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33/wKhkGWW2-J-AapltAAMgtDmx7wg896.jpg)
![2024屆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33/wKhkGWW2-J-AapltAAMgtDmx7wg8962.jpg)
![2024屆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33/wKhkGWW2-J-AapltAAMgtDmx7wg8963.jpg)
![2024屆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33/wKhkGWW2-J-AapltAAMgtDmx7wg8964.jpg)
![2024屆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33/wKhkGWW2-J-AapltAAMgtDmx7wg896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屆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文言文閱讀
河北省石家莊市2024屆普通高中學(xué)校畢業(yè)年級教學(xué)質(zhì)量摸底檢測(一模)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至今治強?;纪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割青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強公寶,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毫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弊,而歌呼嗚鳴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令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____________(選自《諫逐客書》,有刪減)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3分)
今A逐客B以資C敵國D損民E以益仇F內(nèi)自虛G而外樹怨H于諸侯I(lǐng)求國無危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施,“延續(xù)”之意,與《孔雀東南飛》中“留待作遺施"的“施”意思不同。
B.內(nèi),同“納",接納,與史傳文《鴻門宴》中“毋內(nèi)諸侯”的“內(nèi)"意思相同。
C.髀,即“大腿”,與清代小說《促織》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
D.適,適于、適合,與《石鐘山記》中“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的“適”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句,觀點鮮明,雖用“竊以為”表示謙卑客氣,但直率地否定了秦王驅(qū)逐客卿的行為。
B.文章以繆公、孝公、惠王、昭王為例證明秦王逐客的錯誤,是因為作者認為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取得顯著成就的。
C.文章列舉了秦王搜羅秦國之外各地色樂珠玉的行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貪求視聽享樂而輕視人民、不顧天下大眾疾苦的本質(zhì)。
D.文章稱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是他們能做到土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國別,這為秦王樹立了不分地域、廣納人才的榜樣。
13.將下列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14.作者多次通過對比來闡明觀點,請從文中找出三處,簡要概括。(3分)
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名校2024屆高三11月大聯(lián)考考后強化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蹦诵藿倘辏瑘?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zhàn),鐵铦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節(jié)選自《韓非子·五蠹》)
材料二:
趙文進諫曰:“農(nóng)夫勞而君子養(yǎng)焉,政之經(jīng)也。愚者陳意而知者論焉,教之道也。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臣雖愚,愿竭其忠?!蓖踉唬骸皯]無惡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趙文曰:“當(dāng)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p>
王曰:“子言世俗之間。常民溺于習(xí)俗,學(xué)者沉于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眾,不足與致意。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知學(xué)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武靈王平晝閑居》)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須加標(biāo)點的標(biāo)號寫在答題卡上。(3分)
知學(xué)A之人B能與聞C遷D達E于禮F之變G能H與時化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懷,意為感化、安撫,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懷仁”的“懷"含義不同。
B.循,可理解為依靠或利用之意,與《促織》中“循陵而走”的“循"含義不同。
C.蔽,文中為阻塞之意,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含義相同。
D.圖,文中意為考慮,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唯君圖之”的“圖"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文王施行仁義治國最終稱王天下,而徐偃王卻因施行仁義治國而滅亡,韓非子認為這是時代不同造成的,治國的措施應(yīng)當(dāng)隨時代而不同。
B.舜施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戰(zhàn),短鐵铦就足以傷敵,需堅硬的鎧甲護體。周代,魯國妄想憑子貢的辯才說服齊國,結(jié)果失敗。
C.趙文認為應(yīng)當(dāng)按照古法順應(yīng)當(dāng)?shù)氐拿袼?,按照禮法規(guī)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認同趙武靈王推行胡服等革新進取的做法。
D.趙武靈王認為愚笨的人拘泥于舊風(fēng)陋俗,受世俗禮法制約,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說明意圖。老百姓應(yīng)拋棄私念遵守法制,按國家政令行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2)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
14.如果韓非子與趙文同為武靈王的臣子,武靈王會更喜歡誰?請根據(jù)文段陳述理由。(3分)
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名校2024屆高三上學(xué)期三調(diào)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自為童子時,見學(xué)宮所祠鄉(xiāng)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謚“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咸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jié),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dāng)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zé),其在君乎?君其勉之?!笔辏闹M州。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jié)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yīng),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wèi)。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nèi)地,君以烏合萬余赴之,是何異驅(qū)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guān)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北M以家資為軍費。至元十五年,天祥至潮陽,見張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積翁薦之。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耳。倘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積翁欲令宋官謝昌言等十人請釋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fù)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寢。帝知其不可屈,議將釋之,天祥曰:“愿賜之一死!"帝猶未忍,左右力贊從其請,遂詔殺之。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文天祥奉兩孱主,兵敗身執(zhí),而從容伏領(lǐng),可不謂之仁哉!"許有壬曰:“文天祥萬變不渝,事固不可以成敗論也。”
(節(jié)選自《宋史·文天祥傳》《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
材料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fù)為己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zhí),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閎,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
