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m箱梁張拉施工組織設計_第1頁
32m箱梁張拉施工組織設計_第2頁
32m箱梁張拉施工組織設計_第3頁
32m箱梁張拉施工組織設計_第4頁
32m箱梁張拉施工組織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箱梁張拉一、工程概況福清梁場共有32m箱梁172片,24m箱梁2片。二、施工準備鋼絞線張拉前應到質檢部門對千斤頂進行標定,并根據(jù)標定結果計算出梁張拉時相對應的油表讀數(shù)。對每片梁每束鋼絞線進行鋼絞線伸長值計算。三、孔道檢查通孔器是檢查制孔質量的儀器,用圓鋼制作,長100mm~120mm,中間一段呈圓柱形,直徑比預應力筋孔道小4mm~7mm,兩端截頭圓錐形,并各鉆一小孔,通過小孔來固定牽引鋼絲。制孔后,應用通孔器檢查,假設發(fā)現(xiàn)孔道堵塞,應去除孔道內(nèi)的雜物為力筋穿孔創(chuàng)造條件。檢查時,一般用大小不一的兩種直徑通孔器(相差10mm左右),先用大直徑的通孔器試通,假設通不過,再用小直徑的試通,并用芯棒檢查堵孔位置并作以標記。對僅能通過小直徑的孔道可采用螺紋鋼筋在孔內(nèi)通搗(或來回拉孔);對不通的孔,查明原因后,分別采取措施,假設是由于水泥漿或波紋管接頭堵塞,那么可在芯棒上焊制鋼鉤將其鉤出或用力將其搗通;假設是接頭因拉斷殘留在孔中等原因,堵塞嚴重,由應標出準確位置,從側面鑿開取出,疏通孔道,重設制孔器,修補缺口。四、穿束穿束前應全面檢查錨墊板和孔道,錨墊板的位置應準確,假設錨墊板移位,造成墊板平面和孔道中軸線不垂直時,應用楔形墊板加以糾正??椎纼?nèi)應暢通、無水份和雜物,孔道應完整無缺。制好的鋼絲束應檢查其綁扎是否牢固、端頭有無彎折現(xiàn)象;鋼絲束按長度和孔位編號,穿束時核對長度,對號穿入孔道。穿束工作一般采用人工直接穿束,較長的預應力筋可借助一根長鋼絲作為引線,用卷揚機進行穿束。鋼絞線采用電動砂輪切割下料,人工編束,編束時鋼絞線必須理順,不能交叉扭結。編束后用鐵絲捆扎,每50cm一道,束頭鋼絞線端頭編成錐形,以利于穿線。五、張拉預應力鋼絞線〔1〕當梁體混凝土強度到達設計強度的60%以上,撤除端模后,松開內(nèi)模進行預張拉,待梁體混凝土強度到達設計強度的80%以上進行初張拉,然后移梁到存梁臺座。在梁體混凝土強度到達設計強度的100%且彈性模量達100%時,混凝土齡期滿足10天方能進行終張拉。為了使梁體不發(fā)生早期裂縫,應在混凝土強度到達設計強度50%~60%時撤除內(nèi)模,外模只拆不移的情況下張拉局部預應力,張拉值應由設計單位提供。在進行第一孔梁張拉時需要對管道摩阻損失、錨圈口摩阻損失進行測量。根據(jù)實測結果對張拉控制應力作適當調(diào)整,確保有效應力值。〔2〕箱梁兩側腹板宜對稱張拉,其不平衡束最大不超過一束,張拉同束鋼絞線應由兩端對稱同步進行,且按設計圖規(guī)定的編號及張拉順序張拉。張拉采用兩端整體張拉,雙向控制法,以張拉力為主、伸長量作為校核。其張拉程序為:0→0.1σk〔作伸長量標記〕→σk〔記錄伸長量〕→σk〔靜停5分鐘測伸長量〕→錨固。按每束根數(shù)與相應的錨具配套,帶好夾片,將鋼絞線從千斤頂中心穿過。張拉時當鋼絞線的初始應力達0.1σk時停止供油。檢查夾片情況完好后,畫線作標記。〔3〕向千斤頂油缸充油并對鋼絞線進行張拉。張拉值的大小以油壓表的讀數(shù)為主,以預應力鋼絞線的伸長值加以校核,實際張拉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應控制在6%范圍內(nèi),每端錨具回縮量應控制在6mm以內(nèi)?!?〕油壓到達張拉噸位后關閉主油缸油路,并保持5分鐘,測量鋼絞線伸長量加以校核。在保持5分鐘以后,假設油壓稍有下降,須補油到設計噸位的油壓值,千斤頂回油,夾片自動鎖定那么該束張拉結束,及時作好記錄。全梁斷絲,滑絲總數(shù)不得超過鋼絲總數(shù)的%,且一束內(nèi)斷絲不得超過一絲,也不得在同一側?!?〕有關張拉的其他規(guī)定:1)張拉鋼絞線之前,對梁體應作全面檢查,如有缺陷,須事先征得監(jiān)理工程師同意修補完好且到達設計強度,并將承壓墊扳及錨下管道擴大局部剩余灰漿鏟除干凈,否那么不得進行張拉。2)高壓油表必須經(jīng)過校驗合格前方允許使用。校驗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周。3)千斤頂必須經(jīng)過校正合格前方允許使用。