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高考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分類訓(xùn)練:近體詩(解析)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憶春耕
[唐]李德裕①
郊外杏花坼,林間布谷鳴,
原田春雨后,溪水夕流平。
野老荷蓑至,和風吹草輕。
無因共沮溺②,相與事巖耕。
春耕
[宋]陸游
今年液水滿西疇,父老人人卜有秋。
只要耕犁及時節(jié),裹茶買餅去租牛。
①李德裕: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曾多年為相。②沮溺:長沮和桀溺,是春秋時期的兩個隱士;喻指避世隱居之士。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詩首聯(lián)寫杏花綻放,呼喚農(nóng)耕開始的布谷鳥鳴叫,視聽結(jié)合,奠定了詩歌清新明朗的基調(diào)。
B.李詩頷聯(lián)寫一場豐沛的春雨后,溪水漲滿,平靜流動,暗示了充足的雨水會帶來一個好收成。
C.李詩頸聯(lián)上句和楊萬里《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意境相似,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D.陸詩前兩句寫春耕時節(jié)雨水充足,人人欣喜期待一個豐收的秋天,和李詩寫春雨用意相似。
2.同樣是寫春耕,兩首詩的寄托的情懷有什么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送周十一
儲光羲
秋風隕群木,眾草下嚴霜。
復(fù)問子何如?自言之帝鄉(xiāng)。
豈無親所愛,將欲濟時康。
握手別征駕,返悲岐路長。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圍繞標題中的“送”字謀篇布局,寫了送別環(huán)境、別時交流、別后感受等。
B.首聯(lián)描寫了風吹落葉、草披寒霜的秋景,對句中的“下”字有化靜為動的效果。
C.頷聯(lián)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交代離別的原因,頸聯(lián)又對周十一的情況做了補充交代。
D.詩歌使用了動靜結(jié)合、以景結(jié)情等手法,其語言具有簡潔凝練、質(zhì)樸自然的特點。
4.有評論者認為,詩人在送別周十一時亦喜亦悲,為什么這樣說?請結(jié)合相關(guān)詩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題。
從軍行七首(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二)
李白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
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盛唐邊塞詩大多表現(xiàn)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大多把英雄的形象寄寓在偉大戰(zhàn)爭的勝利背景下來展現(xiàn),這兩首詩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
B.王詩的次句寫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著力表現(xiàn)了大唐軍隊出征時的迅猛凌厲,充分展現(xiàn)了唐軍的氣勢和威力。
C.李詩寫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將軍,首句寫他經(jīng)歷了上百場戰(zhàn)爭,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可見他征戰(zhàn)時間之長和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之嚴酷。
D.李詩描寫戰(zhàn)爭的過程時,只用“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一句,就寫出了戰(zhàn)況十分危急,言簡意豐,讓人為將軍面臨的嚴酷考驗懸心吊膽。
6.同為盛唐邊塞詩的杰作,這兩首詩在刻畫戍邊將士的形象上卻頗有不同。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小題。
秋晚登城北門①
陸游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②傳散關(guān)③信,兩行雁帶杜陵④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fù)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①城北門:成都城北門。②烽: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③散關(guān):南宋西北邊境重要關(guān)塞,詩人曾在此駐守。④杜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
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描繪詩人裝束和出游地點,緊扣詩題,寫出了詩人閑散的生活和日趨衰老的狀況。
B.頷聯(lián)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深秋來臨,鴻雁傳來故都消息,詩人倍感欣慰。
C.“搔首”“倚樓”的描寫,表現(xiàn)詩人心憂國家安危,感嘆命途未卜,抒發(fā)了憂國深情。
D.尾聯(lián)“橫槊賦詩”借指詩人戎馬生涯,“非復(fù)昔”包含著對戎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8.詩人的“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韓十四江東覲親①
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②,嘆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③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別應(yīng)須各努力,故鄉(xiāng)猶恐未同歸。
①覲親:看望父母,探親。此詩是安史之亂時,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所寫。②老萊衣:傳說春秋時代楚國有隱士老萊子,七十歲還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兒童,歡娛他的雙親。③黃牛峽:在長江西陵峽中段,距宜昌市區(qū)45公里處,又名黃牛巖。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運用了古代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典故,詩人感嘆這樣的美談,今天很難找到?!叭f事非”三字,包容著巨大的世上滄桑,蒼勁中蘊有一股郁抑之氣。
B.頷聯(lián)所寫內(nèi)容,正是“萬事非”的具體寫照之一,正是因為生逢亂世,所以詩人用“何處”二字,表述了對韓十四此行探親也許還有一番周折的關(guān)切,情感十分真摯。
C.頸聯(lián)寫景,虛實相生,暮靄漸濃,寒風吹來,砭人肌骨,詩人仿佛聽到黃牛峽灘聲陣陣,而眼前的白馬江頭樹影搖晃,意境雄渾壯闊,從而烘托出與友人分手時的遐想與悵惘。
D.尾聯(lián)“此別”二字,總括了前面的離別情景。“猶恐”二字,流露了詩人對未來的隱憂,與“萬事非”首尾呼應(yīng),意味深長。
10.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塵,云泥豈合得相親。
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詩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塵”,還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懸殊。
B.頷聯(lián)采用對比的手法,世人都嫌棄好馬長得瘦弱,唯獨崔中丞不嫌棄人才出身貧苦。
C.頸聯(lián)直抒胸臆,絲毫沒有隱晦和曲折言辭,彰顯出詩人的錚錚鐵骨和耿直秉性。