(節(jié)選自楊士奇《文丞相祠重修記》)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寫在橫線上。(3分)
使陳繼A周發(fā)郡中B豪杰C并D結(jié)溪峒蠻E使F方興召G吉州兵H諸豪杰皆應(yīng)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舉,指科考中舉,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的“舉”意思不同。
B.寢,指擱置,與《六國論》中“然后得一夕安寢"的“寢”意思不同。
C.信,指伸張,與《琵琶行并序》中“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的“信”意思相同。
D.殫,指盡、竭盡,與成語“殫精竭慮"中的“殫”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天祥小時候看到學(xué)宮里供奉著同鄉(xiāng)先輩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塑像,他們謚號都叫“忠",就非常仰慕他們。
B.文天祥被押到潮陽,元人讓他叩拜張弘范,他拒絕了。但張弘范并不生氣,因非常敬佩他的仁義,故以賓客之禮待他。
C.文天祥不僅儀表堂堂,才華也非常出眾,皇帝親自選為第一。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宋朝人,王積翁積極推薦了他。
D.文天祥雖然抗元最終失敗,但他能忠于國家,英勇無畏,舍生取義,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文天祥奉兩孱主,兵敗身執(zhí),而從容伏領(lǐng),可不謂之仁哉?。?分)
(2)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4分)
14.文天祥為什么不聽友人勸阻,仍然入衛(wèi)京師?請簡要說明。(3分)
河北省滄州市三縣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陸贄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進見,帝親倚之,同類莫敢望。嘗為帝言:“今盜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從之。故奉天所下制書,雖武人悍卒無不感動流涕。及輔政,不敢自顧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獻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試官。贄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輕也?!钡墼唬骸霸嚬偬撁乙雅c宰相議矣,卿其無嫌。"贄奏:“非功而獲爵則輕,非罪而肆刑則褻。今所病者爵輕也,設(shè)法貴之猶恐不重,若又自棄,將何勸焉?”或規(guī)其太過者,對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xué),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齡。贄言:“延齡僻戾躁妄,不可用。”不聽。俄而延齡奸佞得君,天下仇惡,無敢言。贄上書苦諫,帝不懌,竟以太子賓客罷。延齡揣帝意薄,讒短百緒,帝遂發(fā)怒,欲誅贄,賴陽城等交章論辨,乃貶忠州別駕。韋皋數(shù)上表請贄代領(lǐng)劍南,帝猶銜之,不肯與。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涇原兵變,唐德宗避亂于奉天。
材料二: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yī)者之用藥,藥雖進于醫(y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jīng)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xué)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shù)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shù),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于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yīng)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shù)。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育。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fù)。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復(fù)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fā)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歲月。臣等不勝區(qū)區(qū)之意,取進止。
(選自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臣等每退A自西閣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贄議論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輕,指輕視、看輕,與《報任安書》中“或輕于鴻毛"的“輕”意思不同。
B.恤,指憂慮,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糾正,與成語“別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殺勿論"中的“格”意思不同。
D.區(qū)區(qū),指愚拙,與《孔雀東南飛》中“何乃太區(qū)區(qū)"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陸贄在唐德宗避亂于奉天時,得到皇帝倚重,他認為面對叛賊遍布天下的現(xiàn)狀,德宗應(yīng)責(zé)備自己,反省悔過,進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賞“試官"之位給一個進獻瓜果的人,并說這只是一個虛名,但陸贄堅持認為應(yīng)使爵位貴重,不要輕易授予爵位。
C.蘇軾認為陸贄的智慧、文才勝過張良,論辯、謀術(shù)勝過賈誼,如果他的進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納,則貞觀之治的盛世將會再現(xiàn)。
D.蘇軾認為陸贄的奏議意義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對后的陸贄奏議放在座位邊,反復(fù)熟讀,這就像和陸贄當(dāng)面談話一樣。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譯文:____________
(2)藥雖進于醫(y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jīng)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
譯文:______________
14.材料二中,蘇軾認為陸贄“但其不幸,仕不遇時”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滄衡八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陶庵記歸有光
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見其感慨激烈、憤郁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以為君子之處世,輕重之衡,常在于我,決不當(dāng)以一時之所遭,而身與之遷徙上下。設(shè)不幸而處其窮,則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閭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動于眉眥之間哉?蓋孔子亟美顏淵,而責(zé)子路之慍見,古之難其人久矣。
已而觀陶子之集,則其平淡沖和,瀟灑脫落,悠然勢分之外,非獨不困于窮,而直以窮為娛。百世之下,諷詠其詞,融融然塵查俗垢與之俱化。信乎古之善處窮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進于孔氏之門。而世之論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間,謂為大節(jié),而不究其安命樂天之實。夫窮苦迫于外,饑寒憯于膚,而性情不撓,則于晉、宋間,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諸邵子之間。予不敢望于邵而獨喜陶也,予又今之窮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有刪改)
材料二:
與潘子實書歸有光
有光頓首,子實足下。頃到山中,登萬峰,得足下讀書處,徘徊惆悵,不能自歸。深山荒寂,無與晤言;意之所至,獨往獨來。思古人而不得見。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淚下。
科舉之學(xué),驅(qū)一世于利祿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極。士方?jīng)]首濡溺于其間,無復(fù)知有人生當(dāng)為之事。榮辱得喪,纏綿縈系,不可解脫,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獨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懇懇欲追古賢人志士之所為,考論圣人之遺經(jīng)于千百載之下。以仆之無似,至僅誨語累數(shù)百言。感發(fā)之余,豈敢終自廢棄!
又竊謂經(jīng)學(xué)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書具在,而何明經(jīng)者之少也?夫經(jīng)非一世之書,亦非一人之見所能定。而學(xué)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聽其言汪洋恣肆,而實無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經(jīng)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區(qū)區(qū)于言語之間,好同而尚異。則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見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憒憒者。無惜教我,幸甚!
