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飲茶史_第1頁
中國茶葉飲茶史_第2頁
中國茶葉飲茶史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飲茶史略中國人最先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藥用,茶作飲用則晚于食用、藥用。飲茶始于何時?中國的飲茶普及于何時?如何飲茶?下面略加論述。一、飲茶始于西漢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一)先秦說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于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后飲用始于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于戰(zhàn)國時代也只是推測,并無直接的證據。先秦飲茶,不是源于傳說,就是間接推測,并無可靠材料來證明。(二)三國說《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于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于魏晉。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于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于三國時代。(三)西漢說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于東漢末,而萌芽于西漢。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紀。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于西漢,而飲茶晚于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fā)現(xiàn)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二、飲茶發(fā)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飲茶始于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并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北方地區(qū)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首時,衛(wèi)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西晉劉琨《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有:"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劇,吹噓對鼎礪"。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套笥叶嗯c茗汁"。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云,此為茶為茗。"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南朝梁蕭子顯《南方書?武帝本紀》:"我靈慎勿的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釋道該說續(xù)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甏箲臆?,飯所飲茶。"《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瓡r給事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有"烏程溫度,出御?","長興啄木岑,每歲吳興、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于此,有境會亭。"南北朝時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風較晉更濃。吳興有御茶園,采茶時節(jié)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葉,上貢朝廷。三、飲茶風俗成于中唐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谑遣璧来笮?,王公朝士無不飲者?!F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于塞外"。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陸羽《茶經?云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楊華認為茶始興于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后盛行。陸羽《茶經》初稿約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恫杞洝氛J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于飲茶發(fā)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后,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后,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qū)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也飲茶。甚至出現(xiàn)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于田間農家,尤其嗜好。四、飲茶普及于宋代以后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云:"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云:"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會等物于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托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yè),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