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兩篇》教學素材(安徽省市級優(yōu)課)_第1頁
《短評兩篇》教學素材(安徽省市級優(yōu)課)_第2頁
《短評兩篇》教學素材(安徽省市級優(yōu)課)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備課大師語文備課大師《短評兩篇》相關資料一、讓人喜愛的奇葩專欄評論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國興起的一種個人署名的評論形式。較早出現的專欄評論有:1978年1月《哈爾濱日報》創(chuàng)辦的《大家談》,1978年7月《解放日報》創(chuàng)辦的《解放論壇》。特別是1980年1月2日《人民日報》創(chuàng)辦的《今日談》問世,在社會上引起廣泛注意。這之后,專欄評論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大小報刊上紛紛出現。影響較大的有《人民日報》的《人民論壇》、《中國青年報》的《求是篇》、《瞭望》周刊的《時事雜談》、《半月談》的《談天說地》、《光明日報》的《世紀風》、《新民晚報》的《今日論語》、《羊城晚報》的《街談巷議》、《經濟日報》的《王府井隨筆》……專欄評論的選題十分寬泛。國家大事,個人見聞,凡屬群眾關心的問題,凡屬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都是專欄評論的話題。在寫法上,專欄評論總是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據事說理,虛實結合,由此及彼,聯類生發(fā)。概而言之,專欄評論具有新聞性──它總是針對現實生活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發(fā)言;專欄評論具有政治性──它所論及的問題,往往與當前的時事政治有關;專欄評論具有群眾性──它總是面對最廣大的群眾說話,講群眾想講又想聽的話,同時特別注意行文通俗化;專欄評論具有文藝色彩──它講究文采,善取類型,注重形象化說理。故而專欄評論被稱為“文藝性的新聞短論”。這些年,各地報刊上幾乎都開設了專欄評論的欄目。各地各報刊的專欄評論也各有特色,可謂八方爭艷,難分上下高低,只讓人覺得燦爛一片,已真正成為人們喜愛的奇葩。本書所選的數十篇文章,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從這“一斑”或說“數斑”中,卻不難看出專欄評論受歡迎的原因。(一)感應敏銳,戰(zhàn)斗性強。魯迅說:“現在是多么迫切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予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且介亭雜文·序言》)在這一點上,專欄評論與雜文是一樣的。因為要對“有害的事物”立即給予反擊,感應不敏銳自然不行;同時,因為它對有害事物的反擊和抗爭又是短兵相接式的,沒有戰(zhàn)斗性自然不行。比如《臺上他講臺下講他》,抓住現實中一些人“嘴上一套,行動一套”的表現指出:這樣的干部多了,就會失去民心??芍^砭時弊“不留面子”。比如《“清水衙門”有贓官》,針對挪用、侵占教育經費的事進行了及時批評……這些文章,或針砭時弊,指明方向,或剖析事端,辨明事理,或對歪風邪氣、壞人壞事,無情鞭撻,以儆效尤,起到了鼎新革故,激濁揚清的作用。(二)即事生議,出奇制勝。專欄評論講究的是有感而發(fā),據事說理:由事實引發(fā)議論,以事實論證觀點。這就要求,所選之事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深刻的共性,同時要求所生發(fā)出的“議”新穎。離開了新穎的“議”,就算百分之百正確,也沒有多大價值。許多專欄評論,之所以“時過境遷”依舊能給人啟發(fā),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不僅能即事生議,且能出奇制勝。比如《謹防“精神賄賂”》一文,所批評的是人們已反復批評過的溜須拍馬現象,但與以前類似題材的文章所不同的是,作者沒有局限于品質方面的分析,而是把它上升到“精神賄賂”的高度加以剖視,讓人感覺耳目一新。比如《“對策”也可當鏡子》一文,所批評的也是人們已多次批評過的“下有對策”現象,但不同的是,作者把視角轉向政策本身的漏洞并加以剖析,開啟了一種新的思維。(三)以小見大,文約意豐。專欄評論要反映社會重要問題,要成為“時代的眉目”。但專欄評論短則二三百字、四五百字,長則千余字,雜志上的專欄評論一般也大多以兩千字為限,以這樣的篇幅,要對當前政治、經濟形勢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發(fā)表意見,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小有小的優(yōu)勢”,“小的也是美麗的”,正如魯迅在《準風月談·后記》中說的:“太重大的變動,我們會無力表現的,不過這也無須悲觀,我們即使不能表現它的全盤,我們可以表現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從“巨大的建筑”中選“一木一石”,以反映時代“偉大的變動”,正是專欄評論的長處。