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總復習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可編輯打印】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總復習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可編輯打印】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總復習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可編輯打印】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總復習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可編輯打印】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總復習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可編輯打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yǎng)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jié)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yǎng)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yǎng)正之功矣。念之念之!——節(jié)選自《傳習錄》(明?王守仁)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樂嬉游而憚拘檢憚:害怕B.日就枯槁矣就:接近C.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囹獄:案件D.改廢其繩墨繩墨:規(guī)矩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B.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C.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D.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3.在作者看來,當世之人對兒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誤區(qū)。以下六句編成四組,全都屬于當世之人認識誤區(qū)的一組是()①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②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③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④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⑤鞭撻繩縛,若待拘囚⑥偷薄庸劣,日趨下流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4.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②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5.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古人、當世之人對兒童教育方法上的差異進行了多次對比,請同學們任選一處對比加以簡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過這組對比想要表達的教育觀。文言文閱讀材料一: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惫鲀x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投遺使也往父母之遺體數不敬受?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彎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yǎng)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痹釉唬骸胺蛐?,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節(jié)選自《禮記·祭義》)材料二:記曰:“舜見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當是時也,危哉,天下皮發(fā)!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背荚唬骸翱鬃颖疚粗┲翼樦酪?。然則有道者,進不為臣主,退不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國亂則治之,主卑則尊之。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處家也苦;有賢臣而不為君,則君之處位也危。然則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耳,豈得利戰(zhàn)焉?所謂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今舜以賢取君之國,而湯武以義放駭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節(jié)選自《韓非子·忠孝》)【注】①瞽叟;舜父名。②造(cù)焉:同“楚”,局促不安的樣子。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身也A者B父母遺C體也D行父母之E遺體F敢G不H故乎?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沒,即“歿”,指去世,與賈誼《過秦論》中“始皇既沒”的“沒”詞義相同。B.之,助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夫子之謂也”的“之”用法相同。C.危,危險,與李白《蜀道難》中“危乎高哉”的“危”詞義相同。D.賢,形容詞意動用法,與韓愈《師說》中“其賢不及孔子”中的“賢”用法不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曾子認為,“孝”從高到低可以依次分為“尊親”“弗辱”“能養(yǎng)”三個等級,他自己只是做到“能養(yǎng)”這個等級。B.在曾子看來,“仁”“禮”“義”“信”“強”都和“孝”有關,一個人遵循孝道就可以獲得快樂,反之則會受到責罰。C.曾子認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給他們帶來壞的名聲,就是善始善終地遵守孝道,這是為人子女最難做到的。D.因為當時天下形勢危急,所以舜在面對父親替酸的朝見時,表現出局促不安的樣子,孔子認為舜不該有這樣的表現。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②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文言文閱讀材料一:宋裹公與楚人戰(zhàn)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右司馬購強趨而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敗?!毕骞唬骸肮讶寺劸釉唬骸安恢貍磺芏?,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后鼓士進之?!庇宜抉R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惫唬骸安环戳校倚蟹??!庇宜抉R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公方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目親仁義之禍。夫必恃人主之自躬親而后民聽從,是則將令人主耕以為食,服戰(zhàn)雁行也民乃肯耕戰(zhàn),則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材料二:蘇子曰:《春秋》書戰(zhàn),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當夷狄之微者,至于敗績,宋公之罪,蓋可見矣。而《公羊傳》以為文王之戰(zhàn)不過此,學者疑焉,故不可不辯。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而宋襄公執(zhí)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盡然,此而忍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敗國衄,乃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欺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饑于壺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以愚觀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王算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其得喪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則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損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蓋王葬之基。