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吳淞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吳淞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吳淞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吳淞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淞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guī)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jiān)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人認為,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的“疆域”覆蓋全球。這里的“疆域”是指A.軍事霸權B.政治盟友C.貨幣體系D.價值觀念2.如圖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恭敬地在俾斯麥的畫像前行禮,俾斯麥畫像的位置在日本一般用于擺放祖先牌位。下列改革措施,最符合此畫寓意的是A.宣布廢藩置縣,中央派官員直接管理B.實行四民平等,平民享有更多的自由C.允許土地買賣,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D.頒布明治憲法,賦予天皇絕對的權力3.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了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其中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景:在中國維新50周年的祝典日上,英、日、俄等各國元首及夫人來南京參加“萬國太平會議”,在上海開設的大博覽會上“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梁啟超主要目的是A.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 B.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C.旨在激發(fā)民眾愛國精神 D.致力于挽救民族的危亡4.“鄧小平把人們想瘋了的財富定義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標。政府給政策、給條件、給機會,于是財富以及財富所能夠實現的‘幸福生活’,其實是奢華生活,變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遠在天邊的海市蜃樓?!痹摬牧现饕獜娬{A.鄧小平理論指引著新時期的改革取得顯著成就B.政府的決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C.改革開放時期追逐財富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思潮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5.明萬歷年間,蘇州“城中機戶數千”,雇工“數千人”。乾隆時,蘇州東半城更是“專其業(yè)者不啻萬家”,“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這反映當時江南地區(qū)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民營絲織業(yè)得以較大發(fā)展C.雇傭勞動趨于普及 D.政府鼓勵民間絲織業(yè)發(fā)展6.史載,宋太祖時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宰相趙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卒從之。據此可知A.丞相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B.君主治國主要依據民本思想C.政治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D.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7.1992年《華盛頓郵報》寫道“美國以及盟國正進入永久關系緊張的時代”。這種緊張關系是由于A.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B.第三世界團結一致反對霸權主義C.美國對盟國的經濟控制 D.美、日、歐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8.1920年,孫中山說:“此種新文化運動……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fā)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于思想之變化?!睂Υ死斫庹_的是①“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指陳獨秀等人②“愛國之運動”指五四運動③“新文化”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④孫中山由此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行中書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個機關駐扎在外面,這因蒙古人征服中國,不敢把政權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書省?!睆拇朔h論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職能是A.為了從軍事上控制地方 B.為了監(jiān)視和管理地方C.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為了提高漢族官僚的權力支配之意10.1992年2月7日,荷蘭首相呂貝爾斯說“對歐共體的三億多人民來說,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令人滿意和充滿希望的時刻?!薄斑@一時刻”是指A.歐共體的成立B.歐盟的成立C.《歐洲聯盟條約》簽訂D.歐元誕生11.“閩、浙、粵三省沿??たh,遷民內居,筑界墻、嚴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边@一禁令出自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12.1844年,大臣耆英奏稱:“夷情變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撫靖羈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換形?!屑右钥罱臃娇缮湫栏姓撸⒂懈吨模ò荩┎槐厣钆c計較方能于事有濟者。”這表明耆英主張A.對外妥協以換取和平局面B.全面學習西方國家外交禮儀C.廢除天朝上國的外交規(guī)制D.對外交往應變革“夷夏”禮儀13.有學者說:“古來帝王,真正懂得國家政體并善以此治國、王而不藩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逼渲械摹皣艺w”指:()A.王位世襲制 B.中央集權制 C.文官體制 D.監(jiān)察體制14.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奇跡的時代,大車不需要馬拉,新聞通過環(huán)繞地球的電線一瞬間傳遍世界……請判斷這樣的生活最早應出現在A.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B.