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庖丁解?!方虒W設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1頁
《1.3 庖丁解?!方虒W設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2頁
《1.3 庖丁解?!方虒W設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3頁
《1.3 庖丁解?!方虒W設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4頁
《1.3 庖丁解?!方虒W設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庖丁解?!方虒W設計【教材分析】: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是《莊子·養(yǎng)生主》的第一個寓言。所謂“養(yǎng)生主”,意思是保養(yǎng)生命、保存天性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養(yǎng)生”的表層意思是保養(yǎng)身體,延年益壽;但是莊子想要說的主要是如何立身處世,怎樣在一個不夠理想的生存空間里,讓自己生命的內(nèi)涵延展得更理想些。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把握了社會的肌理,才能夠成功地避開各種難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傷神與勞神的困擾,從而達到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的目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1、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語句的含義,學會從語言入手讀通讀懂文言文。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挖掘“解牛之道”與“養(yǎng)生之道”的關聯(lián)。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品賞語言,欣賞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4、文化傳承與理解:領悟文章寓意,體悟文章思想主旨,學習莊子哲學中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窘虒W重點】結合對庖丁解牛過程的描寫,理解其高超技藝中蘊含的“道”,從而全面把握文章寓意?!窘虒W難點】領悟文章寓意,思考莊子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菊n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作家作品簡介莊子(約前369-前286),戰(zhàn)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生平行事略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肚f子》為道家經(jīng)典之一,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據(jù)《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今存33篇,分內(nèi)7篇、外15篇、雜11篇,為郭象注本。內(nèi)篇的思想、結構、文風都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莊周自著。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學派的個別篇章,思想觀點與內(nèi)篇多有出入。據(jù)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思想主張:關于莊子思想的淵源,司馬遷指出:“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書中對于儒墨等當時顯學,多有詆訾,并表現(xiàn)了憤世嫉俗的精神。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zhì)。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規(guī)定什么,而是要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宣傳、教化、勸導都是人性中的“偽”,應該摒棄。對中國后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jīng)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寫作特色:1、大量地運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繪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書也運用寓言,但多從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中引用;《莊子》“寓言十九”則多是作者所虛構。其他子書的寓言多為短小故事,插入議論之中,以資譬喻或論證;而《莊子》中的部分寓言,則擴展成篇,將作者的議論,寓于故事人物口中。這些類似短篇小說的寓言,虛構了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有動作、有對話,還有肖像、表情的描繪,與《墨子》、《孟子》中基于實錄的一些對話式語錄大不相同。2、《莊子》還以想象豐富,結構靈活見長。憑空虛設,海闊天空,放縱自由,宏偉壯麗,詼諧怪異。后世影響及評價:《莊子》在文學上的影響很大。自宋玉、賈誼、司馬遷以來,歷代大作家?guī)缀鯚o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憤世嫉俗、不與統(tǒng)治者為伍;或隨其悲觀消極,自解自嘲。對于《莊子》的藝術,或者贊嘆,或者仿效,或者從中取材而化為己意。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從《莊子》那里吸取了許多營養(yǎng)。李白(唐):“萬古高風一子休,南華妙道幾時修。誰能造入公墻里,如上江邊望月樓?!碧K軾(宋):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魯迅: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聞一多:“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郭沫若: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fā)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李澤厚:“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nèi)心永遠是莊子。”南懷瑾論及儒、釋、道時有這樣一番比喻:儒家是糧食店,沒有儒家,我們的精神就要挨餓。佛家是百貨店,里面是人生必須品,各樣東西自己去選。道家是藥店,平時用不上,生病則必定要自動找上門去。2、題解庖,廚師。丁,人名。丁即名為“丁”的廚師。一說即廚師,“丁”指從事專門勞動的人。解,分解、分割。