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文學院619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上海大學文學院619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上海大學文學院619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上海大學文學院619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上海大學文學院619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第一部分上海大學619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6年上海大學619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5年上海大學62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6年復旦大學741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含部分

答案)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752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5年復旦大學741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含

部分答案)

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752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2014年復旦大學741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4年北京師范大學752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

第一部分上海大學619歷史學綜合考研真

2016年上海大學619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

1.弭兵之會

2.黨錮之禍

3.辛酉政變

4.聯省自治

5.埃和那吞改革

6.萬隆會議

二、簡答

1.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

2.美蘇冷戰(zhàn)的起源。

3.戰(zhàn)國時期其他國家變法失敗秦成功的原因。

4.王莽改制內容及失敗原因。

三、論述

1.論述“明亡清興”。

2.近代中國革命及改良思想的評書。

2015年上海大學62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80分)

1.弭兵之會

2.黃老之治

3.慶歷新政

4.《新學偽經考》

5.華北事變

6.巴比倫之囚

7.采邑制

8.南特赦令

二、簡述題(100分)

1.簡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2.簡述兩稅法的內容及其作用。

3.簡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土地政策及其作用。

4.簡述西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

5.簡述十字軍東征的原因與影響。

三、論述題(120分)

1.論述北魏孝文帝改革。

2.評《天草田畝制度》。

3.論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過程和影響。

4.論述冷戰(zhàn)的發(fā)展階段以及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及影響。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6年復旦大學741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及詳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詞解釋

1.三省六部

答: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官制。三省即尚書、門

下、內史;六部則指尚書省下設的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后改刑

部)、度支(后改戶部)、工部共六個朝政機構。三省的長官相當于宰

相,彼此各有所職,分掌國家大政。尚書省的長官為左右仆射,是朝政

的總管;門下省長官為納言,副長官為門下侍郎;內史長官為內史令,

副長官為內史侍郎。內史、門下二省設在宮內,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宮

廷保衛(wèi),其亦有諫諍及匡正皇帝過失之責。尚書省六部的長官為尚書,

分別掌管國家日常行政,并參議朝政。發(fā)展到唐朝,三省名稱有所變

化,分別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稱雖有所變

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影響深遠。三省六部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

權,加強了君主專制,鞏固了王朝統治。

2.黨錮之禍

答:黨錮之禍是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發(fā)生的

政治斗爭?;傅蹠r,世家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166年,宦

官將李膺等逮捕,后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

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于l69年將李膺等百余人下獄處死,并陸

續(xù)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后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

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史稱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前后兩次,

持續(xù)十幾年,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3.澶淵之盟

答:澶淵之盟是1004年宋遼簽訂的停戰(zhàn)議和盟約。北宋景德元年

(1004年)遼大軍圍攻定州,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下,率軍親征。

雙方在澶州對峙,宋軍射殺遼軍統帥,遼有意退兵,于是雙方議和:宋

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邊境以白溝

河為界。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進入和平相處的時期,雙方維持了長期

和平。促進了兩國經濟和政治上的和平往來。

4.癸卯學制

答: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推

行的系統學制。1904年,清政府頒布張之洞和張百熙制定的《奏定學堂

章程》即“癸卯學制”。該章程不僅制定了從蒙養(yǎng)院、初等小學、高等小

學、中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體系,還制定了

初級師范學堂到優(yōu)級師范學堂的師范教育體系,以及從初等農工商實業(yè)

學堂、中等農工商實業(yè)學堂到高等農工商實業(yè)學堂的實業(yè)教育體系。這

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堂類型比較齊全、體制比較完備的學校體系初

步建立起來。

5.新青年

答:《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著名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創(chuàng)刊,由陳獨秀主編。創(chuàng)辦時名為《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

為《新青年》。1917年1月總部遷往北京?!缎虑嗄辍沸麄骺茖W與民

主,發(fā)起批孔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并且形

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在《新青年》的影響下,

大大小小的民主性刊物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來。十月革命勝利以后,

《新青年》也逐漸變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

成立后,成為其理論刊物。

6.新生活運動

答:新生活運動是1934年蔣介石發(fā)動的旨在使國民生活合理化的運

動。1934年2月,蔣介石在南昌發(fā)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發(fā)起新生

活運動。1934年7月,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于南昌正式成立,統領全國

各地新生活運動工作,蔣介石任總會長。該運動主要內容為:以禮義廉

恥精神為中心準則,從衣食住行基本生活著手,按照清潔、整齊、簡

單、樸素、迅速的具體標準,達到所謂國民日常生活軍事化、生產化、

藝術化的目的。1949年,蔣介石下令停止該運動,成效不大。

7.漢謨拉比法典

答:《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

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xù)、損害賠償、租

佃關系、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漢謨拉比法典》維

護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保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確定了私有制。此

外還保留了同態(tài)復仇原則和神明裁判的習慣。作為流傳至今的楔形文字

法中最為完整的一部法典,較為系統的繼承了兩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

華,不僅被后起的古代西亞國家如赫梯、亞述、新巴比倫等繼續(xù)適用,

而且還通過希伯來法對西方法律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是研究古巴比

倫社會的重要文獻。

8.《荷馬史詩》

答:《荷馬史詩》是古希臘史詩。相傳為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所作。

包括《伊利昂記》(一譯《伊利亞特》)和《奧德修記》(一譯《奧德

賽》)兩部史詩。一般認為荷馬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紀之間,出生地是

希臘東部的某地?!兑晾河洝泛汀秺W德修記》都是洋洋萬言的史詩,

前者長達15693行,后者亦有12110行。兩部史詩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篇

章,其依據是古代的傳說;由于樂師們在民間說唱得以流傳,荷馬應該

是初步將這兩部史詩定型的人。藝術上,荷馬史詩內容豐富,風格古樸

自然,節(jié)奏感很強。2000多年來,西方人始終認為它是古代最偉大的史

詩。

9.《權利法案》

答:《權利法案》是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的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

制的憲法性文件。法案規(guī)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廢除法律,不得征

稅,不得招募和供養(yǎng)常備軍;臣民有權向國王請愿;議會經自由選舉產

生,應經常集會;議員有議事自由,不受任何傳訊或干預等?!稒嗬?/p>

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

10.釋迦牟尼

答:釋迦牟尼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原名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著名

思想家、佛教創(chuàng)始人。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的

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于人世

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

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

傳教。80歲時在拘尸那迦城實現涅磐。

二、簡答題

1.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聯系與區(qū)別。

答:分封制與郡縣制都屬于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制度。

(1)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聯系:

①分封制產生早于郡縣制,郡縣制是在分封制的基礎上產生的。

②在秦朝建立之前分封制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占據主流地位,秦

朝建立之后郡縣制占據主流地位。

③在秦朝之后的歷代王朝中,分封制是郡縣制的必要補充。

(2)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qū)別:

①劃分標準: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現的,是按照地域劃分的。

②官員任免:分封制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制的郡縣

長官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不得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③獨立性:分封制諸侯王擁有世襲統治權,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

性,容易發(fā)展為地方割據勢力;郡縣制的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

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

2.中唐稅制改革。

答:中唐稅制改革是當時唐朝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進行的以財

政和賦稅制度為主的改革。

(1)第五琦的榷鹽法

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建議實行榷鹽法,榷鹽法的中心就是

政府壟斷鹽的買賣,第五琦的榷鹽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為政府

設置的專賣機構多及增派管理官員,導致純利下降。

(2)劉宴理財

上元元年(760年),劉晏出任鹽鐵使,先后掌管全國財政近20

年,對財政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主要內容有:①改進榷鹽法;②

整頓漕運;③實施常平法。劉宴的這些方法雖然緩解了唐政府的財政困

難,但是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困難和賦稅征收中的亂象。

(3)兩稅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楊炎的建議和推動下,唐王朝

對國家稅收體制做出重大調整。在繼承先前地稅和戶稅征收精神的前提

下,廢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調制,改行統一按每戶的實有田畝和資產

征稅,每年分夏秋兩次交納,是為兩稅法。楊炎建議推行的兩稅法,實

質上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

①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徭、雜稅,但保留丁額。

②不分主戶(當地土著戶)、客戶(外來戶),一律以當時居住地

為準登入戶籍,交納賦稅。

③不再按丁征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征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

戶等征收戶稅,定稅計錢,折錢納物,即以錢計算稅額,折合成實物交

納;根據田畝數量征收地稅,地稅以大歷十四年(779年)的墾田數字

為準,交納谷物。

④沒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納稅。稅額初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

后改為十分之一。

⑤每年分夏、秋兩次征收,夏稅要在六月交完,秋稅要在十一月交

完。

⑥“量出制入”。中央根據財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預算,定出總稅額,

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國沒有統一的稅率。

兩稅法是一種比較適應當時情況及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制度。它與當時

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數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佃戶以及商品經濟不斷發(fā)展的

情況相適應。兩稅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稅轉向主要按土地和資產征稅,這

是中國封建經濟的新發(fā)展在賦稅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稅制的一個重要

改革,是稅制的一大進步。

3.梁啟超的新史學的觀點及主要思想特點。

答:(1)梁啟超的新史學的觀點有:

①強調史學的社會作用,認為“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

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

②主張用進化論的觀點,對中國過去的歷史書進行批評,指出二十

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帝王的家譜,不能說明社會進化的趨勢和歷史事件

的因果關系。

③提出建立資產階級“新史學”的主張,要求歷史學應該“敘述人群

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2)略。

4.簡述晚清以降冗官現象的形成與原因。

答:(1)冗官現象的形成

冗官現象不是從晚清以來才有的,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冗官現象是

北宋時期。清代朝官員來源主要有3個途徑:科舉考試、蔭襲保舉、捐

納。由于清朝時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科舉考試錄取的人員不斷增

多,再加上歷代都有的恩蔭入仕傳統,滿清貴族及其子弟通過這種方式

進入官僚系統的人數逐年增加,最使官吏人數急劇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是捐納制度,清朝由于河工、救災、軍費等原因財政開支入不敷出,

只好使用捐納來彌補財政空缺部分。晚清時期,各種社會積弊開始呈

現,農民起義、戰(zhàn)爭賠款、天災人禍等使得清朝統治者不得不加大捐納

規(guī)模,這就使官員的數量直線上升。綜上,晚清以降冗官現象逐漸形

成。

(2)冗官現象形成的原因

晚清冗官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①官本位思想嚴重。我國自古以來的官本位思想,加上清統治者實

施思想禁錮政策,到清朝時更是嚴重,大家都想著做官入仕,光宗耀

祖,致使清代入仕人數增加。

②科舉入仕人數增加。清代人口激增,導致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數

量也跟著上升。以生員與當時人口的比例來說,清代人員與人口的比例

是1:400,而明朝的比例是1:2200,可以看出清代科舉參加人數要比明代

人數多好幾倍。

③捐納為官的人數激增。導致冗官現象最嚴重的就是捐納制度,清

代財政緊張,只好依賴捐納來緩解壓力,開始時還只是虛捐,后來財政

缺額嚴重時,就實行實捐,官吏人數實在太多時,沒有那么多職位供

給,就采取捐納候補的方法,有時候一個職位候補好多人。

5.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

答:(1)背景

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茖W家們揭示

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天主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

自信。人們要求擺脫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首先在

思想領域展開了反對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思想束縛的斗爭,由此掀起了

一場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之為啟蒙運動。

(2)過程

啟蒙運動最初產生于英國,后來發(fā)展到法國、德國、俄國,此外,

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

①法國是整個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

戰(zhàn)斗力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運動的典范。啟蒙運動期間

產生了一批思想家和學派,其中英國有霍布斯、洛克等,霍布斯主張人

性論,提出國家契約學說,主張君主專制等;洛克反對君權神授,主張

天賦人權,國家由契約產生等。

②法國有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

說;伏爾泰主張君主立憲政體,倡導自由、平等思想,反對宗教迷信但

又要保持宗教以約束人民,強調法律的作用;盧梭主張?zhí)熨x人權,社會

契約說,認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理性是不可靠的等。

③德國的康德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

判斷,強調人的重要性,相信主權屬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

的權力。學派有百科全書派和重農學派。

(3)影響

在啟蒙運動中,一批一批先進的,新興的思想家前赴后繼,口誅筆

伐,對專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壘——天主教會展開猛烈抨擊,為資產階級

未來的社會藍圖進行展望和描繪。這場持續(xù)近一個世紀的思想解放運

動,開啟了民智,為歐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這場運動傳

播到世界成為強大的社會思潮,為民族解放斗爭作了貢獻。

6.日本明治維新。

答:(1)背景

19世紀中葉,日本國內幕府統治走入了末期,掌握政權的德川幕府

對外實行“鎖國政策”,而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

岸的浦賀,將美國總統的信交給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

進行貿易。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

美國開放港口,給予美國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此后,其他西方國家也迫

使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此時,封建陣營開始出現了分化,幕

府末期資本萌芽狀態(tài)下的地區(qū)的商人階層與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和

武士以及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組成了政治聯盟,即“倒幕派”,號召尊王

攘夷,尊王攘夷在日本統治者與西方聯合絞殺下失敗。于是,尊王攘夷

運動逐漸變成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在經過一系列戰(zhàn)爭后,終于建立起了