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C.新航路開辟時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15.王國維《商制度論》記載:“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蓋諸侯之于大子猶后世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斯邵`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其在喪服,則諸侯為天子斬衰三年,與子為父臣為君同。”這一變化A.建立起天子的集權統治 B.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C.標志著貴族政治開始確立 D.加強了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16.二戰(zhàn)后,英國實施國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數由政府新建立的公司來經營這些企業(yè)。如鋼鐵企業(yè)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顛鋼鐵公司”接管,原有的股東得到政府特別發(fā)行的債券作為補償。這反映出二戰(zhàn)后英國A.遏制了經濟危機的發(fā)生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到局部調整C.確立了公有制主導地位 D.逐步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17.1954年,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后,工人們干勁十足。他們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樣也是給東家干活兒,公私合營后我們就是給自己干活兒了?!边@是因為公私合營A.排除資本家的管理B.變私有制為公有制C.提高了生產效率D.變資本家所有為工人所有18.李白有詩曰:“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杜甫亦言:“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相傳為古時民眾起義領袖)俱塵埃?!边@反映了唐代A.浪漫主義文學頗受推崇 B.儒學獨尊地位受到挑戰(zhàn)C.儒道釋三教已逐漸融合 D.詩歌注重反映社會現實19.下列事件與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無關的是A.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B.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C.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D.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20.如圖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這一事件標志A.革命統一戰(zhàn)線局部破裂 B.北洋軍閥統治基本推翻C.國民革命運動徹底失敗 D.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21.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實際上是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僅包括工業(yè)、商業(yè),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yè)都在內”。鄧小平意在強調A.農村改革的影響力較小 B.城市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金石C.深化國有企業(yè)體制改革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應全面展開22.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審判中重視調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結合的理論,不再把民事訴訟視為“民間細故”,而是認為“此其有關于朝廷上下之紀綱”。這一做法A.促進了儒學的新發(fā)展 B.推動了地方司法獨立C.有利于加強地方治理 D.旨在強化君主的權威23.明代內閣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籌劃功能、補過功能等,但在實際運行中,內閣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對明代政治影響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或大或小,或強或弱。這主要是由于A.內閣是傳統相權的翻版 B.閣臣與皇帝關系的親疏C.閣臣的權力越來越大 D.皇帝親信并尊崇閣臣24.馬歇爾在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時宣稱:我們政策的目的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彼^“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是指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B.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C.國家強力推行的社會福利制度 D.世界市場的自由貿易制度25.俾斯麥認為,1871年憲法是一個同時包含有聯邦和邦聯因素的混合物。并表示一個聯邦議會而非內閣因而將行使中央權力。這表明當時徳國A.地方邦國的權力過大 B.未能完全實現統一C.聯邦議會行使行政權 D.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26.農業(yè)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兩漢時期農業(yè)就達到精耕細作水平,在此起關鍵作用的是農業(yè)工具的發(fā)明和改進。這些“發(fā)明和改進”包括①出現曲柄鋤和耬車②發(fā)明了鐵鏟和鐵鋤③從耦犁到一牛挽犁④從直轅犁到曲轅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27.1896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指出:“人之所異于物者,為其有大腦也,故能悟為人道之極。凡有記也,亦求悟也,為其無所記,則無以為悟也?!涄A而悟絀者,蓄積雖多,皆為棄材。惟其順也,通也,靈也,故專以悟性導人者,其記性亦必隨之而增。惟其逆也,塞也,鈍也,故專以記性強人者,其悟性亦必隨之而減,西國之教人,偏于悟性者也?!睋伺袛啵簡⒊荚贏.主張學習西方進行教育改革 B.強調記性對悟性的重要價值C.提高人民的覺悟以推翻君主制度 D.弱化記性在大腦記憶中的特殊地位28.閱讀明清時期巡撫、總督官制沿革簡表時間督撫設置沿革概略永樂十九年河南水災,百姓流亡,右都御史王彰巡行河南發(fā)放倉米賑濟,同年,為安撫軍民,朝廷還派多名廷臣巡撫天下,“暫遺即還”。宣德年間(1426—1435)宣德初,命胡概巡撫蘇、松、兩浙。其后數年,江西、河南諸省依次專設巡撫官。一般說來,“往來遠撫”,與布政司合署辦公。嘉靖年間(1522—1566)總督、巡撫發(fā)展成為凌駕于三司之上的常設機構,三司只是名義上法定的省級機構,但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清代前期總督從一品,“掌厘治軍民,綜制文人,摹舉官受,修飭封疆”,總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地方最高軍政大員。