二、預習檢測1、字音庖páo履lǚ騞huō砉xū郤xì窾kuǎn綮qìng軱gū硎xíng怵chù謋huò2、相關成語①游刃有余:現(xiàn)代人使用它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②目無全牛:一般用來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③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躊躇,一般用于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擊中.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關鍵.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⑤批郤導窾——批:擊;郤:空隙;窾:骨節(jié)空處。從骨頭接合處批開,無骨處則就勢分解。⑥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凈。將刀擦凈,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三、初讀課文,劃分層次全文分兩大部分,先講述故事(第一、二段),再點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說,又分兩層,即由寫“技”到說“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再由庖丁闡述他的解牛之道。第一段:描寫解牛過程。第二段:用文惠君之嘆承上啟下。第三段:揭示道理。第四段:總結全文。四、逐段細讀,分析講解1、第一段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重點字詞:踦(yǐ):支撐,接觸。這里指用一條腿的膝蓋頂牛。砉然:象聲詞。砉然,皮骨相離的聲音。向,通“響”。騞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桑林:傳說中商湯時的樂曲名。經(jīng)首:傳說中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會:指節(jié)奏。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經(jīng)首之舞之會”之意。內(nèi)容分析:先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手按,肩靠,腳踩,膝抵,動作何其自如;皮肉筋骨,輕快分離,擬聲詞的使用形象生動,節(jié)奏何其美妙。整個解牛的過程沒有掙扎、慘叫、血腥,卻如同一場充滿美感的樂舞表演?!敖馀!痹阝叶∧抢?,可以說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項藝術。正如清人龔自珍《明良論四》所言:“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發(fā)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謂神技也?!?、第二段原文: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重點字詞:嘻:贊嘆聲。蓋:通“盍(hé)”,何,怎樣。內(nèi)容分析:這一段寫文惠君的贊嘆(同時也是詢問),從側面烘托庖丁技藝的精湛,同時也引出了庖丁對“所以然”的解釋。3、第三段原文: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敝攸c字詞:進:超過。官知:這里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批大郤:擊入大的縫隙。批:擊。郤:空隙。導大窾(kuǎn):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因:依。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軱(gū):股部的大骨。族:眾,指一般的。硎(xíng):磨刀石。間:間隙?;只趾酰簩捑b的樣子。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怵(chù)然:警懼的樣子。謋(huò):象聲詞。骨肉離開的聲音。善:通“繕”,修治。這里是拭擦的意思。內(nèi)容分析:庖丁首先說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越了技術的層面。接著依次講了自己達于“道”境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所見無非牛者”,即僅能看見牛的外部形態(tài),與一般人無二;第二階段是“未嘗見全?!?,即認識到牛的內(nèi)部及結構并能將其視為可以拆解的東西;第三階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下刀、運刀都可以避實就虛,得心應手。達于“道”境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一把用了十九年、解了數(shù)千頭牛的刀,“刀刃若發(fā)于硎”,特別是與良庖、族庖的用刀情況一比,高下立判;其本質(zhì)原因則是“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盡管已經(jīng)達于“道”,但每次遇到筋骨錯雜之處,依然會謹慎從事,心存戒懼,動作亦為之輕微遲緩;成功解牛之后,在滿足的同時害死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凈,妥善保藏。4、第四段原文: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敝攸c字詞:養(yǎng)生:指養(yǎng)生之道。內(nèi)容分析:末段以文惠君的話點題。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yǎng)生之道”。五、問題探究1、根據(jù)文意分析庖丁成長的三個階段。明確:第一階段:初學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不熟悉牛的生理結構,解牛時只見到牛的整體外在形態(tài)。這時候的庖丁是一個“族庖”,可以想見,其解牛的時候也一定是經(jīng)常用刀去砍劈骨頭,每月也要換刀一次。(不懂規(guī)律——目有全牛)第二階段:三年后“未嘗見全?!保瑢ε5淖匀簧斫Y構了如指掌,庖丁成了一個技術良好的廚子,但解牛時仍要時常用刀去割筋肉,結果仍需每年換一次刀。(認識規(guī)律——目無全牛)第三階段:庖丁徹底掌握了解牛之道,解牛時能以心神去領會而不以目視,依循自然紋理,刀鋒切入空隙處,避實就虛,得心應手,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像剛剛磨過一樣。(運用規(guī)律+謹慎小心——游刃有余)2、文惠君稱贊庖丁技藝高超,庖丁卻說自己所好的是“道”。如何理解“技”與“道”?二者有什么區(qū)別?明確: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視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則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視,只能神遇?!肮僦苟裼小?,也就是說在四之軀體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卻徑自運行。這種“神”的力量從何而來?“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奧秘、規(guī)律,即“道”。由此看來,“道”是超越“技”的。3、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yǎng)生之道”,“庖丁解?!焙汀梆B(yǎng)生”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明確:本文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主”即養(yǎng)護身體,給養(yǎng)心靈的關鍵。