由天皇操縱、掌握實權的新政權。

(2)過程

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頒布了《五條誓文》,標

志著明治維新開始,并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除封建制度的改革措

施有:①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②改革身份制度與取消武士特權;③

改革土地制度與實施新地稅。學習西方強國之策有:①殖產興業(yè);②

文明開化;③富國強兵。通過這兩方面政策的改革與推行,明治維新后

的日本開始強大起來,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

(3)影響

①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主要有:

a.它實現了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fā)展

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并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就發(fā)

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b.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

洲惟一能夠繼續(xù)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

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

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②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a.這首先表現在,日本雖然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在政

治、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

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為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又是不徹底的。

b.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順利地擺脫

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但卻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

路,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三、論述題

1.中國古代主要王朝都城遷移的過程與原因。

答:(1)商

①遷都過程

商朝歷史上有一個很顯著的現象,就是都城屢遷。湯最初建都于亳

(今河南商丘)。其后五遷:中丁遷都于隞(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

河亶甲遷都于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于邢(今河南溫縣

東),南庚遷都于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

陽西北)。

②原因

盤庚遷殷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考慮,其一是從政治上,殷離舊都比

較遠,能夠削弱王公貴族的舊勢力,緩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擺脫爭

奪王位的混亂局面;其二是從經濟上,避開水澇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

利于發(fā)展農牧業(yè);其三是從戰(zhàn)略上,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區(qū)和西北地

區(qū)各方國的侵擾,同時控制四方諸侯。

(2)隋

①遷都過程

隋煬帝繼位后,親率朝臣登上邙山,行至今老城以北邙山最高峰

處,南望伊闕,目之所及,南北開闊,東西平坦,四周群山環(huán)抱構成天

然屏障,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兼具漕運之便。于

是選址漢魏故城以西18里的地方,日役丁200萬人,耗費無數人力財

力,花費時間一年,在洛陽建立起了新都。

②原因

隋煬帝遷都洛陽有三方面考慮:一是軍事,二是政治,三是經濟。

a.從軍事方面看,長安地處西北關中,自古有崤函雄關,可謂易

守難攻,但是隋朝統一天下,一旦東方有亂,不易平定。此外,洛陽也

是一個軍事要地,洛陽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

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

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

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這種險要

的地理位置使洛陽具有制內御外的優(yōu)越軍事條件。

b.政治上的考慮主要在于便于統治,當時隋一統中國,疆域闊

大,長安城地處西北一隅,而洛陽地處天下中央,對于操控天下比較便

利。

c.經濟上的考慮是當時的經濟重心在關東,關中經濟水平下降,

而且時有災荒,隋文帝時就有率文武百官就食洛陽之事,以長安城為

都,此時的漕運也不方便,一是有三門之險,二是河道淤塞。而洛陽就

沒有這方面的難題,再加上后來修建的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這

樣洛陽就成了全國的經濟中心,沒有了經濟上的發(fā)展阻礙之力。

從這三方面看,隋煬帝當時的遷都之舉是適當的。

(3)唐

①遷都過程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以洛陽為東都。此后高宗頻繁往返于

兩都之間,以住洛陽為主,直至在洛陽病死。武則天稱制后,于光宅元

年(684年)遷都洛陽。她掌權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洛陽。后來

為了遷都還經過了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光宅元年九月,改東都為神都。

688年,建明堂,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將偽造的刻有“圣母臨人,永昌

帝業(yè)”字樣的白石進獻武則天。五月,武氏受“寶圖”,事南郊,告謝昊

天,御明堂,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

七月,更名“寶圖”為“大授神圖”,封洛水為顯圣,加特進,并立廟。永

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

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以“曌”字為名。七月,頒《大云經》于

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在洛陽立武氏七廟。天

授二年(691年)七月,武則天正式將國都遷到洛陽。

②原因

遷都原因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考慮。

a.政治上:首先,武則天做皇帝,自然受到李氏舊貴族的反對,

當時李氏舊貴族的中心之地在長安,武則天集團的聚集地在洛陽,遷都

洛陽有避重就輕之考慮。其次,洛陽居天下中央,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其三,當時山東盜賊多起,遷都洛陽,便于對盜賊進行嚴加防范。

