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放大學《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期末復習題參考答案_第1頁
國家開放大學《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期末復習題參考答案_第2頁
國家開放大學《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期末復習題參考答案_第3頁
國家開放大學《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期末復習題參考答案_第4頁
國家開放大學《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期末復習題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開放大學《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期末復習題參考答案第一單元幼兒園音樂教育與幼兒發(fā)展一、名詞解釋1.制作系統(tǒng):以有目的的身體運動為最終結果的藝術發(fā)展系統(tǒng)。2.知覺系統(tǒng):以識別為最終結果的藝術發(fā)展系統(tǒng)。3.感受系統(tǒng):以情感為最終結果的藝術發(fā)展系統(tǒng)。4.音樂作品知識形態(tài)轉換:指把音樂作品抽象聽覺符號翻譯成用來讓幼兒看并讓幼兒看得懂的內容情境。5.教學反饋:教學反饋是指師幼互動中教師針對幼兒回應問題或命令行為做出的反應,具有向幼兒傳遞感情、支持幼兒思考的功能。6.任務意識策略:任務意識是指教師對教學任務具有雙層意識:第一,教師對每一環(huán)節(jié)“拋”給幼兒什么任務有意識;第二,教師對幼兒是否“接”到任務,即幼兒是否意識到任務有意識。二、簡答題1.簡述幼兒園音樂教育價值實現的條件。答:(1)能提供一種使音樂挑戰(zhàn)與幼兒應對音樂挑戰(zhàn)之間達到平衡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2)能使幼兒進入一種完全置身于從事音樂實踐活動之中的情境;(3)具有促進幼兒專注于音樂實踐活動的明確的任務導向與及時有效的反饋;(4)幼兒專注從事音樂實踐活動的動機來自音樂活動本身,不是來自音樂活動之外。2.簡述加登納兒童音樂發(fā)展的三大系統(tǒng)及其相互關系。答:(1)三大系統(tǒng)為制作系統(tǒng)、知覺系統(tǒng)與感受系統(tǒng)。制作系統(tǒng)的結果是行動,知覺系統(tǒng)的結果是識別,感受系統(tǒng)的結果是情感。(2)幼兒藝術發(fā)展的過程是三大系統(tǒng)交互、整合、產生動態(tài)合力的過程。3.簡述早期兒童音樂發(fā)展的三階段。答:第一階段:(0-1歲)前符號階段。第二階段:(2-7歲)符號運用階段,這一階段又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沉浸在符號媒介中,形成符號系統(tǒng)。(2)對符號的探索與擴大。(3)審美形式感形成。第三階段:(8歲后)繼續(xù)進步與可能的退步階段。4.簡述幼兒感受系統(tǒng)發(fā)展的特征。答:(1)音量要素是幼兒最主要的音樂興趣。(2)運動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二重要因素。(3)讓幼兒感興趣的音樂作品類型是“關于”某些事情的音樂。5.簡述幼兒園音樂教育跨領域目標。答:(1)學習品質,具體包括注意力、目標意識與持續(xù)性。(2)問題解決,具體包括清晰、連貫地陳述探究任務,清晰、連貫地陳述任務完成的要求與步驟,清晰、連貫地陳述展示性成果的特征。(3)反思性思維,具體包括清晰陳述展示性成果的質量,按質量標準有條理地評論自己與同伴的展示性成果。6.簡述幼兒園音樂教育音樂領域總目標。答:(1)感受,指借助身體動作、打擊樂器(包括自制樂器)與嗓音媒介,探索一日生活與音樂作品中的聲音。(2)表現,指借助身體動作、打擊樂器(包括自制樂器)與嗓音媒介,合乎音樂元素表現特征地表演音樂。(3)創(chuàng)造,指把關于人、事、物、情感與聲音特征等想法,借助身體動作、打擊樂器(包括自制樂器)與嗓音媒介,發(fā)揮想象、合乎音樂元素表現特征、獨特地表達出現。7.簡述幼兒音樂學習中的核心經驗。答:(1)合拍做動作;(2)合音樂結構做動作;(3)具有旋律輪廓線地歌唱;(4)用語言描述音樂內容與形式;(5)用動作描述音樂內容。8.簡述幼兒歌曲的特點。答:(1)歌詞生動,具有口語特征,朗朗上口;(2)歌詞所描述的主題突出、故事性強,容易激發(fā)幼兒動作表達的欲望;(3)旋律音調與詞調吻合,易于幼兒歌唱。9.簡述幼兒器樂曲的特點。答:(1)具有音樂內容形象,再現特征明顯。(2)句式規(guī)整,段落對比性強。