使葬無成則宋裂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節(jié)選自蘇軾《宋襄公論》,有刪改)【注】①紾:彎轉,扭曲。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以不仁A之資B盜C仁者D之名爾E而宋襄公F執(zhí)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既,指動作已經完成,與《過秦論》“始皇既沒”中的“既”詞義相同。B.涉,徒步渡水,與《歸去來兮辭并序》“園日涉以成趣”的“涉”詞義相同。C.重傷,指再次傷害已經受傷的人,與現在所說的“造成重傷”并不一樣,D.夷狄,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可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襄公率兵與楚國交戰(zhàn),宋國的右司馬購強建議,楚國戰(zhàn)士比宋國多,如果宋國在楚國人渡河過半還沒排好隊列時發(fā)動攻擊,就可以打敗他們。B.宋襄公因不采納建議而受到右司馬的批評,宋襄公命令說,你不回到隊列中去就要接受軍法處置;待楚國布好陣勢再發(fā)動進攻,結果被打得大敗。C.宋楚之戰(zhàn),《春秋》寫宋襄公以高貴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戰(zhàn)敗之罪顯而易見;《公羊傳》卻贊譽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義,蘇軾認為有必要辯明。D.在蘇軾看來,宋襄公和王莽類似,宋襄公“不攻擊還未列好陣勢的敵人”,并不能減損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著孺子哭泣,并不能掩蓋他篡奪權位的野心。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后鼓士進之。②使莽無成則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14.蘇軾認為宋襄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這樣認為?文言文閱讀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也。建安中舉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為五官將,召淮署為門下賊曹,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從征漢中。太祖還,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zhàn),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后擊,備可破也?!奔汝悾瑐湟刹欢?,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太祖善之假郃節(jié)復以淮為司馬文帝即王位賜爵關內侯轉為鎮(zhèn)西長史。又行征羌護軍,護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山賊鄭甘、盧水叛胡,皆破平之。關中始定,民得安業(yè)。黃初元年,奉使賀文帝踐阼。而道路得疾,故計遠近為稽留。及群臣歡會,帝正色責之,曰:“昔禹會諸侯于涂山,防風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淮對曰:“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風之誅也。”帝悅之,擢領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五年為真。安定羌①大帥辟蹏②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問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咸稱神明。嘉平元年,遷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是歲,與雍州刺史陳泰協策。降蜀牙門將句安等于翅上③。二年詔曰:“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余年,外征寇虜,內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朕甚嘉之。今以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jié)、都督如故。”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薨,追贈大將軍,謚曰貞侯。(選自《三國志》二十六卷)①安定羌:族名。②辟蹏:人名。③翅上:地名。15.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文字斷句。以狀聞太祖善之假郃節(jié)復以淮為司馬文帝即王位賜爵關內侯轉為鎮(zhèn)西長史。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除,除去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的“尋蒙國恩,除臣洗馬”。B.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項羽本紀》中的“素善留侯張良”。C.元年,帝王或諸侯即位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第一年,如隱公元年、貞觀元年。D.朕,人稱代詞。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郭淮跟隨太祖征討漢中,太祖回朝后,留下征西將軍夏侯淵抵抗劉備,任命郭淮為夏侯淵的司馬官。夏侯淵與劉備作戰(zhàn),郭淮當時生病不能出戰(zhàn)。B.文帝即魏王位,郭淮得到封賞,代理征羌護軍,監(jiān)督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伐山里的賊寇鄭甘、盧水等反叛的胡人,都取得了勝利。C.黃初元年,郭淮在奉命出使祝賀文帝即位的路上生病耽誤了行程,遭到文帝嚴詞責備。郭淮巧妙作答,不僅化解了危機,而且得到了提升。D.嘉平二年,皇帝下詔總結了郭淮一生的功勞,認為他在關右三十多年,對外征討賊寇,對內安撫百姓和夷人,打敗廖化,擒獲句安,功績顯著。18.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后擊,備可破也。②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文言文閱讀材料一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殺之?!惫敱P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惫敱P曰:“吾義固不殺人?!弊幽悠穑侔菰唬骸罢堈f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惫敱P服。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弊幽右嘣唬骸拔嶂又跃辔?,吾不言?!背鯁柶涔?,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背踉唬骸吧圃?!吾請無攻宋矣?!保ü?jié)選自《墨子·公輸,有刪改》)材料二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節(jié)選自《墨子·非攻》)1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情不知A其不義也B故書其言C以遺后世D若知其E不義也F夫奚說G書其不義H以遺后世哉。2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至于:指抵達,到達,與姚鼐的《登泰山記》中"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詞義相同B.再拜:指古代禮儀,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再拜禮一般只向地位較高的人,如《鴻門宴》中“再拜大將軍足下”。C.非:指認為……錯誤,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覺今是而昨非”的“非”,兩者用法不同。D.辯:指分辨,辨別,《答司馬諫議書》中“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兩者意義相同。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輸》中,墨子為實現政治理想,不辭辛苦,長途跋涉,去見公輸盤,表現了墨子堅持不懈的精神。B.《公輸》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強”“知類”等概念層層遞進說服公輸盤,體現他卓越的論辯藝術。C.《公輸》中,墨子九距公輸盤攻城之機變,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殺掉自己的想法,最終使楚王放棄攻宋的計劃。D.《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殺少謂之不義,殺多謂之義”的看法,展現了義與不義之辨。