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課中加強經濟史教學初探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1頁
在初中歷史課中加強經濟史教學初探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2頁
在初中歷史課中加強經濟史教學初探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3頁
在初中歷史課中加強經濟史教學初探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初中歷史課中加強經濟史教學初探獲獎科研報告論文00G632000B001002-766111-228-01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歷史的發(fā)展歸根結底是受經濟發(fā)展,主要是受生產力發(fā)展制約的。人們的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痹跉v史教學中,如何能自然地灌輸這一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高素質的后備軍——這是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緊迫任務之一。為此,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了對經濟史教學的探索,現(xiàn)就《三國鼎立》一課談談我們的一些教學做法。

義務教育教材把《三國鼎立》一課分為:“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的建立”、“曹魏重視農耕”、“諸葛亮治蜀”、“孫吳開發(fā)江南”五個子目。按過去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做法,一般把前兩目作為教學重點,強調官渡一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形成的關鍵;而魏、蜀、吳各自經濟發(fā)展的情況,往往只是輕描淡寫,點到而已,好象是“三國鼎立”的贅述。這樣做法,單就中考應試來說,無疑是沒有錯誤的。但要培養(yǎng)具有歷史思維能力、適應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那就相距太遠了。

我們認為“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的建立”當然應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魏、蜀、吳的經濟部分,對初一學生來說卻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雖然這一部分文字表面無深奧之處,一看就“懂”),原因有三個:

其一,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處理教學內容的若干原則”第四條中要求:“歷史教學應當重視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內容”。

其二,教材在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講完后,又單列了三個子耳講三國各自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前后有著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這種蘊含在教材中的“看不見的結構”,恰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切合點。

其三,以初一學生現(xiàn)有的歷史知識層面及年齡心理等特點,對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是較難理解的,更不容易理解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如果不辯證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勢必把“三國鼎立史”學成“三國政治史”。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在搞好三國政治史教學的前提下,加強了三國經濟史的教學,著重抓了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南北方經濟實力的大體均衡,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xiàn)

軍事斗爭——赤壁之戰(zhàn)固然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而戰(zhàn)爭所依靠的基礎正是經濟實力。在北方,從184年黃巾起義開始,長年戰(zhàn)亂,中原地區(qū)給群雄“逐鹿”得“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保ú懿佟遁锢镄小罚狈浇洕鷰缀跬耆粴Я耍《戏较鄬Π捕?,并且經濟有所發(fā)展。因為大批北方農民逃避戰(zhàn)亂,流亡到蜀、浙、江淮一帶,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使南中國的山川土地得到開發(fā),促成了南中國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因而,曹操在赤壁敗于孫劉聯(lián)軍以后,暫時無力南顧,“不敢再輕易南下”,“鼎足”之勢便趨于形成了。

二、三國各自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吳、蜀經濟實力的增長.是三足鼎立局面得以維持數(shù)十年的基本原因

諸葛亮獎勵耕織,設置堰官維護都江堰,西蜀的農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蜀錦馳名各地,成為蜀漢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薄T葛亮)。

在東吳,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糧食產量增加了,青瓷制作和造船等手工業(yè)技術有很大進步;吳國還與南洋許多國家有著友好的貿易往來。

北方的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后,更加重視農業(yè),繼續(xù)大興屯田,“數(shù)年中,所在積粟,侖廩皆滿?!保ā稌x書》卷26“食貨志”)

這樣,南北經濟相互獨立地發(fā)展起來,使三分天下的局面得以維持數(shù)十年。

三、三國經濟實力的懸殊,最終導致了三國鼎立局面的結束

曹魏及后來取而代之的西晉,在中原經濟恢復以后,國力強盛。作為生產力進步標志的生產工具——水排和翻車在中原的使用,無疑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水排: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1000多年;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作為農業(yè)發(fā)達標志的水利工程設施,當時僅在淮河南北興修的就有芍陂、茄陂、太壽陂、鄭陂、夏侯渠、淮陽渠、百尺渠、沁水堰等等。這些水利設施不僅使中原的經濟飛速發(fā)展,而且也使漕運交通空前地發(fā)展起來。而這時吳、蜀的經濟雖然也有很大的發(fā)展,但決不意味著它們已有充足的力量能與經濟恢復后的中原相抗衡。

吳國除太湖沿岸及錢塘江流域的三吳一隅之地稻米生產相對發(fā)達之外,有特色的便只有造船了。而大部分地區(qū)仍然是人煙稀少的經濟落后地區(qū)。

至于蜀國,在北方大舉興修水利的時候,他們還只是維護老祖宗留下的產業(yè)——都江堰,經濟上最有成就的當推蜀錦了,但絲織業(yè)在那時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主導產業(yè),要振興經濟還得靠農業(yè)。

西蜀的經濟基礎落后懸殊,使得當時一流政治家諸葛亮的政治抱負(“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難以實現(xiàn)。他五次興兵主動出擊曹魏,反倒把西蜀微弱的家底拼了個精光。滅亡的命運首先降臨到蜀漢政權的頭上了……

西蜀滅亡以后,東吳與晉王朝的國力對比更加懸殊。一度在赤壁之戰(zhàn)中所依賴的長江天險,此時也顯得微不足道了,根本不能阻止晉軍的攻勢。最后,只落個“金陵王氣黯然收”的結局——“三國鼎立”到此結束。

綜上所述。經濟是魏、蜀、吳各自的立國之本,它們經濟發(fā)展得如何,最終決定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存廢。

四、從歷史的角度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

“讀史使人明智”,“發(fā)展才是硬道理”。今天,我國正抓住機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這的確是集歷史經驗之大成的英明決策,是振興中華之路的最佳選擇。只有盡快縮小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中華民族才能巍然自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的中學生,正是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只有今天學就一身高素質,明天才能擔當起歷史的重任,經得起新世紀的挑戰(zhàn)。華夏騰飛的夢想,定能在我們幾代人的奮斗中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