(3)音樂情緒風格歡快活潑,織體豐厚。10.簡述器樂曲內容形象幼兒化轉換的步驟與方式。答:步驟:(1)分析音樂的句段結構,旨在捕捉到具體的內容形象;(2)用身體動作把內容形象表現出來,旨在確認與沉淀音樂內容形象。方式:(1)根據作品原意進行內容形象的幼兒化挖掘;(2)離開作品原意進行內容形象的幼兒化挖掘。11.簡述示范策略的特征。答:(1)音樂教學示范是指教師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表演上做出榜樣,供幼兒學習。(2)特征:時效性、目的性與準確性。12.簡述一日生活中實施音樂教育的策略。答:(1)注重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音樂教育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2)一日生活中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音樂環(huán)境。(3)在一日生活中要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尊重幼兒自發(fā)的、有個性的音樂表現與創(chuàng)造。(4)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支持幼兒的音樂發(fā)展。三、論述題1.分析并闡明幼兒園音樂教學性質。答:(1)教學具有直接與間接兩種傳統(tǒng)。直接教學是指教師用講授的方式直接、明確地傳遞教育意圖;間接教學則是教師通過適當的中介,迂回地傳遞教育意圖。(2)幼兒園音樂教學的性質是間接教學,以游戲或問題情境為中介迂回地傳遞教學意圖。2.論述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答:(1)幼兒園音樂教學由四環(huán)節(jié)構成:音樂內容感受、音樂形式感受、身體動作表現、其他方式表現。(2)內容感受、形式感受與身體動作表現三環(huán)節(jié)使用身體動作制作方式,教學目標指向幼兒對音樂節(jié)拍、句子、段落等結構元素的識別與應用,旨在音樂理解,隸屬音樂學習低價思維范疇。第四環(huán)節(jié)出現音樂制作方式的改變,由身體動作制作方式轉向演奏、演唱與創(chuàng)造性身體動作制作。音樂制作方式改變的教育價值在于音樂知識遷移,引導幼兒在新的制作環(huán)境中進行音樂的全新表達。其中,由身體動作遷移至樂器演奏與身體動作即興的教學存在很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目標應該指向音樂創(chuàng)造,把幼兒的音樂學習推到高價思維層面。由身體動作遷移到嗓音歌唱則是完成由身體動作表達歌詞到嗓音表達歌詞的轉換。一般而言,音樂教學前三環(huán)節(jié)采用游戲化教學方式,解決音樂理解問題;除嗓音歌唱外,第四環(huán)節(jié)采用探究教學方式,培育幼兒問題解決能力。3.論述提問策略的類型與特征。答:(1)提問是教師與幼兒溝通和交流的渠道,是師幼互動系統(tǒng)的啟動開關。(2)問題類型:問題可以為封閉性與開放性問題兩大類。封閉性問題指能用“是/否”回答的問題,具有讓幼兒被動應答、限制幼兒思維的劣勢,教學過程中盡量少用。開放性問題又分說明與解釋問題兩種。說明問題是指向幼兒尋求“是誰/在哪里/在干什么”等內容答案的問題,能夠提供幼兒表達已有經驗的機會,激發(fā)幼兒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解釋問題是指向幼兒尋求“怎么樣/為什么”等內容答案問題,用得好的話,比說明問題具有更高的認知挑戰(zhàn)性,能調動幼兒學習主體性與思維高階運作,是高質量互動的主要指標。(3)提問特征:時效性,目的性,語言清楚明了、簡單易懂,層次性。4.論述命令策略的類型與特點。答:(1)命令是要求對方做事,暗示著說話者的權威和對聽話者的控制,因此命令言語越多,越不利于形成平等、寬松的互動氛圍。(2)類型:命令按直接/間接、暗示/非暗示兩個維度組成四種類型:直接暗示、直接非暗示、間接暗示、間接非暗示。(3)特點:直接類命令都是祈使語氣,間接類命令帶上商量語氣,所以在不得不用命令時選用間接類命令;暗示類命令用包括互動雙方的“我們”做主語,非暗示類命令直指對方“你/你們”,所以暗示命令與非暗示命令相比彰顯出互動內涵。在四類命令中直接非暗示命令控制度最強,顯示說話者領導地位,間接暗示命令則創(chuàng)造了一種商量語氣,暗示著聽話者對是否遵守有一定的決定權。所以,教師需要掌握把直接非暗示命令轉換成間接暗示命令的教育技能。5.論述反饋策略的類型與特點。答:教學反饋是指師幼互動中教師針對幼兒回應問題或命令行為做出的反應,具有向幼兒傳遞感情、支持幼兒思考的功能。(2)類型:依據反饋功能差異,反饋可以分為接受、重復、鼓勵、拓展、推進五類。(3)特點:接受反饋是教師對幼兒回應作出肯定/否定的極為簡單的客觀評價。