2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雹诮裥榉牵瑒t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23.材料二題目“非攻”不能改為“非戰(zhàn)”,請結合兩則材料加以分析。文言文閱讀群而不黨義魯論《衛(wèi)靈》篇“群而不黨”,集注“和以處眾而不阿比”,君子處眾之道,誠如是矣。《論語》曰:“詩可以群?!痹唬骸傍B獸不可與同群?!贝恕叭骸敝x近公也。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痹唬骸熬硬稽h?!贝恕包h”之義近私也公則為和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協恭之美在野可以釋驚世駭俗之嫌。私則為流為比,有其材則憑城據社而堪虞,無其遇則逐末隨波而不恤。公私之間、群黨之義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黨之由于器識學問亦昭然矣。由是以推,王導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所謂群而不黨者,必如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君子,以集思廣益而淵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濁揚清而靄然,蓋無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識不足以自固,則又不能不黨,此其大較也。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東林,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傾陷正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焉。以為群,則君子與君子宜無不同,何以洛蜀朔之顯分門戶?以為不黨,則聚徒講學,何必以詆譏朝政為能。非器識學問之兼至者,蓋不足以語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其在《禮》曰:“君子敬業(yè)樂群?!贝司又阂?。其在《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此不黨之君子所普為之也。否則意氣未化,而聲氣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此則天下之亂也。(節(jié)選自《趙佩茳集》,有刪改)24.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此“黨”之義A近私也B公則為和C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協恭之美G在野可以釋H驚世駭俗之嫌。2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昭,指光明的,與“唯昭質其猶未虧”的“昭”,兩者詞義相同。B.惡,指行惡事,與“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惡”,兩者詞義不相同。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兩者用法相同。D.王道,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對“王道”的相關描述。2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在文章開頭引經據典,分析“群”“黨”的不同內涵,闡明了集體與個人、群與黨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B.作者認為,王導、蔡邕、賈生、靳尚四人黨而不群,是因為他們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兼?zhèn)涞娜耍膊恢档门c他們談群而不黨。C.作者認為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洛、蜀、朔三黨分立以及明代東林黨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構陷排擠正直之士的情況。D.作者認為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等人群而不黨,真正達到了《禮記》和《尚書》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2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②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28.歷史上的朋黨之禍值得后人警惕,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黨而不群”的危害。課內文言文閱讀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節(jié)選自《勸學》)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節(jié)選自《師說》)29.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君子生非異也C.或師焉,或不焉 D.君子不齒3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中:合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C.官盛則近諛諛:諂媚奉承D.木直中繩繩:規(guī)矩31.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含義相同的一組是()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B.其出人也遠矣其皆出于此乎C.道相似也師道之不復D.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句讀之不知3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句讀之不知B.吾嘗政而望矣小學而大遺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下圣人也亦遠矣D.則恥師焉則群聚而笑之33.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青,取之于藍A.而青于藍 B.其皆出于此乎C.而恥學于師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34.下列加點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B.不如須臾之所學也C.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D.小學而大遺3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吾師道也A.吾嘗終日而思矣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C.非能水也 D.位卑則足羞36.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37.下列文學常識解說有誤的一項是()A.唐代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是這次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堅持擯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曾鞏,以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C.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情。D.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性惡論”,荀子認為,可以通過學習教化來改變人性之“惡”。38.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勸學》和《師說》圍繞“學習之道”,強調學習重要,主張學習者當有正確學習觀,努力改進學習方法。B.《勸學》主要采用比喻論證,分層展開論述;《師說》主要采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逐層深入闡述主張。C.《師說》中論述圣人從師學習,且“無常師”地學習,可以作為《勸學》中君子學習“善假于物”的論據。D.《勸學》和《師說》都是有針對性地提出觀點、發(fā)表議論,先批判錯誤觀點,后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文言文閱讀材料一: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惫鲀H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yǎng)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戰(zhàn)!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材料二:記曰:“舜見瞽瞍①”,其容造焉②。孔子曰:‘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順之道也。