(有刪改)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足下A獨卓然B不惑C痛D流俗之沉迷E勤勤懇懇F欲追古G賢人H志士之所為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勃勃不能自抑"與“抑王興甲兵”(《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抑"意思相同。
B.信,文中是確實、實在的意思,與“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信"的意思相同。
C.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足下,如“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
D.“其敝已極"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敝"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歸有光用少年時期讀《史記》,看見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憤激等,引出君子處世當(dāng)以自我的內(nèi)心情感態(tài)度來作為對事物加以權(quán)衡的標(biāo)準(zhǔn)、尺度的看法。
B.歸有光很欣賞陶淵明作品中的那種淡泊平和、灑脫自然的氣息,認為陶淵明不為貧困所擾,陶淵明推廣他的樂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門徒了。
C.歸有光認為讀書人除了科舉還應(yīng)有其他追求,他批評那些為取得功名利祿,而將自己一生沉溺于榮辱得失之中的士人,他贊賞追慕先賢的潘子實。
D.歸有光認為讀書要追求書中先賢的思想情志。經(jīng)典不是一個朝代的書籍,也不是僅憑一人的見解就能界定的。學(xué)習(xí)的人不能頑固保守,不知變化。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則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4分)
(2)故欲明經(jīng)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區(qū)區(qū)于言語之間,好同而尚異。(4分)
14.歸有光是一個秉持著樂天安命精神的讀書人,請結(jié)合《陶庵記》與《項脊軒志》簡要說明。(3分)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垣聯(lián)盟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徐績字元功,宣州南陵人。舉進士,選桂州教授。王師討交趾,轉(zhuǎn)運使檄績從軍。餉路瘴險,民當(dāng)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績杖之,績曰:“是固有罪,然皆饑羸病乏,不足勝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績,績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舒重聞其名,將以御史薦,績惡亶為人,辭不答。通判通州,瀕海有捍堤,廢不治,歲苦漂溺??児椒雷渥o筑之,堤成,民賴其利?;兆诹ⅲw中書舍人,修《神宗史》。時紹圣黨與尚在朝,人懷異意,以沮新政。帝謂績曰:“朕每聽臣僚進對非詐則諛惟卿鯁正朕所倚賴"詔與蔡京同校《五朝寶訓(xùn)》??儾豢吓c京聯(lián)職,固辭。遷翰林學(xué)士。國史久不成,績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閏矣,未能成書。蓋由元祜、紹圣史臣好惡不同,范祖離等專主司馬光家藏記事,蔡京兄弟純用王安石《日錄》,各為之說,故論議紛然。當(dāng)時輔相之家,家藏記錄,何得無辛臣謂宜盡取用,參訂是非,勒成大典?!钡廴恢儾菰t戒史官,俾盡心去取,毋使失實。績與何執(zhí)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宮僚之舊,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jié)。謁歸視親病,或言翰林學(xué)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績謁告歸爾,非去朝廷也,奈何輕欲奪之!"大觀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覲,極論茶鹽法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對曰:“生財有道,理財有義,用財有法。今國用不足,在陛下明詔有司,推講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見卿久,今日乃聞嘉言。”蔡京自錢塘召還,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績笑曰:“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京慚不能對,績亦終不復(fù)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兺νΤ终葹榈鬯Y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節(jié)選自《宋史·徐績傳》)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3分)
朕每聽[A]臣僚[B]進對[C]非詐[D]則諛[E]惟卿鯁正[F]朕[G所倚賴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教授"在文中是學(xué)官名,宋代除宗學(xué)、律學(xué)等置教授教授學(xué)業(yè)外,各路的州、縣學(xué)均置教授,掌管學(xué)校課試等事。
B.“奪”在文中指的是“改變",與《陳情表》里的“舅奪母志”的“奪"意思不同。
C.“謁告”在文中是請假的意思,指徐績請假回家探望親人的病情。
D.“嘉言"在文中是“好的建議”的意思,“嘉"與《師說》里的“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廷發(fā)兵討伐交趾時,由于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彌漫,道路崎嶇險阻,服役的人大多逃跑躲避。徐績同情他們,為了使一千多個被捉來的人免遭杖責(zé)而據(jù)理力爭。
B.徐績一向關(guān)心百姓疾苦。曾親自監(jiān)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濫成災(zāi)。又極力陳述現(xiàn)行茶鹽法的危害,建議皇帝詔令全國有關(guān)官員合理生財、理財、用財。
C.針對《神宗正史》久未編成的狀況,徐績認為原因在于各執(zhí)一詞,所以應(yīng)廣泛搜集資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實的國史。他的建議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績與蔡京同?!段宄瘜氂?xùn)》,徐績不肯與蔡京共事。所以后來在徐績回鄉(xiāng)看望生病的親人時,蔡京提出異議,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蔡京以宮僚之舊,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jié)。(4分)
(2)績挺挺持正,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4分)
14.本文中徐績剛直守正、耿介正直。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3分)
文言文閱讀
河北省石家莊市2024屆普通高中學(xué)校畢業(yè)年級教學(xué)質(zhì)量摸底檢測(一模)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至今治強。患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割青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強公寶,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毫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弊,而歌呼嗚鳴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令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____________(選自《諫逐客書》,有刪減)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3分)
今A逐客B以資C敵國D損民E以益仇F內(nèi)自虛G而外樹怨H于諸侯I(lǐng)求國無危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施,“延續(xù)"之意,與《孔雀東南飛》中“留待作遺施”的“施"意思不同。
B.內(nèi),同“納”,接納,與史傳文《鴻門宴》中“毋內(nèi)諸侯"的“內(nèi)”意思相同。
C.髀,即“大腿",與清代小說《促織》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
D.適,適于、適合,與《石鐘山記》中“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的“適"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句,觀點鮮明,雖用“竊以為"表示謙卑客氣,但直率地否定了秦王驅(qū)逐客卿的行為。
B.文章以繆公、孝公、惠王、昭王為例證明秦王逐客的錯誤,是因為作者認為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取得顯著成就的。
C.文章列舉了秦王搜羅秦國之外各地色樂珠玉的行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貪求視聽享樂而輕視人民、不顧天下大眾疾苦的本質(zhì)。
D.文章稱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是他們能做到土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國別,這為秦王樹立了不分地域、廣納人才的榜樣。
13.將下列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14.作者多次通過對比來闡明觀點,請從文中找出三處,簡要概括。(3分)
10.DFI
11.C【解析】“髀"“股”意思相同,都指大腿。A項,“留待作遺施"的“施”是“給、贈送"之意;D項,“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的“適"意思是“到……去”。
12.C【解析】“意在揭露……本質(zhì)"錯誤。
13(1)江河湖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才能彰顯他的德行。(“擇”“就"“卻”“明"各1分)
(2)讓天下的才士都退縮著不敢向西來,止步不進入秦國,這正是所說的“借給敵寇武器,送給盜賊糧食”啊。(“西向"“裹足”“藉"“赍”各1分)
14①“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業(yè)"與“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強大”對比;②取物原則與取人原則形成對比;③五帝三王時“民無異國"而天下無敵,與現(xiàn)在“卻客資敵”“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對比。④四君任用客卿與現(xiàn)在驅(qū)逐客卿形成對比。(每點1分,任意三點即可得滿分。)
【參考譯文】
我聽說官吏們在商議驅(qū)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訪求賢士,在西面從戎地收用了由余,在東面從宛地聘到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徠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先生,不是在秦國出生的,然而秦穆公重用他們。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改變舊的風(fēng)俗習(xí)慣,百姓因此而殷實,國家因此而富強,百姓樂于為國效力,諸侯親附,至今國家安定強盛。秦惠王采用張儀的計策,攻取三川之地,奪取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六國結(jié)成的合縱,使六國向西侍奉秦國,功績延續(xù)到今天。秦昭襄王得到范雎,加強王室的政權(quán),抑制豪門貴族的勢力,像蠶吃桑葉一樣侵吞諸侯的土地,使秦國成就帝王基業(yè)。這四位君主(的大業(yè)),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予接納,疏遠這些賢士而不加任用,這樣就會使國家得不到富強豐利之實,而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現(xiàn)在陛下得到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這樣的寶物,懸掛著明月寶珠,佩帶著太阿劍,騎著纖離馬,樹起以翠羽裝飾的鳳形旗幟,立起蒙著靈鼉之皮的鼓。這幾件寶貝,秦國一個都不出產(chǎn),然而陛下很喜歡它們,為什么呢?那些敲擊甕、缶來奏樂,彈奏秦箏、拍著大腿來應(yīng)和節(jié)拍,嗚嗚呀呀地歌唱使耳朵痛快的,是真正的秦國樂曲;《鄭》《衛(wèi)》《韶》《虞》《武》《象》等古樂,是別的國家的樂曲。
如今陛下拋棄秦國敲擊甕、缶的樂曲,而取用鄭國、衛(wèi)國一帶的樂曲,廢棄彈奏秦箏而留取《韶》《虞》等古樂,像這樣是為什么呢?因為它們能讓人一時舒心,適于觀聽罷了。如今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無理還是有理,不是秦人就讓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qū)逐。那么這就表明陛下所看重的是美色、音樂、珠玉,而輕視的卻是百姓。這不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控制諸侯的策略!