重復反饋是教師將幼兒回應內容以一種相同或相似的形式表達。這兩類反饋總體質量不高,容易導致無意義反饋。鼓勵反饋又稱表揚性反饋,是教師對幼兒回應做出的積極評價。如果表揚內容具體且個性化,鼓勵反饋能激發(fā)幼兒學習動機與思維,如果只是“說得好”“非常棒”這種單一反饋語,鼓勵反饋則成為不利于幼兒經驗梳理、知識獲得的低效反饋。拓展反饋是教師在幼兒回應內容的基礎上再做發(fā)展、豐富、增強。這種反饋能為幼兒提供更多主動表達及參與互動的機會,增加幼兒學習的參與性。另外,拓展又分說理性與終結性兩種,在拓展幼兒回答時要多用說理性拓展,避免終結性拓展。推進反饋是教師以追問、提示、總結的形式使幼兒回應更靠近話題中心。這類反饋可以幫助幼兒理清思路、尋找答案,從問題的表面通向更深層次的內容。推進反饋是教師專業(yè)性的突出體現,新教師往往不能應用這類反饋策略。第二單元以嗓音為媒介:歌唱教育活動指導一、名詞解釋1.幼兒園歌唱教育活動:指針對某一歌曲展開的音樂實踐活動,最終采用的音樂表現媒介為嗓音。2.頭聲:主要使用聲帶上圍肌肉,是指在聲帶上圍肌肉幫助下發(fā)出的音。3.大白聲:主要使用聲帶兩邊肌肉,是在聲帶兩邊肌肉的幫助下發(fā)出的音。4.故事性歌曲:指歌詞內容包含角色與情節(jié)兩因素的歌曲。5.一般情境歌唱教學模式:指設置的游戲情境只出現在教學活動的某個環(huán)節(jié),不能貫穿音樂教學始終,導致課堂互動仍然是教者與學者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6.游戲情境歌唱教學模式:指設置的游戲情境貫穿教學活動始終,課堂互動是游戲情境中角色之間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二、簡答題1.簡述一般情境歌唱教學模式的兩種歌曲類型以及每種類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答:(1)兩種歌曲類型:3W歌曲與非3W歌曲。(2)3W歌曲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內容感受-拍子感受-歌曲表現;非3W歌曲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內容感受-拍子感受-嗓音表現2.簡述一般情境歌唱教學模式實施中教師指導策略類型。答:(1)內容感受環(huán)節(jié)的策略為提問、幼兒語言與動作回應、反饋。(2)拍子感受環(huán)節(jié)的策略為完整示范與分句示范。(3)歌曲表現環(huán)節(jié)的策略為講解與評論。3.簡述游戲情境歌唱教學模式游戲情境設計的類型及其設計特點。答:第一類:假扮游戲與傳統(tǒng)游戲整合情境設計。特點:(1)這種游戲情境設計特別適宜角色意識還沒完全建立的小班幼兒。(2)這種游戲情境是假扮游戲與傳統(tǒng)游戲整合而成,幼兒年齡越小傳統(tǒng)游戲的占比越大。第二類:單一假扮游戲情境設計。特點:(1)這種游戲情境設計特別適宜角色意識已經建立的大班幼兒,中班也可以使用,小班不適宜使用。(2)這種游戲情境是純粹的假扮游戲,對角色行為與情感的挖掘越細膩越好。4.簡述“合拍做動作”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合拍的要旨不是打出拍子,而是打出穩(wěn)定的拍子。(2)引導幼兒合拍不能靠語言指令,而要靠教師準確示范。(3)歌唱教學中動作合拍主要指上肢動作合拍5.簡述“有旋律輪廓線地歌唱”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歌曲按不同年齡班音域標準定調,進入幼兒的歌唱音域。(2)準確的教師范唱。(3)避免機械地死唱歌曲。6.簡述“用身體動作描述音樂內容與形式”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幼兒對歌詞內容與形式的動作表達需要直觀教具烘托。(2)幼兒對歌詞內容與形式的動作表達是一種主動表達,由教師的開放性提問引發(fā)。(3)教師在恰當的時間、以合適的方法提升與精練幼兒的動作。7.簡述“用語言描述音樂內容與形式”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通過開放性提問引發(fā)幼兒對歌詞內容的主動表達。(2)對拍子的速度與力度特征以及身體動作特征的描述,重在梳理思路、理清動作表達的要點,而非記憶音樂或動作術語。8.簡述音樂教育活動目標表述應具有的三要素。答:(1)幼兒為能力表現主體;(2)具有可觀察、操作與檢驗的能力表現動詞,如認出、說出、做出、解釋、分析等;(3)表明幼兒在什么方式或條件下完成學習任務,以“通過......”句式表述。三、論述題1.論述幼兒歌曲學習中的核心經驗。答:(1)四項核心經驗:合拍做動作、具有旋律輪廓線地歌唱、用動作描述音樂內容與形式、用語言描述音樂內容與形式。(2)四項核心經驗分成三類:節(jié)奏核心經驗、旋律核心經驗與主動表達核心經驗。