然則有道者,進不為臣主,退不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國亂則治之,主卑則尊之。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處家也苦;有賢臣而不為君,則君之處位也危。然則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耳,豈得利哉焉?所謂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今舜以賢取君之國,而湯武以義放弒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盵注]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樣子。(節(jié)選自《韓非子·忠孝》)4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身也A者B父母遺C體也回行父母之回遺體敢G不H敬乎?4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沒,即“歿”,指去世,與賈誼《過秦論》中“始皇既沒”的“沒”詞義相同。B.之,助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夫子之謂也”的“之”用法相同。C.危,危險,與李白《蜀道難》中“危乎高哉”的“?!痹~義相同。D.賢,形容詞意動用法,與韓愈《師說》中“其賢不及孔子”中的“賢”用法不同。4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曾子認為,“孝”從高到低可以依次分為“尊親”“弗辱”“能養(yǎng)”三個等級,他自己只是做到“能養(yǎng)”這個等級。B.在曾子看來,“仁”“禮”“義”“信”“強”都和“孝”有關,一個人遵循孝道就可以獲得快樂,反之則會受到責罰。C.曾子認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給他們帶來壞的名聲,就是善始善終地遵守孝道,這是為人子女最難做到的。D.因為當時天下形勢危急,所以舜在面對父親瞽瞍的朝見時,表現出局促不安的樣子,孔子認為舜不該有這樣的表現。4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譯文:②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譯文:44.曾子和韓非子對“孝”的內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鼻匾蚣惫ロn。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賈毀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摘編自《史記·莊周、申不害、韓非列傳》)4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B.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C.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D.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寓言,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肚f子》闡述道理和主張,常假托于故事或擬人化的自然物,帶有勸誡、教育的性質。B.犧牛,古代祭祀用的純色牛?!抖Y記·曲禮下》有:“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對所用牲畜的通稱為“犧牲”,色純?yōu)椤盃蕖保w全為“牲”。C.刑名,指戰(zhàn)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學派。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后人稱之為“刑名之學”。D.下吏,又稱屬吏、低級官吏;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審訊。賈誼的《過秦論》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其中“下吏”與此處意思相同,都是低級官吏的意思。4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學識淵博,卻不為世用。他的文章語言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但都是他隨心率性之言,因此當世那些掌權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B.莊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他卻笑著拒絕了,他只想讓自己的心志愉快。C.申不害出身卑微,卻政績卓著。他本是鄭國一個低級小吏,學了一些儒術后便去韓國求仕。在他執(zhí)政的前后十五年間,國家安定,軍隊強大,沒有誰敢侵犯韓國。D.韓非不善言談,卻能著書立說。秦王見到韓非所著的一些書后,十分想與他交往,秦國攻打韓國就是為了得到他。4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雹诮褡佑形迨?,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材料一:孟郊,字東野,洛陽人。初隱嵩少,稱處士。性介,不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與唱和于詩酒間。貞元十二年李程榜進士,時年五十矣。調溧陽尉??h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積水。郊間往坐水傍,命酒揮琴,裴回賦詩終日,而曹務多廢??h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辭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與談宴薦于興元節(jié)度使鄭余慶遂奏為參謀。卒,余慶給錢數萬營葬,仍贍其妻子者累年。張籍謚為貞曜先生,門人遠赴心喪。郊拙于生事,一貧徹骨,裘褐懸結,未嘗俯眉為可憐之色,然好義者更遺之。工詩,大有理致,韓吏部極稱之。其詩多傷不遇,年邁家空,思苦奇澀,讀之每令人不歡。其初登第,吟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碑敃r議者亦見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節(jié)選自《唐才子傳》)材料二: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李觀薦郊于梁肅補闕書曰:“郊之五言,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二謝。”韓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北硕咏灾哉撸M欺天下之人哉?郊窮餓不得安養(yǎng)其親,周天下無所遇。作詩曰:“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閡,誰謂天地寬?”其窮也甚矣。凡賢人奇士,皆自有所負,不茍合于世。是以雖見之,難得而知也。故見賢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盡其才,而不容讒人之所間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節(jié)選自李翱《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書》)49.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李翱分司洛中A日B與談C宴D薦于興元E節(jié)度使F鄭余慶G遂H奏為參謀5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可憐,指值得憐憫,與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可憐”詞義不相同。B.韓吏部,此處是以官職名指稱韓愈,材料二中“蘇屬國”的稱謂方式與此相同。C.執(zhí)事,指辦事官員,代指對方,以示尊敬。D.遺,指贈送,與《涉江采芙蓉》的“采之欲遺誰”中的“遺”意思不同。5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郊仕途不暢,又不擅長謀劃生計,一生貧窮潦倒;孟郊去世后,節(jié)度使鄭余慶出資辦理喪事,還供養(yǎng)其妻子兒女數年之久。B.孟郊的五言詩兼有漢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風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傷自己遭遇的詩歌藝術價值卻不高,讀后令人不歡暢。C.孟郊曾經隱居嵩山一帶,以處士自稱;韓愈對孟郊的詩才十分贊賞,二人關系很好,常一起飲酒賦詩,相互唱和,不拘形跡。D.李翱極力舉薦孟郊,在給張仆射的舉薦信中,他贊揚孟郊的詩歌成就,介紹其品性與處境,希望張仆射能加以任用,以盡其才。5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工詩,大有理致,韓吏部極稱之。②故見賢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盡其才,而不容讒人之所間者,天下一人而已矣。53.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順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三十二年,彗星見。