巡撫從二品,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下列選項中對巡撫總督制度的認識正確的是()A.強化了地方的自主性獨立性 B.導致官僚體系膨脹效率低下C.有利于完善地方的治理機制 D.有利于明清統治疆域的擴大29.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詔實行“班祿制”,規(guī)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員按級別高低和業(yè)績大小,領取厚薄不同的俸祿,每三個月發(fā)放一次。這一規(guī)定A.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B.影響了北魏社會的穩(wěn)定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礎 D.促進了拓跋政權的封建化30.下列圖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存在的矛盾有①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的矛盾②清朝中央政府與邊疆地區(qū)的矛盾③中華民族與歐洲侵略者的矛盾④祖國統一與分裂國家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商人地位變遷材料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豆茏印ば】铩凡牧隙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墩撜Z》材料三戰(zhàn)國時,以工商致富者大批出現,憑借財錢并進入仕途。但歷代王朝卻在法律上規(guī)定商人為末,禁止商人仕進。朱元璋甚至規(guī)定商賈之家,只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也不許穿細紗?!浴缎轮贫扰c大革命》葉賦桂材料四昔士大夫以清望為重,鄉(xiāng)里富人,羞與為伍,有攀附者,必峻絕之。今人崇尚財貨,見有擁厚貲者,反屈體降志,或訂忘形之交,或結婚姻之雅,而窺其處心積慮,不過利我財耳。遂使此輩忘其本來,趾高氣揚,傲然自得。——清·董含《三岡識略》問題(1)春秋時代,為什么把農列于商之上?(2)戰(zhàn)國時代,為什么會出現大批以工商致富者,甚至能進入仕途?(3)秦以后,統治者為什么以商人為末,禁止商人仕進?(4)董含對商人持怎樣的態(tài)度?基于上述材料,怎樣看待這種現象?32.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經歷了由冷戰(zhàn)對峙向多極化發(fā)展的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問題一北風與太陽喬治·凱南說:“……大家都會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陽和北風比賽誰能使旅行者脫掉大衣的故事。這個旅行者就像是蘇聯勢力。大衣就是它在東歐和其他用以掩蓋它腹臟的極權和勢力地區(qū)。使得那個頑固的旅行者最后脫去大衣的,不是北風的直接脅迫,而是太陽的間接的溫和辦法?!眴栴}二撼動與挑戰(zhàn)有學者指出:“二戰(zhàn)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xù),代表著戰(zhàn)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報酬。在這種力量均勢被打破之前,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zhàn)。”問題三聯合與曲折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合眾國”一直是歐洲人魂牽夢繞的向往……2009年11月l9日首位“歐盟總統”和“歐盟外長”誕生,歐洲一體化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度,實現了歐洲歷史乃至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個飛躍。聯合國秘書長千年報告說:“建設一個比20世紀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紀,乃是需要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都做出堅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眴栴}四和平與發(fā)展多極化全球化改革開放機遇與挑戰(zhàn)(1)問題一中“北風的直接脅迫”的含義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出美國采取的“太陽的間接的溫和辦法”。(2)結合問題二,簡述兩極格局在相對穩(wěn)定性之下受到“撼動”和“挑戰(zhàn)”的具體因素。(3)有人說“歐盟總統”和“歐盟外長”的誕生只不過是歐洲政治家所進行的一場政治游戲。據問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觀點并說明理由。(4)據問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時期中國為建設一個比20世紀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紀所作出的努力。(5)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問題四中的四個關鍵詞,以“和平與發(fā)展”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①緊扣主題,觀點合理;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④字數在100字左右)33.材料軍國民體育是以兵式體操為主要訓練手段,倡導尚武精神,以達保種強國之目的。中國的軍國民體育思想始于清末興于民初,主要淵源于德國和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軍事技能的社會公民。近代知識分子覺醒也是該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1902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首次將體操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體操課成為各級學堂必修課程。1911年6月,中央教育會議決《軍國民教育案》。1912年,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五育”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即體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美育和世界觀。民國初年,軍國民體育思想已經成為主流教育思潮。1915年2月,袁世凱頒布愛國、尚武等七項教育宗旨,尚武即為軍國民體育。1915年,中國傳統武術正式被納入學校體育課程。軍國民體育思想后被自然主義、實用主義等教育思想取代?!月珊吨袊妵耋w育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軍國民體育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軍國民體育思想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后,美國憑借巨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C正確。根據所學軍事霸權、政治盟友、價值取向都沒有覆蓋全球,ABD錯誤。2、D【解析】