(3)節(jié)奏核心經驗是合拍做動作,指用身體動作表達出音樂拍子的穩(wěn)定特質;旋律核心經驗是有旋律輪廓線地歌唱,指以歌曲句子為單位,把每一句的旋律高低唱出來,對句子之間音程跳動音準不做要求;主動表達核心經驗包括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動作與語言的表達。在四項核心經驗中,合拍做動作是所有音樂核心經驗的基石。2.論述為歌曲創(chuàng)編身體動作時的基本原則與動作概念。答:基本原則:(1)動作來自歌詞,嚴格依據歌詞內容來設計動作。基本思路是凡能用動作表達的歌詞全用動作表達出來。(2)動作構成重復,在一個樂句中出現的動作一定需要重復。(3)動作形成拍點。歌唱教學中的節(jié)奏核心經驗是合拍做動作,沒有拍點的動作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另一方面,沒有拍點的動作會使動作顯得繁復、沒有結構,也不利于幼兒的學習。注意事項:(1)歌曲動作創(chuàng)編成果為一套上肢動作。(2)選擇最簡單、最容易合拍的上肢動作。(3)動作拍率以慢為主。創(chuàng)編動作時的拍率不能以歌曲的拍號為準,而是以動作符合幼兒合拍頻率為準。一般而言,二拍四拍子的歌曲以二拍做一個動作為多,極少數的歌曲才用一拍一個動作的拍率。三拍子的歌曲必須采用三拍做一個動作的拍率,把兩個三拍當作二拍來做動作,即把三拍子當作2/4拍的感覺做動作。(4)動作方位變化越少越好。(5)弱起拍強拍出動作。末拍弱起,后面強拍出動作;非末拍弱起,前面強拍出動作。3.論述歌唱教育活動方案結構。答:(1)歌唱教育活動方案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音樂與媒介材料、活動目標、活動準備與活動過程。(2)音樂與媒介材料部分需要呈現曲譜、視覺化多媒體教具、身體動作設計建議、故事情節(jié)或游戲玩法建議、視覺化表演道具等。(3)撰寫活動目標往往是在活動過程已經撰寫完畢后才進行,這樣有利于每一條目標定位與表述準確。(4)活動準備部分的內容包括經驗與物質準備兩方面。(5)撰寫活動過程的要點是具有邏輯性,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把教學活動推進邏輯表達出來。第三單元以身體動作為媒介:音樂欣賞教育活動指導一、名詞解釋1.音樂作品再現性:指音樂作品中的句法與非句法形式主要用來描繪或刻畫人、物、地點、事件等客觀現實的性質。2.靜態(tài)的知識形態(tài)轉換:指把以抽象聽覺符號呈現的音樂作品轉換為幼兒能看能玩,角色、情節(jié)、場景三要素齊全的假扮游戲情境。3.動態(tài)的教學方式轉換:指把成人化死教死練的音樂教學方式轉換為游戲情境中角色互動方式。4.一般情境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指在教學設計上已經完成把音樂作品轉換為游戲情境的知識形態(tài)轉換,但在教學實施時教師與幼兒仍以教學者與學習者身份展開互動的一種音樂欣賞教學方式。5.游戲情境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指不僅已經完成音樂作品轉換為游戲情境的知識形態(tài)轉換,而且游戲情境的角色與情節(jié)充滿戲劇性沖突,導致教學實施時教師與幼兒能以角色身份展開互動的一種音樂欣賞教學。6.口頭預令:以口語的方式在樂句出現之前預先發(fā)出合拍做動作的指令?;蛘撸跇肪涑霈F之前發(fā)出的旨在合拍做動作的口頭指令。7.表演游戲:展現文化產品中虛構角色生活事件的戲劇性游戲。8.角色游戲:再現真實社會生活中人物角色生活事件的戲劇性游戲。9.念白:是與樂句同時出現的一種口頭指令,旨在提醒幼兒身體動作要領與拍點位置。10.T1-S1示范:指一個教師與一個幼兒把假扮游戲情境中兩個角色互動行為在全體幼兒面前表演出來。二、簡答題1.簡述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的音樂形式元素。答:節(jié)奏、音色、力度、旋律、結構、速度、織體、風格。2.簡述幼兒園再現性器樂作品的種類。答:(1)句式規(guī)整、童趣盎然的再現性器樂曲。(2)句式規(guī)整的再現性成人器樂曲。(3)句式不規(guī)整的再現性器樂曲。3.簡述幼兒身體動作合樂特點。答:(1)從容易做的動作開始。(2)從容易做動作的速度開始。4.簡述一般情境音樂欣賞教學模式設計的類型。答:(1)小班假扮游戲與傳統(tǒng)游戲整合型的情境設計。(2)中、大班單一假扮游戲類型的情境設計。5.簡述音樂欣賞教學中由合樂感受環(huán)節(jié)推進到合拍表現環(huán)節(jié)的路徑。答:(1)把有教師示范與口頭預令支架的上肢動作轉向無支架上肢動作,其中示范支架必須撤離,口頭預令支架可撤可不撤;(2)把上肢動作轉向加少量下肢動作;(3)把上肢動作轉向同伴合作動作;(4)把上肢動作轉向下肢+同伴合作動作。