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測試練習題_第1頁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測試練習題_第2頁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測試練習題_第3頁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測試練習題_第4頁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測試練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練案[44]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45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選擇題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對“仁”的內涵沒有定義,《論語》中大約有60多處說到“仁”,意義各有不同。這說明孔子的“仁”(D)A、思想引領很不到位 B、理論體系并不完善C、是無指向的空洞理論 D、是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解析】:孔子的“仁”在為人處事、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規(guī)范引領作用,故A項錯誤;孔子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思想獨成一家,不能說理論體系不完善,故B項錯誤;60多處“仁”,意義不同,但每處都有具體的行為指向或思想引領,故C項錯誤;《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60多處“仁”,都是具體行為指導或思想引領,故D項正確。2、(2017·天一聯考)據《史記》記載: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詩歌3000多篇,后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詩經》,就剩下了305篇。對孔子“刪詩”合理的解釋是,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D)A、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B、背離了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說念C、時間久遠脫離現實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眾生活【解析】:據材料“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詩歌3000多篇,后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詩經》,就剩下了305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經》屬于現實主義,故A項錯誤。《詩經》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故B項錯誤。時間久遠脫離現實,不是孔子“刪詩”的主要原因,故C項排除??鬃又鲝埥袒癖?故孔子“刪詩”合理的解釋是多數詩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眾生活,故D項正確。3、(2018·青島)《論語》提到天命的次數僅有三次,遠遠少于禮和仁的次數。老子重視天人關系,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A)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時代背景C、說明了順天有為的主張 D、本質上都贊成君權神授【解析】:《論語》記述的孔子的言論,其實是體現對鬼神敬而遠之,先事人事,老子堅持是無為而治,故A項正確;老子和孔子同處于春秋時期,處于相同的時代背景,故B項錯誤;老子是無為而治,故C項錯誤;老子的天人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孔子推崇仁禮與君權神授無關,故D項錯誤。4、(2018·綿陽)《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這反映了孔子(A)A、經世致用的修史觀念 B、會通古今的歷史視野C、秉筆直書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學術道德修養(yǎng)【解析】:針對春秋戰(zhàn)國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為維護等級秩序,孔子作《春秋》,體現了經世致用的觀念,故A項正確;孔子作《春秋》體現作史為服務現實,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提及現實政治的變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訴求,故D項錯誤。5、(2018·石家莊)春秋時,孔子提出“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內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戰(zhàn)國時,孟子則逐漸以是否行仁義、知禮儀,是否接受華夏文化來區(qū)分華夏與夷狄。這一變化說明(A)A、民族融合趨勢日益加強 B、儒家逐漸放棄夷夏觀念C、中原文化優(yōu)于周邊文化 D、孟子背離孔子的民族觀【解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即不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干涉中原地區(qū)華夏民族的事務。裔、夷是指少數民族,夏、華即“華夏”。這句話是“華夷之辨”思想的具體反映,它具有以華夏為中心甚至歧視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確提出了“用夏變夷”的概念,發(fā)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義、知禮儀,是否接受華夏文化來區(qū)分華夏與夷狄,說明戰(zhàn)國時民族融合趨勢日益加強,單純強調“華夷之防”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故A項正確;根據材料,從孔子的“華夷之防”發(fā)展到孟子的“用夏變夷”,其實都在堅持夷夏觀念,并未放棄,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夷夏觀念,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的比較,故C項錯誤;分析材料,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民族觀,適應了時代需要,并未背離孔子的民族觀,故D項錯誤。6、(2018·河南中原名??荚u)《論語·先進篇》中記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边@反映出孔子(D)A、要求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 B、強調民本為治國之本C、對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愛民精神【解析】:材料中孔子反對他的學生冉求幫助富人搜刮民眾財富,并沒有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故A項錯誤;材料是對其學生的批評,沒有要求統(tǒng)治者以民為本,故B項錯誤;從材料無法推斷冉求的行為是孔子教育缺陷導致的,故C項錯誤;材料中孔子反對他的學生冉求幫助富人搜刮民眾財富,關心民眾疾苦,具有一定的愛民精神,故D項正確。7、(2018·山東、安徽名校聯考)孔子把“仁”說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禮”等都從屬于“仁”的原則之下。以“親親”為出發(fā)點,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親之愛推及開大。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均反映出(C)A、儒家統(tǒng)一信仰和社會規(guī)范 B、儒家用仁政掩蓋等級秩序C、儒家思想與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欲【解析】:孔孟處于百家爭鳴時期,各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無法統(tǒng)一信仰,材料也無法體現儒家統(tǒng)一信仰,故A項錯誤;儒家提出仁政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進而維護統(tǒng)治秩序,故B項錯誤;根據“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親之愛推及開大”、“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可知孔孟將儒家思想與宗法制相結合,故C項正確;用禮義道德來遏制人欲的是理學,故D項錯誤。8、(2018·黃石)《論語·述而》曰:子釣而不綱(孔子主張捕魚用釣竿而不用漁網)。