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的宰相,伊藤博文對俾斯麥的推崇說明其認可德國二元君主立憲制,D正確;AB是明治維新政治上的措施,排除;C是明治維新在經濟上的措施,排除。故選D。3、B【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表達中國維新50周年的成就。由此可知,梁啟超此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故B正確;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不是主要目的,故A錯誤;激發(fā)民眾愛國精神、挽救民族的危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D錯誤。4、A【解析】

根據“鄧小平把人們想瘋了的財富定義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標”可知材料主要強調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作用,故選A;人民生活提高的因素很多,政府決策并不是最主要因素,B錯誤;CD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5、B【解析】

根據材料,蘇州“機戶數千”,雇工“數千人”,“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可知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民營絲織業(yè)得到了較大發(fā)展,B選項符合題意;鴉片戰(zhàn)爭以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A選項錯誤;蘇州一地手工業(yè)者增多,不能反映江南地區(qū)雇傭勞動趨于普及,C選項錯誤;明清時期政府依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手工業(yè)者增多不能反映政府鼓勵民間絲織業(yè)發(fā)展,D選項錯誤。6、C【解析】

趙普認為“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豈得以喜怒專之?”意在強調君主不能因為個人好惡便違背歷史上形成的政治傳統,故答案選C;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傳統對君主個人行為的影響,并非是丞相和君主間的矛盾尖銳,排除A;材料與民本思想無關,更不能反映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BD。故選C。7、D【解析】

1992年蘇聯已經解體,兩極格局瓦解,此時美國與盟國的關系緊張主要是由于歐洲、日本對美國的經濟霸權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美日歐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故選D項;歐洲一體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且對美國形成挑戰(zhàn)的不止是歐洲,A項不能全面涵蓋題意,排除A項;第三世界國家不是美國的盟國,排除B項;美國與盟國關系的緊張是由于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不是美國對盟國的經濟控制,排除C項。故選D。8、A【解析】

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軍人物,因此材料中的“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指陳獨秀等人,①正確;1920年之前的愛國運動,且根據“學潮彌漫全國”,可知該運動指的是五四運動,②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③錯誤;“孫中山由此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不符合史實,他沒有放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②正確,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9、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行省制度本來就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才實行的一個制度,而不是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權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也能反映出這一點,所以此番議論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職能只能是為了監(jiān)視和管理地方,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另外,行省不僅僅是為了從“軍事”上控制地方,蒙古人也不可能提高漢族官僚的權力支配。10、C【解析】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簽訂,大大擴大了一體化的范圍,確立分階段實現歐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的目標任務和步驟;并正式將“歐共體”改名為“歐洲聯盟”,所以被稱為一個令人滿意和充滿希望的時刻,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歐共體的成立是在1967年,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歐盟的成立是在1993年,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歐元誕生于1999年,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歐洲聯盟條約》簽訂于1992年。11、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閩、浙、粵三省沿??たh,遷民內居,筑界墻、嚴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反映的是清初的海禁政策,故D正確;秦代、唐代、宋代都沒有海禁政策,故ABC錯誤。12、D【解析】試題分析:材料中耆英的意思是外國人的情況變化多端,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要采取安撫、籠絡的手法,對待他們當然要以誠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駕馭他們……還有些則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計較才能把事情辦好。本則材料是在不平等條約簽訂之后的言語,“包荒(包容)”“不必深與計較”說明對外交往要變革禮儀,故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選D??键c: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的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鴉片戰(zhàn)爭13、B【解析】