6.簡述音樂欣賞作品的哪些位置需要使用口頭預令。答:(1)引子轉向正曲時。(2)動作切換的句子之間。7.簡述表演游戲情境設計的類型及其目標。答:(1)雙角色表演游戲情境設計,目標構成角色沖突。(2)單角色表演游戲情境設計,目標構成情節(jié)沖突。8.簡述以游戲情節(jié)驅動音樂練習的雙線實施策略。答:(1)教學實施的明線是幼兒自始至終的角色假扮、游戲性體驗。(2)教學實施的暗線是教師時刻關注幼兒是否具有建立身體動作與音樂拍子之間一一對應關系的意識,借助情節(jié)、角色語言不斷提醒,幫助建立及鞏固這種意識。9.簡述“合拍做動作”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先進行上肢動作的合拍操作,再進入合拍走路、雙腳跳、小跑步等的操作。(2)充分發(fā)揮同伴的支架作用,基此引導幼兒合拍做動作。(3)合拍做動作的目標應在探究情境中實現。10.簡述“合句段結構做動作”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音樂內容情節(jié)的變化即音樂句段結構的變化。(2)合理地采用圖譜。11.簡述圖譜制作與使用原則。答:(1)圖譜制作旨在簡化且準確表達音樂的句段結構。(2)圖譜應在身體動作體驗后,作為輔助性教具呈現。12.簡述指導幼兒進行音樂聯想的注意事項。答:(1)聯想是兩物之間建立有根據的聯系,音樂聯想的根據就是音樂八大形式元素特征。(2)音樂聯想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達出聯想內容是一種動作探究學習。(3)教師要對幼兒的聯想與動作表達進行合理的提升與精練。三、論述題1.論述游戲情境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分類及類型差異答:(1)游戲情境總體分為表演游戲與角色游戲兩種類型。表演游戲是以文化產品中虛構角色的生活事件為線索,建構故事的角色與情節(jié)。幼兒是一個以假當真的群體,表演游戲虛構性與其天性自然契合。角色游戲是以真實社會中人物的生活事件為線索,建構故事的角色與情節(jié)。由于角色游戲的真實社會情境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在設計角色游戲情境時需要套嵌虛構情節(jié),以激發(fā)幼兒的假扮熱情。(2)表演游戲分為雙角色與單角色兩種設計類型。雙角色形成角色沖突,是指創(chuàng)設具有弱勢與強勢強烈反差的兩個角色。單角色形成情節(jié)沖突,是指以音樂段落為單位創(chuàng)設具有安與危強烈反差的兩種情節(jié),在短時間內令幼兒心理進入緊張與舒展的來回切換。(3)表演游戲分為雙角色與單角色兩種實施類型。音樂教學實施時既要滿足音樂學習的練習性需求又要滿足幼兒音樂學習的游戲性需求。解決矛盾的機制:每次練習由游戲情境中情節(jié)拉動,以情節(jié)為幼兒音樂練習驅動力。雙角色教學實施的游戲驅動力來自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機制。單角色教學實施的游戲驅動力來自情節(jié)多層次性。2.論述為音樂欣賞作品創(chuàng)編身體動作的基本原則。答:(1)畫出音樂句段結構圖,把握音樂句段結構。理解音樂是通過理解句段結構這個路徑完成的。對選為音樂教學內容的樂曲,教師首先得把樂曲的結構分析清楚,然后才有可能對其進行內容形象的挖掘與動作詮釋。(2)遵循重復、對比等音樂組織手法。當教師用動作詮釋音樂時,凡段落與句子重復,動作設計也要重復。三段體中的AB段、回旋體中的A段與其他變化段一定會有對比效果,在進行動作設計時,要抓住這些對比特征,使幼兒一看動作就知道音樂的風格變了。(3)動作要與音樂的形式元素特征匹配。音樂的形式元素包括節(jié)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結構、織體等。動作設計需要匹配旋律型、節(jié)奏型的變化特征,需要吻合快慢、輕重、厚薄等特征。(4)動作越簡單越好。在音樂活動過程中,動作是激發(fā)幼兒本能需要、引導幼兒理解音樂的中介和手段,因此,它越簡單越好,以便讓幼兒留有較多的心理能量去關注音樂本身,并積極投入到對音樂特征的主動表現中去。第四單元以身體動作為媒介:集體舞教育活動指導一、名詞解釋1.幼兒園集體舞教育活動:指以一個音樂作品為單位,基于對此音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感受,最后走向具有舞伴與隊形、集體協(xié)作完成的律動表現,旨在促進幼兒音樂與社會性發(fā)展的一種音樂實踐活動。2.邀請舞:一種找舞伴并與舞伴對舞的集體律動活動。3.單圈舞:全體圍成一個圈,以圈為基本隊形而進行的集體律動活動。4.教學常規(guī):指把教學中具有重復性特征的規(guī)范、秩序與行事方式固定下來,成為教師或幼兒的行為習慣,以提高教學有效性。5.