下列言論所蘊含的思想與“釣而不綱”相符的是(B)A、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B、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C、治民無常,唯法為治 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解析】:材料“釣而不綱”體現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A項表達的是人與人間的關系,故A項錯誤;B項“節(jié)用”與“使民以時”體現了節(jié)省民力、順應農時,突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故B項正確;C項體現了法治的理念,故C項錯誤;D項體現的是君臣關系,故D項錯誤。9、(2018·河南中原名??荚u)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張“法者所以愛民”“以刑去刑”“至德復立”。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D)A、堅持“禮法”并重 B、強調“輕罪重罰”C、認為圣君行仁義于天下 D、與儒家思想相通相容【解析】:材料中商鞅主張“至德復立”,重視“德”而非“禮”,故A項錯誤;材料中商鞅主張法德并用,與刑罰的程度“輕罪重罰”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中商鞅主張法德并用,而不僅僅是實行仁義、以德治國,故C項錯誤;材料中商鞅主張法德并用,與儒家思想主張德治具有相通之處,故D項正確。10、(2018·河南中原名??荚u)戰(zhàn)國時代的縱橫家,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稱霸,或者建成“王業(yè)”。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笨v橫家提出以上主張的原因是(B)A、諸侯爭霸力圖實現全國統(tǒng)一 B、兼并戰(zhàn)爭發(fā)展的現實要求C、政治改革運動引發(fā)戰(zhàn)爭不斷 D、爭霸形勢出現勢均力敵【解析】: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實現局域性或者全國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國統(tǒng)一,故A項錯誤;為適應戰(zhàn)國時期諸侯間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這一時期的縱橫家紛紛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項正確;引發(fā)戰(zhàn)爭不斷的是各國間實力對比的消長以及訴求的變化而非政治改革運動,故C項錯誤;“爭霸形勢出現勢均力敵”這屬于完全的脫離材料的主觀臆斷,故D項錯誤。11、(2017·沁陽)史學家呂思勉認為:法家之學,在先秦諸子中,是最新穎的,最適合于時勢的。……但法家之學,亦有落伍之處?!鐣睦?徹頭徹尾,都可用國家做工具去達到,就有將國權擴張得過大之弊。這里的“落伍之處”是指(A)A、強調國家利益而忽視了社會利益 B、維護專制君權而弱化了禮儀制度C、強化中央集權而削弱了地方權力 D、注重嚴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解析】:本題旨在考查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思想。本題要注意分析材料,根據材料,前半部分是說法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是適合于當時的戰(zhàn)亂爭霸的時局的;但是,法家思想有落伍之處,從材料:“……社會的利益,徹頭徹尾,都可用國家做工具去達到,就有將國權擴張得過大之弊”,可以看出,法家思想過分強調加強君主集權和權力,這是通過剝奪社會利益而獲得的,從而忽視了社會利益,A項正確;B、C、D三項從材料中無法體現。故選A項。12、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諸子百家“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這反映了諸子百家(B)A、在理論上求同存異 B、有相互融合的特點C、均為穩(wěn)定統(tǒng)治服務 D、最終達到殊途同歸【解析】:諸子百家在理論上“譬猶水火”,相互批駁對立,不存在找到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故A項錯誤;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點,故B項正確;諸子百家不都為穩(wěn)定統(tǒng)治服務,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最終達到同歸,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xiāng)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櫻孜洹度罩洝凡牧隙粦?zhàn)國者,攻伐最劇烈之時代也,不但不能廢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復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以兩集團之對立而有新名詞出焉: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糯?、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為二……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人階層的變化狀況并分析其原因?!敬鸢浮?變化狀況:士人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為文士與武士,社會性格相應變化,武士的社會作用相對突出。原因:社會劇烈變動,分封制走向崩潰,禮樂制度遭受沖擊;私學教育發(fā)展,“百家爭鳴”局面形成;新興地主掌權倚重士人,推行軍功制?!窘馕觥?“變化狀況”抓住“三代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xiāng)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故士之好武者正復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以兩集團之對立而有新名詞出焉”等信息概括即可;“原因”抓住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征,從制度嬗變、“百家爭鳴”和政治需要等解度回答。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畢竟是落后的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舊的宗法制度和專制政治服務的,因而在當今工業(yè)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已成為過時無用的“古董”;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中有許多的精華,即便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和社會發(fā)展以及全球化等條件下,其主張和價值觀仍有著“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觀點和認識。仔細識讀上邊漫畫,根據漫畫提供的信息,并結合上述文字說明,選擇一個角度,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對你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楚;不論從何種角度或選擇何種觀點,只要言之有據,符合上述要求即可)【答案】:觀點一:“相斥”論。儒學與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時代要求相互排斥。儒學是中國古代舊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與當代經濟工業(yè)化、專業(yè)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學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突出人治,與現階段我國建設民主化國家的目標相悖;儒學堅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級和尊卑觀念,壓制人性,違背了倡導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偨Y:儒學是為封建經濟政治服務的思想體系,我們應予拋棄,另建符合我國現代化要求的思想體系。觀點二:“相容”論。儒學價值觀與基督教或現代普世價值觀有相容相通之處,可以互補。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致良知”“經世致用”等思想,重視個體道德修養(yǎng),倡導向上向善,這與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是相容相通的;儒學倡導的誠信觀,有利于擴大人們之間的互信,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中的公平正義;儒學推崇“和”“合”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間的友好相處,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儒學主張“有序”,有利于維護國際秩序的穩(wěn)定。總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的主體內容,使之為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類社會的和平發(fā)展服務。觀點三:“互斥互補論”(綜合觀點一、二即可)。觀點四:“發(fā)展”論。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