b.經濟上:經濟上的考慮與隋煬帝遷都洛陽無異,都是考慮到長

安經濟衰敗,不能滿足皇室及城內之人消耗,尤其到災年此類情況更加

凸顯,而洛陽風調雨順,積蓄充足,糧食和儲備都比較充實,再加上京

杭大運河的中心位置,南北交通也比較順暢。

c.軍事上:洛陽也是一個軍事險地,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

之地,戰(zhàn)略位置重要。

(4)宋

①遷都過程

宋朝經過“靖康之難”國破家亡,不但國都淪陷,而且皇帝也被擄往

北地,徽宗九子趙構在宗澤等擁戴下在應天府(今商丘)建立南宋朝

廷,此時金兵步步緊逼,應天府不能自保,高宗只好移徙建康,將建康

作為臨時都城,后來在金兵進擊下,高宗一路從建康逃到揚州,再從揚

州到鎮(zhèn)江再到杭州再到越州,還一度改越州為紹興,取意紹繼中興。后

來高宗又逃到明州,甚至一度逃到海上的幾條船上。最后,宋金合議,

戰(zhàn)爭停息,定都的問題又被提出來,高宗在排除眾議的情況下不立建康

而定杭州,改名臨安。此后時有人提出立建康為都,但直到南宋滅亡,

都城一直都定在臨安。

②原因

當時高宗定都臨安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北宋時期杭州迅速興

起,成為“東南第一州”,當時的杭州不僅是東南的經濟、商業(yè)中心,而

且風景氣候都比較優(yōu)美適宜。二是金兵處處主動進攻,宋軍時時被動防

守,這是當時戰(zhàn)局的長期態(tài)勢。而建康靠近前線,不如杭州地處后方,

比較安全。浙西一帶水網交錯,對騎兵活動不利。杭州有一道天然屏

障,給統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5)明

①遷都過程

“靖難之役”后,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

地”,應當效仿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

北平的地位,同時遷發(fā)人民以充實北京。永樂四年,下詔興建北京皇宮

和皇城。永樂七年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修建自己的皇陵。永樂

八年回師北京,下詔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四年,召集群臣

正式商議遷都事宜。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城和皇宮建成,明成祖下詔正

式遷都,將南京作為陪都。

②原因

明成祖遷都北京,可以從歷史條件、政治、地理條件、軍事等來分

析北京作為國都的優(yōu)越性。

a.首先歷史條件,北京自古就有建都的歷史,最早是武王伐紂

后,封帝堯之后與薊,北京開始成為方國薊的都城,此后十六國時前燕

慕容氏以薊為都,遼為五京之一,金滅遼后,海陵王將都城從會寧府遷

到燕京,改名中都,元朝改名為大都。此外,北京一直都是草原文化與

農耕文化交流的中心點,再加上這么久的建都史,而后又歷經遼金元三

代的發(fā)展,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條件是豐厚的。

b.其次是政治,北京是成祖的大本營,他在此地前后經營二十多

年,在此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而且他對此處也有深厚的感情,當然更深

層的原因還是他要開疆拓土,如果將都城定在南京,北方的少數民族會

逐漸侵蝕北方邊境,北方邊境會內縮,但將都城定在北京可以利于北拓

邊境和統轄。

c.從地理條件看,《日下舊聞考》曾經對北京地區(qū)的地理形勢做

過這樣的評價:“幽州之地,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

濟?!薄熬d亙千里,重關險口”,“獨開南面,以朝萬國”。此外,北京還

是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處交匯之處,其形狀猶如一個半封

閉的海灣,這就是北京小平原,總之,北京的地理條件具有得天獨厚的

建都優(yōu)勢。

d.最后是軍事方面,元朝雖然滅亡,但北元勢力還伺機南下,如

果不定都北京,就需要在北京駐守大量軍隊,兵權需交付諸將,易形成

尾大不掉之勢,形成藩鎮(zhèn)割據威脅皇權,同時還避免了“南兵北調、南

糧北運”,將都城遷到北京,可以居重就輕,加強對邊防的防衛(wèi)。

2.論述幾種中國近現代史料。

答: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史料汗牛充棟,種類繁多,主要的就有檔

案、奏疏、筆記、日記、詩文集等,這里就以下這幾種簡要論述。

(1)檔案

檔案是直接形成的歷史紀錄?!爸苯有纬伞闭f明檔案繼承了文件的原

始性,“歷史紀錄”說明檔案在繼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時,也繼承了文件的

記錄性,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正因為檔案繼承了文件原始

記錄性,具有歷史再現性,所以檔案才具有憑證價值的重要屬性,并以

此區(qū)別于圖書情報資料和文物。由于檔案的這些屬性,所以檔案一般需

要進行整理匯編,現在出版的比較有名的近現代檔案史料有《清代檔案

史料匯編》《近代郵電交涉檔案匯編》等。

(2)奏疏

奏疏是封建時代高級官員向朝廷、國君呈報軍政大事的政務文件,

奏疏由于它的原始性和重要性,歷來為學者所看重。此外,由于奏疏特

別多而且比較散亂,一般都摻雜在文集里面,單獨奏疏匯編在一起的不

是很多。比較有名的奏疏要數李鴻章的《奏議海防折》,李鴻章在這封

奏疏中指出了海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海防,最著名的要數《江楚會

奏變法三折》,這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獻??傊?,奏疏在歷史研究中占

據著一定的史料地位。

(3)筆記

筆記的概念不好進行清晰的界定,對其進行恰當的分類也是比較困

難的,有人將筆記分為“筆記文”、“筆記小說”、“史料筆記”,這里所談

論的筆記是指有史料價值的筆記。我國歷史上筆記種類之多,數量之

廣,范圍之大,有目共睹,而其史料價值也一直為人所注重,學者們對

其史料價值總體上持肯定態(tài)度?!端膸烊珪偰俊肪幷哒J為筆記類作

品“足以存掌故,資政考,備讀史者之參稽”,謝國楨認為筆記“足以擴

充歷史的內容,補充官修正史之不足”。當然,筆記中歷史記載的缺陷

也是顯而易見的,有諸多道聽途說之聞,鬼怪迷信之事,各類記載輾轉

相襲,記載錯誤處也不少。比較有名的筆記作品有《庚子西狩叢談》,

是隨駕慈禧身邊的懷來知縣吳永記述庚子年前后所見之事的筆記作品;

惲毓鼎著《崇陵傳信錄》以筆記體的形式記述了光緒皇帝的一生;陳夔

龍《夢蕉亭雜記》是作者一生經歷和耳聞目睹之事,其中對戊戌變法的

記載比較詳細,是研究這一段歷史者不可不參考之史料。對筆記史料進

行整理分類的名作有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來新夏《清人筆記隨

錄》等。

(4)日記

日記是私人記載的一種,按照年月日記錄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見聞,

以及作者對人對事的看法,歷來被認為具有直接史料的價值,是治史者

所必須參考的。與其他日記相比,近代學人日記除了記載學者的活動和

交游,更側重于記述其學術思想,因此是研究學術史的第一手資料。最

著名的日記史料要數晚清四大日記,分別為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王闿運《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緣督廬日

記》,其中以兩代帝師、兩次出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記價值最高。

翁同龢長期處于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記日記跨度長達四十六年,涉及

晚清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天文氣象、書畫鑒賞、醫(yī)藥、皇

家禮制等諸多方面,生動反映當時的思想風潮和社會生活。而民國比較

著名的日記要數《竺可楨日記》《顧頡剛日記》、金毓黻《靜晤室日

記》《吳宓日記》。其他比較有名的日記有教育界的《蔡元培日記》

《梅貽琦日記》,文學界的有《魯迅日記》《郁達夫日記》《梁漱溟日

記》《陶行知日記》,軍政界的有《宋教仁日記》《馮玉祥日記》《胡

景翼日記》,總之,日記成為研究近現代史不可不參考的一種史料。

(5)年譜

年譜是按年月記載某人生平事跡的著作,大多是后人就其著述及史

籍所載事實考訂編次而成,如《梁啟超年譜》《胡適之先生年譜》《毛

澤東年譜》《周恩來年譜》《鄧小平年譜》。

(6)詩文集

詩文集是詩集與文集的合稱,即一部集子內收集了一人或多人的詩

集與文集。一般情況下,文集里面也包含詩、文章、信牘等作品,比較

有名的詩文集有《張之洞詩文集》《嚴復詩文集》《王國維詩文集》

《朱自清詩文集》等。

3.20世紀上半葉,世界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結合其中一史實談

談戰(zhàn)爭的反思。

答:戰(zhàn)爭需要各國攜手共同遏制,二戰(zhàn)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戰(zhàn)爭到

1941年走向全面大戰(zhàn),期間共經歷了十年時間,這十年時間不僅給了發(fā)

起戰(zhàn)爭者以時間準備,而且更助長了其囂張氣焰。以二戰(zhàn)中的“綏靖政

策”為例:

(1)在東方,美英法等國坐視甚至縱容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承

認日本制造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政府

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希望由國際聯盟出面調停并制裁日本。雖然英法

主導的國際聯盟高舉“道義”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不裁不制???/p>

以說,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tài)度開啟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

例。在中國東北有巨大經濟利益的美國政府,也僅僅是口頭上給予“不

承認”的外交譴責,再未有其他任何實質制裁措施。

(2)在西方,1936年3月7日德國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派遣

3.5萬名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qū)。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試探面前畏縮不

前,英國政府又采取“超然”態(tài)度,使得希特勒順利度過了一生中神經最

緊張的時刻。隨后,面對希特勒的一系列挑戰(zhàn),為了保證英國自身安

全,英國首相張伯倫不顧年邁三飛德國,與德國簽署了《慕尼黑協

定》,將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希特勒??此坪推揭呀浀绞?,沒想到等待

他的卻是戰(zhàn)爭夢魘。

(3)當時的美國憑借兩洋天險,不愿意卷入戰(zhàn)爭,結果換來日本偷

襲珍珠港。蘇聯最不該支持法西斯國家,卻也寄希望于一紙《蘇德互不

侵犯條約》將戰(zhàn)火引向西方,可終究沒有逃脫法西斯魔掌。

(4)反思:可以說二戰(zhàn)的擴大,和這些國家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

態(tài)度有莫大關系,最后還是引火上身,深受戰(zhàn)爭之苦,歷史證明,綏靖

政策絕非和平之舉,而是刺激戰(zhàn)爭之策。盡管二戰(zhàn)的硝煙早已散盡,但

是6000萬逝去的生命不能白白犧牲。想要維護世界和平,絕不能空抱和

平幻想,卻對侵略行徑熟視無睹甚至縱容。在事關正義和邪惡、正義和

非正義的根本問題上,絕不能含糊。對任何變相的新綏靖主義,都要保

持足夠的警惕。

總之,從二戰(zhàn)“綏靖政策”的后果可以使我們吸取經驗,那就是一定

要珍惜和平,反對戰(zhàn)爭,對待有意發(fā)起戰(zhàn)爭的國家,必須聯合其他國家

進行堅決抵制。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

一、名詞解釋

1.法經

2.給事中

3.多倫會盟

4.整理黨務案

5.海防塞防之爭

6.鄉(xiāng)村建設派

二、史料分析

1.蘇軾的一篇文章《人法并任》

問題:(1)用現代漢語說明蘇軾的問題。

(2)解釋兩句話的含義:久留不易之格;封糊謄錄。

(3)說說自己對解決上述問題的看法和建議。

2.考的應詔統籌全局折

問題:(1)說明作者和本文的出處。

(2)說明其內容和意義。

三、分析題

1.列舉南北朝走向統一的關鍵事件,并分析北方能夠統一全國的

原因。

2.明清時期的黃河治理以及政治社會影響。

3.說明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經世思想。

4.說明南京政府在抗戰(zhàn)前10年的經濟建設成就。

古代漢語

1.關于漢書列傳記載的問題。

2.出在孟子。

3.關于皇帝出奔。

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752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

一、名詞解釋

1.侯景之亂

2.道光皇帝

3.黃埔軍校

4.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5.五年計劃

6.婆羅門教

7.加爾文

8.俄國1861年改革

9.甘地主義

10.《馬斯特里赫條約》

二、材料題

1.材料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論述古代刺史

制度。

2.材料出自文藝復興時期,三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出自彼得拉

克。

三、論述題

1.論述清代的民族政策。

2.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3.羅馬帝國晚期,日爾曼人入侵,論述其對羅馬帝國及西歐社會

的影響。

4.舉出世界各國三種不同的工業(yè)化模式,并就其中一種從原因、

過程、特點、影響分析。

2015年復旦大學741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

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十字軍東征

答:十字軍東征是指11~13世紀西歐基督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伊斯

蘭教國家發(fā)動的戰(zhàn)爭。11世紀初,塞爾柱的突厥人占領耶路撒冷后,禁

止基督徒前往朝圣。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呼吁基督教徒聯合起來解

救穆斯林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從l096~1291年的近兩百年間,西歐基督

教國家共發(fā)動八次大的東征。1291年,十字軍侵占的最后一個據點阿克

城的陷落,標志著十字軍東征的徹底失敗。十字軍東征給近東和西歐人

民均帶來不同程度的苦難,對西歐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唐才常

答:唐才常是指清末維新派領袖,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

家,與譚嗣同時稱長沙時務學堂教習中的“瀏陽二杰”。戊戌變法失敗

后,他組織自立會,建立自立軍,并于1900年領導自立軍起義,后被張

之洞殺害。

3.劉智

答:劉智,字介廉,號一齋,清上元(南京)人,為清初回族伊斯

蘭教著名學者著作家。其修身研閱經史百家之籍,覽讀西洋書百余種,

嘔心瀝血,潛心著書立說達40余年,遂創(chuàng)具中國特色之伊斯蘭教思想體

系,學者譽之為中國伊斯蘭教哲學思想集大成者,廣大穆斯林尊奉

為“先賢”。劉智一生著書數百卷,《天方典禮》被收入乾隆時編纂之

《四庫全書》。

4.聯合國的建立

答: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在美國舊金山開幕,

包括中國在內的50個國家的280多名代表出席大會。6月25日,與會代表

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并于26日舉行了憲章的簽字儀式。同年10

月24日,《聯合國憲章》在得到多數簽字國批準后開始生效,聯合國宣

布正式成立,51個簽字國(波蘭后補簽)成為聯合國創(chuàng)始會員國。1947

年10月3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10月24日為聯合國日。

5.雙十協定

答:雙十協定是1945年10月國共重慶談判達成的協議??箲?zhàn)勝利

后,經蔣介石邀請,國共雙方在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雙方簽署

《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故稱《雙十協定》。主要內容:承認和

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以對話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堅決避免內戰(zhàn);迅

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對國民大會及其他問

題進行商討后再作決定;制定新憲法。協議并沒有解決兩黨之間的核心

矛盾,但該協議把具體問題留給了政治協商會議。

6.春秋三傳

答:《春秋三傳》是指《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

傳》。《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

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

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借“三傳”研讀《春秋》?!洞呵铩肥?/p>

記事的,后多散佚,僅留下孔子整理的魯國《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

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谷梁傳》《左傳》,且都是編年體

史書。

7.租庸調制

答:租庸調制是指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的一種賦稅制度。租

庸調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納粟二石,稱為租。每年植桑區(qū)交納絹二

丈、綿三兩,種麻區(qū)交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為調。每丁每年服徭

役二十天,閏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

五分,稱為庸,也叫“輸庸代役”。如果政府額外加役,十五天免調,三

十天租調全免。隋朝規(guī)定五十歲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將此加

以推廣并制度化,并規(guī)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數。這些都使農民有較多的時