我聽說田地廣糧食就多,國家大人口就多,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拒絕百姓,所以能彰顯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南西北,百姓不分本國他國,四季都富足美好,鬼神都來降賜福氣,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無敵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拋棄平民來資助敵國,拒絕賓客來使其他諸侯成就霸業(yè),讓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向西來,止步不敢進入秦國,這就是所說的“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啊。
物品不是在秦國出產(chǎn)的,值得珍視的卻有很多;賢士不是在秦國出生的,而愿意效忠秦國的有很多。如今驅(qū)逐客卿來幫助敵國,損害本國百姓來增加仇敵人口,在國內(nèi)削弱了自己,在國外與諸侯結(jié)怨,(這樣下去)想要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
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名校2024屆高三11月大聯(lián)考考后強化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zhàn),鐵铦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節(jié)選自《韓非子·五蠹》)
材料二:
趙文進諫曰:“農(nóng)夫勞而君子養(yǎng)焉,政之經(jīng)也。愚者陳意而知者論焉,教之道也。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臣雖愚,愿竭其忠。"王曰:“慮無惡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趙文曰:“當(dāng)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間。常民溺于習(xí)俗,學(xué)者沉于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眾,不足與致意。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知學(xué)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武靈王平晝閑居》)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須加標(biāo)點的標(biāo)號寫在答題卡上。(3分)
知學(xué)A之人B能與聞C遷D達E于禮F之變G能H與時化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懷,意為感化、安撫,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懷仁"的“懷”含義不同。
B.循,可理解為依靠或利用之意,與《促織》中“循陵而走"的“循”含義不同。
C.蔽,文中為阻塞之意,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含義相同。
D.圖,文中意為考慮,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唯君圖之"的“圖”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文王施行仁義治國最終稱王天下,而徐偃王卻因施行仁義治國而滅亡,韓非子認為這是時代不同造成的,治國的措施應(yīng)當(dāng)隨時代而不同。
B.舜施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戰(zhàn),短鐵铦就足以傷敵,需堅硬的鎧甲護體。周代,魯國妄想憑子貢的辯才說服齊國,結(jié)果失敗。
C.趙文認為應(yīng)當(dāng)按照古法順應(yīng)當(dāng)?shù)氐拿袼?,按照禮法規(guī)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認同趙武靈王推行胡服等革新進取的做法。
D.趙武靈王認為愚笨的人拘泥于舊風(fēng)陋俗,受世俗禮法制約,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說明意圖。老百姓應(yīng)拋棄私念遵守法制,按國家政令行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2)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
14.如果韓非子與趙文同為武靈王的臣子,武靈王會更喜歡誰?請根據(jù)文段陳述理由。(3分)
10.BDG【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真正有學(xué)問的人,能聽從意見而改變觀點,真正通曉禮法變化的人,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爸獙W(xué)之人"偏正短語作主語,較長,可在其后B處斷開;“能與聞遷”,“與聞"是介賓結(jié)構(gòu),作“遷”的狀語,構(gòu)成狀中結(jié)構(gòu),意思完整,在其后D處斷開;“達于禮之變"動賓結(jié)構(gòu),意思完整,在其后G處斷開。故在BDG三處斷開。
11.C【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項正確,意思不同?!岸粦讶省钡摹皯?是“懷念”的意思。句意:他施行仁義的政策感化了西戎/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B項正確,意思不同。“循陵而走"的“循”是“沿著"的意思。句意:而是依靠徐、魯兩國的實力/(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跑。C項錯誤,意思不同。“王之蔽”的“蔽"是“蒙蔽”的意思。句意: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大王被蒙蔽。D項正確,意思相同。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這些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故選C。
12.B【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項,“短鐵铦就足以傷敵"錯誤,原文“鐵铦短者及乎敵”意為“武器短的會被敵人擊中"。故選B。
13.(1)由此說來,仁義道德、機智善辯之類,都不是用來保全國家的正道。(4分)
(2)現(xiàn)在君王您放棄這些,卻沿用遠方胡人的衣服,改變古代的教化,改變古代的章程。(4分)
【解析】(1)關(guān)鍵詞:“以”,由、從;“所以",用來……的(正道);“持”,保全。三個關(guān)鍵詞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關(guān)鍵詞:“釋",放棄;“襲”,沿用;“易",改變。三個關(guān)鍵詞各Ⅰ分,句子大意1分。
14.①我認為武靈王應(yīng)該更喜歡韓非,②因為韓非的觀念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③武靈王的觀念是:“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制今者不法古"。他們觀念一致。(每點1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先明確自己的觀點,再分條陳述理由。由原文“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故曰:世異則事異”和“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故曰:事異則備變"可知,韓非的觀念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由原文“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制今者不法古"可知,武靈王的觀念是“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制今者不法古"。他們觀念一致。
【譯文】材料一:
古代周文王地處豐、鎬一帶,領(lǐng)土方圓不過百里,他施行仁義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終統(tǒng)治了天下。徐偃王統(tǒng)治著漢水以東的地方,方圓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義的政策,有三十六個國家向他割地朝貢。楚文王害怕徐國會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滅了徐國。所以周文王施行仁義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義卻亡了國,這證明仁義只適用于古代而不適用于今天。所以說:時代不同了,政事就會隨之不同。在舜當(dāng)政的時候,苗族不肯歸順,禹主張用武力去討伐,舜說:“不行。我們推行德教還不夠深就動用武力,不合乎道理?!庇谑潜阌萌陼r間加強德教,拿著盾牌和大斧跳舞(來進行精神感化),苗族終于歸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時候,武器短的會被敵人擊中,鎧甲不堅固的便會傷及身體,這表明拿著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當(dāng)今。所以說:情況變了,措施也要跟著改變。上古時候人們在道德上競爭高下,中古時候人們在智謀上角逐優(yōu)劣,當(dāng)今社會人們在力量上較量輸贏。齊國準(zhǔn)備進攻魯國,魯國派子貢去說服齊人,齊人說:“你的話說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說的這套空話。"于是出兵攻打魯國,把齊國的國界推進到距魯國都城只有十里遠的地方。所以說徐偃王施行仁義而徐亡了國,子貢機智善辯而魯失了地。由此說來,仁義道德、機智善辯之類,都不是用來保全國家的正道。如果當(dāng)初拋棄徐偃王的仁義,不用子貢的巧辯,而是依靠徐、魯兩國的實力,去抵抗有萬輛兵車的強敵,那么齊、楚的野心也就不會在這兩個國家得逞了。
材料二:
趙文勸諫武靈王說:“農(nóng)夫辛勤耕作以供養(yǎng)君子,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達意見而明智的人加以決策,這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隱匿自己的忠心,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這是國家的福分。我雖然愚笨,但還是希望竭盡自己的忠心?!蔽潇`王說:“考慮問題不要討厭不同意見的干擾,臣下盡忠不應(yīng)責(zé)備他失當(dāng)之罪,您就直言吧。"趙文說:“適應(yīng)時勢順從當(dāng)?shù)孛袼祝@是自古以來的道理。衣服有一定的規(guī)格,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遵守法紀不犯錯誤,這是老百姓的職責(zé)。這三個方面,都是古代圣賢的教導(dǎo)?,F(xiàn)在大王您放棄這些,卻沿用遠方胡人的衣服,改變古代的教化,改變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這些事?!?/p>
武靈王說:“你所說的只是世俗的見解。普通民眾只是一味地沉溺于習(xí)慣世俗之中,而有學(xué)問的人又總是拘泥于書本上的東西。這兩種人,他們只能謹守職責(zé)、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們一道謀長遠的事業(yè),建立開創(chuàng)之功。而且夏、商、周三個朝代雖然服裝不同但卻能統(tǒng)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異卻能治理好國家。聰明人制訂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約。賢達的人改革習(xí)俗,而愚笨的人卻拘泥于舊風(fēng)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禮法制約的人,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舊風(fēng)陋俗的人,沒有必要向他們說明你的意圖。所以習(xí)俗隨時勢而變,而禮法和這一變化了的習(xí)俗相統(tǒng)一,這才是圣人治國的根本原則啊。接到國家的政令就馬上行動,遵守法制而拋棄個人私念,這才是老百姓的天職。真正有學(xué)問的人,能聽從意見而改變觀點,真正通曉禮法變化的人,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為自己著想的人不會兼顧他人,治理當(dāng)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就放心吧。"
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名校2024屆高三上學(xué)期三調(diào)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自為童子時,見學(xué)宮所祠鄉(xiāng)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謚“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咸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jié),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dāng)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zé),其在君乎?君其勉之?!笔辏闹M州。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jié)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yīng),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wèi)。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nèi)地,君以烏合萬余赴之,是何異驅(qū)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guān)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北M以家資為軍費。至元十五年,天祥至潮陽,見張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焙敕缎Χ弥?。崖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積翁薦之。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耳。倘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積翁欲令宋官謝昌言等十人請釋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fù)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寢。帝知其不可屈,議將釋之,天祥曰:“愿賜之一死!"帝猶未忍,左右力贊從其請,遂詔殺之。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文天祥奉兩孱主,兵敗身執(zhí),而從容伏領(lǐng),可不謂之仁哉!"許有壬曰:“文天祥萬變不渝,事固不可以成敗論也?!?/p>
(節(jié)選自《宋史·文天祥傳》《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
材料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fù)為己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zhí),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閎,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
(節(jié)選自楊士奇《文丞相祠重修記》)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寫在橫線上。(3分)