略【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故B項符合題意;王位世襲、文官體制和監(jiān)察體制都不屬于國家政體,排除ACD項。14、B【解析】

材料內容反映的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主要成就,不需要馬拉的大車應該是汽車,是內燃機車,新聞以電波的方式傳播,所以這都是第二次工亞革命的成就。故B正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把人們帶“入蒸汽時代”,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時期電線還未出現,時間不對排除C項;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fā)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排除D項。15、B【解析】

由材料“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其在喪服,則諸侯為天子斬衰三年,與子為父臣為君同”可以得出,分封制下諸侯名義上為天子的臣下,相比之前沒有君臣之分,可以得出天子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故B正確;商周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故A不正確;夏朝開始即實行世襲制,貴族政治已經存在,故C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和文化認同的相關信息,故D不正確。16、B【解析】

英國政府接管經營相關企業(yè),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故選B項;二戰(zhàn)后,英國此舉是為了調整生產關系刺激生產,不是為了遏制經濟危機,排除A項;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確立公有制主導,更沒有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排除CD項。故選B。17、B【解析】

公私合營是三大改造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改造的高級形式,經過這種形式的改造,私有制轉變?yōu)楣兄?,“給自己干活兒”表明工人成為國家的主人,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故B項符合;公私合營后資本家轉變成為企業(yè)管理人員,并沒有被排斥,故A排除;生產效率的提高是生產積極性提高的結果,而題干是詢問原因,故C排除;公私合營后的企業(yè)是集體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不是僅僅歸企業(yè)工人所有,故D排除。18、B【解析】

由材料“儒生不及游俠人”“儒術于我何有哉”說明儒學獨尊地位受到挑戰(zhàn),故B符合題意;杜甫屬于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而李白屬于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故AD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儒道釋三教融合的信息,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B。19、A【解析】

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打擊下,意大利出現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各階層對現狀不滿,1922年10月,意大利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總理,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建立,故A符合題意;受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的打擊,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政權趁機上臺,故BD項不符合題意;在1929年到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為擺脫經濟危機,羅斯福實施新政,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故C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20、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表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從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完全轉變?yōu)榇蟮刂鞔筚Y產階級的代表,從革命統一戰(zhàn)線中分裂出去,革命在部分地區(qū)遭到重大失敗,故A項正確;北洋軍閥統治基本推翻指的是北伐戰(zhàn)爭,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最終失敗的標志性事件是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排除C項;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排除D項,故選A。21、D【解析】

根據材料“城市改革不僅包括工業(yè)、商業(yè),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yè)都在內”結合所學可知鄧小平強調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應該全面展開,故選D;材料沒有體現農村改革,排除A;當時城市經濟改革剛開始實行,不能說是試金石,B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國有企業(yè)改革,C錯誤。22、C【解析】

宋代地方官員強調“情、理、法”三者的結合,重視“民事訴訟”“調解”,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強化社會治理,故選C項;宋代訴訟調解活動受“情、理”的影響,但這并未直接推動儒學的發(fā)展,排除A項;宋代地方司法受到中央管控,無法“獨立”,排除B項;地方司法調解與君主專制權威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排除D項。23、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內閣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權力的來源是皇帝,受到與皇帝關系的親疏的影響,故B項正確;內閣與丞相不一樣,排除A項;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24、B【解析】