原文開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币馑际牵喝藗兊纳怯邢薜?,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wèi)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這段其實是莊子所想表達內(nèi)容的綜述,想告訴人們唯有順應自然規(guī)律,也就是老莊所說的“道”,就可以終享天年。如果把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體相當于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牛身上的骨骼筋肉纏結之處比喻世事的紛繁復雜,解牛的方法便是養(yǎng)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對、處理各種復雜的事情,所以講究“解牛之法”即“養(yǎng)生之道”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人處理各種復雜的事情,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與社會的良性法則,同時要巧妙地避過種種障礙;遇到困難的事情時,要全神貫注,謹慎應付,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樣才可全身養(yǎng)性,盡享天年。4、《庖丁解?!分兴w現(xiàn)的莊子的處世觀與孔、孟的處世觀相比有何異同?莊子的觀點對于當今的社會是否有借鑒意義?明確:莊子認為,人世間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應該像庖丁解牛一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鈍折之處一樣,躲避那些可能傷害自己的矛盾,順著“天然”的縫隙,游刃有余地處世,這樣才能達到“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的目的。這是與孔孟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積極進取、舍我其誰完全不同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們不要強行、妄為,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啟示,不可一味以“消極哲學”看待。雖然儒、道兩家觀點截然不同,但并無優(yōu)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說,無論孔子、孟子還是莊子,最終的目的都是落實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實現(xiàn)的路徑有所不同罷了。和其他許多寓言一樣,“庖丁解?!苯o我們你的啟示已經(jīng)超出了寓言講述者最初的命意范疇: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觀規(guī)律,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善于總結,按照規(guī)律辦事;把握規(guī)律之后,面對具體問題,仍然要敬慎戒懼,才能把事情做好。附:《庖丁解?!肺难灾R點一、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響”2、技蓋至此乎蓋通“盍”,何,怎樣3、批大郤郤通“隙”,空隙4、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技通“枝”,支脈5、善刀而藏之善通“繕”,修治(擦拭)二、古今異義1、依乎天理(古義:機理今義:天然的道理)2、因其固然(古義:牛體本來的結構今義:連詞)3、雖然,每至于族(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關系連詞)(古義:到今義:連詞)4、吾見其難為(古義:難解今義:使人為難)5、所見無非牛者(古義:沒有不是今義:副詞,只,不外乎)6、視為止,行為遲(古義:舉止行動,因為,兩個詞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三、詞類活用1、足之所履(名作動,踩)2、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名作狀,每年,每月)3、而刀刃者無厚(形作名,厚度)4、視為之止(動作名,目光)四、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斷句)2、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賓語前置)3、如土委地(省略句)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狀語后置)5、視為止,行為遲(省略句)五、一詞多義會1、會天大雨(動詞,恰逢)2、會盟而謀弱秦(動詞,集會)3、乃中《經(jīng)首》之會(名詞,節(jié)奏)善1、善哉 (應答詞,好的)2、素善留侯張良(形作動,與‥‥‥交好)3、積善成德(形作名,善行)4、善萬物之得時(形作動,喜愛)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動詞,擅長,善于)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動,做好)7、善刀而藏之 (動詞,修治(擦拭))8、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名詞,琵琶師)族1、族庖月更刀(形容詞,一般的)2、每至于族(名詞,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3、士大夫之族(名詞,指一類人)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詞,家族)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動,滅族)委1、如土委地(動詞,卸落)2、曷不委心任去留(動詞,順,隨)3、委身為賈人婦(動詞,托付,交托)解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詞,剖開,分解肢體)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惑也(動詞,解釋,解答)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動詞,解決)4、天下土崩瓦解(動詞,渙散,分裂)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動詞,消除,免除)6、好讀書,不求甚解(動詞,理解,明白)道1、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詞,天道,自然規(guī)律)2、于是費先王之道(名詞,主張,學說)3、得道多助(名詞,道義,正義)4、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名作動,取道,經(jīng)過)間1、間不容發(fā)(名詞,中間)2、奉命于危難之間(名詞,期間)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名詞,頃刻,片刻)4、安得廣廈千萬間(量詞)5、彼節(jié)者有間(名詞,空隙)6、道芷陽間行(名作狀,從小路)7、肉食者謀,又何間焉(動詞,參與)8、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動詞,夾雜)9、讒人間之(動詞,離間)10、間或一輪(副詞,偶爾,有時)11、侯生乃屏人間語(副詞,秘密地)六、重要虛詞為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介詞,替、給)2、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動詞,①解;②作為)3、視為止,行為遲(都是介詞,因為)4、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都是介詞,因為)5、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介詞,替、給)(動詞,制定)6、 