D.這首詩技法高妙,情感真摯,在采用多種藝術(shù)技巧的同時也能真實地表述內(nèi)心情感。
12.從這首詩中,你能讀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閱讀下面的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和令狐相公尋白閣老見留小飲因贈注
劉禹錫
觳士更逢酒,樂天仍對花。
文章管星歷,情興占年華。
宦達翻思退,名高卻不夸。
惟存浩然氣,相共賞煙霞。
[注]詩歌約寫于830年。令狐相公指令狐楚,字觳士;白閣老指白居易,曾任中書舍人,故稱“閣老”。當時令狐楚受黨派爭斗影響,任職調(diào)動甚是頻繁;劉禹錫與白居易則在長安任閑職。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題目交代了朋友聚會的緣起,且首聯(lián)的“酒”與題目中的“飲”相照應(yīng)。
B.令狐楚喜逢知己且相與對飲,樂知天命惜時賞花,表現(xiàn)了其灑脫樂觀的性格。
C.頷聯(lián)贊揚了兩位朋友的文章成就突出,為人情致高雅,不辜負歲月美好年華。
D.詩人以事入詩,能夠做到論由事出,情隨論至,全詩無生硬之感,明白曉暢。
14.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①本詩作于開成四年(839),當時杜牧在宣州為官,即將離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進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②九華山:在池州青陽西南,為宣州去舒州的必經(jīng)之處。③清弋江:長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云遮寺”“柳拂橋”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diào)冗長的敘述,語言精煉優(yōu)美,富有韻味。
B.前四句寫眼所見之景,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點明送行時間、環(huán)境,渲染離別氛圍。
C.頸聯(lián)“君意如鴻”“我心懸旆”,寫出了友人與詩人分別時的不同心境。
D.這首詩歌語言平實質(zhì)樸,明白曉暢,頗能體現(xiàn)杜牧詩歌清健俊爽的風格。
16.詩人的情感體現(xiàn)在“寂寥”一詞上,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現(xiàn)的?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劉朝英進齋
楊萬里
燈火三更雨,詩書一古琴。
唯愁腳力軟,未必圣門深。
莫笑云端樹,初如澗底針。
不應(yīng)將一第,用破半生心。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即說讀書須起三更、睡半夜,必然非常辛苦,但每天與詩書相伴,有古琴作陪也不失為一種雅趣。
B.頷聯(lián)采用比喻手法,將艱苦的學習過程比作通向圣門之路,表示盡管前路蜿蜒曲折,也不可半途而廢。
C.詩人以“澗底針”“云端樹”做比,勉勵學子不要好高騖遠、浮于“云端”,而應(yīng)做踏實勤懇的“澗底針”。
D.這首詩平易直白、通俗易懂,然而卻具有真知灼見,展現(xiàn)了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對后輩的殷切希望。
18.詩歌尾聯(lián)飽含哲理,請結(jié)合詩句和當代現(xiàn)實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出自《紅樓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①,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注:①縞袂,指白絹做成的衣服。蘇軾曾用“縞袂”喻花。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半卷”“半掩”表現(xiàn)了賞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離,為后續(xù)描寫白海棠之美做鋪墊。
B.第二句無理而妙,把冰碾碎作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寫出白海棠特點。
C.頷聯(lián)巧用擬人,別具神韻,“偷來”句寫白海棠的色澤嬌艷,“借得”句寫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頸聯(lián)用“月窟仙人”和“秋閨怨女”的形象來烘托白海棠,賦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20.從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可以推斷出這首詩的“”是林黛玉,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無衣
《詩經(jīng)·秦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歲暮
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21.下面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無衣》全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采用問答式的句法,“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往復(fù)。
B.《無衣》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充滿火一般燃燒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歲暮》頷聯(lián)的“煙塵”與后文“鼓角”相應(yīng),突出了戰(zhàn)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
D.邊地戰(zhàn)爭不息,朝廷之臣無人請纓,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時報國無門,只得暫時保全自己。
22.兩首詩都表述愛國主義精神,但情感各異。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出守桐廬道中十絕(其八、其九)①
范仲淹
素心愛云水,此日東南行。
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②
滄浪清可愛,白鳥鑒中飛。
不信有京洛,風塵化客衣。③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諫獲罪,被貶任睦州(桐廬郡)太守,赴任經(jīng)過桐廬一帶的富春江時,寫下了十首絕句。②詩出《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纓,帽帶。③詩出晉代詩人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p>
23.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日東南行”緊承“愛云水”,仿佛被貶東南之地反而讓詩人有得償所愿的滿足。
B.白鳥飛翔,影子映入如鏡的江面,鳥兒的自由自在引發(fā)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之情。
C.“滄浪”這一意象,使得兩首詩首尾相連,詩意銜通,意境相諧,頗具構(gòu)思之妙。
D.兩首詩的語言雖然平實質(zhì)樸,卻因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顯得清雅而不流于淺俗。
24.詩人不相信“風塵化客衣”的底氣何在?請結(jié)合兩首詩歌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思
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①路幾千?
家住層城②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③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④,何時返旆⑤勒燕然?
