之一。從祖父及父輩至同輩均有人在南宋畫院任職,可以以繪畫世家形容。其人官職待詔,但是畫院畫家一職無法讓他名列宋史,因此馬遠個人生平僅能從其他文人撰寫的書籍探索,如《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等。從馬遠生前所繪圖畫來看,他活躍與于光宗、寧宗兩朝,因此學界主要對他個人的出身與故去的時間頗有爭議,出生時間有1140、1170、1190等,死亡時間有1124、1125、1160等,袁有根和溫建嬌通過對馬遠史料的梳理認為其生平時間應為1165-1124年左右[1]。(二)《踏歌圖》基本信息目前收錄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畫界珍寶——《踏歌圖》,被學界普遍認為是馬遠真跡(圖1),全長1.925米,寬1.11米。圖中以云霧深山為底,在底部近端的蜿蜒小路上,有6位乘興而歸的“小人”,左側有婦抱兒嬉戲玩鬧,右側有老者持仗掛酒彎腰似凝視似深思,中間三位載歌載舞一幅歡快愉悅的場景撲面而來。宋朝時期或者說歷朝歷代,各個畫院的畫家在繪畫時都不太可能即興而作,更多的是需要結合不同雇主的需求,甚至還要考慮皇帝的喜好,因此馬遠的《踏歌圖》也不能幸免,從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形式來看,明顯的偏向于“題詩畫”,因為畫面頂端有當時皇帝宋寧宗借王安石的詩句所做的題跋,而且在以皇權為主的封建年代不會存在畫家先作畫,后面皇帝根據情境再做題跋的情況。其頂部的詩句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yè),垅上踏歌行?!蓖醢彩鞔嗽娫瓉硭枥L的場景是:經過一晚上秋雨的洗滌,整個京城地區(qū)空氣都變得格外清香,晨陽初露配合著清早的露水映照整座城都分外明亮;由于今年谷物的豐收,所有百姓連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高興的在田埂上踏歌而行,借此來著展現其自身心憂天下,時刻關注民生的情懷。但這首詩被皇帝借用,明顯就有著不同的或者說更深的含義,宋寧宗可能更多的是想表達整個國家經過自己的治會讓百姓富足、局勢安穩(wěn)、一切欣欣向榮的愿景。圖1踏歌圖(三)《踏歌圖》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根據前人對史料的研究,《踏歌圖》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能在紹熙五年左右,在當年的六月份開創(chuàng)乾淳之治的宋孝宗崩逝,在位時間共計27年[2]。在孝宗逝去后,身為人子的光宗卻因后宮與父不和,而拒絕為其發(fā)喪,弄得當時朝野人聲鼎沸,因此一些大臣趁機與皇后勾結擁立新帝趙擴處理喪事。此舉雖有僭越之嫌但還是穩(wěn)定了局勢,符合朝野一致追求穩(wěn)定發(fā)展度日的期望。寧宗趙擴雖然是趁亂上臺,但還是能分清主次,沒有繼續(xù)聽信讒臣對付其父,反而是清理了一批搗亂父子親情的人;并通過政治手段廢除了光宗皇后對朝政與后宮的干預。他所做的這一切都緊緊貼合了百姓的需求,給正在走下坡路的南宋打上了一劑強心針,正因如此才有馬遠據寧宗題跋而繪出傳世巨作,此畫包含了寧宗的政治感情和抱負[3],也兼有馬遠對未來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想象。三、《踏歌圖》的意境之美分析(一)“靜”與“動”的節(jié)奏美作品首先突出了“靜”與“動”的節(jié)奏美以及不同景物對比所產生的美感[4]。畫家以動態(tài)的“踏歌人”與靜態(tài)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在畫面中,我們仿佛聽到了日落西山后悠揚的歌聲及其在山澗的回音,也感受到老農邊唱邊歌、腳踏節(jié)拍的歡樂氣氛。