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諛甚?!本肮唬骸板缧浅鰱|北,當齊分野,寡人以為憂?!标套釉唬骸熬吲_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將出,彗星何懼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眾口乎?”是時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節(jié)選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材料二: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踴①者。故對曰:“踴貴屨賤?!本肮珵槭鞘∮谛?。及晏子如晉,公更其宅,反則成矣。既拜,乃毀之而為里室,皆如其舊。則使宅人反之。曰:“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上鄰矣,違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禮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違諸乎”卒復其舊宅。公弗許。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節(jié)選自《左傳·昭公三年》)材料三:晏子朝,乘弊車,駕駑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得以壽三族,及國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保ü?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篇》)【注】①踴: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種特制鞋子。5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君A子B不C犯D非E禮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制O也P吾Q敢R違S諸T乎5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坐”與現代“坐”的姿勢不同,多指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臀壓于腳后跟。B.“居”指居住,與《張衡傳》中“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的“居”意思相同。C.“省”指減少,與《詠懷古跡》中“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意思不同。D.“壽”指保存性命,與《鴻門宴》中“若人前為壽”的“壽”意思不同。5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景公擔心彗星出現齊國將有災禍,害怕齊國落人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災禍,對此晏子認為,薄賦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決問題。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場,狹小又喧鬧多塵,齊景公想為晏子更換住所,但晏子表示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處,靠近市場反而有許多便利。C.齊景公趁晏子出使晉國時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謝后拆毀新房,全部恢復原貌,這是因為與住新宅的快樂相比,晏子更看重舊鄰之誼。D.晏子在不同場合對齊景公用刑繁苛的問題進行了勸諫,景公因此意識到濫用刑罰會對百姓造成傷害,于是聽取晏子的意見而減少了刑罰。5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君高臺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②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58.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為人處世始終秉持崇儉品格。請簡要概括其“崇儉”的具體表現。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保ü?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越王①曰:“寡人躬行節(jié)儉,下士求賢,不使名過實,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貯谷,富百姓,此乃天時水旱,寧在一人耶?何以備之?”范子②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湯執(zhí)其中和,舉伊尹,收天下雄雋之士,練卒兵,率諸侯兵伐桀,為天下除殘去賊,萬民皆歌而歸之。是所謂執(zhí)其中和者?!痹酵踉唬骸吧圃眨泻退乱?!寡人雖不及賢主、圣王,欲執(zhí)其中和而行之。今諸侯之地或多或少強弱不相當兵革暴起,何以應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謂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萬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殺人。故謂人身?!痹酵鯁柗蹲釉唬骸昂螆?zhí)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執(zhí)其中則昌,行奢侈則亡?!痹酵踉唬骸肮讶擞勂湔f。”范子曰:“臣聞古之賢主圣君,執(zhí)中和而原其終始,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zhí)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yè),桀紂之跡,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諸侯,自滅至亡,漸漬乎滋味之費,沒溺于聲色之類,牽孿于珍怪貴重之器,故其邦空虛。困其士民,以為須臾之樂,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紂是也。身死邦亡,為天下笑。此謂行奢侈而亡也?!保ü?jié)選自《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注】①越王:此指勾踐。②范子:指范蠡。5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打“√”。今A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強J弱K不L相M當N兵O革P暴Q起6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放”指驅逐、流放,與《屈原列傳》中“是以見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B.“舉”指舉用、選拔,與《阿房宮賦》中“函谷舉”的“舉”字意思不相同。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與成語“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D.“畔”指背叛、叛亂,與《蘇武傳》中“畔主背親”中的“畔”字意思相同。6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勾踐認為貯谷富民是應該的,只是有時天時不利,旱澇成災,他一人也無能為力,因此他向范蠡請教防備災害、積貯糧食的方法。B.范蠡認為只有懂得保護別人的人,才能成就王業(yè)。民以食為天,君主要保護民眾,就要讓民眾得到糧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費。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諸侯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他們貪圖口腹享受,沉湎歌舞聲色,迷戀奇珍異寶,以至于國庫空虛。D.桀、紂等統治者大肆揮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樂,結果百姓傷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權。最終他們身死國滅,成為全天下人的笑柄。6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寡人躬行節(jié)儉,下士求賢,不使名過實,此寡人所能行也。②不執(zhí)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63.孟子、范蠡對待“湯放桀,武王伐紂”的看法與齊宣王有何不同?