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動詞,是)(疑問句句末語氣詞,呢)7、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介詞,被)8、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于1、合于《桑林》之舞(介詞,引出對象,不譯)2、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介詞,從)3、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詞,對于)4、雖然,每至于族(介詞,到)5、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從)(介詞,比)6、不拘于時,學于余(介詞,被)(介詞,向)7、乃設九賓禮于廷(介詞,在)8、燕王欲結于君(介詞,跟)然1、砉然向然(象聲詞詞尾,……的樣子)2、雖然,每至于族(代詞,這樣)3、吳廣以為然(形容詞,對)4、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轉(zhuǎn)折關系連詞,但是)5、火未及然(動詞,燃燒)6、輮使之然也(代詞,這樣)而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表并列關系)2、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表遞進關系)3、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表轉(zhuǎn)折關系)4、提刀而立(表修飾關系)5、善刀而藏之(表順承關系)乎1、技蓋至此乎(疑問句句末語氣詞,呢)2、依乎天理(同“于”,引出對象,不譯)3、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同“然”,形容詞詞尾)《1.3庖丁解牛》導學案【教材分析】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是《莊子·養(yǎng)生主》的第一個寓言。所謂“養(yǎng)生主”,意思是保養(yǎng)生命、保存天性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梆B(yǎng)生”的表層意思是保養(yǎng)身體,延年益壽;但是莊子想要說的主要是如何立身處世,怎樣在一個不夠理想的生存空間里,讓自己生命的內(nèi)涵延展得更理想些。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把握了社會的肌理,才能夠成功地避開各種難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傷神與勞神的困擾,從而達到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的目的?!窘虒W目標】(核心素養(yǎng))1、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語句的含義,學會從語言入手讀通讀懂文言文。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挖掘“解牛之道”與“養(yǎng)生之道”的關聯(lián)。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品賞語言,欣賞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4、文化傳承與理解:領悟文章寓意,體悟文章思想主旨,學習莊子哲學中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緦W習過程】一、背景知識1、作家作品簡介莊子(約前369-前286),戰(zhàn)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生平行事略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肚f子》為道家經(jīng)典之一,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據(jù)《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今存33篇,分內(nèi)7篇、外15篇、雜11篇,為郭象注本。內(nèi)篇的思想、結構、文風都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莊周自著。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學派的個別篇章,思想觀點與內(nèi)篇多有出入。據(jù)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思想主張:關于莊子思想的淵源,司馬遷指出:“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書中對于儒墨等當時顯學,多有詆訾,并表現(xiàn)了憤世嫉俗的精神。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zhì)。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規(guī)定什么,而是要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宣傳、教化、勸導都是人性中的“偽”,應該摒棄。對中國后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jīng)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寫作特色:1、大量地運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繪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書也運用寓言,但多從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中引用;《莊子》“寓言十九”則多是作者所虛構。其他子書的寓言多為短小故事,插入議論之中,以資譬喻或論證;而《莊子》中的部分寓言,則擴展成篇,將作者的議論,寓于故事人物口中。這些類似短篇小說的寓言,虛構了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有動作、有對話,還有肖像、表情的描繪,與《墨子》、《孟子》中基于實錄的一些對話式語錄大不相同。2、《莊子》還以想象豐富,結構靈活見長。憑空虛設,海闊天空,放縱自由,宏偉壯麗,詼諧怪異。后世影響及評價:《莊子》在文學上的影響很大。自宋玉、賈誼、司馬遷以來,歷代大作家?guī)缀鯚o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憤世嫉俗、不與統(tǒng)治者為伍;或隨其悲觀消極,自解自嘲。對于《莊子》的藝術,或者贊嘆,或者仿效,或者從中取材而化為己意。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從《莊子》那里吸取了許多營養(yǎng)。