①馬邑:邊域名,在今山西。龍堆:即白龍堆,在今新疆。②層城:因京城分內(nèi)外兩層,故稱。③機中錦字:竇滔被貶龍沙,其妻蘇蕙能文,頗思滔,乃織錦為回文旋圖詩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縱橫反復(fù),皆成文意。④元戎竇車騎:元戎,猶主將;竇車騎,后漢竇憲為車騎將軍,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銘,刻石而還。⑤返旆:猶班師。
25.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寫一位出征軍人的妻子在春日對丈夫夢繞魂牽的思念,以及對丈夫早日得勝歸家的盼望。
B.第四句“心隨明月”與“我寄愁心與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述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對丈夫的思念寄托給明月的無奈。
C.為了寄托思念,抒發(fā)離情別恨,女主人公為夫君織一幅錦字回文詩,“笑獨眠”用擬人手法,樓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尾聯(lián)寫女主人公問軍中主帥何時才能得勝班師,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統(tǒng)一起來,賦予了本詩積極的社會意義。
26.詩歌首聯(lián)運用了哪些藝術(shù)手法?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閣夜①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③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①此詩是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②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③“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公孫述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號“白帝”。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頷聯(lián)先寫兵戈未息,表明對時局的深切關(guān)懷,再寫三峽深夜美景,蘊含著悲壯深沉的情感。
B.頸聯(lián)中以千家野哭、數(shù)處夷歌寫出了當時戰(zhàn)亂的悲慘,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C.尾聯(lián)首句用典,寫諸葛亮、公孫述等人物早已作古,表述了詩人對兩位英雄的敬仰。
D.詩人由眼前情景想到國家戰(zhàn)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境遇,認為自己的孤獨寂寥不算什么。
28.首聯(lián)寫景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含笑花
楊萬里
菖蒲節(jié)序芰荷時,翠羽衣裳白玉肌。
暗折花房須日暮,遙將香氣報人知。
半開微吐長懷寶,欲說還休竟俯眉。
樹脆枝柔惟葉健,不消更畫只消詩。
2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以其獨有的觀察角度和感受深度,創(chuàng)造出新巧奇妙的意境。
B.頷聯(lián)兩句寫含笑日暮花開,花香襲人,但是一點都沒有炫耀取寵。
C.“半開微吐”正是含笑花特殊的地方,其花開若含笑然,故得名。
D.“欲說還休”“俯眉”運用夸張手法,盡情摹出嬌羞婀娜的儀態(tài)。
30.此詩首聯(lián)多受推崇,請簡要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夏夜宿表兄話舊
竇叔向
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遠書珍重何曾達,舊事凄涼不可聽。
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
3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夜合花開香滿庭”,淺而不浮,艷而不俗;夜合花開,緊扣詩題“夏夜”,結(jié)構(gòu)渾然。
B.第三、四句意即紛亂年代珍貴家書總是難以送達,而今與表兄相見,凄涼往事不堪回首。
C.第五、六句是大部分人同有之事,也是大部分人想說之話,表述樸素,容易引發(fā)共鳴。
D.最后兩句虛實結(jié)合、以景結(jié)情,寫出面對河橋邊的美酒佳宴時生發(fā)出的無限感慨。
32.這首詩表述了詩人哪些感情?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暮春虢州東亭送李司馬歸扶風別廬①
岑參
柳彈鶯嬌花復(fù)殷,紅亭綠酒送君還。
到來函谷愁中月,歸去磻溪③夢里山。
簾前春色應(yīng)須惜,世上浮名好是閑。
西望鄉(xiāng)關(guān)腸欲斷,對君衫袖淚痕斑。
[注]①虢州,位于今河南靈寶一帶。扶風,位于今陜西寶雞。②函谷:位于今河南靈寶一帶。③磻溪:位于今陜西寶雞境內(nèi)。
3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暮春時節(jié)送別李司馬,柳枝低垂,黃鶯嬌媚,鮮花繁盛,景色明媚。
B.這首詩明顯地以樂景襯悲情:紅亭綠酒,色調(diào)明快;友人離別,悲情盡顯。
C.詩人開導(dǎo)友人不要因為爭奪世間的浮名奔波勞碌,要珍惜眼前的大好春光。
D.友人西望鄉(xiāng)關(guān),傷感斷腸;詩人想到自己滯留虢州不禁悲從中來,淚痕沾衫。
34.有人認為,詩的頷聯(lián)為揣摩李司馬心理之語,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jié)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帶雨痕。
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
胡人羊馬休南牧,漢將①旌旗在北門。
行子②喜聞無戰(zhàn)伐,閑看游騎獵秋原。
[注]①漢將:這里借指唐將。②行子:出行的人。
3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遠景,“晚虹”“斜日”“昏”均點明時間,營造了低沉壓抑的氛圍。
B.頷聯(lián)寫近景,雨后的積水在青草路上向低洼處流淌,輕煙縈繞著樹木和村莊。
C.頸聯(lián)兩句是面對著塞外景色的感嘆,采用了因果倒裝的手法來加以強調(diào)。
D.本詩別具一格,與邊塞詩常見的戰(zhàn)爭激烈、思念家鄉(xiāng)、苦寒蒼涼等內(nèi)容不同。
36.詩人表述了哪些思想情感?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早朝大明宮①
賈至
銀燭朝天②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③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④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賈舍人早朝
杜甫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⑤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①這是一首奉皇帝命令所作的“應(yīng)制詩”,題或作《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大明宮:皇宮殿名。國家大典,皇帝朝見百官多在此舉行。②朝天:有版本也作“熏天”。③玉墀:宮殿前臺階上的空地,也指臺階,亦借指朝廷。④鳳池:即鳳凰池,后為中書省的別稱。⑤世掌絲綸:指父子或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
37.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詩首聯(lián)緊扣一個“早”字。大臣出發(fā)去朝見皇帝的時候,長街燭燈通明;進到宮城內(nèi),才是黎明。
B.賈詩頷聯(lián)在首聯(lián)的基礎(chǔ)上,隨時間的推進,從視覺和聽覺入手,為人們描繪了宮苑里的明媚春色。
C.杜詩頷聯(lián)描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景觀,渲染了早朝時的威武壯觀,歌頌了開明時代的祥和景象。