動作模型:指有一組動作在動作頻率不變條件下可以用不同舞姿來仿制,而被用于仿制的最初一組動作就是動作模型。二、簡答題1.簡述集體舞學習中幼兒與舞伴進行情感交流的四種方式。答:(1)非接觸性動作交流方式。(2)語言交流方式。(3)眼神交流方式。(4)身體接觸交流方式。2.簡述集體舞教學一般模式與游戲模式的種類。答:一般模式種類:AB二段體集體舞與ABC三段體集體舞。游戲模式種類:戲劇性游戲情境集體舞、傳統(tǒng)游戲情境集體舞與競爭性規(guī)則游戲情境集體舞。3.簡述隨樂合作做動作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建立隊形變換中合作做動作所必需的常規(guī)。(2)隨樂合作做動作是動作層級推進中的最后一級4.簡述隨樂合規(guī)則做動作核心經驗的指導要點。答:(1)隨樂合規(guī)則做動作是動作層級推進中的最后一級。(2)在按規(guī)則做動作的那一句或一段音樂上,采用“停留”強化策略。三、論述題1.論述“單圈隊形”常規(guī)的種類與各類常規(guī)建立方法。答:種類:總的包括隊形定位與方位定位。隊形定位又分V字形定位與一字形定位;方位定位又分面朝圈上、面朝圓心、面朝圈外三種定位。方法:(1)建立V字形定位常規(guī)方法:先讓幼兒觀察手拉手時倆人手臂形狀像V字母,使所有幼兒理解這種手臂形狀;然后,請幼兒拉起手形成一個圈,使手臂之間都形成V字。(2)一字形定位方法與V字形相同,先讓幼兒理解兩個手臂構成的一字,再一起拉圈構成一字形大圈。(3)“面朝圈上”包括順、逆時針兩個方向,教師無須理會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一般采用一只手帶手腕花或白手套等方法幫助幼兒建立“面朝圈上”常規(guī),即使用“朝手腕花方向轉身”這種指令完成。(4)“面朝圓心”“面朝圈外”常規(guī)只要讓幼兒行為跟著語言指令走就行,聽懂指令快速反應就是常規(guī)建立。2.論述集體舞教學中的動作層級推進策略。答:(1)集體舞教學的動作層級涉及兩條線:動作類型變化線與角色多寡變化線。動作類型變化層級:上肢動作-原地動作-移動動作;角色多寡變化層級:單一角色-雙角色互動。兩條線交織在一起構成的動作層級:單一角色上肢動作-雙角色上肢動作-雙角色原地動作-雙角色移動動作。(2)所有類型的音樂教學都是小步子推進的教學,教師需要理清每一小步子是什么、小步子與小步子之間如何銜接等問題。各小步子的銜接過程就是教師考量幼兒動作經驗的過程,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教師不斷填補幼兒經驗缺口的過程。步子跨大了,教學就出現了幼兒動作經驗的大缺口,崩課就是大缺口的直接結果。3.論述集體舞動作設計原則。答:(1)簡單原則,具體包括二個方面:第一,每句音樂維持一到二個動作;第二,每段音樂形成動作模型。(2)層級原則,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保留一套上肢動作;第二,保留一套下肢原地動作;第三,明確隊形變換動作;第四,明確動作即興段音樂的動作模型。第五單元以打擊樂器為媒介:打擊樂教育活動指導一、名詞解釋1.幼兒園打擊樂教育活動:指以一個音樂作品為單位,基于對此音樂作品的感受與身體動作表現,最后走向打擊樂演奏,從而促進幼兒音樂能力發(fā)展的一種音樂實踐活動。2.拿器械身體動作表演:指當幼兒完成上肢身體動作、原地身體動作表演后,作為一種難度挑戰(zhàn)也作為一種游戲性表現,在身體動作基礎上加入打擊樂器,形成手上拿著器械完成身體動作的表演形式。3.音樂形象刻畫演奏:幼兒通過身體動作表演感受到音樂形象,然后選擇與音樂形象特征相匹配的某種樂器,再把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形象的行為遷移到用打擊樂器演奏行為上的一種演奏方式。4.圖形譜模式:圖形譜模式是指把抽象音樂聽覺符號翻譯成可視的圖形,這些圖形特征與音樂形象特征嚴絲合縫,幼兒通過用身體動作感受與表現圖形而感受與表現音樂。5.聲勢模式:指把抽象音樂聽覺符號翻譯成聲勢動作,這些聲勢動作特征與音樂形象特征匹配,幼兒借助聲勢動作感受與表現音樂。6.探究學習策略:指教師在集體組織形式條件下,在與幼兒討論“音樂形象與樂器配對”方案時,盡可能關注幼兒的建議,使“音樂形象與樂器配對”最終方案盡可能真正來自幼兒的一種教學方式。7.刻畫完整故事演奏模式:指當教師把音樂作品翻譯成戲劇性故事后,先請幼兒用身體動作表演戲劇性故事,再請幼兒把身體動作表演轉換成樂器演奏,最終以樂器演奏方式把戲劇性故事表達出來的一種打擊樂教學類型。8.作為道具演奏模式:指當教師把音樂作品翻譯成戲劇性故事后,教師與幼兒一起在課堂里演繹戲劇性故事,演繹過程中把打擊樂器作為故事角色道具演奏,以豐富角色形象與情節(jié)細節(jié)的一種打擊樂教學類型。9.圖譜:指用圖的方式呈現音樂作品句段結構的一種樂譜。二、簡答題1.簡述幼兒園打擊樂器種類及特點。答:(1)皮革類,特點是共鳴較好,音量相對較大、低沉、渾厚。