這在本章中往往就表現為以小見大,文約意豐:從小的題材中引出大道理,集中一點往深處開掘。比如獲1981年全國好新聞獎的評論《調整三發(fā)》。文章講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一是長跑時一開始就猛跑,往往不易得好成績;一是上公共汽車時一齊往上面擠,反而影響開車時間;一是孩子病了,休學后又考上了大學。由此引申出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三條大道理: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退才能更好地進。也因其是由“小”生發(fā)出的道理,又讓人覺得實在、形象、具體、深刻。(四)視野開闊、靈活多樣。宇宙之大,野草之微,涉筆成趣,給人啟示。比如《一個小小的調查》,由眾多青年人戴著貼有外國商標的太陽鏡招搖過市想到媚外思潮;《調整“三發(fā)”》講的是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問題;《開會就是開會》則是批評借開會揩公家油的歪風;《老當“易”壯》說的又是用人問題……專欄評論的另一個特征是看問題比較全面,既看到了社會的主流或中心,也看到了社會的支流或苗頭;既看到了事物的主要傾向,也看到了事物的非主要傾向;既看到了問題的正面,也看到了問題的側面。比如《窮戶更要有“至親”》一文,就是針對當時農村中一種新的苗頭、一種偏向──“干部只跑富戶家不跑窮戶家”立論的;《從雄雞過江到罐頭進城》一文,則從事實的變化中看到了在農業(yè)結構調整中農產品加工業(yè)的廣闊前景;《滴血的斧頭不是詩》一文,又從顧城死后報刊的浮躁炒作中,看到了一種不良的輿論導向……視野開闊,靈活多樣,表現出多樣化的傾向。就文體風格來講,或近政論,或近隨筆,或近散文;就語言風格來講,或高屋建瓴,慷慨激揚,或樸實平易,娓娓動聽,或尖銳潑辣,筆鋒犀利,或亦莊亦諧,幽默風趣;就謀篇布局來看,或畫龍點睛,即事生議,或層層剝筍,因果論證,或波瀾起伏,多側面展開,或以書信式、自白式,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妙筆生花,不拘一格,讓人美不勝收。(選自劉根生編著《新聞評論范文評析》)二、梁啟超與《新民叢報》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他親自創(chuàng)辦和積極支持過的報刊有17家,撰寫各類文章1400萬言,被譽為“言論界之驕子”。曾用筆名有哀時客、飲冰室主人、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四十余個,是清末影響較大的資產階級報刊宣傳家之一?!缎旅駞矆蟆酚?902年2月8日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刊,是改良派在境外的辦報實踐之一,梁啟超擔任主編?!缎旅駞矆蟆返拿?,取意于《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眲?chuàng)刊號上,梁啟超開始以“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fā)表他的膾炙人口的長篇政論文《新民說》,強調“新民為今日第一急務”,大力鼓吹人們都要擺脫封建奴性,樹立獨立、自由和愛國家、愛民族的思想,激勵人們都要具有“自尊”“進步”“利群”以及“進取冒險”等奮發(fā)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前期的《新民叢報》發(fā)表了許多高談革命的文章,著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政治學說,言論激進,對中國知識界發(fā)生很大影響。但是,自1903年底梁啟超赴美洲游歷考察以后,公開宣布不再談革命,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言論變得“柔聲緩語,形同婦妾,夢繞大清,心戀小丑”?!缎旅駞矆蟆酚?907年8月???,共出版96期。三、《奴隸與盜賊》評析(肖燕雄)這篇發(fā)表于《新民叢報》的時評只有154字。揭發(fā)事實,指斥丑態(tài),抒發(fā)愛國熱情,確屬佳作。言論開頭概寫新聞事實,然后精湛地刻畫了慈禧在外國人面前恭順備至的丑態(tài),用一個比喻把慈禧罵得痛快淋漓。接著舉了兩個事實論據,進行揭發(fā)印證。隨即筆鋒一轉:“民間如順從朝旨乎,則奴隸而已矣?!本o接著深入一層:“奴隸猶可,兩重奴隸,何以堪之!”就是說,人民若是順從了,不僅是清廷的奴隸,而且是外國帝國主義的奴隸。下面,對偶并舉,進行第二重意思的分析,朝廷把百姓推入了非奴隸即盜賊的境地,真是太可悲了。文章層遞思路非常清楚,感情充沛,批駁有力。(《百年新聞經典》,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四、有關《臺上他講臺下講他》這一篇短評,原載1982年10月19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