間從事農業(yè)生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8.荷馬史詩

答:《荷馬史詩》是一部古希臘史詩?!逗神R史詩》包括兩部作品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傳為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所著。兩詩題材

都和特洛伊戰(zhàn)爭有關?!兑晾麃喬亍芳兄v述了特洛伊戰(zhàn)爭時,希臘英

雄阿喀琉斯參戰(zhàn)擊斃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的經過?!秺W德賽》則介紹英雄

奧德修斯戰(zhàn)后回國時漂泊十年、歷經艱險的故事?!逗神R史詩》為希臘

文明奠定了一塊最重要的基石。

二、論述題:

1.鄭和下西洋期間有過什么著作,并評價鄭和下西洋。

答:(1)政和下西洋期間的主要著作:《瀛涯勝覽》《星槎勝

覽》《西洋番國志》

(2)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

①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

萬國朝貢,中國最強盛時期還要追溯至漢唐時期;

②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

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③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

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

④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里、暹

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

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

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

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guī)模、航程之遠、持續(xù)時間、涉及領域

等均領先于同一時期的西方;

⑤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

不稱霸,播仁愛于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⑥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

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里迷蘇剌,于1409年鄭和授

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

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yè)中心。

2.1927~1949中共土改幾個階段,各階段政策文件及改革內容和

影響。

答:(1)從1927~1949年,中共的土改分為三個階段

①1927~1937年為國共十年對峙階段;

②1937~1945年為抗日戰(zhàn)爭階段;

③1945~1949年為解放戰(zhàn)爭階段。

(2)各階段的土地政策

①國共十年對峙階段(1927~1937年)

a.政策

實行《興國土地法》。

b.改革內容

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yè)者,消滅地主

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c.影響

由于正確的政策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擁護,在很短的時間中,在長

汀、連城、上杭、龍巖、永定縱橫三百多里的地區(qū)內,解決了五十多個

區(qū)、五百多個鄉(xiāng)的土地問題,約有六十多萬人得到土地。廣大農民歡天

喜地,積極從事生產,糧食產量增加,生活也得到改善。

②抗日戰(zhàn)爭階段(1937~1945年)

a.政策

實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

b.改革內容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同時提出獎勵富農發(fā)展生產和聯合

富農的原則;

c.影響

這一政策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團結了廣大農民,同時交租交息也

保證了地租的一部分利益,起到了團結地主的目的;減租減息、交租交

息政策既保證農業(yè)生產不受影響也團結了廣大抗日力量,為抗日戰(zhàn)爭的

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解放戰(zhàn)爭階段(1945~1949年)

a.政策

實行《中國土地法大綱》。

b.改革內容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有田,農村人口平分。貫

徹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消滅封建剝削,發(fā)

展農業(yè)生產。

c.影響

中共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區(qū)一億多無地和少地的

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fā)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成為解放戰(zhàn)爭迅速

取勝的可靠保證。

3.為什么說一戰(zhàn)是一場偉大的戰(zhàn)爭。

答:(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簡稱一戰(zhàn),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

矛盾,亞非拉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

各帝國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

界和爭奪霸權爆發(fā)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zhàn)爭。

(2)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zhàn)爭,給全世

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很

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運用于戰(zhàn)爭中并得到認可。

(3)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是這次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最大成果。在此背

后的民族意識的形成、民族觀念的勃發(fā),戰(zhàn)后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

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4)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在戰(zhàn)爭中被嚴重削弱,摧毀了俄羅斯、德

意志、奧匈帝國等帝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

封建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戰(zhàn)爭后期,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

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huán),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及詳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土斷

答:土斷是東晉和南朝為解決僑置問題而推行的整理戶籍及調整地

方行政區(qū)劃的政策。由于僑置引起戶籍混亂,影響財政收人,從晉成帝

時開始推行“土斷”。所謂土斷,就是以土(居住地)作為斷定戶籍的依

據,使之著籍,取消僑人原來的臨時戶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編制統一

的黃籍,同時也就取消了僑人免除調役的優(yōu)待。興寧二年(364年)三月庚

戌日,由桓溫主持庚戌土斷,嚴厲清查戶口,對隱匿戶口的豪族地主也

給予懲處,收效很大。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主持的“義熙土斷”也很有

成效。土斷推行后,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明顯增加。

2.臺諫合一

答:臺諫合一是宋以后實施的監(jiān)察制度。臺官是指御史大夫、御史

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jiān)察御史,其主要職務為糾彈官邪,是監(jiān)

督官吏的官員;諫官是指諫議大夫、拾遺、補闕、司諫和正言,其主要

職務是侍從規(guī)諫,是諷諫君主的官員。自宋代開始,開了臺諫合一之

端,兩者事權相混,諫官也擁有對百官的監(jiān)察權。宋代臺諫,實即御史

臺、監(jiān)司、諫官連稱。后世廢門下省,諫官隨之廢除。明代給事中職兼

前代諫議之責,因此稱給事中為給諫,而通稱御史為臺諫。

3.隆慶和議

答:隆慶和議是明朝與蒙古達成的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

協議。明朝后期,俺答汗率軍擾邊,一度直逼北京,制造“庚戌之變”。

隆慶年間,明朝邊防經過整飭,軍事力量有所加強,俺答汗始與明廷修

好,雙方簽訂隆慶和議。規(guī)定:①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家族成員

和蒙古其他首領都封授大小官職。②恢復通貢關系,每年一貢,貢馬不

得超過五百匹,來使不得超過一百五十人。③在大同宣府等邊鎮(zhèn)開設互

市場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聽邊民自由貿易。和議使蒙古

各部落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明朝的北部邊疆的壓力緩解。

4.內務府

答: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職官多達三千人,比事務最繁的戶

部人數多十倍以上,可以說是清朝規(guī)模最大的機關。內務府主要職能是

管理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

牧、警衛(wèi)扈從、山澤采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內務

府主要機構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廣儲司,專儲皇室的金銀珠寶、

皮草、瓷器、綢緞、衣服、茶葉等特供品。直至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

為止才被廢除。

5.《局外旁觀論》

答:《局外旁觀論》是赫德在1865年9月18日向總理衙門遞呈的自

己對清政府內政外交所提出的批評和建議,文章系統地表達了赫德對中

國事務的看法。清政府對此的反應不僅是遲鈍的,而且是片面的?!毒?/p>

外旁觀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fā)展,但其實質是扶持行將

朽木的清政府,使它能承受英帝國及其他列強的侵略和索要。

6.憲政編查館

答:憲政編查館是清政府為推行“預備立憲”而設置的機構。光緒三

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直屬軍機處。下設編

制、設計、官報3局,庶務、譯書、圖書3處。其主要任務是辦理奉旨交

議的有關憲政折件及承擬軍機大臣交付調查各件;翻譯各國憲法、編訂

法規(guī)及考核各部院、各省政治情況等等。1911年(宣統三年)5月清政

府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此館隨之撤消。

7.法幣改革

答:法幣政策是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廢止銀本位制、以法定紙幣為

本位貨幣的幣制改革。1935年,國民政府在英國政府支持下,發(fā)布緊急

法令,實行幣制改革。規(guī)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發(fā)行

之鈔票為法幣(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

幣,不得使用現金;實行白銀國有,所有白銀必須在規(guī)定限期內兌換法

幣;改銀本位制為外匯本位制。法幣改革對于制止大量白銀外流,扭轉

金融緊縮及工商不振的狀況,曾起過積極作用。

二、論述(4選3)