請根據原文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東軒記蘇轍余既以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歲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暮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以顏子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米鹽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升斗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區(qū)區(qū)欲磨洗濁污,睎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yōu)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選自《古文辭類纂》,有刪改)6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6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敗刺史府門”與“于是從散約敗”(《過秦論》)兩句中的“敗”含義不同。B.“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與“吾家讀書久不效”(《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效”含義不同。C.“余方區(qū)區(qū)欲磨洗濁污”與“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兩句中的“區(qū)區(qū)”含義相同。D.“獨幸歲月之久”與“幸可廣問訊”(《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幸”含義相同。6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最初,作者想把東軒當作宴樂之所,特意種上了杉、竹;后來,每天出入時看到東軒只能啞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澀之意。B.之前作者難以理解顏回為何要受困于貧賤,認為這樣的生活連看門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變這一看法。C.士人未聽聞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兒女之樂;等到修煉成為有德者,才能真正擁有看輕貧困、傲視權勢的顏氏之樂。D.文章以建造東軒開頭,以懷思東軒收尾,中間由自身不得安于東軒引出對顏回安于陋巷的議論,文脈貫通,思路嚴密。6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②使得歸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68.蘇轍覺得自己未能實現顏氏之樂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文言文閱讀材料一:二月乙酉,(晉悼)公即位。使呂宣子將下軍,曰:“郯之役,呂锜佐智莊子于上軍,獲楚公子段臣與連尹裳老,以免子羽。郗之役,親射楚王而敗楚師,以定晉國而無后,其子孫不可不崇也?!笔瑰楣ё訉⑿萝姡唬骸拔渥又?,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晉國,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諸侯,至于今是賴。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路之役,秦圖敗胥魏厥卻退秦師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勤銘于景鐘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興也?!本控懽又畮浿靖德劧⒂诮桃?,使為太傅。知來糾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為戎御。知荀賓之有力而不暴也,使為戎右。欒伯請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會文敏,黡也果敢,無忌鎮(zhèn)靜,使茲四人者為之。夫赍梁之性難正也,故使惇患者教之,使文敏者導之,使果敢者論之,使鎮(zhèn)靜者修之。惇息者教之,則遍而不倦;文敏者導之,則婉而入;果敢者途之,則過不葩;鎮(zhèn)靜者修之,則壹。”使茲四人者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杲而不淫也,使為元尉。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使佐之。知魏彜之勇而不亂也,使為元司馬。知張老之智而不詐也,使為元候。知鐸遇寇之恭敬而信強也,使為輿尉。始合諸侯于虛打以救宋,使張老廷君譽于四方,且觀道逆者。呂宣子卒,公以趙文子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軍。五年,請戎宋請服,使魏莊子盟之,于是乎始復霸。(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七》)材料二:魏絳(魏穎的侄子)事胥悼公。悼公三年,會諸侯。悼公弟楊干亂行,魏烽僇辱楊干。馀公怒曰:“合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或說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烽政,使和戎、狄。戎、狄親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狄和,子之力也?!辟n之樂,三讓,然后受之。(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6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7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后意思是沒有后代,與孟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無后”含義相同。B.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戰(zhàn)時在君主之右,執(zhí)武器以護衛(wèi)?!而欓T宴》中的樊噲即任此職。C.膏粱指肥肉細糧,泛指精美食物,此處指富貴人家及其后嗣,與“紈绔”意思相同。D.淫意思是放縱、恣肆,與《離騷》中“謠諑謂余以善淫”的“淫”意思不相同。7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僅屏退對他們的宗族進行看管的人,而且還讓其后世子孫蒙受恩惠,擔任軍隊中的重要職位。B.悼公認為樸實敦厚、好學聰明、果敢決斷、沉著鎮(zhèn)定的人有助于教導貴族子弟處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隱過失,穩(wěn)重專一。C.悼公初次會合諸侯的目的是對宋施以援手,他派張老到處宣揚國君的美譽,觀察哪些諸侯是有德義的,哪些諸侯是逆亂的。D.魏絳因不畏權貴,且任職八年中,九次會和諸侯,安定國家邊邑,而被國君授樂器賞賜,魏絳多次辭讓后才最終接受了。7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諸戎來請服,使魏莊子盟之,于是乎始復霸。②或說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狄。73.晉倬公的謚號為“驚”,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兑葜軙ぶu法解》:“年中早夭曰悼?!庇腥苏J為按照他的所作所為,應該給他更好的謚號。請依據以上材料,簡要概括其理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儀為秦連橫,說趙(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獻書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東。弊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舉巴蜀,并漢中,東收兩周而西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辟遠,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鈍兵,軍于澠池,愿渡河逾漳,據番吾,迎戰(zhàn)邯鄲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戰(zhàn),以正殷紂之事。敬使臣先以聞于左右?!薄胺泊笸踔乓詾閺恼呤烟K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于齊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魏稱為東蕃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求與人斗,失其黨而孤居,求欲無危,豈可得哉?今秦發(fā)三將軍,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于邯鄲之東;一軍軍于成皋,驅韓、魏而軍于河外;一軍軍于澠池。約曰:‘四國為一以攻趙,破趙而四分其地?!枪什桓夷湟怆[情,先以聞于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遇于澠池,面相見而身相結也。臣請案兵無攻,愿大王之定計。”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相,專權擅勢,蔽晦先王,獨斷官事。寡人宮居,屬于師傅,不能與國謀。先王棄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淺,私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愿變心易慮,剖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而適聞使者之明詔。”