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 鄒忌諷齊王納諫_第1頁
人教部編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 鄒忌諷齊王納諫_第2頁
人教部編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 鄒忌諷齊王納諫_第3頁
人教部編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 鄒忌諷齊王納諫_第4頁
人教部編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 鄒忌諷齊王納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人教部編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鄒忌諷齊王納諫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劃線

字注音。

昳麗()窺鏡()暮寢()

謗譏()進諫()

間進()

期年()

朝服衣冠()

2.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1)修八尺()

(2)孰與()

(3)旦日()

(4)誠知()

(5)王之蔽甚矣()

(6)面刺()

(7)間進()

(8)期年()

(9)雖欲言()

3.分析下列句中劃線詞的用法及意義。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

(3)聞寡人之耳者()

(4)面刺寡人之過者()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5.解釋下列劃線

詞的古今異義。

(1)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義:

今義:

(2)明日徐公來

古義:

今義: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義:

今義: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7.文學常識填上空。

本文選自《》,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由西漢編定,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二、課內精讀

8.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朝服衣冠朝暉夕陰B.時時而間進又何間焉

C.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視之D.吾妻之美我者執(zhí)策而臨之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10.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鄒忌由“受蔽”到“清醒”過程的敘寫,實際上就是對“受蔽”與“除蔽”道理的說明,是緊扣文章的中心來寫的。

B.文章末尾寫齊王納諫,進諫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無,用的是夸張寫法。

C.文章對鄒忌的描寫,不僅注重形體的細致刻畫,而且注重細節(jié)和對話描寫,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D.文章雖短,卻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寫了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完整。

11.你從鄒忌進諫、齊威王納諫中分別得到什么啟示?

12.文中用一個“善”字使齊威王的氣度、神韻盡現,這個“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13.《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據這篇文章的內容撰寫了許多精妙的對聯,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曉;上賞中賞下賞,賞罰分明。請你為下面的對聯寫一則下聯。

上聯:鄒忌比美談國事

下聯:

三、比較閱讀

14.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略)

伏伽①曰:“臣聞‘性相近,習相遠’。今皇太子諸王左右執(zhí)事,不可不擇。大抵不義無賴及馳騁射獵歌舞聲色慢游之人,止可悅耳目,備驅馳,至拾遺補闕,決不能也。泛觀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愿選賢才,澄僚友③之選?!?/p>

帝④大悅,即詔:“周、隋之晚,忠臣結舌,是謂一言喪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與天道,然冀弼諧以輔不逮,而群公卿士罕進直言。伏伽至誠慷慨,據義懇切,指朕失無所諱。其以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p>

(選自《新唐書·卷一百三·列傳第二十八》)

①伏伽:孫伏伽,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②子姓:子孫,子孫輩。③僚友:指官職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②周、隋之晚,忠臣結舌,是謂一言喪邦者。

(3)下列關于兩文的敘述中,正確的一項是()

A.齊王下令后,當面諷刺齊王者可以接受上等獎賞。

B.齊國和燕、趙、韓、魏打仗,最終戰(zhàn)勝了這些國家。

C.“不義無賴”及“慢游之人”,只可用來愉悅耳目,以供騎馬奔馳。

D.孫伏伽指出唐高祖的過失,無所避諱。

(4)勸諫有多種方式,鄒忌委婉勸諫,通過家事、國事類比得出了“”的結論;孫伏伽直言進諫,通過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語句回答)

(5)聯系上下文,結合下面句子中劃線詞,分析齊威王和唐高祖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王曰:“善?!蹦讼铝睢?/p>

帝大悅,即詔……

四、課外閱讀

15.閱讀

季布

司馬遷

孝惠時,(季布)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嫚①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敝T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于今創(chuàng)痍未瘳②,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③。至,留邸一月,見罷④。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鄙夏粦M,良久曰:“河東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p>

(節(jié)選自《史記·季布樂布列傳》

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傷、病)痊愈。③使酒難近:意思是,愛喝酒使性子,令人難以親近。④見罷:意思是,文帝見過就不理他了。⑤股肱: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單于/嘗為書嫚呂后B.欲/以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慚D.故/特召君耳