使陳繼A周發(fā)郡中B豪杰C并D結(jié)溪峒蠻E使F方興召G吉州兵H諸豪杰皆應(yīng)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舉,指科考中舉,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的“舉”意思不同。
B.寢,指擱置,與《六國論》中“然后得一夕安寢"的“寢”意思不同。
C.信,指伸張,與《琵琶行并序》中“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的“信”意思相同。
D.殫,指盡、竭盡,與成語“殫精竭慮"中的“殫”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天祥小時候看到學(xué)宮里供奉著同鄉(xiāng)先輩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塑像,他們謚號都叫“忠",就非常仰慕他們。
B.文天祥被押到潮陽,元人讓他叩拜張弘范,他拒絕了。但張弘范并不生氣,因非常敬佩他的仁義,故以賓客之禮待他。
C.文天祥不僅儀表堂堂,才華也非常出眾,皇帝親自選為第一。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宋朝人,王積翁積極推薦了他。
D.文天祥雖然抗元最終失敗,但他能忠于國家,英勇無畏,舍生取義,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文天祥奉兩孱主,兵敗身執(zhí),而從容伏領(lǐng),可不謂之仁哉?。?分)
(2)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4分)
14.文天祥為什么不聽友人勸阻,仍然入衛(wèi)京師?請簡要說明。(3分)
10.CEH【解析】“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陳繼周”是人名,中間不可斷開;“郡中"作“豪杰”的定語,中間不可斷開;“發(fā)郡中豪杰"為動賓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其后斷開,故應(yīng)在“C”處斷開?!安⒔Y(jié)溪峒蠻",“溪峒蠻”作“并結(jié)"的賓語,應(yīng)在其后斷開,故應(yīng)在“E”處斷開?!笆狗脚d召吉州兵",“吉州兵”作“召"的賓語,應(yīng)在其后斷開;“諸豪杰皆應(yīng)”,“諸豪杰"為本句主語,應(yīng)在其前斷開,故應(yīng)在“H”處斷開。
11.C【解析】C項,“‘信’意思相同"錯誤。前者意為“伸張”,后者意為“隨意"。
12.B【解析】B項,“因非常敬佩他的仁義,故以賓客之禮待他”因果關(guān)系錯誤?!胺浅>磁逅娜柿x"是后文張弘范聽到文天祥“國亡不能救”的悲痛之辭后的表現(xiàn),與“以賓客之禮待他"并無因果關(guān)系。
13.(1)文天祥侍奉兩位弱主,兵敗之后被捕,從容就義,能不說是仁嗎!(“孱主”“執(zhí)"“伏領(lǐng)”各1分,句意1分)(2)不久,元兵渡過長江,他又上書請求斬殺君主寵幸親近的小人中主張皇帝遷居他處的人,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安定國家,本來已經(jīng)氣魄蓋過天下了。
(“未幾"“嬖近”“遷幸"“固”各1分)
14.①國家危急,卻無人應(yīng)召;②以身報國,希望感召忠臣義士。(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3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是吉州吉水人。(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顧盼生輝。在童子時,看到學(xué)校祭供的同鄉(xiāng)先輩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塑像,他們謚號都叫“忠",就非常景仰他們,說:“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們中間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倍畾q時考中進士,在集英殿考策問。
當(dāng)時宋理宗在位時間長,政務(wù)漸漸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長達一萬多字,不起草稿,一揮而就,皇帝親自選拔為第一名。咸淳九年,(文天祥)被提拔為湖南提刑,因而見到了原丞相江萬里。江萬里一向認為文天祥有極高的意志節(jié)操,談及國家大事,江萬里擔(dān)心憂傷地說:“我已經(jīng)老了,綜觀天時人事將有變化。我見過的人才很多,拯救國運的責(zé)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盡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贛州知州。德祐初年,江上告急,皇帝下詔號召天下起兵援助朝廷。文天祥捧著詔書大哭,派陳繼周征發(fā)州中豪杰,聯(lián)合溪峒少數(shù)民族,派方興召吉州軍隊前來,各路英雄都響應(yīng),聚集了一萬多人的軍隊。事情上報朝廷后,任命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撫使的身
份領(lǐng)兵入京。他的好友勸阻他,說:“如今蒙古大軍分三路擊鼓前來,攻破京郊,逼近內(nèi)地,你以倉促集合的一萬多人前往抵抗,這跟驅(qū)趕羊群去和猛虎搏斗有何不同?!蔽奶煜檎f:“我也知道是這樣。但國家撫養(yǎng)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征集兵員,卻沒有一人一馬響應(yīng)入關(guān),我對此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要以身殉國,期望天下將有一聽到消息(此事)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依靠仁義取勝者可謀立功,依靠人數(shù)眾多就能成功,這樣國家還能保住。"于是將全部家財用作軍費。至元十五年,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張弘范,張弘范身邊的元軍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張弘范于是用賓客的禮節(jié)接見他,文天祥與元軍一起進入崖山,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卻教別人背叛父母,可能嗎?”張弘范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于是將自己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詩的末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不禁也受到感動)笑了笑不再強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破之后,元軍舉行盛大的宴會,張弘范說:“國家已亡,丞相你已經(jīng)盡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能改變心意,以侍奉宋的態(tài)度來侍奉我們皇上,將還給你宰相的官職?!蔽奶煜榱髦鴾I說:“國家滅亡不能夠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還敢擺脫殺頭之罪而且懷有二心呢?"張弘范認為他很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元帝非常著急地尋求有才華的宋朝官員,王積翁推薦文天祥。文天祥說:“國家滅亡,從本分上說我應(yīng)當(dāng)以死報國。倘若因為你們以寬大為懷,我能夠以道士身份回到故鄉(xiāng),來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備顧問是可以的。”王積翁想讓降元的宋官謝昌言等十人上書請求釋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夢炎卻認為不可以,他說:“一旦文天祥被釋放出來,會在江南重新號召百姓,那么將我們十人置于何種境地呢!"此事就擱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議將他釋放,文天祥說:“希望賜我一死!”元帝還是不忍心,但身邊人卻極力慫恿元帝聽從文天祥的請求,于是元帝下詔殺了文天祥。他的衣帶中有贊文,寫道:“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把道義踐行到了極點,仁德自然也就達到了最高境界。讀圣賢書,想學(xué)的是什么呢?從今以后,大概可以問心無愧!"