1.試論王莽改制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

答:(1)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王莽新朝以托古為名所進行的改革。公元8年,王莽代

漢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掌權后,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頒發(fā)詔

令,進行改制。其主要內容是:王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筅、改革幣

制、統一度量衡、更易名號等。但王莽改制很快就失敗了。

(2)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宋

自慶歷新政失敗,積貧積弱政局日趨嚴重。嘉祜三年(1058),王安石

上《言事書》,提出改革主張,但未采購。熙寧二年(1069)二月,神

宗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改革。首先設

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行政法。七月相斷頒布“均輸法,農田水利法,青

苗法。次年條例司,撤消以司農寺為制定與推行新法機構。十二月王安

石任宰相,理財的免役市易,方田均稅諸法,強年的置將保甲、保馬諸

法先后推行。還改革學??婆e制度,裁并州縣,干整頓軍隊等。變法侵

犯了部分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韓琦、司馬光反對。七年四月,王安石

罷相,次年三月夏相,得到神宗全力支持,改革派內部分裂,九年

(1076)十月,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夏相得到神宗全力支持,改革派

內問分裂,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二次辭去相位。其后神宗主持變

法,但王安石強調的“摧制兼并”推行不力。變法扭轉了北宋積貧局勢,

軍事力量有所增強。

(3)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的相同點

①背景相同

西漢后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

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

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尖

銳,各地起義不斷。

王安石變法前,存在三大尖銳的社會矛盾。宋朝統治者由于對土地

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態(tài)度,導致三分之一的自耕農淪為佃戶和豪強地主

隱瞞土地,致使富者有田無稅、貧者負擔沉重,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了

農民苦難,因而造成各地農民暴動頻繁,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北宋與西

夏、遼國常年戰(zhàn)爭不斷,使得民族對立十分嚴重;此外在統治階級內部

的改革派與守舊派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

相同背景使得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成為必然的趨勢。

②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對

王安石變法中提出的方田均稅法清查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

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

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王莽改制中所實行的王田私屬制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即廢除土

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私人不得買賣;實行王田的詔令一經公布

就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強烈反對,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舉兵反抗。

③都以失敗而告終

無論是王莽改制還是王安石變法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4)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的不同點

①方式不同

王莽希望通過改制復古,以達到穩(wěn)定社會的目的,為此,他將官職

名稱改為古代官職,按照王田制來解決土地問題,改革幣制為復古幣

制,王莽倒行逆施的改革措施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變法是從實際著眼,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也較為完備,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后期的執(zhí)行不力,加上王安石本人性格剛愎自用,

在辭去相位后,改革最終失敗。

②產生的效果不同

王莽改制并沒有取得任何有效的成果,王安石變法雖然也以失敗告

終,但經過王安石變法的北宋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政府財政收入有

所增加,軍隊戰(zhàn)斗力也得到提升,在對西夏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優(yōu)勢。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北宋的壽命。

2.評17世紀中國范圍內的政局變革。

3.論中國現代國家觀念的產生和演變。

4.評洋務運動中的留學狀況。

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752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維也納體系

答: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

為首的戰(zhàn)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所建立的新均勢體系。維也

納體系是建立在英俄普奧四國均勢基礎之上的,違背歷史潮流維護封建

統治,是戰(zhàn)勝國宰割戰(zhàn)敗國和弱小民族國家基礎上形成的統治秩序,體

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具有掠奪性和歷史的倒退性。

2.朝貢體系

答:朝貢體系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南

亞和中亞地區(qū)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

系。常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并稱,是世界主要國際關系模式之一。鴉

片戰(zhàn)爭后,中國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首次以文字規(guī)定

了中國和外國平等往來,朝貢體系的基礎開始動搖。1871年,中國清朝

政府雖然一再以“大信不約”為借口拒絕同曾經的朝貢國日本簽訂平等條

約,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朝貢體系開始破裂。

隨著中法戰(zhàn)爭和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法新約和馬關條約的簽定,朝貢

體系內最后的成員越南和朝鮮也脫離了這一體系,朝貢體系徹底崩潰。

3.偉大社會運動

答:偉大社會運動是指1964年美國約翰遜總統發(fā)表演說宣稱:“美

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和強大地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偉大的

社會?!庇纱怂岢龅氖┱繕耍闶恰皞ゴ笊鐣?。它把大規(guī)模赤字財

政作為經常性政策,以降低失業(yè)率、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在這一

時期,美國經濟高度繁榮,但也經歷了五次經濟危機。每當經濟危機發(fā)

生,政府便動用赤字財政、適度通貨膨脹等反危機手段,減輕危機的破

壞程度,避免企業(yè)大量倒閉,控制失業(yè)率,穩(wěn)定社會秩序。這些手段雖

然有效,卻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4.凱末爾改革

答:凱末爾改革是指20世紀20年代土耳其在凱末爾總統領導下進行

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民主改革。在政治方面,廢除哈里發(fā)制度,政教分

離,確立了國家的共和體制。在經濟方面,實行保護關稅政策,創(chuàng)辦國

家銀行,廢除什一稅,改為貨幣稅。在文化教育方面,關閉伊斯蘭教會

學校,擴大世俗學校,創(chuàng)辦各種專業(yè)技術學校,廢除阿拉伯字母,改用

拉丁字母,提倡土耳其語言民族化。在社會生活方面,禁止一夫多妻

制,給婦女以選舉權。凱末爾改革對提高土耳其國民的民族意識,發(fā)展

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具有重要意義。

5.北伐戰(zhàn)爭

答:北伐戰(zhàn)爭是1926~1927年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聯合進行的

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戰(zhàn)爭。為了徹底推翻北洋軍閥統治,1926年7月,國