(2)木質類,特點是聲音清脆、明亮、短促,顆粒性強。(3)金屬類,特點是聲音延綿、明亮,有穿透力。(4)散響類,特點是聲音細碎、不干凈。2.簡述幼兒拿樂器常規(guī)實施時教師的應對策略。答:(1)擺正心態(tài),理解這時幼兒擺弄幾下樂器實屬正常;(2)加快教學節(jié)奏,快速進入演奏狀態(tài),不要在此時處理教學上的其他事務;(3)用指揮動作讓全體幼兒齊奏樂器,由弱到強、由強到弱來回演奏幾遍,讓幼兒既過了演奏新樂器的癮又進入看指揮演奏的秩序,最后把指揮動作落到極弱并終止。3.簡述音色探究種類。答:(1)探究生活環(huán)境中的音色;(2)探究自然界的音色;(3)音色綜合探究。4.簡述教師指揮動作類型。答:(1)當每組都是一件樂器時,指揮采用徒手樂器演奏動作,即教師指揮動作與幼兒徒手演奏動作相同;(2)當有一組或二組采用二件樂器時,凡一組一件樂器處采用徒手樂器演奏動作,一組二件樂器處采用曲臂平伸動作。5.簡述歌唱與音樂欣賞教學相對比較容易的理由。答:(1)歌唱的媒介嗓音與音樂欣賞的媒介身體動作都是內置于幼兒身體;(2)幼兒歌唱與音樂欣賞表演活動的空間主要是自我空間,較少使用集體互動空間。6.簡述集體舞與打擊樂教學相對比較難的理由。答:(1)表演媒介有難度與外置特性,導致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2)兩者都需要集體協(xié)作,教學難度上升。7.簡述導致幼兒演奏不合拍的原因。答:(1)身體動作本身沒有合拍,由身體動作遷移到演奏的基石不穩(wěn);(2)不熟悉樂器敲擊方法或敲擊方式太難,被樂器演奏方式制約。8.簡述打擊樂教學中配器原則。答:(1)樂器數量選擇以三到四件為宜,且每件樂器來自不同類別;(2)無論樂器數量多少,演奏組別為三。三、論述題1.論述打擊樂教學中的探究學習策略。答:(1)探究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在音樂教學領域,它是不同于游戲化音樂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內置于打擊樂教學的探究學習以一種教師指導策略的方式存在。(2)在打擊樂教學“音樂內容與形式感受-音樂形象與樂器配對-徒手演奏-打擊樂演奏”四環(huán)節(jié)程序中,從“音樂形象與樂器配對”第二環(huán)節(jié)開始,自主性學習的空間出現,教師呈現出“高控”“中控”“低控”三種教學行為。如果教師采用“低控”教學行為,打擊樂教學走向探究方式。(3)打擊樂教學中探究學習程序:第一步,分組進行“音樂形象與樂器配對”并完成配器圖譜;第二步,分組按配器圖譜演奏;第三步,對每組的配器與演奏進行自評與他評。(4)從教學組織形式上看,打擊樂探究學習為小組學習組織形式,每組4-5人為宜。2.論述打擊樂教學中身體動作設計原則。答:(1)動作頻率一致原則。為打擊樂作品設計的動作一般有兩套:一套用于“音樂內容與形式感受”的欣賞環(huán)節(jié),另一套用于“徒手與拿樂器演奏”的演奏環(huán)節(jié)。表面看兩套動作風牛馬不相及即動作姿態(tài)完全不同,本質上兩套動作嚴絲合縫即動作頻率一致。(2)動作頻率可遷移原則。打擊樂教學中的演奏動作分為頻率動作與無頻率動作兩類,而欣賞環(huán)節(jié)身體動作往往集中于頻率動作。鑒于此,為打擊樂教學欣賞環(huán)節(jié)設計身體動作時,必須考量這些身體動作轉化成樂器演奏動作時所要遵循的配器原則,在各類樂器均衡前提下確認欣賞環(huán)節(jié)身體動作。第六單元一日生活中音樂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一、名詞解釋1.音樂區(qū)域:指通過提供豐富而適宜的環(huán)境來激發(fā)幼兒音樂學習,促進幼兒音樂發(fā)展的場所。2.自發(fā)的音樂活動:指完全由幼兒自己發(fā)起和組織的音樂活動。3.音樂行為即發(fā)性:指幼兒自發(fā)的音樂行為有著很強的隨意性,是在一種不期然的狀態(tài)下即興發(fā)生的。二、簡答題1.簡述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音樂教育活動類型。答:(1)生活活動中音樂教育的滲透。(2)晨間戶外活動中音樂教育的滲透。(3)區(qū)域活動中的音樂教育。(4)幼兒自發(fā)的音樂活動。(5)幼兒園各類慶典活動中的音樂教育(6)幼兒園—家庭—社區(qū)互動中的音樂教育。2.簡述進餐環(huán)節(jié)背景音樂的選擇要求。答:(1)適宜選擇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舒緩的輕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旨在為幼兒營造溫馨的進餐氛圍,增進食欲。(2)進餐環(huán)節(jié)不宜選擇童謠和歌曲,以免幼兒邊吃邊念或邊唱。3.簡述音樂區(qū)域特征。答:(1)幼兒自主化。(2)音樂內容層次化。