(2)解釋文中劃線的詞。

①是時殿上皆恐

②人有言其賢者

③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

(4)概括選文所寫的兩件事,并說說季布的性格特點。

解析解答部分

1.yì;kuī;qǐn;bànɡ;jiàn;jiàn;jī;zhāo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此題考查學生正確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題考核的內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聲字、統(tǒng)讀字、生僻字、方言誤讀七類,復習時分類整理記憶,以記憶為主,訓練、記憶相結合。本題從對漢字的識記及辨析上我們可以確定:昳麗(yì)、窺鏡(kuī)、暮寢(qǐn)、謗譏(bànɡ)、進諫(jiàn)、間進(jiàn)、期年(jī)、朝服衣冠(zhāo)。

故解析為:yì;kuī;qǐn;bànɡ;jiàn;jiàn;jī;zhāo

此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識記和辨析能力。這類題除平時的積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尤其是聲調和前后鼻音。

2.(1)長,這里指身高

(2)與……相比怎么樣

(3)第二天

(4)確實

(5)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

(6)指責

(7)間或、偶然

(8)滿一年

(9)即使

漢字或漢字拼音;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常用文言實詞

此題考查的是文言詞語的意思。做題時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譯正確,再解釋字詞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詞本義與句中意思有所差別時,最好本義和句中意都要寫出來?!靶薨顺摺狈g為“身高八尺”,“修”意思是“長,這里指身高”?!芭c”譯為“與……相比怎么樣”,“旦”意思是“第二天”,”誠”譯為“確實”,“王之蔽甚矣”翻譯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蔽”意思是“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按獭弊g為“指責”,“間”意思是“間或、偶然”?!捌谀辍弊g為“滿一年”。”雖”譯為“即使”。

故解析為:⑴長,這里指身高

⑵與……相比怎么樣

⑶第二天

⑷確實

⑸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

(6)指責

(7)間或、偶然

(8)滿一年

(9)即使

此題考查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詞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解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解析的正確與否。

3.(1)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

(3)使動用法,使……聽到

(4)名作狀,當面

詞類活用;常用文言實詞

此題考查學生對詞類活用現象的掌握情況。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或基本功能未改變而用法比較特殊的現象。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這需要平時學習時,積累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并結合具體句子去分析。如:”服“名詞,意思指”衣服“,在這里名詞用作動詞,指”穿戴“的意思。”美“形容詞,意思指”美麗、美好“,在這里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指”認為……美麗“的意思?!甭劇笆箘佑梅?使……聽到"?!泵妗懊娣?、名詞,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當面“的意思。

故解析為:(1)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

(3)使動用法,使……聽到名作狀。

(4)名作狀,當面。

此題考查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主要有:1.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2.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3.形容詞用做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4.數詞的使動用法。辨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畫出來,然后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通假字;常用文言實詞

此題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類題,一定要結合好詞語所在的語境進行判斷。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翻譯為: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故解析為: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本題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識別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書閱讀能力必須逾越的一關。因此,各類古代漢語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項,并列有一定數量的通假字以幫助讀者掌握。而同學們在現階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歸納,多識記。

5.(1)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諷刺

(2)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3)偏愛;自私

常用文言虛詞;古今異義

此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中古今異義詞的能力。古今異義詞指的是古漢語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因其演變情形不同,故古今意義上存在差別。解答此類題,一定要結合好詞語所在的句子語境進行理解。鄒忌諷齊王納諫,”諷“、古義: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今義:諷刺。明日“古義:次日,第二天。今義:今天的下一天?!彼健肮帕x:偏愛。今義:自私。

故解析為:⑴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諷刺

⑵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⑶偏愛;自私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中古今異義詞含義能力。所謂古今異義詞,指形式上與現代漢語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異義詞往往是雙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這種詞,就要仔細區(qū)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組詞的方式來區(qū)分,因為古漢語主要是單音節(jié)詞。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平時注意多積累。

6.(1)您漂亮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guī)椭?/p>

(3)如今齊國方圓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譏刺(寡人的)過失,傳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獎賞。

文言文翻譯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譯能力。在翻譯中要忠于原句,落實重點字詞的解釋,不能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句意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以及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應注意“甚”“及”“欲”“方”“聞”的解釋。