于是乃以車三百乘入朝繩池,割河間以事秦。(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7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于齊之市B.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于齊之市C.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于齊之市D.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于齊之市7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連橫,戰(zhàn)國時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諸子百家”中的縱橫家,與“合縱”對應,也作連衡,是張儀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來泛指結盟。B.御史,御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為監(jiān)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xù)到清朝。C.文中“適聞”之“適”作“恰好”講,與《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適”意義相同。D.寡人,寡人是古代王侯自稱的謙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用,自唐以后,少有自稱寡人者。一般被封諸侯王者自稱“寡人”,諸侯夫人和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的。7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儀表面上以謙卑的態(tài)度恭維趙國實力強大,使秦國十五年來不敢出函谷關一步,且舉國恐懼,實則綿里藏針,指責趙國以前的合縱之策嚴重損傷了秦國的利益,秦國因此懷恨已久。B.張儀說辭里引用歷史上周武王甲子日伐紂滅殷之事,揚言秦國不惜一戰(zhàn),要像周武王伐紂一樣,決戰(zhàn)邯鄲城下,滅亡趙國,意在威脅趙國,達到動搖并拉攏趙武王連橫事秦的目的。C.張儀對趙武王說,秦國軍事實力強大,滅了巴蜀,吞了漢中,亡了兩周,奪了九鼎,雖然夸大其辭,卻也表明秦國具備吞并其它各國的能力。D.趙武王認為,先王只知在深宮中讀書,不參與國政,執(zhí)政后因為年紀輕輕而且執(zhí)政時間短,而對合縱術心存懷疑,決定割地事秦。7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今寡君有敝甲鈍兵,軍于澠池,愿渡河逾漳,據番吾,迎戰(zhàn)邯鄲之下。②先王之時,奉陽君相,專權擅勢,蔽晦先王,獨斷官事。78.請簡要概括文中趙王改變外交策略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火,美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遣響于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保ü?jié)選自蘇軾《前赤壁賦》)(乙)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鬃釉唬骸把灾晃?,行而不遠?!庇衷唬骸稗o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于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jié),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費誼見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節(jié)選自蘇軾《答謝民師”書》)①謝民師,名舉廉,新淦(江西新干縣)人,宋神宗元半八年進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蘇軾從海南遇救北歸,謝民師正在廣東做官,曾帶著信和舊作去拜見蘇軾。這是蘇軾的回信。7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B.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C.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D.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干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8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德”是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國時東吳名將周瑜,“孟德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擊潰曹操一事。B.“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論語·子罕》,“斯”指代“水”,“未嘗往”意思是江水雖然在不斷奔流,但前者去后者來,始終滔滔不絕,如同沒有流去。C.“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中的“適”與《孔雀東南飛》中“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的“適”都是動詞,可譯為“到……去?!盌.“升堂”的典故出自《論語·先進》,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的水平?!吧谩敝笇W問或技能已經達到一定境界。8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客”舉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與天地共存,于是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這些感慨為下文蘇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鋪墊。B.甲文蘇子與客“主客問答”,蘇子以“水”“月”設喻,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價值,其實體現了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C.乙文蘇軾引用孔子的相關言語主要是為了闡明他的文章觀:語言講究文采的,才能流傳開來;真正能做到“辭達”的也是有文采的。D.乙文蘇軾認為揚雄喜歡用艱深的文辭,來掩飾本來很淺近的道理,這正是“雕蟲篆刻”之類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經有很大改變,因此可以被稱為“經”。8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②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83.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總結了自己的寫作主張,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前赤壁賦》的寫法符合他的主張嗎?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撸梢员C窈踉??”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玻俊痹唬骸俺悸勚喸唬骸踝谔蒙希袪颗6^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痹唬骸巴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痹唬骸盁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蓖跽f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ㄟx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8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B.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C.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D.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8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B.釁鐘,是古代的一種禮儀。在古代,新鑄成的鐘要用牲口的鮮血予以祭祀。C.《詩》即《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D.鄉(xiāng)黨,指鄉(xiāng)里、家鄉(xiāng)。周制,古代五百家為鄉(xiāng),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黨,合而稱鄉(xiāng)黨。這里指同鄉(xiāng),鄉(xiāng)親。