畫家以修長的筆墨線條,把上部的奇峰和下部巨石概括得極為簡練,在造型上產生粗細對比,使奇峰更加瘦峭。畫家采用大斧劈敏,尤其近處巨石用筆更粗放,表達出雨后濕潤和光潔的感覺。近景的描繪和山峰的刻畫,與遠近叢林的點染,也形成遠近對比,遠景亦因此而更為迷蒙。而柳葉和枝條筆鋒細膩有力,持筆走勢沉穩(wěn),使得線條悠長勻稱得當;青翠的瘦竹僅用筆鋒輕輕勾勒,就顯得蒼勁有力,左方稻田長勢喜人,嫩嫩綠綠,一派隨風搖曳的歡快之感;至于山林小溪,筆法柔和委婉,仿佛有流水潺潺而來。(二)氣韻之美和張力之美其次是氣韻之美和張力之美。所謂氣韻之美就是指繪畫除筆、墨、色、紙之外,能借畫引人,體現出作者神情、風骨、韻味等,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必然是有其獨特的氣韻之美,能升華整幅畫作。鐘峰在《詩品》中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固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敝x赫將“氣韻生動”置于六法之首,都是強調了意境要有生氣灌注。總而言之,氣韻就是通過對靜物的描繪達到動物的效果,而動物又能迎合人的心神,使人心神搖曳沉浸其中。在對整幅畫作的意境深深體會,以及對繪畫技巧細細品位之后,我們就能觸碰到它的氣韻之美。同樣在氣韻之外,畫作的張力也是另一重要因素。泰特曾在它的詩集中說過,張力就是能表現出詩的意義的詞匯,是聯系外延和內涵的橋梁;它既是藝術內在的結構,也是藝術本身所要追求的;作品的意境能夠通過張力而廣泛的外延稱為一個富麗多彩的世界。其實馬遠在《踏歌圖》時,就已經將它的意境、它的思想、它的韻味整合在一起,我們能通過“張力”這個詞匯,深刻的體會畫作本身所蘊含的世界;從第一眼望去,它就深深的吸引著我們,使我們沉醉陶迷無法自拔,那么的難以忘懷回味無窮。(三)畫面的詩境之美最后是畫作的詩境之美。詩意一直是宋朝時期畫師不倦不怠所追求的,不僅是因為唐詩宋詞對文學界深刻的影響,更多的是詩意配合畫作意境才是中國畫的靈魂。宋朝著名畫家郭熙曾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就是這個道理。在圖中的右下方有四名載歌載舞的農夫,幾人神態(tài)各異有問有答,最后一位掛著酒壺醉醉醺醺,一幅輕巧歡快的輕松之感油然而起;順路而下另一邊,一位婦女抱著兒童帶著笑意回首望,似乎是在等待著眾人跟上。此情此景顯得多么的悠閑自然合情合理,有股田園詩意之感躍然涌出。配合上宋寧宗借用王安石詩句所做的題跋,成功的表現出一副豐收喜慶、農家歡樂的畫面;與此同時,也更是說明了這是一幅題詩畫。畫面中山峰巍然聳立雖突兀但不突出,借用小斧辟皴法體現出了山峰的古樸、陡峭形象;近端人物與遠方山峰以中間留白形成的云霧銜接,其中還有皇宮若隱若現,輔以山溪流水、翹竹勁柳,給人以神秘空靈、莊嚴肅穆之感。所有單純的景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時,似乎都脫離它的原貌,使得畫作富有一種難以言語的詩韻:青竹寒梅隨風舞動,老枝在春冬交接的春風中枯木逢春發(fā)新芽,從山澗緩緩流出的細水與聳峻山峰互相交映,使各位觀眾仿佛置身其地。正因如此,在《踏歌圖》的風景與人物中,充分表達馬遠創(chuàng)作時的意象,出色的展示了畫作如詩般的意境。四、《踏歌圖》構圖形式分析但是只從上述角度探討作品的意境美似乎還不夠。我們還可以從構圖上來補充分析之[5-6]。事實上,《踏歌圖》的構圖也存在令人疑惑之處,在讀解《踏歌圖》過程中,一些學者們敏感地注意到了,此畫近、中、遠景三個不同部分之間存在的不協調感,即這三個部分并不構成統一的視角,近景的田壟和遠景的建筑只以中段云霧相互結合,略顯生硬,仿佛有割裂之感。