D.杜詩是奉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而作的,但構(gòu)思上自有特色。賈詩多寫早朝時和散朝后的情況,杜詩多寫早朝前的景色。
38.比較兩首詩表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日山亭
牟融
醉來重整華陽巾①,搔首驚看白發(fā)新。
莫道愁多因病酒,只緣命薄不辭貧。
龍魚失水難為用,龜玉蒙塵未見珍。
正是圣朝全盛日,詎②知林下有閑人。
①華陽巾:一種帽子。②詎:豈。
3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寫詩人發(fā)現(xiàn)新增了白發(fā),“驚”字既有出乎意料之意,又含年華流逝之悲。
B.“莫道”句與首句形成照應(yīng),寫詩人愁緒紛繁非因病酒,引出了憂愁的真正原因。
C.詩人說自己是因為命薄而安于貧賤,字里行間透露出了些許的不甘與深深的無奈。
D.雖然沒有在圣朝全盛之時得到重用,但詩人身處林下,安閑自在,生活十分愜意。
40.前人評本詩頸聯(lián)“委婉蘊藉,自負與自悲兼之”,對這一觀點應(yīng)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參考解析:
1.C2.①李詩回憶春耕時節(jié)鄉(xiāng)間風景秀麗、父老勤耕的悠閑美好的生活情景,表述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不能回歸田園、無法躬耕隱居的遺憾之情。②陸詩關(guān)注農(nóng)耕時節(jié)雨水的情況,關(guān)心鄉(xiāng)間父老對耕作后豐收的心愿,并將自己代入父老角色,設(shè)想及時春耕之后就可以改善生活條件的愿景,表述了詩人關(guān)注民生、同民憂樂的情懷。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意境相似,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錯誤?!耙袄虾伤蛑痢泵鑼懙氖抢限r(nóng)們披著蓑衣,走進田野,商量耕種的事情,表述的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笠是兜鍪蓑是甲”表述的是農(nóng)事的艱辛。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情感的能力。
①“郊外杏花坼,林間布谷鳴”寫杏花綻放,呼喚農(nóng)耕開始的布谷鳥鳴叫,回憶春耕時節(jié)鄉(xiāng)間風景的秀麗。“野老荷蓑至,和風吹草輕”和風輕輕吹動著野草,老農(nóng)們披著蓑衣,走進田野,商量耕種的事情。描寫了父老勤耕的悠閑美好的生活情景,表述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無因共沮溺,相與事巖耕”自己也想和桀溺、長沮一樣,隱居田間,過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但因政務(wù)繁忙無法實現(xiàn)。表述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不能回歸田園、無法躬耕隱居的遺憾之情。
②“今年液水滿西疇,父老人人卜有秋”今年雨水充足,田野里到處都是為了水稻蓄水,有農(nóng)事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都在這天預(yù)測秋天的收成。陸游關(guān)注農(nóng)耕時節(jié)雨水的情況,關(guān)心鄉(xiāng)間父老對耕作后豐收的心愿。“只要耕犁及時節(jié),裹茶買餅去租牛?!睂⒆约捍敫咐辖巧灰N按著農(nóng)事時節(jié)來,就保準沒事,于是大家?guī)е枞~和干糧,趕緊去牛市租牛,回來抓緊春耕,表述了詩人關(guān)注民生、同民憂樂的情懷。
3.D4.①由頷聯(lián)對句和頸聯(lián)對句可知,周十一前往京城將承擔濟世重任。詩人為周十一將有所作為而喜。
②尾聯(lián)對句寫詩人在返回的途中想到周十一此行路途遙遠而艱險,不禁悲從中來。詩人因思念、牽掛周十一而悲。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以景結(jié)情”說法錯誤,尾聯(lián)敘事、抒情,沒有寫景,故詩歌沒有使用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的情感的能力。
友人奔赴前程之喜。由頷聯(lián)“自言之帝鄉(xiāng)”和頸聯(lián)“將欲濟時康”這兩句詩可知,友人將要去達的地方是“帝鄉(xiāng)”,即都城長安,而奔赴長安的目的是經(jīng)世濟世,表述了對友人擁有大好前途,將有所作為的欣喜之情。
對友人的思念及擔憂之悲。尾聯(lián)“握手別征駕,返悲岐路長”寫詩人與友人執(zhí)手告別后登上馬車啟程,在返回的途中想到周十一此行路途遙遠而艱險,不禁悲從中來。詩人因思念、牽掛周十一而生發(fā)了送別之悲。
5.A6.①形象的表現(xiàn)類型不同:王詩刻畫的是將士群體形象,李詩刻畫的是將軍個體形象。
②背景條件不同:王詩是一場摧枯拉朽的閃電戰(zhàn),結(jié)果是大勝而歸;李詩則是在一場敗仗中來寫將軍的率隊突圍。
③運用的技巧不同:王詩側(cè)面描寫,通過環(huán)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戰(zhàn)斗的結(jié)果來襯托,李詩是正面描寫。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A.“這兩首詩都是這一特點的典范作品”錯,李白的詩是把將軍英雄的形象放在一場敗仗的突圍戰(zhàn)的背景下來表現(xiàn)的,從詩里“已合數(shù)重圍”“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可以看出。
故選A。
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李詩表現(xiàn)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zhàn)時間之長和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之嚴酷?!蔼氼I(lǐng)殘兵千騎歸”中“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zhàn)斗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xiàn)得異常鮮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王詩則寫的是支部隊,“紅旗半卷出轅門”,寫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由此可見,李詩刻畫的是將軍個體形象,王詩刻畫的是將士群體形象,兩詩形象的表現(xiàn)類型不同。
李詩“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寫這是一場突圍戰(zhàn)。戰(zhàn)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shè)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fā)使人為之懸心吊膽?!巴粻I射殺呼延將,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這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英雄,選中敵軍的一員悍將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于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lǐng)殘兵,奪路而出。王詩先寫“紅旗半卷出轅門”,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再寫“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zhàn)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部隊,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并非偶然,又能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余,勝券在握。由此可見,李詩是在一場敗仗中來寫將軍的率隊突圍,王詩則是一場摧枯拉朽的閃電戰(zhàn),結(jié)果是大勝而歸,兩詩背景條件不同。