8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是因為齊桓公和晉文公,春秋時先后稱霸,為當時諸侯盟主。齊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B.甲文齊宣王“以羊易牛”,百姓都認為大王是吝惜一頭牛。而孟子認為如果齊宣王是因為痛惜牛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沒有什么區(qū)別。C.乙文孟子的思路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由此發(fā)展出“仁義禮智”,擴而充之推導出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他主張人性本善,否定后天培養(yǎng)的作用。D.兩篇選文體現出孟子長于說理,善于論辯,邏輯嚴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學說的德政思想繼承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同時是對孔子德政思想的超越。8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②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88.結合兩則材料,說說“不忍之心”和孟子“保民而王”思想之間的聯系。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永和二年冬,成漢主李勢不恤國事,加以饑饉,四境之內,遂至蕭條。晉安西將軍桓溫將伐漢,將佐皆以為不可。江夏相袁喬勸之曰:“夫經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眾言皆合也。今為天下之患者,胡、蜀①二寇而已。蜀雖險固,比胡為弱,將欲除之,宜先其易者。李勢無道,臣民不附,且恃其險遠,不修戰(zhàn)備。宜以精卒萬人輕赍疾趨,比其覺之,我已出其險要,可一戰(zhàn)擒也。胡聞我萬里遠征,以為內有重備,必不敢動??v有侵軼,緣江諸軍足以拒守,必無憂也?!睖貜闹?,使袁喬帥二千人為前鋒。三年春二月,桓溫軍至青衣,漢主勢大發(fā)兵,遣叔父右衛(wèi)將軍福、從兄鎮(zhèn)南將軍權、前將軍昝堅等將之,自山陽趣合水。諸將欲設伏于江南以待晉兵,昝堅不從,引兵自江北鴛鴦碕渡向犍為。三月,溫至彭模。議者欲分為兩軍,異道俱進,以分漢兵之勢。袁喬曰:“今懸軍深入萬里之外,勝則大功可立,不勝則噍類無遺。當合勢齊力,以取一戰(zhàn)之捷;若分兩軍,則眾心不一,萬一偏敗,大事去矣。不如全軍而進,棄去釜甑,赍三日糧,以示無還心,勝可必也?!睖貜闹A魠④妼O盛、周楚將嬴兵守輜重,溫自將步卒直指成都。李福進攻彭模,孫盛等奮擊,走之。溫進,遇李權,三戰(zhàn)三捷。昝堅至犍為,乃知與溫異道,還,自沙頭津濟,比至,溫已軍于成都之十里陌,堅眾自潰。勢悉眾出戰(zhàn)于笮橋,溫前鋒不利,參軍龔護戰(zhàn)死,矢及溫馬首。眾懼,欲退,而鼓吏誤鳴進鼓,袁喬拔劍督士卒力戰(zhàn),遂大破之。溫乘勝長驅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勢夜開東門走至葭萌使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溫,尋輿櫬②面縛詣軍門,溫解縛、焚株,送勢及宗室十余人于建康,引漢司空譙獻之等以為參佐,舉賢旌善,蜀人悅之。(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桓溫滅蜀》)[注]①胡、蜀:此指東晉十六國時期存在的后趙、成漢兩個割據政權。②櫬:棺材。8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溫乘勝長驅/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勢夜開東門走/至葭萌/使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溫B.溫乘勝長驅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勢夜開東門/走至葭萌/使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溫C.溫乘勝長驅/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勢夜開東門/走至葭萌/使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溫D.溫乘勝長驅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勢夜開東門走/至葭萌/使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溫9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加點的“饑饉”,指饑荒,荒年,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兇年免于死亡”的“兇年”意思相同。B.“不修戰(zhàn)備”的“修”,意為修理、整治,與《離騷》中“余獨好修以為?!钡摹靶蕖币馑疾煌?。C.“赍三日糧”的“赍”,意為攜帶,與《孔雀東南飛》中“赍錢三百萬”的“赍”意思不同。D.“引漢司空譙獻之”的“引”,意為推薦,與《蘇武傳》中“虞常果引張勝”的“引”意思相同。9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桓溫欲伐蜀,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能成功,而袁喬則力勸桓溫攻蜀,提議輕軍速進,待敵方發(fā)現時已經通過了其賴以為守的天險,得以成功。B.桓溫的軍隊到達青衣后,李勢派李福和昝堅等率軍從山陽奔赴合水抵御桓溫,將領們都想在江的南岸設伏來對付東晉大軍,昝堅不同意。C.桓溫留孫盛、周楚留守彭模,親自率領步兵輕裝向成都進軍。李福進攻彭模,孫盛等人率領的老弱殘兵經奮戰(zhàn)仍不敵李福而敗逃。D.李勢帶著成都城中所有的守軍與桓溫在笮橋決戰(zhàn)。晉軍初戰(zhàn)不利,官兵們產生退縮情緒,袁喬趁晉軍鼓吏的失誤督率士卒力戰(zhàn),扭轉了戰(zhàn)局。9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夫經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眾言皆合也。②乃知與溫異道,還,自沙頭津濟,比至,溫已軍于成都之十里陌。93.面對后趙與成漢兩個外患,袁喬為什么提議首先討伐成漢?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一)與人論諫書[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識機括,獨好讀書,讀之多矣。每見君臣治亂之間,興亡諫諍之道,遐想其人,舐筆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則烹身滅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漢以來,凡千百輩,不可悉數。然怒諫而激亂生禍者,累累皆是;納諫而悔過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辭語迂險,指射丑惡,致使然也。夫迂險之言,近于誕妄;指射丑惡,足以激怒。夫以誕妄之說,激怒之辭,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諫殺人者,殺人愈多;諫畋獵者,畋獵愈甚;諫治宮室者,宮室愈崇;諫任小人者,小人愈寵。觀其旨意,且欲與諫者一斗是非,一決怒氣耳,不論其他。今有兩人,甲謂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币冶卦唬骸拔沂持靡樱曛^我死,必倍食之?!奔兹糁^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何者?迂險之言,則欲反之;循常之說,則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是以因諫而生亂者,累累皆是也。漢成帝欲御樓船過渭水,御史大夫薛廣德諫曰:“宜從橋,陛下不聽,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不廟矣?!鄙喜徽f。張猛曰:“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鄙显唬骸皶匀瞬划斎缡切埃俊蹦藦臉?。近者寶歷中,敬宗皇帝欲幸驪山,時諫者至多,上意不決。拾遺張權輿伏紫宸殿下,叩頭諫曰:“昔周幽王幸驪山,為犬戎所殺;秦始皇葬驪山,國亡;玄宗皇帝宮驪山,而祿山亂;先皇帝幸驪山,而享年不長。”帝曰:“驪山若此之兇邪?我宜一往,以驗彼言?!焙髷等?,自驪山回,語親幸曰:“叩頭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無事,友朋骨肉切磋規(guī)誨之間,尚宜旁引曲釋,使人樂去其不善而樂行其善。況于君臣尊卑之間,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禮》稱五諫,而直諫為下。(有刪減)(二)諫官論王安石今之諫官者,天子之所謂士也,其貴,則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亂存亡之故,無所不任其責,至于一官之廢,一事之不得,無所不當言。今命之以士,而責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責,非古之道也。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之有也。自公卿至于百工,皆失其職,以阿上之所好,則諫官者,乃天子之所謂士耳,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