(3)音樂形式多樣化。(4)音樂材料操作化。4.簡述開放性音樂區(qū)域材料的投放類型。答:(1)投放加封套的音樂材料,支持幼兒的音樂欣賞和感受。(2)投放原生態(tài)材料,支持幼兒的音樂探索和體驗。(3)投放視覺類材料,支持幼兒的音樂理解和表現。(4)投放操作類材料,支持幼兒的音樂創(chuàng)作5.簡述幼兒自發(fā)音樂活動類型。答:(1)自發(fā)性哼唱。(2)自發(fā)性身體舞動。(3)自發(fā)性節(jié)奏探索。6.簡述教師對幼兒自發(fā)音樂活動的支持方式。答:(1)理解、尊重和欣賞幼兒自發(fā)的音樂活動。(2)創(chuàng)設寬松的一日生活環(huán)境,鼓勵幼兒的自發(fā)音樂活動。7.簡述慶典音樂活動特點。答:(1)內容的整合性。(2)參與的主動性。(3)形式的多樣性。8.簡述慶典音樂活動的組織策略。答:(1)重幼兒主體,棄教師主觀。(2)重全體參與,棄競爭評比。(3)重展示展現,輕技能技巧。三、論述題1.論述音樂區(qū)域創(chuàng)設的基本思路。答:(1)設計音樂區(qū)域格局。需要注意的事項:位置的動靜兼顧、空間上達成音樂三立方。(2)添置音樂區(qū)域設備。需要注意的事項:第一,關注功能的實用性,支持幼兒的音樂探索;第二,關注設備尺寸的大小,營造小人國度;第三,關注材質的品位,激發(fā)幼兒的操作興趣;關注擺放的順序,捕捉秩序敏感期。2.論述音樂區(qū)域活動中教師四步指導策略。答:第一步,觀察先行:了解每個幼兒的發(fā)展步調,提升活動選材的適宜性。觀察要點:計劃性、全面與個別觀察相結構;觀察策略:采用便攜小本。第二步,分析制訂:制訂每個幼兒的發(fā)展計劃,提升活動內容的操作性。發(fā)展計劃分為長期、中期與近期。第三步,介入指導:走進每個幼兒的發(fā)展歷程,提升活動操作的實效性。(1)教師的介入要尊重幼兒的活動意愿。(2)教師的介入是受幼兒求助或邀請而開始的。(3)教師的介入能幫助幼兒獲得新的經驗,提升幼兒的音樂水平。第四步,反思調整:挖掘每個幼兒的發(fā)展?jié)撃?,提升活動延伸的層次性。教師要分析思考,并根據反思結果調整音樂區(qū)域中所提供的材料,深化音樂教學內容,幫助每個幼兒發(fā)展其潛能。第七單元幼兒園音樂教育評價一、名詞解釋1.終結性評價: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為判斷其效果而進行的評價,是對課堂教學達成結果展開的評價。2.過程性評價:是一種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有關側面進行比較,從而得到評價結論的教學評價類型。3.表現性評價:指通過客觀測驗以外的行動、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的評價方法。4.評價量規(guī):指一種真實性評價工具,它是對學生的作品、成果、成長記錄袋或者表現進行評價或者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梁。5.探究教學:以小組形式完成器樂作品的戲劇性再表演(音樂欣賞)、打擊樂作品配器演奏(打擊樂),探究活動過程就是幼兒完成一個真實的表現性任務過程。二、簡答題1.陳述跨領域目標評價的具體內容。答:參與行為、注意力、目標意識、持續(xù)性、問題解決、反思。2.簡述探究教學五要素。答:(1)驅動性問題;(2)幼兒在熟悉的情境中對這個驅動問題展開動手探究;(3)幼兒以研究共同體方式合作學習;(4)幼兒運用各種資源與材料促進問題解決;(5)幼兒最終獲得可分享、可展示的探究成果。3.陳述歌唱表現評價的具體內容。答:歌唱聲音、音準、拍子、節(jié)奏、臉部表情與身體姿態(tài)。4.陳述律動表現評價的具體內容。答:(1)音樂特征,包括拍子、句子銜接、段落與引子尾聲;(2)動作特征,包括空間、層次與松弛度。5.陳述打擊樂演奏評價的具體內容。答:(1)音樂特征,包括拍子、句子與段落;(2)演奏特征,包括表現力、合作性、專注度與松弛。6.陳述律動創(chuàng)造評價的具體內容。答:(1)音樂特征,包括拍子(上肢、原地與移動合拍)、句子(重復句、對比句與句子銜接)、段落(段落銜接與風格轉換)、引子與尾聲;(2)動作特征,包括空間(自我空間與集體空間)、層次、類型、表現力、合作性與松弛度。7.陳述打擊樂創(chuàng)造評價的具體內容。答:(1)音樂特征,包括音色、拍子、節(jié)奏型、句子、段落、織體;(2)演奏特征,包括表現力(音色、力度與再現性)、合作性、專注度與松弛度。8.陳述師幼互動質量評價的具體內容。答:(1)情感支持,包括積極氛圍營造、關注幼兒。(2)課堂行為管理,包括行為規(guī)則與期望、行為管理前瞻性、不當行為與糾正。(3)課堂結果管理,包括學習時間管理、常規(guī)管理與活動準備。(4)教育過程管理,包括課堂促進、活動材料與方式、幼兒興趣持久性、目標明確。(5)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