李白(唐):“萬古高風一子休,南華妙道幾時修。誰能造入公墻里,如上江邊望月樓?!碧K軾(宋):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魯迅: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聞一多:“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惫簦呵貪h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fā)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李澤厚:“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nèi)心永遠是莊子?!蹦蠎谚摷叭?、釋、道時有這樣一番比喻:儒家是糧食店,沒有儒家,我們的精神就要挨餓。佛家是百貨店,里面是人生必須品,各樣東西自己去選。道家是藥店,平時用不上,生病則必定要自動找上門去。余中云:莊子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本意,是要從沉淪的社會中拯救靈魂,尋求生命的尊嚴。2、題解庖,廚師。丁,人名。丁即名為“丁”的廚師。一說即廚師,“丁”指從事專門勞動的人。解,分解、分割。二、預習1、字音庖履騞砉郤窾綮軱硎怵謋2、成語積累①游刃有余:②目無全牛:③躊躇滿志:④切中肯綮:⑤批郤導窾:⑥善刀而藏:三、問題探究1、根據(jù)文意分析庖丁成長的三個階段。2、文惠君稱贊庖丁技藝高超,庖丁卻說自己所好的是“道”。如何理解“技”與“道”?二者有什么區(qū)別?3、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yǎng)生之道”,“庖丁解?!焙汀梆B(yǎng)生”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4、《庖丁解牛》中所體現(xiàn)的莊子的處世觀與孔、孟的處世觀相比有何異同?莊子的觀點對于當今的社會是否有借鑒意義?參考答案:預習檢測1、字音庖páo履lǚ騞huō砉xū郤xì窾kuǎn綮qìng軱gū硎xíng怵chù謋huò2、相關成語①游刃有余:現(xiàn)代人使用它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②目無全牛:一般用來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③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躊躇,一般用于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擊中.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關鍵.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⑤批郤導窾——批:擊;郤:空隙;窾:骨節(jié)空處。從骨頭接合處批開,無骨處則就勢分解。⑥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凈。將刀擦凈,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問題探究:1、第一階段:初學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不熟悉牛的生理結構,解牛時只見到牛的整體外在形態(tài)。這時候的庖丁是一個“族庖”,可以想見,其解牛的時候也一定是經(jīng)常用刀去砍劈骨頭,每月也要換刀一次。(不懂規(guī)律——目有全牛)第二階段:三年后“未嘗見全牛”,對牛的自然生理結構了如指掌,庖丁成了一個技術良好的廚子,但解牛時仍要時常用刀去割筋肉,結果仍需每年換一次刀。(認識規(guī)律——目無全牛)第三階段:庖丁徹底掌握了解牛之道,解牛時能以心神去領會而不以目視,依循自然紋理,刀鋒切入空隙處,避實就虛,得心應手,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像剛剛磨過一樣。(運用規(guī)律+謹慎小心——游刃有余)2、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視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則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視,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說在四之軀體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卻徑自運行。這種“神”的力量從何而來?“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奧秘、規(guī)律,即“道”。由此看來,“道”是超越“技”的。3、本文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主”即養(yǎng)護身體,給養(yǎng)心靈的關鍵。原文開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币馑际牵喝藗兊纳怯邢薜?,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wèi)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這段其實是莊子所想表達內(nèi)容的綜述,想告訴人們唯有順應自然規(guī)律,也就是老莊所說的“道”,就可以終享天年。如果把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體相當于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牛身上的骨骼筋肉纏結之處比喻世事的紛繁復雜,解牛的方法便是養(yǎng)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對、處理各種復雜的事情,所以講究“解牛之法”即“養(yǎng)生之道”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人處理各種復雜的事情,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與社會的良性法則,同時要巧妙地避過種種障礙;遇到困難的事情時,要全神貫注,謹慎應付,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樣才可全身養(yǎng)性,盡享天年。4、莊子認為,人世間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應該像庖丁解牛一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鈍折之處一樣,躲避那些可能傷害自己的矛盾,順著“天然”的縫隙,游刃有余地處世,這樣才能達到“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的目的。這是與孔孟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積極進取、舍我其誰完全不同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們不要強行、妄為,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啟示,不可一味以“消極哲學”看待。雖然儒、道兩家觀點截然不同,但并無優(yōu)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說,無論孔子、孟子還是莊子,最終的目的都是落實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實現(xiàn)的路徑有所不同罷了。