故解析為:(1)您漂亮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guī)椭?/p>

(3)如今齊國方圓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譏刺(寡人的)過失,傳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獎賞。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在通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抓住相關的關鍵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把切題的解析再提取或概括出來,組織成通順的語句作答即可。

7.戰(zhàn)國策;劉向

歷史記載類(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

此題考查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況,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注意掌握、生活時代、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jié)、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體的情節(jié)內容?!稇?zhàn)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故解析為:戰(zhàn)國策;劉向

此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學常識的能力。文學常識涉及到古今中外眾多的作家、作品、體裁和寫作技法,零散瑣碎,繁多龐雜。這么多的內容,要想掌握它,確非易事。大家平時就注意搜集、歸納、整理。只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再加上??闯S洠瑺€熟于心,測試時定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正確地完成此類考題。

8.A

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

A.均為“早晨”的意思;B.間或、偶然/參與;C.誰;哪一個/同“熟”,仔細;D.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代詞,代“千里馬”。

故解析為:A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的掌握情況。一詞多義指的是同一個詞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意義這樣一種語言現象。一詞多義是語言的普遍現象,是詞義演變的結果。做題時需要在理解詞語基本意思的基礎上,結合句子具體分析。

9.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

文言文翻譯

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初”等。“門庭若市”是“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會解釋則句意即通,然后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故解析為: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在通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抓住相關的關鍵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把切題的解析在提取或概括出來,組織成通順的語句作答。

10.A

理解文章思想傾向;分析人物行為思想變化原因;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文章結構方式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語句進行分析。A.有誤。

對鄒忌由”受蔽“到”清醒“過程的續(xù)寫,實際上就是對”納諫“與”除蔽“道理的說明。BCD.正確。

故解析為:A

本題考查把握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梳理原文內容,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把各個選項與原文內容進行細致比對,逐個排除。(選擇題)

11.①鄒忌善于進諫給我的啟示是:在生活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見時,我們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悅誠服。②齊威王納諫給我的啟示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胸懷寬廣;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概括文章給人的啟示和道理;啟發(fā)、思考、感悟等開放類型

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由文章得到對現實生活的啟示??蓮泥u忌的進諫和威王的納諫兩個角度談談對生活的啟示。

故解析為:①鄒忌善于進諫給我的啟示是:在生活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見時,我們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悅誠服。②齊威王納諫給我的啟示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胸懷寬廣;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表述能力。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的相通之處在于都要讀懂文章,準確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在讀懂的基礎上善于表述自己的理解。做此類題,一要通曉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受其啟發(fā),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篩選,簡要表述。

12.“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贊賞,說明齊威王意識到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齊威王改革的決心很大。

常用文言實詞

圍繞接受、認同、贊賞、肯定,意識到納諫或廣開言路的必要,能認識到興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決心大來回答,答出任一點意思符合題意即可。

故解析為:“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贊賞,說明齊威王意識到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齊威王改革的決心很大。

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重點詞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的主題,體味表述的的思想,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和作用。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13.示例一:威王下令改過失示例二:威王納諫成偉功

補寫對聯

補充對聯時,要看一下上聯或者下聯此位置的相關字詞、根據詞性和詞義來確定此位置的詞語,一般的原則是:相同位置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者相對、字數相等。

故解析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過失示例二:威王納諫成偉功

本題考查擬寫補寫對聯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明確對偶是指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兩個句子,相同位置的詞語的詞性和詞語結構必須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與上句有一定的聯系。

14.(1)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2)①滿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進言,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②周、隋兩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

(3)D

(4)王之蔽甚矣;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5)“乃”為“就”的意思,“即”為“立即、立刻”的意思,說明齊威王下令和唐高祖發(fā)布詔書速度快,行事果斷。說明他們都是虛心納諫、心胸寬廣、廣開言路的君王。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

⑴本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句意為:立歷觀前代,子孫不孝,兄弟離間,沒有一個不是身邊的作亂的。“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均句意完整,結構清晰。故句子斷為: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⑵本題考察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中重點詞有:期年:滿一年;雖:即使。句意為:一年以后(過了一年),即使(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②句中重點詞有:晚:晚期;結舌:不說話;邦:國。句意為:周、隋兩朝的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一言堂會讓一個國家滅亡)。