校正期限不得超過一個月。4)每跨梁張拉時,必須有專人負責及時填寫張拉記錄。5)千斤頂不準超載,不準超出規(guī)定的行程轉移油泵時必須將油壓表拆卸下來另行攜帶轉送。6)張拉鋼絞線時,必須兩邊同時給千斤頂主油缸徐徐充油張拉,兩端伸長應根本保持一致,嚴禁—端張拉。如設計有特殊規(guī)定時可按設計文件辦理。〔7〕平安要求:1)高壓油管使用前應作耐壓試驗,不合格的不能使用。2)油壓泵上的平安閥應調(diào)至最大工作油壓下能自動翻開的狀態(tài)。3)油壓表安裝必須緊密滿扣,油泵與千斤頂之間采用的高壓油管連同油路的各部接頭均須完整緊密,油路暢通,在最大工作油壓下保持5min以上均不得漏油。假設有損壞者應及時修理更換。4)張拉時,千斤頂后面不準站人,也不得踩高壓油管。5)張拉時發(fā)現(xiàn)張拉設備運轉聲音異常,應立即停機檢查維修。6)錨具、夾具均應設專人妥善保管,防止銹蝕、沾污、遭受機械損傷或散失。施工時在終張拉完后按設計文件要求對錨具進行防銹處理。六、壓漿及封端:壓漿:預制梁終張拉完成后,在48haa下持壓2mina,確認出漿濃度與進漿濃度一致時,方可封閉保壓。水泥漿攪拌結束至壓入管道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40min。冬季壓漿時應采取保溫措施,并摻加防凍劑。封端:壓漿結束并檢查合格后,進行封端,在封端前,對梁端錨穴處混凝土鑿毛,鏟除承壓板外表的粘漿和錨具外部的灰漿,然后安裝鋼筋網(wǎng),澆筑封端混凝土。封端混凝土采用無收縮混凝土,抗壓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封端前應對錨圈、錨墊板、外露鋼絞線頭用聚氨酯防水涂料進行防水處理。封端混凝土養(yǎng)護時,灑水并在其上覆蓋塑料薄膜,保持混凝土外表濕潤。在封端混凝土養(yǎng)護結束后,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對封端新舊混凝土之間的交接縫進行防水處理箱梁預應力工程施工工藝流程圖梁體砼強度試驗梁體砼強度試驗移梁撤除端模及內(nèi)模初張拉穿預應力筋,安裝錨具預張拉自然養(yǎng)護終張拉梁體砼試驗預應力筋下料預應力筋進場檢驗梁體砼試驗管道壓漿管道壓漿封錨封錨防水處理防水處理張拉伸長值的計算與校核預應力筋張拉時的控制應力,應以張拉時的實際伸長值與理論計算伸長值進行校核。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相差應控制在6%以內(nèi),否那么應暫停張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調(diào)整后,再繼續(xù)進行張拉。理論伸長值的計算及實際伸長值的測量方法如下:后張法預應力筋理論伸長值及預應力筋平均張拉力的計算公式如下:△L=PP×L/〔AP×EP〕(1)式中:△L預應力筋理論伸長值(mm);PP預應力筋的平均張拉力(N),直線筋取張拉端的拉力,兩端張拉的曲線筋,見公式〔2〕;L預應力筋的長度〔mm〕;AP預應力筋截面面積〔mm2〕,取140×n〔n為張力筋的根數(shù)〕EP預應力筋的彈性模量〔Mpa〕,取鋼絞線拉伸試驗報告中的平均彈性模量×105Mpa。PP=P×〔1-e-〔Kx+μθ〕〕/(KX+μθ)(2)式中:P預應力筋張拉端的張拉力〔N〕X從張拉端至計算截面孔道長度〔m〕;θ從張拉端至計算截面曲線孔道局部切線的夾角之和,radμ當孔道為直線時,θ=0,預應力筋理論伸長值可簡化如下:△L=P×(1-e-Kx)/〔KAP×EP〕(3)式中預應力筋的張拉力P按下式計算P=σk×Ag×n×b(4)式中:P預應力筋的張拉力,KNσk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Mpa,取1395MpaAg每根預應力筋的截面面積,取140mm2n同時張拉預應力筋的根數(shù)張拉工序及張拉伸長值的校核實際伸長值的量測采用量測千斤頂油缸行程數(shù)值的方法。在初始應力下,量測油缸外露長度,在相應分級的荷載下量測相應油缸外露長度。實際伸長值△L的計算公式如下:△L=△L1+△L2式中:△L1從初應力至最大張拉力間的實測伸長值L2初應力以下的推算伸長值關于推算伸長值,由于初應力下鋼絞線不完全處于彈性狀態(tài)下,如采用彈性范圍內(nèi)張拉力與伸長值正比的關系計算,誤差較大,可采用相鄰級張拉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