李詩正面描寫戰(zhàn)爭過程,寫將軍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fā),使人為之懸心吊膽。接著寫“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像這樣在一首小詩里敢于去寫嚴酷的斗爭,甚至敢于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像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王詩則通過側(cè)面描寫表現(xiàn)戰(zhàn)爭,先是環(huán)境烘托,“大漠風塵日色昏”,寫風沙遮天蔽日連日色都看不出來。但這不光表現(xiàn)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xiàn),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cè)面帶出。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cè)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由此可見,李詩是正面描寫,王詩側(cè)面描寫,通過環(huán)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戰(zhàn)斗的結(jié)果來襯托。兩詩運用的技巧不同。
7.B8.①悲秋之情。詩人登上城北門樓,深秋時節(jié),西風勁吹,眼前凄涼的景象使人愁緒滿懷。
②山河淪陷、憂國傷時的嘆惋。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對關(guān)中失地的關(guān)懷,對淪陷故都的懷念、憂慮之情。
③身世遭際,前途未卜之愁。詩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腸百結(jié)。
④壯志難酬的悲憤。遠望烽火,仰視雁陣,想到歲月空逝,興復(fù)無期,而自己卻報國無門,悲愁難耐。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深秋來臨,鴻雁傳來故都消息,詩人倍感欣慰”說法錯誤?!耙稽c烽傳散關(guān)信,兩行雁帶杜陵秋”句意為:一點烽火,報傳著大散關(guān)口的敵情戰(zhàn)況,兩行雁陣,帶來了長安杜陵的秋意濃厚。表述的是詩人對故都淪陷的擔憂,而不是知曉鴻雁帶來的故都消息倍感欣慰。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悲秋之情。“卷地西風滿眼愁”是詩人在深秋時節(jié)登上城北門樓所看到的景象:西風卷地,百草凋零,滿眼秋色。當這種蕭條凄涼景象映入詩人眼簾時,愁緒不免襲上心來。
山河淪陷、憂國傷時的嘆惋。“一點烽傳散關(guān)信,兩行雁帶杜陵秋”是寫對邊境情況的憂慮和對關(guān)中國土的懷念。詩人登樓遠望從大散關(guān)傳來的烽煙,說明邊境上發(fā)生緊急情況。作為一個積極主張抗金的詩人,必會感到深切的關(guān)注和無窮的憂慮,寄寓著詩人對關(guān)中失地的關(guān)懷,對故都淪陷的懷念之情。
身世遭際,前途未卜之愁?!吧胶优d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意思是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頻頻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樓間百感交集涌上心頭。山河興廢難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搔首不安,愁腸百結(jié)。再看自己投閑置散,報國無門,只能倚樓而嘆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尾聯(lián)“橫槊賦詩”,借指陸游于南鄭任四川宣撫使幕府職時在軍中作詩事,他經(jīng)常懷念的,正是“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的戎馬生涯,而現(xiàn)在這些已成往事,“非復(fù)昔”三字包含著很多感慨,詩人雖然離開南鄭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鐵馬,魂繞古梁州,正是他報國心志的抒發(fā),這是為自己報國無門、不得志而愁。
9.C10.①“兵戈”、“嘆息”等詞,表述了詩人對時局動蕩,兵戈不息的國家前途的隱憂。②“無家尋弟妹”,抒發(fā)了詩人因親人離散的傷痛及對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③“何處訪庭闈”,“猶恐未同歸”,體現(xiàn)了詩人對朋友于戰(zhàn)亂中回鄉(xiāng)探親不易的關(guān)切。④“應(yīng)須各努力”,勸勉友人分手時不宜過多傷感,應(yīng)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而眼前的白馬江頭樹影搖晃,意境雄渾壯闊,從而烘托出與友人分手時的遐想與悵惘”錯誤,頸聯(lián)意思是:我仿佛聽到你途經(jīng)幽靜的黃牛峽時,灘上洶涌的江水發(fā)出不絕的回聲,而眼前白馬江畔寒風吹骨、樹影稀疏。從詩中寫到的意象看,頸聯(lián)寫的是一幅深秋景象,上句虛寫黃牛峽的灘聲,一個“靜”字,以靜襯動,下句實寫白馬江頭所見之景,意境蕭瑟孤寂,而非雄渾壯闊,襯托了送別的悵惘之情。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句詩人感嘆古代老萊子彩衣娛親這樣的美談,然而在他這個時候,干戈遍地,已經(jīng)很難找到。第二句,詩的脈絡(luò)繼續(xù)沿著深沉的感慨向前發(fā)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范圍,而著眼于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復(fù)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顛倒,到處是動亂、破壞和災(zāi)難,不由發(fā)出了聲聲嘆息。“兵戈”、“嘆息”等詞,“萬事非”三字,包容著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xiàn)出詩人對時局動蕩、兵戈不息的國家前途的隱憂。
②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骨肉同胞的懷念。“無家尋弟妹”意思是:戰(zhàn)亂不休,流落他鄉(xiāng)的我已好久沒有和弟妹聯(lián)系了,如今更無處可尋他們了。表現(xiàn)了對骨肉同胞的思念,對家破人散的哀痛,抒發(fā)了詩人因親人離散的傷痛及對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③“君今何處訪庭闈”,意思是說:你離家多日,此次去江東探親,而那一帶現(xiàn)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處尋訪家人呢?“猶恐未同歸”,只怕不能實現(xiàn)同返故鄉(xiāng)的愿望,體現(xiàn)了詩人對朋友于戰(zhàn)亂中回鄉(xiāng)探親不易的關(guān)切。
④“此別”,總括前面離別的情景,“應(yīng)須各努力”,勸勉友人分手不宜過多傷感,應(yīng)各自努力,珍重前程,飽含勉勵之情。
11.A12.①要有慧眼識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輕易評價他人;
②要信守承諾,說話算數(shù),做到一諾千金;
③要有感恩之心,對于幫助自己和欣賞自己的人,要報答他們的恩情。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A.“首聯(lián)詩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塵’”說法錯誤,首聯(lián)連用兩個比喻,一邊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邊是陌上的塵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所以詩人是把自己比作“陌上塵”。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頷聯(lián)“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嫌良馬瘦弱,只有您愿結(jié)交貧窮的臥龍。在常人看來,既然瘦了,那就不會是良馬,嫌它也是應(yīng)該的。但是崔中丞卻沒有嫌棄“良馬瘦”“臥龍貧”,一邊是“盡嫌”,一邊是“不棄”,而盡嫌的是“舉世”,不棄的則只是“唯君”一人。這樣,就在世人與崔中丞的強烈對照中,見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贊頌了他的識拔人才。這告訴我們要有慧眼識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輕易評價他人。