⑶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選擇即可。A:不是當面諷刺,是進諫。故不正確;B:齊國和燕、趙、韓、魏沒有打仗,最終戰(zhàn)勝與朝廷。故不正確;C:“驅馳”不是騎馬奔馳的意思,是奔走效勞之意。故不正確;D:敘述正確。故選:D。

⑷本題是對文章主旨的考察。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解答即可。鄒忌委婉勸諫,通過家事、國事類比得出:王之蔽甚矣;孫伏伽直言進諫,通過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⑸本題是根據具體詞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具體字詞的含義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據文中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言行舉止具體分析,并從人的性格和思想品質方面進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點?!澳恕睘椤坝谑?、就”的意思,“即”為“立即、立刻”的意思,說明齊王下令和唐高祖發(fā)布詔書速度快,行事果斷。說明他們都是虛心納諫,心胸寬廣,廣開言路的帝王。

故解析為:⑴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⑵①滿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進言,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②周、隋兩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

⑶D

⑷王之蔽甚矣;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⑸乃”為“就”的意思,“即”為“立即、立刻”的意思,說明齊威王下令和唐高祖發(fā)布詔書速度快,行事果斷。說明他們都是虛心納諫、心胸寬廣、廣開言路的君王。

⑴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再根據語感和結構進行劃分。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⑶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理解分析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梳理原文內容,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把各個選項與原文內容進行細致比對,逐一排查,逐個排除。

⑷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主題的理解概括能力??稍诶斫馊牡幕A上,把握文章中心,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受其啟發(fā),深入思考,加以篩選即可。

⑸此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抓住描寫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神態(tài)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

伏伽說:“我聽說‘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養(yǎng)成的習慣卻相差很遠’?,F在皇太子及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選擇地任用。大概(那些)不講仁義的無賴,以及好奢華馳獵馭射、專作戲狗玩馬、沉迷聲色歌舞的人,只可以用來愉悅耳目,跑跑腿,打打雜,至于讓他們來補充官缺,是決不行的。(我)歷觀前代,子孫不孝,兄弟離間,沒有一個不是身邊的人作亂的。愿陛下妙選賢才,作為皇太子的僚友。”

唐高祖很高興,立即下詔說:“周、隋兩朝的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我唯獨道德修養(yǎng)不夠,不能讓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盡全力,經常希望得到眾人的輔佐,以改正彌補自己的過失。然而朝中的大臣們,很少有直言進諫的。伏伽真誠慷慨直言,語言發(fā)自內心情意懇切,指出我的得失,一點都不回避。提拔孫伏伽為治書侍御史并賞賜帛三百匹。”

15.(1)C

(2)這;品德高尚,賢能;擔心,害怕

(3)①樊噲又當面阿諛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動蕩。②陛下因為有一個人稱贊我便召見我,(因為)有一個人詆毀我便讓我回去。

(4)事情:①勸阻呂后討伐匈奴;②勸說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剛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

⑴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斷句能力。文言文斷句必須在理解整個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要注意六種情況:主謂之間要停頓;謂賓之間要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關聯詞后面要停頓;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還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個詞劃開。據此分析,C:"上默/然慚"在主謂之間停頓,應為"上/默然慚"。故選:C

⑵“時”譯為“這”。“賢”根據語境即可譯出來,為“品德高尚,賢能”。“恐”根據語境即可譯出來,為“擔心、害怕”。

⑶本題考察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句中“面”的意思是“當面”,“諛”意思是諂諛奉迎。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句中"以“是“因為”,”譽“是”夸獎“,”毀“意思是”詆毀“。兩個句子語序正常,據此翻譯。

⑷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選段一寫季布規(guī)勸呂后放棄攻打匈奴。選段二寫了季布勸說文帝。兩件事中”時是殿上皆恐,太后罷朝“和”上默然慚“都體現了他的正直、不畏權貴、據此理解作答即可。

故解析為:⑴C

⑵1、這2、品德高尚,賢能3、擔心,害怕

⑶①樊噲又當面阿諛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動蕩。②陛下因為有一個人稱贊我便召見我,(因為)有一個人詆毀我便讓我回去。

⑷事情:①勸阻呂后討伐匈奴;②勸說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剛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⑴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斷句能力。文言文斷句必須在理解整個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要注意六種情況:主謂之間要停頓;謂賓之間要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關聯詞后面要停頓;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還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個詞劃開。據此分析,該項應選C.