史臣說:“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的有志之士,是不會因為事情的成敗或難易而使自己的心志動搖的。文天祥侍奉兩位弱主,兵敗之后被捕,從容就義,能不說是仁嗎!”許有壬說:“文天祥經(jīng)歷各種變故卻不改變志向,事情本來是不可以簡單地用成敗而論的。"
材料二:
文丞相剛剛二十歲就在朝廷回答皇帝問題,極盡論辯才能議論國家大事。不久,元兵渡過長江,他又上書請求斬殺君主寵幸親近的小人中主張皇帝遷居他處的人,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安定國家,本來已經(jīng)氣魄蓋過天下了。從此,忠心耿耿,竭盡智力和計謀,挽回顛危的局面,以復(fù)興為己任。雖然歷盡艱難險阻,各種挫折,只能前進不能后退,不幸國家滅亡自己被俘,而忠貞大義更加顯明。文丞相志向剛正,有大才能,見識高遠而且有宏大氣度,身上充滿浩然正氣,可是最終他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大概是天命不護佑大宋的原因。雖然天命不眷顧大宋王朝,但是天理還在,一定不會停止。所以宋亡了,殺身成仁的臣子卻不少。評論者一定稱贊文丞相為第一忠臣。
河北省滄州市三縣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陸贄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進見,帝親倚之,同類莫敢望。嘗為帝言:“今盜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從之。故奉天所下制書,雖武人悍卒無不感動流涕。及輔政,不敢自顧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獻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試官。贄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輕也。"帝曰:“試官虛名,且已與宰相議矣,卿其無嫌?!辟椬啵骸胺枪Χ@爵則輕,非罪而肆刑則褻。今所病者爵輕也,設(shè)法貴之猶恐不重,若又自棄,將何勸焉?"或規(guī)其太過者,對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xué),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齡。贄言:“延齡僻戾躁妄,不可用。"不聽。俄而延齡奸佞得君,天下仇惡,無敢言。贄上書苦諫,帝不懌,竟以太子賓客罷。延齡揣帝意薄,讒短百緒,帝遂發(fā)怒,欲誅贄,賴陽城等交章論辨,乃貶忠州別駕。韋皋數(shù)上表請贄代領(lǐng)劍南,帝猶銜之,不肯與。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涇原兵變,唐德宗避亂于奉天。
材料二: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yī)者之用藥,藥雖進于醫(y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jīng)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xué)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shù)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shù),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于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yīng)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shù)??芍^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育。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fù)。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復(fù)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fā)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歲月。臣等不勝區(qū)區(qū)之意,取進止。
(選自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臣等每退A自西閣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贄議論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輕,指輕視、看輕,與《報任安書》中“或輕于鴻毛”的“輕"意思不同。
B.恤,指憂慮,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糾正,與成語“別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殺勿論”中的“格"意思不同。
D.區(qū)區(qū),指愚拙,與《孔雀東南飛》中“何乃太區(qū)區(qū)”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陸贄在唐德宗避亂于奉天時,得到皇帝倚重,他認為面對叛賊遍布天下的現(xiàn)狀,德宗應(yīng)責(zé)備自己,反省悔過,進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賞“試官”之位給一個進獻瓜果的人,并說這只是一個虛名,但陸贄堅持認為應(yīng)使爵位貴重,不要輕易授予爵位。
C.蘇軾認為陸贄的智慧、文才勝過張良,論辯、謀術(shù)勝過賈誼,如果他的進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納,則貞觀之治的盛世將會再現(xiàn)。
D.蘇軾認為陸贄的奏議意義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對后的陸贄奏議放在座位邊,反復(fù)熟讀,這就像和陸贄當(dāng)面談話一樣。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譯文:____________
(2)藥雖進于醫(y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jīng)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
譯文:______________
14.材料二中,蘇軾認為陸贄“但其不幸,仕不遇時"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
10.BDG(原句標(biāo)點為: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
11.D(A項,“或輕于鴻毛”的“輕"指分量小。C項,“別具一格”的“格"指風(fēng)格、格調(diào),“格格不入”的“格"指阻隔、阻礙,“格殺勿論”的“格"指擊打。D項,“何乃太區(qū)區(qū)”的“區(qū)區(qū)"指愚拙,與文中的“區(qū)區(qū)”意思相同。)
12.C(“陸贄的智慧、文才勝過張良,論辯、謀術(shù)勝過賈誼"錯誤,原文“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shù)不疏”,意思是智慧與西漢的張良齊肩,但文才卻要勝過他;論辯與西漢的賈誼齊肩,但謀術(shù)卻不粗疏。)
13.(1)陛下果真不惜改正過失,用辭章向天下認錯,讓我無所顧忌地執(zhí)筆為文,希望可以讓叛變者改變心意。(“誠"“謝”“亡"各1分,句意1分)
(2)藥雖然經(jīng)醫(yī)生之手傳過去,但藥方多是從古人那里留下來的,如果藥方已經(jīng)在世間證明奏效,那么就不必都由醫(yī)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才用。(“效”1分,狀語后置句1分,句意2分)
14.①陸贄沒有遇上明君,唐德宗為人苛刻、猜疑,喜好用兵、聚財,在政見方面,兩人相差很大。②裴延齡等奸臣當(dāng)?shù)?,用各種方法詆毀陸贄,陸贄受到排擠、打壓。(每點1分,兩點3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材料一:
陸贄任翰林學(xué)士時,年紀還很輕,憑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寵幸。跟隨皇帝在奉天避亂的時候,白天晚上都進朝面見,皇帝親信倚重他,官位相當(dāng)?shù)娜硕疾桓疑萸筮@樣的待遇。陸贄曾經(jīng)對皇帝說:“如今叛賊遍布天下,陛下您應(yīng)該深切地責(zé)備自己,反省悔過,來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過失,用辭章向天下認錯,讓我無所顧忌地執(zhí)筆為文,希望可以讓叛變者改變心意。"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書,即使是武人悍卒讀了也沒有不感動流淚的。等到陸贄匡輔政事時,不敢顧念重視自身,碰到需要決策的事情,一定會表達自己的看法。
路上有向皇帝進獻瓜果的人,皇帝贊許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試官(未經(jīng)正式任命的官職)的職位。陸贄說:“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輕易地授予?!被实壅f:“試官只是一個虛名,而且這件事我已經(jīng)與宰相商量過了,你就不必疑慮了。"陸贄上奏說:“沒有功勞卻能獲取爵位,那么人們就會輕視爵位;沒有犯罪卻濫用刑罰,那么人們就會輕慢法律?,F(xiàn)今所擔(dān)憂的是爵位輕賤,想辦法使它貴重仍然擔(dān)心不夠貴重,如果又自己隨意棄置,那拿什么來勉勵人們呢?”有人規(guī)勸他(這樣做)有點過頭了,他回答說:“我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所學(xué),哪里還會憂慮其他呢?"