和其他許多寓言一樣,“庖丁解牛”給我們你的啟示已經(jīng)超出了寓言講述者最初的命意范疇: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觀規(guī)律,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善于總結,按照規(guī)律辦事;把握規(guī)律之后,面對具體問題,仍然要敬慎戒懼,才能把事情做好?!?.3庖丁解牛》同步練習一、基礎鞏固1、給下列句中的“為”注音(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2)吾見其難為()(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4)怵然為戒()(5)視為止,行為遲()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砉然向然(2)技蓋至此乎(3)批大郤(4)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5)善刀而藏之3、解釋下列一詞多義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雖然,每至于族()而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④提刀而立()⑤善刀而藏之()乎①技蓋至此乎()②依乎天理()③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二、探究提升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肚f子》故事兩則一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一項是()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B.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國:國都C.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D.請循其本 本:本心2、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第一個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嘴臉,表現(xiàn)了莊子的功名利祿超然的態(tài)度。B.鹓鶵的故事中,莊子用“鹓鶵”比喻高潔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祿,用“鴟”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貼切,尖銳深刻。C.第二個文段中,雖然惠子與莊子的性格、氣質(zhì)不同,但從辯論結果可見,他們對事物的思維方法與認識結論,是完全一致的。D.莊子從魚兒自由活潑的生命狀態(tài)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悅,他堅持認為魚兒快樂,其實是他自己愉悅心情的反映。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雹邗嶔~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3庖丁解?!吠骄毩暣鸢附馕鲆弧⒒A鞏固1、給下列句中的“為”注音(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2)吾見其難為()(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4)怵然為戒()(5)視為止,行為遲()【答案】(1)wèi(2)wéi(3)wèi(4)wéi(5)wèi【解析】為:wèi①替、給②因為③為了.wéi①作動詞:做、謀求、作為、治理、成為、學習、研究等。②作語氣詞: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反詰語氣,如:天之亡我,我何渡為?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砉然向然(2)技蓋至此乎(3)批大郤(4)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5)善刀而藏之【答案】(1)向通“響”(2)蓋通“盍”,何,怎樣(3)郤通“隙”,空隙(4)技通“枝”,支脈(5)善通“繕”,修治(擦拭)【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中通假字的掌握,學習文言作品,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基本能力要求。3、解釋下列一詞多義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雖然,每至于族()而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④提刀而立()⑤善刀而藏之()乎①技蓋至此乎()②依乎天理()③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答案】于①介詞,引出對象,不譯②介詞,從③介詞,對于④介詞,到而①表并列關系②表遞進關系③表轉(zhuǎn)折關系④表修飾關系⑤表順承關系乎①疑問句句末語氣詞,呢②同“于”,引出對象,不譯③同“然”,形容詞詞尾【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學習過程中應該學會梳理歸納。二、探究提升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肚f子》故事兩則一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一項是()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B.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國:國都C.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D.請循其本 本:本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D.句意為: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本:最初。2、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第一個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嘴臉,表現(xiàn)了莊子的功名利祿超然的態(tài)度。B.鹓鶵的故事中,莊子用“鹓鶵”比喻高潔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祿,用“鴟”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貼切,尖銳深刻。C.第二個文段中,雖然惠子與莊子的性格、氣質(zhì)不同,但從辯論結果可見,他們對事物的思維方法與認識結論,是完全一致的。D.莊子從魚兒自由活潑的生命狀態(tài)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悅,他堅持認為魚兒快樂,其實是他自己愉悅心情的反映?!敬鸢浮緾【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C第二個文段中,雖然惠子與莊子的性格、氣質(zhì)不同,但從辯論結果可見,他們對事物的思維方法與認識結論,是完全不一致的。