⑵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在識記文言詞語基本意思的基礎上,根據上下文去判斷。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特殊現象。平時學習中,對于文言虛詞、多義詞要多加比較,知道它有幾個意思,并分別舉出例句,積累下來。遇到多義的文言虛詞、實詞后一定要加以聯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該詞是什么意思,這樣熟能生巧,測試時再遇到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區(qū)別開了。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再根據語感和結構進行劃分。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⑷此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抓住描寫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神態(tài)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

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匈奴單(chán)于曾經寫信侮辱呂后,而且出言不遜,呂后大為惱火,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愿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备魑粚㈩I都迎合呂后的心意,說“好”。季布說:“樊噲該斬首!當年,高祖(指劉邦)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么能用十萬人馬橫掃匈奴,這是當面撒謊!況且秦王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才引起陳勝等人起義。直到現在創(chuàng)傷還沒有痊愈,樊噲又當面阿諛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動蕩。”這時候殿上的將領都感到驚恐,呂后因此退朝,于是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東郡守,漢文帝的時候,有人說他很賢能,漢文帝便召見他,想要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說他很勇敢,愛喝酒使性子,令人難以親近。季布來到京城長安,在客館居住了一個月,皇帝召見之后就讓他回原郡。季布于是對皇上進諫說:“我沒有什么功勞卻受到了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因為有人妄譽我來欺騙陛下?,F在我來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因為)有人在您面前詆毀我。陛下因為有一個人稱贊我便召見我,(因為)有一個人詆毀我便讓我回去。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了這件事,就窺探出您的為人處世?!被噬夏徊蛔髀暎X得很難為情,過了很久才說道:“河東是我最重要的一個郡,所以我特地召見你罷了?!?/p>

在線組卷平臺(zujuan.)自動生成1/1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練習:21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劃線

字注音。

昳麗()窺鏡()暮寢()

謗譏()進諫()

間進()

期年()

朝服衣冠()

yì;kuī;qǐn;bànɡ;jiàn;jiàn;jī;zhāo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此題考查學生正確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題考核的內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聲字、統(tǒng)讀字、生僻字、方言誤讀七類,復習時分類整理記憶,以記憶為主,訓練、記憶相結合。本題從對漢字的識記及辨析上我們可以確定:昳麗(yì)、窺鏡(kuī)、暮寢(qǐn)、謗譏(bànɡ)、進諫(jiàn)、間進(jiàn)、期年(jī)、朝服衣冠(zhāo)。

故解析為:yì;kuī;qǐn;bànɡ;jiàn;jiàn;jī;zhāo

此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識記和辨析能力。這類題除平時的積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尤其是聲調和前后鼻音。

2.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1)修八尺()

(2)孰與()

(3)旦日()

(4)誠知()

(5)王之蔽甚矣()

(6)面刺()

(7)間進()

(8)期年()

(9)雖欲言()

(1)長,這里指身高

(2)與……相比怎么樣

(3)第二天

(4)確實

(5)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

(6)指責

(7)間或、偶然

(8)滿一年

(9)即使

漢字或漢字拼音;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常用文言實詞

此題考查的是文言詞語的意思。做題時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譯正確,再解釋字詞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詞本義與句中意思有所差別時,最好本義和句中意都要寫出來。“修八尺”翻譯為“身高八尺”,“修”意思是“長,這里指身高”。“與”譯為“與……相比怎么樣”,“旦”意思是“第二天”,”誠”譯為“確實”,“王之蔽甚矣”翻譯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蔽”意思是“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按獭弊g為“指責”,“間”意思是“間或、偶然”?!捌谀辍弊g為“滿一年”?!彪m”譯為“即使”。