馬歇爾計劃是想通過援助西歐以遏制蘇聯,因此是要建立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而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故B項正確。25、A【解析】

“1871年憲法是一個同時包含有聯邦和邦聯因素的混合物。并表示一個聯邦議會而非內閣因而將行使中央權力”表明德國地方邦國的權力過大,故A正確;德國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故B錯誤;CD材料未體現,排除。26、B【解析】發(fā)明了鐵鏟和鐵鋤是春秋時期出現,排除②;曲轅犁是隋唐時期出現,排除④,選擇B正確。27、A【解析】

根據人腦的特點,指出只有用悟性引導才能增長記性,而“西國之教人,偏于悟性者也”等,可知梁啟超旨在主張學習西方進行教育改革,A項正確;記性對悟性有著重要價值只是梁啟超觀點的依據,不是其主要目的,B項錯誤;“推翻君主制度”不是1896年梁啟超《變法通議》的主張,C項錯誤;弱化記性在大腦記憶中的特殊地位與材料不符,D項錯誤。28、C【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時期督撫制度由臨時派遣發(fā)展為常駐久任,成為一級行政機構;由解決臨時性事務到職權擴大為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由協助地方發(fā)展為節(jié)制地方,這有利于完善地方的治理機制,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督撫制度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它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系,維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地方的監(jiān)察,并非強化地方的自主性和獨立性;B選項錯誤,該制度有利于克服權力分散帶來的效率低下,提高政策執(zhí)行力;D選項錯誤,督撫制度是在已有疆域內建立的,不具有開疆拓土的職能。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9、D【解析】

孝文帝的“班祿制”是學習漢族政權的措施,有利于拓跋政權的封建化,故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班祿制”,而不是稅收,排除A項;“班祿制”的推行主要是針對官員,并不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排除B項;材料與隋唐盛世無關,排除C項。30、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平定準噶爾體現的是滿族統治者與蒙古族之間的矛盾,沒有涉及漢族,故錯誤;②準格爾叛亂,與雅克薩之戰(zhàn),反映的都是邊疆地區(qū)矛盾,故正確;③《尼布楚條約》是在雅克薩之戰(zhàn)之后簽定的,反映了中華民族與歐洲侵略者之間的矛盾,故正確;④準格爾叛亂反映了祖國統一與分裂之間的矛盾,故正確;綜上所述,②③④正確,故B選項正確;排除包含①的A、C、D選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春秋時代社會巨變,其最深刻的變化來自經濟領域,以鐵制農具和農耕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把農業(yè)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國力競爭決定于經濟實力,各國推行耕戰(zhàn)政策,農人地位更加重要。(2)戰(zhàn)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禮崩樂壞;農業(yè)發(fā)展,工商活躍,整個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實力競爭局面,為商人憑借經濟勢力,躋身仕途提供了較多是機會。(3)中國是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可以保障農業(yè)發(fā)展(勞動力),保障政府的財源和兵員,有利于維護君主專制統治。(4)持否定和蔑視態(tài)度??隙ǎ憾瑥膫鹘y士大夫立場出發(fā),堅持儒家社會道德,有利于弘揚正氣,抑制社會腐敗,純化社會風俗,維系社會穩(wěn)定,有其積極意義。但他看不到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仍堅持本末秩序,維護傳統的農耕道德,并以此來否定財貨,輕視商人,其認識已經落后于時代?!窘馕觥?/p>

(1)結合所學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及各國爭霸需要進行分析闡述。(2)結合所學從戰(zhàn)國時期的時局形勢、經濟發(fā)展對商人前途進行影響進行分析。(3)結合所學從古代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經濟政策、財稅兵源及維護統治需要進行分析闡述。(4)一問根據材料四“窺其處心積慮,不過利我財耳。遂使此輩忘其本來,趾高氣揚,傲然自得”可知董含對商人持否定和蔑視態(tài)度;二問肯定層面從社會道德、社會腐敗、社會風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