頸聯(lián)“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的意思是:千金雖貴未必能改變?nèi)说谋拘裕灰獮榱诵攀爻兄Z,甘愿獻出生命。此聯(lián)告訴我們要有千金不移的志節(jié),把諾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做到一諾千金。
尾聯(lián)“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的意思是:不要以為讀書人不懂感謝,只要有區(qū)區(qū)之心,就要報答恩人的提攜之情。表述了詩人對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報恩人不辭生死的氣概。此聯(lián)告訴我們要有感恩之心,對于幫助自己和欣賞自己的人,要報答他們的恩情。
13.B14.①尾聯(lián)意思為:希望我們都有正直剛強之氣,還能相約欣賞人間的美景,可謂知音共賞。
②詩人之間不以功業(yè)相勉,而以隱逸相期,或可證詩人對自己以及詩友的政治前途都已失去信心。
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樂知天命惜時賞花”錯誤。“觳士更逢酒,樂天仍對花”,開篇既以觳士(令狐楚)與樂天(白居易)對舉,復(fù)以酒與花并列,恰因為飲酒賞花是對方此際的最愛。依據(jù)解釋“白閣老指白居易”可知“樂天”是指白居易,因為其字為“樂天”。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詩是令狐楚、劉禹錫和白居易三人之間的酬唱之作。開篇詩歌以飲酒和賞花為樂,表述了知己相聚灑脫樂觀的情狀。詩中描寫對方雖然仕途顯達卻已萌生退隱之意,說明詩人已敏銳地體察到了對方心弦的顫動。這才引出尾聯(lián)“惟存浩然氣、相共賞煙霞”的殷切期望——“浩然氣”正是他們相交相知的精神基石。不以功業(yè)相勉,而以隱逸相期,或可證詩人對自己以及詩友的政治前途都已失去信心。
15.B16.①以樂景襯哀情(反襯)。
②對比手法。詩人(寂寞惆悵)友人(春風得意)心境對比。
③尾聯(lián)直抒胸臆。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B.“前四句寫眼所見之景”錯誤。頷聯(lián)“云遮寺”是詩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不是實景。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聯(lián)用明快的色調(diào),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眼前綠水環(huán)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景色優(yōu)美?!扒暹辶鳂颉?,點明送別地點。“云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xiàn)地方風物和季節(jié)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guān)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是以樂景襯哀情(反襯)的手法。
頸聯(lián)敘寫行者與送行者的不同心境,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的的”,是鮮明的樣子。裴坦剛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所以盡管在離別的時刻,也仍然樂觀、開朗,而詩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與好友離別,更覺“心搖搖然如懸旌”,一種空虛無著、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用友人的春風得意對比自己的寂寞惆悵。
尾聯(lián)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將要“赴官歸京”兩重意思一齊綰合,兩人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里,詩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肮蕠甏阂患帕取保苯邮惆l(fā)了惜別之情,同時將的寂寥惆悵之情推向了高潮。
17.C18.①尾聯(lián)意為:不能由于一味追求科第的等次而耗費了半生心血。
②詩人告誡學子們既要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記功名。
③現(xiàn)實中有許多人汲汲于功名利祿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聯(lián)也可規(guī)勸當代人淡泊名利、篤定心智。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C.“應(yīng)做踏實勤懇的‘澗底針’”錯誤?!澳υ贫藰洌跞鐫镜揍槨贝蛄艘粋€比方,那些高聳入云的參天大樹,并非生來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它們剛開始時都是嬌嫩的幼苗,當熬過了風雪冰霜,經(jīng)歷了雷打電劈,最后終于堅韌不拔、讓人稱頌。詩人鼓勵對方,即使你暫時就像“澗底針”那樣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一直努力,一定也能成為“云端樹”。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不應(yīng)將一第,用破半生心”參加科舉測試是謀求仕進的捷徑,學子們寒窗苦讀也都是為了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詩人卻敦敦告誡,不能由于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費了半生的心血。
言下之意,詩人希望對方淡泊名利,既要積極進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記著功名,最后弄得自己心力交瘁、憔悴不堪。
樸實的話語,卻具有真知灼見,也飽含哲理,展現(xiàn)了詩人敏銳的洞察力,也顯示出詩人對后輩面命耳訓(xùn)的一番真情,告誡學子們既要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又不可沉醉與功名,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聯(lián)也可規(guī)勸當代人淡泊名利、篤定心智。
19.C20.①“湘簾”暗指瀟湘館,故可推斷為林黛玉;
②“嬌羞默默同誰訴?”寫賞花人嬌羞,滿腹心事無人傾訴,和林黛玉寄人籬下的嬌羞契合;
③“秋閨怨女拭啼痕”句與林黛玉經(jīng)常以淚洗面的形象相似;
④白海棠冰清玉潔、孤高的品質(zhì)與林黛玉的形象相似。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偷來’句寫白海棠的色澤嬌艷”說法錯誤,“偷來梨蕊三分白”的意思是白海棠偷來梨花花蕊的三分潔白,寫出了白海棠的高潔白凈,而不是色澤嬌艷。
故選C。
20.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半卷湘簾半掩門”中的“湘簾”是指湘竹制成的門簾,在詩句中暗指林黛玉所居住的瀟湘館。正是從自己房內(nèi)望去,看到的白海棠,因此可推斷出為林黛玉。
“嬌羞默默同誰訴”將筆墨回到寫看花人,從形神兩方面寫出看花人的內(nèi)心世界——嬌羞怯怯、默默無言、衷腸無處訴,這與林黛玉寄人籬下、無處傾吐衷腸的感傷情緒極為相符。
“秋閨怨女拭啼痕”意思是白海棠又像秋閨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淚痕。秋天蕭瑟,又是深閨怨女,并且在“拭啼痕”,雖仍寫海棠的高潔白凈,卻帶有愁戚傷感的感彩。這又與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以及她經(jīng)常以淚洗面的形象相符。