民革命軍約l0萬人從廣東出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西路軍占領湖

南,攻克湖北武漢;中路軍占領江西;東路軍占領福建。在半年多的時

間里,北伐軍先后擊潰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隊的主力,占領了

半個中國,取得了偉大的軍事勝利,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

的張作霖撤往東北并被日本刺殺于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改旗易幟。

至此,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6.伊浦味陳辭

答:伊浦味陳辭又稱伊浦味箴言、萊頓紙草,因藏于荷蘭萊頓博物

館而得名。發(fā)現于孟斐斯附近的薩卡拉墓地。本文首尾已損毀,中間亦

多闕文。作者伊浦味描述了中王國末期(約公元前18世紀中葉)一次貧

民和奴隸大起義的情景,還提到起義者打開檔案庫,取走公文書的情

節(jié)。文獻的作者伊普味是統治階級人物,他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以

教諭的口吻描述了第二中間期所發(fā)生的貧民奴隸大起義。陳辭充滿了對

起義者的謾罵和攻擊,字里行間無不滲透對大起義的仇恨。但透過他的

描述可以看到這次起義的規(guī)模和聲勢,因此該文獻成為研究這次起義的

重要資料。

7.馬可波羅游記

答:《馬可·波羅行紀》由馬可波羅在獄中口述,由獄友寫成。

《馬可·波羅游記》是第一次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詳細記錄了元代中

國的政治事件、物產風俗,對西方世界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描述了中

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qū)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于中

國的敘述,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描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

富,巨大的商業(yè)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筑。這些敘

述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諸方

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

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光明日報》于1978年5月

11日發(fā)表的一片文章。該文章的發(fā)表引發(fā)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

討論。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

驗。這是從根本理論上對“兩個凡是”的否定。這場討論沖破了“兩個凡

是”的嚴重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共

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

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為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

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9.彼得一世改革

答:彼得一世改革是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對國家進行的一場

全方位的改革。其內容有: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改革和

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改革和發(fā)展文化教育事

業(yè);興辦近代工業(yè),改變俄國經濟落后面貌;扶植商業(yè),發(fā)展貿易,提

高商人地位等。通過改革俄國實力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但保

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同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0.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

答: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是指1942年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在延安楊

家?guī)X召開的文藝座談會。出席這次座談會的作家、藝術家及文藝工作者

共80余人,會議由凱豐主持。毛澤東主持會議并發(fā)表講話(即《在延安

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此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遵照

這次座談會制定的文藝方針,全面展開了文藝整風運動。這次座談會對

新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二、論述

1.中國古代法律制度評述。

答:(1)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

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

生。

(2)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并在考古發(fā)掘

中得到證實。

(3)西周的法律制度因于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秴涡獭分?/p>

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guī)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guī)定了罰金等級和

贖刑制度等。

(4)春秋時期,奴隸制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fā)生重大變

化,成文法陸續(xù)頒布。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

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5)戰(zhàn)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xù)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

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

定《法經》6篇?!斗ń洝肥且孕虨橹?,諸法并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

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

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

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

(6)西漢時期的蕭何以《秦律》為基礎,制成《九章律》,確立以

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

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7)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

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并改漢具律為刑名,冠于全律之首;規(guī)定

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guī)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

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

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fā)展。其后產生了

諸如《晉律》、《北齊律》等?!侗饼R律》首創(chuàng)“重罪十條”(亦稱“十

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guī)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后

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8)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fā)生重大變革的

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

視立法建設,制定的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

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fā)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

響。

(9)宋代《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后周的《顯

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

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

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

的法律規(guī)定。

(10)遼代大規(guī)模地編纂法典,開始于興宗時期。重熙五年(1036

年),參照唐律修訂太祖以來法令,正式編定《新定條例》547條,又

稱《重熙條制》,頒行全國,成為遼代基本法典。這部法典對契丹、漢

人同樣適用,是遼代法律進一步漢化的標志。

(11)金代初期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后來占有遼及北宋地區(qū)后又兼

用遼法和宋法。到金章宗所完成的《泰和律》,標志著金朝立法的完

備。

(12)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后,頒布了《至元新格》;元英宗時

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內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

代的編□,但改□為“條例”或“條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階級壓迫和民族壓

迫的雙重特點。

(13)明太祖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把“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

頑”,“治亂世用重典”等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大明律》、

《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洞竺髀伞肥敲鞔钪饕姆ǖ洹K?/p>

唐律12篇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戶律、禮律、兵

律、刑律、工律,改變了隋唐以來的封建法律體系結構。《明大誥》共

4篇,是以詔令形式頒發(fā)的,由案例、峻令、訓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具

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種刑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

的。明代還加強了經濟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鈔法、錢法、稅法、鹽法

等。

(14)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

典。它的篇目與《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礎上,又增加

了許多新的刑罰及民族壓迫條款。在刑罰和訴訟方面,清律規(guī)定滿人享

有各種法律特權。清朝還頒布了用于少數民族地區(qū)專有特定內容的單行

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清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也大為增加。

2.甲午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答:(1)《馬關條約》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

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①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

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②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

的發(fā)展。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③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④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

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

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

度大大加深了。

(2)甲午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①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失敗標志著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的失

敗,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

興的追求。

②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促使了列強對華大規(guī)模輸出資本,掀起了

瓜分中國的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

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③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

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fā)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

動。

3.評述希臘城邦危機。

答:(1)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束后,希臘參戰(zhàn)的城邦均相繼陷入危

機。危機表現為邦際之間的戰(zhàn)爭頻仍,各邦喪失充分自衛(wèi)能力,公民兵

越來越明顯地被雇傭兵所代替。

(2)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后,斯巴達成為希臘霸主,雅典淪為提洛同盟

內的二等城邦,但這種新的格局又引起新的矛盾。斯巴達是以出賣小亞

各邦討好波斯才得茍延其霸權,因此遭到各邦唾棄,但它的干涉卻并不

見減弱,反而變本加厲,終于引起底比斯再度反對,導致了各邦的混戰(zhàn)

和同盟的分合層出不窮,始終未能找出擺脫戰(zhàn)亂和危機之路,而城邦危

機卻為馬其頓王國的興起及其控制希臘提供了方便。

4.19世紀到20世紀世界市場的發(fā)展階段,以及各個階段的特征影

響。

答:(1)19世紀到20世紀世界市場的發(fā)展階段

①19世紀早期,通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相繼確立了資

本主義制度,它們的大肆侵略和掠奪,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雛形

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

范圍內確立起來,資本主義各國對全世界展開擴張和爭奪,使資本主義

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向帝國

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各國終于將世界瓜分完畢,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

系最終形成。這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

(2)19世紀到20世紀世界市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