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②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敬鸢浮竣儆腥藢葑诱f:“莊子到魏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②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窘馕觥勘绢}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重點詞語有:“或”,有人;“相”,做宰相;②句重點詞語有:“從容”:悠閑自得;“是”,這?!?.3庖丁解?!氛n后分層訓練一、語用小題夯基練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中《經(jīng)首》之會中:合乎B.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導:引導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眾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解析:選BB項,導:順著、循著,這里指引刀而入。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其印為予群從所得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苛政猛于虎也C.而刀刃者無厚吾嘗終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常以身翼蔽沛公解析:選DD項,介詞,用。A項,介詞,替/介詞,被。B項,介詞,從/介詞,比。C項,轉(zhuǎn)折連詞,可是/表示修飾的連詞,可譯為“地”。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視為止,行為遲 B.雖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嘗見全牛也解析:選DA項,古義:動作,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B項,古義:雖然是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連詞。C項,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或倫理道德。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良庖歲更刀,割也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C.足之所履D.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解析:選AA項和例句均為名詞作狀語。B項,名詞的使動用法,讓……做王。C項,名詞作動詞,踩。D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歲更刀,割也B.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C.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解析:選AA項與例句都是判斷句。B項,賓語前置句,即“未嘗技經(jīng)肯綮”。C項,省略句,“怵然為(之)戒,視為(之)止,行為(之)遲”。D項,賓語前置句,“是以”即“以是”;狀語后置句,“發(fā)于硎”應是“于硎發(fā)”。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的著作,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作品。B.“庖丁解?!笔且粋€寓言故事,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生動直觀,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C.文章先后用了三種反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二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三為“庖丁解?!迸c文惠君治國對比。D.文章先寫“庖丁解?!钡氖炀殑幼骱兔烂钜繇?,再寫文惠君的夸贊,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解析:選C只有前兩種對比,“‘庖丁解?!c文惠君治國對比”屬無中生有。7.閱讀下面一則寓言,寫出寓意。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積極修煉,終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為食物奔波,還要防備天敵。蝴蝶很懷念曾經(jīng)是莊周的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寓意表達題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透過現(xiàn)象提取帶有普遍性的哲理,二是揭示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諷刺意義。參考答案:沒得到的總比已有的好,擁有了又懷念失去的。8.仿照下面關于孔子的一段話,寫一段關于莊子的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不一定要與例句句式完全一致,不少于50字。示例:孔子是一縷和煦的風,從歷史的深處吹來,拂過兩千多年的山高水遠,禮而閑雅,仁而寧靜,讓君子如沐暖陽坦蕩蕩,讓小人如臨深淵長戚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仿寫時注意句式結構和內(nèi)容,句式結構不要求完全相同,但也是越接近越好;同時內(nèi)容要體現(xiàn)莊子的特點并且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參考答案:莊子是一首悠揚的歌,從人的心靈深處唱起,響徹九萬里的山山水水,恣情揮灑,浩蕩奇警,教我們感慨世人之數(shù)數(shù)然,贊嘆圣人之游無窮。二、類文閱讀拓展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弊笥以唬骸扒f子當能?!碧幽耸谷艘郧Ы鸱钋f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鼻f子曰:“請治劍服?!敝蝿Ψ眨艘娞?。太子乃與見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蓖踉唬骸白又畡文芙??”曰:“臣之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蓖跄诵κ科呷?,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鼻f子曰:“望之久矣?!蓖踉唬骸胺蜃铀?,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王曰:“愿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蓖踉唬骸疤熳又畡稳纾俊痹唬骸疤熳又畡?,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蔽耐趺⑷蛔允В唬骸爸T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四封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蓖跄藸慷系?。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莊子·說劍》,有刪節(jié))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B.