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_第1頁
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_第2頁
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_第3頁
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_第4頁
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作為人類“文明之母”的印刷術的歷史功績,舉世公認。由于印刷術在政治、文化乃至科學技術方面的影響波及整個世界,從而引起眾多學者對其歷史的關注和研究,而這些研究又因印刷術發(fā)明年代久遠和歷代統(tǒng)治者對科技不予重視等因素所造成的文獻資料缺乏,導致對包括印刷術發(fā)明年代在內的許多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出于工作需要,結識當今于印刷歷史頗具學識的不少專家學者,拜讀了眾多印刷史料,感到當今在印刷歷史研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學識菲薄、孤陋寡聞,對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研究”二字。本文除在問題的某些方面妄談一孔之見外,主旨在于提出問題供大家討論,以求教于專家學者,諸位同仁。一、為“印刷術”下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是研究印刷發(fā)明年代的前提條件研究印刷術的發(fā)明、發(fā)展史,特別是印刷術的發(fā)明年代,前提條件是為印刷術下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試問,在不明確什么是印刷術,對印刷術一詞的含義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的情況下,怎么可能討論好印刷術的發(fā)明年代呢?以往對印刷術的發(fā)明年代之所以眾說紛紜,除數(shù)據(jù)缺乏外,不能不說對印刷術一詞的理解不同,也是觀點相差懸殊的重要因素。譬如,印刷術發(fā)明年代諸說中,除隋唐外,尚有漢晉南北朝之說,甚至有人認為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印刷術。觀點相差如此之大,其癥結就在于人們對印刷術一詞的含義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坝∷⑿g”的定義,各詞典不盡相同。《現(xiàn)代科學技術詞典》的釋文是:“把油墨從印版表面轉移到紙(或其它材料)上以復制圖像或文字的任何方法”?!对~?!返尼屛膭t是:“按照文字或圖畫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術”。筆者認為這兩部詞典給印刷術的定義基本正確。如果改成“把油墨(或水墨)從印版表面轉移到紙(或其它材料上),以復制圖像或文字的工藝技術”則更為準確。這樣改的理由之一是我國傳統(tǒng)印刷術使用的是水墨而不是油墨;其二是印刷是工藝技術,是工業(yè),它不同于一般的“方法”。用工藝技術更為貼切。發(fā)明印刷術的直接原因有四:一為漢字字形之規(guī)范;二為紙、墨等印刷原材料之具備;三為蓋印、漏印和拓印等手工雕刻技術和轉印復制技術之成熟;四為社會對復制圖像和文字之需求。這四種因素或稱之為條件之具備,均非一日之功。所以有人說新石器時代已有印刷術不足為奇。全國正協(xié)副主席周培源同志在紀念蔡倫發(fā)明造紙術1882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人類歷史上,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完成之前,有不少這樣或那樣的初步設想和雛形品的出現(xiàn),是符合人類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的”。周培源同志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印刷術。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這里指完成這一發(fā)明之前)的數(shù)千年間,上自新石器時代的印紋陶器,下至秦漢以來的模印磚瓦、蓋印封泥和織物印花,乃至爾后的碑拓技術,均處在印刷術發(fā)明前的設想和雛形階段,算不上真正的印刷術。但這些設想和雛形品的出現(xiàn),作為印刷術之先河,對完成印刷術的發(fā)明起了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印刷術是復制技術,它以大量復制、從而滿足社會文化事業(yè)之需要為目的;印刷必有印版,而此印版必須是為印刷而制作;印刷必有印墨,印版通過印墨將圖文轉移到承印物上。是否可以以此三者為基礎,來探討印刷術的發(fā)明年代。二、印刷術的發(fā)明和應用印刷術印書含義不同,不能混為一談發(fā)明印刷術和應用印刷術來印刷書籍,是概念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即使二者是一件事,也不能混為一談。這是因為印刷術是工藝技術,印刷術的發(fā)明是印刷這種工藝技術的發(fā)明;印刷術可以用來印書,也可用來印畫、印布告詔書等其它印件。綜觀歷史上各家關于印刷歷史之論述,起先談論的多是版刻圖書之始及其發(fā)展情況,尚未涉及印刷術的發(fā)明問題。譬如沈括《夢溪筆談》云:“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行之,……”。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云:“世言書籍之有雕版,始自馮道,其實不然,監(jiān)本始自馮道耳……”。葉德輝《書林清話》云:“書籍自唐時鏤版以來,至天水一朝,號為極盛”。只是到了近世,人們開始著意于探討印刷術的發(fā)明年代時,才自覺不自覺地將二者混同起來。譬如:《中國印刷術的起源》云:“中國印刷術的起源,大致有三說:(一)以為雕版印書,始于五代時的馮道;(二)以為始于隋;(三)以為始于六朝”。前邊明明說的是印刷術的起源,而冒號后的三個以為卻指的都是雕版印書之始。前言不搭后語,自相矛盾。類似情況頗多,似應引以為戒。三、迄今雖無爭議但卻說法各異的套印術對于“套印術”,迄今還沒有像印刷術的發(fā)明年代那樣爭論不休,但卻說法各異。似乎人們對套印一詞的含意及其說法的準確性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套印術的發(fā)明時間,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套印術始于明朝,出自徽州。持此意見者把套印術局限于“整版套印”,即印品需要幾種顏色,即刻制大小相同的幾塊印版,各版刷以相應顏色的印墨,逐版進行套印的工藝方法。此法始于16世紀,盛行于徽州。另一種說法認為套印術始于元朝,現(xiàn)存實物——湖北江陵中興路資福寺無聞和尚于公元1340年雙色套印的《金剛經注》,是現(xiàn)存最早的套印書籍。不少人認為此為涂色印品。涂色印刷始于14世紀。17世紀初徽州刻印的程君房《墨苑》有數(shù)十幅為四五色套印。印品印制精美,色彩妍麗,此時涂色套印技藝已相當成熟。第三種說法認為套印術始于北宋。史載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印刷紙幣“交子”用銅版印刷,版畫圖案精美,三色套印。迄今所知最早記載北宋已有套印術的是宋人李攸,他在《宋朝事實》中提到當時的紙幣“用同一色紙印造,印本用屋木人物,鋪戶壓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明人曹學佺著《蜀中廣記》也有類似記載:“制楮為卷,表里印記,隱秘題號,朱墨間錯”。說北宋的“交子”是用銅版,以青藍紅三色套印的。綜觀我國印刷發(fā)展史,自公元六七世紀之交發(fā)明印刷術以來,到宋代已出現(xiàn)了彩色印刷品。問題是這些彩印品中的彩色是印后手工描繪的,還算不上是套印。能夠稱得上是套印的最早印品是北宋的“交子”,盡管它還是一種不完善的套印品。近代印刷術從19世紀初西方鉛活字印刷術傳入起,繼有泥版和紙型澆鑄鉛版、平版石印、電鍍銅版、雕刻銅版、影寫版、珂羅版、照相制版術和平凹版等工藝技術,以及相應設備和材料之傳入。隨后,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等大型印刷企業(yè)之建立為轉機,中國印刷學會的成立及其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等方面的開展為標志,開始了我國民族印刷業(yè)新的發(fā)展歷程。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以上海為中心的這一新的過程夭折,導致印刷企業(yè)化整為零,向遍布全國的解放區(qū)、敵占區(qū)轉移。出于革命之需要,全國各地小型印刷廠的建立和發(fā)展紛至沓來,分布日廣。對這些繁多而紛雜的印刷史實所構成的史料之征集,絕非一直滯留在“個人愛好”水平上所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