“碾冰為土玉為盆”意思是你高潔白凈,該是碾冰為土以玉為盆來栽培你,從側(cè)面烘托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潔;“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兩句寫出白海棠絕沒有世俗的污濁,卻有梨蕊的高潔、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這種精神品格,其實就是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21.D22.①《無衣》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zhàn)歌,表現(xiàn)了秦國軍民團結(jié)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
②《歲暮》表述了詩人對朝廷里懦弱無能的大臣們的譴責;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的苦悶。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內(nèi)容、情感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D.“只得暫時保全自己”錯,“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第一句是反問句,表示為濟時活民,豈敢愛惜一己之性命而茍且偷安,可見杜甫是希望“請纓”的,但是雖有捐軀之志,卻無報國之門,詩中無“只得暫時保全自己”的意思。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與子同袍”“與子同仇”“與子同澤”“與子偕作”“與子同裳”“與子偕行”,是在“王于興師”之時,“與你同穿戰(zhàn)袍、同穿內(nèi)衣、同穿戰(zhàn)裙”,與你共同對敵、一起出發(fā)、與你共前進。體現(xiàn)了同仇敵愾,共同抵御外敵的精神。
《歲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前方將士,日夜流血犧牲;朝廷大員,可有一人請纓?國難當頭,豈敢吝惜性命;報效無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無人請纓,無人能當大任,是對朝廷大臣懦弱無能的譴責;報國無門,空有一片豪情,是對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
23.B24.①詩人本性純樸高潔。詩人懷“素心”,愛“云水”,心地純樸,情操高潔。②詩人襟懷達觀超脫。獲罪被貶,詩人卻寵辱不驚,坦然“笑”對。③詩人有堅守自我的心志。見“滄浪”水,詩人主動“洗纓”,足見其高潔自守。④詩人所處環(huán)境清靜優(yōu)美。桐廬一帶仿若畫境,正可以涵養(yǎng)情操。
2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引發(fā)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錯誤?!鞍坐B鑒中飛”緊承上句的寫景,寫出了滄浪之水平明如鏡,光可鑒物,鳥兒掠過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瑩澄澈,纖塵不染,這里即景抒情,隱喻著詩人的高尚情操。
故選B。
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首先,“素心愛云水,此日東南行”,開篇直寫自己原本就有“素心愛云水”之情?!八匦摹敝敢环N純樸的心地,一種高潔的情操,之所以“愛云水”,因為“云水”亦純潔無垢,正與“素心”相契合。易言之,在“云水”中能發(fā)現(xiàn)精神寄托之所。因此,當“此日東南行”于桐廬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悅。體現(xiàn)了詩人本性純樸高潔。
其次,“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塵纓”指沾滿征塵的帽帶,“滄浪”指澄碧的江水。一個“笑”字是“素心愛云水”的形象化。他高興地摘下帽子,要借“無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凈,后兩句暗用《孟子·離婁上》之典:“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币詼胬酥逅淅t,亦正寓有盡管遭貶謫,身遭“侮”,但其決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潔節(jié)操之意,其“素心”是不會因貶謫而受污染的。體現(xiàn)出詩人襟懷達觀超脫以及堅守自我的心志。
再次,“滄浪清可愛,白鳥鑒中飛”,“滄浪清可愛”,看似描寫水色清澈可親,其實是即景抒情,隱喻著詩人的高尚情操;“白鳥鑒中飛”緊承上句的寫景,這滄浪之水如何可愛?它平明如鏡,光可鑒物,鳥兒掠過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瑩澄澈,纖塵不染,正是服務(wù)于詩歌所要表述的主題思想。體現(xiàn)了詩人高潔的情操。
最后,“不信有京洛,風塵化客衣”,詩人不相信京洛豪華奢靡的風塵,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潔品格,不會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變化。這兩句反用晉代詩人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之典。陸詩寫洛陽羈旅風塵之苦,亦含污濁的環(huán)境可改變?nèi)说钠犯裰?。而范仲淹則“不信”風塵能染污客衣,即惡劣環(huán)境能改變?nèi)说闹邑懼?,這種忠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陽樓記》中所推崇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的“古仁人之心”,詩人對堅持自己的忠貞之志顯示出高度的信心與決心。
從整體上看,這兩首詩中所寫的桐廬道緊傍富春江,這一帶風景絕佳,詩人看到所處環(huán)境清靜優(yōu)美如同畫境一般,在看來,這里正可以涵養(yǎng)情操。由此可見,雖遭貶謫,但并無消極頹喪之意,志向高遠的,已把個人的榮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沒有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而是在如畫景中涵養(yǎng)情操。
25.C26.①擬人?!苞L啼燕語報新年”賦予春天的鶯燕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寧靜的場景。
②虛實結(jié)合。第一句是眼前實景,第二句是想象。
③襯托(反襯、以樂景襯哀情)。上句寫京城春天色彩濃麗,鶯啼燕語;下句寫從征親人在遙遠的邊關(guān),不能享受這美景與溫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襯下,下句更顯得沉郁悲壯。
2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意為樓上花枝也含笑而眠”分析錯誤?!靶Κ毭摺笔菍憳巧匣ㄖδ腔▓F錦簇的樣子,像在嘲笑獨眠之人。
故選C。
2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首聯(lián)“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意為:鶯歌燕語預(yù)報了臨近新年,馬邑龍堆是幾千里的疆邊。
首先,“鶯啼燕語報新年”賦予鶯、燕以人的情感,是擬人手法,聯(lián)系“報新年”,描述了和平寧靜、親人團聚的場景。
其次,“鶯啼燕語”美好的景色與“路幾千”構(gòu)成對比,對比鮮明,動人心弦。“鶯啼燕語”,這是和平寧靜的象征;新年佳節(jié),這是親人團聚的時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遙遠的邊關(guān),從征的親人卻不能享受這寧靜,無法得到這溫情。上句“鶯啼燕語”四字,寫得色彩濃麗,生意盎然。使下句“馬邑龍堆”,更顯得沉郁悲壯。并且以春意盎然反襯沉郁悲壯,以美景襯哀情,為反襯手法。
最后,第一句為實景,眼前所見,第二句為想象,是虛寫,所以是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虛實相生,表現(xiàn)出對從征親人的思念和牽掛之情。前句寫京城春天充滿生機,更能反襯下句親人遠在千里之外的邊塞的悲壯。