故解析為:⑴長,這里指身高

⑵與……相比怎么樣

⑶第二天

⑷確實

⑸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

(6)指責

(7)間或、偶然

(8)滿一年

(9)即使

此題考查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詞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解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解析的正確與否。

3.分析下列句中劃線詞的用法及意義。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

(3)聞寡人之耳者()

(4)面刺寡人之過者()

(1)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

(3)使動用法,使……聽到

(4)名作狀,當面

詞類活用;常用文言實詞

此題考查學生對詞類活用現象的掌握情況。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或基本功能未改變而用法比較特殊的現象。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這需要平時學習時,積累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并結合具體句子去分析。如:”服“名詞,意思指”衣服“,在這里名詞用作動詞,指”穿戴“的意思。”美“形容詞,意思指”美麗、美好“,在這里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指”認為……美麗“的意思。”聞“使動用法"使……聽到"?!泵妗懊娣?、名詞,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當面“的意思。

故解析為:(1)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

(3)使動用法,使……聽到名作狀。

(4)名作狀,當面。

此題考查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主要有:1.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2.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3.形容詞用做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4.數詞的使動用法。辨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畫出來,然后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通假字;常用文言實詞

此題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類題,一定要結合好詞語所在的語境進行判斷。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翻譯為: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故解析為: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本題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識別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書閱讀能力必須逾越的一關。因此,各類古代漢語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項,并列有一定數量的通假字以幫助讀者掌握。而同學們在現階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歸納,多識記。

5.解釋下列劃線

詞的古今異義。

(1)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義:

今義:

(2)明日徐公來

古義:

今義: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義:

今義:

(1)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諷刺

(2)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3)偏愛;自私

常用文言虛詞;古今異義

此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中古今異義詞的能力。古今異義詞指的是古漢語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因其演變情形不同,故古今意義上存在差別。解答此類題,一定要結合好詞語所在的句子語境進行理解。鄒忌諷齊王納諫,”諷“、古義: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今義:諷刺。明日“古義:次日,第二天。今義:今天的下一天?!彼健肮帕x:偏愛。今義:自私。

故解析為:⑴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諷刺

⑵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⑶偏愛;自私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中古今異義詞含義能力。所謂古今異義詞,指形式上與現代漢語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異義詞往往是雙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這種詞,就要仔細區(qū)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組詞的方式來區(qū)分,因為古漢語主要是單音節(jié)詞。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平時注意多積累。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您漂亮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guī)椭?/p>

(3)如今齊國方圓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譏刺(寡人的)過失,傳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獎賞。

文言文翻譯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譯能力。在翻譯中要忠于原句,落實重點字詞的解釋,不能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句意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以及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應注意“甚”“及”“欲”“方”“聞”的解釋。

故解析為:(1)您漂亮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guī)椭?/p>

(3)如今齊國方圓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譏刺(寡人的)過失,傳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獎賞。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在通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抓住相關的關鍵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把切題的解析再提取或概括出來,組織成通順的語句作答即可。

7.文學常識填上空。

本文選自《》,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由西漢編定,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戰(zhàn)國策;劉向

歷史記載類(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

此題考查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況,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注意掌握、生活時代、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jié)、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體的情節(jié)內容。《戰(zhàn)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故解析為:戰(zhàn)國策;劉向

此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學常識的能力。文學常識涉及到古今中外眾多的作家、作品、體裁和寫作技法,零散瑣碎,繁多龐雜。這么多的內容,要想掌握它,確非易事。大家平時就注意搜集、歸納、整理。只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再加上??闯S?,爛熟于心,測試時定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正確地完成此類考題。

二、課內精讀

8.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朝服衣冠朝暉夕陰B.時時而間進又何間焉

C.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視之D.吾妻之美我者執(zhí)策而臨之

A

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

A.均為“早晨”的意思;B.間或、偶然/參與;C.誰;哪一個/同“熟”,仔細;D.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代詞,代“千里馬”。

故解析為:A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的掌握情況。一詞多義指的是同一個詞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意義這樣一種語言現象。一詞多義是語言的普遍現象,是詞義演變的結果。做題時需要在理解詞語基本意思的基礎上,結合句子具體分析。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