在這幅巨大的作品中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視覺中心。畫面中央是一片虛無,并無具體可見的形象。而高聳的山峰、巨大的石塊以及粗壯的柳樹分列于位于畫面兩側,占據著差不多等量的面積,沒有哪一個部分可以成為畫面重心,因而在欣賞作品時觀者的視線總是有些游移不定,顯得無所適從。從畫面結構來看,《踏歌圖》明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畫面下方繪有人結伴在田間行走的場景,上部則是若隱若現的叢林與建筑,兩個部分被中間的云霧截然斷開,如果不是右邊大樹的枝丫直插天空將兩個部分聯系起來,整件作品仿佛就是就是兩幅畫的拼接,無不充斥著“生硬”之感。身為一名國畫家,馬遠尤其擅長山水畫,喜愛采用劈皴法體現天山峰雄渾險翹的壯觀,筆鋒添淡墨微側而下,似鬼斧神工般的砍斫使得山峰渾濁素樸、剛勁有力。在一般的時候,馬遠常喜以邊角襯全貌,畫風奇特富想象,因此也被人稱為“馬一角”。但這幅《踏歌圖》一反常態(tài),全然不是以前的畫風,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畫作全貌來觀,可以看出馬遠對全景畫的掌控,纖毫之間見其功力。潺水從林間幽深處曲折而來,盡顯其自然之態(tài),有一種陰柔之美;沿山石縫隙順流而下,在橋下匯聚成一灘,似有咚咚作響聲,正是行人載歌載舞的音樂源泉;順路望去,有青翠欲滴搖搖曳曳的濃密稻田,好像在為行人鼓掌,側面體現了農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山,高不見頂,低不見根,好似幾把巨刃沖天而起直入云端不知所蹤,給人以遐想;山與霧的嬉鬧隱露出藏于其中的皇家宮殿,似如天上寶殿照映人間,完美切合了宋寧宗想要恩澤百姓、天下和平安定的政治理想?!短じ鑸D》作為一幅南宋時期的作品,如果將它放回到馬遠的繪畫生涯來看,可以發(fā)現,其中拉近的觀看方式與邊角之景的特點均為馬遠本人常用的畫面安排方法,也是南宋中期流行于畫院中的處理方法[7]。所以《踏歌圖》仍是主要遵循南宋構圖的基本法則,只能說此畫構圖相比于馬遠其他表現一角半邊的小幅作品,更具有全景的成分,據此認為其中的三段式全景構圖應是馬遠刻意改造的。五、結語《踏歌圖》作為馬遠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近千年的流傳中不斷為人津津樂道,馬遠巧妙地倒轉了北宋時期旅人的艱苦形象,轉化成為安居樂業(yè)的行人;通過雨霧中的皇宮暗示出皇權的威嚴及恩澤。更加有趣的是,他通過對北宋全景式山水構圖的回歸,暗示出天下一統的概念。最后,聯系題詩背景,本文提出《踏歌圖》表達了寧宗戰(zhàn)勝金國,統一北方,實現太平盛世的愿望。作為一張院畫,《踏歌圖》是帝王意志的體現。但在繪制的過程中,馬遠打破了一般的院體畫程式,通過取像、構圖等一系列方式,有機地把自己對傳統的理解融入畫中,不僅巧妙的表達了主題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馬遠作為南宋時宮廷畫家,在后世記載中享有盛譽,多有評論家贊其技巧“獨步畫院”,與其個人對藝術的不斷追求和探索分不開,風格不無關系。保山學院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參考文獻[1]邵天逸.《踏歌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8.[2]李路路.馬遠《踏歌圖》探析[J].美與時代(中),2019(10):37-38.[3]張麗華.久遠的“踢踏”舞影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