27.C28.①交代了時間,點明題目,渲染了寒冬凄冷的氛圍。②借景抒情,表述了詩人感慨時光流逝和漂泊在外的愁苦。
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表述了詩人對兩位英雄的敬仰”理解錯誤。詩人運用典故,借歷史人物早已作古,含蓄而深沉地表述了自己的感懷。
故選C。
2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描寫的作用的能力。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這二句詩:
首先,點明時間。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霽寒宵”既點了題目,又渲染了一種凄清冷寂的氛圍;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
其次,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在霜雪剛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著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借景抒情,表述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漂泊在外的愁苦之情。
29.D30.①首聯(lián)用“菖蒲”“芰荷”的花期點明初夏時令,瀟灑素雅的菖蒲和紅花映日的芰荷是極好的背景,為含笑的出場制造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②首聯(lián)運用比喻的手法,以人喻花,化含笑的綠葉素榮為麗人的玉肌翠袖,既繪景如畫,又透出情愫。
2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運用夸張手法”分析錯誤?!坝f還休竟俯眉”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含笑花花開狀態(tài)以“俯眉”“欲說還休”美人的狀態(tài)表述出來。
故選D。
3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首先,“菖蒲節(jié)序芰荷時”,“菖蒲”是一種水生植物,有香氣,可作香料;“芰荷”即荷花,是高潔的象征;“節(jié)序”“時”即為菖蒲生長、芰荷開放的時節(jié)。本寫含笑花,卻先寫了菖蒲和荷花生長盛開的季節(jié),渲染如此清香高雅的環(huán)境,這就為含笑花的出場作了鋪墊,也預(yù)示著含笑花的與眾不同。
其次,“翠羽衣裳白玉肌”,寫含笑花的出場猶如美人出場,把含笑的綠葉素榮比喻為麗人的玉肌翠袖,巧妙地將含笑花比喻為穿著素麗、肌膚滑膩、姿態(tài)優(yōu)美的美人,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景色如畫的場面,表述了對含笑花的喜愛之情。
31.D32.①對遠方親友的掛念之情。從“遠書珍重”可見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掛念。②對時光流逝、時過境遷的感慨。以前的孩童都長大了,親友大多離散,有物是人非之感。③對表兄的依依不舍之情。想到明朝又要獨自漂泊,不舍愁情油然而生。
3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鑒賞詩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D.“最后兩句虛實結(jié)合”錯,根據(jù)尾聯(lián)“明朝又是”可知,這是將要發(fā)生的事,故這句應(yīng)是虛寫,沒有實寫。
故選D。
3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遠書珍重何曾達,舊事凄涼不可聽”,和兄弟說起在紛亂的年代寫一份叮嚀親友珍重的書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樁樁都夠凄涼的,表述了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掛之情;
“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離開的日子里那些孩子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過去的親朋好友大部分已經(jīng)亡故,表述了時光流逝,人生已老,物是人非的情感;
“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遠離,想起河橋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陣憂愁,因為又要在那里與親人分別餞行,表述了和表兄將要離別的戀戀不舍和離愁別緒。
33.D34.觀點一:同意。①這兩句詩中“到來”“歸去”動作的發(fā)出者,結(jié)合詩題可知是李司馬;②來時望月懷鄉(xiāng),歸去又夢著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這樣的揣摩與想象,刻畫了李司馬家國之情不能兩全的矛盾心理。
觀點二:不同意。①與李司馬同任虢州,這兩句詩中“到來”動作的發(fā)出者,既可指李司馬,也可指本人,兩者結(jié)合更能拓展詩歌的意蘊;②“夢里山”是在李司馬“歸去”兩人送別本共同話語,能留下藝術(shù)空白供讀者想象。
3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鑒賞詩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D.“友人西望鄉(xiāng)關(guān)”錯,根據(jù)本詩題目“送李司馬歸扶風別廬”可知,此詩是送別李司馬時所作,離開的是李司馬,“扶風”在西邊,是在西望鄉(xiāng)關(guān),表述的是對友人離別的依依不舍。
故選D。
3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評價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
如果回答同意,即認為這是“揣摩李司馬心理之語”,可以從詩句中找到相關(guān)依據(jù),由題目“送李司馬歸扶風別廬”可知,“歸”的人是李司馬;又由詩句“到來函谷愁中月,歸去磻溪夢里山”中“到來”“歸去”的地方是“函谷”關(guān)、“磻溪”,很明顯是李司馬歸去的地方,即西部的“扶風”,因此,此處是在揣摩李司馬的心情,“愁”和“夢里”回歸故鄉(xiāng)。
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即認為這不是“揣摩李司馬心理之語”,由題目中的“虢州東亭”可知,和李司馬兩人均在虢州,而既然是“到來”,就應(yīng)該是近指,指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化工助劑銷售合同范本
- 公司銷售授權(quán)合同范本
- 專屬模特簽約合同范本
- 北京新房二手房合同范本
- 上海小產(chǎn)權(quán)合同范本
- 剛果勞務(wù)雇傭合同范本
- 全國中圖版高中信息技術(shù)必修一第四單元加工表達信息第二節(jié)《創(chuàng)作電子作品》教學設(shè)計
- 農(nóng)村機井托管合同范本
- 辦公空房出租合同范本
- 制衣小廠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小學數(shù)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長方形的面積教案
- 光伏雨季施工方案
-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招考聘用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單元教材分析
- 跌倒墜床公休座談會課件
- 浙教版(2023)六上 第15課 人機對話的實現(xiàn) 教案3
- 2024年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yīng)性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醫(yī)療器械質(zhì)量安全風險會商管理制度
- 患者轉(zhuǎn)運意外應(yīng)急預(yù)案
- 大學生國防教育教案第四章現(xiàn)代戰(zhàn)爭
- 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zāi)夸?總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