文言文翻譯

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初”等?!伴T庭若市”是“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會解釋則句意即通,然后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故解析為: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在通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抓住相關的關鍵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把切題的解析在提取或概括出來,組織成通順的語句作答。

10.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鄒忌由“受蔽”到“清醒”過程的敘寫,實際上就是對“受蔽”與“除蔽”道理的說明,是緊扣文章的中心來寫的。

B.文章末尾寫齊王納諫,進諫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無,用的是夸張寫法。

C.文章對鄒忌的描寫,不僅注重形體的細致刻畫,而且注重細節(jié)和對話描寫,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D.文章雖短,卻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寫了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完整。

A

理解文章思想傾向;分析人物行為思想變化原因;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文章結構方式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語句進行分析。A.有誤。

對鄒忌由”受蔽“到”清醒“過程的續(xù)寫,實際上就是對”納諫“與”除蔽“道理的說明。BCD.正確。

故解析為:A

本題考查把握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梳理原文內容,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把各個選項與原文內容進行細致比對,逐個排除。(選擇題)

11.你從鄒忌進諫、齊威王納諫中分別得到什么啟示?

①鄒忌善于進諫給我的啟示是:在生活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見時,我們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悅誠服。②齊威王納諫給我的啟示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胸懷寬廣;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概括文章給人的啟示和道理;啟發(fā)、思考、感悟等開放類型

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由文章得到對現實生活的啟示??蓮泥u忌的進諫和威王的納諫兩個角度談談對生活的啟示。

故解析為:①鄒忌善于進諫給我的啟示是:在生活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見時,我們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悅誠服。②齊威王納諫給我的啟示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胸懷寬廣;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表述能力。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的相通之處在于都要讀懂文章,準確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在讀懂的基礎上善于表述自己的理解。做此類題,一要通曉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受其啟發(fā),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篩選,簡要表述。

12.文中用一個“善”字使齊威王的氣度、神韻盡現,這個“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贊賞,說明齊威王意識到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齊威王改革的決心很大。

常用文言實詞

圍繞接受、認同、贊賞、肯定,意識到納諫或廣開言路的必要,能認識到興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決心大來回答,答出任一點意思符合題意即可。

故解析為:“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贊賞,說明齊威王意識到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齊威王改革的決心很大。

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重點詞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的主題,體味表述的的思想,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和作用。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13.《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據這篇文章的內容撰寫了許多精妙的對聯,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曉;上賞中賞下賞,賞罰分明。請你為下面的對聯寫一則下聯。

上聯:鄒忌比美談國事

下聯:

示例一:威王下令改過失示例二:威王納諫成偉功

補寫對聯

補充對聯時,要看一下上聯或者下聯此位置的相關字詞、根據詞性和詞義來確定此位置的詞語,一般的原則是:相同位置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者相對、字數相等。

故解析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過失示例二:威王納諫成偉功

本題考查擬寫補寫對聯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明確對偶是指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兩個句子,相同位置的詞語的詞性和詞語結構必須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與上句有一定的聯系。

三、比較閱讀

14.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略)

伏伽①曰:“臣聞‘性相近,習相遠’。今皇太子諸王左右執(zhí)事,不可不擇。大抵不義無賴及馳騁射獵歌舞聲色慢游之人,止可悅耳目,備驅馳,至拾遺補闕,決不能也。泛觀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愿選賢才,澄僚友③之選?!?/p>

帝④大悅,即詔:“周、隋之晚,忠臣結舌,是謂一言喪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與天道,然冀弼諧以輔不逮,而群公卿士罕進直言。伏伽至誠慷慨,據義懇切,指朕失無所諱。其以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p>

(選自《新唐書·卷一百三·列傳第二十八》)

①伏伽:孫伏伽,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②子姓:子孫,子孫輩。③僚友:指官職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②周、隋之晚,忠臣結舌,是謂一言喪邦者。

(3)下列關于兩文的敘述中,正確的一項是()