皇帝自己任用裴延齡。陸贄說:“裴延齡怪僻暴戾、急躁輕率,不可任用?!被实蹧]有聽取他的意見。不久裴延齡因為奸猾諂媚得到了皇帝的寵幸,天下人都憎恨他,但沒有人敢說。陸贄上書苦苦進諫,皇帝不高興,最終任命陸贄為太子賓客而罷免宰相之位。裴延齡揣摩皇帝對陸贄的恩情淡薄,用各種方法詆毀誹謗,于是皇帝發(fā)怒,想要誅殺陸贄,依靠陽城等人交替向皇帝上書奏事論說辯護,陸贄才被貶為忠州別駕。韋皋多次上表請求讓陸贄替代他擔(dān)任劍南節(jié)度使,皇帝依然懷恨陸贄,不肯給他這個職位。
材料二:
我私下認為臣子向皇帝進獻忠誠,就像醫(yī)生對準(zhǔn)病癥去用藥一樣,藥雖然經(jīng)醫(yī)生之手傳過去,但藥方多是從古人那里留下來的,如果藥方已經(jīng)在世間證明奏效,那么就不必都由醫(yī)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才用。我聽說唐德宗時的宰相陸贄,才能本來就是帝王的輔佐,學(xué)問足可成為帝王的老師。他的議論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語從不偏離圣賢的道德規(guī)范。智慧與西漢的張良齊肩,但文才卻要勝過他;論辯與西漢的賈誼齊肩,但謀術(shù)卻不粗疏。上可以糾正皇帝想法上的錯誤,下能夠貫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沒能趕上好時機。唐德宗以嚴厲刻薄為能事,陸贄就以忠誠敦厚去規(guī)諫;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對人,陸贄就以推心置腹去勸說;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陸贄則認為消除戰(zhàn)事是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斂聚財物,陸贄則認為散財于民最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見的方法,整治邊防、駕馭將帥的策略,歸罪于自身以收攏人心,改正過錯以順應(yīng)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禍患,珍惜爵位、寶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這類合理的建議,很難列舉完。陸贄真可以說是進獻了苦口的良藥,去診治危害身體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陸贄的進言去實行,那么貞觀之治的盛況便會再一次出現(xiàn)。
臣等每次從皇帝聽講的西閣退出,都私下相互議論,認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會喜歡陸贄的議論?!嫉认氚阉蛱频伦谶M言的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對,重新抄好進呈給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邊,就像親眼見到陸贄之面一樣;反復(fù)熟讀它,就像和陸贄當(dāng)面談話一樣。這樣一定能啟發(fā)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資,在不長的時間內(nèi)就能成就強盛國家的功業(yè)。臣等說不盡愚拙的心意,請陛下決定是否采用。
河北省滄衡八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陶庵記歸有光
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見其感慨激烈、憤郁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以為君子之處世,輕重之衡,常在于我,決不當(dāng)以一時之所遭,而身與之遷徙上下。設(shè)不幸而處其窮,則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閭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動于眉眥之間哉?蓋孔子亟美顏淵,而責(zé)子路之慍見,古之難其人久矣。
已而觀陶子之集,則其平淡沖和,瀟灑脫落,悠然勢分之外,非獨不困于窮,而直以窮為娛。百世之下,諷詠其詞,融融然塵查俗垢與之俱化。信乎古之善處窮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進于孔氏之門。而世之論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間,謂為大節(jié),而不究其安命樂天之實。夫窮苦迫于外,饑寒憯于膚,而性情不撓,則于晉、宋間,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諸邵子之間。予不敢望于邵而獨喜陶也,予又今之窮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有刪改)
材料二:
與潘子實書歸有光
有光頓首,子實足下。頃到山中,登萬峰,得足下讀書處,徘徊惆悵,不能自歸。深山荒寂,無與晤言;意之所至,獨往獨來。思古人而不得見。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淚下。
科舉之學(xué),驅(qū)一世于利祿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極。士方?jīng)]首濡溺于其間,無復(fù)知有人生當(dāng)為之事。榮辱得喪,纏綿縈系,不可解脫,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獨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懇懇欲追古賢人志士之所為,考論圣人之遺經(jīng)于千百載之下。以仆之無似,至僅誨語累數(shù)百言。感發(fā)之余,豈敢終自廢棄!
又竊謂經(jīng)學(xué)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書具在,而何明經(jīng)者之少也?夫經(jīng)非一世之書,亦非一人之見所能定。而學(xué)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聽其言汪洋恣肆,而實無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經(jīng)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區(qū)區(qū)于言語之間,好同而尚異。則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見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憒憒者。無惜教我,幸甚!
(有刪改)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足下A獨卓然B不惑C痛D流俗之沉迷E勤勤懇懇F欲追古G賢人H志士之所為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勃勃不能自抑"與“抑王興甲兵”(《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抑"意思相同。
B.信,文中是確實、實在的意思,與“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信"的意思相同。
C.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足下,如“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
D.“其敝已極"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敝"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歸有光用少年時期讀《史記》,看見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憤激等,引出君子處世當(dāng)以自我的內(nèi)心情感態(tài)度來作為對事物加以權(quán)衡的標(biāo)準(zhǔn)、尺度的看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標(biāo)準(zhǔn)圖形點陣模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新型無鈷超硬高速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德宏云南德宏職業(yè)學(xué)院2025年春季學(xué)期銀齡教師招募1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喇叭開關(guān)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串極電機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中性護色洗衣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香熏爐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金剛石開槽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色織麻棉混紡布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狹型扭總成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輔導(dǎo)員素質(zhì)能力大賽基礎(chǔ)知識試題題庫
- 濰坊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xué)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初三畢業(yè)班開學(xué)第一課:收心及中考沖刺》班會課件
- 2024年山東司法警官職業(yè)學(xué)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xué)/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新生兒轉(zhuǎn)運護理安全管理課件
- 華為公司煤礦智能化遠景培訓(xùn)課件2024
- 制造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對策
- 醫(yī)院智慧病房信息化建設(shè)
- 中考語文一輪專題復(fù)習(xí):《現(xiàn)代文閱讀的命題特點及教學(xué)策略》課件
- 《抗生素培訓(xùn)》課件
- 十個數(shù)字故事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