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C.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D.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解析:選C“一旦”的古義和今義相同,都是表假設的連詞,不會單獨成句,由此斷定B、D兩項錯誤;“頭”“鬢”“冠”皆與須發(fā)相關,宜為一個整體,故斷定A項錯誤。正確的斷句應為: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子:又稱王儲、皇儲或儲君,是中國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繼承人的稱謂。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太后,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B.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無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稱庶人。C.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運動方式。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zhì)觀,多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等。D.宰人:周代冢宰的屬官,后泛指官員。也指掌管膳食之官。文中指廚師。解析:選AA項,“其地位僅次于皇太后”錯,應該為“其地位僅次于皇帝”。11.下列對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劍術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因此趙文王稱之為“天下無敵”。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天子之劍,而不是庶人之劍。D.《說劍》這篇文章,主旨是勸說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解析:選BA項,原文第三段“臣之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莊子的劍。C項,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項,主旨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做的事情。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當年趙文王喜歡劍術,擊劍的人蜂擁而至,門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喜好擊劍從來就不曾得到滿足。(“喜”“歲”“厭”,狀語后置句和省略句,五個關鍵點)(2)聽說太子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劍術的愛好。假如我對上游說趙王卻觸犯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心愿,那也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禮呢?(“絕”“逆”“當”“刑”“事”,五個關鍵點)參考譯文: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擊劍的人蜂擁而至,門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仍然喜好不厭倦。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分擔憂,征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贈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說:“只有莊子能夠擔當此任?!碧佑谑桥扇藬y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太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劍術的愛好。假如我對上游說趙王卻觸犯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心愿,那也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趙王,對下能適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說:“是這樣。父王的心目中,只有擊劍的人?!鼻f子說:“好的,我也善于運用劍術。”太子說:“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會見趙王,事情一定會弄糟?!鼻f子說:“請讓我準備劍士的服裝?!比煲院髣κ康姆b裁制完畢,于是面見太子。太子就跟莊子一道拜見趙王。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nèi),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我?”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特地用劍術來參見大王?!壁w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阻劍手、戰(zhàn)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nèi)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壁w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趙王說:“先生暫回館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壁w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王說:“今天可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了?!鼻f子說:“我已經(jīng)盼望很久了。”趙王說:“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長短都適應。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做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壁w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鼻f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壁w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靠五行來統(tǒng)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這就是天子之劍?!壁w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對上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對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