A.齊王下令后,當面諷刺齊王者可以接受上等獎賞。

B.齊國和燕、趙、韓、魏打仗,最終戰(zhàn)勝了這些國家。

C.“不義無賴”及“慢游之人”,只可用來愉悅耳目,以供騎馬奔馳。

D.孫伏伽指出唐高祖的過失,無所避諱。

(4)勸諫有多種方式,鄒忌委婉勸諫,通過家事、國事類比得出了“”的結論;孫伏伽直言進諫,通過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語句回答)

(5)聯系上下文,結合下面句子中劃線詞,分析齊威王和唐高祖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王曰:“善?!蹦讼铝睢?/p>

帝大悅,即詔……

(1)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2)①滿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進言,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②周、隋兩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

(3)D

(4)王之蔽甚矣;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5)“乃”為“就”的意思,“即”為“立即、立刻”的意思,說明齊威王下令和唐高祖發(fā)布詔書速度快,行事果斷。說明他們都是虛心納諫、心胸寬廣、廣開言路的君王。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

⑴本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句意為:立歷觀前代,子孫不孝,兄弟離間,沒有一個不是身邊的作亂的。“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均句意完整,結構清晰。故句子斷為: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⑵本題考察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中重點詞有:期年:滿一年;雖:即使。句意為:一年以后(過了一年),即使(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②句中重點詞有:晚:晚期;結舌:不說話;邦:國。句意為:周、隋兩朝的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一言堂會讓一個國家滅亡)。

⑶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選擇即可。A:不是當面諷刺,是進諫。故不正確;B:齊國和燕、趙、韓、魏沒有打仗,最終戰(zhàn)勝與朝廷。故不正確;C:“驅馳”不是騎馬奔馳的意思,是奔走效勞之意。故不正確;D:敘述正確。故選:D。

⑷本題是對文章主旨的考察。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解答即可。鄒忌委婉勸諫,通過家事、國事類比得出:王之蔽甚矣;孫伏伽直言進諫,通過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⑸本題是根據具體詞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具體字詞的含義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據文中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言行舉止具體分析,并從人的性格和思想品質方面進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點?!澳恕睘椤坝谑?、就”的意思,“即”為“立即、立刻”的意思,說明齊王下令和唐高祖發(fā)布詔書速度快,行事果斷。說明他們都是虛心納諫,心胸寬廣,廣開言路的帝王。

故解析為:⑴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⑵①滿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進言,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②周、隋兩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

⑶D

⑷王之蔽甚矣;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⑸乃”為“就”的意思,“即”為“立即、立刻”的意思,說明齊威王下令和唐高祖發(fā)布詔書速度快,行事果斷。說明他們都是虛心納諫、心胸寬廣、廣開言路的君王。

⑴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再根據語感和結構進行劃分。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⑶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理解分析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梳理原文內容,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把各個選項與原文內容進行細致比對,逐一排查,逐個排除。

⑷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主題的理解概括能力??稍诶斫馊牡幕A上,把握文章中心,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受其啟發(fā),深入思考,加以篩選即可。

⑸此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抓住描寫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神態(tài)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

伏伽說:“我聽說‘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養(yǎng)成的習慣卻相差很遠’?,F在皇太子及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選擇地任用。大概(那些)不講仁義的無賴,以及好奢華馳獵馭射、專作戲狗玩馬、沉迷聲色歌舞的人,只可以用來愉悅耳目,跑跑腿,打打雜,至于讓他們來補充官缺,是決不行的。(我)歷觀前代,子孫不孝,兄弟離間,沒有一個不是身邊的人作亂的。愿陛下妙選賢才,作為皇太子的僚友?!?/p>

唐高祖很高興,立即下詔說:“周、隋兩朝的晚期,忠臣都不說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會亡國。我唯獨道德修養(yǎng)不夠,不能讓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盡全力,經常希望得到眾人的輔佐,以改正彌補自己的過失。然而朝中的大臣們,很少有直言進諫的。伏伽真誠慷慨直言,語言發(fā)自內心情意懇切,指出我的得失,一點都不回避。提拔孫伏伽為治書侍御史并賞賜帛三百匹?!?/p>

四、課外閱讀

15.閱讀

季布

司馬遷

孝惠時,(季布)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嫚①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敝T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于今創(chuàng)痍未瘳②,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笔菚r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③。至,留邸一月,見罷④。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鄙夏粦M,良久曰:“河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